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盛世-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嗣昌什么都没有说,他的才智是很高的,他当然清楚眼下的局面,实际上,在朱由检的御林军使用了轰炸机高爆炸弹之前,他就已经对大明的形势非常的悲观了!甚至,要不是朱由检的御林军忽然使用了这么高新的武器,他都不敢想象,以这个皇帝的处事风格,是有什么方法可以坚持到崇祯五年的!?
杨嗣昌对于朱由检的一系列改革,谈不上彻底的反对,当然也谈不上彻底的支持,是一个中立派,但是他对于皇帝的以剿杀代替一切的蛮狠手段,是持着保留态度的!
“我已经写信给父亲了,希望他以朝廷的大局为重,父亲的为人我知道,他一定会出现在这次的大同会战当中的。”杨嗣昌闭上了眼睛,冷静的道。
朱由检没有再说什么,他现在似乎对一切,也都是一种很冷漠的态度,在一次很重大的失败之后,对于朱由检来说,没有办法再从现代‘弄’来轰炸机高爆炸弹,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很重大的失败,他的心始终都无法走出谷底,一个人站在低处,看什么东西都是高高在上的!低处看着高处,尤其压抑,唯一不压抑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看,不要去想!
但如果他朱由检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就可以不用去看,不要去想,碌碌无为的过一生,或者干脆死了算了,但他朱由检却真真实实的是一个帝王!他没有办法摆脱他的责任,如果说朱由检活着有一个东西在束缚着他的话,那,这种东西,只会是因为责任,而不是什么亲情,甚至是人们总爱津津乐道的爱情!
朱由检虽然是一个软弱的人,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会将感情放的比生命还重的人,他甚至是一个卑鄙到了极点,无耻成为了习惯的人!卑鄙无耻加自卑胆小就构成了一个千古最奇特的帝王。
朱由检可以不必面对杨嗣昌,却没有办法不面对秦良‘玉’。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民族英雄、军事家。
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秦良‘玉’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土司夫人,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
秦良‘玉’深通韬略,文艺也有造诣,著有《固守石砫檄文》传世。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爵的‘女’将军!
崇祯三年(1630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昼夜兼程,再次驰援京师。崇祯皇帝优诏褒美,晋封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召见平台,赐彩帛羊酒,并赋四诗旌其功。
此时,在御林军还很虚弱,还很渺小,还不足以替皇帝分忧解难的时刻,四川军阀秦良‘玉’则更像是朱由检的救命稻草!不要说这颗救命稻草还不一定会拼死杀敌,就算是拼死,力量也还是太悬殊!;——69658+dsuaahhh+25619959——》
第0767章 秦良玉
而朱由检却也十分清楚,军阀始终是军阀,秦良玉和她那拥有强悍战斗力的八千多白杆兵也不是万能的!更何况朝廷还亏欠了秦良玉的一家人!秦良玉的丈夫就是死在明庭手中!
从北京用武装直升飞机飞抵大同,也就是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这让杨嗣昌又惊讶了一番。
“如果大明多几个这样的空中飞行的东西,战斗力将是很可怕的。”杨嗣昌由衷的感慨道。
朱由检没有接话,他的心情很不好,一切都已经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了,武装直升飞机是不可能再有了,别说飞机,大明要是到了能够生产汽车的能力,还有谁可以跟大明对抗?他不想说话,而且再说下去,以杨嗣昌的精明,应该不用多久就会发现他是皇帝的秘密。
朱由检在想着秦良玉的事情,如今手中有战斗力的部队实在是太少,这让他不得不依靠地方军阀,爱*阀,秦良玉!
秦良玉和朝廷的纠葛他是很清楚的,这得从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说起。马千乘,字肖容。石柱宣抚使。明朝将军,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因祖上有功世袭石柱县土司,妻为秦良玉(著名女将军、忠贞侯),子马祥麟(骠骑将军),孙马万年。1613年被内监邱乘云诬陷病死狱中。万历十六年(1588年),龙阳洞土司谭彦相等欲脱离石柱土司统治,石柱土司马斗斛为维系“土不出境”的祖训,遣子马千乘率兵围攻龙阳洞,征之。(湖北利川鱼木寨)
万历二十年,刚满二十岁的秦良玉嫁给比自己大两岁的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
万历二十二年,马千乘之父马斗斛已在石砫开矿。后来被查亏损而贬戍口外。当时马千乘也被收系。石砫女土官覃氏行石柱宣抚吏。
万历二十三年,“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集众数千。围覃氏”,朝延“命四川抚。按谳其狱,事未决。”族人凑足赎金,马千乘得以出狱掌印。
万历二十五年春正月丙辰,朝鲜使来请援。二月丙寅,复议征倭。七月癸巳马千乘、秦良玉奉诣援朝抗倭。是月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叛,掠合江、綦江。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
万历二十七年。抗倭结束,朝廷任命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千乘以三千白杆兵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染上了暑疫,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明朝派来监军的太监邱乘云,被邱乘云诬陷投入狱中。在狱中,得不到治疗调养,马千乘病重而死。
马千乘死后,朝廷觉得他并无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抚史的世袭职位。而这时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龄尚幼,朝延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所以授命她继任了丈夫的官职。
朱由检知道朝廷是愧对了马家的。但是他也不得不防着秦良玉和马祥麟,这也是他在秦良玉自己散了家财北上勤王后。还一直留住马祥麟在京畿地区的一个主要原因,谁也不舍得用自己的地方兵去填补朝廷的窟窿!人都是有私心的,否则就是圣人,是神仙。
白杆兵,明朝末期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当年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长枪)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明末忠贞侯、四川总兵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围攻成都城。他们四处攻击,烧杀抢掠,残暴至极。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獗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从天而降,令叛军闻风丧胆。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建立‘大金‘(后金),开始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战场在今辽宁抚顺以东),明军惨败,诸营皆溃。自此之后,驻辽明军几乎是闻警即逃。
东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秦良玉闻调,立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八旗兵,大战中杀八旗兵数千人,终于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并长久为之胆寒。由于众寡悬殊,秦邦屏力战死于阵中,秦民屏浴血突围而出,两千多白杆兵战死。但也正是由此开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杆兵‘名闻天下。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攻榆关不入,便率十万八旗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清兵趁机直奔向通州,京师形势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以补朝廷因连年应战而造成的军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长矛,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围。
朱由检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见秦良玉,优诏褒美,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其功。
第0768章 雁门关
京师保卫战是朱由检亲自领导,亲眼见证的,他深深的被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而感动着,但是抵御外敌还好一些,这是卫国战争,让秦良玉的白杆兵帮着自己去剿杀反民大军,这就需要朝廷正统的军队,需要自己的御林军和三边大军这样的专职服务于皇帝的军队了!他的性格让他不忍心开口。
优柔寡断的朱由检,也有着面子薄的特点,他绝对不是一个脸皮厚,随便就能够对别人提出要求的人,而且,此时的明庭非常衰落,除了秦良玉这样少数的地方爱国武装,根本没有什么地方军队会听从皇帝的调派,他怎么好意思让白杆兵这种,纯粹是靠着马家的家族体系组建起来的军队而去反民大军血战呢?
大同上空的白云层层叠叠,这是一个深春的好时节,但是朱由检却无心欣赏这空中的美景。他驾驶着武装直升飞机在大同上空盘旋了一周,不确定该在哪里着陆,他自己也并没有想好。
“问清楚了曹文诏和孙传庭军队的具体位置了吗?”朱由检问身边的副手高德威,高德威即锦衣卫的大头领,同时也是检荀楼的直属跟班,虽然他的品级已经远远的高出于检荀楼的那个从七品的小旗头衔。
高德威点点头,“大同城内驻防的都是秦良玉的大军,共计八千多人,而孙传庭的一千大军在宁武关驻防,曹文诏的一千大军在雁门关驻扎。至于杨鹤大军的消息并不确切,一直在陕西至山西周边调动,具体人数也不确切。”
朱由检嗯了一声,什么都没有说。他已经想好了去哪里,他跟秦良玉之间并没有无线电系统联系。一方面是出于对军事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他没有办法将全部是靠着家族体系组成的秦良玉的白杆兵划入自己的中央军。这就是他和秦良玉军队之间的微妙关系。
杨嗣昌同样什么也没有说。他已经看出来了这个检大人对自己有所防备,而且以他的城府。一般是不跟不熟悉的人说太多话的,更何况这个人是王承恩的外甥,是皇上身边亲近的人,在这一世,杨嗣昌和皇帝还没有过接触。
但是杨嗣昌听见了一点点关于父亲的消息,还是很欣慰的,父亲的三边大军移动到了陕西和山西交汇的周边,说明父亲的心。还是在朝廷的身上的。
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眼,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牧。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
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朱由检之所以将武装直升飞机停靠在雁门关,并不是不放心秦良玉会对自己怎么样,他是完全相信秦良玉的爱国情怀的,他只是希望离着前线更近一些,得到的消息更确实,更快捷一些,反正他有武装直升飞机,也不用担心自己有什么危险。(未完待续)
第0769章 厌倦了
曹文诏和孙传庭没有合兵一处,曹文诏暂时驻扎在雁门关,而孙传庭的大军则驻扎在宁武关。
朱由检之所以选择到曹文诏的军中,而不是去离着前线战场更近的宁武关,也是有着他自己的想法的,在朱由检的心中,其实也愧对曹文诏,如果他是蒋公的话,曹文诏实在是他手中的第一王牌张灵甫,是明末战场上真正的屡战屡胜的常胜战将!曹文诏即便是没有杨嗣昌和洪承畴一般的帅才,也绝对是战将中的第一号人物!
上一世,曹文诏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最高统帅的朱由检本人,就难辞其咎,一方面他对人总是心存疑虑,这是他性格的一个弱点,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勾心斗角,监军太监,地方实力派的洪承畴,还有地方的巡抚大员,能者多招惹嫉妒,又多恃才傲物!说曹文诏坏话的人实在太多,最后让他的第一王牌莫名其妙的就在对反民的作战中战死了。
曹文诏的死,也无疑给了身为大明王朝最高统帅的朱由检以很大的打击!他手中的能者本来就并不多,乱世出英豪,那都指的是民间,指的是那些想上位,想尝一尝九五之尊滋味的人,而不是指朝廷,更不可能指一个已经正在倒塌中的帝国大厦!
曹文诏和一千多官兵都没有见过这种在天上飞的东西,但是有了无线电的联系,知道是皇帝的亲信检大人到了,大家带着敬畏之心看着武装直升飞机的降落。
朱由检停了武装直升飞机,熄火,让杨启聪分派十名西厂武装太监们驻守飞机。自己则带着其他人下飞机。
曹文诏的军队是朱由检亲自指派给他的御林军精锐一千人,经过了一年多的野战,更加的精锐。也更加的训练有素,虽然人数不多。却像模像样!
曹文诏从两排站得整整齐齐的亲兵当中穿过,给下了飞机的检荀楼行了一个大明御林军的标准军礼,不管是穿着还是军姿,这支军队,都有别于地方武装,更是比各地府兵的战斗力强上五倍不止!
带着软皮面具的朱由检也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些都是按照他的要求,在经过了现代化的军事纪律之后。形成的御林军独有的特色。
“曹将军辛苦了。”朱由检淡淡道,他现在看见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在原来,他只要是跟自己的御林军在一起的时候,甚至比跟天下最美的美女在一起更让他激情澎湃的。
曹文诏也是淡淡的一笑,“检大人辛苦了,久仰大名!听说遵化轰炸就是检大人亲自指挥的,大壮我大明全军的士气啊。”
朱由检摆摆手,这次他来前线,就没有下达由自己做前敌总指挥的圣旨。他对指挥这种古代步兵的大规模会战,还是有着自知之明的,他绝不是曹文诏和洪承畴等人的水平。“不值一提,都是皇上的福泽,和将士们的功劳。”
曹文诏以为检大人谦虚,也不以为意,带着检荀楼,杨鹤,高德威,以及检荀楼的一众亲随,前往雁门关主楼休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朱由检看着这雄伟的关隘,由衷的感慨道,“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