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440章感恩戴德(二更)
马骐之所以要贿赂李云天,自然是想要李云天对他在交趾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很清楚自己这些年来在交趾干了些什么,更知道交趾一些官员对他恨之入骨。。
如今交州城已失,交趾形势万分危急,万一交趾守不住了,肯定会有交趾的官员上奏章弹劾他。
说实话,背靠着皇家的马骐并不怕那些官员的弹劾,否则岂能在交趾镇守近二十年?连黄福这样的文官重臣都被他整了下去。
不过李云天可与黄福这样的官员不一样,深受宣德帝的信赖,在宣德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再加上交趾糟糕的战局,马骐不由得担心自己要背交趾失守的黑锅,故而开始给自己铺后路。
只要李云天不介入他的事情,那么马骐有把握顺利度过这次危机,要知道他在交趾这些年可不是白待的,不仅与金英、王瑾这些宫里的大太监交好,而且还时常从交趾运来一些新奇的物品孝敬张太后、胡皇后、孙贵妃和几个国舅,早就已经编制了一张牢固的关系网。
“马中官,那些山货还是留给司礼监首席秉笔王太监吧。本官来之前听闻了一些与马中官有关的流言蜚语,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为了稳妥起见奏请了皇上,皇上派王太监前来彻查。”
李云天清楚马骐的心思,可是他怎么可能收受他的贿赂,沉吟了一下后,压低了音量向马骐说道,“马中官,王太监是东厂的厂督,这次可是带了锦衣卫来,马中官可要好生应对才是。”
“多……多谢总兵大人!”当听到李云天前面一句话时,马骐脸色不由得大变,还以为李云天在宣德帝面前告了他的黑状,不过随着李云天后面那句话的提醒,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后意识到了李云天的用意,连忙向李云天道谢。
显而易见,李云天如果真的要在宣德帝面前告他黑状的话肯定不会提醒他王瑾来的事情,而且还好心地提醒他要小心应付。
在马骐看来李云天此举无疑帮了他一个大忙,原因很简单,既然连李云天都知道他在交趾的事情,那么很显然朝中有人在议论他在交趾的是非,否则与交趾没有半点关系的李云天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因为他的事情奏请宣德帝。
马骐很清楚,柳升的战败导致了交趾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朝中的那些文官绝对会抓住这个机会向宣德帝弹劾他,这已经不仅仅是他与黄福这样的文官在交趾有恩怨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谁来为交趾现在的糟糕局势负责。
很显然,治理交趾地方政务的文官们与镇守交趾的马骐都对交趾走到如今这个地步负有责任,这意味着双方都有理由来攻击对方,推诿责任。
朝堂中的文官集团自然不愿意来背负交趾失利的责任,故而肯定会对马骐群起而攻之,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他的身上。
马骐自然也不是好惹的,那些宫里的大太监们届时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吃亏,这已经不是马骐与文官的私人恩怨,而是事关内侍的声誉,谁都不想背负一个“阉宦乱政”的骂名,肯定会在宣德帝面前替他说话,如此一来这就演变成为了文官集团和内侍的冲突,
说实话,马骐现在并不愿意看见这一幕的发生。
虽然自从永乐帝起内侍的地位和权力提升了不少,但依然无法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相抗衡,此时若是斗起来的话绝对会落于下风。
马骐现在依仗的是张太后、胡皇后和孙贵妃,关键时刻只要她们能给他在宣德帝面前说一句话,足以影响到宣德帝的决断。
如今,李云天率先向宣德帝提及马骐在交趾的事情,使得宣德帝派王瑾来彻查马骐,既避免了文官插手,又能堵住那些文官的嘴,可谓一举两得。
马骐并不怕王瑾来查,他当年在南京的时候和王瑾之间的关系不错,而且此事事关交趾失利的责任,并不是一起单纯的贪污舞弊案子,王瑾必定不会对他痛下杀手,让他来背交趾失利的黑锅,进而令内侍的形象和声誉受损。
其实,李云天这样做纯属无奈,交趾的仗打到今天这个份儿上,需要的是大家万众一心过度难关,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这就是他先前为何没有就交州城丢失一事问责那些官员的重要原因。
况且,马骐的事情并不只是单纯的贪污受贿而已,因为交趾战事的失利里面涉及到了文官集团和内侍集团之间的较量,他可不愿意双方围绕交趾大动干戈,进而影响到交趾的军政事宜,因此采用了低调的处理方式。
马骐能在交趾镇守二十年,期间被交趾和朝廷官员弹劾无数次而屹立不倒,这使得李云天绝对不会小看他的能力。
随着宣德帝在皇宫里开设太监讲堂,允许小太监们读书识字,像文官一样经历寒窗苦读,并逐渐将给内阁阁老们奏章披红的权力下放给司礼监的那些亲信宦官,李云天就知道内廷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年轻的宣德帝现在可谓势单力薄,需要一个帮手来帮他对付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数遍京城的各方人员,有谁能比依附皇家的内侍更对宣德帝忠心耿耿的?
故而,李云天不希望与内侍交恶,可又不能放任名声已臭的马骐继续留在交趾,于是采取了一个圆滑的办法,抢先朝中的文官一步,以隐晦的言语奏请宣德帝马骐在交趾名声不佳,进而使得宣德帝派来了王瑾。
作为司礼监的二把手,宣德帝身边最亲近的宦官之一,王瑾如何查马骐都不要紧,属于内侍的内部事务,不仅马骐无话可说,也堵住了那些文官的嘴巴。
即使朝廷的那些文官想要借此生事,如果交趾的那些官员们不配合的话也毫无办法,很显然,李云天之所以会在丢失交州城一事上放了交趾的官员们一马,那些官员清楚他们在马骐这件事情上该如何做。
再者说了,交趾的那些官员在当地为官多年,能有几个像黄福那样清廉耿直的?
李云天作为交趾的最高军政主官,如果能站在交趾官员这一边的话,他们根本不怕内侍说三道四,反正内侍又不可能来交趾查案,能即使朝廷派人来查案也是文官,面对丢失交趾责任这件事关文官声誉的大事绝对会向着他们。
可现在李云天既然不追究交州城丢失一事,那就表明他准备将这件事情给扛下来,又奏请宣德帝派王瑾来查马骐,摆明了是想在交趾息事宁人,交趾的那些官员再闹腾的话那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谁吃饱了撑得再去闹腾。
至于交趾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糟糕的境地,完全可以找借口将责任推倒那些造反的叛军身上,说他们早有图谋也好,居心叵测也罢,只要交趾的叛军成为了靶子,无论交趾的官员还是马骐都将从这个是非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面对马骐,李云天玩了一手漂亮的以攻代守,主要向其“通风报信”,既让宣德帝派王瑾查马骐,也让马骐对他的感恩戴德,无形中就化解了与马骐之间的这个小纠葛。
马骐向李云天千恩万谢一番后离开,他在宦海沉浮三十年,能分得清楚李云天这样做是善意还是恶意。
与先前交趾的几位勋贵出身的总兵不同,李云天是两榜进士,是朝堂上不折不扣的文官,此次来交趾肯定会有人向他告马骐的状,而李云天作为交趾的军政主官不可能无动于衷。
不过,李云天并没有奏请宣德帝派文官来查马骐,宣德帝最后派来的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王瑾,足以表明李云天在马骐一事上的态度,马骐得了这么大的一个人情,自然要感激不尽了。
随着李云天进驻三江城,三江城内混乱的局面立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他带来的那两千土兵负责维护城内的治安,对那些为非作歹的暴民一律抓起来关进大牢。
其中,凡****妇女、谋害人命者,一经查实当即拉到三江城的菜市口处斩。
城里那些趁着明军撤离兴风作浪的暴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大明的定南将军忽然之间就来了三江城,因此大量的暴民被抓进了牢里,由于大牢容纳不下那些多的人,故而就将一部分人关进了军营。
而那些****妇女和手上沾染人命的暴民,则先被那些土兵押着游街示众,然后带到菜市口砍头,短短三天时间就杀了两三百人,鲜血淋淋的场面使得城内的居民噤若寒蝉,治安迅速得以稳定。
按理说,那些犯事的暴民在官府审理完罪行后,死刑者的公文要送到刑部审批,只有刑部审批完了才能杀人。
不过李云天有着“先斩后奏”之权,自然不用那么麻烦,径直就拉出去砍了,以儆效尤。
与此同时,李云天抓紧时间整编了王通从交州城带来的军队,在三江城摆出了与叛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而且,在他的命令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军队悉数出击,开始清剿盘踞在境内的叛军和暴民。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展开了“金元攻势”,向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各土司衙门发去了公文,凡是清剿一名叛军或者暴民,赏银一两,战死者抚恤一两,届时官府会派人前去清点。
很显然,李云天此举是要用金钱来打动宣化府和太原府的那些土司,让他们协助官军稳定地方上的形势。
至于那些土司杀的是不是叛军或者暴民,李云天就无法掌握了,对他来说那些土司与当地居民越对立,那么对明军就越有利。!^!
第441章各有烦恼(三更)
虽然李云天想要借助土司的力量来对付叛军和暴民,但他终究不是嗜杀之徒,在给各土司下达命令之前,禁不住又提笔加上了两个限制。。
在这两个限制里,一是明确了各土司清剿叛军和民乱的区域要由官府划定,通常都是匪患或者暴民聚集地,不得擅自跨区,否则取消所有赏银。
二是在清剿过程中不得擅杀妇幼,发现一例扣银二两,严惩杀人者。
在李云天的重金悬赏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们无不趋之若鹜,谁都不想放过如此好的发财机会。
此时此刻,没有土司会认为大明将输了与叛军的这场战争,虽说叛军现在在交趾战场占据了优势,可是大明乃天朝上国,岂非交趾这些叛军所能比得了的?
在交趾前面爆发的几次叛乱中,无一不被大明派遣军队剿灭,故而在土司们看来这次交趾叛军难逃灭亡的噩运,他们自然要响应官府的告示前去清剿叛军和暴民,谁也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溜走。
而且,在清剿的同时也能顺带在那些叛军和暴民居住的地方劫掠一番,何乐而不为?
随着李云天清剿公文的下达,宣化府和太原府各土司纷纷派出土兵,在官府的指引下前去清剿叛军和暴民的聚集地,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平定了两地的匪患和民乱,将在两地活动的叛军给赶了出去。
事后经官府统计,宣化府和太原府各土司共剿灭叛军和暴民高达五万余人,其中杀死叛军、暴民一万多人,俘虏叛军、暴民三万多人。
李云天并没有审问那些被俘的叛军和暴民,这些人是否被土司们冤枉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李云天可以顺势将他们迁往广西内陆地区,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削弱了叛军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交趾和广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由于抓获的叛军和暴民太多,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本来还担心官府赖账,甚至从中克扣,这种事情以前可是屡见不鲜,雁过拔毛已经成为了定例。
不过,事实并非像那些土司所想的那样,官府的人在点验完各土司所抓获和杀死的叛军、暴民人数后,立刻一分不少地给他们发下了相应的赏金,使得两府的土司着实发了一笔横财,赚了一个盘满钵满。
经由此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们对言而有信的李云天是好感倍增,一举奠定了李云天在这些土司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在李云天看来,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叛军和暴民非常好对付,只要用钱财拉拢两地的土司就能将那些叛军和暴民剿灭。
现在他所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交州府的叛军,黎利派遣了一万叛军尾随在王通北归大军的后面,顺势接收沿途的城镇。
当王通在三江城停步不前后,尾随的叛军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距离三江城最近的一个县城里驻扎,静观其变。
在李云天来交趾前,黎利就已经知道宣德帝下诏让李云天平叛的事情,他刚进交州城时,三江府派来向王通传递朝廷再次平叛公文的信使被交州府境内的叛军擒获,公文送到了他的面前。
黎利万万没有想到宣德帝竟然会做出这种抉择,他本以为宣德帝会顺水推舟结束交趾的战事,惊愕之余不由得感到一阵头疼:大明雄师百万,又有两京十三省作为依托,倘若战事持续下去对他殊为不利,单单就是耗也能将平叛大军给耗死。
不过,当获悉此次领军平叛的镇武伯是宣德帝的亲信,不仅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且还是文官出身后,黎利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他可不认为一个毛头小子是他的对手。
交州城是交趾最重要的城池,交趾北方的军事重镇,也是明军赖以依赖的堡垒,如今兵不血刃地就到了黎利的手中,这等于黎利现在已经掌握了交趾战事的主动权。
黎利相信,只要他这次击败了李云天,那么宣德帝一定会同意册封陈暠为安南王,届时整个交趾将成为他的天下。
为此,黎利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向明军控制的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李云天赶到交趾前占领整个交趾,既是给李云天一个下马威,也是给李云天进攻交趾制造麻烦。
依照交趾目前的局势,黎利有信心在李云天赶到交趾前攻占那些由明军控制的州府,王通和柳升从京城到交趾走了四五个月,李云天显然也快不到哪里。
如今王通率军撤离交州城,这给交趾境内的明军无疑是一个重创,故而,只要给黎利三四个月的时间,他就有把握把军心涣散的明军打垮。
不过,几天后黎利得到了一个令他倍感震惊的诡异消息,那就是李云天竟然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三江城。
由于难以相信这件事情,黎利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明军故弄玄虚的诡计,李云天根本不可能如此快地就来到交趾。
几乎与此同时,叛军在宣化城的探子传回了消息,亲眼看见李云天进宣化城,并且打开宣化粮仓放粮赈济。
这一下,黎利不得不相信眼前这个匪夷所思的事实,宣化粮仓并不归交趾三司管辖,除了户部和交趾总兵外任何人无权调用。
而交趾总兵柳升已经战死,前任交趾总兵王通和陈智都被困在交州城,即便户部下达了开仓的公文,那么也是下给交趾布政使司,宣化府根本无权开仓,否则就是僭越,毕竟宣化粮仓是要面向整个交趾供给的,而不是单单供给宣化府。
对于突如其来出现的李云天,黎利不得不重视,因为探子回报李云天这次带了十万骁武军前来交趾,这意味着再过几个月那些骁武军就会抵达交趾。
因为交趾地处偏远,再加上战局混乱,故而黎利并不清楚骁武军的事情,不过相对前两次的平叛大军,这次平叛大军竟然有了“骁武军”这种名号,着实引起了他的注意。
于是,黎利让人进行了打探,随后得知了骁武军去年平定汉王叛乱的事情。
平定汉王的叛乱后,在宣德帝的首肯下,朝廷刻意宣扬骁武军的战绩,对外公布的消息很多夸大之言,这自然使得黎利认为这次来交趾平叛的骁武军是明军的精锐,恐怕比柳升所率之军还要难对付。
至于骁武军总共有多少人,不要说黎利了,就是京城的那些文武百官,知道者也寥寥无几,而大明完全有组建十万骁武军的能力,黎利当然不会怀疑李云天会在骁武军的人数上作假。
面对来势汹汹的李云天,黎利的心中非常纠结,他既担心自己对付不了即将到来的骁武军,也担心自己战胜骁武军后会激怒宣德帝。
上次叛军之所以能击溃柳升取得一场大败,究其原因是柳升的大意。
作为一名曾经跟随张辅征讨交趾的老将,柳升根本就没有将叛军放在眼里,孤军冒进,再加上平叛大军不适应交趾的气候和地形,以及水土不服、疾病困扰,最终促成了明军的溃败。
否则的话,如果明刀明枪地干上一场的话,交趾的那些盘踞岂是明军的对手,早就被明军给打趴下了。
由于李云天的出现,黎利不得不调整他的战略部署,开始收集兵力,准备权力对付三江城的李云天。
很显然,李云天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些被明军控制的城池,只要他能迫使李云天投降,或者活捉了李云天,那么明军的士气将深受打击,也成为了替他与朝廷谈判的重要筹码。
在黎利的调动下,与三江城相隔八十余里的安梁县城里陆陆续续赶来了两万叛军,与先前尾随王通北归军民的一万叛军合并一处,等待着黎利下一步的指令。
与此同时,李云天也在抓紧时间部署着三江城的防务,三江城原有守军约一万人,加上王通从交州城所带的三万多兵马,以及李云天带来的五千人,总兵力约五万人。
看起来三江城的明军不少,可是兵员的素质却不敢恭维,老弱病残比比皆是。
三江卫指挥使司衙门原本只有三千多人,后来从军户中征兵一千,又从地方上强行征募了五千多民壮。
先不说三江卫的四千士卒战斗力如何,在李云天看来那五千被强征来的民壮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除了摆在城墙上充人数外根本就不能打仗,否则必然会发生溃逃。
至于王通所率领的那三万人,除去了交趾的地方部队外,有一万人是跟他前来平叛的京军,这可谓是交趾现在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否则也不会活到现在。
黎利在击溃柳升大军和伏击沐晟大军后,立刻调集兵力围住了交州城,他曾经试图攻打交州城,结果遇到了城内明军的顽强抵抗,而叛军缺少攻城的器械和经验,面对这种城高墙厚的城池无能为力。
攻城期间,这支幸存的京军曾经主动出击,一举击溃了城西的两万叛军,在逐渐适应了交趾的气候和水土后,京军的战斗力明显要高出叛军一个档次。
这使得黎利不敢再强行攻城,于是改攻为守,对其进行围困。
王通被叛军攻城的举动吓了一跳,再加上连沐晟都被击败,于是放弃了坚守的念头,打起了与黎利议和的主意。
因此,三江城的明军虽然有五万之众,但在李云天看来能用来作战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人而已:一万京军,他从宣化府带来的三千士卒和两千土兵,以及从剩余的明军中挑选出五千名精壮者。!^!
第442章胸有成竹(一更)
随着李云天在三江城坐镇,三江城的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社会秩序很快就得以恢复,军民低落的士气也随之大幅提升。。
为了鼓舞城内的军民,李云天让人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上都贴上了十万骁武军将在两三个月后抵达交趾的告示,告诉城里的军民只要在三江城坚守两三个月,那么届时叛军将在骁武军的攻势下面临灭顶之灾。
由于李云天亲自留下来守城,城里的军民自然相信他所说的话,否则李云天岂会置身险地?
自从到了三江城,李云天就忙得不可开交,三江城的事务比宣化城还要繁琐,他既要处理三江城纷繁的政务,也要安排整编三江城守军的事宜,时常连吃饭都顾不上,于是雷婷就用食盒将饭菜给他送来,并且监督他吃完才能忙公务。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进入交趾后,李云天每天的饮食起居就交给了雷婷负责,雷婷也是交趾唯一一个敢督促李云天放下手里的公务吃饭和休息的人。
说实话,李云天想让雷婷在宣化城留守,毕竟那里比三江城安全得多,可雷婷还是固执地跟着他来了三江城,即使是死也要跟李云天死在一起。
雷婷现在的身份是李云天身旁的参谋,在李云天的护卫中有两名她的侍女,雷婷毕竟是个女人,有什么事情的话那两名侍女也能照顾她。
这天晚上,夜色深沉,李云天在三江府府衙后院的一个厢房里微微皱着眉头望着手上的一张纸。
这张纸就是王通与黎利签订的议和文书的誊抄版,原版已经随着王通一同被送到去京城,作为王通的罪证呈给宣德帝。
按照议和文书上的规定,王通率军从交趾撤军时叛军不得干扰,交趾各地军民若想离开交趾叛军不得阻止,并且保障那些军民的安全和财产,双方止兵,永修万世之好。
然后,实际情形并不像这份议和文书上说的那样好,不仅王通率领的北归军民一路上都受到叛军和暴民的袭扰,不仅财产被抢,而且不少人被杀。
至于叛军控制地区的那些内陆军民和忠于大明的土官亲属,更是死伤惨重,叛军和暴民对他们是大开杀戒,****其妻女,抢夺其财产。
在李云天看来,这个议和文书完全就是一个笑话,不仅没有法律效力,而且叛军也没有遵守约定。
咯吱一声,当李云天凝视着那份议和文书的时候,房门忽然开了,一身黑色军服的雷婷拎着一个食盒走了进来。
“夜深了,怎么还没睡?”李云天见状顿时笑了起来,放下手里的议和文书冲着雷婷微微一笑。
这段时间来多亏了雷婷的照顾,才使得李云天的生活井井有条,要不然李云天的饮食起居可就要乱套了。
其实,李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