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降贞观-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臣就只记住了这前两卦的卦象和图象,其他的,臣实在想不起来了。”赵云泽收笔,对李世民说道。
“想不起来就不想了。”李世民不以为意的笑了笑。
“陛下,如无别的事情,臣这便告退了。”赵云泽又道。
李世民挥了挥手,道:“赶紧回家陪茉儿去今天才新婚第四天,你就把新娘子丢家里独守空房,实在不当人夫。”
“那臣告退了。”赵云泽对着李世民行了陛辞之礼,便出了武德殿。
李世民目送着赵云泽消失在武德殿门口,他又盯着门口出了一会儿神,然后自言自语道:“头脑够灵活,也颇有忧国忧民之心,对朕的忠心,也不似作伪,就是你这身世也不知道你所说的推背图,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莫非,是朕多心了,你真有一个厉害的师父不成”
以前,赵云泽刚进入李世民的视线时,李世民曾怀疑赵云泽所说的那个师父秦川散人,是他编造出来的。可是,如今听赵云泽说了推背图的事情,李世民对他自己以前的看法也怀疑起来了。
李世民又自己发了一会儿呆,忽然喊了一声:“黄德海,速命人宣李淳风来见朕。”
“诺”近侍黄德海应了一声,便安排一名小太监去宣李淳风。
李淳风来至武德殿后,李世民便要他用卜卦之法推演大唐的国运。
李淳风大惊,直说自己对于卜卦之术不精,不敢行此推演之事。
李世民断然不听李淳风的推诿之词,硬要他推演,直道要李淳风只管推演,至于推演的结果如何,又是对是错,他一概不计较。
李淳风无法,只好应下了这个差事。但他也说此事不可轻易施之,他要择黄道吉日,沐浴焚香之后再推演。李世民也不急在一时,便应了李淳风。
三天之后,也就是腊月二十九日,李淳风再次进宫,来向李世民交差。
李世民接过李淳风递交的一本册子,只一看那册子的题头,心下便是一惊。那本册子上赫然写着推背图三个字。
“你所做的推演结果之书,为何叫做推背图”李世民不动声色的问李淳风。
“陛下,臣是昨日在家中进行推演的。恰逢臣的好友袁天罡来拜会臣。袁天罡对于卜算之术,胜臣多矣。臣便自作主张请袁天罡帮臣推演大唐的国运。这一推演之下,臣与袁天罡便收不住手了,一气推演出了六十个卦象。直到袁天罡推了臣的后背一把,提醒臣不可窥探太多天机。臣这才醒过来停了手。因此,臣便将所推演的六十个卦象,录成一册,并将此册子取名为推背图。”李淳风解释道。
“推背图,又是推背图竟如此巧合难道,冥冥中真有天意不成”李世民自言自语的说道。
赵云泽跟他说过的推背图之事,竟与李淳风所做推背图的际遇是如此的相似,这不能不让李世民吃惊。
“陛下在说什么”李淳风好奇的问李世民。
李世民摇摇头,道:“没什么”
驱散掉了心中的惊异,李世民翻看起了李淳风所做的推背图。这一看,李世民又一次震惊了。
“第一象,甲子,乾上乾下,乾卦;第二象,乙丑,巽下乾上,姤卦”
李世民念着李淳风所做推背图的卦象,又翻出了赵云泽前天留下的写有两个卦象的那张纸。一对比,卦象竟丝毫不差,李世民彻底惊呆了。
第239章解
原先的历史上,李世民让李淳风推算大唐的国运,还要在十几年之后。。网那会儿,李淳风卜卦的技艺比现在要精湛一些,所做的推背图,也比较详细。不但有卦象和图画,还附有谶语和“颂曰”的律诗。
可是因为赵云泽提前山寨了推背图,让李世民对于窥知未来产生了兴趣,也便随之让李淳风的推背图提前面世了。
但是,也许是李淳风这时的卜卦技艺还不精湛,也许是其他的原因,李世民此时看到的推背图,却只有卦象和谶语,没有“颂曰”的律诗和图画。
这本推背图也有图画,但那图画,只是画出了卦象,就是一上一下的两个八卦符号,并非赵云泽所画的那种有寓意的图画。
“新和,你之前可曾跟赵云泽有过交流”李世民有些怀疑的问李淳风。
“臣与赵大人倒是见过两次面,也说过一些话,但不知陛下所问的,是哪方面的交流”李淳风问李世民。
李世民道:“就是关于推演大唐国运方面的。”
“赵大人也懂卜卦之术”李淳风惊疑道。
只看李淳风现在的态度,李世民就知道他和赵云泽并没有交流过推背图一事了。
“哦,他自然不懂卜卦之术。他只是对与卜卦之术好奇罢了。”李世民说道。
说完,李世民又看了一下李淳风所做的推背图中对于卦象的谶语批注,然后问道:“这些批注,是什么意思呢”
李淳风道:“臣惭愧,这些批注,是臣的好友袁天罡写的。臣只推演出了卦象,但这卦象具体有什么寓意,臣却是不懂的。”
“那袁天罡可能解出这些卦象的寓意”李世民又问道。
“这个臣委实不知。”李淳风愧疚的说道,“臣也问过袁天罡,可是他却告诉臣,天机不可泄露,否则必遭天谴。”
“唉,又是天机不可泄露”李世民又一次失望了。“有个人倒是曾经解出过这些卦象可那人却已不在世了。那些解出的卦象,也被他自己毁掉了。”
李淳风一听李世民这话,便疑惑的问道:“陛下,莫非,您之前已经找人推算过大唐的国运”
李世民笑了笑,道:“不是朕找的那人,是那人自己推演的。”
说完,李世民便将赵云泽写的那两个卦象交给了李淳风,道:“新和,你看看这个。”
李淳风接过那张纸,只看了一眼便大惊失色:“这这这这卦象,与臣推演的竟如出一辙”
李世民道:“是呀,以前朕还有些不相信卜卦之术,可是现在,朕信了”
“陛下,做出这推演卦象的是何人呀,他又为何只推演了两卦”李淳风好奇的问道。
“你手中的那张纸,是赵鹏羽写下的。做此推演的,是他的师父秦川散人。”李世民解释道,“秦川散人与你一样,也是推演出了六十卦。并且,还对这六十卦的寓意画出了图象。可是,秦川散人怕泄漏天机,便又把那写有六十卦卦象和图解的书给毁掉了。这两个卦象,是赵鹏羽偷看那本书时记下的。”
李淳风盯着那两个卦象的图解看了一阵,忽然说道:“臣好像有所得了。”
“噢~,莫非新和看出前两个卦象的寓意了”李世民好奇的问道。
李淳风道:“臣看了这图解,又结合袁天罡所写下的谶语,有了那么一点见解。至于是对是错,臣也不知。”
“那你且上前来说说,你对前两个卦象的见解是什么”李世民又问。
李淳风拿着那张纸,走到李世民的御案前,又翻开他所做的推背图第一页,说道:“这第一卦乾卦,袁天罡做的谶语是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而赵大人的师父则画了一红一白两个交错的圆圈。依臣看,这一红一白两个圈,应该是代表日月。这与袁天罡的写的谶语相合。这一卦并没有实际的寓意。其意就是说万物如日月交叠,周而复始。”
听了李淳风的话,李世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那这第二卦又作何解”
李淳风道:“第二卦,赵大人的师父画了一盘李子;袁天罡写的谶语是累累硕果,莫明其数。一果一仁,即新即故。累累硕果,寓意李实,应该是说我大唐能一统天下。这一果一仁,即新即故,应该是指我大唐的帝位传承了。”
李世民一听李淳风此解,立刻问道:“那我大唐能传多少代”
李淳风摇了摇头,道:“袁天罡也说了不知其数,可见他也解不出我大唐的帝位传承具体能传多少代。”
李世民想了想,忽然说道:“数一下赵鹏羽的师父画的李子数是多少”
李淳风一听,便立刻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他赶紧数了一下那一盘李子的个数。等数完,李淳风头上冒汗了。
“多少个”李世民问道。
“二二十一个”李淳风硬着头皮说道。
“这么说,我大唐能传二十一代帝王了。”李世民道。
“陛下,也许不是此解。也许,赵大人是随意画的。”李淳风一脸紧张的安慰李世民。
李世民笑了笑,道:“不管你这解法对不对,也不管鹏羽又或者他的师父是不是随意画的李子的个数,若我大唐真能传二十一代帝王,也不算少了。虽然,朕也想大唐能千秋万代。可这只是奢望罢了。”
见李世民如此想的通,李淳风总算松了口气。
李世民又道:“可惜,赵鹏羽的师父不在世了,要不然,他定能为朕解出这六十个卦象的寓意。”
李淳风也道:“臣的解卦之术,比不上袁天罡。而从赵大人画的这两个卦象来看,那位秦川散人的解卦之术,比袁天罡又精了几分。”
李世民道:“赵鹏羽说,他的师父预言,明年大唐关中、河北、山东三地有天灾。你怎么看”
李淳风道:“臣自是相信赵大人的师父此推断的。”
李世民点点头,道:“看来,朕也不得不信秦川散人的这个推断了。”
说完,他又拿起李淳风的那本推背图,交还给李淳风,道:“你这东西朕也看不懂。且拿回去,再精研一番吧。什么时候有所得了,再来跟朕说说。让那位袁天罡道长也好好帮帮你。”
“臣遵旨”
李淳风走后,李世民又默默的思虑了很久。最后,他自言自语道:“看来,明年朕得派人巡视天下了。”
第240章东风夜放花千树(上)
腊月二十八日,是大唐武德九年的最后一个早朝。过了今天,大唐的官员便正式放年假了。
这最后一个早朝,上朝的人数也非常多。不但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全部上朝,各个衙门、各有司的主官,不论官职大小,这一天也是要参加朝会的。
赵云泽虽然在休婚假,可他毕竟还是武库别署的主官,所以,今天的大朝会他也来参加了。
最后的一个早朝,象征意义要更大一些,并没有什么朝务议论。这个早朝就相当于一个年度总结会。
朝会上,李世民作了一份很长很长的年度总结报告,将满大唐的文武官员大大夸赞了一番,又勉励大家在来年再接再砺,为大唐朝的繁荣稳定多做贡献。
之后,大臣们便你一言我一语的大拍李世民的马屁,表态要在李二陛下的英明领导之下再立新功。
后世的年度总结会,有一项最重要、也最受人瞩目的程序,那就是颁发各种奖项。可是大唐的年度总结会,却并没有这项程序。虽然,皇帝和朝廷诸司也会对大唐的官员这一年的成绩进行评定,可是奖励却是要等到来年再发放了。通常,转过年来的头几个朝会,是一定会调整官员的职事的。
所以,这年末的最后一个朝会,便没有了任何一点实质性的东西。纯粹沦为了大唐君臣互拍马屁的恳谈会。
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朝会,却从天刚蒙蒙亮一直开到了正午时分。大唐君臣互拍马屁整整拍了一个上午。
赵云泽站在乌央乌央的官员之中,只听得昏昏欲睡。同时,他又对大唐官员拍马屁的本事大为佩服。瞧瞧人家,这么多人说了那么多话,都不带重样的。看来,哥们儿当官的本事比起这些老油子来要差得远了。光是这拍马屁的功夫,哥们儿就需要加强学习呀
“诸位爱卿,天也正午,今日的朝会就到此吧。”
李世民的一句话,听在赵云泽的耳中直如天籁一般。这懒婆娘的裹脚布一般的朝会可算是结束了。
“朕在两仪殿已设下午宴,酬谢诸臣工这一年来为大唐操劳。请诸位移足两仪殿,与朕一同用膳。”
李世民的下一句话,又让赵云泽更为兴奋了。难怪今天的朝会开的又臭又长呢,合着是在拖时间等会后的聚餐呀
于是,大唐君臣便呼呼啦啦的出了太极殿,又来至位于太极殿后面的两仪殿。
两仪殿中,早已摆好了宴席。大唐君臣来至后,按照各自的职位高低,对应着各自的席位入座。
赵云泽的位置在最后一排,与他同桌用餐的是褚遂良。
虽说是聚餐,但这顿饭也是象征意义居多,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大唐的官员,一个个都拿捏着,并没有出现酒醉放浪形骸之事。
午宴散后,参加朝会的官员便各自回衙,主持衙中的放假会议了。赵云泽因为在休假,倒是不用去武库别署。不过,赵云泽却主动留了下来。
李世民刚回到武德殿,便有内侍通禀,说是赵云泽求见。李世民的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
等赵云泽进入了武德殿,李世民一点好脸子都不给他,直接说道:“鹏羽啊,你平时在武库别署履职的时候,也没见你往朕这儿跑几趟。怎么朕放了你的假了,你反而往朕这儿跑的这么勤快了呢”
“陛下,这不是要过年了嘛,臣特意来给您拜个早年。”赵云泽腆着脸说道。
李世民哭笑不得道:“拜早年就免了吧,朕也乏了,你若没有别的事,便回家陪茉儿去吧。”
赵云泽见李世民要下逐客令,赶紧收起那副嘴脸,对李世民说道:“臣今日来见陛下,是有一样小玩意儿要献于陛下。”
“哦~鹏羽的小玩意儿,向来新奇的很。不知今日你又有何物要献于朕呀”李世民显然已经生出了兴趣。
赵云泽从袖中掏出一个长约半尺,粗约十公分的小铁筒,呈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那铁筒,先在手中掂了掂,然后又翻来覆去的端详了一下那铁筒。铁筒的一头密封,留有一个小孔,小孔中插着一根火药引信。另一头虽然也是密封的,但却不是与铁筒一体的,而是空心的筒口用胶泥封严了。
“这难道又是一种新式火器”李世民猜测道。
赵云泽道:“陛下,这东西叫做礼花筒,里面装填的虽然也是火药,但却不是用来打仗的。此物,夜间点燃之时,会从那小孔中冒出五彩火光,是用于节日庆典助兴的。”
“冒出五彩火花”李世民大感惊奇。
赵云泽道:“这铁筒内,装填的是火药和一些金属粉末。点燃之后,火药的剧烈燃烧会让不同的金属粉末呈现不同的颜色。由于整个铁筒密封,只留有一个小孔,火药膨胀之下无处可去,就只能从那小孔中喷射而出。陛下可别小看了这个铁筒,它喷出的五彩火光,能达到一丈多高。那景象,直如万千灯花一般,可美丽了”
“灯花可是上元节民间用木炭和生铁做的那种东西”李世民问道。
“对对对,就是那东西。灯花只有一种颜色,而且是平着施放的。但臣做的这中礼花,却能施放五彩颜色的灯花,而且是往天上喷射的。”赵云泽又说道。
李世民所说的灯花,是元宵节时民间施放的一众原始礼花。用小铁笼盛装木炭和砸碎的生铁,铁笼用绳子系于一根胳膊粗的木棍顶端,点燃木炭后,体壮之人便摇动木棍,让铁笼做环形飞舞,被木炭烧红的生铁,便会从铁笼中抛向四周,煞是好看。
“陛下,您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若是在大年夜,宫中同时点燃上百个礼花筒,那皇宫的夜空,定如万千霞光放射,又如彩星笼罩一般,那场景啧啧”赵云泽继续诱导李世民道。
李世民听完赵云泽的解释,微微闭上眼睛,想象起了赵云泽所描绘的场景。
第241章东风夜放花千树(中)
赵云泽呈献给李世民的礼花筒,是他昨天才做出来的。
这种礼花筒其实很好做,赵云泽小时候每逢元宵节,都会自己制作。用一个顶端只留有小孔的小铁筒,先在小孔中插入引信,然后将火药和各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装入铁筒,最后再用胶泥封住铁筒的另一端,将胶泥捣实便成了。
赵云泽做这种礼花筒,也是想拍李世民的马屁。人家别的大臣拍皇帝的马屁耍的是嘴上功夫,赵云泽没有那么好的口才,便只有来点实际的东西了。
如果,真如赵云泽所说的,在除夕之夜皇宫中点燃数百个礼花筒,整个皇宫笼罩在一片五彩光焰当中,那李世民的虚荣心定会大大满足。
“鹏羽,这种礼花筒,你做出了多少”李世民问赵云泽。
赵云泽道:“臣如今休假在家,闲着无聊之下,便做出了这一个礼花筒。陛下若是想要更多的礼花筒,臣让武库别署的人制作便是。”
“今天可是腊月二十八了,后天就是除夕,来得及吗”李世民问赵云泽。
赵云泽道:“这种礼花筒制作起来很简单。只要材料备齐了,不用一盏茶的工夫就能制作一个。而制作礼花筒的材料也很好寻找,武库别署内都有库存。制作铁筒稍微麻烦点,但却可以用竹筒代替。武库别署的工匠要是同时动员起来,只做这种礼花筒,一个下午便能做出数百个。”
“那好,你这就去武库别署,争取在今日做出三百六十个礼花筒,能做到吗”李世民问赵云泽。
赵云泽肯定的点了点头,道:“陛下放心吧,武库别署定然能在今日交差。”
分割线
两天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到了武德九年的除夕之日了。
延康坊赵家的小宅院内,秦茉儿正在指挥着明月彩霞和香兰麝玉、以及秦平秦安忙碌着。
因为过年,刘善宝也被赵云泽放了假,回了泾阳。如今,这家中就只剩下赵云泽小两口和六名丫鬟仆从了。连一个外人都没有。
除夕之日要做的事情很多,洒扫宅院,挂桃符、贴窗花,还要准备年夜饭,祭祖之类的。
赵云泽成亲之后,秦茉儿便成了这个宅子中的女主人了,家中一应事务,也都是秦茉儿在操持。别看秦茉儿初为人妇,可掌管起家务来却做得有模有样的。赵云泽倒是轻松了不少。
别看赵云泽家的人不多,可是赶上过年,家中的事情却是不少,也幸亏在年前赵云泽便结婚了。这个家有了秦茉儿,赵云泽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了。若非如此,忙年的那一应琐事,就够赵云泽头大的了。
此时,别人都在忙碌着,赵云泽也没闲着,他正在书房中裁红纸,写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原本起于宋朝,明代大兴。此时,还是唐初,大唐并没有贴春联的习俗。
可是赵云泽却不管那么多,过年不贴春联,他总觉得少了一些年味。于是,他便自己找出了红纸,开始写春联了。刚刚大婚不久,家中红纸自然是不缺的。
“夫君,我们在外面忙的团团转,你却在书房中躲清闲。”秦茉儿一脸“别人欠她钱不还”的表情走进了书房。“咦,你裁红纸做什么”
“写春联呀”赵云泽抬起头,对着秦茉儿笑了笑,就又继续忙他的了。此时他已经裁到了最后一张红纸。
“春联什么东西”秦茉儿茫然了。
也就在这时,赵云泽裁完了所有的红纸。
“欲知春联为何物夫人,且为某磨墨”赵云泽拿腔拿调的说道。
秦茉儿娇嗔的横了赵云泽一眼,但她还是耐不住好奇,乖乖的替赵云泽磨起墨来。
赵云泽铺开一张红纸,提起笔来饱蘸浓墨,略一思索,便在纸上写起字来。
“新年纳余庆”秦茉儿一字字的念出了赵云泽写下的字。
写完第一张红纸,赵云泽放下笔,双手小心翼翼的将红纸抬起,放到了一边。然后再次提笔,写起了下联。
“佳节号长春”秦茉儿又随着赵云泽的笔锋,念出了下联。
待赵云泽将一上一下两联红纸摆在一起,秦茉儿又念了一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夫君,你这是作诗怎么只做了半阙呀”
赵云泽摇摇头,道:“这不是诗,是对联一会儿,等字迹干了,便让秦平和秦安将这副对联贴到大门口去。记住了,上联贴正对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左边。”
“对联”秦茉儿搞不懂了。想了半天,她终于心有所悟道:“我明白了,夫君这是用这种对联来代替桃符吗”
赵云泽笑道:“不不不,桃符该挂还得挂,这对联也要贴。茉儿,我跟你打个赌,今年咱家一贴对联,或许用不了几年,整个大唐的人过年都不挂桃符了,而是改为贴对联了。”
“哼,我才不信呢,也就是你喜欢标新立异”秦茉儿丢下一句话,转身就出了书房。
赵云泽心道:这个标新立异之人,原先的历史上可不是我,而是五代十国时的蜀后主孟昶。人家老孟同志一贴春联,很快就在华夏大兴其道了。我就不信,我这一贴,就起不到这个作用。
原先历史上,在宋代之前,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是在大门上挂桃符的。所谓的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小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这二位大神的画像,贴挂于大门两侧。意在祈福灭祸。这也是最早的门神。
到了五代之时,蜀后主孟昶喜欢标新立异,便在桃符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
后来,人们便干脆用春联代替了桃符,过年时改挂桃符为贴春联了。不过在明代之前,春联也仍然被叫做“桃符”的。
赵云泽望着秦茉儿在书房门口消失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便又继续写春联和福字了。
第242章东风夜放花千树(下)
第一个发现赵云泽家贴出春联的,是方直的夫人。;
方夫人是个热心肠的人,她生怕秦茉儿初为新妇,不懂得除夕这天该做些什么事情,就到赵云泽家串门。方夫人来到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