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撼唐-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哪一个结局,都让他心烦意乱,一个是公,一个是私。

就在他踱步思考的时候,唐奉义来了,唐奉义正在押送萧后和杨倓赶去江夏之后,又迅速赶了回来,如今已经有两天了。宇文士及见他行色匆匆,不由十分奇怪。

唐奉义显得十分紧张,迅速走到宇文士及身边,道:“宇文内史,大事不好了!”

宇文士及一愣,道:“可是大丞相那边有了消息?”

唐奉义摇摇头,道:“大丞相那边,暂时没有消息,而是适才,有士兵回报,说在江边发现隋军战舰!”

宇文士及放下心来,道:“隋军水师占优,他们能冲破大丞相的防线并不奇怪。如今隋军只是水师杀来,并不要紧,只要守住城池,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办法。”

宇文士及的话让唐奉义放下心来,拱拱手,唐奉义匆匆离开。

宇文士及再度陷入了沉思,隋军的战舰在这一带出现,究竟有什么目的?如果只是水师,根本无法攻破武昌城啊,难道说,大哥在汉阳那边遭到失败了?

江夏城,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牛方裕、许弘仁等人已经被尽数抓了起来,就连宫廷女官,宇文化及的情人魏氏也已经被俘,杨侑将他们关押在一起,让士兵们严加看守。

江夏城的事情办妥之后,越王杨侗、燕王杨倓也来到了江夏城,杨侑带着两人,给祖母萧后请安。一家人一边吃着东西,一边互相述说着别后的情况,萧后听到杨侑已经有了孩子的时候,也忍不住喜上眉梢。

他们都是丈夫的血脉,也是她的血脉,只要他们过得好,就足以让萧后心安。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完饭,杨侑早早退出,让宫女们伺候着萧后早些休息。

走出萧后寝宫,杨侑让杨侗陪着大哥,自己却召集了杜如晦、李靖、侯君集、丘行恭、高甑生、沈光等将领,商议军机大事。

毫无疑问,在隋军取得大捷,成功捉拿了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叛军之后,隋军的任务就变得简单了。武昌城已经是孤城,虽然兵马还有十万之众,但战斗力反而不如宇文化及所帅的五六万军队。

众人议论纷纷,认为立刻出兵攻打武昌城,王师所经之处,江都军必然倒戈来降。众将的情绪很兴奋,接连的大战隋军损失并不大,反而重重的挫败了江都军,还捉住了宇文化及,首恶已经被抓住,接下来容易多了。

李靖捋着胡须,听着侯君集、丘行恭等人议论纷纷,自己却喝着茶沉思着。

杨侑拍了拍手掌,示意众人安静,他瞟了沈光一眼,笑道,“沈将军,这一次你来江夏,似乎钱杰将军、麦孟才将军都没有来啊!”

沈光拱拱手,道:“陛下,宇文化及为人狡猾,对原来禁军的将领并不信任,他将各位将领分开,以免对他造成威胁。”

“这一次微臣奉命赶来江夏,除了一千给使,还有唐奉义的一万军队,防范十分森严,而钱杰将军、麦孟才将军则被留在了武昌城。”沈光说道。

李靖这时笑了笑,道:“陛下,微臣倒有一计。”

“愿闻其详!”杨侑目光看向了他。

李靖施礼,略略沉默着,组织着语言:“既然钱杰、麦孟才两位将军身在武昌,不如让沈将军赶去武昌,联络忠君爱国人士,宣传陛下的政策,届时,陛下再挥师武昌,刚柔并济,武昌城一定不战而降。”

杨侑摸着下巴,目光不经意扫过了杜如晦,杜如晦笑了一笑,微微点头。

在李靖说出这个计划的时候,杨侑的大脑就已经在快速的运转着,很显然,李靖的这个计划非常可行。隋军攻打江夏城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逃出来,就算有,他们也不可能知道沈光已经投效了大隋。

杨侑缓缓开口,道:“不错,这是一个好的计划。只是不知道沈将军敢担当这个重任吗?”

沈光急忙站起来,一抱拳,道:“陛下,微臣是死过一次的人,就算前方是刀山火海,微臣也不皱一下眉头。”

杜如晦插嘴道:“陛下,事不宜迟,越快越好。”

沈光立刻站起身来,道:“微臣这就召集给使,赶往武昌!”

杨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沈将军,一路小心,夺下了武昌,就等于彻底消灭了宇文化及势力,报了先帝的大仇。接下来的日子还很漫长,可要省着劲,未来还需要你为大隋添砖加瓦呢!”

沈光心中感动,他默默注视着杨侑,良久,转身走了出去。

接下来,杜如晦开始报告着情况。这几日来的大战,隋军的损失不过千余人,而江都军被俘虏了三万多人,被杀死一万五千人以上,余下的,或是逃走或是消失不见,这部分人约莫在两万人。

俘虏三万多人,其中两万是精壮男子,可以从中挑选部分精壮入伍,余下的,杨侑打算让他们充实荆襄人口,用来屯田是最好不过了。这一次的会议比较简单,只是确定了对付宇文化及残余势力的方针,其他的并没有提及,不过,杨侑知道,一旦隋军占据了武昌,张善安和林世弘必然会有所有动作。

在李靖、杜如晦等人散去之后,杨侑叫过了黄云,向他详细地了解了锦衣卫在吴越一带的情况。黄云一一禀告,并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杨侑听了,精神就是一振,锦衣卫在吴越一带,已经有了不少据点,其中江都、余杭、吴郡这三个地方,是重中之重。其中吴郡背处太湖,地势平坦,郡治吴县在后世的苏州一带,拥有极大的潜力。而余杭则是杭州一带,潜力并不亚于吴郡。

杨侑说的这种潜力体现在粮食上,苏杭一带,号称鱼米之乡,只是如今尚未得到完全的开发,只要自己用心,便可以为大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苏杭熟,天下足,并不是妄谈。

黄云已经将锦衣卫在最为关键的地方布下了种子,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便可以为大隋提供最为准确的消息。而当隋军大兵压境的时候,他们又可以化为内应,配合大军拿下城池。

杨侑心情大悦,当即对黄云进行了一番嘉奖,同时让他速速赶往吴越,提供李子通、沈法兴等人的消息,这个时候,不知道江都的战况如何了?杜伏威有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沈法兴有没有派出儿子沈纶去救援江都?

如果命令及时地传到杜伏威的耳中,只是沈纶的一支军队,能不能抵挡住李子通的大军?

所有的一切,杨侑暂时不清楚,但他绝不希望李子通做大,这样就会延缓自己的速度,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并不知道,在并州已经发生了新的情况。

第474章彻底覆灭

沈光当夜带着给使赶往武昌,杨侑在次日清晨也率兵离开,随同的有侯君集、丘行恭等人,杜如晦也在列。杨侗和杨倓却留了下来,陪伴着祖母。

由于江夏城初定,杨侑选择了李靖主持大局,让他收揽败兵,并从中选取身强力壮者充实部队。

杨侑率领大军抵达武昌的时候,已经是两日之后,此时,武昌城已经接到了宇文化及兵败的消息,但对于他在何处一事,依然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已经逃出,有人说他已经被俘,有人说他已经被隋军杀死。

不管哪一种说法,对武昌城的士兵都有着极大的冲击力,现在大家都知道,大丞相肯定是兵败了,无数的败兵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大丞相还在,事情就还有转机,如果不在了,士兵就很难说了。许多将领纷纷找到唐奉义,找到宇文士及,要他们给出一个解释,宇文大丞相究竟在那里?

面对诸多将领的询问,唐奉义和宇文士及无法回答,他们也没有宇文大丞相的消息呀,怎么回答?宇文士及稍微老练一些,他为了稳住众人,信誓旦旦告诉众人,大丞相没有事情,所谓的败兵也不过是一场虚惊而已。

尽管诸多将领对宇文士及的说法深感怀疑,但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他们也只能选择相信。这个时候,沈光来了,沈光行军的速度很快,当他抵达武昌城的时候,正是响午时分。

五百给使虽然有些疲惫,但依旧保持着阵型,脸色也十分平静,任谁都看不出他们的态度,许多将领暗中找到沈光,向他询问宇文大丞相的事情,但沈光只是笑而不答。

沈光在等待,如果陛下的大军没有赶来,江都军的压力就不大,说出来效果就不大。在人心惶惶的武昌城,宇文士及听到沈光回来,与唐奉义赶来见他。

沈光只是告诉他,自己是奉命赶回来,对于汉阳的战事,自己并不清楚。宇文士及询问了半天,沈光滴水不漏,只得失望离去。

当杨侑率领大军,驻扎在武昌城外的时候,整个武昌城顿时如同开水一般沸腾了!隋军已经杀到了这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啊,不管大丞相有没有被捉住,有一点肯定的是,他已经兵败了,不然隋军怎么会在这里出现?

宇文士及匆匆登上城头,看着数里外飘扬的隋军大旗,一颗心沉了下去。根据消息,隋军只有三万多人,这个数量并不多,但如今武昌城已经人心惶惶,不要说十万,就算是二十万,也没有胜算啊。

打仗靠的不是人多,而是人心,不然当年曹操就统一了南方,苻坚也拿下了东晋。这些道理,宇文士及全懂,可是懂又能怎样?那也不能改变如今的态势。

宇文士及想到了逃走,可是此时已经无路可逃,江面已经被隋将雷世猛封锁,陆路上有隋军在虎视眈眈,宇文士及觉得只有一战了。

就在宇文士及站在城头上思考的时候,沈光连续拜访了以钱杰、麦孟才为首的禁军将领,他手中拿着杨侑的书信,告诉众人,宇文化及已经被陛下所击败,他这一次来,是为了保护杨隋宗室,为了保护诸多大臣而来。

在宇文化及的治下,还有宗室杨恭仁、南阳公主。此外还有老臣赵才、裴世矩、虞世南等人,杨侑希望将他们救出来。除了这些人,沈光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王世充的次子,王玄恕。

将领们奇怪,王玄恕是王世充的儿子,按例他也是反贼呀,怎么要救他?沈光摇摇头,只是说是陛下的命令,只要执行即可。

麦孟才是麦铁杖之子,他性格有些鲁莽,当即要立刻发动攻势,捉拿宇文士及。沈光制止了他,虽然军心浮动,但在宇文士及和唐奉义的身边,还有不少死士,尤其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是夫妻关系,所以千万要小心,不能惊扰了南阳公主。

沈光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要众人去寻找其他的禁军将领,观察他们的态度,将他们拉拢到大隋陛下这边来。钱杰、麦孟才等人领令而去。沈光推开窗户,看着天边,这一次他一定要将功补过,不然至死都不能释怀。

隋军抵达武昌城之后,侯君集和丘行恭恨不得立刻挥师攻城,在两人看来,拿下武昌城是易如反掌之事,就在杨侑刚刚扎下营寨不久,李客师率领五百骑兵来了。

杨侑在临行前,已经知道李靖让弟弟率兵五百,在武昌城一带游弋,听到李客师来了,杨侑并不意外,问了李客师一些问题之后,让杜如晦给他安排地方住下。

李客师抵达这里两天,并没有取得什么好的效果,五百骑兵偷袭还成,如果遇见有防备的步兵,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更不用说是攻打城池了。

不过,李客师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武昌城对宇文化及究竟在哪,怎样了,依旧在怀疑万分,也就是说,整个武昌城十分动荡不安。

这一点杨侑自然知道,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立刻进攻武昌城,而且沈光就不必入城了。杨侑等到黄昏时分,一只信鸽在大营上空盘旋,不久落下。

小桂子捉住了信鸽,从信鸽上取下了书信,递给了杨侑。杨侑打开书信一阅,道:“传令下去,今日早早休息,明日准备攻城!”

次日,隋军早早准备,大营里青烟袅袅升起,忙着造饭。吃完饭之后,隋军摆着整齐的阵型,朝着武昌城杀奔而去,与此同时,雷世猛的水军也开始出动,将武昌城的水路全部给封锁住了。

宇文士及和唐奉义接到消息,匆匆赶往城楼。隋军有条不紊的行军,他们阵容严整,踏成一个个的方阵,脚步声齐刷刷地响着,战甲和腰刀不时发出碰撞声,惊得唐奉义变了脸色。

杨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攻打武昌城其实不是本意,他需要的是震慑。果然,当杨侑手中拿着望远镜,看着城头上的宇文士及和唐奉义的时候,他就忍不住笑了。

唐奉义脸色苍白,一副摇摇欲坠的模样,宇文士及在他身边,也是脸色铁青,显然也不好受。

宇文士及扫视了一眼隋军,隋军这副样子,是要攻城了,他急忙传令下去,让弓弩手们准备射击。两人都慌了,并没有发现隋军虽然气势旺盛,却没有攻城器械。

隋军没有攻城器械,如何攻城?总不可能用士兵去堆满城下吧?

江都军十分紧张地看着城外的隋军,这时,宇文化及并不知道,沈光已经开始行动了,昨夜,他通过钱杰和麦孟才,已经联系到了不少的禁军将领,他们表示,宇文化及是一个反贼,正当除之而后快。

当然,这些人之中有多少人是因为宇文化及大势已去,识时务的投降大隋,沈光不得而知,而这个时候,这些人投靠大隋,是好事一件。沈光迅速做出了安排,那些人去保护杨恭仁,那些人去保护南阳公主,那些人去保护赵才等等。

在宇文士及和唐奉义匆忙登上城头的时候,他们迅速分散,掌控了这些地方。而沈光则亲自带着五百给使,匆匆赶往城头。一路上,沈光看见无数惊慌的士兵,在城中的百姓也关紧了城门。

沈光求见的消息让宇文士及和唐奉义大喜,沈光是出了名的猛将,有他在,心里就安稳许多了。

宇文士及急忙宣沈光上来,沈光迅速带着五百给使登上了城墙,刚刚奔上墙头,宇文士及就看见了,当即迎上来高声大喝:“沈将军,隋军就要杀来了!”

沈光闻言冷笑一声,他一边跑,一边拔出了横刀,他的速度很快,宇文士及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他也没有想到沈光会造反啊。就在他一愣的功夫,沈光已经到了他的身边。

沈光并没有杀他,而是抬起了膝盖,狠狠地撞在了宇文士及的小腹上。宇文士及吃痛,不由自主后退了两步,但他尚未站稳,沈光已经将冰冷的刀锋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沈将军,你这是做什么?”唐奉义大声责问,但他话音刚落,一名给使奔上,手中横刀一挥,砍下了他一只胳膊。唐奉义吃痛惊呼,这时,他身边的亲兵这才反应过来。

看着武昌城的两位掌权者被擒,亲兵们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沈光大喝一声,道:“放下手中兵刃,不然我就杀了他!”

宇文士及的脖子被冰冷的刀锋紧紧贴着,不由变了脸色,他急忙一挥手,道:“都放下兵刃,放下兵刃!”

亲兵们犹豫着,互相对视了几眼,最终放下了兵器,铛铛嗓子生不绝于耳。看见大势已定,沈光冷笑一声,道:“快,打开城门!”几名给使奔上,扭动轱辘,升起了闸门,随后,又奔下去,将城门给打开了。

同时,给使们将城头上的旗帜尽数替换了。

三百步外,杨侑看到城头变幻的旗帜,知道沈光已经得手,他一挥手,道:“进城!”

侯君集和高甑生大喜,立刻率兵朝着城门奔去。随着隋军涌入武昌城,宇文士及和唐奉义又已经被控制住,整支江都军已经崩溃,大部门的士兵选择了投降,并没有造成多大的骚乱,只有一小部分的士兵想要趁着混乱打家劫舍,但很快就被平定了。

旧隋大臣也没有收到什么影响,在钱杰、麦孟才等禁军将领的护卫下,他们平安无事。可以说,武昌城不发一矢就落入了隋军之手。

第475章并州战事〔上〕

毫无疑问,以杨侑为代表的巴蜀势力和以宇文化及为代表的北周残余势力的较量,是天下之争中重要的一环。这一场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天下的走势。

就在杨侑拿下武昌城的同时,长安城内,李建成手中拿着一份军报,匆匆走出了寝宫,声音中带着喜悦:“来人,备马!”

“喏!”一名宦官应着,匆匆走出去。片刻之后,又匆匆回来禀告:“太子殿下,战马已经备好!”

李建成点点头,走出东宫,骑上战马,朝着皇宫奔去。此时,李渊正在书房里踱步,如今已经是夏末,天气就要转凉,一旦进入秋天,小麦成熟,并州的情况更为复杂。

理由很简单,一旦小麦成熟,宋金刚就可以就地取粮,满足军需。那时候,并州的局势会更加复杂,说不定这一战,到年底都无法结束。李渊的心中虽然有了平定宋金刚之策,可是知道是一回事,遇见了又是一回事,此事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他怎能不心中焦急呢?

并州的战况迟迟没有进展,相反,他通过在荆襄的密探,知道杨侑与宇文化及的第一战,是以杨侑胜利而告终,那一战,宇文化及吃了很大的亏,不仅损兵折将,长子也被隋军杀死。

一想起杨侑,李渊就忍不住握紧了拳头,李孝恭死在巴蜀,李道宗活活被踩死,这些都是李氏族人,而他的几个女婿,段纶背叛了他,柴绍成为了阉人,赵慈景直接被一刀砍死。李唐和杨隋之间,可是国仇家恨啊。

这个时候,李渊只希望宇文化及能争一口气,尽量拖延杨侑的脚步,甚至,最好结局是直接击败杨侑。可是宇文化及已经败了一仗,似乎很勉强啊。

书房内的脚步声十分沉重,李渊知道,如果不能在杨隋击败宇文化及之前击败定杨军,那么大唐就更加危险了。

杨侑已经占领了陇西南部,拥有了养马地,这一年来,陇西在名将屈突通的治下,招揽了流民,尤其是在铁勒人契苾业力的帮助下,一举端掉了慕容伏允的老巢,将数十万吐谷浑人迁往了陇西,充实了陇西的人口。

屈突通不仅是一个名将那个简单,他还开垦良田,屯田沓中,完全能自给自足,不需要汉中、巴蜀的支援。而且大震关掌握在屈突通的手上,使得李渊不得不屯兵扶风郡,防止隋军从大震关偷袭。

除了西边的态势让人担忧之外,武关道也受到隋军威胁,使得李渊只能增兵武关,严加防范。而在东面,最近王世充刚刚击破了李密残兵,占领了河内,解除了瓦岗对洛阳的威胁。

王世充逐渐壮大也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尤其是在大唐放弃了弘农郡,放弃了位于河南郡的新安、宜阳两个前线阵地之后,潼关就直接暴露在王世充的兵锋之下。

如今大唐的兵力既要防备陇西的屈突通,又要驻守武关防备南阳盆地的隋军,甚至,在关北诸郡还要防备突厥人。尽管这一次温大临有顺利出使突厥,用锦帛说服了突厥可汗退兵,但大唐与突厥之间只是利益关系,身为老狐狸的李渊怎么可能将关北的士兵撤走呢?

国事艰难,李渊虽然不像宇文化及一夜之间,满头白发,可是他头上的白发也丝毫不少。就在他踱步思考的时候,宦官王欣俊在门外说道:“陛下,太子求见。”

“宣!”李渊微微一振,旋即说道,他将满脸的愁容收起,坐在了软榻之上。

“儿臣见过父皇!”李建成一进来,立刻施礼,不等李渊说话,李建成急忙直起了身子。李渊微微一愣,太子一向注重礼节,为何会如此?

李建成将手中的书信递上,脸上带着喜色:“爹,五日前,秦王在柏壁击败了宋金刚,如今正在朝着晋阳城追击而去。”

李渊闻言大喜,他急忙将书信展开看着。

五日前,柏壁。

李世民的大营驻扎在此地,他已经在这里呆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大部分的时间他选择了驻守大营,有时候,则会带着殷开山、刘弘基等人去偷袭宋金刚的粮道。

宋金刚虽然警惕,但一味的防守显得是不够的,百密一疏之下,还是有那么一两次被李世民烧毁了粮草,而其中一次,宋金刚的损失很大。

那一次是他偷袭唐军,夺得了不少辎重,大将尉迟敬德和寻相满载而归,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半路上,遇见了李世民的偷袭,使得他前功尽弃,反而损失了五百匹战马。

那可是五百匹战马啊,宋金刚十分肉疼,到这个时候,宋金刚才看出来了,李世民不仅是一只缩头乌龟那么简单,他是一只将利爪藏起来的猛虎,看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却在等待着良机,随时要了你的性命。

宋金刚不是不明白李世民的想法,他也知道不能这样拖下去,不然,对于补给线异常漫长的定杨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宋金刚想要攻打李世民,可是李世民在柏壁的大营防守异常坚固,光是拒马阵就足足有五层之多,在拒马阵的背后,是无数的弓弩手,想要冲阵,必定付出巨大的伤亡。

就在宋金刚还在思考如何破敌的时候,不利的消息传来了。先是负责押送粮草的黄子英遇伏,平阳公主李秀宁将定杨军的粮食烧了个一干二净。黄子英的粮食被烧,意味着在宋金刚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救命的粮食。

重新运输粮食,至少要拖延半个月,而这就意味着宋金刚在这半个月里,需要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在两军对垒的时候,粮食不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士气的象征。

如果士兵们知道粮食不足,必然士气大降,这一支成分复杂的军队,就会陷入死亡的深渊。所以对于宋金刚来说,粮食就是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