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降贞观-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赵云泽带着一大帮子人出了县衙。当“土皇帝”就这件好处,想干什么干什么,也无人干涉你。
石城县城很小,东西最多三里地,南北最多二里。这么点地盘,赵云泽一伙人也不用坐车、骑马,直接步行。
县城只有三纵两横五条街。大街,就只有正对四个城门的一纵一横,其余三条街,都狭窄的很。
城内的布局,不像长安城那样,规划的整整齐齐,各坊各市,都有围墙与外界阻隔。石城县的布局更像后世的城市。街道两侧直接就是住宅区,临街的房子,多有店铺营业。街道两边,也能见到摆摊的商贩。
赵云泽他们出了县衙,就上了南北大街。
今天天气还不错,阳光暖融融的。街上也有不少行人,店铺也都在开门营业。这比起除夕那天赵云泽第一次进石城县时,看上去热闹了许多。
可那连青石板都不铺的坑洼土街道,以及街道两旁那些低矮的房舍,看在赵云泽眼中,心头依然沉甸甸的。这地方,太穷了
别的先不说,走了近一里地了,店铺最多看到七八家。商业,是检验一个城市经济水平最直观的标杆了。居民都没钱,商业自然不会繁荣。
孙灵儿和明月彩霞三人,自然不会像赵云泽这般压抑。三个少女,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欢快的逛街。不时的,三人还到路边的小摊上买些小吃食、小饰品什么的。三个人叽叽喳喳的议论着、笑闹着。
她们三人长相本就出众,又都从京都而来,身上穿的、戴的、以及妆容,都时尚靓丽的很。在这土里土气的石城县大街上,三个少女就如同野草丛中的三株牡丹花一般,倒是让街上一些登徒子大饱眼福。
赵云泽看到孙灵儿和明月彩霞三人那活泼的样子,心情也舒畅了一些。
走了没一会儿,一条大街就到头了。前方,就是石城县的南城门了。
“呀,这就到头了”孙灵儿诧异的叫道,“赵大哥,咱们再折回去,逛那条东西大街吧。”
赵云泽一笑,道:“既然都到了南城门了,咱们便出城去儿郎们的营地看一下吧。来石城县四天了,我还没去看下那帮小子呢。”
就在这时,前方城门处突然传来吵闹之声。
“你们这进城税收的也太高了,我只带了两只羊,你们居然要收二十文钱”
“就是这个价要进城就赶快交钱,嫌贵,那你把羊牵回去吧”
赵云泽抬眼一看,却见城门洞外侧,一个三十来岁农民打扮的人,正在跟一名守城的兵卒争吵。那农民手上还牵了两只羊。
进城税什么东西赵云泽纳闷了。
第426章入城税与保护费(下)
“孙道长,您可知道这进城税是什么税种”赵云泽不解之下,便问孙思邈。
孙思邈笑了笑,道:“据贫道所知,大唐正式的税种,只有关卡税的说法,没有进城税。携带大宗货物的商人,进出关卡需要缴税,普通百姓和携带少量货物的,不需缴税。不过,在前隋时,大业末年,很多地方城池,就开始私设进城税了。通常,不带货物的百姓进城,每人交一两文钱。带着货物的,却要根据货物的价值收取进城税了。”
“长安和泾阳,好像都不收进城税吧”赵云泽又问。
“整个关内道的城池都不收。”孙思邈说道,“不过,贫道这些年游走天下,却也见到很多地方依然在收进城税。”
这时,城门处的那名农民,可能争执不过守城的兵卒,说话语气和缓了一些。“军爷,俺没带那么多钱呀。要不,您先放俺进城,等俺把羊卖了,出城的时候再补上进城税行吗”
“呵呵,你出城的时候谁知道走哪个城门要进城就必须缴税,概不赊欠。赶紧的,别碍着后面的人”那兵卒不耐烦的说道。
“我不卖了还不行。”那农民气咻咻的丢下一句话,牵着那两只羊就走。
赵云泽一皱眉,立即吩咐秦安:“赶上那卖羊的,把他的羊买下来。正好,今中午给特战队打牙祭。”
“好嘞”秦安应了一声,就一溜小跑出了城,去追那卖羊的农民了。
“苛捐杂税,对老百姓来说,比老虎还可怕呀”赵云泽感叹道。
孙思邈也叹了口气,道:“大唐立国才十二年,一统天下也才六七年。朝廷倒是重视百姓的休养生息,一再精减赋税。除了租庸调的赋役,并没有多余的苛捐杂税。可到了地方上,尤其是远离京都之地,地方官却不管那一套,该收的税也收,不该收的也照样在收。苦的,都是百姓。”
“这些钱,地方官不交给朝廷吧”赵云泽又问。
“自然不会交给朝廷了。这些多收的钱,好点的官员,能把一部分用于平衡衙门的收支,做的差的官员,就跟部下私分了。自己全贪了的,恐怕也是有的。”孙思邈说道。
“千里当官只为财,这话真来不假啊”赵云泽感慨道。
说着话的工夫,众人已经走到城门外。赵云泽看了一下,城门口有十来个守卫的兵卒。除了有三个人在收税,其余众人,都在倚着城墙晒太阳。手中刀枪,也拿的松松垮垮的。
这些守城门的,便是壮班衙役了。他们穿的,却是大唐军卒的服装。
呵呵,枉我还夸他们尽忠职守呢,原来就是这么个尽忠职守法。赵云泽都气乐了。
他今天穿的是便装,又刚上任,那些兵卒,要么把精力放在了跟要进城的人收税上,要么就在眯着眼晒太阳,倒是没人认出他。就算有人注意到了赵云泽这伙人,注意力也放到了孙灵儿和明月彩霞身上。根本没人留意赵云泽一个大老爷们儿。
要进城的人,排了一支短短的队伍,只有十来个人。这些人有的空着手,有的或挎着一篮鸡蛋,或提着几只鸡鸭,或推着一车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一看就是农民。
赵云泽虽然心中不忿,可他也没表露身份多说话,直接带着众人往特战队的营地走去。
秦安已经买下了那农民的两只羊。铜钱不好携带,秦安没有带足钱,赵云泽便让秦安先赶往特战队营地去取钱,他则让那农民牵着羊跟随着他们,一起往营地走去。
路上,赵云泽跟那农民聊了起来。
“老哥贵姓啊”
“不敢不敢,我姓苏,名字难听的很,就不说了,庄里的人都叫我苏大楞。”那农民说道。
“大楞兄家住何处”
“离这里不远,二十里地外的苏家庄。”
“平时都做什么活计”赵云泽又问。
“也没别的活计,就是种地。”
“收成如何日子过得好吗”
“唉,家里地倒是不少,可孩子太多,又都太小,劳力不够,这两年又闹灾,收成也好不到哪里去。勉强饿不死就是了。”
“你觉得石城县官府怎么样”
“哟,这俺可不敢乱说。”苏大楞连忙说道,“反正,这几年总算不打仗了,日子能过下去了。”
“那入城税,是不是很贵”赵云泽见问不出有用的信息,直接问起入城税的事了。
苏大楞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要是光交进城税的话,俺也拿的起。可是俺听人说,等进了城,还要交地摊费,卖了羊还要交市易税,巡街的捕快,还收辛苦钱。这么一算,卖羊的钱就得去三四成。再说,这羊能不能卖出去也不知道,俺实在不敢进城啊。”
“居然还有这么多名堂”赵云泽心中怒火腾的一下就起来了。难怪那些捕快那么勤快的巡街呢,原来是在收保护费呀
“唉,俺们老百姓有什么办法”苏大楞苦着脸叹气。说完,他忽然又想起一事,忙对赵云泽拱手:“俺还得谢谢您这位贵人,在城外买了俺的羊。”
“不用客气,我正好想买羊,巧遇罢了。”赵云泽笑了笑说道。
“唉,要是城外有个市集就好了。”苏大楞又感叹了一声。
孙思邈接话道:“真要把市集设在城外,那收税的就跟着跑到城外来了。”
“说的也是,俺还是想的太简单了。”苏大楞一怔,随即说道。
赵云泽看了孙思邈一眼,却见孙思邈也正在看他。
“大楞兄,你放心吧,用不了多久,这石城县就没有那些苛捐杂税了。”赵云泽一脸坚毅的说道。
“那敢情好”苏大楞没有多想,咧开大嘴笑了,“俺听说,石城县的县太爷换人了。要是真如贵人说的,新县太爷不收这些杂税了,那俺就在家里给他立长生牌位,初一十五的上香。”
赵云泽满头黑线了。长生牌位古人真有趣,大活人的,还被人供奉。
特战队营地离城门并不远,众人走了一会儿,就遇上了取钱回来的秦安。跟苏大楞完成交易,苏大楞千恩万谢的离去。众人又走一会儿,便到了营地。
第427章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上)
到了特战队的军营,赵云泽见到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心情总算好了点。
队员们本来在训练,见到赵云泽来了,也都不顾规矩的呼啦一下围了上来。赵云泽也没有责怪他们。
军队就是这样,当你是菜鸟时,那些规章制度你丝毫都不能触碰。尤其是在上官面前,你得时刻注意礼仪行止。可当你真正融入了这个圈子,得到认可之后,偶尔“水”一点,跟上官开开玩笑,也没人真与你较真儿了。
跟大家说笑了一番,赵云泽便去了中军帐,丁大顺、黎仁、以及三个中队长,也都跟进了中军帐。
秦安、孙思邈和那三个姑娘并没有进帐。孙思邈大概是闷了这么多天,手痒难耐,主动带着孙灵儿给官兵们把脉,检查起了身体。秦安和明月彩霞在一边看热闹。
中军帐内,丁大顺和三个中队长向赵云泽汇报了一下这几天的工作。虽然离开了长安,但特战队丝毫没有放松,各项规章制度依然执行的一丝不苟。赵云泽对此很满意。
当赵云泽问起官兵们的情绪时,丁大顺答道:“刚来一个新地方,大家都觉得新鲜。很多人都想去石城县内逛逛呢。”
赵云泽笑了笑,道:“这也是人之常情。沐休时,依然遵照规矩,按比例让大家外出就是了。不过,一定要注意军民关系。咱们是外来户,就算真与石城县的百姓发生纠纷,不管谁对谁错,都要保持克制。有事,自有我为你们出面,千万不可私自解决。”
“大人放心吧,您以前就教育我们,军人要树立良好形象,不能当兵痞欺压百姓。这一点,大家都心里有数。”丁大顺说道。
“从长安带来的钱粮,还能支用多久”赵云泽又问了一个问题。
丁大顺道:“再用半个月没有问题。”
赵云泽点点头,又对黎仁说道:“抽个时间,你去趟卢龙,把给养关系跟折冲府的人办理一下。以后,咱们就要吃平州的军粮了。”
“诺”黎仁答道。他现在身兼二职,既是特战队的副大队长,也是赵云泽的侍从参谋。黎仁以前就是赵云泽的亲卫队长,现在,也只是做回了本职。
“大顺,某有个想法。你们以后买东西,就不要去城里了。不妨每三日在军营外设个小市集,购买菜蔬和一应生活用品。”赵云泽又对丁大顺说道。“这个季节天气还冷,购买的东西能放住。”
丁大顺挠挠头,道:“这倒是省得跑腿了,可老百姓不一定来卖啊”
赵云泽笑了笑,说道:“某派人在城门外贴出告示,老百姓一定会来的。”
“那就没问题了。”
“记住,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买卖要公平,不得以势压人。”赵云泽沉下脸,又叮嘱道。“还有,要是有城里的衙役、官吏敢出城跑来收税,给我轰走轰不走的打一顿再轰”
“嘿嘿,大人这话听着就提劲”丁大顺边说着,边摩拳擦掌了。
“你小子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性子”赵云泽笑骂道,“不过,真要揍人,下手可得有分寸,打的他肉疼就行了,可别弄死弄残了”
“哪能呢,咱们特战队的人,下手最有分寸了。”
“对了,还有一事。明日,你安排几个机灵的人,着便装去四个城门口和城内转转。统计一下,这石城县一天能收多少入城税和市易税、地摊费、巡街辛苦费之类的杂费。”
“啊”丁大顺愣住了。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不用问那么多,按我说的吩咐下去,到时候,执行这项任务的人一看便知道什么是入城税、市易税、地摊费还有巡街辛苦费了。”
“诺”丁大顺抱拳应下。
分割线
赵云泽回到县衙时,已经快到午饭时间了。他直接去找房遗直。
房遗直正在内堂查账,算盘打得噼啪响。
“房兄,你可曾在账本上看到有入城税、市易税、地摊费还有巡街辛苦费的进项”赵云泽问房遗直。
房遗直想了想,道:“账本中只有租庸调赋役和商税的记录,未曾见到大人所说的这些杂费。”
所谓“租庸调”,是唐初实行的税收制度。这项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唐初,朝廷对百姓按丁给田,每个家庭,根据成员性别、年龄的不同,分别授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百姓负担税赋和徭役。
普通百姓,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授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授田。士族阶层田地授予另有规定。
上述规定中,需另提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寡妻妾可以授田,一般妇女不授田地。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不喜欢养女儿的一个原因。
租庸调税制,包括三项:租,是指谷物赋税和徭役。按人头收取,每丁每年向朝廷缴纳粮食二石。此外每丁每年还需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两天。
如果不服谣役则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庸”。若国家有事须增加服役者,凡加役十五天,免“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俱免;每年的额外加役,连同正役,不准超过五十天。
调,是指特产税。根据当地种植非粮食作物的种类收取。每年缴纳绢或绫、拖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租庸调税制的收取对象,只是普通百姓和杂户家的男子。妇女、以及官户贱民阶层,工商业者、道士、和尚、女冠、尼姑等,因为授田数量很少,并不负担税赋徭役。从商的,另需缴纳商税。
赵云泽听了房遗直的话,心中了然:果然如孙思邈所说,这些杂费,就是石城县衙的小金库。
第428章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中)
房遗直没有说大话,仅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另外又加了个小夜班,他就把石城县的账本查点完了。
别看账本有三大箱,但因为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字迹比较大,古人记账数字用的都是汉字,占的纸张面积也大,其实账目并没有多少。
房遗直另立了账本,用复式记账法做账,用鹅毛笔书写,最后才做了薄薄的六本。一年一本。
复式记账法又称借贷记账法。这是后世会计做账最常用的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原则,是借贷分立账户,每一笔账的记录,都要在两个账户中有体现,有“借”的变化,就一定有“贷”的变化。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比起只用一个账户记录流水账来,又直观又不容易出现错漏。用复式记账法查点流水账,也非常容易找出错漏。
房遗直在查账时,主簿邓烨来看过几次,他弄不明白房遗直玩的算盘是什么东西,更看不懂房遗直写在纸上的那些鬼画符一样的符号。要说邓烨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鹅毛居然可以用来写字。
最后,邓烨索性不关注此事了。对于自己做账的本事,邓烨还是很自信的,他不相信年纪轻轻的房遗直能查出什么东西来。
赵云泽这两天倒是很闲,他除了偶尔帮房遗直念一下账本,就是带着秦安和黎仁四处闲逛了。衙门内,连茅坑的数量他都摸得一清二楚了;衙门外,石城县的大街小巷也让他逛了个遍。也听到了不少市井间的花边新闻。
石城县衙的官吏,见赵云泽上任后对于衙务不闻不问,也暗松了一口气。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县太爷倒好,什么事都不问,当起了闲人,这三把火他怎么下手
不过到了赵云泽上任后的第三天,石城县的官吏的神经就又一下绷紧了。
一大早,各部门的管事到内堂参加每天例行的堂议时,众人行完拜见之礼后,赵云泽并没有像前两日一样,笑呵呵的让众人自行下去做事。反而板着脸,沉默不言。
见赵云泽一反常态,众人都有些紧张了。
“城南柿子树胡同,有一户人家姓武。有弟兄二人,父母都已亡故,这弟兄二人闹分家”
沉默了一阵,赵云泽开口说话了。县尉陈昭一听赵云泽说起的事情,心下就是一惊。
“可是闹了快两年了,家依然没分成。弟兄二人也整天吵架,搅得四邻不安。陈县尉,可有此事啊”赵云泽望向陈昭。
陈昭起身,朝赵云泽一拱手,道:“确有此事。某也曾给他们调解过多次,可那武大郎和武二郎,对于父母留下的遗产,都想多占。就连县衙出面给他们做出分配,他们依然不满意。这个案子也便拖到现在。”
赵云泽笑了笑,道:“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这种民事案子,处理起来油水可是丰厚的很呀”
陈昭虽然没听懂赵云泽说的“大盖帽,两头翘”是什么意思,可对于那句“吃了原告吃被告”却是一下听懂了。赵云泽这话,分明是说办理此案的人两头敲诈,谁给的好处多,就偏袒谁,然后逼的另一个当事人再多给好处。他心下更惊了。
“大人,并非是某不出力,而是清官难断家务事,那武大郎和武二郎又都刁恶的很,某实在有心无力。”陈昭置辩道。说完,他又一咬牙,继续说道:“大人若嫌某办案不力,自可亲自处理此事。”
赵云泽一笑,不再理陈昭,而是对侍立在他身后的秦安说道:“秦安,拿某的片子去趟武家,告诉那武大郎与武二郎,就说本官给他们出一个分家方案。武大负责将父母遗产分成两份儿,武二先挑一份,剩下那份就是武大的。”
“诺”秦安应了一声,出了内堂。
堂中众人都互相交换起了眼神。县令大人的这个方案,好像很公平啊,那武大和武二,这下该无话可说了。
陈昭一愣,随即朝赵云泽一拱手,道:“大人如此处理此案,令某拜服”
赵云泽微微一笑,又说道:“城西祥泰坊,有个刘寡妇,丈夫亡故三年了,这刘寡妇想改嫁,可公爹和小叔子却都不允许,可有此事”
陈昭道:“是有此事。那刘寡妇也曾向县衙递过诉状,请求崔县令判她改嫁。可因为夫家不许她改嫁,崔县令碍于礼教,也不好做出判决。”
赵云泽道:“刘寡妇那公爹今年才四十,正是壮年,又是个鳏夫;她那小叔子,今年也十六了,还未婚娶。叔大翁壮,瓜田李下,嫁是不嫁”
“这”陈昭愣住了。
“听大人如此一说,某倒认为那刘寡妇是该改嫁。”主簿邓烨说道。
赵云泽望向堂内众人,问道:“诸位以为呢”
“该改嫁,不然刘寡妇一家更会被人说闲话。没影子的事,坊间之人也能编排出来。”一个吏员答道。
“对,应该改嫁。”其余人也都表态。
赵云泽道:“那这件事,就由陈县尉亲自去办吧。即刻就办。”
“诺”陈昭应了一声,便出了内堂。
赵云泽笑了笑,又对众人说道:“某只不过在县城内转了两天,就从市井之人的议论中听到了两件旧案。可见,这石城县市井间还是有不少纠纷的。”
邓烨道:“石城县这地方穷困,有句话叫穷山恶水之人多作怪,民间纠纷多也正常的很。”
赵云泽摆摆手,道:“不能把责任推卸到百姓头上啊,要是出了事都怪百姓,那要我等官吏何用”
邓烨呐呐无言了。
赵云泽又道:“邓主簿,麻烦你起草一份告示,自明日起,某连续坐堂视事七日,民间凡有状诉纠纷,无论大小,都可来县衙解决。另外,随某来石城的孙思邈道长,一并坐衙。百姓凡有疾病者,可来县衙找孙道长问诊。一应诊费,俱则免除。”
“诺”邓烨应下。
第429章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下)
赵云泽快刀斩乱麻的办理了三件事,便让众吏员退下做事,把房遗直和邓烨留在了内堂。
“房县丞,把东西拿出来吧。”赵云泽对房遗直吩咐了一句。
房遗直应了一声后,从袖中掏出两张纸,递给了赵云泽。
赵云泽望向邓烨,道:“邓主簿,你且看看这份东西。”
邓烨狐疑的接过那张纸看了起来。一看之下,他大惊失色。原来那两张纸上记得,都是石城县账目的错漏之笔。查出的错账记得很详细,精确到了一文钱、一两米、一寸布。
“邓主簿,石城县六年的账目,共有错漏三十九处。这些账目,有出自邓主簿你手中的,也有出自你前任的。好在,错漏的数额不大。”赵云泽说道。
“某学艺不精,失职了。”邓烨连忙认错。
赵云泽笑了笑,说道:“做事就难免会出错漏,某也不打算追究邓主簿的责任。以后细心点就是了。”
邓烨一听赵云泽这话,暗松了一口气。同时,他也对房遗直大为佩服。这人不愧是房玄龄的儿子,本事大的很呀。那些账本,在赵云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