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号为“将军”。关格由于脾肾衰败,气化无权,两便失司,临床上不仅可见尿闭,亦可出现大便秘结,应用大黄通腑泄浊,使邪有出路,对于缓解病情十分必要。大黄为寒下之品,适宜于里热实证。但关格多系正虚邪实之证,因此常扶正与攻下并用,扶正的目的是为了顾护正气,如果一意攻下,往往正虚不支,正随邪脱。正虚有气虚、阳虚、阴虚之分,所以扶正攻下可以益气、养血、温阳、养阴诸法与攻下并用。凡阳虚便秘者,常配温阳益气之药,常用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等。凡阴血亏虚便秘者,宜采用增水行舟、滋阴养血攻下法,常用方为增液承气汤、四物汤、麦味地黄汤等。另外,在运用大黄导泻时,当中病即止,大便宜每天2~3次软便为佳,不可令腹泻无度,否则会更伤胃气,使病情恶化。大黄的用量因人而异,可由3g增至15g。大黄生用、后下,制大黄同煎,也有讲究。一般而言,老人、小儿、体质极弱者,应选制大黄同煎,作用缓和而持久;如是大便燥结较甚,则应选生大黄后下方能达到通腑泄浊的作用。
【医案举隅】
王某,女,42岁。
因头晕8个月住院。
主要症状:头晕,恶心,时有呕吐,胸闷胁痛,全身乏力,纳食不香。尿量少,大便时干时稀,下肢浮肿,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嫩,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象沉细稍弦。
中医辨证为脾虚肝郁。脾虚则纳食不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头晕、恶心,甚则湿浊上逆而有呕吐。脾虚津液运化失职而湿聚为肿。肝气郁结,则见胸闷胁痛。拟疏肝健脾治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味。
处方:东北人参10g(另煎对入),苍白术各109,茯苓30g,甘草6g,法半夏15g,陈皮10g,广木香10g,砂仁6g,柴胡12g,白芍12g,生姜6g;薄荷3g。
服上方后,头晕减轻;恶心呕吐消失,纳食增加,尿量增多,下肢浮肿全消,胸闷痛亦消失。继守原方治疗,共服55剂。出院后门诊继续治疗,迄今已1年零8个月,病情稳定。
编者按:此例关格为脾虚肝郁,两脏合病,脾虚转输无力,肝郁则疏泄失职,以致三焦不通,气化不行,下窍不利,清浊相干为病。间者并行,肝脾同治。治脾用香砂六君子汤,疏肝用逍遥散。服药后脾运肝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重病转轻。
(时振声。肾炎中医证治要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古代文献精选】
《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关则不得小便……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热在上焦肺之分,故渴而小便不利也。……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大燥,小便不通也。”
《景岳全书·关格》:“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曝十寒,得失相半,终无济于事也。”
《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第五节阳痿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籍中有十分丰富的古代房中学内容,已有对阳痿初步认识的内容记载,其中竹简《十问》认为阳器与身俱生而先身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阳痿为“阴痿”。《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大衰而不起不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认为。‘‘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在治疗上亦以温肾壮阳为主。《神农本草经》记载了治疗阳痿的药物15种,如白石英、巴戟天、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蛇床子、桑螵蛸、阳起石、淫羊藿等,这些药物多为后世医家治疗阳痿所沿用。明清时期对阳痿成因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出郁火、湿热、情志所伤亦可致阳痿。如明·王纶《明医杂著·卷三》说:“男子阳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源流》云:“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至清末韩善征《阳痿论》专著,对阳痿的认识逐渐完善,治法除补肾之外,尚有从心(心包)、脾胃、肝(胆)等脏腑经络论治。《阳痿论》强调辨证,以虚实论阳痿,反对滥用燥烈温补。
西医学中各种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造成的男子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劳伤久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外邪侵袭等;发病机理为肾、肝、心、脾受损,经脉空虚,或经络阻滞,导致宗筋失养而发为阳痿。
一、病因
1。禀赋不足,劳伤久病
先天不足,或沉湎情色,恣情纵欲,房事不节,及早婚多育,手淫频繁等,均可以造成肾精亏损,命门火衰,而导致阳事不举。久病劳伤,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或年老体衰,气血不充,宗筋失于温养,则痿软不兴。《素问·痿论》说:“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萎。”再如《类证治载·阳痿》所言:“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或思虑劳神,或惊恐伤肾,或先天禀弱,或后天食少……而致阳痿者。”
2。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脉络不张,血液不充,宗筋弛纵,则病阳痿。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宗筋失荣,故阳痿难举。或大惊猝恐,伤于心肾,气机逆乱,气血不达宗筋,不能作强,则阳事不举。《景岳全书·阳痿》说:“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日恐伤肾,即此谓也……又或于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3。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节,或大病久病损伤脾胃,失却调养,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输布精微以养宗筋,则宗筋不举而痿软。或过食肥甘厚腻,致使脾虚失运,酿生湿热,下注宗筋,气机受阻,痿而不举。
4。外邪侵袭
久居湿地或外感湿热,蕴结肝经,下注宗筋,气机受阻,发为阳痿。或寒湿伤阳,阳为阴遏,也可发为阳痿。
二、病机
阳痿的原因虽然众多,其基本病机为肾、肝、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荣,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气血失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肾藏精,寓元阴元阳,主生殖,开窍于阴器,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司宗筋。宗筋者,一指一身之筋,二特指男子前阴。肾精、肝血是性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为其动力,肝气疏泄则使其气机通畅,血液充盈,当举则举。情欲平复之后,血液归藏于肝,当痿则痿。心乃君主之官,情欲萌动,阳事之举,必赖心火之先动,如若忧虑伤心,心血暗耗,心火不动,则心难行君主之令,而阴茎软而不举。肾虚精亏,真阳衰微,精亏失润,阳衰失温,则宗筋不振,无以作强。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血不达宗筋,则宗筋不聚,阳事难举。脾之经筋皆聚于阴器,脾失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宗筋失养,乃阳事不举。故阳痿之病位在宗筋,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皆相关,主要病在肾、肝、心、脾。
阳痿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且多虚实相兼。肝郁不疏,湿热下注属实,多责之于肝;命门火衰,心脾两虚,惊恐伤肾属虚,多与心、脾、肾有关。若久病不愈,常可因实致虚,或因病致郁,加重病情。如湿热下注,湿阻阳气,可致脾肾阳虚之证;湿热灼伤阴精,或肝郁化火伤及肝肾,而成肝肾阴虚之证。虚损之脏腑因功能失调形成各种病理产物,又可因虚致实。如脾虚痰湿内生,或久病人络夹瘀,可致脾虚夹湿夹痰、肾虚夹痰夹瘀之证。此外,心脾肾虚损之阳痿,常因欲求不遂,抑郁不欢,久之大多兼夹肝郁不疏之实证,以至病情更加错综复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
2。常有性欲下降,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寐不安,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3。常有操劳过度、手淫频繁、房事不节、久病体弱、情志失调及消渴、郁证、惊悸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阳痿与早泄:阳痿是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有效勃起,包括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早泄是指性交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达到高潮射精,导致性交过早结束的病证。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别,若早泄日久不愈,可导致阳痿,或二者并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则乏力气短、腰酸腿软、尿频清长、舌淡脉细,实则胸闷胁胀、烦躁易怒、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腻)。若有虚实夹杂者,需辨虚损之脏腑、夹杂之病邪。
2。审寒热
寒则面白、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热则面红、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3。明脏腑
情志所伤,郁怒所致,病在肝或心;外受湿热,邪客肝经;气血不足或湿热内蕴,则脾胃先病,后入肝经;恣情纵欲,肾精先亏,精损及阳;胆怯多疑,病在心、胆、肾。
二、治疗原则
总的治疗原则为补肾疏肝,健脾益气,行气活血,恢复前阴宗筋气血正常运行。年轻而体壮者,病多在心肝,实证者为多,治以调和心肝为主;年老而体弱者,病多在脾肾,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者为多,治以调补脾肾为先。本病往往因郁致痿或因痿致郁,在辨证基础上适当加入解郁安神、行气活血之品,常可提高疗效。同时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
三、证治分类
1。命门火衰证
症状: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畏寒膝冷,精神萎靡,头晕耳鸣,尿频清长,甚至五更泄泻,阴器冷缩,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细。病机概要:命门火衰,宗筋失温。
治法:温肾壮阳。
代表方:赞育丹加减。本方功效温肾补阳,兼以滋养肾阴,适用于真火不足,阳虚精衰之证。
常用药:肉苁蓉、巴戟天、蛇床子、韭菜子、仙灵脾、仙茅、肉桂、杜仲温肾壮阳补火;枸杞子、山茱萸、熟地、当归滋阴养血,从阴求阳;白术健脾以补后天。
滑精频繁,精薄精冷,加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补肾固精。阴阳两虚者,可选用还少丹加减。火衰不甚,精血薄弱,或真阴不足,可用左归丸治疗。
本证多见于年高体衰者,用药注意阴阳相济,所谓“阳得阴助而泉源不竭”,尤肾精不足为主而阳虚不甚者,更应以填精为主,少佐温阳之品,若滥用燥烈之品则更耗真精。
2。心脾亏虚证
症状:阳举困难,心悸,失眠多梦,力不从心,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遇劳加重,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功效益气健脾,养心补血,适用于心脾不足,气血虚弱之证。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当归、龙眼肉养血生血;木香、香附理气解郁。
临床应用时可加巴戟天、仙灵脾、九香虫、露蜂房等以助兴阳起痿,重者另配人参炖服。本证多见于劳心劳脑、操劳过度者,治疗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配合药膳调补更好。
3。肝郁气滞证
症状:临房不举,举而不坚,或寐中或其他时候却有阳事自举,心情抑郁烦闷,胸胁胀满或窜痛,喜太息,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所愿不遂,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不用。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行气养血柔肝作用,用于情怀不畅,抑郁烦闷,气机阻滞证。
常用药: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养血柔肝;陈皮、枳壳、川芎行气活血。
若气郁化火,出现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目赤尿黄,可加丹皮、山栀子、龙胆草;兼有瘀血,可加丹参、赤芍、鸡血藤以活血化瘀。兼见纳呆便溏者,为肝郁脾虚,可选逍遥散加减。
本证多见于年轻者及新婚者,须重视心理调理,辅以药物治疗,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4。惊恐伤肾证
症状:临房不举或乍举乍泄,心悸惊惕,胆怯多疑,夜寐噩梦,言迟声低,常有被惊吓史,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病机概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畅,宗筋失养。
治法:益肾宁神。
代表方:启阳娱心丹加减。本方具有益肾壮阳、疏郁宁神作用,适用于惊恐伤肾,心肾亏虚证。
常用药:人参、菟丝子、当归、白芍补益肝肾;远志、茯神、石菖蒲、生枣仁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柴胡、香附、郁金理气疏郁。
惊悸不安,夜寐噩梦者,加磁石、龙齿重镇安神;脉络瘀阻者,加蜈蚣、露蜂房、丹参、川芎通络化瘀。
5。湿热下注证
症状:阳痿不举,阴茎痿软弛长,阴囊坠胀作痛,潮湿多汗,瘙痒腥臭,胁胀腹闷,倦怠体困,泛恶口苦,尿黄灼痛,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下注,蕴结肝经,宗筋不利。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适用于湿热下注肝经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利湿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当归、生地活血凉血坚阴。
阴部潮湿瘙痒者,可加地肤子、苦参、蛇床子以燥湿止痒。若湿盛困遏脾肾之阳,可用右归丸合平胃散。若湿热伤肾,阴虚火旺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
临床应用本方须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过于苦寒,伤阳损脾。
【预后转归】
本病之预后,因不同病机与病情轻重而异,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恣情纵欲或思虑过度而致命门火衰,气血亏损者,予适当治疗与调养,精血自能恢复。对肝郁、惊恐、湿热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逆乱,经络阻遏者,当各种病理因素去除,病情亦可向愈。但对先天不足,天癸缺失,或久病痰瘀闭阻经络者,则预后大多不良。
【预防调护】
畅情怀,正确对待性的自然生理功能,减轻对房事的焦虑心理;调饮食,不过食酒醇及肥甘厚腻;勤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整体机能,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适劳逸,在感到情绪不快、身体不适、过度疲劳时,应暂时避免房事;早诊断,早治疗,切忌讳疾忌医,隐瞒病情,贻误治疗时机。
【临证备要】
1。男子阳痿不是孤立的问题,非独肾虚或肝郁可以致痿,五脏皆可致痿,尤其情志因素是影响性功能的重要原因。性者,心生也(左“心”右“生”,即为“性”),故无“心”则无“性”。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心神统帅之下,脏腑功能协调,气血畅顺,性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不良情绪可以诱发和加重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亦可诱发和加重不良情绪。所以,治疗阳痿等性功能障碍应注重心神调理,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养心安神、解郁安神或交通心肾、温通心阳等法治疗。
2。男子之阳,以通为用。今时之人,往往以车代步,多坐少动,多食少劳,情怀自扰,多瘀多郁,或痰瘀交阻,气机不畅,邪实者十之八九。此类阳痿患者,临床所见甚多,乃宗筋气机不通而然。阳器阳气,通则为用,不通乃病。治疗男子阳痿,重在恢复宗筋正常气机,以使阳道通畅。通阳之法,又当谨守病机,随证而施,或疏肝,或宣肺,或散寒,或涤痰,或活血,或化湿,或清热,或娱心以通阳。确有脏腑亏损、气血虚弱者,补虚与通阳相结合。
【医案举隅】
王某,男,41岁。1985年5月初诊。
主诉:阳痿已十余年之久,或举而不坚,或痿而不用,下肢痿弱无力,精神萎靡,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多梦纷纭。曾用针灸并中西药多方治疗,未见效果,故来求治。
诊查:舌苔薄白微黄,脉沉细,略有弦象。
辨证:肾精亏损,日久阳气虚亏,宗筋失养,以致作强无能,形成肾衰阳痿之证。
治法:补肾益精,温助元阳,以充作强,缓缓调补。
处方:生地黄60g,山萸肉30g,怀山药60g,枸杞子30g,炒川续断60g,紫梢花120g,柴狗肾2具。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早晚分服2丸,淡盐水送下。
患者诉,连服上方药四天即见功效,阳事欣然。继服药一个半月,效果继增,并得以巩固。一料丸药服尽,健如常人,并嘱摄生之道,十余年之阳痿竟获愈。
按:阳痿多由肾精亏虚,命门火衰而成,所以火衰,当先水亏,阴虚及阳,致成阳痿不用。余在临证治疗本病,多以地黄、山萸肉、怀山药、枸杞子、续断、紫梢花、柴狗肾等为基本用药,以滋补肾阴为主,随症加减,辅以助阳之品,做成丸剂,并以淡盐水送服,以资助肾之元阴也。以此缓缓调补,如法服用多效。若欲急于求成,反欲速而不达。试观重服汤剂,喜用参、茸、海马、附、桂、三鞔等品,致使火升鼻衄龈肿等症,而阳痿如故者不鲜见。
本案此人年过四十,肾气渐衰,阳事不举已有十余年之久,当时未满三十,正是“肾气平均,筋骨强劲”、精血旺盛、元气充沛之时即患阳痿。余审其手足心热,夜寐多梦,脉沉细略弦,阴虚之象已明,故用六味地黄丸“三补”中熟地易生地。因生地甘寒滋阴能补肾,是从阴补阳,以生地黄为主,突出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之特点,故效果甚为满意。
(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证治准绳·阴痿》:“阴痿弱,两丸冷,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固真汤、柴胡胜湿汤。”
《景岳全书·阳痿》:“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肾,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其证。宜滋阴八味丸,或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之类主之。火之甚者,如滋肾丸、大补丸之类俱可用。”
第六节遗精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谓“滑精”。必须指出,凡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长期无性生活者,一月遗精1~2次属生理现象。如遗精次数过多,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并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则属病态。
本病记载首见于《内经》,称遗精病为“精自下”。《灵枢·本神》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明确指出遗精与情志内伤有密切关系。汉·张仲景称本病为“失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于口燥。”认为此病为虚劳所致,治疗上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固涩精液。隋唐时期,巢元方和孙思邈分别称遗精为“尿精”、“梦泄精”及“梦泄”,并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病机由肾虚而致。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云:“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宋代以后,遗精从虚劳、肾虚门类分离,作为独立的病证。《普济本事方…膀胱疝气小肠精漏》正式提出遗精和梦遗的名称。在病机上除将梦遗归为下元虚惫外,还提出经络壅滞,欲动心邪,并分立补肾、清心、利湿诸治法。《济生方·小便门》认为“心肾不交”在本病病机上占绝大多数。金元时期,朱丹溪除了将遗精分为梦遗与滑精外,还倡“相火”导致遗精理论,指出:“肝与肾皆有相火,每因心火动则相火亦动。”明·方隅继相火之说后,在《医林绳墨·梦遗精滑》中认为:“梦遗精滑,湿热之乘。”进一步充实了遗精的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在治疗上提出了滋阴降火、补脾化湿、清利湿热、益气升提治则,并认识到不同脏器病损所致的遗精需分而治之。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