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还有伸展出来的帽檐,同样闪着银光。
这竟然是一副精钢打成的板甲!严忠济再看了看簇拥在李翠仙周围的骑士,也都穿着同样的盔甲!
“对面可是严紫芝么?”
李翠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严忠济忙在马上拱手,道:“某家严忠济,见过李三娘子。”
嘴上说的客气,心里面却已经盘算开了——李翠仙是陈德兴的大王妃,既然随征,一定是跟在陈德兴左右的。也就是说,陈德兴已经来了榆关。而陈德兴是北明大王,北明军主力也一定跟着他……
也就是说,北明军主力已经到了榆关,他们的进攻方向不是开平,而是燕京!
这个情况非常重要,必须立即报告大汗。
“紫芝,尔今日是要弃暗投明,归顺大明吗?”李翠仙骑在马背上,笑盈盈的问话。
“啊,这个……”严忠济拱了下手,苦笑道,“奈何某家的三个弟弟,两双儿女都在京兆府……”
李翠仙一笑:“那便是要战?”
“非也非也。”严忠济摆摆手,笑道,“吾弟忠嗣你知道的,素有勇名,乃是一员虎将。他对明王殿下是极其仰慕的……吾打算让他守榆关,吾自引兵还燕京。至于将来,未必没有再见的时候。”
李翠仙咯咯笑了起来,道:“吾常听人言紫芝兄多谋,今日算是领教了。”她一挥手,“也罢,这事儿吾去和明王分说。”
严忠济又在马上一拱手,笑道:“多谢王妃殿下成全……哦,在下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说吧。”李翠仙笑着回答。
严忠济道:“在下看王妃身上穿的甲胄不错,不知能否送在下一副?”
李翠仙明眸一闪,似笑非笑地看着严忠济,“紫芝兄是要把这板甲送给忽必烈吧?”
第444章忽必烈去哪儿了?
严忠济想要脚踏两船,一方面安排自己的三弟弃元投明;一方面还打听清楚了陈德兴主力的位置,又从李翠仙那里要了一副板甲去献给忽必烈——倒不是为了用这副板甲讨好忽必烈,就忽必烈那个麻将牌身材,也穿不下李翠仙亲卫的板甲。他送板甲去给忽必烈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困难的。
北明最强的精锐都已经穿上这种刀枪不入的钢甲,他的严家兵苦战不胜,只得弃榆关而走也是不得已之选……
不过他的消息和板甲并没有很快送到忽必烈那边儿,因为忽必烈现在不在京兆府老老实实的呆着。
他去哪儿了呢?
严忠济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东西和消息送上去了,总会到蒙古大汗手中的。
而御驾亲征的李璮却很想弄清楚忽必烈还有他的十万蒙古大军到底去了哪儿?
金鼓声动,大军如云。
洛都中人,满布街巷。临街住户,家家香案,多少甲士,沿着洛阳御街散开,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好一派戒备森严,真个是大唐天子御驾亲征才能有的威严。
天方及旦,天子戎车就自洛阳禁中而出,随附而出的还有羽林禁军三千,披甲持兵,个个都是人高马大的壮汉,护卫着天子御驾。这羽林禁军不在八卫府兵之列,而是从八卫府兵中挑选出来的长大汉子,用厚禄细粮供养,又由灭门尼姑亲自授以梨花枪术,并且严加训练出来的精锐。现在全都披上了明光甲,手持着夹钢长枪(枪头是从北明进口的)。这三千羽林,可不是摆出来让人看的架子货,而是真的要上战场杀敌的精锐军兵!
李璮所坐的戎车,并不是唐朝的制式,而是一辆十六匹马拉的超大号四轮马车。车身厚重肃然,镶满铜钉,天子之旗在车上飘扬,望之只让人觉得凛然有威。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连同耀眼夺目的天子旌旗穿城而过,顿时就激起了一阵又一阵山呼海啸一般的万岁之声。可是李璮坐在车内,却是眉头紧锁,仿佛心事重重。
羽林禁军之后,又是百官众将的队列,无论文武,全都甲胄兵器在身,乘马随行。李璮以武开国,又吸取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教训,自然推崇武艺。便是文官也大多通兵法善刀弓。
而这些大唐的文武官员,此时也都如李璮一样,眉头轻皱,心思沉重。
显然都在担心即将开始的大战。
原因无他,就是细作从京兆府传回的消息让人忧虑。并不是蒙元在关中集结了多少大军,而是忽必烈和京兆府的蒙古军将已经离开,并且下落不明。目前留守在京兆府的是陕西大万户河南王末哥,而守军除了少量的蒙古军之外,就是陇佑开来的汪家军和从山西开来的耶律宝童所部汉军。
忽必烈放弃京兆府逃走了?
包括李璮本人在内,大唐的一干文武重臣,是没有人敢想这种好事的。那可是忽必烈啊!怎么可能会那么轻易就认输?而且忽必烈麾下还有10万蒙古精锐,论起战力犹在李璮的五万府兵之上。便是合上各路依附李璮的北地汉侯和南宋藩镇的兵马,胜负也在五五之间……
之前忽必烈只带500人就敢去搏阿里不哥的命,如今他有10万大军又如何甘心弃了中原?
既然忽必烈不会退走,那么他和他的10万大军又躲去哪儿了?这可是10万一人三骑,可以日行数百里然后立即投入战斗的蒙古精锐啊!而且北明方面还送了消息,说大宋已经给蒙元提供了一大批火药武器!
李璮的身子突然抖了一下,然后便沉声吩咐道:“宣史天泽、王文统、田师都、李雄觐见。”
……
李璮的戎车宽大,史天泽、王文统、田师都和李雄上车后,全都在李璮对面坐着。戎车则继续前进,并不耽误行程。
“有什么消息?”
看到几人坐定,李璮开口便问。李璮善于用间,在临安、燕京和京兆府都安排了细作,在明都同样有情报网。
“宋国朝廷又派了几个大臣回乡去办团练,还给江万里升了爵,以表彰其在江西办团练的功劳。另外,临安最近还兴起一个礼社,宣扬复礼。要在南朝复周礼,行封建,行王与士大夫共天下……”
回答问题的是王文统,他现在是李璮的中书令,也就是大唐丞相,权力是极大的,军务政务特务一把抓。凡是真正了解李家内情的人都知道,李璮其实是个主意不大的人,他的大部分政策都是出自王文统和灭绝师太杨妙真的。
“都是些什么啊?”李璮摇摇头打断道,“宋国的事情由他去,还是说京兆府吧。”
“京兆府?”王文统两手一摊,“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变化……连潼关、武关都没有整修布防。”
“还没有布防?”李璮一愣,“忽必烈什么意思?要把朕的大军引入关中去?”
他看了眼史天泽。现在大唐旗下最能打的将领就是这位河南道行军大总管了。
“不好说,没准是个空城计。”史天泽摇摇头,捋着胡子反问,“皇上,若是忽必烈让人打开潼关大门,也不放一兵一卒,皇上您敢带兵入关吗?”
“不敢。”李璮答的干脆。
“那陈明王敢不敢呢?”史天泽又问。
李璮叹了口气:“他啊……他要领兵到了崤山,忽必烈早就在潼关布重兵了!”
史天泽一笑,道:“皇上所言极是。如今大唐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忽必烈去了哪里,而是唐军终不如元军能战!”
这是大实话。现在唐宋元明四国中,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当然是明,其次却是元,再次是唐,最弱肯定是宋。所以大唐要复中原,最大的困难不是找不到忽必烈,而是打不过忽必烈。
“但是元兵却被明军牵制。”王文统插话道。
“对,”史天泽点点头,笑道,“相公说的对。唐元明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其实还是元,虽然元兵不如明军强,但胜在人多势众。元兵是多而强,明军是少而精,大唐的兵马比北明多,却不如蒙元强。如果让大唐或北明单独去和大元开战,恐怕都是没有胜算的。”
“所以忽必烈的麻烦就是要同时对付朕和陈德兴?”
“皇上英明,”史天泽捋着胡子,思索了一会儿,又道,“忽必烈的上策,必然是先击败北明或大唐中的一国。”
“所以他就敞开潼关、武关,想要引诱朕的大军入关中去?”
史天泽微微皱眉,这个李璮只要不涉及军事,脑子其实很清楚。可是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免不了犯糊涂了。忽必烈只要脑子不残,就不大可能做这样的部署——打垮李璮,又暂时没有办法收复山东之地,还让陈德兴取了燕云。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用屁股想就都明白了。陈德兴会毫不费劲儿收了李璮在山东的势力!到时候忽必烈还不哭死?
“皇上,这事儿可不好说……没准忽必烈敞开关中门户就是在故弄玄虚,而将主力潜出长城,先去对付北明了。”
“先对付北明?”李璮眉头皱皱,“忽必烈有几分赢面?”
“赢面还是有的,”史天泽道,“且不论燕云大万户府下的几万汉军,便是忽必烈的10万蒙古军加上蒙古东道四王的10万大军,就够陈明王受的了。”
二十万蒙古大军!蒙古帝国崛起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样强大的蒙古军团呢!
李璮的容色凝重,“若是陈德兴兵败……这20万蒙古人可就要……”
“就冲咱们来了!”李雄低声嘀咕道。
李璮的大将田师都也道:“皇上,那咱们不能去关中啊!”
李璮看了看史天泽。史天泽拈着胡子道:“可以屯兵孟津,再造浮桥通南北,作北伐河东之势,而后遣使山西,招抚三晋豪杰。同时静观燕云之战。”
“那关中……”
史天泽道:“若忽必烈大军伏于关中,吾大唐军便是去了也难胜。若是忽必烈潜行至塞外攻打北明……吾大唐当伺机北上相助,共破蒙古于幽燕之地!若战事久拖难决,吾大唐正好趁机收揽人心,尽收北地豪杰为己用。”
李璮又看看王文统,王文统皱着眉头,正在苦苦思索,“皇上,微臣也同意史总管的建议,只是出屯孟津是不是离燕云太远了些?莫如北上太原同李毅奴哥和戴曲薛二将合兵吧。”
史天泽问:“那洛阳谁来守?万一忽必烈伏兵关中怎么办?”
王文统道:“可以留太子守洛阳。”
李璮的太子李彦简不是王文统的女儿所生,同王文统自然不是一伙儿的。王文统留他守洛阳其实是不想让他多立功劳。
他接着又道:“还可以让赵王在益都召集兵马,出屯济南,做随时北上之势。”
“这……”李璮眉头深皱,他可不想自己的大唐也出个秦王李世民。“太子还是要随征的。雄儿,不如你带左武卫留守洛阳吧!”
第445章忽必烈在这儿呢
河套大草原,望不到边的人马,正沿着黄河不疾不徐的向东而行。
此时此地,北风正劲,虽然现在还是秋季,然而河套大草原上却已经是一片肃杀的荒凉景象,周遭除了枯草就是荒山,没有一丝一毫的绿意。
黄河两岸,星星点点的到处都是蒙古包聚成的部落,大部分牛羊已经被宰杀腌渍起来,作为冬季的储备粮。只有少部分的牛羊被当成了“种子”保留了下来,也不再放养,而是圈在了木栏里面,用储备的牧草喂养。在蒙古包周遭活动的,多是穿着艳丽衣服的女子或是还没有长成的少年。往年青年男子骑着骏马互相打闹比试,在马背上弯弓射雕的景象,却再不见。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牧人,骑在马上在部落周遭游动,还不住翘首东望,仿佛在担心着什么。
塞外辽东,已经有英雄出世,正在做西征入寇之势。或许已经挥军攻入漠南草原了!
作为漠南蒙古草原的一部分,河套大草原现在是蒙古中央兀鲁斯的冬季草场之一。也是中央兀鲁斯所属的10万蒙古大军的屯驻之地。忽必烈还没有愚蠢到让他的蒙古勇士统统住进城里,学着汉人一样生活。哪怕他自己装成了汉人,住进了京兆府的皇宫,还煞有介事地组织科举考试。
但是他却没有忘记自己和大蒙古国的根都在草原上面!所以除了少数的高级官员和亲卫军将,忽必烈并没有把更多的蒙古人带进中原。也从来没有打算让整个蒙古民族汉化。
因为他很清楚,汉化了的蒙古人是守不住草原的,到时候又会有新的力量崛起于塞外蛮荒之地,就像女真、蒙古一样。到时候,就是大蒙古国的末日了。
可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就在他小心翼翼地防备之下,新一代的塞外雄主还是出现了,而且更让他想象不到的是,这个雄主居然还是汉人!
对于北明的迅速崛起,忽必烈从来都没有掉以轻心过。之所以没有将主力运用于辽东,其实是过度重视的体现——他害怕自己被拥有强大火器和精锐轻骑兵的北明击败,从而失去继续统治大蒙古的实力和声望。
或者说,之前他压根就没有打败陈德兴的信心!
不过现在,这位在历史上灭亡了汉家江山,开创了大元帝国的雄主,却看到了战胜陈德兴,将崛起中的北明生生打垮的良机。
现在率领着这大队望不到边的蒙古骑兵东进的,正是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本人。但是忽必烈却没有让人打出象征大汗的九斿白纛,也没有象征皇帝的黄龙旗,更没有从人口繁密的汉地通过。而是从人口稀疏,只是蒙古人聚居的草原悄悄东进。
甚至连在各地督军的大万户和京兆府的大部分蒙汉官员都不知道,他们的大汗和皇帝,现在居然裹着一领半旧不新的披风,骑着骏马在收起了鱼鳞铁甲,只穿了白色羊皮袍子的怯薛军的护卫下,策马东行,脸色无比阴沉,眉头紧紧拧着,仿佛正在心中反复推算着将要开始的大战之中,唐宋明三国可能采取的战略方针。
忽必烈虽然长得粗糙,但是思虑却极周密。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之前从燕京转移到京兆府是如此,现在又将战略重心放回燕云地区,同样也是反复斟酌的结果。
在他看来,整个大蒙古国的兴亡就在自己手里的10万大军还有蒙古东道的10万大军手里。要是这20万大军被陈德兴打光,大蒙古国就完了。不仅北方汉地保不住,就连蒙古本部和西道的四个兀鲁斯都难保!
因为他觉得,陈德兴是个不大正规的中原帝王,目光不是盯着中原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和蒙古人差不多,全世界没有他不想征服的土地!还异想天开的派人去大海对面找什么新大陆!
而且,陈德兴还祭出了恢复周礼的怪招儿,要搞什么周式封建,要搞什么夏君夷民……忽必烈一开始不知道是啥意思,让刘秉忠和姚枢解释了半天,原来就是把汉人的诸侯和皇子外带一些贵族还有一些平民,一块儿封到蛮夷的地盘上去!这招儿不是和成吉思汗分封一样吗?
什么周式封建,什么复周礼,什么夏君夷民,分明就是抄袭大蒙古的制度。这都是什么路子啊!自己挺好一个蒙古大汗要装汉化,他一个汉人的王却在学蒙古人的老办法……
若是让他得了志,大蒙古国就必须握有一支强兵,这样才能周旋对抗,实在不行还能逃之夭夭!
一路行来,一路思来想去,到了最后忽必烈终于有了点头绪。这才精神一振,举着马鞭遥指前方:“前面就是云内州了,这一路走得甚是辛苦,今夜许勇士们饮酒!明日开始要加倍打起精神来,陈贼的大军可能就在数百里开外了。他们可不是宋国的步卒,他们也是有无数战马驮马可用的!”
忽必烈身边两人,左为伯颜右为刘孝元。两人一样的戎装打扮,也都一样骑在马上,年纪也差不多,就连相貌都相差不多,都是略显文气,刚柔相济的外表。其中伯颜原是旭烈兀的属下,不久之前才被旭烈兀派了恭贺忽必烈就任大汗和大元皇帝。结果被忽必烈留在了身边——忽必烈本人没有去过西方,却不知怎么的就对西方事情有了兴趣,经常向伯颜提问,交谈之中,忽必烈发现了伯颜的才干,也就愈发重用他了。而刘孝元则是因为“看着陈德兴成长”,对陈德兴的各种政策和明军的新式武器都非常了解,所以也被忽必烈带在身边,随时询问。
听到忽必烈的命令,刘孝元皱了下眉头不说话。伯颜却开口道:“大汗,没有那么快吧?这里离开平还有近500里呢,陈德兴怎么可能深入至此?而且他来这里做什么?打河套草原?”
忽必烈哈哈大笑,“伯颜还真是足智多谋,什么都瞒不过你。”
被忽必烈没来由夸了一下,伯颜却是脸色微红,因为他根本没有看出忽必烈要做什么。而他身边的刘孝元却微微冷笑了一下,随即就在马上拱手:“大汗,须得遣人联络燕京,弄清楚陈德兴和东道四王的位置。”
忽必烈瞅了一眼刘孝元,点点头道:“是得让人走一趟,莫如就你去燕京吧!”
……
滦平路,滦河以西,沿着南北向的滦河两边,多有堡垒城寨。随着陈德兴崛起于辽东,紧挨着辽西的滦平路也紧张了起来,堡垒城寨纷纷拔地而起。原本散聚的汉家农人都被集中到一个个堡寨当中,且耕且战。不久之前,还有从辽西迁来的汉人,也都被安排在了滦平路,于是又修建了更多的堡寨。原本人口不密的滦平一时变得繁盛起来。
不过这时,一座大型城寨,却是浓烟滚滚,上千北明军将士,已经从大炮轰开的缺口冲进了城寨,到处大砍大杀。很快就将盘踞在这里的一支蒙古色目军逐出了堡寨。早就等候在外面的八旗黑旗兵马队呼啸着蜂拥而上,又是砍杀又是捕捉,不一时就尽灭了这股色目。
一名穿黑衣的八旗军将和一名穿着黄色战袄的明军军将,飞也似的驰上一个小丘,朝着中军大旗下的陈德兴行礼回禀:“大王,这次一共得了85个首级,俱是色目。另外还捉了213人,都手脚俱全,没有重伤的。”
陈德兴扫了眼跟前的二将,其中一人是正黑旗左协协领杨阿喜——他现在已经是堂堂汉士了!封了士爵,还拥有三个三百亩的田庄和二十二个农奴。
另一人则是新近投降陈德兴严忠嗣,他是带着2000人投降的,不过却没有得到什么优厚待遇——陈德兴虽然一天到晚嚷嚷周礼,嚷嚷封建。但是他的封建和周礼都是有规矩有秩序的,都是围绕功劳来的。
严忠嗣是被迫无奈才投降的,陈德兴给他一个大功也不算亏待。不过在封了士爵赐了田庄之后,却毫不客气的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的2000人打散编入各部。同时又给他一个步军营长的差遣,还让他所在的营冲在了第一线,连着拔出了几个滦平路境内抵抗北明的堡寨。
陈德兴听了汇报,只是手一摆:“打得不错,严忠嗣,你还有些本领,等打完这一仗便去军校念两年书,将来可是前途似锦。”
他挥挥手,让两人退下,论功报功的事情,自有严忠嗣和杨阿喜上级的主官和大义教官合议。陈德兴这个明王是不直接插手的。
“大王,咱们这样一路攻城拔寨,是不是太慢了?”陪同在陈德兴身边的张世杰这时低声建议道,“不如绕开坚城,速攻燕京,只要取下燕京,蒙古东道四王便只能西去大同了。”
第446章吃饭是大问题
现在平滦城还没有打下来,守城的是郭侃。他指挥的蒙古水军现在变成了陆军。另外,郭侃还兼任了一个平滦路总管,被丢在平滦当炮灰——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郭侃并不被蒙古人信任,他的义父史天泽投靠的东唐。要不是他手中还有三千余一路跟随他从西域回来的汉军,忽必烈没准就让人拿他问罪了。
不过不拿他问罪,也不等于能让他入燕京……谁知道这家伙会不会来个里应外合?末哥和兀良合台可不敢冒这个险。实际上,严忠济被安排在榆关也是同样的原因,他的妻子是曲阜孔家的闺女,曲阜孔家已经投了大唐,他自然不被蒙古人信任。另外,严忠济的父亲严实就是有名墙头草,先仕金,后投宋,再转蒙古,妥妥的三姓家奴。末哥和兀良合台会相信严家,那才是瞎了眼睛了。
对于以元曲闻名后世的严忠济,陈德兴其实并不大当回事儿,看看严忠嗣的待遇就知道了。但是对于郭侃这位郭靖郭大侠的原型,陈德兴却是非常重视的。
倒不是害怕被人用降龙十巴掌拍死,而是因为郭侃跟着旭烈兀在西域大食征战的经历——此人据说是身经百战,和大食人、马木卢克和十字军都有过交往。
这样的人物,对于以后经略西域还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郭侃的兵的确能打,在江华岛上陈德兴就领教过的。虽然又经过了近两年的发展,士爵兵的战斗力也非昔日能比,但是想要不费点功夫拿下郭侃还是不容易的。
所以,张世杰才会提议暂时放着郭侃不打,先去取了燕京。
“燕京城有多少人?咱们又有多少粮草?”陈德兴思索着问。
“燕京原有十几万人,”副军师张熙载道,“现在咱们大兵压过来,燕京的人口还有可能增加,开平城内的几万人也有可能入燕京。至于我们的粮草,随军携带了五十万八千石,这是包括马料的,人马合计三十三万余口。目前已经耗去了两成半,余下的军粮马料尚能支撑20日。”
张熙载的回答非常仔细,他之所以可以坐稳副军师一职,就是因为这份仔细。军中的大小细务,战场的地形气候道路情况。他几乎无所不知,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相比之下,军师张世杰就有些粗疏,只管大略,不问小节。
“那么燕京城中,又有多少粮草?”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