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九百五十二章瓮中捉鳖
大同一直都属于边关重镇,距离山西太原府近七百里地,其地位一直都是很特殊的。
明初的时候,大同作为明朝剿灭元朝残余势力的重镇,地位很是重要,魏国公徐达曾经再次驻扎,率兵剿灭残元的兵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同的地位一次次变迁,最终定格为京城西北方向的屏障,大同不仅仅负责防御草原的蒙古部落,还要防御后金鞑子。
因为大同地位之重要,多年来都是繁华的,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四通八达,商铺鳞次栉比,不过这种繁荣的景象,随着流寇的兴起、大明朝廷的衰落而逐步的萎缩,特别是在朝廷无力支付军士的军饷、军士迫于生计开始劫掠百姓的时候,大同的商贸遭遇沉重的打击,以往的繁华不复存在。
郑勋睿登基之后,大同重新焕发生机,迅速成为内地与草原互市的重镇,其商贸呈现出来井喷式的发展,其商贸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陕西的榆林等地,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大同的繁华富庶甚至要超过山西大同了。
如此重要的地方,按说是应该重兵囤积的,不过朝廷没有做出这样的安排,大同的驻军不过千人左右,地方的民生商贸事宜,全部由大同府以及州县官府负责。
朝廷如此安排也是有道理的,大同紧靠的草原部落,为草原土默特部落所控制,现如今的土默特部落,基本归顺朝廷了,与大清国很少有什么往来了,所以严格说来,大同已经不是大明的边关,其防御型自然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再说大同的商贾和百姓。包括士大夫,对于军队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曾经军士的劫掠,留给百姓的伤害太大了,为了能够休养生息,也为了地方上能够迅速的稳定。朝廷做出了大同不驻扎大量军队的决定。
从大同这两年发展的效果来看,朝廷的决定无疑是明智和正确的,大同府所攻陷的商贸赋税,在整个的山西高居榜首,其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大明都算是最快的。
从一定程度上面说,皇太极选择从大同入关劫掠,是异常正确的选择,可惜的是皇太极的对手是郑勋睿,这就让大清国没有任何反扑和挣扎的机会。
郑锦宏率领的两万大军。已经抵达夏庄,这里距离大同府不过五十里左右了。
临时设立的中军帐,郑锦宏仔细看着地图,他在思索八旗军究竟会从什么地方进入到大同,紧靠大同的草原,并非是土默特部落完全控制,这里也有察哈尔部落的力量,而察哈尔部落是完全效忠大清国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八旗军选择从大同进攻。具有突然性。
草原部落除开鄂尔多斯部落完全效忠大明朝廷,其余的包括土默特、叶尔羌、吐鲁番等等部落,只是倾向于大明朝廷,与大清国的来往很少了,但他们不会公开对抗大清国,这就让草原的局势变得有些复杂。而皇上的意思也是明确的,只有首先灭掉了大清国,才能够彻底整顿草原秩序,狠狠打击那些试图独立不臣服大明朝廷的草原部落。
八旗军进攻大同,最好的选择是从土城出发。奔袭丰镇,从丰镇的方向越过长城,接着就可以直扑大同府城了,但土城在土默特部落的直接控制之下,八旗军选择从这里进攻,是不是会暴露自身的行踪,那是难以预料的。
另外的一条路线,就是从察哈尔右翼前旗奔袭丰镇,同样从丰镇方向越过长城。
其他的瓦窑口、阳河口、虎路口等长城上面的关口,也可以选择,但以偷袭为主的八旗军,绝不会选择这些地方,因为从这些地方越过长城,距离大同的距离太远了,恐怕尚未对大同府城发动进攻,就走漏了消息,引发大同府的警戒,关闭了城门,要知道大同府城的城墙高大厚重,不是小规模的八旗军可以攻破的。
从这个方面来说,土城和察哈尔右翼前旗两个地方,是八旗军能够做出的选择。
郑锦宏偏向于察哈尔右翼前旗,认为八旗军会选择这里作为据点,从这里发动进攻,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丰镇,接着进攻大同府。
这也就意味着,郑锦宏率领的大军,主战场不会在大同府城,而是有可能在丰镇。
如今正是冬季,长城以北风沙很大,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气候条件恶劣,除非是迫不得已做生意的商贾,寻常的百姓基本不会离开关内,就算是离开关内,也会迅速到丰镇这样的集镇之中去,在野外基本是死路一条。
长期跟随皇上身边,郑锦宏的想法不一样,他绝不会允许征伐厮杀在大同府城展开,因为那样做大同府城会遭遇到沉重打击,尽管这样做对于大军设伏是最有利的,将剿灭八旗军的战斗引到关外进行,这是最好的,大同府城已经整个的大同毫发无伤,不会受到丝毫损失。
这样做对于郑锦宏的要求很高,对于他麾下将士的要求更高。
但郑锦宏做出的就是这样的选择。
大军从夏庄出发,绕过大同府前往丰镇的方向,郑锦宏亲自给大同知府写信了,告诉大同知府,朝廷大军在丰镇一带驻扎,消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有丝毫的泄漏,同时大同府要封锁丰镇方向的商贸交流,不能够将消息泄漏出去。
郑锦宏已经派出了大量的斥候,侦查丰镇、土城以及察哈尔右翼前旗的情况,这些斥候混迹在商贸队伍之中,获取到情报之后,会以最快的速度禀报。
大军不会轻易出关,除非是得到了八旗军准确的情报。
如此,郑锦宏给大同知府写信,毕竟两万大军的规模是庞大的,有些时候需要官府出面来帮助遮掩。
郑锦宏是内阁大臣,亲率大军前往大同,接到信函的大同知府很是紧张,甚至不敢与属下商议此事,他安排好府衙的诸多事宜之后,亲自前往大同左卫,这里曾经是军营,郑锦宏率领的大军就驻扎在这里。
大同驻扎的一千军士,分布在大同府城、大同左卫、大同右卫以及阳和卫、天成卫等五处地方,大同左卫、大同右卫、阳和卫以及天成卫分别驻扎一百人左右,其余军士全部驻扎在大同府城。
郑锦宏选择驻扎在大同左卫,可以保证不泄露大军的秘密。
大同知府秘密赶到了大同左卫,见到了内阁大臣郑锦宏。
郑锦宏告诉大同知府,为两万大军准备部分的备用粮草,因为行军需要保密,大军不可能携带很多的粮草,但决不能够走漏消息,负责运送粮草到大同左卫的人要值得绝对信任,其余的事情,大同知府不需要关心,一旦有什么事情,他会给大同知府直接下达命令。
大同知府非常清楚郑锦宏与皇上之间的关系,在大同左卫,看见了杀气腾腾的朝廷大军,他本能的感觉到有大事情发生,但他绝不能开口随便询问,至于说郑锦宏安排的任务,他是要不折不扣完成的。
郑锦宏抵达大同左卫仅仅五天的时间,斥候就禀报了消息。
察哈尔右翼前旗已经戒严,任何商贾都不得进入。
接到了斥候的禀报,郑锦宏大为吃惊,八旗军的速度太快了,快的出乎了他的预料,在他的脑海里面,八旗军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抵达察哈尔右翼前旗或者是土城的,这才二十天的时间。
看样子皇太极早就做好了准备。
大同知府运送的粮草仅仅到了一部分,不过郑锦宏已经没有时间等候了。
时间已经到了腊月中旬,眼看着就要过春节了,大同府城是非常热闹的,不过这个时候,官道上的人不是太多了,商贾早就准备好了买卖的货物,若是等到这个时候运送,那就不要想着做生意了,百姓这个时候基本都在家中,除非是到城镇去购买年货。
如此情况之下,大军行军,踪迹轻易不会暴露,而且这个时候大同府封锁边关,也不会引发太大的震动。
郑锦宏迅速给大同知府下达了命令,将剩余的粮草直接运往丰镇的方向,到时候自然会有将士前来接收粮食。
急行军开始了,为了尽量的保密,郑锦宏命令大军昼伏夜行,白天尽量的少露面。
北方的气候已经特别的严寒,大同已经下过好几场雪了,如此严寒的气候,对于诸多将士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郑锦宏命令所有将士,每日里行军的时候,必须喝下生姜水御寒,血肉之躯是不能够和严寒的气候对着干的,所有将士都要保持体力,准备好即将到来的厮杀。
跟随郑锦宏作战的副帅,是郑家军参将苏蛮子,大军从大同左卫出发的时候,苏蛮子就主动请战了,要求作为先锋,与八旗军厮杀,郑锦宏答应了苏蛮子的请战,不过他也告诫苏蛮子,此番作战以伏击为主,不能够轻易的暴露行踪,务必将所有的八旗军都包围起来,不能够让他们逃脱。
驻扎在大同左卫的一百军士,也跟随前往丰镇作战。
第九百五十三章依旧狂妄
多铎根本没有想到他会率领一万满八旗的骑兵作战,这一万骑兵是由满八旗之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骑兵组成的,在大清国谁都知道,满八旗之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是最为骁勇善战的,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让排名第三睿亲王的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实际的影响在代善和济尔哈朗之上,在满人之中有着不一般的权威。
多铎率领一万最为精锐的满八旗骑兵从沈阳出发的时候,皇太极专门做了嘱托,要求多铎见机行事,此番前往大同,不是要和大明军队厮杀,主要目的是劫掠钱财,以及造成大同和山西等地的恐慌,至于说如何作战,以及作战时间的长短,由多铎自行决定。
为了保证多铎的绝对指挥权,此番派遣的一万骑兵,最高的军官也就是牛录额真,其余的诸多郡王、贝勒和贝子等等,没有任何人跟随。
皇太极知道多铎的脾气,有些清高孤傲,作战是勇猛的,可也喜欢独断专行,对于看不惯的人,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发脾气的时候都不会克制的。
出发之前,多尔衮专门找到多铎,两人商议了足足一天的时间。
多铎与多尔衮的关系是最为要好的,也是从内心里面佩服多尔衮的,好多次正白旗和镶白旗联合作战,多铎都是坚决服从多尔衮的指挥,当然那个时候,多尔衮的地位也明显高于多铎,大清国成立的时候,皇太极册封的四大亲王,多尔衮就是其中之一,多铎当时被册封为郡王,后来因为战功擢升为亲王。
多尔衮和多铎说了一些什么。外人是不可能知晓的。
从沈阳出发之后,多铎瞬间恢复了他在战场上敏锐和残忍的性格,他对麾下军士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要求军士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就做到了,在行军速度上面。多铎要求达到每天行军百里地以上,很多时候他都是在队伍的最前面,大军安营扎寨歇息的时候,多铎亲自观察周遭的动静,看看是不是存在危险。
统帅带头了,下面的军士无话可说,他们闷头行军,不断的调整和加快行军速度。
从沈阳出发,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多铎率领的一万精锐的八旗军军士就来到了察哈尔右翼前旗所在地。
一路上的行军,速度是非常快的,多铎派遣的斥候,与察哈尔部落的首领取得了联系,察哈尔部落的首领是蒙古的王爷,同样被大清国册封为王爷,地位仅仅在大清国的亲王之下,忠心于大清国的察哈尔部落首领。不仅仅全方位掩护八旗军,让其行踪不至于暴露。而且还专门派遣了两千蒙古骑兵支援多铎作战。
察哈尔部落早就垂涎大同的富庶了,不过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独自偷袭大同,他们没有那样的实力,可现如今的情况不同了,八旗军准备偷袭大同,如此好的机会。察哈尔部落肯定不能够错过,派遣两千部落的起兵支援八旗军,一方面能够获得大清国的赞赏,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劫掠更多的钱财,一举两得的事情。部落肯定是要做的。
察哈尔部落派遣两千部落骑兵支援作战,多铎当然是高兴的,他对于麾下的一万精锐的骑兵,是非常爱护的,这一万骑兵可谓是满八旗乃至于大清国最为精锐的骑兵了,自从重装骑兵被明军剿灭之后,满八旗的轻骑兵再次成为作战的主力,满八旗实力强悍的程度,其实就是轻骑兵之间的比较,哪一旗的骑兵厉害,哪一旗的战斗力就最为强悍。
既然有察哈尔部落两千骑兵支援,多铎就可以要求这两千骑兵为先锋,让这两千骑兵去发现危险,满八旗的骑兵自然能够躲过诸多的危险。
当然多铎不能够做的太过分,要是被察哈尔部落骑兵感受到了,那也是不妙的,蒙古部落的王爷在大清国的地位是不一般的,皇太极也是很看重的,要是惹怒了这些蒙古部落的首领和王爷,多铎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草原上幅员辽阔,适合骑兵快速的行军,察哈尔部落的骑兵更加熟悉地形,一直都在队伍的最前面,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再说他们也应该给八旗军骑兵带路。
一万两千骑兵进入到察哈尔右翼前旗之后,迅速戒严,不允许商贾继续进行交易,免得大军的行踪暴露了。
抵达察哈尔右翼前旗的时候,多铎脑海之中已经确定出来具体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率领一万最为精锐的骑兵作战,这是第一次,从行军的速度和执行命令方面来说,多铎就感受到了喜悦,他的命令不需要说第二次,命令下达之后,所有军士都能够准确的执行,每到一地安营扎寨的时候,除开安排的负责警戒的军士,每个帐篷里面还有一人观察外面的动静,这个任务是轮流进行的,每个人少睡一会,确保万无一失。
率领如此强悍的军士作战,任何指挥官都是高兴的。
多铎不会忘记多尔衮的嘱托,他也知道自身责任的重大。
在满人权贵之中,多铎一直都是不安分的,他是大清国最为年轻的亲王,比哥哥睿亲王多尔衮年轻两岁,比肃亲王豪格都年轻五岁,大清国成立的时候被册封为郡王,五年之后晋升为亲王,而他的哥哥阿济格,比他大了足足九岁,大清国成立被册封为武英郡王,如今还是郡王,由此可见多铎的确是有能力的。
有能力的人总是有些狂妄的,包括多尔衮都是如此,只不过多尔衮经历的事情很多,遭受的磨砺更多,相比较来说比多铎要稳重很多了。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现如今已经结成联盟,在大清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让人感觉到奇怪的是,皇太极对此好像不是特别的在意。
这让人有些看不懂,以前的四大贝勒之一的代善,因为其家族的势力空前庞大,就遭遇到皇太极诸多的打压,一直到代善的两个儿子都故去了,次子硕托、孙子阿达礼被关进宗人府之后,皇太极才没有继续打压代善了。
所以此番的征伐,多尔衮和多铎不能够不多心。
多尔衮一再嘱托多铎,千万不要冒进,哪怕是不能够完成作战的任务,也要首先保住性命,只要能够回到沈阳,一切都好说,毕竟大明军队异常的骁勇,而且八旗军是进入到关内作战,若不是迫不得已,皇太极不会做出此等的安排。
多尔衮的言语之中,还若隐若现的提醒多铎,皇太极年纪已经大了,五十五岁的人,身体不是很好,不知道能够坚持多长的时间。
这些话意味深长,可惜多铎不是特别明白。
抵达察哈尔右翼前旗之后,多铎的斗志已经变得很是高昂。
他派遣的斥候,早就进入到丰镇甚至是大同等地前去侦查了,带回来的消息是一切都平安,丰镇和大同等地没有任何的异样,显然是不知道八旗军已经来到了察哈尔右翼前旗,准备进攻大同府城了。
大同距离山西太原接近七百里地,距离西安和大明京城就更远了,这里驻扎的明军只有区区一千人,绝不是一万八旗军的对手,而且大同府城作为商贾重地,平日里城门都是大开的,八旗军只要行动迅速,拿下大同府城没有丝毫的问题。
八旗军一旦拿下了大同府城,就算是明军前来驰援,都不一定有好果子吃。
随着诸多情报的收集,多铎已经将多尔衮的嘱托忘记到九霄云外去了,身为满人,身为大清国的亲王,指挥最为精锐的满八旗军士作战,若是不能够获取巨大的胜利,那是多铎不能够忍受的,也是多铎认为最为耻辱的事情。
也是在这种思维的促动之下,多铎明确了作战目标,一万两千骑兵全部出动,首先占领丰镇,接着以最快的速度扑向大同府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大同府城,接下来就看明军驰援的情况,在此期间八旗军将在大同府所辖的州县劫掠,抢夺尽量多的钱财。
多铎下达的命令也是明确的,此番进入关内劫掠,决不能够手软,走到任何一个地方,目标就是钱财,要烧光所有攻破的城池,杀光所有的人,抢光所有的东西。
多铎相信这样子做,对于大明朝廷是最为沉重的打击。
多铎已经派遣军士专门去联系察哈尔部落的首领,一旦八旗军拿下了大同府城,则察哈尔部落出动一部分的人,帮忙运送诸多的钱粮,做为回报,这些钱粮的一半将给与察哈尔部落。
这一点多铎倒是做得不错,没有巨大的利益,就算是察哈尔部落也是不会支援的。
作战的计划确定下来之后,多铎的脸上露出了残忍的笑容,他觉得复仇的时候到了,数年前他在辽南被郑家军打败,那一次的失败刻骨铭心,永远不可能忘记,而且那一次八旗军的损失也是惨重的,现如今有机会入关劫掠,那就要让大明朝廷感受到无法承受的痛楚。
那个狂妄的多铎再次出现了。
第九百五十四章意志的较量
丰镇在关外,距离长城约十里地,是连接关内关外的重镇。
丰镇的名气很大,凡是在山西和大同做生意的商贾,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是连接大同和草原最为重要的地方,也是商贾赚钱的宝地,不过丰镇名气之所以很大,却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其所处的环境异常的恶劣。
丰镇的四周都是大漠,一旦遭遇到大风天气,四周都是黑压压的,铺天盖地的风沙甚至能够将人卷走,所以尽管这里是要道,也是赚钱的宝地,可人却少的可怜,要不是想着赚钱想疯了,鬼才愿意留在这里。
丰镇里面的人很少,偌大的镇子平日里不足千人,而且大都是来来往往的商贾和商队,现如今接近年关了,商贾也不想这个时候呆在这里,绝大部分都回家去,或者是到关内和草原做生意去了,所以留在丰镇的也就是几百号人。
丰镇原来属于两不管的地方,因为地处关外,大同边镇压根不关心丰镇的情况,长城的关口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封闭的,土默特部落和察哈尔部落更是管不到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紧靠着长城,严格说起来属于大明的地盘。
很长一段时间,丰镇属于冒险家的乐园,一些身背重罪的人在这里聚集,打家劫舍,靠劫掠过日子,这些人胆子很大,不管是关内的大同,还是草原的部落,他们都干惹,只要能够抢夺到钱粮,至于说明军或者部落的骑兵前来围剿,他们就迅速消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让两边都无可奈何。
郑勋睿登基之后,朝廷大军下狠心整治了丰镇。那些依靠打家劫舍过着刀口舔血日子的土匪,几乎被剿灭了,丰镇恢复了平定,不过出于让草原稳定的角度考虑,丰镇没有驻扎朝廷的军队,也暂时没有派驻官吏驻扎。毕竟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
丰镇基本安定下来,不过也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与关内还是有所不同的,这里居住的人普遍都是彪悍的,一言不合就有可能拖刀动斧。
大漠的冬天,气候是异常恶劣的,下雪是很平常的事情,雪花之中夹杂着北风,吹的人透不过气。身上的热气都要跑光了。
就连居住在丰镇的人,在最严寒的冬季都很少出门。
丰镇有两家酒楼、三家客栈,酒楼和客栈的生意倒是不错,南来北往的人,不管怎么说都是要吃饭睡觉的,而且这里也是商队歇息的地方,特别是从草原来的商队,几乎都要在这里歇息一夜或者几夜的时间。整理货物,做好进入大同府城的准备。而从大同方向前来接应的商贾,毫无例外的在丰镇等候。
特殊的地位位置,早就了特殊的丰镇,其几乎独立于关内和草原部落。
不会有人想到,大明的内阁大臣、都督府大都督郑锦宏,以及大清国的豫亲王多铎。眼睛都盯住了这个地方。一场旷古未有的恶战,将在这里展开,这场恶战对丰镇产生的影响,也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郑锦宏派遣的斥候,与多铎派遣的斥候。都在丰镇。
双反全部都扮作了商贾,相互之间是不可能认识的,很巧的是,两边的斥候居然是同住在一家客栈,这个时候,郑锦宏率领的两万大军,已经朝着丰镇的方向进发,而关口也将在大军出关之后完全的封闭,如此消息就不可能泄漏出去了。
多铎率领的一万两千军士,也做好了准备,马上就要从察哈尔右翼前旗出发,前往丰镇了,占领丰镇是多铎的第一个目标。
郑锦宏和多铎都知晓了丰镇的情况,所不同的是,郑锦宏了解的情况更加的详细,包括丰镇方圆数十里地方的所有情况,而多铎了解的主要就是丰镇的情况,至于说大漠的情况,他不关心,八旗军早就适应在大漠之中作战了。
郑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