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人的婴儿、幼儿存活率不高,所以太小的时候不起名,等大些比较牢靠了才起大名,当然一生下来就确定继承权的太子、世子肯定要有名字的。)
宝音和崔月儿也都生了孩子,宝音生了个女儿,自然就叫陈二姐了。崔月儿生的也是女儿,就叫陈大姐。算上陈长安,陈德兴现在已经有了两儿两女了。她们俩对陈德兴称帝也是非常欢喜的,陈德兴一旦称帝,她们就是妃子了。
让陈德兴感到意外的是郭芙儿的眉头却蹙了起来,似乎有些忐忑……看来是在担心能不能当上太后!
现在,陈德兴虽然称了明王,但是却没有尊郭芙儿当王太后——其实这是因为明王是个宗教头衔,和罗马教皇一样,当然不会有教廷太后这个封号了。
陈德兴目光收回的时候,表情已经严肃起来了,语气凝重地道:“江汉先生说得很对,孤王和忽必烈、李璮、赵禥他们仨皇帝相比是小了些……这帝,肯定是要称的!”
“万岁!”
下面的文臣武将们顿时欢呼。
陈德兴却抬起手,轻轻一摆,止住了欢呼,沉声道:“可是这皇帝,不是现在马上就当!而是要先安国家,再受万民拥戴,然后上禀太一神,才能称帝正大位。”
听陈德兴那么一说,赵复的眉头紧皱起来,而墨影娘那张有点冷冰冰的美人脸上却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因为陈德兴提到了“上禀太一神”。这是君权神授的路子!而不是儒家祭祀天地的路子……这便是将儒家一直以来掌控的拥立皇帝,代表上天的权力,完全剥夺去授予天道教了——这就等于剥夺了儒家的教权,将儒家变成了没有任何宗教功能的政治学派和哲学学派。
将来大明要真的统一了天下,那儒家就将失去他们的神坛!
陈德兴冲着赵复抱歉地一笑,将儒家拉下神坛是他一贯以来的政策。并不是他有多厌恶儒家,而是儒家从来就不是宗教,因而根本无法负担宗教使命。而且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崇圣人而不拜神鬼的原则,又阻碍了儒家演化成真正的宗教。
由于儒学不是真正的宗教,因此对各种宗教都有一定的包容性。在后世,连孔子之后都有皈依真神,都有皈依基督的……因此让儒家呆在神坛上,只能耽误事情。
而没有强有力的宗教组织,信奉儒家祭祀祖先的中国人就只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团结起来,而很难跨越宗族实现更大范围的团结——相比之下,古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是团结于宗教旗帜之下,从而跨越了宗族。
这也是中国人在离开本土外出闯荡时非常容易被他人欺侮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个宗族一起离开本土飘洋过海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有也不大多见,往往是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移民。
到了海外之后,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宗族的中国人便无法凝聚成一体。而他们的对手,无论是拥有强大科学和军事力量的西方人,还是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土著民族,都拥有强大的宗教信仰。因此在海外,特别是在南洋的华人是以一家一姓最多是一个帮会对抗一个教派!
哪怕这些华人再优秀,再勤奋,再勇敢,也绝不可能在这种对抗中获胜。
所以曾经很可能是东南亚第一大民族的华人,在后世只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国家新加坡……
而大量的东南亚华人,却已经被南洋各国的土著慢慢用强力同化融合掉了!
现在,陈德兴已经亲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在可以想象的未来,必然会有大量的中国人走出本土去开拓海外。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教派将他们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那么在遥远的将来,这些海外华人很有可能重蹈另一个时空的覆辙,被其他拥有强大宗教信仰的种族所融合。从而成为其他种族发展壮大的养料!
而有了一个强大的受到大明帝国支持的天道教之后,那就不会有别的强大宗教可以在大明帝国的重要海外属地存在了。
因为,天道教是拥有强烈排他性的一神教——哪怕天道教在宗教方面的理论体系远远不够成熟,这个教派也能借助大明国教的地位实现排他。就如现在北明国内禁止其他一神教传播!
这一神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的!
陈德兴继续侃侃而道:“如今咱们的大明,其实还不是一个国,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皇帝,还因为种种法度都未确定。首先没有一部可以为一国基础的根本约法,也没有一个能协助孤王制定约法和各种法律的最高议会……”
宗教是宗教,政治是政治。两种固然互相影响,互相依托,但是绝不能合一。
所以天道教神棍不能代替贵族议员,而儒家清议同样也替代不了议会——用士林清议发挥类似议会的作用,对当权派进行监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但是这种清议往往不负责任只求政治正确,而且士林领袖的产生也有问题,不是基于选票和民意,而是士林大佬的提携和吹捧。
“其次,大明的百姓尚未安稳,地方尚未巩固。”
陈德兴顿了一下,语气凝重地说:“现在汇聚于燕京的流民有数十万,整个河北衣食没有着落的流民难免不下百万。如果不能将他们安排好,咱们的大明就是有国而无民了!
而且我大明在河北地方的根基未立,河北豪族和咱们若即若离。需要大量的移封士爵,册封士绅,才能在地方上有咱们的力量,才能控制住河北豪族。
然后再开设地方贵族议会,选举知县,建立政府。如此,我们才算真正掌握河北之地,才算将河北一百多万生民变成了吾大明的国民。
有了国民,有了国土,有了议会,有了法度,大明才算是一个国家。再由议会拥戴,太一神庇佑,孤王这个皇帝,当得才名正言顺!”
第498章宝音的使命
夕阳向着燕京城的西墙垂去,眼见就要消失在城墙的背后。
现在已经过了新春佳节,天气正在回暖,刚刚吃饱喝足的陈德兴没有穿上皮袍,只是穿着对襟长衫,在燕京宫城的城墙上漫步。
在方才的庆功宴上,陈德兴和众人谈了建国称帝的事情,虽然整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两三年,但是大方向已定。
这个皇帝,陈德兴是做定了!
心情畅快之下,陈德兴索性离了昭明宫,走上燕京宫城的城墙,俯瞰起这座帝王之都了。
郭芙儿、李翠仙、赵琳儿、宝音、崔月儿和杨婆儿等六个女人,也都跟在陈德兴身后,陪着他巡视自己的宫城。
和明都相比,燕京当然是更有帝都风范的雄城。北控燕山,南镇平原,西连太行,东临沧海。以燕京为都,可以有效控制燕山南北和河北的大平原,又能通过塘沽的港口入海,去明都也不过一两日水路。
这座城市,能取代开封和南京,成为中国数百年的帝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陈德兴的计划中,目前的大明将会设立东西两京。明都是东京,是国家的夏都,春耕以后直到秋收之前,大明的政府都将以明都为驻地,牢控辽东工业(手工业)重镇。而在其余的日子当中,大明则以燕京为都,镇抚燕山南北,经营河北平原。
经营河北的工作其实在陈德兴南下作战的时候已经开始了,是由李翠仙、刘和尚、张世杰和赵复等人主持的。主要就是两件事,夺取主要城市和给部分流民临时分配耕地——就是给在燕京城内没有营生的一部分难民,每户分配十亩到十五亩口粮田。都分在燕京城周围,受惠的大约有四万户难民,一共分到了五十五万亩土地。
这只是临时的安置,如今北地是人多地少,每户只料理十亩土地可就太浪费土地资源了。不过分配土地这事儿干系到大明地方势力的重新整合和培养,所以不能盲目一分了之。
而且种地也是需要投入的。种子、农具、水利、牲畜等等都需要投资,眼下河北刚刚大战过一场,元气大尚,暂时没有余力开垦太多的土地。只能先挑靠近水源的平地,抢种上一季春麦,到了明秋,三十多万人的口粮总有着落了。等到今秋丰收之后,再进一步安置。
至于其余的难民,则被集中安置到了海津镇和塘沽港附近,等待船只将他们一批批运往辽东,分配到辽东各个州府安置——会得到较多的土地,但条件是必须承租士爵田庄!
而和安置难民同时开展的,就是清查河北三府一州(燕京府、河间府、保定府、滦州)的田地,摸清上述地区豪强大族的情况。这当然是为了移封和册封新的士爵做准备。
士爵并不是单纯的战士,在陈德兴的设想中,他们将和商人士绅一起,构成未来大明王朝的两大统治基础。因此士爵田庄不能集中于辽东,而应该散步于大明各地——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士大夫。或者说,他们会替代士大夫成为封建国家在农村的基础!
如果能有数万个士爵田庄遍布河北州府,大明才算将河北土地完全掌握在手中了。
等到士爵移封、册封完毕,粮食供应困难缓解的时候,南芬那边的铁坊估计也能提供足够多的坩埚钢了。到时候,陈德兴就要组建起十几二十万钢甲兵,然后便挥师南下,先找灭门师太算账!
她和李璮要是识相,大明也不是不能容他们。一个海外王国总是有的,北明洲不能给,南明洲或是大洋洲都可以。
再然后就把蒙元从中原赶走,如果可能的话,一路把蒙元的力量往西撵,让他们去碾压欧洲人,大明再追着蒙元打到欧洲去再碾压一遍,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前,就把他们的骨头碾碎!
想到未来的美好前景,陈德兴的唇角就不禁露出一丝笑容。等到自己扫平北地,把蒙古人撵去西边,到时候兵强马壮地下江南,迫降南宋那帮软骨头,然后再找块好弄些的地盘把赵家还赵家的那帮忠臣孝子都封过去。自己就可以安安稳稳当个大帝,好好享受一下封建皇帝的腐朽生活了。
说起来陈德兴魂穿好几年,都忙着打仗做事,享受生活的日子几乎没有,实在有点辜负自己的重生一回了。
夕阳下,燕京古城一片金黄的颜色,远远望去更多了几分庄重和辉煌,让居高俯瞰的人顿时就有了一种高高在上,君临天下是感觉。
陈德兴站在城墙上,忽然耳边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接着就是一个优美而圣洁的声音:“臣墨影娘恭喜大王,臣刚刚收到任道使的书信,日本国佐渡岛发现了黄金!”
虽然早就知道佐渡岛上有黄金,但是发现黄金总有一个过程。天道教日本总坛坛主任道兴带了好几十个颇有经验的探矿人,花了好几月,找遍了佐渡岛,终于有了发现。
而这一发现带来的,可不仅仅是黄金,还有天道教在日本的进一步传播!
听到这个消息,随着陈德兴散步的几个女人,都是一阵欢喜的惊呼。
“真有黄金?”
“大王真是神了……”
“二哥儿真能未卜先知啊!”
陈德兴哈哈笑了起来:“这才是开始呢!要不了多久,明洲大陆和南番的黄金白银就会滚滚而来,到时候孤王还要铸金银钱币做普天下的通货,还要把天道庄改成天道银行,还要以金银为本发行天道银票!孤王一手精兵,一手精英,天下还有什么对手?”
听到陈德兴连声说着自己的设想,郭芙儿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二哥儿果然有本事,这个天下看来早晚要姓陈的,到时候娘亲我就是……”
说着话,郭芙儿闪着美眸期盼地看着陈德兴。
“到时候娘亲就是太后了。”陈德兴笑着回答。
郭芙儿沉吟着道:“那台湾府的大官人……”
“伯父自然封国王了,”陈德兴摸着胡子笑道,“大明是要行周礼封建诸侯的……伯父和大哥儿应该要有封国的。”
“那样最好了。”郭芙儿松了口气。她之前可一直担心陈德兴尊陈淮清当太上,这样她就成了王妃,就不能再留在陈德兴身边了……
陈德兴又笑盈盈对李翠仙和赵琳儿道:“仙儿,琳儿,孤王称帝后,你们都当皇后,这昭明宫中也要建东西二宫,仙儿当西皇后,琳儿就当东皇后。”
李翠仙福了一下,柔声道:“妾身谢过大王。”
赵琳儿只是甜甜一笑,“琳儿只有能和陈郎在一起就好了。”
“宝音,孤王要给你什么名分?”陈德兴又笑盈盈看着自己的宠妃宝音,这个女人有一半欧人血统,身材本来就惹火,现在生了孩子,又更丰腴了几分。
“宝音也和琳儿妹妹一样,只要能和大王在一起就好了。”宝音说着话就是一个媚眼儿丢过来。现在崔月儿和赵琳儿都在休养身子,李翠仙又有了身孕,是陈德兴离开燕京南下前让她怀上的。而其他妃子还没有来燕京,现在后宫中就是她和杨婆儿的天下了……
陈德兴轻叹一声,苦笑道:“可惜你我得分别几年了……”
“分别几年!?”宝音的俏脸儿上都是惊讶。
“没错!”陈德兴点点头,严肃地道,“等到春天,孤王就要北上扫荡燕山和漠南,待击退了末哥,你就动身去西域联络窝阔台系宗王。至于你的身份,就是明妃!”
“明妃?”宝音有些不明白。
“明妃就是明王之妃!”陈德兴看了眼墨影娘。
影娘接着解释道:“明王乃是天道教至尊,并非世俗之王号。大王便是称了帝,明王尊号依旧会保留的。”说话间,墨影娘的面庞上滑过一丝不意见的绯红,吸了口气又用平静的语气道,“明妃乃是天道教的称号,必须精通天道,且是天道教道姑,又侍奉明王的女子,才有可能获得。”
什么意思?宝音完全听不明白,她信奉天道教是没错的,也能背诵天道教的各种经文,甚至还知道通天球飞天的道理。但是她却不是教职,怎么当明妃了呢?
不过李翠仙却已经懂了,她口气疑惑地询问:“大王是想要向蒙古西道传播天道教?”
妖女果然聪明!陈德兴笑问:“仙儿,你觉得怎么样?能行吗?”
李翠仙蹙起秀眉,“蒙古到底不比生女真……蒙古人这几十年来豪阔的很,所以向他们传教的教派也很多。”
的确,野生女真一帮穷光蛋,除了陈德兴别的神棍根本看不上。可蒙古人有钱啊!西道的宗王个个都是阔佬,谁身边没有一堆神棍在忽悠?
“可别的教派没有钢刀钢甲火药,”陈德兴道:“而孤王却有的是!”
他看着宝音,“宝音,你去和海都说,忽必烈虽然守不住中原,但是他从中原得到的火药、钢刀和铜炮,却足够让他扫平窝阔台系的宗王!除非他们皈依天道,得到孤王的支持!”
第499章炒期货
西湖,西林桥旁。
曾经属于蒲寿庚的海云堂,现在已经物归原主了。在蒲寿庚回到海云堂的第一天,这位向来就行事高调的天下第一豪商便开始大手笔的撒钱。
不过是买粮食,而是古玩玉器,名人字画,美妾艳姬,好像不要钱似的往海云堂里面买入。与此同时,蒲寿庚还连日在海云堂中大摆酒宴,家里面暂时没有请到好厨子就包下了丰乐楼,让丰乐楼的厨子上门准备好酒好菜,招待四方来宾。
而让蒲寿庚昔日的生意伙伴和官场友人们感到吃惊的,却不是他的这种豪奢高调——仗着手中有一支海上武力,蒲寿庚的行事素来高调,而且胆子特别的大,否则蒲家也不会在他手中发展到了顶峰,更不会因为他的冒险举动而几乎陷于覆灭。但是谁有能想到,当初几乎覆灭,连家都被抄,本人还被通缉的蒲寿庚,如今非但东山再起,而且还有更胜往昔之势。
因为蒲寿庚傍上了两座比泰山还要可靠的靠山——大元皇帝忽必烈和大宋平章军国师,太师贾似道!
前者任命他为大元兵部军粮器械监、宝钞监和江南走访采买使。这次便是奉了忽必烈的旨意和大元枢密院都承旨刘孝元一起南下出使的。
后者又力排众议,发还了蒲寿庚被抄没的“全部家产”。虽然谁都知道,被大宋朝廷抄去的家产是不可能“全部”发还的,但是这“全部发还”其实是一种态度,表明了大宋朝廷和贾似道对蒲家的支持。
而真正在商场上滚打过的老生意都知道,做生意这档子事儿,后台永远比本钱重要。特别是做大生意,可以没有本钱,但是绝对不买没有后台。
没有本钱而有后台,可以去借本钱,可以去赊货品。别人不愁他还不上帐。若是有本钱而没有后台,那最好在自家后院挖个坑把钱埋起来,什么买卖也别做,更别露富,省得让有势力的官员恶霸惦记上……
而蒲寿庚现在的情况,显然是又有后台,又有本钱——就是大宋朝廷一文钱也不发还,也没有人相信蒲寿庚会没有钱的。而且人家现在还担任了大元的军粮器械监、宝钞监和江南走访采买使三大肥缺。这次来江南不为别的,就是来替大元国采买粮食和军器的。
这样的人物,又怎么会没有钱呢?而且看他这些日子挥金如土的派头也知道蒲家的底子又多厚了。
“海云,你真有恁么多钱可以花用?”
刘孝元这些日子,一直陪着蒲寿庚在四下应酬,昨天晚上又包下丰乐楼宴客,喝了一个通宵,直到次日清晨,两人才共乘一辆马车回府。车刚进西林桥,刘孝元就忍不住发问了。
蒲寿庚道:“其实也没有多少,累年积蓄已经去了九成多。宋国户部发还的500万贯会子,还有贾似道借的500万会子……现在已经花用掉一多半了。”
“什么?那你准备怎么炒高粮食?”刘孝元大惊失色的表情。“你都把本钱用光了,这大汗的使命,又该如何达成?”
“嘿嘿嘿嘿……”
蒲寿庚笑得前呼后仰,“明经兄该不会以为用1000万贯会子……顶多相当于200万贯铜钱去买米,就能炒高粮价吧?”
“难道不是这样?”刘孝元虽然饱读诗书,还有一肚子诡计,但是对生意上的事情,一样是个棒槌。
刘孝元道:“200万贯铜拿去江淮,也能买进200万石糙米,多少能抬高些粮价吧?”
蒲寿庚摆摆手:“半点用处也无。”
蒲大奸商思索片刻,“某已经问过专门做粮食买卖的朋友了……自打临安之变后,宋国的京湖、四川和江淮诸藩,都鼓足干劲在募民屯垦。到了去年,各方镇的屯田都有了效果,因而各地才告丰收的。”
这个丰收一来是蒙宋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红利,二来也是逼出来的。原来那些镇帅给南宋当武将的时候,并不用心经营地盘,只管伸手向临安要钱就是了。可是现在,地盘虽然归了自己,但临安也不大肯发钱了。所以就只能全力以赴的经营自己的地盘了。而那些地盘,本来都是鱼米之乡,发展农业的条件再好不过,只要心血下去投入跟上,哪儿有不丰收的道理?
“……京湖、四川、江淮虽然大熟,但是江南百姓又不会因此多吃一顿饭。吾的那些做粮食买卖的朋友估计,现今大宋的米粮供应,总有两三千万石的富裕,而且到了秋天少不得又是一场丰收。今冬京湖、四川和江淮都降了瑞雪。所以到了秋天,粮价多半还要跌一点。”
“两三千万石!?”刘孝元倒吸口凉气,他算是领教到南宋的富庶了。“那岂不是整个北地都够吃了?”
蒲寿庚笑道:“的确是够的,北地现在又没多少人……都叫蒙古人杀光了。便是南朝,自金末大乱年来,人口也减了起码2000多万!现在粮食多了并非因为产量多高,实在是因为吃的人少了。”
这个色目人又些感慨地道,“不仅是吃饭的人少了,而且江南一带的贫苦百姓太多,皆沦为富家之仆,不得不省吃俭用。这粮米消耗,比之金末之前,至少减少了四成。”
这种情况当然也是蒙宋战争的间接后果,大量从前线各路流亡的农民,都成了江南豪门的佃户,而且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自身消费的粮食,自然降到了最低。
一方面因为战争结束和边镇的努力,粮食产量增加很多;一方面江南市场又十分低迷。这就是宋国粮食市场的基本面!
刘孝元眉头深皱,“海云兄,这可如何是好?大汗交托给你我的使命要是完不成,这后果可就不堪了……”
“明经兄勿忧,有某家操持,总有办法让江淮米价翻上几倍!”
蒲寿庚笑道:“这事儿其实好办的很,咱又不需要让粮价一直高下去,只需炒到今年秋天就行。一来,北明粮食最缺的时候应该是今年夏天。二来,北明要应付过缺粮至少要购买两百万石糙米,这可不是小数目……至少要一千条两千石大海船来运输。而海运是讲风向的,汉地沿海是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如果要运粮北上,就要在夏季借着东南风。要是到了秋冬西北风大起,这一千条粮船要如何北上塘沽?”
“炒到秋天也要不少钱吧?”刘孝元还是摇头。“海云兄,你手中有多少钱?兑成铜钱怕没有100万贯吧?”
蒲寿庚笑容不变,神情却变得庄重。“不瞒明经兄,蒲某手中还有二百四十万贯,其中一百五十万贯是蒲某存在朋友那里以备不时之需的。另外,蒲某还和朋友谈妥了,押了蒲某的两所宅子和挂在他人名下的产业,可以借到二百六十万贯。”
“那也只有五百万贯……”刘孝元眉头紧皱。
蒲寿庚竖起一个巴掌,摇了摇道:“不是五百万,而是五千万!”
“五千万!?”刘孝元瞪大了眼珠子。
“五百贯万定金,至少可以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