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群英三国-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年初一的谁会工作?按照方云这边的规定,都要休假到正月十五,过了元宵节,哦,这个时候应该叫做上元节,过了这个节日之后,在正月十六才开始上班!
这段时间,大家几乎都懒在家里,不怎么出来玩,宅了十几天后才在上元节结伴出来。
方安和方萍也过了满月,按照方云现代家的惯例,就如同当初给方继举办的一样,要给两个小屁孩举办满月酒。这年头孩子的夭折率太高,很多人认为能够存活一个月,那就应该庆贺一番,所以有满月酒的说法。
方云也举办了满月酒,邀请了所有的好朋友,甚至是一些心腹属下。另外给了他们每人一张请帖,他们要送给谁当人情,这个就不是方云需要关心的。
后世谁收到红色炸弹那可在很糟糕的事情,这意味着又要掏钱了。但是在这个时代,收到请帖,尤其是下位者收到上位者的请帖,那其实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由于通讯的不良,使得上级和下级很少有接触到的机会,故而能够近距离和上司接触,对于加深印象很有帮助。
通俗的说,当领导打算提拔人的时候,他会下意识的提拔那些印象深刻的存在。至于那些不熟悉的存在,既然都不熟悉他们,自然对他们的能力就更不了解。哪怕别人说多么多么好,他还是觉得自己亲自看到的存在比较信得过。于是乎这些人就升迁了。而那些只知道专注于自己工作。不懂得在领导面前露脸的。升迁难免就要落后一些。
落后一点,至少不至于完全没有机会升迁,在这个时期,在方云的麾下,考核制度还是非常公正的。只要是真的有能力,自然不需要担心升迁的问题。
张宁是黄巾军二代天公将军,她的儿子办满月酒,结果那些黄巾军的将领都合起来送了一份礼物过来。礼物不算丰厚,姑且算是一份心意。他们很知趣,没有太奢侈,或者和别的臣子,尤其是那些世家或寒门出身的臣子争什么,否则的话方云会很不高兴。
他是三代天公将军,最不希望的,就是二代天公将军有太强的号召力。哪怕军队已经进行了一次次的改革,但身处高位,由不得他疑神疑鬼。不这样的人。往往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种傻x可不能当。
满月酒很顺利。顺带的方云也确定了和刘玟的婚事,定在两年后她十八岁那年。
同时,在满月酒当晚,他也是第一次见到甄洛,这一年她11岁,如同玉雕一般的可爱小女孩。明明年纪还小,但就给人一种很想疼爱一番的感觉。当然,这不是那种原始的情感,而是基于看到可爱小女孩后,一个长辈对他的喜爱和疼爱。
说真的,想着这个11岁的小女孩居然和自己有婚约什么的,方云总觉得怪怪的。本来若是可以,迎娶十八岁的甄脱或者十六岁的甄道也是不错的选择。奈何张氏表示甄洛小时候,有道人给她算过命,说她有皇后之相,命贵不可言。
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甄逸和张氏都觉得,只有甄洛嫁过来,才能够显示甄氏的诚意。毕竟,按照一开始约定的,她是要嫁过来当平妻的。是否有机会转正,那还说不准的!
当时那小妞怯生生的来到自己的面前,叫自己‘夫君’的时候,真是叫人无语。但别人却似乎并不觉得奇怪,想来也是,在这个时代,十二岁就成亲的女子也不在少数。
或许很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方云非得等到十八岁才娶别人。好在方云和华佗都是医学界的权威,已经公开表示晚婚晚育可以提高孩子的存活率,减少母体的难产率。就因为这个,甄逸也不在纠结十八岁结婚的这个约定。
至于百姓和世家到底遵不遵守的,方云只是加大了宣传力度,没有要强行规定的意思。唯一严令禁止的,只是近亲结婚这件事情,三代内的亲属不允许通婚。理由也已经给出来了,遗传病和白痴儿童的宣传,多少还是吓坏了那些世家和百姓。
过了年,第一次大朝会的时候,刘辩如同往昔一样,来到了主位。他依然是大汉名义上的皇帝,但更多的只是过问一下国家大事,却不参与。比起那个时刻想着脱困中兴的刘协,这个刘辩更懂得‘本分’二字,乖乖的当个摆设。
或许,这何尝不是汉家先祖喜欢的‘无为而治’?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把事情都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这个外行人就不再干预什么,隐隐有种君主立宪制里君王的风范。
在大朝会上,戏志才率先发话,内容却是有点震撼,那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机构的问题。他表示,这几年方云制定的那些部门,所表现出来的行政能力和机构合理性已经完全展现了出来,无一不说明这些部门的存在和划定,使得大汉朝廷的效率提升了三倍有余。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化,甚至全面推广很有必要。
毕竟,除了晋阳以外,其他的州郡并未改革,继续沿用汉朝旧制,最多设置一些类似临时部门的存在,这种不上不下的行为不可取,应该早日完成改革为上。
郭嘉、左明、余幸、王磊和王累等主要文官表示支持;而典韦、马腾、黄忠和张辽等武将也表示支持,同时也表示,应该对军队也进行深入改革。至少,在大汉的序列之中,军队里面可没有什么参谋部的说法,更没有工兵和政委这两种序列。
“深化改革的问题我非常清楚,但今年七月份就是这一届大学生毕业的时候。甚至到时候,军校那边这一批的军官也会培训完毕。我本来打算。是在那个时候才开始改革。主要我打算设置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官吏一体化,还有公务员考试制度等。
若是现在就改革的话,那么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手的问题。新的制度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官吏去担任管理者。若是任由世家子弟充斥这些部门,那我们的大学生和军官怎么办?还有,这样进一步的扩大世家的权柄,也牵扯到我们对世家的控制力度问题,各位可有考虑过?”方云就自己的想法给出回复。同时也解释了一下自己的一些构想。
“主公大才,所想非我等所能比拟。然则‘凡事不预则不立’,我等或许没办法立刻就进行深入改革,但却可以进行讨论,还有预先考虑如何改革的问题。省得到了七月份的时候,在进行改革的时候,难免手忙脚乱的。
如今南方诸侯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一旦露出破绽,他们就会猛地扑过来咬我们一口。尤其是改革这种事情,更是容不得一丝慌乱。所以臣此刻提出改革,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当真正改革的时候。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戏志才不慌不忙的解释道。
显然,智力过百的这厮,早已把一切都给想到了。只是装傻这种行为,乃是华夏上下五千年臣子以为自保的一种手段,却是怪不得谁。说到底,一个太聪明的下属,在封建时代来说,太叫人感觉不安全了。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时候君王会安排一个对头给他,和他斗个你死我活什么的。期间哪怕有点损耗也无所谓,只要两人都能够创造的利益,比损耗高,这就可以接受。不管如何,这样的局面下,君王本人才可以高枕无忧。
帝王心术,本身的精华,就在于‘平衡’二字。
“陛下以为如何?”哪怕是做做样子也好,方云也要问问刘辩。
“朕觉得很有道理,具体如何爱卿与诸位臣子商议好再做决定便是。”刘辩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找到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只需要这样表态就好。
“那么具体的安排大家商议一下,部门的改革,还有职称的安排,甚至考虑一下安排军衔的授予。甚至于公务员的考试和人才的选拔,大家都各抒己见吧!”方云点了点头,回头对臣子们宣布到。
接下来,整个大殿难免进入了一段时间的讨论之中,期间大家也根据各自的观点给出了各种建议。不过倒有几个人没有发话,分别是杨彪、马腾和韩馥三人,这三个严格来说分别代表着老牌世家门阀和军阀两大势力,背后多少都有一批支持者和臂助。
严格来说他们不需要说些什么,改革对他们有利,毕竟会空出大量的位置。公务员考试他们也不担心,世家的底蕴更多,世家子弟的知识面也更为广阔。
最重要的是,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没什么意义。本身他们就处于弱势,而且也并非方云嫡系,废话那么多,除了惹人厌以外什么都得不到,还不如乖乖当个哑巴来的好些。
经过了足足半天的讨论和补充,最终机构改革的具体安排,就这样落实了。
当然,正式改革是在今年七月份中旬开始,不过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预热。比如加大宣传,比如通过报刊宣布此事和针对此事进行说明什么的……
显然,有段时间治下只怕要热闹非凡了。反正,只要不鸡飞狗跳就好!(未完待续。。)
ps:设置新的部门也有几年了吧?两种行政机制一起使用太麻烦了,所以改革自然拉上了议程。
最后还是惯例环节:
感谢书友‘长青无悔’和‘sky1991’的打赏!多谢两位对本书的厚爱!
感谢书友‘casvi(2票)’和“长青无悔”的月票!多谢对本书的支持!
感谢书友‘demon丶雨’的点赞!多谢光临,以后多多支持哦!
感谢各位订阅和投推荐票的书友!多谢你们的支持和厚爱!继续加油哦!
第134章青霉与青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转眼就到了194年4月,清明节前后,春耕已经开始将近一个月。本来按照原来的估计,这个时候随时都有可能会遭到诸侯的袭击,所以各部已经做好了防守的准备。
有时候,就是要当了董卓,才知道董卓被诸侯讨伐的痛苦。放眼天下居然都是敌人,以河北和关内之地,直接对抗大半个华夏的势力,若非他们本身也不团结,只怕这样耗下去胜负真的很难说。
然而今年诸侯并未发动攻击,根据汉魂组织的确切情报,刘备和曹操已经开始组织百姓进行一系列的防蝗工作,显然下面传递上来的消息,已经给他们敲响了警报。哪怕他们一开始对方云的通报不屑一顾也好,只要真的调查一番,自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如此,反而两人根本不可能对方云发动攻击。
最有可能发动攻击的袁术,却是首先对孙策发动了攻击。显然,这家伙很记仇,什么团结一致的念头都没有,只想着在孙策那里找回一口气,来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戏码。只是说到底,放眼望去周围的诸侯又有谁才是真正的外敌……
孙策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已准备好了战争所需要的物资,步卒也在这个冬天抓紧操练了一番。尤其当他来到了丹杨郡的时候,好友周瑜前来投靠,同时吕范、全琮、凌操、张昭和张纮等六人都被他收入麾下。
唯一可惜的是,太史慈已经被刘备挖角,想来是与他无缘了。
此六人也天道的开挂之下。分别融入了武魂。能力得到了强化。尤其是周瑜直接获得了‘练兵’天赋,而不是技能。这个天赋能够迅速提升士卒的战斗力,缩短训练时间,甚至有可能激发其潜力。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把一个普通的壮丁,在三个月内训练成一个合格的士卒。在一年的训练内,若是运气好,甚至能够让这个士卒武力概率进入到三流武将的级别。成为一个军官,甚至用来驻防一方的武将,或者副将什么的。
由于训练的时间短暂,所以这样的情况暂时还没有出现。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天赋,再说周瑜的能力也并非专注于军事上面,所以很难一直在训练这个岗位上。这就是方云和其他势力的不同,他能够量才而用,别人却做不到这点。
袁术很卑鄙,或许是为了加快战斗的进程。所以他向刘繇求援,要求南北夹击孙策。这是逢纪的建议。哪怕大家都知道,早些时候袁术才刚刚征讨过刘繇。
借口也很明确:攻打他的是孙策,如今给你一个报仇的机会,干不干?
干!当然干!能够报仇又能够扩张地盘,刘繇傻x了才不干!
于是派出了陈武和张英两位大将,带着一万余士卒开始袭击丹杨郡,打得赢就开疆扩土,打不赢就直接退回来,反正不管如何袁术都欠他一个人情,多好的买卖!
也正因为孙策吸引了仇恨,所以反而徐州彻底的安全了下来,下邳郡和广陵郡在重新提拔了一批官员之后,姑且是开始正常运转起来。
陶谦这边也是松了口气,难得精神似乎都好了不少,居然能够多吃一碗粥了。甚至可以下床走动一下什么的,心里难免也开始活泛起来,想着培养一下陶商看看。
奈何询问陶商在哪里,才知道这厮居然去了青楼,当即喷出一口老血,直接就是给这个不长进的长子给气的。这年头,纨绔不是没有,但几乎都是继承无望,而且本身没什么才华,知道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那些废物,才会这样自暴自弃。
否则在家族兴衰的压力下,世家子弟有哪个胆敢如此的?陶商这样自暴自弃,岂非也把自己看成是那种废物了?!
本来还好好的,陶谦直接就重病不起了起来,或许一开始也是回光返照,反正如今情况直接恶化到了极致。
最近一次起来,他算是看透了,直接告诉左右,甚至把前来郯县购买物资的高顺也给叫了过来,表示愿意把徐州让给方云管理。也不废话,直接叫人把徐州刺史的印信给包裹起来,直接就送去晋阳,完全不给方云玩什么三让徐州的戏码。
实际上,也玩不起,两地相隔太远,想来还没有玩到第三次,陶谦都得挂掉了。
高顺推辞不得,无奈只能顺其自然,这本来就不是他这种下属可以处理的事情,只能派人小心翼翼的把印信送去晋阳,至于方云如何处理,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此刻的方云,因为清明节的关系,他按照惯例,带着一众文武大臣,跟随着刘辩来到了英烈墓,祭拜那些英烈们。当然武将们多少也有些同袍需要祭拜一下,比如典韦的二弟,比如那些已经牺牲的黄巾军将士。
说不得,方云之后还要祭拜一下张氏三兄弟,还有他师父波才;彭脱的儿子彭程,这个还在军校读书,却已经获得童渊认可的记名弟子,自然也要拜祭一下自己的父亲;甚至于刘虞的孙子刘威,也在父亲的带领下,前来拜祭刘虞。
是的,刘虞去世了,来到晋阳之后也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本身的执念已经放了下来,本身就是一个五十几岁的人了,再加上一直在幽州这种苦难之地风寒入骨,华佗和方云都没办法诊治,终于在今年开春撒手人寰。
儿子刘和出仕,官至侍中,实际上也算是一个闲散职位,难得是天子近臣。至于刘威则是在军校读书,习文学武,去年更是看在刘辩的面子上,被童渊收为记名弟子。想来,刘和也算是牺牲自己的前途,来成全自己的这个儿子吧?
由于方云并未称帝或者称王,且依然让刘辩担任天子,所以祭拜的过程完全按照正规的大汉传统仪式流程来进行。在严肃的氛围下,刘辩亲自祭拜上天,告慰英灵。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祭拜,但想着以前的老朋友,如今就这样躺在地下,参与者难免一脸哀容,一些情感比较丰富的,则已经黯然泪下。少数更是泣不成声,比如张宁。
只是她不知道,张角严格来说是被方云杀死的,比较张角原本应该留有夺舍重生的后手,奈何方云直接就抽了他的武魂。这就使得他的算计彻底破产,他本身的残魂也彻底消失。他更不知道的是,按照原本时空的设定,被夺舍的存在,便是那司马昭……
司马吞曹,其实要论正式执行,便是在司马昭这里开始的。
然而既然张角无法夺舍,那么显然司马昭的历史轨迹也会不同。不过严格算来,如今的历史格局,本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清明之后,又一个好消息传了出来,在方云的指点下,华佗研究出了两种新的药剂。
一种名为青霉素,实际上虽然叫这个名字,却是以中医手段在青霉之中提取的某些成分,去除其有毒的部分,用其有药效的部分来医治病患。
通过华佗的研究,这种青霉素对于肺痨和类似的病症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只是由于并未进一步提纯的关系,所以效果没有未来那么显著,但同时过敏反应也暂时没被发现。
经过进一步的证实,青霉素对溃脓也有效果,这个发现使得华佗老怀欣慰。在他看来只要这种药物大规模的生产,那么前线的士卒,应该就能够免除溃脓的威胁了。
另外一种被他发现医疗效果的药物叫做青篙,其实也被称之为臭篙。然而就是这种药物,对于疟疾有很显著的医疗效果。这个发现也是方云的提议,而开发的主要原因,是早些时候,来自徐州前往幽州的一艘船,船员感染了疟疾。
本来这种疾病,要治疗可不容易,地方县令担心传染,所以就将他们隔离了起来。早些时候预防天花,治下各地官府已经有了明确的瘟疫隔离标准,这才使得县令知道如何做。
右北平这边的医生没办法治疗这种情况,于是就给晋阳去了一封报告。
华佗得知这个情况,亲自前往治疗,此刻还在幽州右北平郡。并且在方云的提一下,试着使用青篙作为的医治的主药,结果效果显著,患有疟疾的船员迅速恢复。只是有几个拖得太久的,还是过世了。
只是这样一来,青篙的用法也被世人知晓,这不由得叫人振奋。
毕竟华夏南方多烟瘴之地,疟疾的出现率非常频繁,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对南方的开发力度一直提升不上去,地方诸侯深以为憾。
这下可好,华佗为了让天下百姓受惠,所以把青篙的用处传了出去。好在收到方云的严令,这才没有把青霉素也给传出去……
饶是这样,对于刘焉、刘繇和士燮而言,却已经是非常好的消息了。可想而知,针对南方的开发,显然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南方各地的蛮族和百越之民,要开始面临一场新的危机和新的抉择。(未完待续。。)
ps:青霉和青篙,我很想用华夏科技体系来描述出来,奈何我对中医的确不熟悉……
第135章蝗灾的预警
其实把青篙的药效传出去,也是有好处的。
至少刘繇、士燮、刘表和刘焉的目光都开始朝着南方转移,甚至于原本不怎么热衷于开疆扩土的刘表,也开始了准备征讨荆南蛮夷的准备。
这些蛮夷,总是呆在深山老林之中,仗着对这些地方的熟悉,还有烟瘴的保护。什么时候缺乏物资了,就直接走出山林,直接入侵掠夺地方郡县。若是被杀痛了,又躲入老林之中,叫人无可奈何。
这几个势力的诸侯都曾经试图讨伐过他们,奈何丛林战真心不占优势。而且不少士卒因为不好的卫生习惯,又或者缺乏防护措施而感染了疟疾。
最后搞得全军覆没什么的,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更多的士卒对进入丛林非常反感,甚至于因此炸营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也使得,诸侯对这些躲入丛林之中的蛮夷,憎恨却无可奈何的主要原因。
方云很大方,直接把瘟疫的形成理论,还有瘟疫的隔离措施,甚至一些主要瘟疫的治理手段都通过报刊刊登了出去。然后随着商旅,几乎全天下的人多少都学会了一些手段。
这次,随着青篙的用法刊登出去,不仅让人们头痛不已的疟疾有了克星,最重要的是,也给了诸侯们讨伐南部蛮夷的信心。
之前说的几个势力,他们的利益其实是在南方。至于方云,最多就是刘焉麾下的汉中地区有接壤的部分,其他的都没什么直接的交集。
再说刘焉、刘表和刘繇本身就是宗室。对讨伐方云并不是很热衷。反而只要能够安心当他们的土皇帝。那就可以了!
比起方云。南部的那些蛮夷才让他们头痛,这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地方。
没有了他们的直接参与,袁术发起的这个联军,一下就缩水了许多。虽然一样可以弄到粮食和军用物资,但显然花费的代价,比以前高了一些。最重要的是,几乎不可能再期待,这些诸侯直接出兵配合他们讨伐方云了。
春耕已经结束。夏季已经开始逐渐接近。
方云这边已经开始商议好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而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宣传。针对下面回馈上来的各种疑问,也花费了几期报刊来给予回答。为此,那几期的报刊都厚实许多,使得购买报刊的人,都充分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还有改革的力度。
至于改革是否真的会变得更好,就各有各的想法了。
有些世家觉得改革很好,会有更多的官职空缺出来,说不得自己家的子弟可以混个官职。至少也混上一个所谓的‘公务员’当当。
有些世家觉得不好,尤其是各地的县令。按照改革他们的权限会被分掉许多。基本上,只要感受过权力味道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权力被人分走。
然而就算再抱怨也没用,改革显然是要进行下去的,谁也不会傻到当这个拦路者。自古改革路上的拦路者都不会有好下场,除非真的觉得这个改革不好,然后豁出去也要拦住。
改革不好吗?晋阳这边已经局部实验了好几年,事实证明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了许多。唯一的问题就是开支有所提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