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为王-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不错,但代郡工域广大,各县都要驻军,匈奴人虽然不存在了,但小股部落劫掠也时常发生,这都要士兵去驻守,子兰大人是一个小心的人,在山南郡驻扎重兵是可以想象的事情,这样算不下,五万兵丁也不算多。”
赵无极大怒,瞪着子章的眼睛像要喷出火来,正要发作,跪坐一边的赵杞突然重重地咳漱了一声,这一声也让赵无极从暴怒之中冷静下来,看着子章愤怒的脸庞,陡地想起面前这人,可不是那些一无所有的官员,亦是一个拥有大块封地和军事实力的大贵族,自己已经与子兰势同水火,如果再得罪了子章,那可就无法收拾了。
“子章,是我失言了。”赵无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知道你对赵国的忠心,对我的忠心,我不该这样说你,但是……”赵无极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在座几人,“子兰是不同的,这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没有甘心过当年的失败,子章,当年,你是竭力支持我的,子兰不会忘记这一点的。”
子章喘了一口粗气,低下头来,赵无极说得不错,当年赵无极与子兰争位,自己是毫无保留地站在了赵王这一边。
“子兰实力的扩充,于赵国或许有好处,但于我们,不见得有好处。”赵无极并不昏庸,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分别。“子章,赵杞就不用说了,太尉,当初你奉命从代郡撤军,不顾子兰的挽留,没有给他留下一兵一卒,他必然也会记恨在心。”
赵牧缓缓抬起头,短短几年,他的脸上多了许多皱纹,函谷关一战,成了他不可解除的心结,特别是事后越来越多的情报证实,秦军的援军,完全是虚有其表,如果当初自己果断一些,不顾一切的挥军出击,或许便能将秦武烈王斩杀当场,秦武烈王一死,秦国国内必乱,就像当年赵国赵无极与子兰争位一样,混乱多年,实力大减。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件事时时像毒蛇一般啮咬着他的心房。
“我一直忠于赵国。”他声音有些嘶哑。
赵牧说他忠于赵国,并没有说他忠于赵无极,但能从赵牧这里等到这样的回答,赵无极已经很满意了。当年他与子兰争位的时候,赵牧便已经手掌重兵,而且与子兰私交极深,但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却并没有站在子兰一边,而是按兵不动,在自己掌握大势之后,又领头向自己表示了支持,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他的这个问答,其实就说明了一点,只要自己还呆在蓟城的王宫之中,还是赵王,赵牧就会毫无犹豫地支持自己的所有决定。
“子兰扩军,图谋不轨那是肯定的,现在,我们要怎么应对?”他问道。
“不管子兰是怎么想的,现在仍然是宜静不宜动。”子章思忖片刻,“新郑是保不住了,秦人拿下新郑,矛头便会直指魏国,我们不能再让魏国丢掉了。唇亡齿寒,不管如何,我们要出兵支援魏国。”
“我亲自去!”赵牧道:“李信在哪里,如果能击败他,便能换来数年的安稳。”
“我再往楚国跑一趟,希望楚怀王这一次的眼睛睁的亮一些,就算他不直接出兵秦国,但将部队拖到楚韩边境之上,也可以给李信极大的压力。”子章接口道。
“齐国那头,内史能不能再也跑一趟,燕人现在是指望不上了。”赵牧道。
“齐国不必去了!”一边的赵杞连连摇头,“田单现在满脑门子的心思就是要啃燕国一块肥肉下来,哪里肯出一兵一卒援助魏国。”
“有无齐国并不重要,他来,锦上添花而已,不来,也无关大局。”赵牧思虑片刻,“关键是子章能够说服楚王,只要楚王肯摆出姿态,我便有信心,让李信在魏国无功而返。”
“我明天就启程!”子章点头道。
“抵御秦人的事就如此定下,子兰哪头怎么办?可有良策?”赵无极最关心的还是在代郡眼看着又一步步坐大的子兰。
赵牧与子章对视一眼,沉默不语。赵无极只能将目光转向赵杞。
赵杞想了想,对赵无极道:“内史的话也有道理,眼下,最重要的是对付秦人,援助魏国,等在魏国击败秦人之后,再回头来考虑子兰的事情,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也可以试探一下子兰,看看他到底是什么心思?”
“怎么试探?”赵无极身子前倾,感兴趣地问道。
“要求子兰派他的长子入都城侍奉王上。”赵杞道。“如果子兰愿意,那就说明在短时间内,子兰并没有作乱的心思,但如果他不肯,我们就必然要防范了。”
赵无极微微变色,“大军随大尉前往魏国,河东大营也不能松懈,如此一逼,万一子兰狗急跳墙,怎么办?”
“河东大营可以抽调一部分兵力出来,并不需要出击,只需要作出一种姿态,以子兰之聪慧,便不难看出王上的决心。”赵牧突然道。“此事,可交由赵晋去做,他也是老将了,不会出漏子。”
“秦人不会趁虚而入?”
“只是摆出一个姿态,函谷关王剪亦是老将,不清楚我们的用意之前,不会贸然出兵,更何况,他也要担心这是不是我们的诡计。如果子兰没有反意,而王剪又敢于出兵来捡便宜的话,我们倒可以联何子兰,给他一记狠的。”赵牧道。
“如果子兰有反意呢?”
“河东大营缩回来防守。”
“代郡呢?”
“只要子兰不进攻,便不理会,等我从魏国回来!”赵牧断然道。“这只是一次试探,目的是试出子兰的真意,而不是剿灭他。”
第五百六十五章:荆如风
数年前由赵杞主导的那一场惨败,如今伤痕已被慢慢地抚平,函谷关一战,赵军虽然没有打破函谷关,却击毙了秦军大将赢腾,这在中原各国看来,也是一场了不起的大胜。赵国仍然是这片大地之上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号大国,哪怕楚国的地域比起赵国更广阔,人丁更众多,更富裕,但在评判各国实力的时候,楚国却仍然只能屈居第三。
秦国已经拿下了韩国,正在图谋魏国,如果魏国再一次失守,那赵国就将完全暴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赵王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是以当新郑将被围,铁定要失守之后,赵军便开始动员,准备进入魏国,协同魏国抗击秦军。
这一次的统帅是赵牧。
如果有的选择,赵王是真不想用赵牧,但很可惜,赵国虽然兵多将广,但能与李信对抗的,找来找去,也只有赵牧一人。更何况,在如今子兰强势崛起的时候,他也不得不启用赵牧,尽一切可能地将这位名将拉拢在手中,否则一旦赵牧与子兰合流,他的王位可就真的不稳当了。
看着赵牧与子章并肩立去,赵无极的目光之中,闪烁着有些恼恨的光芒,看着他最为信任的赵杞,叹息道:“赵牧大才,只可惜总是这样油盐不进,如果有一个能完全听命于我的赵牧该有多好啊,可惜我大赵竟然寻不出一个可以替代他的人选。”
赵杞笑道:“王上,不是没有,就看您敢不敢用?”
“嗯?”赵无极看向赵杞,“有这等人物,我怎么不知道?”
“王上知道,他叫荆如风!”赵杞身子微微前倾。
“荆如风?”赵无极呵呵一笑,“那个秦人,他逃到我们赵国。也有二十年了吧,现在应该有六十出头了,居然还雄心勃勃?”
含笑看着赵杞,“赵卿,为了让你在我面前推荐他,他送了你不少财物吧?”
赵杞毫无羞愧之意,“王上明察,他送了我十万两银子。请我在王上面前为他美言。”
赵无极大笑,“荆某老矣,尚能饭否?”对于赵杞收了荆如风多少钱财。他毫不在意,赵杞也从不在赵王面前隐瞒他的贪财,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王对他信任有加,他不怕臣子贪财,但怕臣子贪权。
“如果荆如风无能,那他哪怕送臣一百万两银子,臣也不会在王上面前为他说上半句好话。”赵杞道:“但此人原本就是秦军大将,像现在驻守在函谷关的王逍。当年在他麾下只不过是一介小校而已。而且此人全家上下皆被秦王所杀,仅以身免,心中对秦武烈王的仇恨,比我们任何人都要强烈。”
“你觉得他可信?”
“臣认为他可信。此人来我赵国之后,重新娶妻生子,落根散枝,最妙的是。他无根无凭,便似一水中飘萍,能依靠的便只有王上。如果王上给他机会,我相信他能给王上带来惊喜。”
“这一点我倒相信,我担心的,是他能不能对信得了王逍,虽说当年他为大将,王逍为小校,但时过境迁,王逍早已不是当年了,而一心想要报仇的荆如风,很有可能被仇恨蒙蔽头脑,不见得对付得了王逍,要知道,当年的李信,只不过是秦武烈王的一介伴当而已,可现在,已经隐隐有天下第一名将之势了。”
赵杞微微一笑,伸手入怀,从内里掏出一叠文稿,递给赵无极,“王上请看,这是荆如风托我转交给王上的。”
“这是什么?”赵无极好奇地接了过来。
“这是荆如风对秦国国内局势,以及秦军各个大将的作战风格等等的分析以及对策,臣看了自觉受益非浅,如果这还不能让王上满意的话,王上可还记得当年秦国内乱,荆如风只身逃到我国避难的时候,当年的国相子兰,太尉赵康,以及当年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赵牧都是弹冠相庆,庆贺秦国自断一臂么?”
赵无极仰头思索片刻,“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好像当天子兰和赵康都很高兴,赵康还喝醉了。”
“王上真上好记性!”赵杞笑道:“这二十年来,我赵国一帆丰顺,对外作战,胜多败少,将才济济,荆如风自然没有什么出头之日,我们也不会用他,但秦国势力日大,咄咄逼人,而随着赵康赵太尉等上一代大将纷纷故去,渐渐出现了青黄不接,除了赵牧一支独秀之外,其它人,竟是无力撑起一方局面,荆如风自然也看到了这个机会。所以才不顾一切几乎是倾家荡产来请我游说王上,希望王上能用他。”
“必竟年过六十了啊,只怕精力不济!”赵王有些犹豫。
“王上如果看到了他本人,就不会这么怀疑了。此人二十年来,无一日不思报仇,虽然年过六十,但仍骑得奔马,舞得大刀,精力充沛,身体比起臣下要好得多。”
“你的意思是让此人去河东大营,代替赵猛?”赵无极问道。
“不错!”赵杞点头道:“赵猛可为猛将,但让他独撑一面,却是为难他了,河东大营由他执掌,难维持住现在的局面,已算难能可贵,赵晋也已多次表达了同样的意见,作为河东郡的郡守,他很焦虑。”
赵无极点点头,“既然你如此推重他,明天却带他进宫,我与他先谈一谈。”
“王上睿智,如果此人能在河东打开局面,那魏国方向便也轻松不少,我们亦能抽回不少军队以防代郡,更重要的是,王上也有了一个可以与赵牧相抗衡的大将。”
“只可惜是秦人!”赵无极叹息了一声。
“秦人?”赵杞笑了起来,“此人来我大赵已二十余年,生儿育女,生根发芽,还有几个记得他是秦人?就算有少数人想要兴风作浪,臣也能防患于未然。”
“虎豹骑内,子兰的余孽清理干净了么?”赵无极有些担心。
“中高层肯定已经清理干净了,不过最基层的就不好说了,还有驻其它国家的一些秘密头领,这些人,不能擅动,只能拉拢,否则动一个,就有可能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辛苦废于一旦。”
“这些人中,如果有子兰的人?”
“王上,当初敢于去国外潜伏的,都是对赵国极为忠心的人,他们或许曾经是子兰的人,但我更相信,当他们必须要选一个的话,他们会选择王上。”
“话虽这么说,但仍要小心,还是慢慢地调换吧!”赵无极仍是忧心忡忡。
“臣下明白了,这事,要在不伤元气的情况下,慢慢来,现在正在用兵,更是不能轻动。”赵杞点头道。
数天之后,赵王一纸任命,赵军河东大营主将易人,六十有余的荆如风走马上任,原主将赵猛,被调往赵牧麾下任副将。
荆如风,二十余年前从秦国逃到赵国,除了当时在赵国引起一阵轰动之外,随即便销声匿迹,在虎豹骑的协助之下,平安过了二十余年,秦国黑冰台,数次行刺荆如风,损兵折将,终是没有得手,最后不得不放弃。
二十年过去,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荆如风了。普通百姓更是早已将其忘到了九宵云外,但赵人忘了他,秦人却没有忘记。
函谷关内,王逍听到荆如风的名字之时,先是一楞,继而大怒,荆如风,是秦人近百年来唯一一个叛逃的大将,数十年来,黑冰台一直欲杀他而不可得,现在,此人居然当上了赵人河东大营的主将。
“这是赵人对我大秦**裸的宣战!”王逍脸色阴沉,“如果不给以有力的回击,我大秦颜面何存,来人,召各营将领齐聚函谷关议事。”
平静许久的河东,因为荆如风的走马上任,陡然之间便战云密布,秦军调动频频,侦骑频出,而刚刚换帅的赵军,也一反以前的策略,不再小心翼翼以防御为主,小股部队亦是无数次地插入函谷关区域,双方的哨骑,开始持续交手。
战事,一触即发。
河东郡守赵晋是知道荆如风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更加担心荆如风会被仇恨蒙敝双眼,而且荆如风数十年没有再上过战场,没有打过仗,就算以前名声赫赫,但老迈的他,还适应现在的战争形式么?赵军在河东大营的实力他很清楚,比起函谷关的秦军来说,实力处于下风,而王逍因为与匈奴一战,却是名声大振,声名直追秦国第一大将李信。
“荆将军,我国精锐,绝大部分被赵太尉调走,河东局势,一动不如一静啊!”赵晋看着白须飘飘的荆如风,苦口婆心的劝说。
荆如风拈须微笑,“赵大人,为了报仇,我等了二十年才等来机会,你认为我会冲动吗?这是我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而且我也知道,我有且仅有一次机会,我岂会浪费?我虽然多年没有出山,但如果论起对秦军的了解,我相信这个世上,没有谁比我更清楚,而且,我更了解王逍,当年,他是我麾下最有前途的将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一次,我要让他明白,我荆如风,永远都比他强。”
第五百六十六章:前驱
刚刚经历过一场春讯,辽河水的水位陡然涨了一米有余,昔日看起来温顺柔和的辽河,陡然之间变得面目狰狞起来,河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翻滚而下,清澈的河水变得极度浑浊起来。许原便站在隆隆的辽河河畔,看着这条横贯大地的长河,心情陡然之间也变得激昂起来,便如同那气势辉宏,滚滚而去的长河。
五年之前,他还是栎阳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尉,不受郡守所喜,在本地大受排挤,燕赵大战之中,更是被当作替死鬼推了出来,在渔阳,他甚至有了干脆当了逃兵却隐名瞒姓的想法,但命运真是一个作弄人的玩意儿。这一趟看似有死无生的征途,却让他从此踏上了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
现在的自己,是征东都督府北方野战集团军第一军的军长,曾经的栎阳郡小县尉,如今已是征都府的高级将领,不敢说名震天下,但在燕国,绝对也算是有了一个名号的人物,而更让他心潮澎湃的是,征东府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辽西,河间,草原,如此广袤的土地,几乎相当于另一个燕国了,而现在,征东府兵分两路,正在向着东胡控制着的辽东广大地区前进,等拿下东胡,征东府的实力,将会完全凌架于燕国之上。
许原与孟冲一样,都识文断字,虽然没有孟冲那般博学,但与一般的武将相比,许原甚至可以自傲地称自己为一声儒将。
读过书,见识自然就不一样。征东府一系列的政策颁布,让他看到了首领的勃勃雄心,他似乎看到了另一个秦国,正在茁壮成长。
征东府的大部分政策似乎与秦国没有什么两样,但细究起来,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许原甚至动了心思要好好地来研究一番,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时间,现在的他,首先是要在集团军司令孙晓抵达之前,作好一切前期准备工作。
军长!想到这个官职,许原就有些好笑,首领的脑子里装着无数奇思妙想,让他一时之间很难消化,不过这也无所谓。自己只要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一份工作便好了,而首领想出来的这一套军事体制,也的确让上下的指挥简单通透了不少。
不过按照首领所设想的一个军的规模,现在的自己,只能算是一个空头军长啊,一个军的编额可以达到三万余人,但现在,自己所带来的前锋,满打满算。连伙头兵也算上,也不到三千人,差了十倍有余。
每每想到自己有可能统领三万大军纵横驰骋,许原都兴驰神往。但从梦想之中回到现实,看着手下大虾小虾三两只,便又觉得这个梦境要实现,只怕还要猴年马月。
只要你能召到兵。我就给你编额,给你饷银,给你兵器。这是首领的原话。当然,所招的兵也是有要求的,随便弄一群农夫那可是不行的。这个意思就是说,麾下的将领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现在他的麾下,拥有一千五百名名精锐步卒,一千名骑兵,骑兵基本上以匈奴人为主,由公孙义和洛雷两人指挥,一千五百我名步卒分成两个营,各有七百五十名士兵,由倪华宗与陶家旺人担任营长,而按照一个营的编制,缺编了四分之一。
被动等待上头给你调兵来补满缺额显然是不现实的,征东府下四个集团军,叶重叶真麾下,完全就是一个空壳子,征东府几乎所有的精兵,都被充实到了北方和东方两个集团军,以后就算招到了新兵,北方集团军距离大本营如此遥远,只怕一时之间,也轮不到自己,整个都督府军队个个缺兵少将,僧多粥少,那得等到几时,才能凑齐三万人。
“你个四个都我听好了,我们是一个军,但现在人数还不够一个团,我这个军长徒有虚名,你们就更不用说了,想让自己名符其实,就得以最快的速度,抢地盘,抢人口,扩展自己的军队。公孙义,你和倪华宗搭档,陶家旺,你与洛雷搭伙,分别先各组建一个团级作战单位,我把话说在前头,师以下的军官任命权在集团军手中,便是师长,只需要集团军报上去,都督府也不会驳回,所以,你们各显神通吧,谁将自己的军队在保持战斗力的同时,扩充到一个团,那他就是团长,扩展到一个师,那他就是师长。”
陶家旺是从栎阳郡便跟着许原的老人,与他关系亲密,听了这话,不由笑了起来,“军长,要是我开到了一个军的人马呢!是不是就可以当军长了?”
许原哼了一声,“你要是弄到了一个军的人马想当军长的话,我就先砍了你的脑壳,将人马抢过来。”
几人都是大笑起来。
“过不了多年,严鹏的第二军就要来了,他麾下可是齐装满员四千步卒,都督府再给他配备了一千骑兵,实力可比我们要强多了,诸位,不想被第二军比下去,咱们可得趁他们还没有到的时候,多多努力吧。”许原看着四位大将,指着辽河:“都督府要我们以辽河为界,先恐固这一方,筑城,屯田,夯实基础,但却也没有禁止我们过河去。河那边,距我们这里不远,有匈奴部落,有东胡部落,更有数目众多的人丁,你们两个营,以十天为期,一营驻守,一营便出击,趁着东胡大军还没有抵达,能捞多少便捞多少,等东胡人大军一到,可就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了。”
“明白!”四人都是大为兴奋。两伙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竞争的气息。这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面子问题,谁也不想输给谁。
许原第一军的大营立在离辽河约摸十里远的地方,大营的修建,采取了当年孙晓修建牛栏山大营的方法,先是砍来大量的树木,立树为桩,两排宽约一米的木桩再钉上栏杆,再在其中倒上泥土,石块,夯紧,便成了一道简易的城墙,虽然不能跑马,但步兵却能在上面立足,携来的床弩,每隔十数米便装上一台,形成了强大的远程攻击火力,再配上步卒列装的臂张弩,从一里开外,便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
如此建营,虽然麻烦,但却为以后打好了建城的基础,大部队来后,只需以现在的城墙为基础加宽,加固,外头垒上石条或者青砖,便能形成坚固的城墙。
年前许原便率军抵达了这里,现在修建的大营并不大,刚好适合三千余人的军队驻扎,贪大嚼不乱,许原不得不考虑如果东胡人突然大举来袭的结果。
好在东胡人的注意力好像还没有转移到这个地方;这使得许原在建立这个大营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干扰;而现在;他已经在开始替后续部队建立第二个驻足点。
孙晓的司令本部并不会抵达如此前沿;而是设立在大雁湖;那处地方;是高远撤退的时候;便已经选定的地方。
原本空旷的辽河之畔;因为有了这座大营;有了这数千士兵的进驻;显得异常热闹;城墙虽然简陋;但在许原看来;不久的将来;这座简陋的大营;便会成为一座坚固的堡垒;无数的北方集团军士兵将从这里出发;源源不绝地开过河对岸;越过河套平原;穿越大山;进入到东胡腹地。
城墙之上旌旗招展;兵器雪亮;士兵肃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