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3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钱士升能够出任内阁首辅,与郑勋睿有着很大的关系。

皇上将郑勋睿和郑家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可惜的是郑勋睿和郑家军的实力过于的雄厚,朝廷不敢轻举妄动,更加要命的是,后金鞑子的侵袭和流寇的造反,让皇上和朝廷根本没有精力去专门对付郑勋睿和郑家军。

钱士升出任内阁首辅,就是要帮助皇上解决这个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对付郑勋睿和郑家军方面,至于说后金鞑子和流寇,只要暂时能够稳住,拖一拖都没有多大的关系,想想流寇造反十多年时间了。没有闹翻天,至于说后金鞑子,侵袭辽东和辽北的时间就更长了。

钱士升上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拢内阁的权力,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内阁次辅以及内阁大臣全部都有票拟的权力。而且主持内阁商议重大事情,也是轮流转的,谁主持某一次内阁的会议,就能够对此次商议的事情票拟,这样内阁首辅的权势被极大的削弱,钱士升不会允许这等情况的出现,他专门给皇上写了奏折,要求还是由内阁首辅主持内阁商议诸多的事情,内阁次辅予以协助。

钱士升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朝廷之中巩固东林党人的根基,原则上五品以下的官员,内阁商议基本就能够确定下来,皇上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关心所有官员的任命,能够把握住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就很不错了,在内阁多年的钱士升是明白此中奥妙的,故而他巧妙的利用内阁商议官员任命的事宜。安排了很大一部分东林党人出任七品、八品甚至是九品的官员。

可不要小看这些品阶不高的京官,他们往往是做具体事情的。熟悉政务,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基本是部门的骨干,将这些有能力的人笼络到周围,就有了足够的实力。

第三件事情,钱士升明确了剿灭流寇以及防御后金鞑子的战略战术。在剿灭流寇方面,兵部确定的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作战部署,依旧坚持,只不过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由迅速的剿灭流寇,到逐渐的封堵和削弱流寇的实力,待到时机成熟之后予以最终的打击,在防御后金鞑子方面,主要是稳固关宁锦防线,放弃修筑大凌河城的想法,尽量的保证辽东和辽北的稳定。

钱士升的所有奏折,皇上几乎都准奏了,特别是在巩固和集中内阁权力方面,或许内阁出现了长时间的波动,让皇上感觉到内阁若是不能够团结,那就做不好任何的事情,或许是司礼监慢慢掌控了大权,已经能够限制内阁,成为了皇上主要的帮手。

当然,钱士升提出来的这些奏折,都是在充分思考和揣测皇上心思的情况之下提出来的,朝廷已经准备将主要的经历放到对付郑勋睿和郑家军方面,其他的方面自然要削弱一些。

东林党人与郑勋睿是死对头,故而在对付算计郑勋睿和郑家军的事情上面,钱士升不遗余力,钱士升不笨,他知道皇上利用东林党人与郑勋睿博弈,他也知道东林党人的实力是比不上郑勋睿的,这样做的后果,是东林党人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过只要有皇上的支持,只要能够让东林党人逐渐凝聚起来,积攒足够的实力,只要能够逐渐的掌握到权力,总有一天,东林党人将有着足够的力量影响朝廷,实力甚至超过如今的郑勋睿和郑家军。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熟读史书的钱士升很明白这个道理。

为了能够落实诸多的事情,钱士升异常的繁忙,内阁之中的侯询是他最为得力的助手,黄士俊、孔贞远和贺逢圣等人,看清楚了内阁的现状,也逐渐靠拢到他的身边,至于说内阁次辅陈新甲,主要的精力依旧放在兵部,这让钱士升能够很快的整合内阁。

按照规矩来说,内阁大臣的总人数应该在七人到九人的规模,如今只有六人,至少需要增加一人,不过钱士升暂时压下了这件事情,内阁人数越多,权力越是分散,这对于他来说是很不利的。

对待司礼监的态度方面,钱士升同样很灵活,他迅速与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建立起来关系,甚至放下身段专门去拜访王承恩,还送去了厚礼,对曹化淳、高起潜和王德华等司礼监太监,钱士升也是高看一眼。

钱士升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很短的时间之内,他与司礼监的关系也处理的不错了。

钱士升的所作所为,让人想起了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与司礼监大太监冯保之间的关系很好,其所有的政令能够顺利推行下去。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朝廷基本稳定下来,有不少的文武大臣是看好钱士升的,认为钱士升能够稳定局面,得到皇上的信赖,处理好与司礼监之间的关系,且又是内阁大臣之中资格最老的,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钱士升一定能够有着一番作为的。

钱士升的府邸,已经成为京城之中最为热闹的地方,每日里散朝之后,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不过钱士升一直都很是低调,并未表现出来志得意满的态度。

钱士升已经六十八岁,这个年纪看透了很多的东西,不会轻易遭受到诱惑和蛊惑,意志坚定,圆滑老到,这个年纪的钱士升,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认识完全固定下来,做事情我行我素,认定的事情,不管谁劝阻都不会回头。

书房。

钱士升与侯询两人正在商议。

书房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进入的,前来府邸拜访的人,就算是内阁次辅陈新甲,有些时间也不一定能够进入到书房,不过侯询是书房的常客,东林党人的中坚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也有不少进入书房的机会。

“侯大人,皇上有些着急了,几乎日日都想着郑勋睿和郑家军,不过我认为时机尚不是很成熟,东林党目前的力量,还无法与郑勋睿抗衡啊。”

在侯询的面前,钱士升还是实话实说的,他做事情可不鲁莽。

侯询稍稍沉思了一下,跟着开口了。

“大人,内阁长时间没有动作,皇上怕是更加的担心,大人如今在朝中的声誉很高,得到了诸多大人的尊重,下官认为这是好事情,可皇上不一定这么看,若是大人总是想着首先稳固朝廷,集聚东林党的力量,等到力量足够强大之后去对付郑勋睿和郑家军,下官担心皇上会发怒。”

“你说的很不错,其实我已经感觉到问题了,司礼监的王承恩、曹化淳、高起潜和王德化等人,态度都是不冷不热的,他们的态度就是皇上的态度,前面周延儒、温体仁和张至发等人的教训,我是看在眼里的,要是我总是想着整合内阁,怕是等到内阁真正铁板一块的那一天,我也不要想着做这个内阁首辅了。”

“是啊,大人还是要想办法动作的,哪怕是不算是很成功的动作,如此皇上才不会过多的担忧。”

“嗯,我的想法,首先还是调整南直隶、陕西和山东等地的官吏,通过大幅度的调整官吏,来看看郑勋睿是什么态度,郑勋睿要是明确的反对,不遵从皇上的旨意和户部的敕书,那就是造反,到时候皇上和内阁都可以警告郑勋睿,再说我也看出来了,郑勋睿还没有公开造反的胆量,那样他在南直隶、陕西和山东等地,就要彻底失去支持的。”

侯询没有点头,脸色反而不好看,郑勋睿几次出手对付东林党人,他印象非常深刻,要知道这个郑勋睿的手段可不简单,内阁调整南直隶等地的官吏,郑勋睿肯定有应对的办法,当初张溥等人到淮北的漕运总督府,还不是灰溜溜的离开。

不过目前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看见侯询没有开口,钱士升字斟句酌的再次开口。

“我知道你的想法,认为这样做的作用不大,不过这是第一步,成与不成,我们都不会遭受太大的损失,通过这一步,让皇上彻底看清楚郑勋睿的本质,让皇上与郑勋睿彻底的对立,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侯询马上明白过来,看着钱士升,脸上露出钦佩的神色。

第七百三十七章自我毁灭的开始

调查署源源不断的将京城发生的事情禀报给郑勋睿,这么长时间过去,作为调查署的负责人,徐佛家和杨爱珍完全掌握了调查署工作的重点,她们已经不需要郑勋睿做出特别的强调,就能够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力搜集情报。

河南与湖广的局势处于对峙之中,熊文灿再次就任五省总督之后,没有急着进攻和收复开封府城,而是继续驻扎在临颍,李自成占领开封府城之后,也没有马上撤离,张献忠离开郧阳抵达许州的时候,估计是知道李自成已经攻陷了开封府城,故而拿下许州之后,也没有继续朝着开封府城的方向前进。

平心而论,要求熊文灿率领大军同时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这样的可能性基本是不存在的,分别驻扎在开封和许州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表面上看没有任何的联系,其实他们相互是完全能够驰援的,许州距离开封府城距离并不是很远,熊文灿进攻任何一处,都要考虑到另外的一路流寇。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皇上和朝廷似乎也不是特别的着急,让这种对峙的局面继续维持,好像是有了彻底剿灭流寇的办法。

这样的局面是非常奇怪的,按说开封府城被流寇占据,朝廷早就会吵成一锅粥,要求收复开封府城的声音会不绝于耳,任由开封府城被流寇占据,这是皇上和内阁不可能容忍的局面,开封府城毕竟是北方最大的古城之一。

这同样是郑勋睿重点分析的原因,穿越十四年时间,结合历史的知识和现实的认识,他对朱由检有了自身准确的判断,朱由检面子观念特别强。一般情况之下是不会允许这等情况出现的,如今默许了流寇肆掠的情况,那只能够说明一点,朱由检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做,相比较来说,流寇肆掠的事情放到后面去了。

通过对京城局势的分析。郑勋睿很快得出了结论,知道了其实的原因,他暗自感叹,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为什么会轰然倒下,有很多的原因,不过根子还是在朱由检和朝廷,朱由检面子观念强,做事情好大喜功。总是喜欢展现自身的卓绝,遇到事情之后死撑着,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这就好比是一辆只能够拉十吨货物的汽车,实际拉着一百吨的货物,不垮掉才是怪事了。

大明王朝的问题已经深入膏肓,修修补补无济于事,唯有做出颠覆性的改变。但这一点朱由检做不到,不仅仅是底气不足。能力更是不够。

徐望华、郑锦宏、文坤和李岩进入到房间,由他们四人和孙承宗一同组成的参谋部已经开始运作,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故而这段时间他们异常的忙碌,只不过作为参谋部成员的孙承宗,仅仅是挂名。没有实际做事情,孙承宗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加之对郑勋睿的某些做法,内心可能是不赞同的。也就不可能实际参与参谋部的事宜。

文坤已经调回南京兵部,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进入到参谋部,原金州知州曹驰调任苏州知府,金州知州暂时由郑家军副总兵杨贺兼任。

看着徐望华等人疲惫的面容,郑勋睿笑着开口了。

“参谋部的职责,比较朝廷内阁还要多,也难怪你们如此的疲惫,不过做事情不需要那么着急,一步步来,有些事情不能够强求,时候到了,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徐望华看着郑勋睿,轻轻叹了一口气,在他的眼里,郑勋睿总是那么风轻云淡,就算是遇见重大的变故也是如此,这恐怕就是郑勋睿与所有人区别之所在,人家拿得起放得下,高瞻远瞩,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力挽狂澜,如此才是真正的帝王之相。

“大人,南直隶、陕西和山东等地,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山东一地,事情特别多,按照大人的安排,属下想着将登州和莱州两地纳入到郑家军第二军的统管之下,只要能够控制登州和莱州两地,让其与复州和金州等地相互呼应,郑家军在山东的力量就愈发的强大,不仅仅是后金鞑子不敢轻举妄动,就算是朝廷也无可奈何。。。”

徐望华等人的事情的确很多,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认真思考,都需要很小心,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不管怎么说,郑勋睿还是大明的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要是自此就表露出来决绝皇上和朝廷的态度,可能引发很多的风波。

“徐先生,我知道你的想法,也知道你们所有人的担忧,不过这种担忧,现在看来必要性可能不是很大了。”

郑勋睿说出来这些话,所有人都愣住了,难道郑勋睿准备要造反了。

看着众人的面孔,郑勋睿有一丝的不舒服,尽管这些人是他绝对的心腹,可众人内心正统思想的观念,一时半会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人之本性,不可能避免,由此可见,他郑勋睿真正的开始造反了,恐怕会面临一段时间更加艰苦的局面。

“调查署送来的情报,想必你们都看过,或许你们忙于具体的事情,没有特别注意,接下来我询问几个问题,你们一一帮助解答。”

“第一个问题,李自成占领了开封府城,张献忠占领了许州城,皇上和朝廷为什么没有命令五省总督熊文灿马上出兵收复开封府城,同时彻底剿灭流寇。”

“第二个问题,内阁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内阁首辅钱士升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朝中权势赫赫,巴结的人不计其数,且钱士升任命大批的东林党人进入到六部和都察院都部门为官,让东林党的势力再次强大起来,皇上难得一点都不担心,任由钱士升发展。”

“第三个问题,皇上刚刚登基的时候,曾经下定决心剿灭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力量,一段时间之内不准太监掌控任何的权力,甚至连军队之中的监军也悉数撤销了,不过没有多少年的时间,皇上再次开始信任和重用太监,司礼监太监甚至能够直接参与到朝会,这一点先皇都没有如此做,这说明皇上对满朝文武大臣极度的失望,只能够信任身边的太监,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太监曹化淳、高起潜和王德化等人,都不一般,难道他们会眼看着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威胁到司礼监的权势了,他们对钱士升和东林党的崛起无动于衷。”

。。。

郑勋睿的几个问题,直接指向了要害,背后的答案呼之欲出。

郑勋睿说完之后,首先开口的是文坤。

“下官以为,皇上可能将重点的力量和心思放到南直隶来了。”

郑勋睿笑着点头。

“说的不错,皇上已经将矛头对准我和郑家军了,在他看来,郑家军和我成为了大明朝廷最大的威胁,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了后金鞑子和流寇,流寇在河南肆掠,这件事情看起来很是严重,不过其损害的不过是河南的利益,暂时不会影响到朝廷,要是我出现了什么动作,那直接威胁的就是大明江山,这方面皇上还是聪明的。”

“不得不说,皇上思虑问题还是比较全面的,可惜的是他自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对外面的事情总是雾里看花,加之自身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做出的决定往往是差强人意的。”

“皇上登基以来,常常面临的是两线作战,内部有流寇的造反,北方有后金鞑子的侵袭,依照朝廷的实力,根本无法同时面对两股力量,如此情况之下,皇上就应该要稳住一面,譬如说与后金鞑子谈判,暂时稳住后金鞑子,集中精力来剿灭流寇,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唐朝时候的唐高祖和唐太宗,在危急时刻,都曾经这样做过。”

“现如今,皇上甚至面临三线作战的可能性,北方的后金鞑子、河南的流寇以及南直隶、山东和陕西的郑家军,不客气的说,任何一路的威胁,朝廷都需要耗费全部的力量去对付,且还不一定能够应对。”

“可惜皇上的心很大,将我郑勋睿看作了最大的威胁,宁肯让流寇在河南肆掠,也要腾出手来对付我,这真的是可笑了,难不成皇上以为流寇就那么听话,北方的后金鞑子就会按照他皇上的意图老老实实呆着,我看到时候流寇和后金鞑子同时发难,皇上怎么应对,这大明的江山该如何的维持。。。”

郑勋睿说到这里,徐望华等人已经彻底明白意思了,原来皇上和朝廷没有催促五省总督熊文灿迅速收复开封府城,没有全力进攻流寇,目的是想着集中精力对付郑家军。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好解释了,皇上启用钱士升为内阁首辅,看着钱士升启用诸多的东林党人,就是让东林党人出头来对付郑家军。

如此的馊主意,岂不是让大明王朝加快覆灭的步伐,正如郑勋睿所说的那样,流寇不会满足仅仅占据开封府城,后金鞑子也不会满意总是呆在辽东,他们一旦发难,不知道皇上和朝廷该如何的应对。

第七百三十八章轻易化解

崇祯十四年九月,吏部的敕书抵达南京。

一切都在郑勋睿的预料之中,内阁果然是从官员的任命方面下手了,只不过这一次的动作不是很大,吏部的敕书仅仅是任命了八个知县,而且都是应天府之外其他府的知县,被调整的知县,也没有郑勋睿的绝对心腹。

知县是正七品的官员,对于朝廷来说,不是很大的事情,按照朝廷的规矩,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命,内阁商议做出决定,承奏皇上,皇上同意之后,吏部直接发出敕书,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必须由皇上直接下旨任命。

徐望华等人觉得这不是很大的问题,当然他们也清楚,这不过是皇上和朝廷第一步的试探,看看郑勋睿是什么反应,若是郑勋睿直接表示反对,内阁就可以以此事大做文章了,若是郑勋睿表示了同意,下一步就会有更多的官员被调整。

参谋部商议的意见,是准备接受吏部下发的敕书,而这个时候,被任命的八个知县,也已经启程前往南直隶了,只不过被调整的八个知县,因为没有南京兵部的命令,暂时没有离开,虽说他们已经被完全调离了南直隶,悉数都到京城去了。

南京兵部,徐望华代表参谋部禀报了意见。

“参谋部认为此次吏部的敕书可以接受,且调查署对于八名新任命的官员也进行了调查,他们绝大部分都是从浙江和山东等地调到南直隶的,以前大多也是担任县丞等官职,是能够胜任的,至于说调整的八名知县,南京吏部的考核档次在中等,证明这些人也有着不错的能力。此番能够调入到京城,也等同于南直隶的力量正在朝着京城延伸。。。”

“参谋部觉得,南直隶不仅仅要对付皇上和朝廷的动作,也要产生一些反制的措施,譬如说调整到京城的官员,依旧要忠心。。。”

徐望华禀报的时候。郑勋睿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显得风轻云淡。

郑勋睿的这个表情,让徐望华、郑锦宏、文坤和李岩等人有些担忧。

果然,徐望华说完之后,郑勋睿很快开口了。

“兵部此番调整南直隶的八名知县,在很多人看来没有多大的事情,也不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可我不是这样看的,南直隶的富庶和稳定。诸多的知县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这些知县勤勤恳恳的做事情,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南直隶。”

“钱士升可不是傻子,在内阁之中资历最老,看透了官场上的很多事情,他怎么可能随意出手,此番调整南直隶的八名知县,他是深思熟虑的。”

“诸位想想。南直隶诸多的府州县,知府、知州和知县。这些主官按照南京兵部的要求做事情,拿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俸禄,做着不同于其他地方官员的事情,他们实际上已经认可了我们的权威,很少去关心京城的事情了,在他们看来。我这个兵部尚书有着足够的担当,能够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可若是他们能够被朝廷随意的调整,那你们说说他们会怎么想。”

“一旦他们离开了南直隶,我可以断定。他们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钱士升完全可以找出诸多的理由,惩戒他们,甚至将他们投入到大牢之中,真的出现此类的情况,南直隶其余的知府、知州和知县会是什么想法,他们还怎么能够安心的做事情。”

“参谋部的想法是好的,我们必须要反制,不能够让皇上和朝廷肆无忌惮的进攻,不过想着让这些被调整的知县在离开之后继续为我们做事情,那就是奢望了,不可能实现。”

郑勋睿的一番话,让徐望华等人低下头,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郑勋睿目前不想和皇上撕破脸。

“我知道你们很为难,毕竟我还不想公开和皇上对着干,不过不公开对着干,不表示我们没有任何的动作,任由朝廷宰割,此番兵部的敕书,我们还是要照办,但不是完全照办,新任命的知县完全可以到南直隶来,至于说被调整的知县,就不用到京城去上任了,我们需要的就是人才,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尽量多的储备人才。”

“新上任的知县,集中到南京来接受培训,为期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必须按照南京兵部的要求做事情,否则就自动的写出辞呈,回京城去,被调整的八名知县,一个月之后到南京吏部报到,由南京吏部做出具体的安排。”

“今后皇上和朝廷对南直隶和陕西等地官员的调整,一律都按照这个办法去办理,南京吏部也不要闲着,大量的举荐官员,当然目光不仅仅是对准南直隶和陕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