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晨光里-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正看了一眼村保,他心里正奇怪为何今日五堂弟处处向着黄家说话,却原来还有这么一层道理在内。村保的儿子和黄家的二儿本就是幼时同窗,向着黄家无可厚非,五堂弟今日明显是向黄家卖了个人情。若是黄家的二儿真的是中了举人,以后他家的儿子以幼时同窗的名义求个照顾,那黄天青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唉!邹瑞啊邹瑞啊。他那眼只能看到针尖大的一点,他就没看到若是她儿媳妇的哥哥中了举人,将来他几个孙子跟着稍微学上那么一点,考个童生秀才的那不跟玩儿似的?为了几贯钱,把黄家得罪了,以后黄家得了势,必不会善罢甘休啊!”老族长摇摇头,一副无奈的模样。
  里正听了此话叹了口气,“爷爷说的极是,今日咱们分的还算公道,想必那黄家日后想起来,也不会找咱们的麻烦,至于他们两亲家,再怎么闹还有儿子孙子在里面,断断不会撕破脸。咱们只要不掺合到里面就行了……”
  老族长欣慰的点点头,正想说什么,这时,遥遥听到一个妇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老天爷,您降下道雷劈死我吧!没法活了啊……我这生的哪是儿子,全是讨债的小鬼儿啊,老天爷,您开开眼,把这些逆子都给收了吧……”
  “……”
  从昨天老族长和里正强行分家以来,老宅的几口人就没有出过院子,就连丈量田地也只是邹正义出面,邹老爷见都不肯见两个儿子。
  马氏从伙房里端出一碗汤药,小心翼翼的送到正屋,邹老爷子一脸病容的躺在榻上,马氏将药碗放在杌子上,把他从榻上扶起来歪在枕头上。
  “喝口药吧!”马氏叹了一口气,轻轻吹着手里的药碗。
  邹老爷子接过药碗,怔怔的说:“他娘,你说我死了以后,我爹他会不会指着我的鼻子骂我守不住家业?”
  马氏低下头用袖子按按眼角,哽咽道:“当家的,你要是死了,我可怎么活?那哥俩心里指不定怎么恨咱们呢?”
  “昨天临走的时候还瞪了我一眼,恨不得拿刀砍了我似的,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啊?竟生出两个忘恩负义的畜生……”马氏的眼神有些发空。
  “他们的眼里,心里,那是只有媳妇没有咱俩的位置啊……”邹老爷子面色憔悴,“现在想想,我就后悔。当初啊,就不该给他们成亲,就该狠狠的让他们打上几年光棍。也不至于象现在这样,象逼债似的来索我的命!唉……”
 

第十八章鬼节到归家祭祖
更新时间2013…8…20 12:09:46  字数:3679

 邹晨这时抱着小七和姥姥一起在村里的大石碾那里推碾子磨黄豆。黄刘氏听着外孙女用清脆的童音一板一眼地指挥她,笑的合不拢嘴。
  碾子旁,有几个等着用碾子的小媳妇聚在一起低声的议论,时不时的便偷偷看她们祖孙几眼。黄刘氏冷冷一笑也不理她们,端着磨好的豆浆盆往回走,邹晨抱着小七跟在姥姥的身后。
  身后依稀飘来几句:哎呀,那邹老汉病了?
  真是的,为了分家,把人往死里逼啊?
  这老黄家仗势欺人,里正就不管管?
  你们知道啥啊,他家一开始只肯分二十亩……
  我听说,那邹家不仁义啊……
  慢慢的走远,声音听不见了,邹晨扭过头看了一眼碾子旁边聚在一起的几个小媳妇,暗暗叹了口气。
  以前听过一句话,世间有一百人那么便会有一百个想法。自己不能阻止别人背后的议论,也不能捂着别人的嘴巴不让说话。那么自己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让别人永远只能羡慕。
  回到了家,祖孙二人开始在院里忙碌起来熬豆浆蒸豆腐忙个不亦乐乎,这时院外传来脚步声,是黄丽娘从河边洗衣裳回来了。
  黄丽娘把洗衣盆端到院子正中,黄刘氏和她一起拧干晾晒。黄刘氏看了一眼院外,冷笑道:“这世上多是有一些人,针尖大的事也得议论出个道道,有那说三道四的空儿,还不如去把家里衣裳洗洗……”
  黄丽娘顺着母亲的眼光看了一眼院外偷偷注意她们的闲人,低下头道:“娘,我们是不是做的有些过了?我,我觉得我们分家就分得挺公道了。再去要嫁妆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我今天洗衣裳的时候,村里那些闲人都聚在河边窃窃私语,还有一些年纪大的大娘给我使脸色看呢……”
  黄刘氏猛的松手把衣裳扔到水盆里,沉声说道:“这世上多的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看人笑话的。你若是一味的软弱,怕被人看低,你就连家都不要分,天天给你婆婆当牛当马使唤!丽娘啊,你这个性子,我可怎么放心你们单独分家出来过?你是个没心眼的,女婿又是一个憨货,将来你家还不被人啃的连骨头都不剩?”
  “你们昨天分了家之后,按那些人的说法就不能再去讨要嫁妆了,可是这嫁妆是我陪送给闺女的东西,婆家凭什么拿走?凭什么不能要?我们去要,竟然被传的跟个恶人似的,这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你那个公公,一门心思的只有他大儿子,可曾把你和柳氏当成人看?要你们嫁妆的时候,百般哄骗,嫁妆要了过来就把你们当牛马一般使唤。这样的公婆,你只是一味忍让,难道你也想妮儿将来长大了和你一样,受公婆的欺凌吗?”
  “丽娘啊!人不自立,天也难助。你自己都站不起来,别人能怎么帮?帮不了你啊!”黄刘氏语重心长的说道。
  邹晨听了姥姥的话,不由得暗自点头,前世的时候公司里多的是四处打小报告的人,你做的好四处招人嫉妒,做的不好别人就来踩你一脚借机上位。若是前怕狼后怕虎干脆什么都不要干,可是哪怕你什么都不干,也会有人说你占着茅坑之类的。
  黄刘氏接着说:“自从我知道你在婆家过的是什么日子,我这心啊,抓心挠肺!整天整夜的睡不好觉,一会怕你被婆婆骂了,一会怕你被指使着去干活。所以,我年年节礼都特意的加重加厚,就是为了能让你有个好日子。前几年,你二哥中了秀才,我想着,咱们家也算是有门第的人了(秀才家的门口可以加台阶,普通百姓禁止加台阶)你婆家怕是要对你另眼相看,可我来了几次,次次当着我得面说的天花乱坠,我走了以后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你是秀才的妹子又怎么着?哪怕你就是官家的妹子,你自己都立不起来,婆家也敢欺负你。你一味的忍让,他们欺负你成习惯了就会一直欺负你啊!”
  “娘,姥姥说的对啊!”邹晨插嘴道,“你就是太软太弱了,所以别人才欺负你,你得像姥姥学习!”
  ‘啪’黄丽娘打了邹晨肩膀一巴掌,笑骂道:“小丫头片子的,你也敢嘲笑你娘我……”
  转眼,两天的时间过去,邹家丈量好田地,又在里正的协商下去官府重新写了分家文书,归了档留了案。这时,黄刘氏担心起家里的二个媳妇和几个孙子,非得要赶紧的回去。邹正业和黄丽娘苦劝无果,只得让黄天顺套好驴车,和邹正达家一起将黄刘氏送到村口。
  黄丽娘紧紧拉着母亲的手,眼里的泪‘叭嗒叭嗒’的直掉,黄刘氏又难受又好笑,笑着把闺女的泪擦干,道:“你马上都三十的人了,怎么还跟个小妮子似的,动不动就掉金豆?”
  黄丽娘抽噎下道:“娘,这一走又不知道什么时间能见面,本来还想着娘能留在我这里多住几天呢!可是,……”
  黄刘氏拍了拍闺女的肩膀,摇摇头叹口气:“丽娘啊,我这几天和你说的话,你好好琢磨一下,以后娘不在身边,你自己讨生活可得长个心眼啊!可不能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黄丽娘点点头,把脑袋拱到母亲怀里,呜呜的哭了起来。
  邹晨这两天把做豆腐的一整套办法都教给了黄刘氏,临走的时候又做了一大块豆腐放在车上,车上也装着一些邹正达编的草席和簸箕,虽然礼不重,姥姥看着倒是挺欢喜,还直劝黄丽娘以后要多和二嫂来往。
  这会邹晨坐在驴车上看着母亲和姥姥,一脸的无奈。自己前世的时候,母亲虽疼自己,可是自己也没有这样因为母亲回家就抱着母亲嚎啕大哭的。
  她拍拍手,从驴车上跳下来,扯了扯站在一边和两个舅舅说话的父亲,指了指母亲。邹正业会意,过去对着黄刘氏施礼道:“这几日仰仗岳母和两位舅兄,我家才多分了些田地。等到初一的时候,我定和丽娘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说完跪在地上结结实实的磕了一个头。
  黄刘氏其实一直是比较喜欢这个女婿,毕竟女婿是自己亲自挑选的,虽然木讷了些憨了些,然而待闺女却是真心真意。若是婆婆再和气些,闺女真是嫁了一个顶好的人家。看到女婿向自己下跪,这几日满腔的恼怒都跑到九霄云外,亲自扶起女婿,语重心长的讲道:“正业啊!你们夫妻二人,以后要好好的讨生活,这分了家,你就是一家之主,万事都得你自己拿主意,千万可不能脑袋一热就糊里糊涂的被人给哄了去?”
  邹正业连忙称是。
  黄刘氏又拉着柳氏的手,笑道:“我这闺女万事是只会依靠别人,自己最是拿不定主意的,以后可得梅丫头多多提点些!”
  柳氏抿嘴一笑,“看大娘说的什么话,我弟妹性子好,人又和气,提点我可不敢当,日后能帮我自然要帮着点,大娘放心好了。”
  黄刘氏又细细的叮嘱了一番,方才依依不舍的坐上驴车。邹晨陪着母亲站在村口一直到看不到驴车的影子,方才回去。
  待黄刘氏他们走后,家里的人又忙碌了几天,请了一些同村的佃户把地里的秋粮给收获了,收完了之后把该上交的养老粮交到了老宅。又去伐了几根柳木槐木先存放着,好来年做大梁和柱子。
  就这样忙忙碌碌半个月,一转眼,便要到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鬼节,出嫁的女儿必须要回娘家祭拜死去的长辈。
  黄丽娘和邹正业买了些黄白纸折成冬衣模样,又在县里的纸铺上订了一间扎花楼,还有一些香烛和纸牛。因为离的比较远,坐牛车过去路上要走将近一天,所以便准备提前一天回娘家。
  夜里,小七突然受凉发了高烧。
  今年是他们分家第一年,按理是必须要回娘家祭拜长辈,告诉先人们已经分家,同时也是让先人们安心不再担心后辈,给他们送上冬衣以免他们在阴间缺衣少穿。小七这一病,可受不了路上的颠簸,必须得留在家里。可是娘家又必须得回,黄丽娘和邹正业便觉得左右为难。
  邹晨看到父母为难的样子,和两个哥哥商量了一下,“娘,我和哥哥们留下照顾小七,您和爹回去吧!”
  黄丽娘泪眼朦朦的拉着女儿的手,“这怎么能行?你们留在家,饭都吃不上,晚上要是有人跳进了院子,这可怎么得了?”
  邹晨好笑的拍拍母亲的手,嗔道:“看娘说的,这几天家里不都是我在做饭啊?院子里进人让大哥赶跑就行了,大哥都十二了,也能当个大人使了,对不对?大哥……”
  四郎一看妹子吹嘘他,拍拍胸脯道:“娘,您放心,我保证看好弟弟妹妹。”
  “娘,我不回去,家里还有鸡得喂呢!”五郎大声说道。
  自从分家分得两只鸡开始,那鸡就成了五郎的,每天早上他一起床就到外面去拨些青草,给鸡喂食。后来还是邹晨告诉他去弄些大地龙,鸡更爱吃这些。他更是找着了事干,天天端着一个破碗跑到河边或者村下用根棍子挑地龙,再回来用水冲干净拌在鸡食里喂鸡吃。现在一天下两个蛋,都被他放了起来,美其名曰给小七吃,除了小七和邹晨能碰他的鸡,其他任何人谁都不许碰,一碰就急。
  一家人商量了一番,便决定了明天邹正业和黄丽娘回去,孩子们全部留在家里,正好趁这个时机把小七的奶断了,以防万一又留下了二十文钱放在四郎手里。
  邹正业连夜去请了李医士,诊了脉开了几副药,李医士细细嘱咐了孩子们明天何时喂药,药汤怎么熬煎。第二天一早,天还没有亮,便登上了几天前便说好的牛车回娘家去了。
  三个孩子看到父母走远,对视了一眼,四郎和五郎‘嗷’的一声怪叫,把手背在身后学着母鸡的样子,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邹晨在一旁捂着嘴笑的喘不过来气。
  -------------------------------
  PS:中国三大鬼节包括:清明,在春分后第十五日,又叫踏青节;七月半,又叫中元、盂兰盆节;十月一,又叫十月朔、寒衣节、冥阴节、祭祖节。十月十五又是下元水节。写完这一章我也发烧了,这一变天发烧感冒的可不少,去小诊所输水都得排队啊!
  gt;

第十九章寒衣节到姑姑回
更新时间2013…8…20 20:21:24  字数:3895

 正院大门外站了七八个人正在激烈的争执。
  邹晨一个也不认识,看到他们后,离的远远地便放慢了脚步。
  吃过早饭后邹晨拿着小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哥哥们识字,两个哥哥从没有接触过写字也并不会读书,父亲和母亲虽然是懂得几个字,也不过是能大概的看懂文书罢了,所以兄弟俩个异常的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时间。
  到了中午,刚吃过午饭却发现小七又烧了起来,她熬了一碗药,和两个哥哥闹了个鸡飞狗跳才算把药灌下去。没成想,灌了药小七却哭的更加厉害。邹晨慌了,古代的医疗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一场风寒要一条命的事是经常发生。她赶忙和两个哥哥商量是不是抱着小七去找李医士,四郎拿了小被子盖在小七的身上,抱着小七奔向李医士家里,到了之后却傻了眼,李医昨天就陪着浑家回娘家送寒衣了。
  这一下子兄妹三人呆傻了,幸好李医士的父亲李老汉虽是不懂医术,然而平日里也见过李医士救治这种症状。他说了一个小偏方,“取生姜、苏叶各3钱泡在开水里,待泡开了喝水,然后盖上薄被发一下汗,等到李医士回来之后再诊治。”
  李老汉烧了开水后给小七喝了一碗,然后李母拿来了一床棉被,待到了半下午小七出一身白毛汗,身上的热渐渐地退了下去。
  邹晨放下了心,便想带小七回家,然而李老汉坚决的不放人,怕是再受了风寒,一旦反复更难医治。眼瞅着就要到了晚饭时,邹晨和四郎说了一声,让他半个时辰后回去取饭,便回了家去做晚饭。刚走到家门,便看到这样一幕。
  她推开柴门正准备进院,听到有一个人大喊她,“哎,小妮儿,你爹娘呢?”
  回头一看,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妇人,身上穿着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衫团花麻布短襦衫,外面套着一件碎花背子,下身一条深黄色的褶裥裙。她面容严肃,一脸怒容,长的和邹老爷子有几分相像。邹晨心想,莫非这位就是大姑姑邹秋华。
  于是过去曲膝行了一礼:“回大姑母的话,我爹娘前天就回我姥姥家了。”
  邹秋华脸色铁青:“公公病着,身为儿媳妇的居然回娘家?简直无法无天了,那黄丽娘也不怕休了她?”
  邹晨睁大眼睛看着她:“大姑母!今天可是寒衣节啊?所有的儿媳妇都必须回娘家,我娘怎么就不能回家了?”
  “你一个小妮子懂得什么?快喊个人把你母亲叫回来。我就没有见过这样做媳妇的,公公生着病,她不在病榻前侍候就罢了,居然敢回娘家?老邹家容不下这样的媳妇,回来看我不休了她!……”
  “大姑母说要休我娘,是问了族长了吗?再说了,就是现在喊人,上哪里叫人去?家家都是姑爷上门的,我可喊不来人。姑母莫非是让我去请母亲回来吗?我看姑母家的几位表兄都闲着,不如姑母派了表兄们过去请吧!”邹晨听了她的话,收起笑容冷冷地说道。
  邹秋华一窒,怒道:“你就是这么和长辈说话的?和你娘一样,不是什么好货色!”
  “我娘怎么样,还轮不到你一个出嫁女说什么,休不休我娘这个也得是族长才可以做决定了!姑母不要忘记了,我们已经分家了,如果姑母忘记了,我可以再提醒您一句:我们已经分家了!”邹晨睨了她一眼,又说道:“至于你说的什么货色?有些人眼里只看到脏东西,自然就觉得天下都是脏的了!”
  邹秋华身边的几个少年听到她的话,不由得面面相觑,脸上露出怒容。一个头上留着三个茶壶盖的小男孩却悄悄的冲她吐了吐舌头。
  她怔了怔,然后也不看大姑母的脸色回头进了院,把柴门关好,抬起头一字一句地说:“我娘嫁进邹家十几年,为人处事如何,此事自有公论,还轮不到你一个出嫁女来说我娘的不是。怎么,就许你回家看爹娘,我娘就只能老死在婆家不能回娘家吗?”
  邹秋华被她这几句话气的浑身发抖,冲上前去拉开柴门就要打邹晨。邹晨眯着眼睛笑道:“大姑母,我前一段呢,刚被我爷爷用门栓给打伤了头,现下伤还没好呢,姑母如果手没个轻重,再把我打伤,我想,我姥姥必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邹秋华听到邹晨提她的姥姥,举着的手停在了半空中不敢往下落。邹晨冷冷地盯着她,心里大怒,你算个什么玩意儿,我敬着你是小妮的姑姑,好言好语的和你说话,可是你竟然扬手就想打?既然你不拿我当侄女,我又何必拿你当姑姑看。
  这时,旁边又过来一个二十来岁的少妇,死死拉着大姑母的手,连拖带拽的把她弄回了院子。
  那个冲她冲舌头的小男孩悄悄跑到柴门前,认真的看了她几眼,冲她竖起大拇指,低声说道:“表姐,你真厉害。”说完做了个鬼脸,飞一般的跑向正院去了。
  邹晨被这小孩子逗的直摇头,想必这个小家伙应该是小姑母的大儿子吧。
  她走到大屋开了锁拿出稻米,把米洗净再升火开始熬米粥。先把米在水盆里泡着,锅里只放清水在上面的蓖子上放了几个杂面饼,便开始剁肉馅,她准备今天弄一个肉粥给小七补补身子。
  正在伙房里叮叮当当的做饭,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没想到咱家的小妮儿,居然都会做吃食了啊?”
  回头一看,刚才把大姑母强行拖走的那位少妇站在她的身后,笑意盈盈的看着她。她在围裙上擦了一把手,双手上下握拳放在腹部曲膝做了一个标准的万福,“小姑母!”
  小姑母邹青华眼里涌起一丝怜惜和懊恼,“好孩子,你受苦了。”她轻轻撩起邹晨额头上的刘海叹了口气。
  爹啊,你怎么就能下得去手?才六岁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招惹你了,居然能用门栓敲?若不是因为打了她,二哥和三哥怎么能提起分家的事?未曾出嫁时,二哥和三哥照顾自己最多,自己和三嫂是最谈得来。做小娘子时不觉得母亲是在虐待两位嫂嫂,只是觉得母亲嘴碎人小气。等到自己嫁了人有了婆婆,这才知道,母亲那样对两位嫂嫂,是个媳妇都难以容忍,可也亏得两位嫂嫂十几年都忍了下来。这样的好媳妇不知道珍惜,却一味只宠那个心里只有娘家的大儿媳。
  看着才六岁大的孩子,站在灶台前吃力的做着吃食,眼眶不由得微红,转过头去准备擦眼泪,看到了灶台上的几样东西。
  “这是准备做什么呢?”邹青华偷偷擦干眼泪,柔声道。
  “小姑母,小七风寒不退,我怕他吃不下东西,所以给他熬碗肉粥喝。”
  “什么?小七竟没有跟着你母亲回去吗?”小姑母听到小七生病睁大了眼睛,一脸关切,“病的厉害吗?现在人在哪里?我去看看。”
  一股暖流涌上邹晨的心头,原来邹家并不是全部是薄凉的人,也有知冷识热的。她蹲下身,填了一小把稻草,“在李医士家里,李爷爷怕小七路上再受了风寒,所以没让他回来,他在李爷爷家里睡了一下午了。”灶台里的火光映着她的小脸,发出红色的光芒。
  邹青华恍惚间好象看到了自己幼时,蹲在灶前烧火的情景。
  “爷爷好点了吗?”邹晨抬头问道。
  “你爷爷?啊……好点了,好点了。”邹青华愣了一愣。
  “爷爷是心病……”
  “啥?……”邹青华吃惊的看着邹晨。
  邹晨甜甜的一笑,又低下头,专心致志的往灶里添稻草,然后又站起来把馏好的面饼取出再往锅里重新换水放米。
  “你要做什么,姑母帮你做吧。看你还没灶台高呢。”邹青华拿着刀帮着剁起肉馅来。
  姑侄两个也不说话,一个往灶里填稻草,一个乒乒的在案上剁肉馅。一会粥熟了邹晨把米粥盛出来,然后剩下一两碗把腌好的肉沫倒进米粥里,搅了一会盛出来。
  邹青华眼见得小侄女做事有条有理,不由得大为赞赏三嫂。果然是黄家出来的女儿,把小妮教养的如此出色。邹晨用一块肉皮在锅里抹了一下,煸好葱姜再把白菘倒进去,倒一点醋,翻了几下盛到一个大碗里。又切了一大块冬瓜,炒了几片羊肉,然后把冬瓜翻几下倒了点水,盖上锅盖焖了起来。邹青华看了这一切,暗自点点头,果然是三嫂才能教出来的女儿,能干,肯吃苦,人又聪明……
  姑侄这里把吃食盛好准备送往李医士家的时候,柴门外传来一阵叫喊声,“四郎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