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座城市中的大部分居民、难民,只有静静地等待着传说中最喜欢杀人屠城,将整个海津镇的人都杀光了的陈德兴了。
和义门外,无数火把已经燃起,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火龙,正沿着官道向西北燕山而去。那是从燕京城中撤出的蒙古大军,他们将按照燕云大万户府的命令,撤往燕山各隘口,然后据守待命。
那日和刘孝元在燕京酒楼中欢聚的姚燧,此时正立在燕京西城墙上面。满脸都是紧张神色,看看燕京城,又看看黑茫茫一片的燕山。
他心情实在也糟糕到了极点,他不比寻常百姓,便是陈德兴来了也是一样交税当差就是。他是堂堂的儒者,还是北地大儒,眼下的大元宰相姚枢的侄儿,还是大元的新科进士,从八品的文官。虽然官品不高,但也是大元皇帝的臣子,而且将来的前途肯定似锦。所以对大元,对忽必烈一向是忠心耿耿的。
而且,在他看来,忽必烈登基称帝,建号大元,又尊儒重学,还开科取士,便是入了华夏,忽必烈当然是华夏君王。
而陈德兴弃孔孟而兴天道,废科举而封士爵,轻文治而重武功,所行所为无一不是悖逆华夏纲常!此人虽是汉人,但其实已经入了蛮夷。他的“北明”,自然也是蛮夷之国。
因此现在入寇燕云的明军,绝不是在兴汉驱虏,而是要绝华夏道统,亡华夏天下!
若是让陈贼据有了燕云之地,并上塞外辽东之土,妥妥就是昔日大契丹的国势。而如今的中原,却是三国鼎立互相攻打,伪唐李璮更是引狼入室,还把女儿献给了陈德兴,这是要当石敬瑭第二啊!
一想到华夏天下有可能亡在北明蛮夷之手,姚燧就忍不住长叹了口气。垂头丧气的下了城墙,看着大街上比他还要士气低落的汉军,正想要赋诗一首,以发泄心中悲愤的时候。却听见军中有人在吟唱着小调儿:“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他抬头一看,吟唱小调的不是旁人,正是眼下正在撤离的这部汉军的将主严忠济。严忠济是丢了榆关一路跑到燕京的,当然不受人待见,连姚燧都不怎么瞧得起他。可是今日燕京城内的几万大军,却和严忠济一样灰溜溜的逃跑。而且嚣杂慌乱的程度还更胜了几分。
姚燧叹了一下,心道:“这严忠济虽然没有什么本事,比不了他老爹严实,但是这几句小调儿倒是唱的不错!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要是无权真是比少活十年都苦!可是谁又能给自己大权呢?仓皇出逃的大元吗?还是大获全胜的大明?”
……
就在姚枢的侄子惊慌失措,对大蒙古民族融合事业信心动摇的时候。远在集宁路的刘孝元却同样是心惊肉跳,而让他感到恐惧的,却是忽必烈的扭转乾坤之法!
集宁路草原之上,十万蒙古大军的营帐层层叠叠,望不到边际,仿佛铺满了整个大地。肃杀的气息直上云霄,连飞鸟都不敢从上空飞过。
蒙古东道四宗王的大纛,此时已经和象征蒙古大汗的九纛一起,并列在了忽必烈的金顶大帐之外。大帐之中,响起了马头琴悠扬而深沉的曲调,飘出了烤羊糕儿的浓香。
大帐之中,忽必烈大汗端坐正中,塔察儿、移相哥、忽剌忽儿和罕秃忽等东道四王分列左右,霸突鲁、塔察儿(和塔察儿汗王同名)、纽麟、伯颜、安童、药木忽儿(旭烈兀的儿子)、纳邻合丹、赵璧、刘孝元等文武众臣,也各有座次。所有人都应景似的满脸堆笑,一边豪爽地喝酒吃肉,一边欣赏着几个蒙装女子在和着乐曲舞蹈。
好一派君臣和谐,其乐融融。任谁也想不到,大蒙古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连燕京城,都很有可能已经陷落!
此时此刻,蒙古大汗兼大元皇帝忽必烈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担忧之色,反而展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胜券已经在握!
坐在大帐角落中的刘孝元是深知忽必烈为人的,自然知道忽必烈的表情非是作伪,而是发自内心。
这时忽必烈突然扬了扬手,音乐声嘎然而止,正在舞蹈的女子也都弯腰倒退而出。
忽必烈饮了口马奶子酒,然后收起了脸上的笑意,“诸位汗王,今天请你们过来,是为了俺们大蒙古国的前途命运!如今同伪唐逆明之战,便是干系大蒙古国之生死存亡决战!伟大的成吉思汗所开创的帝国,会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不肖子孙手中灭亡,就看这一次大战的结果了!”
四个宗王脸上笑颜顿时也不见了踪影。末哥奉了忽必烈的命令封锁了燕山各隘口,不许四王所部南下。而忽必烈的十万大军又在集宁草原下寨,堵住了四王退王河套的路。这个……怎么看都不像是好事情!
看到四王脸色难看,忽必烈哈哈笑道:“诸位也不要太担心,俺们大蒙古的力量还是要远远强过伪唐逆明的……其实伪唐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论朕还是你们四位,都有力量取了李璮的首级,真正难对付的就是一个的逆明罢了。”
一次打死两万蒙古人的伪明!四个宗王同时在心里叹口气。蒙古人的数量少,一次死个两万已经是天一样的数字了。庄水之役这样的战役多打几回,蒙古非灭族不可!
“而要对付逆明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团结起来!”忽必烈伸出巴掌握成个拳头,“只要我们全体蒙古人团结起来,就像伟大的成吉思汗在世时一样,小小的逆明只有灰飞烟灭!”
团结?什么意思?
几个宗王顿时警惕起来了。团结什么的是不是要有一个核心呢?团结在以忽必烈大汗为核心的大蒙古第五代统治集团的周围……多顺溜的事情啊!
塔察儿、移相哥、忽剌忽儿三人都盯着移相哥看,移相哥是老长辈,正好倚老卖老。
“啊,大汗,您的意思是大蒙古现在不够团结么?”移相哥淡淡地反问。
“不够!”忽必烈道,“远远不够!九大兀鲁斯各行其政,大蒙古国犹如散沙一盘!”
“可九大兀鲁斯中的八个是成吉思汗所封……”
忽必烈淡淡一笑:“成吉思汗所为自然是对的,若不封八大兀鲁斯,吾大蒙古国绝不会辽阔如此!但是成吉思汗所封的兀鲁斯却非每一个都不负所托,否则吾大蒙古就不会有今日之危了!”
在座的四大宗王脸色都微微铁青,不管怎么说,他们是弃了份地狼狈转移至此的。
见四王都不言语,忽必烈笑了笑,继续往下道:“既然东道四个兀鲁斯已经丢了份地,那么这四个兀鲁斯就不存在了!”
“什么!?”
四个宗王都瞪大了眼珠子怒气冲冲看着忽必烈。
“我们虽然丢了份地,但是我们的部民也是成吉思汗分封的!”
忽必烈笑了笑,挥挥手道:“部民该是谁还是谁的……不存在的只是四个兀鲁斯,下面的千户还是要保持的。不仅要保持,而且还有重新点算户口,按照每个千户可出兵1000的标准,重分千户。当然,新分出来的千户的千户长、百户长乃至十户长是由旧千户世袭千户长的子弟担任,朕绝不另派官员下来。至于诸位直领的部民,无论分出多少个千户,千户的各级官员都由你们任命,朕也不过问。等到千户重分完毕,朕就给东道各千户在河套、西域还有青海大草滩分配操场,一切待遇和原中央兀鲁斯所属千户一样!”
这是推恩令!坐在角落里面的刘孝元脸色阴晴不定。解散了东道兀鲁斯并且重划千户之后,中央兀鲁斯所属的千户立时就能增加一倍!这也就意味着,忽必烈所控制的兵力和蒙古人口也能增加一倍……
第452章燕京,陷阱
燕京城。
燃烧了整个晚上的火苗才被扑息,城内的粮仓已经花为灰烬,在燕京上空,一缕缕黑烟仍然盘旋不去。
不过除了燕京粮仓之外,整个城市居然还算完好,只是在蒙古人撤退到尾声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混乱。不知道是最后撤离的蒙古军队在作恶,还是城内居民发动了骚乱,燕京城内,到处可见焦黑的痕迹和没有抹去的血迹。一具具尸首,已经被收拾起来,堆放到了和义门外,不过没有完全收拾干净,还有不少尸首散落在城内各处。
另外,城东和义门外到处都是翻倒的车辆和丢弃的杂七杂八的行李。很显然蒙古人撤退的还是有些匆忙荒乱。
不过总的来说,这座历史上的元大都,如今大元燕云行省的省会,曾经让北宋历代君王牵挂了一百多年雄城,还是比较完整的落入了陈德兴的手中。连城中的大部分居民也未遭屠戮,真是完整的出乎意料了!
而在这燕京雄城之中,本来就是蝼蚁一样存在的汉人百姓,不论是很早就生活在此地的商民,还是被蒙古人从各处弄来的难民,在大队穿着黑衣黑甲,持着镶钢夹钢兵器,看上去就雄壮无比的北明骑兵开进城后,就顿时安稳了下来。
三百多年来,燕云百姓早就习惯了被各种各样的强者统治,无论是契丹、女真还是蒙古……谁来都是交税做活。
只要是能给他们平安的强者就行了。千万别想当年的宋军一样,进了城还站不住让契丹人打出去,然后又让女真人打进燕京大掠,再花钱赎买燕京,过没多久又让女真人打进来……这通折腾真苦了阖城百姓!
不过,看北明军先头部队的精锐样子,似乎就没有被蒙古人再打出去的可能了。这下,大家伙儿就能安心做顺民了。
至于这些燕京城的新主人信什么天道教,还不让人考科举啥的……燕京人民才不在乎呢!大不了大家都跟着念天道教的经就是了。科举什么的不考就不考吧,反正蒙古人在燕京呆了三十多年都没想过开科举,结果一开科举没几个月这燕京就换人了!
当然也有人想离开燕京城早点回家乡的,不过燕云大战才刚刚开始,燕京城外到底什么样谁都不知道。说不定一出城就被乱军给杀了。所以这样的念头,也就是想想而已。
还有一些人则在城中卖力奔走,一方面帮着正黑旗的兵将维持秩序;一方面还在发动城中的商户百姓,要在明王万岁入城的时候来一场盛大欢迎仪式。
不必说,这些奔走之人,都是想在燕京的新主子面前表演一下好谋个出身的有志之士。其中还有不少是大元燕云行省的汉官,在元军撤退的时候悄悄留了下来……
其中就是那日和刘孝元一起喝酒的姚枢之侄姚燧!
他原是燕京城里管户籍的小官,还不是掌权的主官——他的官之所以那么小,是因为姚枢有意历练,若不是陈德兴那么快打过来,再晚几个月也就升官儿走了。
可偏偏时运不济——不是他时运不济,而是整个大蒙古国都时运不济了!
还好这位“汉奸二代”的脑子够灵活,他叔叔能替想灭绝华夏的蒙古人卖命(姚枢投靠蒙古的时候,蒙古根本没有汉化的迹象),他姚燧为什么不能提想要绝儒家道统的大明卖命?
叔叔当汉奸,侄子就不能当一回儒奸?
所以在日前蒙古大军撤退的时候,姚燧并没有带着家眷离开,而是趁着纷乱悄悄躲藏了起来。等蒙古人一走,就马上跳出来组织“维持会”了。
在姚燧和其余几十个有相信“四海一家和天下一统”的大元汉官的组织下,今儿一大早,燕京城东的施仁门内外,到处都是蚂蚁一般的百姓身影,扶老携幼,在道路两旁或是焚香或是举着陶灌竹筒——里面是酒或者汤或者是米饭什么的,这叫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是百姓们爱戴的军队才有这待遇,不过到了后世大部分大城市换主子的时候都有这套程序,否则多半就被屠戮过了……
当然,屠杀这事儿,在北明军那是严禁的。北明军是仁义之师,所以只抓农奴和奴隶,不搞屠杀的——北地的人类都快变成珍惜动物了,哪里还禁得起屠杀?都杀完了谁来种地做工?那么多士爵八旗靠谁吃饭?
所以听说元军撤退的时候没有屠城,陈德兴和北明军上下都大松口气——那可是几十万人呢!放在南宋还没有什么,在北地可就是立国建政的本钱了!
此时,远远的有大队大队的步队出现在燕京东面,当先一名甲士,手脚粗大,一脸络腮胡子乱糟糟的也没有好好修剪,穿着一身银光闪闪的钢甲,头上还带着同样银亮的头盔,腰里还挎着一把很长的横刀。
只见他一手按着刀柄,一手却拽着缰绳牵着匹马,马上驮着的是行李和一大包米粮——燕京城的粮仓被烧,民间的存粮在前一阵也被蒙古人以守城的名义搜刮了一遍儿。所以陈德兴才下令凡是入城各部,都一律步行,把马匹用来驮粮食。
此人正是在平滦才投靠陈德兴,还不肯交出兵权,又给陈德兴献上方阵战术的郭侃。在他身后就是3000个跟着他征战万里的精锐步兵。其中有约600人和他一样穿上了板甲,走在路上一溜银光闪闪的看着就吓人!
不过瞧郭侃的模样,却是一脸的不痛快,似乎还是未曾打过瘾的模样,嘟嘟囔囔的朝着上面派来和郭侃一块儿研究方阵战术的朱四九不住的发着牢骚,“俺们两个命不好!你看看那些黑衣骑兵,什么硬仗都没见就拿下燕京城了……我们三千钢甲兵却一路吃灰,走了三百里地,什么功劳也没有!早知道就该抢了先锋的差!”
朱四九只是笑笑,没有搭郭侃的腔。燕云之战才刚刚开始呢!要立功还怕没有机会?而且……蒙古人现在是主动放弃燕京,居然还没有屠城,摆明是要把燕京的几十万人当包袱甩给大明。而且朱四九估计,放弃燕京不过是忽必烈一连串作战计划中的第一环,后面一定是有后手的。
而大明一路打来,看似势如破竹,占了不少地盘,还拿下了燕云之地最大的城池燕京。但是却没有和蒙古军主力真正战过一场。这不是不战而胜,而是对方在玩诱敌深入——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穿这一点。陈德兴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即便知道忽必烈在给自己设套,他也不能不要燕京和燕京城内的几十万汉人百姓。
这不是什么妇人之仁,而是忽必烈拿出诱饵足够香甜——数十万汉人百姓不仅是扩充士爵兵的兵源,还是生产者、建设者。有了他们,北明的国力就能在短时间内再上几个台阶!
所以燕京便是龙潭虎穴,北明军也会义无反顾的往里面闯。这是不仅是因为忽必烈的手笔够大,还因为北明军的信心十足。谁也不认为忽必烈的十几二十万蒙古军有可能打败他们,因为他们才是无敌的钢军!
陈德兴的近卫师就在郭侃的钢甲步兵之后,同样是披甲牵马步行,不过是一人双马,马背上也都驮着米面。陈德兴本人还有几个跟随的将领和文官当然是骑马而行的。
跟在近卫师行军队列之后的,则是多达七万人的行军队列,其中战兵约有三万五千,是北明中军、下军第一师、骑兵师和一万两千多人的八旗马队。北明下军的主力和八旗兵正蓝旗约一万五千人留在了平滦城和榆关,以遮护大军后路。另外,在塘沽还有北明军上军第一师的四千多人负责守备。
也就是说,现在可以用于燕京周遭的北明军作战部队,包括郭侃带来的三千人在内,拢共就是四万三千。
而接下来的战役,就是以四万三千精锐对决总数可能多达二十几万的蒙古军主力!
陈德兴一路上都在思索着这场将要爆发的大决战的各种可能,或是蒙古大军从燕山上扑下来围城;或是忽必烈以精锐骑兵集群插入燕京以东,切断燕京的补给线;或者干脆以大军向南扑击太原先打掉李璮……
“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亢的欢呼之声,突然从前面燕京的方向一阵阵的传来,打断了陈德兴的思绪。他抬起头向前往去,巍峨的燕京雄城就在不远处燕山脚下的大平原上伫立着!
通往这座北地雄城的道路两边,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扶老携幼,举着坛坛罐罐,拜伏相迎。这相迎的队伍从燕京城外十几里开始,一路铺到了燕京城内。阖城百姓,仿佛全都来迎接这阔别了不知多少年的汉家王师。
“王师!王师!王师……”
转瞬之间,在这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中,陈德兴在马上挺直了腰背,策马上前,大步走向燕京城,向忽必烈设下的屠龙陷阱!
第453章终于把王师盼来了
“燕京阖城百姓,恭迎大明天子,恭迎汉家王师,大明万岁,吾王万岁,万万岁!”
几十个穿着儒服没有戴帽子,头上梳着汉式发髻的家伙,在燕京施仁门外,对着一身戎装钢甲,坐在马背上的陈德兴手舞足蹈,大礼拜服,口中还念念有词。称陈德兴为“大明天子”,还管北明军叫“汉家王师”。一边山呼万岁,一边热烈盈眶!
当先一个胡子拉碴的儒者情绪最为激动,跪在地上不住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大呼:“吾等北人,年年南望王师,今日天随人愿,终于把王师给盼来啦!多少年啊,多少代人了,终于让某等着王师了……”
他话音方落,那些北地儒者纷纷抬头,七嘴八舌的嚷了起来。无非就是他们“身在蒙营心在汉,南望王师又年年”,统统都是有志恢复汉家江山,但却无力实行的“有志草包”。
“你叫什么?”陈德兴扬起马鞭,指着情绪最激动,眼泪流的最多的大胡子便问。
大胡子抹了抹眼泪,恭谨垂首:“罪臣姚燧。”
罪臣?蒙古大汗的臣?你刚才不还说“年年南望王师”,怎么又是蒙古的官儿了?
郭侃凑了上来,笑呵呵指着姚燧道:“大王,此员乃是逆元丞相姚枢的侄子,关西夫子杨奂的女婿,逆元新科进士,在逆元这边也算赫赫有名的才子。”
“是姚枢的侄子?”陈德兴淡淡动问,“姚枢在元国为相,尔又何故背元降明?”
姚燧微微苦笑,道:“罪臣的伯父糊涂,以为忽必烈实心汉化,殊不知此獠最善作伪。一旦行汉法、开科举之策无法收揽入心为用,必然会弃汉用胡。到时候吾姚家在蒙便无出头之日。臣不甘就此沉沦,欲附汉家明主,重振汉家天下,因此不离燕京,相投于大王。”
这话倒是实在。姚枢和刘秉忠给忽必烈想出的办法是假装汉化来赢得北地汉人的拥护至少是中立。这招儿如果奏效,姚家自然是蒙古一统四海的功臣,姚燧来日也能位极人臣。如果这招没用,忽必烈被陈德兴、李璮撵出中原。那姚家还能有啥好下场?
而看如今的形势,似乎对忽必烈不大有利啊……
陈德兴嗤地一笑,这汉奸倒是能说会道!不过有没有真本事就不知道了。若是真有两下子,便是当过汉奸又如何?郭侃、郭守敬、刘孝元不都当过汉奸?
“既然相投,可有建言?”陈德兴问。
姚燧道:“罪臣是书生,不敢与闻军国大事,但是臣自幼随在伯父身边,除了学习经义,便是协助伯父处理政务。自觉长于民政,可为大王治理燕京数十万生民。”
“数十万生民?”陈德兴回头看了看跟在身边的赵复,政务上的琐事,陈德兴向来是依靠黄智深、赵复和邓明潮等人处理的。计划之中,赵复会在收复燕京后担任知燕京府一职。
赵复就在马上提问:“姚端甫,你可知燕京城内有多少户口?”
“燕京原有户两万五千一百二十,口十五万一千二百八十。其中色目三千二百十二户,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五。蒙古人各有所属千户,不入燕京户籍,因此不知多少人口。自王师西来,鞑子又从开平、通州、涿州、蓟州、易州、雄州等地及燕京四乡迁入五万五千余户,口三十一万七千六百。其中色目户有八千三百户,口三万六千余。另有自行入城之各地商民约有两三万人。前日随蒙古撤离的百姓约有三万余人,多是色目人。在城中骚乱中送命的也不下三千,同样是色目商人为多……如今燕京城中有汉人、色目百姓合计约八万余户,口约四十八万有余,其中色目人约有万人。”
这个姚燧本就是管户籍的官,又是个仔细做事的人,所以说起燕京户口来还真是头头是道——北地的文官和南宋不一样,都是能做事会做事的。因为他们要和色目人竞争上岗,那种道德文章一流,做起事情一窍不通的文士就算有个官也不会有差事。
八万余户,四十八万人口!
这个数字放在后世就是个便宜小县的人口数量,放在拥有七八千万人口的南宋也不算什么。可是陈德兴听来,却有一种中头奖的感觉。
入关前北明的人口顶天八十万,其中正宗的汉人最多就四十多万。这一下子就翻了一倍!哦,要算上在平滦州的收获,一倍半都有啊!
看来等到打完燕云之役,大明就该是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大国”了!
姚燧看到陈德兴露出喜色,他的表情却凝重起来了:“大王,燕京的人口虽多,但是粮食却很少。四十八万百姓每日所耗惊人,必须尽快整理户口,搜集存粮,实行按户配给。如此才能将粮食消耗减少到最低……”
现在是深秋,万物肃杀的季节,燕京周遭都是战场,想要种些什么都来不及了。如果算得宽裕一些,陈德兴必须要为四十八万人提供最少十个月的口粮!按照一天一斤米面算,需要1。44亿斤,或是120万石!
另外,包括塘沽守军、平滦守军和随军民夫在内,陈德兴还带来了近十二万人。他们每天至少要消耗一斤半的米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