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为王-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人杀到底,决不能留手。
田单决心一下,张鸿宇的新编第一军便注定要在崤山关经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而就在张鸿宇面临着巨大考验的同时,在琅琊郡城,情形却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田单只给田富程留下了两万兵力牵制琅琊郡城与广坪的守军,在田单看来,这两支军队如今已经失去了出城野战的能力,但田富程却还兼顾着要为齐国大军筹集粮草的任务,说是筹集,其实就是抢掠,一股股的军队派出去,在各地大肆扫荡,兵力便大为薄弱,广坪的丁渭与琅琊郡城的郑晓阳抓住了难得的战机,一举汇合,丁渭放弃了广坪,全军突破了田富程的阻截,进到了琅琊郡城之内,丁渭的到来,不仅弥补了琅琊郡城这些日子以来苦战的损耗,更是将城内的士气提高了一个顶峰。
田富程慌乱之下犯了一个大错,他将青龙山下与黄湛相峙的田敬文所部直接调到了琅琊郡城以保持自己在兵力上的优势,但田敬文一去,黄湛便立即活跃了起来,黄湛并没有去琅琊郡城,而是堂而皇之地向新会进军,威胁着这个齐军好不容易才夺来的要塞。
琅琊郡的局势立时便显得微妙起来。
就在田单猛攻崤山关的时候,步兵所带领的骑兵已经进入了赤马,而公孙义,洛雷的独立骑兵师也已经抵达了翠屏山,一场针对韦和两万齐国骑兵的剿灭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八百五十五章:日出东方(80)
韦和两万骑兵,一路直奔扶风县,随着他与扶风愈来愈接近,一路之上,针对他的袭击便愈加多了起来,一支支小股的地方军,试探着接近,在深夜,在半凌晨,一次次地开始袭击他的后勤补给马队,而且规模愈来愈大。而探马回报,连同辽西郡城在内的辽西众多县城,兵马调动频繁,有集结兵力向他进犯的意图。
虽然对手濒繁的,常常出其不意地袭击给韦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韦和却也趁机连接歼灭了好几支小规模的征东军地方部队,但越是如此,韦和却越是欣喜,自己的决策是对的,向着扶风前进,果然如同踩了征东府的尾巴一般,他们要集结兵力与自己硬撼了,而这正是韦和自入辽西以来之后一直想求而不可得的事情。
韦和加速前进,在十月二十六日抵达扶风县,扶风县作为高远的起家之地,如今虽然高远已经离开这里,移居积石城,但扶风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这里,不仅仅有着临时征召起来的青壮队伍,更有一个营的正规军驻守,当韦和抵达扶风城下之时,只是看了一眼,就觉得自己来对了,征东府或许对辽西别的地方丢掉不会有多少心痛,但却绝不会容许扶风有失,现在,正在向这里集结的征东军部队便是一个明证。
那些正从各地汇聚的兵马,韦和不屑一顾,探马斥候早已探得清清楚楚,这些部队不过是临时征召起来的青壮,他们甚至连一面军旗也没有,所持有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人数虽多,但毫不足惧,韦和决定就在扶风城下静静地等待着这些来解扶风之围的征东军部队到齐,他要一战而灭了这些部队。
利用马队的机动力。固然可以将他们分而歼之,但只消打灭其中的一两股,剩下的不免就成了惊弓之鸟,必然会一哄而散,到了那个时候,再想将他们聚到一齐就难了。
韦和大军在扶风城外扎下大营,四处搜罗材料,开始打制攻城器具,摆出了一副不下扶风绝不离开的模样。
扶风城内,负责守卫扶风城的军官罗锋如临大敌。自从得知韦和两万骑兵直扑扶风城的时候,他就衣不卸甲地待在城上布置防守事宜,扶风县城内有他率领的一个营驻守,他所率领的这个营,就叫做扶风营,扶风营作为高远的起家部队,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极大的名气,后来征东军改制,扶风营退出作战部队。转而隶属于征东府直辖,驻守扶风。
罗锋虽然只率领一个营的兵力,但军阶却是同野战部队的团长相同,扶风营的装备亦是比一般的野战部队要强上许多。作为这样一个营头的指挥将领,对于此次作战的全盘规划,他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虽然心中有底。但却仍是不敢懈怠。韦和虽然全员都是骑兵,但并不能排除他有攻城的可能。步兵上马不可能变成骑兵,但骑兵下马就能变成步卒。
扶风作为征东府直辖的一个县。自然而然拥有许多别的地方没有的特权,这里当初有太多的青壮加入了高远的队伍,而这些人组成的扶风老军也是征东军在近十年征战之中,损失最多的人手,但存活下来的,无一例外的,都成了军队之中的骨干,即便是因伤退役,回到扶风也成为了当地的官吏。整个县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成了死去或者仍然活着的士卒的永业田,这里是支持高远最为狂热的地区。
在这里做官是一种荣耀,当然,也更是一种压力,因为或者街上一个叫卖乡间土货的老婆婆,就能直接敲开积石城征东府都督高远的大门。
韦和骑兵压境,扶风县令董海操早就下令乡间村寨里头的百姓全都集中到县城来,给出的理由是敌军压境,有破城可能,县城需要百姓们来这里,帮助官兵保护都督高远的老宅,宗祠。董海操很清楚,如果以别的理由,这里的百姓很可能因为眷念自己的家业,自己土地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庄稼而拒绝入城,但这个理由,百姓们却不会拒绝。
果然,命令一下达,四乡八里的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自携带着武器,源源不绝地汇聚到城里,来得速度之快,让县里的官吏们瞠目结舌,以至于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县城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百姓,让董海操和他的属下们很是忙活了一阵子。
虽然知道这一场大仗用不上他们,但董海操还是按部就班地以村为单位,将这些满怀热忱而来的百姓编成了一个个的行伍。
韦和来了,城里却也是战意高昂。
"杀光侵略者"的口怀在城里不时会响起。
董海操带着几个吏员,走出了县衙,仰望着下起淅淅沥沥秋雨的天空,感受着那一片清凉,心中很是惬意。韦和是注定没有机会攻城的,刚刚,一位监察卫的探子潜进了城内,带来了他一直盼望着的消息。
秋雨萧瑟,来到城内的百姓,大都衣裳单薄,城内也没有足够的地方让他们居住,很多人都是抱着武器,随便街头屋檐之下一躺便算完事。但天下起了雨,董海操就必须走出家门,去巡视一翻,随时随地的解决一些临时发生的问题。
城头,罗锋拄刀而立,秋雨顺着他的头盔盔甲流将下来,在身下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再流向远方。
入夜,雨下得更大了一些,韦和心中却有些不安起来,他派出去的十数路斥候,有一半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或者是因为人生地不熟而迷了路,又有可能是遭到了敌人的埋伏和袭击而已经命丧黄泉。
扶风城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发生丝毫慌乱,出去扫荡的部队,带回来的消息,无一例外的是县城周围的村寨早就没有了人影儿,一切都在昭示着,扶风县早有准备,而韦和这一路奔来,他自问可谓是快如闪电,对方的反应速度应该不可能有这么快,将外面的百姓藏得干净利索,除非他们早就料到自己要来。
但这有可能吗?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田地里还有大量的庄稼没有收割,这让他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不过这场恼人的秋雨,让他的抢收计划不免大打折扣。
崤山关被敌人堵上了,韦和心中虽然有些警惕,但并不担心,相爷十数万大军齐临,崤山关的敌人只不过是螳臂挡车,多则三五天,便能突破对手的防守而进入辽西,到了那个时候,一切便会按照先前的预演而发展下去。
想到这里,韦和有些燥动的心暂时冷静了下来。明天;便开始攻城;哪怕只是作作样子;也要展开攻城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摧促那些还在路上磨蹭的敌人快速向扶风县集中;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毕其功于一役;将辽西敌人还能调动起来的人马;一网打尽。
带着对未来战局的美好愿望;韦和倒在行军床上;酣然进入了梦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雨却愈下愈大起来;闪电夹着霹雳;大风裹协着雨水;打得帐蓬刷刷作响;如此的大雨;让韦和派出去警戒的斥候队伍一支接着一支的跑回了营地;营中望楼之上的顶蓬完全无法挡住风雨;上面的哨兵抱着武器;龟缩在一角;咒骂着这该死的天气;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警戒的作用;视力所及;不过十数米而已。
这一刻;这座连绵十数里;多达两万骑兵的大营;几乎完全失去了警惕和防守;将自家的大门完整地敞开给了敌人。
大雨之中;步兵骑在战马之上;任凭着雨水浇在身上;身子如同铁铸的雕像;凝视着眼前的雨幕;一寸一寸地拔也腰间的马刀;唰地前指;怒吼道:”出击!踏平敌营。”
六千骑兵在狂风暴雨之中;奔向数里开外的韦和大营。
铁蹄踏起雨水;马刀划开雨幕;这支骑兵如同黑夜之中的幽灵;在雷电的伴奏之下;风驰电挚一般地向前挺进。
他们曾在比这更恶劣的天气之下与敌人作过殊死搏斗;这种天气;在韦和带领的骑兵看来;并不适宜作战;但在他们看来;却是偷袭作战的最佳时机。
六千骑兵发起攻击;即便有风雨雷电的掩护;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也根本无法掩饰;地面在颤抖;隆隆的马蹄声;将天上的雷声亦掩盖了下去。
韦和从床上一跃而起;刚刚还以为是雷电的轰鸣;但马上;他便意识到;有大规模的骑兵来袭;霎那之间;冷汗从全身都渗了出来;那里来的骑兵?根本不可能是自己的队伍;只有一个可能;敌人;敌人来了。
他冲出大帐;眼前的一幕;让他魂飞魄散;借着闪电撕开天幕的霎那;他看到的是无数全副武装的骑兵;已经到了他的大营之外;而此时;他的数万骑兵还在大营之中乱作一团。骑兵对决;胜负一般就在霎那之间;当敌人排山倒海的冲锋已经到了眼前;而另外一方;连战马都还没有跨上之际;这一仗;那里还有什么胜负可言;有的只会是一场屠杀。
第八百五十六章:日出东方(81)
韦和现在清楚他派出去的斥候并不是因为人生地不熟而迷路了,他们是碰上了这股骑兵,自然是有死无生。但现在已经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翻身上了亲卫牵来的战马,他痛心疾首地看了一眼混乱的大营,大吼一声:"突围,突围!"
步兵勒马于整个大营的中心,冷眼观察着自己的部下一队一队地在敌方大营之中纵横来去,驱赶着一群一群的战马,征东军的突袭来得太过突然,在齐**队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之下突袭入营,相当一部分齐国士兵连战马都没有来得及跨上。征东军驱赶着这些战马,在大营之中横冲直撞,也不知有多少士兵不是丧身于马刀之下,而是被他们自己的战马活生生地撞死,踩死。
缓缓地拉弓,却是闪电一般地放箭,嗖嗖连响,三个战马之上的齐军卟嗵连声掉下马来,步兵缓缓摧动战马前行,一边走一边放箭,弦响箭出人落马。
"将军神技!"围绕在他四周的亲卫骑兵们齐身夸赞,他们身后也背着弓,但却没有步兵这身神技,在如此混乱的战场之上,他们却是生怕误伤了战友,不敢轻易放箭。当年步兵在扶风之时,便被高远强逼着练习这种射习方法,在高速旋转的六面体上,要准确无误地射中红色的那一面,为此,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但付出多少,便有多少回报,当年所流的血汗,终是没有白流,如今步兵的这一身箭技,便是连以骑射为本的匈奴人,东胡人,也望尘莫及。
"驱赶他们,不能让他们有片刻的喘息之机。杀伤为辅,驱赶为主,放开一条通道,让他们往赤马逃,那里,公孙义和洛雷会收拾他们的。"一边放箭,步兵一边下达着简单的军令,敌骑多达两万,虽然自己此刻占了先手,但敌人如过回过神来。自己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都督要的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可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对耗战。
滂沱大雨无法遮挡住震天的喊杀声,隔着重重的雨幕,传到了数里之外的扶风城头,罗锋顾不得外头风雨交加,一头从城楼之中冲了出来,虽然看不到远处的任何情况。但他仍然睁大眼睛,努力地想要看到些什么,更多的士兵从藏兵洞之中冲了出来,远处传来的喊杀声渐渐地清晰起来。战场很明显在向着扶风城这边移动。
"准备战斗!"罗锋大声吼了起来。
"征东军,万胜!"城头之上,头顶着大雨的士兵们怒吼起来,床弩之上挡雨的油毡被掀开。士兵从怀中掏出尚带着体温的指头粗细的弦绳,用力地绞了上去,随着吱吱呀呀的响声。一根根粗如儿臂的床弩弩箭被绞上了弓弦。第一排士兵手握着臂张弩踏上了城头,将弩箭平放在城垛之间,单膝跪下,瞄准着城下,而在身后,另一排士兵正快速地给身前的另外三把臂张弩上着弩箭,更后方,一排排的持矛士兵肃然挺立。
城头之上,响起了战鼓之声。一面面大鼓的敲响,惊醒了沉睡之中的扶风城,安静的扶风城霎那之间便喧闹起来,一家家百姓的房门被打开,一间间店铺被打开,无数的手持武器的百姓们蜂涌而出,向着城头奔来。
当这成千上万的百姓涌到城下之时,城头之上鼓声再变,随着鼓声响起的还有军号之声,百姓之中的那些退役老兵,对军号之声无比熟悉,蓦然听到熟悉的军号之声,他们猛地停下了脚步,振臂高呼:"将军有令,全体停步,就地驻守。"
董海操整编这些民众,本来就是以退役老兵们首,此刻军号声一响,老兵们立时忆起当年令行禁止的岁月,条件反射般地就按照所吹军号的意思下达着命令。身后民众虽然有些乱糟糟的一片混乱,但总算是停了下来。
无数的民众聚集在城墙之下,却无一不是仰望着头,盯着城头之上。
雨稍稍地小了一些,城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急骤的马蹄之声,罗锋神色一凛,扶着佩刀的手一下子抓紧,一点一点地将佩刀拔将出来,四周的士兵都侧过头来,看着罗锋,只要罗锋的佩刀出鞘,举起落下,他们手中的如雨的弩箭,就会向着城下倾泄。
罗锋的手却迟迟没有拔出刀来,因为马蹄声渐近,他当然听得出来,靠近城墙的最多只有数十骑,韦和就算是自大狂,也不会仅仅派出几十骑来攻打城墙。
数十匹战马从远处的雨帘之中钻了出来,停在了城下,看着城下骑兵下熟悉的服色,罗锋心中狂喜,出鞘半尺的钢刀呛的一声,又回到了鞘中。
"城上听清,我们是步兵将军麾下骑兵,奉将军之命特来告知,齐**队已被我军击溃,现下步兵将军正率部追击敌军,城中所有军兵,不必出击,守好扶风城即可!"城下士兵大声吼叫着,生怕城上因为雨大而听不清,又一连重复了几遍。
听到这个消息,罗锋当真是大喜若狂,扑到城头,大声喊道:"我是扶风守备营官罗锋,我们的大军回来了么?"
"当然回来了,齐国两万骑兵现在已经被我们赶成了兔子。"城下的士兵骄傲地大声喊道:"你们守好城即可,在下也要去杀敌了,告辞!"
丢下这句话,城下的数十个骑兵掉转马头,再一次纵马冲向远方,转眼之间,便消失在远处的雨帘当中。
罗锋哈哈大声狂笑着转过身来,冲着城头之上所有的士兵挥舞着手臂,"我们的大军回来了,我们打赢了。我们打赢了,哈哈哈!"
城头之上,所有的士兵都跳了起来,"我们打赢了,我们的大军回来了。"
转眼之间,刚刚还严阵以待的扶风城头,立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征东军,万胜!"城头之上,罗锋扯开嗓子,大声吼了起来。
"征东军,万胜!"城上,所有的士兵齐声应和。
"征东军,万胜!"城下,在老兵的带领之下,无数的百姓疯狂地吼着,跳着,整个扶风城,在这一刻,完全沸腾了。
"来,弟兄们,唱起战歌,我城下我们的勇士们鼓劲助威。"不知什么时候,董海操带着一身的雨水泥泞爬上了城楼,挥舞着双手,大声喊叫着:"本官来你们擂鼓助兴。"
伸手抢过身边士兵的鼓槌,咚的一声敲响。
长刀所向,直指那北方的疆土;
残阳如血,流淌在南下的征途;
旌旗猎猎,召唤着东进的战鼓;
黄沙漫漫,挡不住西征的脚步。
罗锋嘶哑的声音率先响起,紧接着是他的亲卫,再后是城头之上所有的士兵,最后应和的是城下的老兵们,征东军的战歌高亢响起,直入云宵,将霹雳雷霆风雨之声尽数压下。
扶风城中,现在聚集着数万百姓,数万人一齐引亢高歌,声势惊人,歌声远远地传了出去,却是更加剧了齐军的慌乱,夜中,风中,雨中,雷中,似乎处处都在响起征东军的战歌,处处都有征东军的骑兵在袭来。兵败如山倒,数万骑兵在这一刻,完全成了没头的苍蝇,四处乱窜。那里人少,就往哪里钻,至于迎敌,此时,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韦和在亲兵卫队的护从之下,完全不辩东南西北,一路冲杀而出,亡命向前奔逃,身后喊杀之声震天,征东军的战歌似乎就一直在追随着他们,这一逃,便是半夜时光,甚至连什么时候雷住了,雨停了也不知晓。
黎明的第一缕光线撕开夜的黑幕,将光明洒向人间的时候,战马再也跑不动了,这些惊慌失措的骑兵方才停了下来。
一夜的大雨过后,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精疲力竭的韦和坐在同样精疲力竭的战马身边,看着身周衣甲不整的士卒,心中的痛悔不言而喻。
征东军的骑兵赶回来了,昨天虽然不知到底有多少骑兵来袭击了自己的大营,但凭着自己多年带骑兵的经验,起码有数千至一万之间,征东军的骑兵有多少,韦和并不清楚,但他明白,征东军既然有第一支部队出现,那么,就肯定会有第二支,第三支。
他打了一个寒噤,强撑着从地上爬了起来,大声吼叫着,招呼着自己身边的亲卫,命令他们马上去寻找麾下的将领,现在最重要的是收拢残兵,尽可能多地将逃散的骑兵聚集起来,然后杀回去,杀回崤山关,去告诉相爷,高远回来了,谋夺辽西,积石等地的行动,已经破产了。
大雨过后,天上一轮骄阳却是窜了出来,打湿的衣甲被太阳一晒,冒出腾腾的热气,穿在身上,极度地不舒服,但此时此地,谁还能顾得上这个,幸存下来的人只能感到幸运,在昨天那种情况下,能逃出一条性命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整整半天时间,韦和终于聚集起了近五千骑兵,午后,又有几名骑兵将领带着一部分残兵找到了他,清点人数,两万骑兵,竟是足足折损了一半,韦和欲哭无泪,此时他们丢掉了所有的粮草辎重,在他们的身侧,还有一支数目不明的征东军骑兵,这归途,只怕是不那么顺畅的。
第八百五十七章:日出东方(82)
耽搁了整整半天功夫,韦和才终于搞清楚自己现在已经踏入了赤马境内,昨天半宿狂奔,竟然逃了上百里路,与扶风一样,赤马同样坚壁清野,派出去的士卒好不容易抢收了一些庄稼回来,一番忙碌,也顾不得刚刚打来的粮草诲涩难吃,草草吃了一点,韦和便带着剩下的万余骑兵仓遑向着琅琊方向行去。
来时意气风发,只觉天地尽在自己掌握当中,去时却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这其中滋味,非是当事人,实在难道其中苦楚万一。
日头渐至正午,昨晚的一场大雨,让道路泥泞难行,好在这赤马还有一条宽阔的驰道十分清爽,万余人的骑兵在驰道之上拉出长长的队形,缓缓地向前推进。
"韦将军。"前方骑兵突然发出阵阵骚乱,声声惊呼此起彼伏,其实不用士兵们提醒,韦和的一颗心已经沉到了谷底,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之上,一支全身着黑的骑兵队伍静静地立在哪里,黑色的大旗迎风飘扬,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虽是骑兵,但却排成了一个一个的方阵,大约十来个方阵从离齐国骑兵里许远的地方,一直排到视野的尽头,看规模,只怕不下两万骑。
北方集团军独立骑兵师,黑色大旗之上,金色丝线绣出来的一行字体,不断地刺激着韦和的眼球,直让他眼睛酸涩难挡。
他有些艰难地回过头来,在他身后,是扶风,在哪里,有一支数目不明但肯定实力强于自己的征东军骑兵,在自己的前方,这些黑衣魔鬼已经挡住了去路,而对手唯一放开的通道。便是往盘山而去,而盘山之中,毫无疑问,此时正有着大量的征东军部队正在向着这个方向急奔,自己竟是坠入到了天罗地网之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韦将军,我们怎么办?"身边,一名将领面带惊惧地问道,昨夜的一场雨战。已经让这支军队失魂落魄,连精气神儿也没有了。
韦和缓缓地抽出腰间佩刀,回头看着身后慌乱的队伍,涩声道:"想要回家,便向前冲杀吧,向前是生,后退是死,与其如此,不如死战到底。"
他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刀。怒吼道:"随我杀出去,回家,回家!"
回家的念想,终于刺激起了这支残军最后的武勇。上万骑兵抽出马刀,平端刺枪,高呼着回家,策动马匹。向着远处那一片黑色的骑兵军阵冲去。
公孙义与洛雷都是匈奴族人,最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