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头渐渐升起,不断的有衣甲鲜亮的蒙古传骑过来,马上的骑士隔老远就喊:“怯薛汗大皇帝陛下凯旋而来,闲杂人等跪迎恭候……”

这样的传骑来了几波之后,通天门内外的汉人百姓,已经没有谁还站着了,全都拜服于地,不过大家伙的脖子还伸得老长,都想亲眼看看在河北破明逆,克伪唐,从燕山以北一路高奏凯歌最后胜利渡过黄河的蒙古天兵是啥模样的。

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跟着这些蒙古传骑之后浩浩荡荡开进来的,居然是不计其数,衣衫褴褛,被人用绳子捆着的汉人丁壮!而且这些丁壮,大多都身穿着红色和黄色的外衣,瑟瑟发抖的在志高气昂的蒙古甲士的皮鞭弯刀下,排着洪流一样的队伍,缓缓前进……

还有大嗓门的蒙古军将用汉话在吼:“这是明逆和伪唐的战士,都叫俺们大蒙古捉来啦!”

第495章粮战始

葛岭邻着西湖,马车一路行来,碧波映着翠竹山林,山水之际犹如画中。车过西林桥,向北进入山间,远远便看到山间一片亭台楼阁。

大门处挂着一块匾,上面书着“后乐园”三个字。这里便是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平章军国事,卫国公贾似道的葛邻赐第。

车马并没有在后乐园门口停留,而是毫不停歇地从大门驰入,一路车轮滚滚驰过一处处极尽奢华又不失雅致的院落楼阁,又从后乐园来到养乐园,景物也从山间到了湖畔,一路上仍然是亭台楼榭相望。

来访的马车非常宽大,并不是传统的双轮车,而是自扬州开始流行的四轮车,车厢里面非常宽敞,后排座位上并排坐在两人,正是蒙元使臣刘孝元和蒲寿庚。和他们对面而坐的也是两人,分别是廖莹中和翁应龙。

四个人一路上有说有笑,谈笑的话题却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十余日前汴梁的那场凯旋仪式。因为凯旋仪式的消息早就放出来了,所以不仅京湖和淮西的藩镇派了细作前去探查,就连在江南西路办团练的江万里都暗遣细作远赴汴梁打听消息。

昨日,江万里的信使已经到了临安,向贾似道报告了忽必烈凯旋阅兵的盛况。那可真是赫赫王师,奏凯还朝!又是献俘阙下,又跃马汴河,浩荡到了极致。而且入汴的蒙古军将,全都士气高昂——至少看起来很高昂——随身都是大包小包的战利品,鞍前马后都是抄掠来的汉人奴婢。哪儿还有一点打了败仗的模样儿?

只是往来燕云的客商全都众口一词,燕京城分明已经被北明占领。自塘沽港到海津镇再到燕京城一路之上,全都是汉家天下,再没有一个耀武扬威的蒙古人、色目人了。

而且,这些南来客商还带来消息,不仅燕京路被北明占领,原属蒙古的辽西、平滦、保定、河间四路也已经完全落入北明之手,就连昔日大宋的北京大名府,现在也成了北明在河北南部的大据点。

另外,山西大部现在也被东唐占领。虽然东唐皇帝李璮率领的大军在井陉关兵败,但是忽必烈却没有趁机反攻太原。而是东下作战,现在又“凯旋”回了汴梁,似乎已经忘记了大元还有个山西行省了。

“……不瞒二位,目前的北地战事其实是胶着之中。我大元以一敌二,以寡抗众,说是苦斗亦为不过。如再分兵据地,争寸土之得失,难免会被伪唐逆明所趁,东西难顾,首尾难全。因而大元皇帝才会集合重兵,游斗于二贼之间,不争土地,以破灭敌大兵为上。此乃存人失地,弃土争先之策。”

马车之内,一身文士打扮,好不风流倜傥的刘孝元正摇着折扇,侃侃而谈,分析着扑朔迷离的北地战局。

而在倾听这番分析的廖莹中、翁应龙二人,则是连连点头,似乎颇为信服。现在北地三国大战,丢了半个河南道,国土都被一分为二的东唐自然没有脸面宣称胜利。但是北明、西元两国,都声称大捷。对于充当观众的大宋来说,想要准确判断出北地战事胜负,还真有点难度。

不过廖莹中、翁应龙二人也不是没有与闻过战事,可以随便刘孝元忽悠的。若刘孝元坚称蒙元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廖、翁二人肯定是不信的。

但是三方胶着,难分胜负的解释,却是廖莹中和翁应龙能够接受也愿意相信的——北地三国相持,才是最合南宋心意的。对于合乎自己心意的解释,哪怕是廖莹中这样的聪明人也愿意相信。

“存人失地,弃土争先……”廖莹中低声念叨了几遍,仿佛是在咀嚼这话中的含义。“只怕陈明得了土地人口,日益壮大,过上两年便更难对付了。”

翁应龙也道:“昔日陈明只是靠了裹挟自江南、淮南的二十万人和两万多兵马起家。转眼已经有了恁般多的人口土地,麾下兵马怕是早过十万了。若是再给他几年,将平滦、燕京、河间、保定、大名等地整理好了。只怕三十万兵都能拉出来,人人钢甲铁骑,再辅以火药大铳,大元还能抵挡吗?”

“自是不能!”刘孝元口气虽然平淡,却仍然隐约有几分哀伤。廖莹中和翁应龙相视一眼,也从对方的面孔上看到了相似的表情。

现在蒙古和大宋已经不再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而是唇齿相依的友邦了——如果蒙古被北明赶出中原,大宋的江山怕是顷刻就不保了。

虽然江万里、李庭芝、马光祖、向士壁和史岩之等人都上奏称“团练已有小成,假以时日必称劲旅”。但是贾似道是真知兵的,知道这团练只是自保应急的武力,只能保证大宋朝廷不被方镇欺负,也能抵挡陈明自海上来的骚扰。想要和一统北地的陈明相抗,那是痴心妄想。

所以听刘孝元说蒙古扛不住整合好河北、燕云的陈明,廖莹中和翁应龙的脸色也渐渐凝重起来了。

只听廖莹中道:“莫非二三年间,大元就要退出中原了?”

刘孝元苦笑道:“如今还能胶着以抗,若陈明全有河北燕云,拥三十万众,皆是钢甲大铳,蒙古唯有西走以避锋芒。不过……陈明能否做大至此,关键却已经不在北地之战,而在南朝诸君如何抉择了。”

廖莹中微微一愕:“在我们?”

“刘承旨莫不是要我大宋发兵中原吧?”翁应龙拈着乌黑的须髯蹙眉问。

刘孝元摇摇头,淡淡道:“发兵倒不必,只需断逆明之粮,其国必不战自乱!”

廖莹中眼前一亮,“断粮?燕云缺粮?”

“如何不缺?”刘孝元道,“即便原本不缺,大元也有办法让燕云河北缺粮。陈贼的辽东人口不多,耕地有限,所出之粮是喂不饱燕云河北近二百万人的!陈德兴想要燕云河北安稳,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大宋买粮。若大宋不卖,燕云河北今年必有大饥,便是二十年也复不了元气。”

饿死一个人只需要几天,但是养育一个人使之成年却需要十几年!把人饿死显然是个不错的办法,可问题是陈德兴会乖乖的等着饿死?

廖莹中连连摇头,这事儿很不好办!不仅是陈德兴会来抢粮,就连大宋这边,恐怕也会有不少反对出现。

他皱眉道:“陈德兴会从海上入寇江南抢粮的!此贼岂是坐以待毙之人?他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刘孝元哈哈一笑,扭头看看身边不发一言的蒲寿庚,蒲寿庚道:“入寇抢粮也得有粮可抢!若是江南市面上的粮米都让人买走了……陈德兴还如何抢?真的去小老百姓家里挨家挨户搜粮食?”

“那也搜刮不了多少。”刘孝元补充道。

他顿了下,又说:“江南本就缺粮,全靠淮地、京湖之米贩运过来才能让百姓足食的。若是江南缺粮,米价腾贵,百姓乏食,陈德兴就只能去打别处的主意了。”

“别处?”

“或压榨高丽,或抄掠日本。”刘孝元笑道,“出兵打仗本就要大耗粮食,陈贼手中存粮不多,若无满载而归的把握,他岂肯做无用之功?若江南乏粮,他多半就不来了,改去别处了。”

他的目光从廖莹中、翁应龙两张面有难色的脸上缓缓扫过:“而且……大宋也不必禁米北贩,只要让江南缺粮,米价腾贵即可!”

“不必禁米北贩?”廖莹中和翁应龙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也就是说大宋本身不搞什么粮食战……只大宋国也没有余粮,粮价腾贵,没有办法输出粮食给燕云。

这样陈德兴总不会来江南夺万千小民的那点儿口粮了吧?

翁应龙这时却皱眉道:“可是江淮、京湖、四川去岁皆是大丰,江南米价低迷,每石不及两贯。若是直接在扬州购买只需几百文……”

和历史上同期南宋粮食短缺不同,现在受益于蒙宋停战,四川、京湖和江淮一带原本沦为战场的土地大面积复垦。南宋的粮食产量呈现了节节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由于军费开支大减,南宋朝廷的财政也得以平衡,开始收回会子,使得通货膨胀也大为缓解,如此又进一步让米价低廉。

而且,还有越来越低的趋势……不少掌握大片土地的豪门,都已经在抱怨米价不停下跌了。如果陈德兴肯从南宋市面上购入几百万石粮食,提振一下米价。南宋的大小地主们欢迎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同意朝廷禁卖米粮给燕云?

贾似道如果敢做这种断众人财路的事情,这个平章军国事的宝座肯定不稳当。

蒲寿庚哈哈一笑,接过翁应龙的问题:“抬升粮价是小事情,蒲某略施小计便能叫宋国的粮价翻个两三倍!”他顿了一下,“只需大宋朝廷对外宣布发还蒲某家产!”

“发还家产?”廖莹中苦笑不言。蒲寿庚在宋国的家产,早就名花有主了,怎么发还?是让贾似道吐出来,还是让皇上他爹荣王殿下破财?

蒲寿庚笑道:“宣布发还即可,实际只需把蒲某在泉州、临安的宅邸发还,再给蒲某会子五百万贯即可。如此,蒲某就有办法撬动南朝米价了。”

第496章大炒家

贾似道接见刘孝元和蒲寿庚的地方是多宝阁,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宝物的楼阁,其内的书画珍玩琳琅满目,刘孝元眼神一扫,就发现几样价值不菲的珍品。

贾似道戴着东坡巾,安然坐在一张锦榻上,周围林立着如花的美姬。见刘孝元等人进来,他只是摆了摆手,说了一个“坐”字。

这语气虽然平淡,其中却有一番不容抗拒的权势。刘孝元隐约看到了忽必烈的影子,这是居于人主之位才能养成的!显然如今的南朝名义上姓赵,实际上当国的却是贾似道。

刘孝元坐下来,从侍女手中接过点茶,只听贾似道说:“老夫连日俗务缠身,今日才得空能见二位贵使,请多多见谅。”

原来刘孝元和蒲寿庚被贾似道晾了一个多月,直到北地的三方大战分出胜负才得蒙召见。

刘孝元苦笑道:“平章公日理万机,在下这个大元使者想来还不够分量,若是陈明的使者,怕是早就是葛岭的坐上宾了。”

贾似道淡淡一笑:“若是燕京还在大元手中,此刻来老夫这后乐园的便是陈德芳了。”

刘孝元脸色微微一僵,知道忽必烈的表演没有能瞒过贾似道!

不过此时他也只好硬着头皮说道:“大元不过是弃地存人,以燕京、平滦、保定、河间四路近二百万饥民困住陈德兴的手脚。太师想必听说过国无粮必乱的道理吧?燕云河北无粮,辽东一隅缺粮,高丽一国同样拿不出多少余粮。如今能够让这二百万人渡过荒年的,只有大宋!所以……这陈贼的兴亡,便在太师一念之间!”

贾似道站起身,负手在阁中走了几步,一边叹道:“吾大宋以仁治天下,捐弃北地亿万庶黎已经失策,安忍以粮代兵,至北地数百万生民于饿死之地步?”

刘孝元知道,饿死几百万北人,贾似道当然眉头不皱一下,可万一饿不死呢?到时候陈德兴打过来还不要追究此事?他贾似道是大宋忠臣这个不错,但是贾陈两家不也是亲戚吗?贾似道的侄女是陈德芳的妻子!

现在是各为其主,没有什么好说的,若来日真有相见时,也得留几分体面。这事儿……不好做绝!

当下他淡淡一笑,一指身边的蒲寿庚,“这恶人不需太师来当,太师只需行些方便,发还一些蒲家财产,再给个几百万会子即可。到时候自有人会囤积居奇,抬高南朝粮价的。”

“发还一些是多少?”贾似道的语气沉了下来。蒲寿庚在宋国的家产是他下令查抄的,这事儿背后牵扯的利益可不是一点半点,从中渔利的大人物更是十个手指头加十个脚趾头一块数都数不过来。这要怎么发还?

“蒲家在泉州和临安的宅子,各发还一栋,再给五百万会子。”蒲寿庚微笑着道,“不过对外得说全部作价发还了。”

贾似道松了口气,“这个好办。”

蒲寿庚的罪名的谋反,罪行是劫杀陈德兴——现在南宋朝廷已经削去陈德兴本兼各职,还下诏缉拿,罪名也是谋反!那蒲寿庚的罪名也就不大实在了,而且蒲寿庚现在又是大元的高官,宋元又有共同的敌人,算是准盟友。免了蒲家的罪名是应该的,现在之所以一直拖着不办,就是没有办法发还蒲家的万万贯家财。

蒲寿庚现在只要怎么点财产,那就一切好说了!

“不过,就这么点儿钱,你能把大宋的粮价抬上去?”贾似道怀疑地问。

现在会子比几年前值钱了,500万贯会子差不多等于100万贯铜钱,按照现在江淮的粮价可以买入120万石糙米。这个数字放在北方不少了,可是在拥有七八千万人口,去年的粮食产量肯定超过两亿石的宋国,不过千分之几而已。

“够了,够了。”蒲寿庚捋着自己花白的胡子,毫不犹豫地答道:“只要大宋朝廷不从中作梗,打击蒲某的生意。蒲某总有办法把江淮的粮价炒到每石三贯以上!”

“三贯?现在才八百文!”贾似道讶异道,“那得花多少钱?”

术有专长,贾似道对理财和生意是不精通的——按照后世的标准,他应该算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儒学)、诗人和昆虫学家(对直翅目,蟋蟀科非常有研究)。但是却不善理财,至少没有办法和蒲寿庚相比。历史上主导南宋的货币改革和土地改革都弄得一团糟。所以他根本不知道炒买炒卖是怎么回事儿。

蒲寿庚笑道:“太师应该问蒲某能从中赚多少钱,而不是花多少钱!”

贾似道放下茶盏,瞪大眼睛看着蒲寿庚道:“还能赚钱?”

蒲寿庚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起码有三四倍的利润,某有万全的把握。”

这话要换别人说,贾似道是不信的。但是蒲寿庚什么人啊!在宋国抄没蒲家产业之前,他可是世界首富!他说这生意能赚,贾似道还真的不敢不信。

廖莹中在一旁低声提醒道:“太师,若江淮米价贵至三贯,临安的米可就要卖六贯一石,只怕老百姓吃不起。”

临安米价素来是贵的,但是以铜钱论却很少有高于三贯的时候。目前更只有一贯半。如果临安米价贵至六贯,只怕引得民心不安。

“在下可以保证,”蒲寿庚道,“临安米价不会高于三贯,若是高于三贯,太师可以再抄一次蒲某的家!”

廖莹中和翁应龙还是不大放心,都紧紧皱着眉头,民以食为天!允许蒲寿庚炒卖大宋国内的粮食,无疑是在玩火,稍有不慎,大宋朝都得给烧没了。

贾似道却不再犹豫,一摆手道:“蒲海云,此事且放手去做。某当你的后台,若是本钱不够,某自出五百万借你!”

蒲寿庚站起身,躬身一礼:“那蒲某就谢过太师了……太师的五百万,蒲某当以三倍偿还!”

……

就在贾似道和蒲寿庚商量着要怎么合伙坐庄,炒高粮价坑陈德兴的时候。燕京宫中,正在举行庆功宴。

昭明宫中张灯结彩,酒肉的香味远远飘散,连汇聚在燕京城周围几个难民营中的难民,也都人人得到一份酒肉,可以美美吃上一顿了。庆功宴是赵复的主意,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大家伙改善伙食,而是要向明军将士和燕京百姓发出两个信号。

第一,大明打胜了!打跑了忽必烈的十几万大军,将燕京、平滦、河间、保定四路完全拿下,在南面还控制了大名城,而且还准备出兵真定、顺德、广平三路和燕山诸口!

第二,是要告诉大家,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告一段落,接下去将是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时候了!必须将夺取的地盘变成可靠的根据地,为明军提供更多的粮食、更好的兵器和更强大的军队,这样才能应对下一场大决战,才能彻底收复北方汉土,解救蒙古奴役下的汉人兄弟!

参加这次燕云——河北之战的明军高级将领,包括出任大名府都督的王陆飞,全都从各自的驻地赶来燕京,参加这场庆功宴。而没有参加此战的大明陆军上军军将陆虎,海军北洋舰队提督高大。还有留守明都的政教官员,黄智深、任宜江、墨影娘等人。还有俏娘亲郭芙儿,刚刚生了孩子的赵琳儿、宝音、崔月儿等陈德兴的家眷,也都在郭芙儿的带领下来了燕京昭明宫,今儿也一起参加了庆功宴。大家济济一堂,都在昭明宫大殿之内。

庆功宴的菜肴也非常简单,大米饭和白面馒头,香喷喷的羊肉汤,流着香油的烤羊肉,一些咸鱼咸虾,各种泡菜(13世纪北方的冬天可没有新鲜蔬菜),还有蜜饯干果和明都府出品的高粱酒。

以上这些,就是还没有正式立国的大明国最高档次的国宴了。而且也没有什么歌舞助兴,更不用作诗——倒是有人提出要比个摔跤什么的,不过陈德兴对看大男人摔跤没有一点兴趣,他喜欢的是女相扑,杨婆儿VS宝音是他后宫的保留节目。但是却不能让她们当着一众大明文武表演……

陈德兴看起来也和忽必烈一样,比之前憔悴了不少,胡须深深的,眼睛红红的,还一个劲儿打哈欠。不过胃口还是不错的,胡吃海喝的就把自己塞了个肚皮圆圆。他吃完的时候,坐在他左边的文武和右边的女人们,也都已经吃了不少——没有歌舞欣赏,也不作诗,埋着头吃饭当然吃得比较快了。

看到大家伙都停下筷子看着自己,陈德兴才淡淡点头:“还是有点简慢了,咱这餐饭到了南朝,大概就是寻常富户的宴请,和南朝官家的国宴可不能比……”

赵复笑嘻嘻地摸着肚皮笑道:“大王,咱们现在不能和南朝比可不仅是饭菜。南朝是国,咱们还是个什么招讨司。南朝的官家是皇上,而大王您还只是一个王……”

第497章如何当皇帝

如今天下,唐宋元三国的总瓢把子都是皇帝,其中大元皇帝忽必烈还多了一个大大的汗。相比之下,陈德兴这个明王的确有些不大上档次。

仅仅是个王,而且还是个宗教头衔——其实就是天道教教主的意思。和那个乌斯藏的头头萨迦法王八思巴是一个等级的。在中国人看来,仿佛比唐宋元三国皇上小了一级。

放在燕云之战前,陈德兴手中真正像样点的地盘就是辽东一地,人口不过八十余万。在唐宋元明四国中的确是实力最小的,比起八思巴大喇嘛也差不多——大喇嘛有十三万户,人口估计也过百万了。所以陈德兴当个王正合适,当皇帝就有沐猴而冠的感觉。

不过现在,算上被忽必烈放弃的真定路、顺德路、广平路和半个大名路,陈德兴已经握有了燕云河北的七路半(再多半个路多好,那就是八路了)之地和辽东、辽西、台湾、舟山,还有朝鲜半岛沿海各岛。

而且,在蒙古东道四王迁移之后,辽中、辽北和蒙古东部之地都出现了权力真空。只要陈德兴腾出手来,很快就能将这些地盘全部收入大明版图。

这样一来,大明的人口肯定能达到三百万以上,和东唐不相上下。土地更是超过了南宋和东唐的总和。如果厚着脸皮搞地图开疆把明洲大陆算进去,那连蒙古都没有大明大了。

有了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口(真是可怜,都能把半个世界画进地图了,人口却只有后世一个三线城市那么点儿)。而且明军还在大清河之役中痛击了忽必烈亲自率领的蒙古大军,继续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再想夹起尾巴搞什么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谁都知道,大明是最有希望从这场四国大战中杀出重围,成为天下之主的强国。

既然再怎么伪装都不能麻痹敌人,那么干脆就不装了,正式打出旗号当皇帝算了!这样多少也能提振一下士气人心——陈德兴当了皇帝,下面的追随者自然也水涨船高。

因此,赵复的话很可能代表了众人的心声。陈德兴不动声色,目光在大殿当中缓缓扫过,将每个人的表情都收入眼底。所有的臣子,都伸长了脖子,两眼放光!

至于女人们则是表情各异。李翠仙和杨婆儿都是满脸的期盼,这两个都是做大事的女人,所以在大事上从来不带含糊的。既然做了陈德兴的女人,就要全心全意的替陈德兴打算,这样才有安身立命的本钱。虽然都是很有心计的女人,但却是可以信任,可以共命运的。

而赵琳儿却表情复杂。这个乖萝莉现在不仅是人妻还升级当了人母,替陈德兴生了个儿子,名字还没有起,暂且就叫陈二郎。或许是因为年纪长大了些,心思也开始复杂了,知道陈德兴一旦称帝,便和大宋不共戴天了!

(宋人的婴儿、幼儿存活率不高,所以太小的时候不起名,等大些比较牢靠了才起大名,当然一生下来就确定继承权的太子、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