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谈笑之间破大案-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棚子的边缘还能找到两枚虽然有些模糊、但仍可分辨的鞋印,看得出来与棚内的鞋印属于同一人所有。
  “测量一下步距。”吴小康吩咐道。
  宋晓军拉开卷尺蹲在地上,一边测量一边喃喃地报送着数据。黄华在一旁做记录。
  “步距在七十四公分至七十六公分之间,平均七十五点二公分。”黄华大声宣布道。
  吴小康盯着鞋印沉思道:“本人正常行走时,步距一般在七十三至七十四公分之间,可见该不明人物身高很可能比我要高。”
  “我们需要向焦化厂的职工了解这个灯绳是什么时候以及是什么原因断掉的,也许可以藉此了解与案情有关的更多细节。”吴小康又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宋晓军忙着对轮胎印迹、鞋印以及灯绳进行拍照,黄华则在一旁记录并绘制示意图。在拍摄轮胎印痕和鞋印时,他让黄华把卷尺拉开放在它们的旁边作为参照,这显然是受到清钢总厂保卫处的启发,因为过去他们从没这么干过。
  两个现场搜集到物证痕迹,全都在第一时间由技术科的民警送到了市公安局刑侦技术科进行分析鉴定。
  第一行动小组的室外勘查工作暂告一段落,还有大量的辅助调查在等着他们。
  在洪建阳那个小组的配合下,第一行动小组展开了外围辅助调查,结果并不如人愿。
  对于第一起凶案,他们的调查结果是:何赛姣遇袭那晚,没有任何人发现有任何可疑人物出现在现场附近;在那段时间里,除了受害人之外,没有人宣称到过那个厕所;事后也没有任何人报告,曾经看到过任何可疑人物或者骑车人在那一带出现,同样,也没有发现宿舍区有形迹可疑的人出现。
  关于发现轮胎印痕的那片菜地,民警们费了不少精力才找到它的主人。他是炼钢厂的炉前工,名叫蔡和生。找到他后,民警又费了不少口舌来打消了他的疑虑。
  “你不必紧张。我们找你是想了解与案情有关的事儿,至于你在厂区的空地上栽种蔬菜是否违反了厂规,那不归我们管。我想,既然至今都没有人找你谈这事,说明那算不了什么大事。对吧?”李立华的这番话,总算让他吃了颗定心丸。
  蔡和生絮絮叨叨地解释说,那片菜地开头只是随便种着玩儿的,没想到种上后发现瓜菜长势良好,他便越种越起劲,反正也没人来干涉他,地便也越开垦越大了。
  说到这,他偷眼瞧了民警们一眼,见他们没有责备的意思,便接着说道,“因为那片菜园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围篱笆,谁都可以进出采摘瓜果,我也并不在意,反正也是种着玩儿的。所以基本上到了九月初,菜地里就没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九月中旬之后,我就没再去过那里了。”
  “那你上菜地的时候,是不是都是骑着车去的?”吴立中问道。
  “那个,我没车子的。”蔡和生憨憨地一笑。
  对于这个结果,李立华很满意。
  可梅申一点儿也不想让他过得太舒心,他冷静地指出:“那些到他菜地顺手牵羊、不劳而获的家伙,也有可能是骑着车去的。”
  “也许吧。”李立华淡淡道,他不想与梅申争辩。
  对于第二起凶案的辅助调查结果是:王月华遇袭那晚,没有跟炼钢厂或焦化厂的任何人有约,而且那两个厂几乎没什么人平日里跟她有来往;迄今为止,仍不清楚她那晚为何会舍近求远、摸黑去到那座公厕;没有任何人在案发现场及其附近,或者在王月华途径的路线上,看到任何异象或听到任何异常声音;同样,也没有人看到那晚在那一带有骑车人出现。
  不过,吴小康他们倒是解开了“电灯拉线断头之谜”。
  煤堆旁的电灯拉线确实是在王月华被害那晚断的,而且也可以肯定,确实是被人割断的。
  焦化厂的工人李兴利说,那晚他上小夜班,下班前大约一小时他还到过煤堆铲过两车煤粉,那时棚子里的那盏灯是亮着的。当时拉线断没断不知道,只知道五个小时前还没断,因为那时是他亲手拉着那条灯绳把灯给打开的,而且当时感觉那根灯绳还挺结实,不像是马上要寿终正寝的样子。可是当他下班经过那个煤堆时,发现那里漆黑一团,还以为是哪位领导为了节约用电把灯给关了。
  后来,上大夜班的工人张建生发现煤堆那里黑灯瞎火的,便打着手电想把灯打开,结果却发现拉线断了。他以为是上小夜班的人把灯绳给拉断了,当时还在心中嘀咕说,这家伙怎么也不言语一声。
  令他不解的是,他打着手电在地上来来回回照射,就是没有看到断掉的那截灯绳。心想,那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拽断了灯绳不仅不给接上,还把灯绳给拿走了,这不是存心捣蛋吗?
  他用手电照向断口,发现断口很齐整,不可能是拉断的,而很可能是有人用刀子之类的东西割断的。当时他还想,会不会是哪个下了夜班的工人到煤堆这儿撒了尿后,想找根绳子捆东西,就打起灯绳的主意来了。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要把灯给关上呢?
  后来他到仓库领了条灯绳,站在棚子里的那张小方桌上把灯绳给系上了。
  第二天他跟李兴利提起这事,他也感到奇怪。不过由于这煤堆距离出事的厕所有四、五十米远,所以两人都没把它跟凶案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没有把这事作为可疑情况向专案组报告了。
  后来吴小康率众手下做了一番调查,无论是焦化厂还是炼钢厂,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曾经对那条灯绳有过不轨举动。
  洪建阳他们那个行动小组也在吴小康的要求下,对访问对象进行了询问。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承认有过此类行为,也没有人反映曾经看到其他人有过类似的行为。
  民警们认为,从调查结果来看,灯绳很可能就是凶手割断的。
  

第十六章 第一位浮出水面的嫌疑人(一)
更新时间2012…12…16 9:02:48  字数:2953

 某位侦探(当然是小说家笔下的侦探)曾经说过,在发现凶手的过程中,首先怀疑每一个人,然后随着对案件的研究再逐一将他们排除掉,这样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这话说说容易,可实施起来却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负责在全厂范围进行走访排查的专案组第二行动小组,正是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去发现凶手的。可是要在清钢厂实施这一方案,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清钢全厂有职工近万名,要把他们逐一排除掉,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单就询问职工而言,如果一个不拉,平均每人会面三十分钟,不吃不睡也得半年多时间;如果扣除三餐和睡眠时间,那就要将近三百天!
  三百天啊,那可是将近一年的时间哪!这么长的时间都要耗在这件事上,那还不把人给整疯了!清钢总厂保卫处的人心里直发怵,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第二行动小组对全厂职工进行走访、排查。
  即使根据凶手的特点,扣除女性和个子在一米七零以下、身体比较瘦弱的男性,也还有五、六千人,再加上受害人本人、与受害人比较接近的女职工、知情人等等,怎么说也得有六、七千人吧!
  杨建平暗自期望,别让自己去配合专案组做这件事,可偏偏何达安就安排他去干这个。他不住地叹气。
  好在专案组早就考虑到了这个情况,他们分成八个小组分别对各个分厂、车间的职工进行调查、访问。根据谈话对象的具体情况,谈话地点或安排在专案组大本营,或安排在宿舍,或直接到车间找人。
  何赛姣是唯一活着的被害人,同时也是其中一个案件的报案人,作为最重要的知情人,对她的询问自然是安排在首位。
  这着实令被冷落了许久的她乐坏了,一时间觉得自己就像国宝大熊猫一般招人疼爱。一经传唤,便立刻乐颠颠地赶往专案组约定的谈话地点。
  她一现身,就把调查小组负责记录的民警任小平给镇住了!
  他虽然并没有根据名字把何赛娇想象成什么大美女,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出现在眼前的会是个梁山上下来“母大虫”。而且这个“母大虫”一进门就扯着嗓子大声咋呼,生怕别人不知道她的到来。
  接着一股风似的卷到任小平面前,试图展现主人的待客之道,友好地冲他“嫣然一笑”,可看上去简直就是在挤眉弄眼、龇牙咧嘴!惊得小任一哆嗦,钢笔不小心从手中滑落,一头扎在记录本上,在那里溅出一团墨迹……
  他低低咒骂了一声,赶紧抓起不知是谁扔在桌上的一个粉笔头,使劲摁在墨迹处吸干墨渍。
  组长洪建阳引导谈话的进行。虽然他事先已看过书面材料,但仍然希望能听听当事人亲口叙述,希望掌握更多与案情有关的细节。
  何赛姣自然是满心欢喜、添油加醋地讲述了她的被害经历,并解释说,由于天太黑,而且自己一心想要制服凶手,将其擒拿归案,拼命跟凶手搏斗,所以没顾上看那人的长相。不过她可以肯定那人是男的,因为全厂没有一个女人能打得过她。说完,还捋起袖子,绷紧胳膊,向大家展示她的肌肉。
  民警们使劲儿咬住嘴唇,才没让自己笑出声来。
  “你觉得那人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洪建阳问道。
  何赛娇摇晃着脑袋说道:“我没看清那个人的长相,不知道他是不是熟人。”
  “那么,你能描述一下那人的穿着打扮吗?”
  何赛娇迟疑道:“这个……我记不清那人穿什么了,只觉得他好像是穿着灰色的工作服,跟我们清钢厂的工作服差不多。”
  “厂里有没有什么人跟你结怨、闹矛盾,或者对你意见特别大?”
  一听这话,何赛娇立刻鼓着腮帮、瞪着牛眼,毫不犹豫一口气点了七、八个人的名字,似乎仍然意犹未尽。
  任小平猜想,她可能一时想不起有些人的名字了,否则说不定会报出一长串的嫌疑人来。
  “你认识另一名被害人,也就是薄板车间的职工王月华吗?”洪建阳继续问道。
  “认识,认识。”何赛娇很高兴地答道。
  “你跟她的关系如何,平常有没有来往?”
  何赛娇叹了口气道:“我跟她挺熟的。咳,那个可怜的小东西,看着就让人心疼。她啊,长得又瘦又小,人又老实,没人关心,也没人疼爱,总受人欺负。我呢,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是处处关心她、保护她,不让男人们欺负她。可惜啊,我跟她不在一个车间,否则绝不会发生那种事的!这年月啊,就是老实人受欺负……”
  她自顾自地说个不停,洪建阳只好轻咳一声,用“那么”之类的转折语让她打住。
  “你知不知道有什么人与王月华有矛盾吗?”
  何赛娇立刻扯起破锣嗓子,“嘎嘎嘎”地笑个不停,好像那是世界上最可笑的问题,弄得洪警官有点恼火。
  她好不容易止住笑声道:“那可怜的小东西啊,她只会哭,从来就不敢跟人闹矛盾。她的一个老乡想要跟她好,可她不喜欢那家伙,但又不敢当面拒绝他,只好一直躲着那家伙。可是那家伙一直纠缠她,还限她几天内给他一个答复,吓得她跑来找我哭诉。哼,我把那家伙毫不客气地教训了一顿,把他给吓跑了。”
  说完,她得意地“嘿嘿”直乐。
  “那人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
  何赛娇鼓着腮帮、歪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没想起那人的名字,最后撇了撇嘴道:“反正那家伙个儿挺矮的,还没有三块豆腐高。”
  听她的意思,好像个子矮是一种罪过。她忘了,自己的小丈夫差不多也是个没有三块豆腐高的小矮个。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何赛娇翻了半天白眼,“这个,大概是半年前吧。”
  她给专案组成员留下的印象是,她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表现欲,说话喜欢添油加醋、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虽然不见得有什么恶意,但对她所说的证词很难让人产生真实、可信感。
  显然,她提供的那份嫌疑人名单多半也是靠不住的。
  在何赛姣之后接受专案组约谈的,是王月华案件的报案人余丽华。
  这是位胆小怕事的女孩,人长得又瘦又高,象根黄豆芽。可能因为胆子小,一天到晚老想躲避这个世界的一切可怕的事物,甚至可能连阳光都让她感到害怕,所以老是含胸驼背,看上去整个人畏畏缩缩的,十分憋屈,完全没有年轻女孩的朝气。
  虽然已事隔数日,但她仍处于惊恐之中。面对一身制服的民警,更是惊恐万分。她双手握拳,抖抖索索、结结巴巴地叙述着发现王月华以及去喊人的经过,那声音小的就象蚊子在哼哼,而且还呜咽不止。
  民警们只好边轻声细语地安慰、鼓励,边耐心劝说她慢慢说出那天的经历。可是不管民警和保卫处的杨建平如何好言相劝,余丽华仍然泪流满面,哽咽抽泣不止,甚至连让她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似乎都是对她的残酷折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抽泣的时间比叙述事情的时间还要长。
  访查小组不得已只好放弃了对她的询问,让她将那天的经历写一份书面报告交给专案组。不过大家都没抱什么希望。
  杨建平暗暗好奇,不知道出事那天,炼钢厂的那几个家伙到底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个女人为他们带路的?
  跟参与救人的炼钢厂副厂长孙勇的谈话,则显得既痛快又利索。
  孙勇是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汉子,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人很豪爽。询问人员才提了个话头,他就干净利落地把那天上午余丽华泪流满面地奔进厂部办公室,到他带人赶到案发地点救人,再把人抬到厂部医院,然后向总厂保卫处报告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人名,叙述得一清二楚,条理分明,是位难得一见的理想证人。
  他所叙述的情况,在清钢总厂保卫处上报给警方的报告中均有详细记录。不过孙勇在这次谈话中有所补充。他提到,当时王月华的工作服掀开在身体的两侧,看上去象是凶手撕开的,是他们抬起她时,帮她整理了一下衣服并扣上了扣子。
  此外,她的一只脚是光着的,鞋子和袜子扔在一旁。他们救人时顺手把袜子塞进了鞋里,一块儿带到了厂部医院。
  与孙勇一起赶往出事地点的另外五名职工的问话过程,大同小异。他们的叙述虽然不及孙厂长那般条理清晰、完整,但也称得上是口齿清楚,简明扼要,所以很快便结束了询问。
  

第十七章 第一位浮出水面的嫌疑人(二)
更新时间2012…12…17 8:55:41  字数:3779

 警方直接到职工宿舍对王月华的室友进行了询问。
  王月华的宿舍位于宿舍区七号楼四层,楼梯口左手第三间。宿舍收拾得井井有条,纤尘不染,窗玻璃明亮可鉴。床上的卧具叠的四四方方的,摆在床铺的一角。花花绿绿的床单洗得干干净净,平整服帖地铺在床上。目光所及,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靠门口的那个铺位是王月华的。床单是素白镶着蓝边,四周绣着蓝色的花朵,看上去都是手工绣制的。被套也是白底带蓝色小花,虽有些旧,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给人以十分素雅、朴实的感觉。
  从这些物品多少可以看出主人俭朴、勤劳、洁身自好、含蓄的性格。
  王月华有四位室友,两位来自省城,两位来自本省南部,都是知青,年龄都是二十岁出头。她们大概事先接到通知,民警们到来时全都坐在自己的铺位上等着。
  这四位女孩就象事先约好了似的,对王月华的情况不是回答说“不太清楚”,就是说“不知道”或“不了解”。对于案发当天的情况,也全都是“以为她还没回来”、“以为她去了食堂”或者“以为她出去了”这类的说辞。很难相信,这是一群曾经与王月华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两年多的人。她们提供的信息,竟然比那位大大咧咧的何赛姣还要少!
  看着记录本上稀稀拉拉的那些个没有透露任何信息的不明确字眼,任小平不满地把本子弄得哗哗直响,引来了洪建阳警告性的目光。
  洪组长耐着性子继续询问王月华的室友,平日在宿舍跟她都有哪些方面的交谈,是否了解她有什么烦恼、最近是否有什么异常表现?
  她们说,王月华总是一个人静悄悄的,不是在打扫卫生,就是在绣花、做针线活,或者写信、看书什么的,大家聊天的时候,她也很少参与,所以不太清楚她有什么烦恼,也没发觉她有什么异常。
  见民警眼中流露出责怪的表情,她们中一位看上去比较单纯的女孩红着脸,低下了头,嗫嚅道:“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她……我们跟她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可是……可是大家一直跟她关系一点儿也不亲密。我们一直当她是透明人,都懒得跟她说话,对她……常常视而不见,一点儿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更不知道她有什么……烦恼,实际上也根本不关心。可是……可是我们大家却……心安理得地接受她的……她的服务……我们真是对不起她啊!”
  说到这,她双手掩面嚎啕大哭,其他几个女孩也眼眶泛红,低头默默不语。
  她的一番话,也让民警们领悟到,原来这间宿舍之所以如此整洁、井然有序,全都拜王月华所赐。可她的行为换来的却是他人的冷漠,想想真是让人心酸!
  “那么,你们知道她有什么朋友或老乡?或者平日有什么人来找过她吗?”洪建阳想起何赛姣关于王月华的追求者的说法,打算求证一下。
  女孩们相互瞧着,用眼睛询问着,鼓了鼓嘴唇,犹豫着,最终没有开口,只是对着他摇了摇脑袋,便避开了民警们的视线,低下头去摆弄衣角,或者盯着床单上的图案猛瞧,似乎是第一次见到那个床单。
  她们大概对于自己的一问三不知感到羞愧。
  访查小组走访了跟王月华同一个车间的其他女职工,结果与她的室友差不多,也都是一问三不知。
  问她们出事那天,王月华有没有什么异常表现,有没有什么人来找过她?得到的依旧是“不清楚”或“不知道”之类的回答。
  问她们王月华平日下班都是单独一人回宿舍,还是跟大伙一块儿走?得到的回答是,应该是一块儿走吧。这是迄今为止,专案组关于王月华的情况所得到唯一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
  他们接着问道,那天王月华是否跟其他单位,例如炼钢厂、焦化厂的职工有约?得到的又是“不知道”这类的答复。
  王月华显然是个羞怯、不爱张扬的女孩子,而且很可能除了被逼无奈求助于何赛娇之外,从不向任何人提任何要求,加上个子瘦小,常常被人忽视。跟何赛娇一样,她也是一位没有人关心、疼爱的女人。可能正因为如此,她们俩才走到了一起,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相互取暖。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果手中握有资源,即使他(或她)长得再普通,也会受到他人的关注的。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这么的世态炎凉。
  心中的感慨令洪建阳不由得脱口道:“看样子势利眼不止在小商小贩中有,在工人阶级中也大有人在啊!”
  杨建平羞愧地低下了头,好像那些话是冲着他说的。
  访查小组询问了案发当晚薄板车间与王月华同上小夜班的工人、车间主任、班组长,可是没有人发现有任何异常现象,更没有人看到有任何可疑人物在车间附近出现。
  他们又询问了上大夜班的工人,是否发现任何可疑现象,得到的同样是否定的答复。
  他们随后又询问了位于案发现场附近的炼钢厂仓库当晚的值班人员,他们同样回答说,在案发时段没有听到或看到任何可疑现象或可疑人物。
  洪建阳想起不知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对于快乐的年轻人来说,阳光下无罪恶。
  这个厂的职工都很年轻,多数人的心中都充满了阳光。尽管报纸、广播天天在宣扬阶级斗争,可是没有多少年轻人把那当回事。在他们的思想中,现在天下太平,政权稳定,大家都有工作,衣食无忧,没有什么事值得他们操心。所以即使他们看到或听到了什么,也从不把它朝不利的方面联想。
  这就是王怀书所说的,脑子里少了阶级斗争这根弦。
  访查小组的成员在他们的大本营开了个碰头会,根据近几天的访查情况,讨论对案情的看法。
  民警们对于何赛姣的说法大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她的话水分太多,可信度不高。何达安基本上持相同的观点。
  洪建阳见杨建平犹豫着没说话,就问他有什么想法只管说。
  杨建平想了想道:“据我了解,‘母……’嗯,就何赛姣的人际关系而言,她跟王月华的关系确实可以称得上不错。经常看见她俩走在一起,在食堂吃饭时也常常见到两人坐在一块儿,而且何赛姣也确实总是以保护人自居。一些讨厌何赛姣的人恶毒地说,她实际上就是冲着王月华碗里的饭菜去的。王月华饭量小,吃得很少,而何赛姣总是风卷残云地扫完了自己碗里的饭菜后,就鼓着牛眼睛守候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盯着王月华碗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