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贾似道,除了日日悔恨自己的糊涂,就是忙着拆东墙,补西墙,勉励维持局面。不过看北明崛起的速度,大宋灭亡的日子,恐怕也不会太长久了。
一想到这些,贾似道眼睛一酸,几滴奸臣之泪就要下来了。
这大宋朝的家,怎么就这么难当呢?
“太师,太师……”
贾似道正在亲卫搀扶着下马的时候,就见廖莹中飞也似的从门里面跑出来了,一张同样苍白衰老的面孔上,少见的浮出了喜色。
有什么好事?
贾似道下得马来,眯着眼睛仔细看看,果然是喜色。
“群玉,出了什么事?”
廖莹中没有回答,只是上前恭恭敬敬给贾似道和江万里行了礼。然后又看看左右。这里人太多,不是说话的地方。
贾似道看了看江万里,然后做了个肃客的手势,便跟在廖莹中背后,大步往自己的都房走去。
……
门下省,平章军国事贾似道都房之内。
“什么?什么?刘秉忠那厮又南来了?人已经潜行到了江州?”贾似道低声问了一句自己跟前的廖莹中。廖莹中默默点头,从怀里摸出一封已经拆开看过的书信,双手递给贾似道。
贾似道接过书信,匆匆拆开,一目十行的看完,接着又仔细看了一遍。
果然是好消息!刘秉忠在信里面提出了一个元宋唐三家同盟对战大明的方案!而且还附带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可行的作战计划草案。
蒙古人负责当出头鸟,正面扛大明的主力,北上攻大名,吸引明军主力南下。然后蒙古人且战且走,将明军引向河南。
大宋第二个跳出来,出兵去打泉州和舟山,同时宣布海禁,断绝海贸,查封江南地面上的天道庄。逼陈德兴分兵南下进攻江南。
而蒙古和大宋同时动手发难,一定可以将北明的主力扫数吸引。这样燕京、辽东肯定会空虚。这个时候李璮再突然发难!挥军偷袭燕云,一举掏了陈德兴的老巢!
这个计划,就是三家联手,全力以赴,先把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北明打出局!
贾似道不动声色,将书信递给了江万里。江万里取过来也细细看了一遍,脸上浮出复杂的表情。
“太师……”
贾似道转过身,看着江万里,低声道:“古心,你是懂兵法的,你说……这个谋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江万里皱着眉头,认真地思索了一番,点点头,道:“有可能成功!”
他深吸口气,语气凝重地道:“顶多五成胜算……”
贾似道挑起了眉毛,“五成胜算不低了!如果不干这一把……待到明年春耕完结,陈德兴就有可能兴大兵。”
他侃侃而道:“吾要是陈德兴,就不顾什么翁婿之谊,先出兵攻李璮,再用重金收买史天泽、张柔等北地豪强。如此一个月内就能灭了李璮,全有山西、益都。然后再渡黄河同忽必烈决战。不过忽必烈未必敢战,李璮一败亡,他就有可能全伙西窜,他有二十万蒙古铁骑,还有那么多天雷铜铳,在中原打陈德兴不过,到了西边,还不任凭他称王称霸?他要一走,北方就会被陈德兴统一。自古,北平南易,南定北无!而且陈德兴毕竟是汉人,又标榜周礼,四川、京湖、淮西的藩镇,多半会不战而降。而江南的商家富豪,谁不存钱在天道庄?明宋一旦开战,他们是为大宋效死,还是开门迎降?
便是书生所领的团练又如何?!”
贾似道惨笑两声:“如今的吕宋王赵与郁又是何方英雄?”
赵与郁据吕宋自立的消息,早就传到了临安,只是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不提罢了……被大宋倚为长城之靠的团练军居然成建制投靠了陈德兴!而且这支团练军的主帅还是赵氏南外宗的赵与郁,他可是当今天子的皇叔,堂堂的赵皇叔啊!
赵皇叔的团练军都靠不住,还能指望他人拿着整个宗族来替赵家皇帝效死?
江万里皱着眉头,冥思苦想,到了最后,只是长叹一声:“看来……也只得如此了!只是……此计顶多五成胜算,若大事不济,如之奈何?”
贾似道又是几声惨笑:“若大事不济,就护驾往洪州(江南西路)去吧……”
……
太原,李璮行宫。大唐皇帝脸色阴沉地看着站在自己御书房内的大元使者刘孝元,冷冷地开口。
“刘孝元,现在已经没有旁人了,只有你和朕还有朕的太子。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陛下,”刘孝元冲着李璮一拱手,道:“在下给陛下道喜了!”
“喜?”李璮苦苦一笑,他真是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喜”可道。哦,自己的女儿又要给陈德兴生孩子了,如果这算喜事的话……
“喜从何来?”李彦简冷冷问。
“自然是大唐有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大唐一统天下?”
“正是。”刘孝元当说客的本事是一流的,自然知道怎么忽悠李璮,他笑了笑道,“大汗已经准备最后一搏,若不成就西走别失八里,再不回中原了。这不正是陛下一统中原的机会吗?”
“什么?”李璮定定看着刘孝元,“忽必烈要和陈德兴决战?他找到对付钢甲、大铳的办法了?”
刘孝元笑着点头,“自然是找到了,大元如今也有了炮军,以炮斗炮,没有什么好怕的。”
蒙古炮军在上一次大清河之战中已经露了面,而且忽必烈也觉得不错,所以退到了河南之后,就命人大造铜炮,现在蒙古炮军已经颇具规模了。这些小铜炮虽然对付不了北明的青铜大炮,但是却能对付钢甲!
刘孝元眼珠子转了转,又笑道:“而且……大汗还说,万一事有不济,想要从中原全身而退,就一定要寻好接盘之人。”
“接盘?”
“就是接管大元放弃的地盘……这地盘如果扔给陈德兴,他必然会不依不饶的追击大元的。”
刘孝元说着话,目光一转,已经将李璮、李彦简的表情变化,全都收入眼底了。两人都露出了极其感兴趣的模样儿——蒙古要最后一搏,如果失败就会退出中原!但是得胜的陈德兴,是不可能吞下整个中原的。他的兵力有限,又刚刚和忽必烈拼了一把,就算打赢了也是自损三千,不可能把河南道西部和关内道全都吞下去。
大唐如果得到大元的配合,说不定可以拿下河南和关内的地盘!这可真是大便宜了!
不过世界上真有那么好的事情?
李璮和李彦简只是稍稍高兴了一下,就容色平静地看着刘孝元。
“条件当然也是有的,”刘孝元笑了笑,看着李璮父子,“不知二位可听说过韩信面相可封侯背相更大贵吗?”
这是秦汉之交的著名谋士蒯通劝韩信造反时的言语,李家父子那都是熟读史书的,如何不知道?
刘孝元又说:“吾观陛下和太子面相可封王背相更大贵!”
李璮父子都是聪明人,用不着刘孝元把话说透,就已经明白对方的意思了。就是要李家在蒙古人和陈德兴决战的时候在背后下手,偷袭燕京!
“可是大唐若背了盟,蒙古还肯离中原而去?”李璮立即就听出不对了,目光炯炯地看着刘孝元。
刘孝元一笑,淡淡道:“两虎相争,一死一伤,死老虎是去不了西域的,只有伤虎才得远行万里……只是什么时候下手打虎,又该如何下手,这就得看猎手的本领了。本领高强的猎手可以将这二虎全都打死,若本领不精,被老虎咬死也是有的。不知陛下是不是好猎手呢?”
第557章大元炮队
“大家都觉着这是个机会?”李璮低声问了一句身边的人,大家都默默点头。虽然书房里声音不大,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是惊喜的表情。
李璮把目光转向了史天泽,他微笑道:“皇上放心,咱们的河东新军已经扩到了四万人,加上原本从河南带来的老兵,光是河东道这边得用的兵就不下八万之众,只待秋收结束,一声令下,就马上能南下北上。”
还没等李璮看他,大唐的丞相王文统就笑道:“皇上,军费也已经筹措好啦。这些日子,靠着解池盐田和河东世家豪强的捐输(其实就是卖官),一百三十万贯的军费,算是积攒起来啦。等秋粮收上来,军粮也就有着落了。”
大家听到一百三十万这个数字,都没有说话。王文统在罗掘俱穷的时候搞到这笔钱也实在太不容易了。但是八万大军,其中还有三四万是必须发饷的长征兵(包括史家、张家的兵,还有别隔断在河东道无法回家的唐军都算长征兵了),还要添置一些兵甲器械,购置些军马,这可都是要钱的。这样算下来,这些钱支持八万兵一两个月的行动已经非常勉强。如果扑击燕京失败,后果大概就是全军解体了。
不过只要陈德兴的主力都被蒙古和大宋吸引过去,基本上也问题不大。再说这一战,大唐其实就是个旁观者,如果明军大获全胜,那么也别扑击什么燕京了,去抢关内和河南的地盘就是了。这样大家倒更加放心些,至少没有硬仗要打了。大家想到这里,都忍不住盼忽必烈失败了,抢地盘总比去打燕京坚城要舒服吧?
李璮嗯了一声,朝王文统笑笑表示嘉许。他站了起来,稍微一个踉跄。大家都发现,李璮比起在益都的时候,是老得多了。虽然眸子里还有精光在闪烁,但整个人都已经衰颓了,仿佛一下老了十岁。
想起李家那个兄弟相残的传统,还有那位留守益都,掌握着半个河南道的赵王李彦国,大家就不由得心里在想,要是这个“李渊”什么时候不在了,未来的大唐,会不会一分为二?
这个念头在这些李唐高官的心中一闪而过,都赶紧收敛了心神,集中精神看着李璮在书房里走来走去。
他突然语气沉沉地道:“接下去一战,直接关系天下属谁,咱们大唐须全力以赴,不能只从河东发力,益都那边也得跟进……咱们得派个人去益都帮着彦国那孩子拿主意。”
他走到王文统身边,王文统马上站起身对视着李璮。李璮拍拍他的肩膀:“以道,你是彦国的外公,也是翠仙的外公,益都那边就偏劳你辛苦一下啦。朕给你把尚方宝剑,益都那里有谁不听你招呼,直接斩了就是……这次事情成功了,彦国少不得一个燕国王。到时候朕也不当这个皇帝啦。好好回益都老家将养些日子,这个天下,就看彦简、彦国两兄弟的了。”
李璮这是在给自己的三子李彦国画饼呢。陈德兴现在的核心地盘就是战国时候那个燕国的领土。让李彦国当燕国王,就是要他在战后接陈德兴的盘。而李璮退位自然是要让李彦简提前接班,有老头子镇着场子,李彦简才能坐牢皇位。这番打算是很好的,但是李彦简到底有没有李世民的本事,陈德兴是不是窦建德,这可就不好说了。
满座的人都心思复杂,对未来的大战,谁也没有必胜的信心,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如果真的能把李璮捧上北地共主的宝座也不错,要是不成……
王文统当然是一心一意替李璮卖命的,他重重点头,“皇上,您尽管放心。臣此次去益都,绝对会把握好机会的!”
等到自己的这些臣僚都告辞离开了行宫,李璮才真正疲惫地叹了口气,自然有宫人上来帮他捶背捏脚。他的两个儿子也端了参汤凑了过来,他呷了一口,疲倦地道:“准备车马,朕还要去兵营瞧瞧,总是叫人不放心啊……”
心当然是放不下的,再完美的计划,最终都要靠军队去执行的。而李璮在河东的军队虽然数量也不少,但真正有用又可靠的不多。上次井陉之战,李璮嫡系的益都府兵折损殆尽,虽然在河东补充了几万,但是河东兵哪里有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益都兵好用?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行,铁甲、皮甲根本装备不起,只能用纸甲凑数。
至于质地优良的弓弩也来不及生产,只能马马虎虎削木为弓——真正优良的复合弓和马槊一样,生产起来都非常耗时费力,光是处理木才就要一两年,李璮根本等不及,只能用长木弓替代。长木弓虽然容易生产(熟练的木匠一个时辰就能削好一张弓身),但是对弓箭手的要求又奇高,都得是陈德兴这号的壮汉才能玩的转(不仅拉弓费劲,长木弓本身也重,举着都累),李璮在河东招募来的新兵只能勉强使用。不过对上陈德兴的钢甲兵,长木弓和复合弓也没多大区别……
……
南芬钢的横空出世,显然已经对东亚这块地盘上的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批量生产钢铁,而且还能人为控制钢铁的含碳量。虽然和后世动辄千万吨上亿吨的钢铁产量相比,目前南芬钢的产量是那样微不足道。但是一年不到两千吨的坩埚钢,还是足够让几万名战士披上简易板甲,让蒙古人引以为豪的弓箭和弯刀,都丧失了用武之地。
不过这也不等于有了钢甲的明军就能高枕无忧,带着郊游旅行的心情走上战场了。因为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坚固的盾,随后就会有人制造更加锋利的矛。明军有了防御力强大的钢甲,那么身为大明最强大的敌人,蒙古自然也要全力寻找能够击破钢甲的武器了。
开封附近一处新开辟出来的校场里面,开封城内蒙古军、色目军和汉军的高级将领们齐集一堂。各个都是披挂整齐,手按弯刀,簇拥着忽必烈,仔细打量着一大堆奇形怪状的武器。大多都是些傻大奔粗的东西。有狼牙棒,有钉头锤,还有带刺的流星锤。都是些猛击猛打的武器,对付钢甲,它们可比乌兹钢弯刀好用多了,而且也不贵。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两根放在木架上面的管状武器。
这两根管状武器大小、色泽都不大一样。其中一件通体乌黑,显然不是青铜所铸,乃是一根熟铁管,形状细长,长约五尺,有普通成年男子的手臂粗细,在熟铁管末尾还用麻绳扎了一个可以用手握住的木柄——这显然是一支步枪,一支非常原始的步枪!
而另外一件管状武器则是青铜铸造的小型火炮,有五六尺长,有个盛饭的大碗粗细。安装在一个可以回旋转动的木架子上面。木架下方做成圆弧形,似乎是要安装在什么动物的背上驮着上战场的。
几个汉人和色目工匠,正在满头大汗的往这两件管状武器中填装火药和铅子。在他们前方约二十步开外,竖着两根木桩,每根木桩上面,都挂着一副银光闪闪的钢甲,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搞来的?
蒙古的将领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这两样都是火铳吧?上回大清河之战中好像就用过,可以破钢甲!”
“好像听说大汗命令色目人瞻思丁在京兆府秘密打造火铳,已经好几个月了,这两门火铳,应该就是京兆府送来的吧?”
“为什么模样不一样,好像材料也不一样呢?”
“这里面是有讲究的,看到那个有木柄的火铳么?那应该是手拿的。那个下面有马鞍一样的木架子的火铳应该是按在骆驼背上的。”
“这个色目人的脑子还真好使啊!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好像也不止他一人,旭烈兀汗那边前一阵还送了一批色目工匠,都是大食国最好的工匠,其中有几个颇有本事……”
“要是这两件兵器可以破了钢甲,咱们可就不怕明逆了……”
忽必烈背着手也在左右打量面前的抬枪和骆驼炮,将领们的议论,都没有入耳。这两件武器,可是他用来克制北明,或许将来还能用之扫荡西域的军国利器!
实际上就是缩小版的北明青铜大炮。对青铜大炮的仿造,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却迟迟没有取得圆满——主要是成品率太低,造十门炮可用者往往只有一门,虽然可以通过回收青铜减少损失,但是冶炼铸造过程中的损耗也不是小数,对财政拮据的大元,这样的损失显然太大了。而且蒙古人的火药不行,颗粒火药的秘密仍然没有被他们发现,所以少量的青铜大炮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威力,还不如制造轻便机动的骆驼炮和抬枪,装备给机动性极高的蒙古骑兵。
第558章塘沽
炮军万户瞻思丁就在现场亲自指挥工匠装填弹药,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因为蒙古人至今还不知道颗粒火药的秘密——说起来这事儿应该和蒙古军法的严苛和硝石、硫磺价格太贵有关。在忽必烈这个穷鬼大汗眼睛里,硝石、硫磺简直就是金粉金砂,宝贵的跟个什么似的,如果受潮浸水,管理火药仓库的官员、士卒,统统要重罚!情节严重者杀无赦!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当然不大容易发现将混合在一起的粉状硝石、硫磺、木炭打湿再晒干研磨成颗粒,仍然可以使用而且性能更佳了。
因为没有颗粒火药,所以蒙古人只能采取将硝石粉、硫磺粉和木炭粉分开存放,在阵前再混合配制成火药的办法——由于这三种粉末比重不同,无论火药在工匠手中调配混合的多么均匀,只要在运输时长途摇晃颠簸,就会造成木炭浮到表层,硝和硫沉到下层。严重影响火药的品质和效能。
而要在阵前将硝石粉、硫磺粉和木炭粉按照正确的配方制成混合均匀的火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对瞻思丁手下的工匠们来说,配置混合火药倒也不是难事儿。这些色目工匠甚至没有用称,仅凭感觉就混合调配出了威力不亚于颗粒火药的火药。然后再将其填装进了炮口、枪口,再塞入特别打磨过的铅子,然后再用捅条压紧。
最后,工匠们又将炮口和枪口分别对准了二十步开外两根木桩上挂着的钢甲,还有两个工匠各拿着一根烧红的铁纤,目光看着瞻思丁。
瞻思丁回头看着忽必烈,“大汗,可以开始了么?”
忽必烈看看左右,见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翘首以待。这才得意洋洋地点了点头。
瞻思丁猛地挥了下手,几个工匠同时用力按住抬枪和小铜炮,两个拿铁纤的工匠立即将烧红的铁纤往抬枪和小铜炮的火门中捅去。两道闪光顿时喷吐而出,然后才是震耳欲聋的爆响!几乎就在同时,当当两声巨响传了,挂着三十步外木桩上的两副钢甲正面,赫然就是一大一小两的窟窿!
厚达一分(三毫米左右)的中碳钢板,竟然像张薄薄的纸片一样不堪一击!这也是穿在人身上,恐怕立时就是两个碗大的血窟窿!
“打得好!”
“厉害!”
“这下可不怕明贼了!”
四周围观的蒙古将领顿时欢呼起来,瞻思丁大声地道:“大汗,属下已经发射完毕,要不要再试射一发?”
忽必烈摇摇头,他可不是第一次看火铳试射了。今天在诸将面前演示不过是为提振士气,听众人的欢呼声,俨然已经达到了目标。他走到众人前面,转身向着那些喜气洋洋的将领,大声道:“俺们大蒙古现在也有火药、火铳了!可不止是这区区两门,而是足足三千门!”
“万岁!”
“长生天保佑蒙古人!”
蒙古将领们同时欢呼起来,整整三千门火铳啊!在大清河之战中,不过百门火铳,就几乎将明贼大军打崩。如果再多上三十倍,还有什么理由打不败陈德兴?
忽必烈脸色已经放沉,语气也变得凝重起来:“火铳,朕给你们了,三千不够就五千,五千不够就八千,朕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你们造出来!但是有了这火铳,并不等于一定能打败陈德兴……因为,再好的兵器也是要靠勇士去使用的!
想当年咱们大蒙古刚兴起的时候,伟大的成吉思汗那一代人,他们既没有乌兹钢的弯刀,也没有百锻鱼鳞铁甲,更没有什么火药火铳。但是他们却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打下了一个大蒙古国!他们靠什么?靠得就是顽强、坚韧、无畏、不怕吃苦……不怕死!有了这几样,我们大蒙古的勇士就是用木弓、用骨箭、用竹刀,哪怕是用拳头,也能将汉人的国家踏平!
现在,咱们不仅要拿起火铳,还要把老祖宗的法宝都捡起来。从朕开始,咱们大蒙古国上下,一起吃苦,一起拼命!从明天开始,咱们谁也不在开封城住了,统统出城去住蒙古包!叫你们女人也别再穿什么绫罗绸缎,用什么胭脂水粉,咱们是蒙古人,不稀罕这一套!”
蒙古将领们个个肃然点头,忽必烈的威信,至少眼下还是能够镇住这些蒙古的万户、千户的……而且他们谁不希望大蒙古国能振作起来,恢复到成吉思汗时代那样,能吃苦,耐久战,百折不挠,百死不惧?
现在伪唐逆明可以崛起如此,原因并不都在于他们有火药、有天雷、有大铳、有钢甲……而在于蒙古人自身的退化!这并不是陈德兴的蝴蝶效应造成的,而是在原本的时空中就存在了。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海都、乃颜等蒙古宗王的内战中,蒙古汉军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李璮之乱和平灭南宋的作战中,情况同样如此。蒙古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让人失望,忽必烈对汉军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而阿里不哥、海都、乃颜等部蒙古军将更是三天两头成为汉军的手下败将!
而眼下,没有几个汉军可用的蒙古人若是再不振作图强,找回他们老祖宗的本事。下面这一战,就算有三千门抬枪、骆驼炮可用,多半也打不过陈德兴的北明军。
虽然忽必烈已经定了个克敌制胜的妙计,但是他也知道,光有计策是不行的,如果蒙古人在战场上让明军打垮,李璮是不可能出兵去打燕京的,他只会趁火打劫,向大元的地盘发起攻势。
蒙古人,至少要在战场上和陈德兴的明军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