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惨痛的代价。。。

第331章御驾亲征〔四更〕

第331章御驾亲征四更)

“臣,天策卫百户陈刚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大约过了半盏茶的工夫,在太和殿众臣的注视下,一名身六品武官官袍的男子大步走进殿内,给宣德帝下跪行礼。

天策卫本是京城驻军,后来被汉王从永乐帝那里索为了其王府护卫,是汉王手中最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陈刚和侯泰一同进的京,又一起进了大明门,只不过他在承天门受到了严格的检查,故而慢了侯泰一步,落在了后面。

“陈百户,汉王派你来所谓何事?”宣德帝冲着陈刚虚空向上一托,示意其起身,然后不动声色地问道。

“陛下,汉王让臣带来一封信。”陈刚闻言从怀里取出了一个信封,双手捧着说道。

宣德帝向立在龙椅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微微颔首,金英见状就快步走了下去,从陈刚手中接过了那封信,然后抬步走回龙椅,准备将信交给宣德帝。

“念!”宣德帝见状冲着金英一挥手,示意他不用拿过来,同时高声说道,他知道在场的众位大臣肯定想知道汉王在信中说了些什么。

“遵旨!”金英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然后从信封中掏出一张纸,打开后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32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8执宰大明331

在信中,汉王不仅称洪熙帝违反了洪武和永乐时期的旧制,颁给了文臣诰敕和封赠,而且还指责宣德帝不该修理南巡宫殿,浪费民脂民膏,并将此事归罪于朝廷上的文武大臣没有辅佐好宣德帝。

与此同时,汉王还斥责朝中几位大臣为奸佞,其中为首的人便是五朝元老、户部尚书夏原吉,要求宣德帝交出这些人杀掉,并扬言已派兵把守通往北直隶外的交通要道,防止那些奸臣逃跑。

否则的话,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汉王将按照洪武大帝定制下的祖制,举兵前往京城“清君侧”。

听着听着,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不屑的神色,汉王的这封信不过是对永乐帝“靖难”起兵的效仿而已,可理由却显得太过牵强,而且他的矛头指向错误,不应该拿夏元吉开刀。

夏元吉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五朝,担任户部尚书多年,一心为公,深受众臣的爱戴,还曾经因为国库空虚反对永乐帝北征而被永乐帝打入了诏狱,直至洪熙帝登基才放出来。

因此,汉王将矛头指向夏元吉颇为不智,倒不如换成是别人,例如吕震,或许更有说服力。

其实汉王本来是想将吕震视为朝廷奸臣的贼首,不过非常可惜,吕震七月份的时候在主持祭祀太庙时因为醉酒而死,礼部尚书由礼部左侍郎胡滢接任,这使得汉王没有别的选择,唯有选夏元吉来当靶子。

不得不说,汉王与永乐帝当年面对的境况非常相似,都是在侄儿即位之初起兵夺位,但对手却截然不同,永乐帝面对的是优柔寡断的建文帝,而宣德帝则杀伐果决。

“唉,看来汉王果然是反了,众位爱卿有何对策?”等金英念完了信件,宣德帝故作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地望向了大殿上的文武大臣,将汉王造反一事的基调给定了下来,后面就是如何出兵平叛了。

“臣推荐太子太保、阳武侯薛禄前往平叛。”宣德帝的话音刚落,南京兵部尚书张本就出列,高声奏道。

张本原本为刑部右侍郎,与洪熙帝私交甚好,故而洪熙帝继位后升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兼掌南京都察院,后留在京师兵部协助陈洽处理兵部事务。

当陈洽随成山伯王通平叛交趾后,张本实际上代理了陈洽的职权,进入军阁参与军阁的相关事宜。

原本,在京城中的那些勋贵里,英国公张辅和忠国公周征是最适合率军平叛的人。

不过周征这些天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并没有在军阁,而张辅又与汉王交往甚密,故而张本就推荐了阳武侯薛禄。

薛禄在靖难时战功卓著,作战勇猛,由于多次与汉王并肩作战,故而对汉王的战术知之甚详,是京城勋贵中最适合的平叛人选。'32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8执宰大明331

大殿右侧的勋贵队列中,薛禄闻言脸色不由得大变,双目流露出为难的神色,他虽然不赞同汉王举兵造反,但他与汉王有过生死患难的交情,让他去平叛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陛下,汉王凶悍,非陛下御驾亲征不可!”这时,大点左侧队列前端走出一个人,正是内阁次辅杨荣,沉声向宣德帝说道。

说实话,杨荣并不信任薛禄,万一薛禄临阵倒戈,那么大明的江山可就危亦,因此必须要宣德帝亲自前去平叛,才是最为稳妥之举。

“陛下乃一国之君,岂可亲临险境。”随后,大殿右侧队列前方也有一人走出队列,是太师、英国公张辅,冲着宣德帝拱手说道,“陛下,臣愿意率军十万前去讨伐汉王,必将汉王擒住献给陛下。”

“陛下,太师虽然勇武善战,可此事事关大明江山社稷,陛下还是应当亲征。”杨荣闻言,双目不由得流露出了警惕的神色,张辅与汉王之间的关系人尽皆知,要是用他领军的话,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虽然张辅擒住了枚青送给了宣德帝,但是又能保证这不是汉王和张辅使出的一招苦肉计,一旦张辅领着那十万精锐投奔了汉王,后果可就不敢设想。

“此去平叛路途艰险,而战事瞬息万变,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敌军突袭,倘若陛下有个意外,岂是你我所能担待起的?”张辅岂会不知杨荣的心思,于是冷笑了一声,沉声质问。

“倘若不能一战而平定汉王,定有宵小之徒投靠,那么汉王势必起势坐大,届时无人能担此重责。”杨荣自然不甘示弱,冷冷地反驳道。

张辅越是想带兵平叛,杨荣就越是怀疑他的动机,因此也就越加不会让他掌兵,以防不测。

见两人争执了起来,于是大殿上的文臣和勋贵们随即也加入了战局,文臣一边倒地支持杨荣,而勋贵们全部支持张辅,演变成为了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较量。

宣德帝见两派在太和殿上吵得不可开交,而且都有着几分道理,于是沉吟了一下后不由得望向了夏元吉、蹇义和杨士奇、杨溥、金幼孜、黄淮等人,他们几个一直没有开口发表意见。

在宣德帝看来,派遣朝中勋贵领兵平叛虽然是例行之举,但却无法保证能平定汉王的叛乱,因此带来难以想象的严重结局。

而御驾亲征固然增加了许多胜算,可是无法保证他的安全,保不准汉王会派人进行突袭,这使得宣德帝左右为难。

“臣不才,激变宗藩亲王,罪该万死!”夏原吉见宣德帝看向了他,连忙摘下了头上的乌纱帽,跪在地上向瞻基请罪。

“爱卿为大明劳心尽力,何罪之有?汉王所言不过是拿你当个借口而已,是福是祸朕愿与你一起分担。”宣德帝闻言摇了摇头,吩咐金英将夏元吉扶了起来

“陛下,难道您忘记了当年李景隆之事吗?要想对付汉王,非得陛下御驾亲征不可!”夏元吉起身后,沉吟了一下,望着宣德帝高声说道。

夏元吉的话不仅使得宣德帝的脸色为之一变,也使得太和殿上一阵骚动。

二十多年前,永乐帝奉天靖难时,建文帝派太子太傅、曹国公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南军前去平叛,结果被燕军杀得惨败,导致与燕军陷入了持久战。

不仅如此,当年永乐帝率军突袭南京城的时候,李景隆开城投降,使得建文帝没有等到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进而失了皇位。

李云天闻言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看来姜还是老的辣,一开口就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陛下,往事可鉴,平叛之事不可失策,现在汉王立足未稳,倘若陛下御驾亲征,卷甲韬戈前往,一鼓作气就能将其平定,这就是先声有夺人之心。如若命将领出征,恐怕不济。”

夏元吉见宣德帝似乎还有犹豫,于是有条不紊地说道,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杨荣的决定。

“陛下,臣附议!”夏元吉的话音落后,杨士奇站了出来,拱手说道。

随后,蹇义、金幼孜等人也出班,声援杨荣。

随着杨士奇等人支持杨荣,宣德帝不由得望向了人群中的李云天,李云天见状连忙微微颔首,在他看来夏元吉言之有理,宣德帝要想赢得与汉王的这一战,必须御驾亲征,否则派遣那些勋贵的话后果难以预料。

“既然如此,朕决意御驾亲征!”见李云天点头,宣德帝终于不再犹豫,宏声宣布道。

“陛下,汉王有勇无谋,骄横无忌,麾下所部虽人数众多,但却是临时强征的百姓,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而已,陛下乃万金之躯,千万不可以身犯险,臣只要率兵十万就能擒拿汉王。”

张辅闻言不由得面色一变,连忙冲着宣德帝拱手说道,“我等身为武将,如若不能为陛下分忧,实在是惭愧之至。”

“陛下三思!”大殿右侧的勋贵闻言,不由得向宣德帝一躬身,异口同声地说道。

“太师好意朕心领了,虽然尔等足以平定叛乱,但朕金口玉言,既然已经决意御驾亲征,岂可出尔反尔。”

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后沉声向张辅说道,事关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岂敢有丝毫的轻怠。

况且,宣德帝现在心中并不信任张辅,张辅越是想要带兵平叛,他自然也就越不会答应。。。

第332章局势复杂

第332章局势复杂

见宣德帝心意已决,张辅不好再劝,向宣德帝拱了一下手后退回了自己的队列中,神情显得有些复杂,他为官多年岂会猜不出宣德帝的心思?

在张辅看来,宣德帝心中对他还是有隙,并没有完全信任他,倘若周征在的话宣德帝十有**会委以周征讨伐汉王的重任,谁让周征深得宣德帝的信赖。。

如今周征不知道去哪里执行公务,安平侯牛世豪又被派去了大名城坐镇,现在宣德帝身边就剩下义国公张昊一个能征善战的勋贵可以信赖,自然不可能将张昊派去平叛。

再者说了,张昊虽然也是一员虎将,但根本就不是汉王的对手。

张本这才推荐阳武侯薛禄率兵前往,因为在京城剩下的这些勋贵中,也只有薛禄能顶住汉王的气势与其一战了。

说实话,薛禄充其量也就是能与汉王一战,要想击败汉王的话,京城里不过三个人而已,也就是张辅、周征和鲁仲乾。

至于鲁仲乾,恐怕人已经跑到汉王那里去了,虽然宣德帝对外宣称鲁仲乾在家休养,但鲁仲乾身为军阁阁员十来天不见踪影,威国公府又闭门谢客,张辅一猜就知道鲁仲乾出事了。

联想到前些天半夜里紧急出城并且追向乐安方向的那些骑兵,以及汉王派来枚青,张辅就不难想象鲁仲乾发生了什么。'32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9执宰大明332

或许,张辅早就知道鲁仲乾要潜逃的事情,他擒拿枚青真的就是一出苦肉计,这里面的是是非非恐怕除了张辅外没人知道。

陈刚无疑是幸运的,他此番前来送信可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虽说两军交战不战来使,可是也有斩使以立威的说法,如果面对永乐帝或者洪熙帝的话恐怕他就要掉脑袋。

可宣德帝不一样,虽然有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但同时也有君王的城府,故而饶了陈刚一名命,让他回去告诉汉王不要受到一些心怀叵测小人的蒙蔽而妄启战端,只要汉王悬崖勒马那么以后还是大明的皇叔,那么一切如常,他绝对不追究此事。

不过,汉王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岂会搭理宣德帝释放出来的善意,况且他现在在气势上压倒了宣德帝,士气如虹,一副稳操胜券的架势,将宣德帝的这番善意当成了怯懦。

随着宣德帝在太和殿上决意御驾亲征,讨伐造反的汉王,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衙门有条不紊地为宣德帝亲征的事宜忙活了开来。

锦衣卫北镇抚司、刑部、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的人在京城里四处捉拿着汉王派人的奸细,搞得京城鸡飞狗跳,草木皆兵。

与此同时,汉王写给宣德帝的那封信也被当做饭书誊抄在纸上张贴于京城大街小巷,并且发往全国,以示声讨。

所谓兵贵神速,经过京城各大衙门的一番忙碌,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已经准备妥当宣德帝亲征的各项事宜。

八月二十日的上午,宣德帝到太庙将汉王的罪行告之天地、宗庙和社稷诸神,随后率领十五万大军朝乐安进发。

这是宣德帝登基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十五万人浩浩荡荡地在路上行进着,刀枪林立,锦旗招展,人喊马嘶,不仅踩坏了沿途的庄稼,也踏平了周边的土丘,声威浩大,气势惊人。

此次宣德帝出征,命定国公徐永昌、彭城伯张昶守皇城;安乡侯张安、广宁伯刘瑞、忻城伯张荣、建平伯高远守京城;丰城伯李贤、侍郎郭、郭敬、李昶督军饷;郑王朱瞻、襄王朱瞻留守北京。

广平侯袁容、武清侯石山,都督张升、山云,内阁大学士黄淮,黄福、李友直协同郑王和襄王守北京。

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吴中、礼部尚书胡滢、兵部尚书张本、通政使顾佐、英国公张辅、义国公张昊等随驾扈行。

宣德帝任命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率军三万在前方给大军开路。

行进的御辇中,宣德帝和张辅、张昊、李云天商议着军情,一张上面标有敌我态势的地图平铺在桌案上。'32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9执宰大明332

宣德帝对御驾亲征并不陌生,他十几岁时就跟随永乐帝驰骋大漠,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刀枪林立、前呼后拥的浩大阵势。

不过,以前做出最终决断是永乐帝,而现在变成了他。

宣德帝知道自己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影响战争的成败,故而谨慎小心,召集军事经验丰富的张辅和张昊来御辇商议军情,李云天负责在一旁参谋军情。

这张地图是李云天根据所掌握的情报制定的,上面详尽列明了山东各军事重镇的情况以及相关地形。

根据地图上的信息显示,忠于洪熙帝的明军和忠于汉王的叛军已经在山东形成了对峙的态势,代表明军的红色箭头和代表叛军的蓝色箭头将山东地域一分为二。

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分别是济南府、济宁府、登州府、青州府、东昌府和莱州府。

其中,明军控制的地区是济南府南部、济宁府和东昌府,叛军控制的地区是济南府北部、青州府、登州府和莱州府。

从地图上看上去的话,那些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将山东地界沿着左上至右下的方向分成了两半,单从面积上来看的话双方势均力敌。

明军在山东境内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济南城,叛军的兵力集中在德州城和乐安城。

由于朝廷并没有发布征兵的命令,故而山东都司没有征募军队,山东的明军只有八万人:五万在济南城,一万在东昌城,剩下的两万在济宁城。

叛军在德州城的兵力可能达到了惊人的十万,在乐安城有五万,在青州城有两万,其余的三万分布在剩余的州府中。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汉王准备在德州与前来平叛的明军决一死战,毫无疑问,平叛的明军是京畿都督府的精锐,只要将这支军队打垮,那么北直隶境内就任由汉王驰骋。

有消息传言,汉王现在就在德州城里,静待平叛大军的到来,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在战功卓著的张辅和张昊面前,李云天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份儿,老老实实地在一旁听着两人对战局的分析。

由于德州城集结了汉王的重兵,又易守难攻,故而张辅和张昊建议宣德帝绕过德州城直取乐安,造出攻击汉王的老巢的假象,逼汉王出城决战,前去救援。

“李御史,你如何看眼前的局势?”宣德帝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想听听他的意见。

这一招围魏救赵虽好,但如果汉王不上当,趁机挥师攻向京城,那么后果可就不堪设想,郑王和襄王能否守住京城将是一个未知数。

可要是如果要强攻德州城的话,那么无疑会给明军带来重大的伤亡,届时汉王趁机突袭,极有可能会造成明军一场惨败。

其实,最稳妥的办法是围城,十五万大军足以将德州城团团围住,只要隔开了汉王与外界的联系,那么其余地方的叛军将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不过汉王非等闲之辈,绝对不会轻易让明军包围德州城,倘若他调来乐安的叛军里外夹击围城的明军,明军很难进行抵挡。

因此张辅和张昊这才决定将汉王的主力从德州城里引诱出来,凭借兵力上的优势与其在野外进行决战。

“陛下,臣觉得汉王身经百战,不会让我军顺利进入德州,极有可能趁我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之际在景州伏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给我军一个下马威,不可不防。”

李云天见宣德帝询问他的意见,沉吟了一下后伸手指着地图上景州的地界说道。

“两位国公意下如何?”宣德帝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觉得有几分道理,随后看向了一旁的张辅和张昊。

“陛下,李御史言之有理,汉王并不是那种坐以待毙之人,依他的性格很有可能会偷袭我军。”张辅率先开口,冲着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臣觉得应该谕令阳武侯和清平伯,让他二人小心行事,提防汉王的伏兵。”

“臣也是此意。”张昊随即也向宣德帝说道,李云天的担忧不无道理,汉王的军事才华无可厚非,十有**会出奇兵来牵制明军。

“李御史,你可有御敌之策?”宣德帝见张辅和张昊都同意李云天先前的判断,于是饶有兴致地望着他,想知道李云天是否有解决目前困局的好办法。

“陛下,我军兵多将广,汉王虽然狂傲但颇具军事才华,不会贸然正面与我军硬拼。”

李云天仔细想了想,然后冲着宣德帝躬身说道,“依臣看来,汉王可能效仿当年的太宗皇帝,趁京城空虚之际偷袭京城,然后再集中力量攻击我军。”

“他难道不怕孤军深入,被我军断了后路?”宣德帝闻言顿时吃了一惊,脸上流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张辅和张昊的眉头则微微皱了起来,神色变得有些严肃,双目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陛下,如今北直隶的兵力聚集在了居庸关、宣府镇、真定城和大名城,只要汉王绕过平叛大军,那么在北直隶地界将一马平川,无人能阻其锋芒。”

李云天神情严肃地望着宣德帝,沉声解释道,“故而,臣觉得一定要将汉王困在山东,使其无法脱身进北直隶一步!”

虽然他的言论有些匪夷所思,但却不是空穴来风,早在永乐帝驾崩之际李云天就已经开始研究汉王在靖难时所经历的大小阵战,他发现汉王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极富冒险精神,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战法袭击敌军。

此次前来山东平叛的部队是京畿都督府的精锐,再加上张辅和张昊等名将压阵,汉王要想将其击败殊为不易,因此不如出奇制胜,趁着京师兵力薄弱之际突袭京城。

况且,京城不少勋贵都与汉王有旧,倘若有人与汉王里应外合的话,防守原本就空虚的京城旦夕之间就可被汉王攻破。。。

第333章平叛方针

宣德帝万万没有想到汉王可能会打京城的主意,听了李云天这么一说才意识到形势的严峻,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要是汉王真的铤而走险偷袭京城,京城可就危矣,而平叛大军也会随之陷入险境。。

当年靖难时,永乐帝率兵南下,绕过了驻守在济南府的南军后,从山东一路打到了南直隶,期间经过的时间长达半年。

就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南京城的防务并没有得到加强,进京勤王的部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观望,等待永乐帝和建文帝一决胜负。

毕竟这是大明皇族的内斗,无论谁胜谁负江山还是朱家的,那些地方官员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况且,谁也不想在永乐帝和建文帝胜负未分时站错了队,那样的话将遭受灭顶之灾,还是按兵不动最为稳妥。

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南京城兵力薄弱,但城高墙厚,拥有大明最为坚固的城墙,要是守军固守待援,永乐帝要想攻下南京城绝非易事,等到追击的南军到达,永乐帝唯有撤退的份儿。

可谁能想到,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竟然会开城投降,使得燕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固若金汤的南京城,永乐帝也因此夺取了天下。

如今,宣德帝和汉王之间的情形与当年的靖难何其相似,除了忠于双方的军队外,两人在分出胜负前很难获得各地方都司兵力的支持,那些外地的文武官员绝大对数都会处于观望中,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也就是说,宣德帝和汉王的这场战争,参与进来的军队除了南直隶的京畿都督府和山东都司,也就只有周边的大宁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和河南都司会卷入其中,其余都司不是鞭长莫及就是心有顾虑。'33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30执宰大明333

如今,忠于宣德帝的明军和忠于汉王的叛军在居庸关、宣府镇、大名城和真定城等处对峙,那么世间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了御驾亲征的宣德帝和坐镇德州的汉王之间的较量。

一旦汉王出其不意地兵临城下,那么京城的文武百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