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1640-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两个月的刻苦训练,米兰队员的努力终于没有让他白费,也就是在昨天,米兰大战中超的比赛上,一改前期被压制的被动局面,最后比分以3比1夺得本次冠军。

米兰队第一在曼城的球迷心中留下了印象,因为米兰队的原因甚至很多对攀枝花不怎么了解的球迷们开始打听了攀枝花在哪,那里和曼城比又如何。

黄建国还算是有一定主政地方的能力,知道利用宣传的效果,将印发的几百张小广告散发出去,上面除了介绍攀枝花的一些基本情况之外,就是鼓动年轻人来攀枝花支援。

这家伙居然连大学生支援西部这样在上课中听到的故事都能拿来实用,可见其并不迂腐,是真的想要有一番作为。

还别说在看到他的小广告时,还真的有不少人被他鼓动说服要去支援攀枝花的建设,这让曼城市长都为之侧目。

难道那个地方真的那么诱人,比曼城还要好。

可是黄建国给的就是一个大饼,一个建设攀枝花的名留青史的大饼,对于大明的那些读书人来说,对于名留青史那是情有独钟,有着挥之不去的想法。

现在机会就摆在自己面前吗,他们怎么能不心动,虽然这个地方是偏僻了点,但就像黄建国说的,只有越是偏僻的地方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和与众不同之处。

他太了解的这些读书人了,所以对于劝说那些人有着天然的优势。

每劝说成功一名后,他就在心底盘算攀枝花小学和中学还缺多少教师,自己的镇政府又还缺怎样的人才,还有各种工人。

当听说他如此卖命的为攀枝花未来努力时,老根叔也坐不住了,也加入到了他的劝说队伍里来,有了这位成名已久的草根政治明星的出头,效果明显要比他自己好的多,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老根叔现在的职位,似乎这一切都和在攀枝花工作过有关。

越是心计名利的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就会越仔细,一些有着想法的书生们和创业冲动的人已经有了想法,他们纷纷跑到了攀枝花镇的招聘地点询问,有些则是填写完了报名表已经打定主意去,还有些则是心神不定拿不下主意,准备在观望一段日子。

不管如何,在离开曼城回攀枝花的时候,黄建国的脸上是露着笑脸的,来的时候只有不到20人的队伍,回去的时候队伍人数接近了八十人,这让他突然有种苦尽甘来的的滋味,似乎真正的体会到了那句,只要你肯努力未来就能改变,这句话的真正的含义,同时在攀枝花也更加体现出了它的意义存在。

有了这些人才的到来,黄建国有理由相信自己能超越老根叔,成为攀枝花镇新的灵魂人物。

第223章内斗的开始

外贸部这个澳洲共和国最为特殊权利最大的部门,在经过一次次的分权后,如今的权利已经完全没有建国前那般强大,但如果你真的如此忽视它的存在,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外交司已经从外贸部正式剥离成为了同等级别的外交部,但在传统领域即使是在对外的交流当中,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就是有着亲密合作关系的郑家都比较信任外贸部的官员。

这就导致,两大部门在同一栋楼里办公,而来办事的各国人员,都会选择性的进入外贸部的大门,可以说外交部的实际的作用完全被取代。

即使有着外贸部分分权,将每年进出口货物贸易调订权利分出了一半给外交部,但其还是没能很好的掌控局面。

面对如此情况,早在年前以为得到了天大好处的保守派人,现在才看清楚,自己等于空拿了一个头衔实际上,外贸部的权利和影响力并没有减弱,甚至借着在香港的租界区的新建,笼络住了大明一部分商人。

现在保守派内部已经非常后悔,当初的决定,如果当时和激进派联合发力,而不是最后被一块独吃的蛋糕所妥协,那么现在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以保守派为代表的外贸部,如今在国内的影响力正在逐渐稳步前进,不但吸收了部分不得志的穿越,还首开先河的吸收了移民里潜力股,甚至是几大草根政治明星目前都已经成为了中间派力量。

等到其他两大派系回过神来差发现,那些具有潜力可代表性的人,已经成为了中间派的人。

不久前赵世杰提交了一份关于重新拟定关于外贸部行驶外交权和派兵权的提议。

因为临近元旦又直新春,这份报告提交上去一直没有回应,直到昨天国会才对此报告进行了审批。

中间派此举可是有些一反常态,大有高歌猛进重新夺回失去的的权利的意思,保守派人第一个站了出来反对,这怎么行,如果同意,还需要外交部和国防部干嘛,你都直接行驶了两大部门的权利,干脆把这两个部门也并入你们外贸部得了。

可是中间派的人却是不急不缓的慢慢站起来,笑着说,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外贸部提出的只是行驶部分权利,大家也知道目前的局势不一般,很多时候就需要一些特权,特别是外贸部这样对外的单位,没有一定的权利做起事来很不方便。

特权这个词一出口,很快被保守派人抓住不放,认为中间派这是要搞特权阶级,在走特权阶级的路线,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是非常危险,要不得必须得到纠正,甚至提出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

都知道保守派人是坚定的马列主义支持者,可是在国会上发表这样的言论似乎不太好吧,就连激进派的人都不怎么支持。

澳洲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你拿一个小事就上纲上线,动不动就要思想教育,别人不被吓死才怪。

虽然中间派的提议有些不好,但是激进派也不会同意你搞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在者激进派前期被坑过一次,现在对保守派气还没消呢,怎么可能站出来支持。

果然还没等中间派人出生反驳,激进派的代表就站了起来表示反对,认为保守派这是破坏民主自由,这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必须得到纠正。

看着两派人歪楼的能力,中间派的代表也是醉了,现在是讨论外贸部获得特别权的法案好吗,你们能严肃认真一点啊,别讨论什么民主和思想教育好不好。

甭管中间派递来什么样的眼神,两派的代表就像没看见似的,仍然围着自己的观念开始争执。争执到最后连黄老的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不得不宣布暂时必会,才结束了两派人关于与本次法案半毛钱关系没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争论。

包裹票结束后私底下的讨论却也在继续,激进派和保守派本就是两帮不对付的人,在加上前有合作最后被坑的历史,如今对他们的怨念可谓至深。

他们已经决定等到下一次继续针对保守派的的思想教育问题继续发动攻势,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背叛者的下场是什么。

甚至原本应该正经讨论的外贸部扩大权利法案,都被他们忽略了,而保守派人也是激进派如此做法表示无语,只是一个比方,现在到底是谁咬着不放,还有没有一点言论自由了啊。

难道说错一句并没有造成损失的话就要付出如此代价,是不是太过了,激进派这些资本家们是不是疯了咬着这个不放。

两派的争执似乎给中间派的话题转移视线,不过这种转移并不是什么好事,外贸部已经迫切希望得到这项法案的通过实行他的下一步计划。

日益频繁的贸易带来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危机,根据国土安全部得到消息,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股势力盯上了澳洲人运输货船,他们似乎在决定洗劫一次澳洲人的财务和货物。

这些海盗有来自东方大明的还有来自日本的浪人,以及西方的英国人;如果单存的依靠国内出动军事力量来保护外贸部的商船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根据宪法规定,非紧急情况下出动军队的审批手续非常复杂。

如果外贸部能够直接获得调动军队的权利,就能撇开国防部和国会等繁杂的审批,所以他们才会对此比较重视,而外贸部之所以能让外国人如此重视,也是当初它拥有直接宣战权和调兵权。

这就有些像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很强大自主权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澳洲政府的影响力会明显下降。所以能通过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两派之间的意见不和,但至少在这件事上一定会保持比较冷静的思考。

目前虽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场新的内部斗争肯定会因此开始。

第224章天气预报

咸湿的海风,落日的余晖,海面上飘着几艘远东渔业公司的作业渔船也正在趁着天没完全黑下来,进入港湾将打到的各类海鱼搬运上岸交付给公司等候在岸边的工作人员。

岸边一名手里拿着统计表的年轻工作人员,正笑着朝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打着招呼。

“老李,看来今天的收获不错吗?一百六十斤,这个月的奖金恐怕又是你最高。”

那名叫老李的渔民,呵呵笑着,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要不是国家气象局说最近海上可能有风暴我还打算去更远一点捕鱼呢,那里都是各大又肥的海鱼。”

老李一边擦着汗珠,一边笑着说道,作为曾经广东沿海的某村渔民,在扑鱼上他绝对是一把好手,只是在大明捕鱼也挣不了几个钱,除了一年四季家里人有口肉吃外,不比那些专门种地庄家汗好的到哪去。

这年头的大明,能吃饱饭就不错的,又有多少人舍得花大价钱来买鱼肉,就算有钱也是买写猪肉或者鸡肉炖着吃。

为了改变生活,去年初,老李一家八口人,包括老母,和妻子在加五个孩子一起登山了移民澳洲的大船。

那时候只知道来到澳洲能饭吃,能吃饱,做工拿的钱也高,据说还给分配房子住,在众多优惠的条件吸引下,他来到了澳洲,很快他就发现果然与之来时说的一样,没有骗自己,因为自己是自愿移民而来,所以获得了一笔由国家移民局提供的移民经费补贴,这笔钱虽然不多,但也足够他们一家人改善生活一个月所用。

移民局除了给钱之外,还安排他们夫妻二人进入了企业,妻子被安排进了杨雯雯服装厂成为了一名纺纱工,而他则被安排进入了这家远东渔业公司,因为其会打鱼,所以才安排进了这家公司,也算是专业对口。

原本他以为打鱼绝对没有什么前途,甚至一度想要换一份工作,可是碍于移民局的官员才给他安排不久,又不好意思开口就做了下来。

这一做就是一年多,当第一个月他因为手艺娴熟,拿到第一笔工资时整个人都傻了,整整五十元人民币,据说换成银子少也有三十几两啊,他从没有想过打鱼也能有这么高的工钱。

心里想着还是澳洲人好啊,感情打鱼这么挣钱,自己要是找来几年恐怕起码也能买上好几十亩地了吧,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候澳洲人也没来大明,就是想来也没用。

有了第一笔丰厚的工资作为激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都兢兢业业的认真工作,随着一个月比一个月的工资高,到现在他已经成为了远东渔业公司扑鱼队里工资最高的那个,每月工资加提成和各项奖金加起来起码也有一百一十元每月。

在年前他已经看好了一层大唐地产开发的海景花园洋房,总面积大约有一百四平米左右,四室两厅,自己和媳妇一个房间,然后老母和小女一个房间,两个儿子在一个房间,另外一个则两对姐妹。

当初看中的就是房间够大,要不是羞涩于口袋里的钱不够,从银行贷款的额度也有限,他一定会选择那种有天有地的别墅,不过据说能买的起那种房子的基本都是澳洲的有钱人和官员。

对于他来说,现在能有一套这样的房子也不错,虽然正式交房可能要明年底,但购房贷款却是已经办了下来,现在他和夫妻二人的工资基本有一半多都用来支付贷款,虽然压力有点大,但日子还过的去,所以每次出海他都会多打上一些渔或者是公司高管说那种值钱的。

目的就是为了多挣些钱,除了早些吧贷款还清之外,还可以改善一下家里人的生活水平,现在全家人基本都没有添加过新衣服。都在缩紧财政努力还钱。

不过似乎天不遂人愿,他听说在远些的海域上有那种更值钱的大鱼,可是曼城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明确的告诉他们,从明天开始会有为期五天的风暴,所有需要出海作业的渔船最好都不要外出,以免影响发生不必要的人生和财产安全。

老李一想到这就有些心情郁闷,你说好好短短休息五天那得损失多少钱啊,不打鱼在家里玩咋行。

私底下找公司领导说有点风浪怕啥,咱打鱼的哪个没遇上一点儿风浪呢,这要是有风浪就不出去,还不饿死啊。可是公司领导明确的告诉他,这是为他们的安全着想,

“你说这些澳洲人到底是咋想的,”把鱼搬运完毕,准备回住的的地方老李,有些不明白的问着身边的同伴,对于不让大家出海打鱼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这些人最少的也拿过六个月工资的专业渔民,已经知道自己的收入其实和每天的打鱼数量是挂钩的,不出海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所以难免有些不满。

“就是,你说有个风浪有啥要紧的,休息五天可是好几十块钱啊,原本还打算这个月给我家婆娘买几件好看的新衣裳,看来只能下个月了。”老李的同伴也跟着附和道。

对于这次国家气象局给的预报他们一点不相信,也很在乎,不就是一次小风浪,渔民出海碰到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又怎么可能因为有分了就不出海。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次的风浪可是不小,根据国家气象局得到的气象报告研究,海面风力有可能最大达到八级以上,虽然还不能肯定准确与否,但提前的预先安排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可以避免人员和财产的伤亡减小。

只是他们这些来自大明的渔民根本不能体会澳洲政府的用心,只是以为这是一场小的海上风浪,根本没有什么大事,出海作业也没有多大危险。

就在当天傍晚时分,一股强对流空气在曼城海域西北五十公里形成,正在急速的朝曼城吹来。

第225章搜救行动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管你身处何处,澳洲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这是澳洲共和国每一位国民入籍时所宣读的誓词的一段,似乎看起来有些眼熟,很像是后世那个在网上流传的美国护照本上的那段话。

不管如何,穿越众已经将这段话加入了澳洲共和国入籍额誓词里,每当新入籍的移民读到这段话时虽然不能感觉它真正的含义,但时很快他们就能知道这段话的含义所在。

老李当天晚上回到家中越想越不对劲,这风浪说是白天才会来,那晚上总是没有了,那么自己就晚上出海捕鱼了应该是没有问题吧,于是把想法和几个工友一说,没想到大家的想法都一样。

这一合计就决定带着煤油灯,趁着风浪没来,晚上在多扑些回来,于是一行五人提着煤油灯悄悄的进入了港口码头,摇着公司分配给自己的渔船就出了海。

因为远东渔业旗下的的扑鱼船队实行的的专人专船制度,所以每个人在获得分配的渔船后,这艘船的的所有行驶权都归操作他的工人负责。

这就给了老李等人拥有了很大的自主使用权,如果是将船每到下班时间由公司统一看管他们就根本出不了海。

只是他们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了双眼,一心想着多挣些钱,完全没有将国家气象局的预报放在眼里。

当他们的船驶出码头,随着越划越远,此时已经距离岸边大约有几十海里,老李等人开始娴熟的操纵着渔网等扑鱼的工具。撒向大海,希望能在今晚有一个大的收获。

就在几人刚将网撒下没多久捕获了不少大鱼,甚至是比白天还多,一连几次操作船舱也越装越满,实在装不下时,这时候才准备回航。

可当他们准备回航时候,突然感觉有一阵大风吹过,随后风浪越来越大,五人都是老渔民,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将所有船用绳子拴在一起,增加受力面积,以免被掀翻。

而在另一边,曼城远东公司负责每晚巡视船舶的工人,发现五艘渔船不见了,立马将消息汇报到了公司值班领导,值班领导通过对比编号额统计发现了五艘的船的使用者,立马派人前往这五人宿舍询问。

一询问才发现所有人不在,最后得知居然出海了,这可把小领导给吓坏了,这国家气象局可是说了,要起海风,不准出海,现在出海不是找死吗。

情况一级一级反映,最后反映到了曼城市政府那里,市长郭立,立马将情况汇报给了海军部门,寻求他们的帮助,因为此时曼城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吹过来的海风在变大,已经不是曼城市政府不能解决的了。

此时五人的家属也感觉到了情况似乎不对,自己的家人很可能就要没命了,死在海上,一个都哭的稀里哗啦的跪在地上求着市长,一定要救他们家男人,只要能救回来,保证不会在犯错了。

市长郭立此时也不敢答应,能不能救人不是他能决定的,得看海军部门,那不是他能调动的了。

王将军,现在远东渔业的五名工人生死未卜,您给个说法吧,是救还是不救。郭立一脸焦急的问着王铁锤。

王铁锤等一干海军领导似乎有所顾虑都没有开口,毕竟现在不同于后世的海上救援,可以依靠无线电或者卫星定位知道需要被救援的人在哪个范围。

现在不是救援不救援的问题,而是海军如果出动了军舰出海,搜索的范围也很大,根据目前国家气象局的的预测海面风力达到八级,这么大的风必须出动海蓝号才行,就那些改造的西洋船出海的危险系数也不必那几条小渔船低多少。

“郭市长,现在的问题不是救援问题,而是茫茫大海咱们要往哪个方向去,据你所知,他们的亲人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哪片海域,咱们这样出去的危险系数同样的是很大的。”

王铁锤解释道,并不是不去救援,现在是要研究出他们有可能在哪片水域,这样救援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

“可是,王将军,你们这样研究到底要什么时候,可能等你们研究出来人已经不在了。”郭立有心急,毕竟人命关天的大事。

“我通知人出海,边在船上研究,”也许是这句话触动了王铁锤,立马收起了海图,朝着会议室外走去。

当他走出会议室进入到院子时,老李等人的家属也许是在旁人的指点下,立马跑了过来像王铁锤等海军将领跪下,请求救救他们的家人。

“各位大嫂大妈,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的,我们这就是要出海救援,你们就在家等候我们的消息吧。”王铁锤上前扶起一众人说道。

来到港口,看着王铁锤等人登上海蓝号,在汽笛响后,缓缓的驶出了港口,这时候岸边的人才慢慢的平静下来。

“船长,我们像哪开始搜寻,根据远东渔业的人介绍,他们平时都在曼城东面海域作业,是不是首先去那里进行搜寻。一名海蓝号的老船员亲切的询问王铁锤的意见。”王铁锤看着摊在桌子上海图点点头,表示肯定。

十几分钟后,海蓝号驶入曼城东面海域,在远光探照灯来回360度的搜寻下并没有发现附近海面有任何的船舶和落水人员,此时海上的风力已经接近六级,根据王铁锤的判断,风力级数还在加大如果没有及时找到五人,他们的生存希望将会非常渺茫。

在曼城海域东面五十海里的范围内搜寻了近一个多小时候,并没有任何收获,这时候王铁锤也从海图上似乎看出了什么眯着眼盯着背面的海域。

“朝北面搜寻看看,这附近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说不定能够有意外搜获。”

海蓝号朝着北方缓缓驶去,船头的远光灯不停的来回旋转搜索,突然前方五百米左右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看样子是有东西漂浮在海面上,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能够清楚的看到那是五艘连在一起的小木船。

负责指挥救援的海军人员,放下一艘冲锋舟,随后朝着那五艘船开去。

十几分钟后吗,当老李等人有惊无险的被救上海蓝号的时候,已经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时才真正感觉到了入籍时宣读的那句誓言,不管你身处何处,澳洲都将是你坚强的后盾。

第226章为人民服务

第二天一大早八点半,曼城广播电台和曼城日报都对昨天晚上的搜救行动进行了重点报道和大肆宣传。

为此曼城日报的记者还特别采访了老李等五名被救的渔民。

“老李,你好,我是曼城日报的记者小游,能谈谈昨天被救的感想吗?”

“恩,”老李一阵热泪盈眶,哽咽的有些说不出话,在平静了几分钟后才开口说道:“我当时和同时们的想法是这次绝对是要死了,这么大风浪肯定是要葬身鱼腹,可就在我们绝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远方闪烁着一盏一暗一亮的灯光,等到灯光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候我们才发现那是海军巨舰。”

“当时的心情很激动,真的很激动,看到了军舰我们就知道这次得救了,原本我们以为军舰只是入过这片水域,才知道他们是专门出来搜救我们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才真正感觉到政府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无论在哪都是。”

老李的心里话被报纸放在了头版头条,这可是澳洲有史以来第一次政府出动军舰对人民的救援,如此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