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1862-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宝应县城的一间房屋里,作为英国国内首批抵达中国的战地记者,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威廉。史密斯在经历了震撼的一天之后,现在的他正在撰写着自己的通讯稿,他在里面激动的写道:“随着秦军的骑兵和越来越多的步兵抵到宝应县城区的外延,并开始零星的对着宝应县城区发炮轰击清**队的外围防御据点,目前整个宝应城区已经完全陷入歇斯底里的大混乱……

这里【宝应县城区】的情况非常恶劣,与一切陷入战争的城市一样,所有的一切,都糟得不能在糟了。我眼前看到的景象非常奇异,我看见那些带着东方式官帽的军官们对自己手下的士兵的暴行不问不顾。他们嗜好不例外距离他们就近在咫尺的地方,那正在上演的一场场暴行。

淮军的败兵涌入城区,他们驱赶就近的清国百姓,无付出的占有百姓的房屋和一切。甚至还有奸、淫这种可耻的事情发生……

军官们对暴行的无动于衷和放纵,让抢劫和杀害在整个城市里上演着。城区所有的部队连着警察一块都被派到了前线和并不怎么坚固的城墙上,而前线的军队,前线的士兵又在不断地逃亡,许多人认为李总督阁下应该现在,在淮军溃败的这个夜晚,就离开宝应,趁着秦军没有围拢过来的时候。但李总督坚持不走,以至于很多他的部下都对前景感到极度的失望,所以一些人做了逃兵。这里没有治安可言……”

聂士成终于来到了宝应,见到了李鸿章。他对李鸿章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撤离’,赶快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而如何在宝应这里牵制住秦军呢?先聂士成而到的潘鼎新不语,聂士成挺身而出,愿意率部死守断后。

而张绍棠呢?他正在用眼睛在狠狠的瞪着潘鼎新,像是用目光就能从他身上剜下块肉一般。接着,他又看了看聂士成,目光和缓了很多,但还是便像个怨妇般满怀怨毒。断了一只腿,被弹片在肚皮上险些开膛的张绍棠,躺在床上一言不发。

“哪里还有淮军?”

“没啦。没啦!”

“今夜过后,这个世上再没有淮军!”

“老夫起于军伍,就也败于军伍吧。”李鸿章招呼过聂士成。“功亭,你派人去告知唐仁谦。是战是降,让他自己决断!”

第四百七十五章残酷的战场

一阵隆隆的炮声过后,一枚枚迫击炮弹疾快的穿出白色的火药烟雾,在天空中化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伴随着一声声尖锐呼啸,降落在仓惶的淮军队列当中。

长长的尾啸音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轰轰——”的爆炸声就在淮军队列中传出。十二门迫击炮的急射,拿炮弹落得真跟下雨的一样。

轰轰的响个不停!每一团浓烟腾空升起,就会有几个或是更多不幸的清兵死伤流血。这一刻,整个天地仿佛都在爆炸声中颤抖……

张文宣胸腔里的空气好似凝固了一样。那黑云压城一般的破灭,他内心里的感受是那样的喜庆,自己似乎眨眼间就进了十八层阿鼻地狱。

空气中飘扬着淡淡的腥味,这是血的味道。十殿阎王这个时候肯定正在哈哈大笑着,无数条生命将会在未来的一个小时之内如熟透了的水稻小麦一样被收割掉。

淮军没有火炮,没有重机枪,一些士兵甚至连杆枪都没有。张文宣有一千多人,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大队的秦军士兵,但根本挡不住。

秦军枪法精准,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的枪声下,是本就被隆隆炮声吓得魂飞魄散的淮军不停的被打死打伤。

撤退的路上淮军已经是尸横遍野了。

“上刺刀,全体上刺刀。”个子不大的高琼大声吼叫道,同时手中高举起了指挥刀。

“弟兄们,随我杀啊……”一个上尉中队长高声叫道。

“杀啊……”瞬间整个大队的四五百人,齐声呐喊着。

……

司元亨纵马来到骑兵队前。手握着一柄老式的藏族弯刀。作为一个改了汉姓的藏人,司元亨却没改变自己刚猛的本色。高声叫喊着:“弟兄们,是汉子的。跟我杀啊……”一带马缰,纵马向着不远处的清军马队冲杀过去。

他身后只有一个中队的骑兵跟随,大队的主力还在后头。

但司元亨不愿意再等。

眼下清兵士气低迷,正是骑兵出击的最好时候。

是的,他们人多。但他们人多又算得了什么?不是人多就能打得。

“杀啊……”**十名骑兵齐声高叫。整个战场上秦军大局已定,是以秦军骑兵人数虽少,但个个无不是气势高昂,信心十足。

“杀啊……”高举的战刀向前猛劈,一百骑都不到的秦军骑兵照着至少有二百骑的淮军马队残部冲了去。

“杀啊……”

“杀啊……啊……”

徐邦道高举着腰刀。拼命鼓舞着士气。

“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看着不远处的徐邦道,司元亨心中冷冷一笑。清军兵无斗志,现在队形都已经乱了,还拿什么来阻挡自己的冲锋?

弯刀划过一道银光,吻过一敌的咽喉,回刀磕去另一把刺来的马刀,司元亨别看做了少校大队长,但武艺半分不落下。转手就还了一刀。一颗脑袋飞了开。

带着身后的骑兵,司元亨一头撞进清兵队中。一把弯刀寒光乱舞,上下翻飞。所到之处残肢断臂,惨叫连天。明明人少。但秦军却在一开始就奠定了胜局。**十骑兵就像是一柄削铁如泥的宝剑插进了豆腐中,所到之处无有一丝阻碍。

那被裹进骑兵当中的徐邦道本人,就像是一股汇入大江的小河。翻卷起一朵浪花,却转眼间就在阵中消失了。

……

雷鸣般的爆炸声在耳边响起。罗荣光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阵气浪从脚下猛地掀翻在了地下,摔得头晕目眩。

半天他才爬起身来。轰鸣的爆炸声依旧响彻天地,但罗荣光的脑子却是一片空白,两耳也嗡嗡的,像似有一百只蜜蜂在耳朵不停地闹着里一样,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到。扯着脖子他厉声吼道:“开炮,给我开炮!打,打!还击——”

态度鉴定。这时他镇守大沽口多年来养成的坚毅,如果历史不曾改变,在1900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罗荣光还将一直守卫在大沽口。但现在他的声音中拿一股惊慌是掩都掩不住的。

没人去搭理他,这时候谁会有那个时间?城头被炸。这些本来就是一帮勉强拼凑起来的守军,现在已经炸营一般的向城内逃去开。错乱纷扰之中谁还有空去理会罗荣光!?

巨大的爆炸声以及那可怕可怖的密集炮火已经让这些清兵吓破了胆!如此猛烈的炮火覆盖,仿佛要翻天覆地了一般,历经了昨日的大败后的淮军,有谁心里能承受得了?

罗荣光怒极发狠,猛地抽出腰刀,‘唰’的一刀砍下了一名惊慌失措的淮军士兵的首级,拎着血淋淋的脑袋向四周厉声喝道:“谁敢再逃?斩立决!”

“快整队,都给我还击。各军都听令,凡有乱窜者,杀无赦!”

厉声吼叫着的罗荣光如同厉鬼一样。周边的溃兵也像是见到了厉鬼一样纷纷得散开,避开他后再接着继续向城墙下逃跑。再由败兵远远看见罗荣光的样子,便知趣的从旁边绕道溜了过去!罗荣光是又急又气,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际,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

轰然爆炸,土沙飞溅中壮悍的罗荣光像一片枯枝败叶般崩飞了去……

火药爆炸,强大冲击力在瞬间将整个薄皮弹壳撕成碎片,里面装的还有少许铁屑。每一枚开花弹在爆炸的眨眼间,就会产生无数的小碎片(细铁屑)在人群中四射乱穿……

当数以千计万计的弹片以及铁屑钻入清兵们的身体时,无数人在撕心裂肺的惨叫着,他们凄厉的叫喊声即刻响彻在了宝应县城的上空。

惨叫声此起彼落,惨叫声络绎不绝。战场血肉横飞,城外原本碧绿色的麦田,在炮弹爆炸过后,就像是沾了一点番茄汁似的绿色抹布。

战场上留下了遍地的尸体,还有痛苦不堪的众多伤兵。

一名华盛军的英**官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士兵们离开了安全的胶州湾,离开了他们舒适的生活的地方,来到这个残酷的战场。很多人几乎是在战争来临的第一刻,就因为无法马上适应战争而立刻在残酷的战斗中丧命……”

当然,秦军的伤亡肯定也是有的。只是淮军看不到。

英法德三国精心训练半年有余的华盛军,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冲锋陷阵,就随着淮军主力的败溃而一路往南撤退,最终在一条不大的河边被秦军咬住,然后悲惨的遭遇了全军被歼的耻辱。

随军的英国《卫报》的战地记者詹姆士。科林在他发回的《战地纪实》中写道:

“士兵们得到命令,必须坚守在小河边,将秦军军队重新推回南面去。否则,整个整个部队就会崩溃,进而,整个华盛军就会随之解体。

……华盛军的士兵们沿着平坦的地表向进攻的敌人发起反击,死神始终伴随着他们,不断有人被子弹击中,就地躺下低声哀嚎,他们不敢太大声,生怕在这死神笼罩的黑夜里,引来子弹的攒射……

只短短的半个小时不到,在秦军部队的密集火力和近距离的手榴弹投掷下,士兵们被迫退往小河的另一边,他们痛骂着自己的野炮部队,抱怨秦军的勇猛和强大的活力。部队的士气很糟糕,士兵们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哪怕只是这一小战的胜利。

我注意到,之前排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些华盛军中最勇猛的士兵,似乎都没能撤下来,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如果他们没有投降,愿上帝保佑他们……

……在长达十分钟的漫长炮击之后,是的十分钟,很长很长的时间。没有在战场上无助的经历炮火煎熬的人是无法理解时间的漫长的。第三步兵营的营长格雷少校再次发动了进攻。因为他们对面的秦军分出一支部队从侧面开始了进攻,华盛军正面的敌人兵力削弱了,所以格雷少校希望用进攻来打退正面的敌人,然后大部队从容的解决侧面上来的敌人。这一次他的口气很严厉,于是进攻部队的人数更加众多起来。参加的士兵并不只是第三步兵营的,所以这一次的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士兵们坚持了很久,尽管一直在不断地损失,但是他们没有撤下来,他们始终在坚持……他们重复着向前、停止、卧倒、起身、继续向前……

……我看见之前接受过我采访的曼因斯坦中尉被抬了下来,他的喉咙被从侧面打穿了,血不断地冲进气管,这让他的嘴里不断地喷着血沫。一直等到军医给他做了喉部插管之后,他才终于暂时平静了下来……

……这场残酷的争夺战还在继续……”

在夜间的战斗中倒了霉的还有多国组成的战地观察团。这些大鼻子在平常的时候绝对是淮军官兵不敢招惹的存在,但是在夜晚,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别说是洋人,对于一些求活命的兵痞来说,就是参将副将总兵,该下手的时候也会下手!

总数五十来人的战地观察团自上一回的损失之后,这回遭受了一次真正的重创,天亮后的清点,竟然有一半人不再了。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俄国和美国的观察团团长,两个准将级别的大人物……

而那些失踪的人中,真正在秦军手中的只有两个。两个人里绝对没有俄美观察团的准将团长!

第四百七十六章帝国的崩塌!

宝应城内,一片凄惶景象。

这座不大的城池,在今日秦军进行攻略作战的时候,低矮的城头,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到处和狗龇牙似的露出了黑洞洞的缺口。现在秦军停手了,是的,停手了。秦军在轰碎了宝应的城墙,轰碎了城内所有淮军的‘心’之后,停手了。没有趁机向着宝应城内攻去!但城里头的淮军现在没有对城墙进行修补,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城墙修补的兴趣和动力了!

修什么修?修有什么用?秦军还是能轻松的打破。所以宝应城头十分的安静。

天上下起了小雨,似在为数万淮军将士哭泣。站在宝应城头高处,都可以隐隐看见南面天际深处,雨幕的尽头,那被血色的战场映成一片惊心动魄的赤红。淋淋小雨当中,宝应城内还有的淮军官兵呆呆而立,个个脸色青白。

雨水慢慢变大。大雨劈头盖脸的浇下,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心神不宁。

昨夜里李鸿章死活没有退出宝应,但他派出人马向北去了。命令在今天会一级级的传递下,淮安大批的物资会尽可能的运抵北面,所有的零星兵力全部撤退。直接逃去了淮安的淮军也一样撤退。淮安只设立伤兵营,接收伤病员。至于那转进之部队,就快些走吧!这个命令已经传遍了宝应,让留守部队更是丧胆。

不过秦军没有越过城墙,城内淮军的情绪好歹是有了些控制。一条条命令发下,军医开始准备床位。接收伤病员。伙夫也开始生火,准备热饭。再有一些还完好的士兵赶紧再去占领城墙和城里要点工事。一切都在瓢泼大雨当中动作。

人人给淋得鸡零透湿的,从身体里面到外面都不由自主的一直颤抖。

再一天。雨水变小。

但天边乌云还似跟铅块似的凝重。泥泞的道路更加泥泞,即便是夯实的官道,也不能在连日的雨水下保持平整。一批淮军败兵出现在了淮安城外。虽然淮安城的人已经预料到前线的不妙,在看着这些淮军士兵败后的惨状,还是铁人都要掉滴眼泪。

身上的军服破烂不堪,脚下的鞋子前后敞口,浑身上下都是泥泞,走一步都要挣扎半天。好点儿的手里还有杆步枪,却也成了一拐棍。更多的是赤手空拳。只麻木挣扎前行。从宝应到淮安,七八十里的道路,又碰上了大雨,道路泥泞,肚子里面也没食。这挣扎着撤回来,一路上尸首相望,一直铺向南方的尽头……

淮安城收容了一两千人,伤兵不到五十人,真的伤势厉害的。不是隐蔽在农家,就是死在了路上了。

虽然秦军自起兵以来就战无不胜,淮军连战连败。但拜此时淮军军制的好处,各部淮军并不相连。李鸿章一下定决心,大把银子洒下,集结到战场上的淮军一开始凭借锐气。还真有精兵的模样。但现在一战败得如此不堪,精华凋零干净。一切就都给打回了原形!

杨鼎勋,淮军大将。是在入夜时分进抵淮安的,年近五旬的他也吃了不少苦头。他在脱离战场的时候被流弹打中后背,连马都不能骑乘,由亲兵用担架抬着。淮军进抵淮安的三大将之一,就是这样被抬进了淮安城。

看到眼前惨状,杨鼎勋铁青着脸一言不发的进了淮安官府安排地住所。

他最早时候同郭松林、刘秉章等人一块跟秦军战于江西,损失了四个营的兵力。但鼎军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很快缺员就重新招募了。这一点上他比灰心丧气,被打击的没有了斗志的郭松林要好上很多。

郭松林现在散居天津,一是因为他真的被打击的太重,没了重上战场跟秦军对垒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是他到底是湖南人,湘军的痕迹太重太重。老家都给秦军占了,李鸿章心里面有了些顾及。

然后鼎军五个步兵营又在扬州被秦军一口吃掉,现在鼎军的主力,再被彻彻底底的打到崩溃,杨鼎勋也什么话都不想说了。

他披着干净的被子,盘腿坐在床上,完全没有了军人地风采,就像一个垂死老头子。淮安知府和漕运总督文彬慷慨激昂的话,杨鼎勋也只是垂着眼皮扫了他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

……

宝应县城里。

“中堂,秦军派出军使,给我们一天的时间,要我们无条件投降…………”

周馥站在李鸿章身边,眼睛里面全是泪水,语调哽咽。雨要停了,但是凉风劲厉,将他地话语刮得支离破碎的。

李鸿章躺在一张躺椅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动也不动。他的身体不好,可能是受到的打击太大,这两天的衰老肉眼都看得见。但接下的日子还要过不是?

同样是这个时候,刘暹趴在苏北地图上,正用笔勾画着部队接下来的行军路线。

能直接打到鲁南。淮军一完蛋,安徽、河南就好解决的很。

刘暹眼前只是一张苏北的地图,脑子里盘算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大局。战争打到现在,自己也该策划着登陆天津,登陆辽南、朝鲜了。

刘暹打算早满清一步把东北占了!

断了满清迁往东北的梦想。他们要跑的话,西北和蒙古是两个好地方。

前者有多军,后者有满清的铁杆盟友蒙古!

虽然说真的,这两个地方都是不足为凭的。在西北,满清的群众基础很差,并且西北疾苦,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的旗人。到了草原,就更加疾苦,刘暹觉得自己都不用逼迫,用不了一年半载,满清自己就崩溃了。

满清往西北走,唯一的利益就是可以得到俄国人的便利支援。这一点是东北方面比不了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没修建,俄国人在东北的实力弱的不值一提,不堪秦军一击!西北方虽然也有这这那那的问题,但比之东北来,是好的太多了!

可是满清在东北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众基础’,满清就算覆灭了,他们的残余游兵也能给新秦已经提上日程的东北大开发、大移民造成一定的麻烦。

所以刘暹宁愿让满清往西北去,也不愿他们到东北来。

而且满清去了西北后,这最大的问题还是满清能忍受到哪一步?他们能承受到多大的压力和负担!

只要满清跑去甘陕,汉中部分的秦军就全力北向,刘暹都不认为满清能真的逃去新疆了。满清更多的可能是去蒙古。

在新疆,刘暹的名头和威望绝对不是丧家之犬的满清可比的。

董福祥、徐东山、勒善几个掌有兵权的人,就算是旗人出身的勒善,刘暹都不认为到时候他还能继续的忠心于满清。

……

让时间回到昨日。

在杨鼎勋艰难的爬到淮安的时候,高邮州也迎来了大批的淮军,只是他们的身份不再是荷枪实弹的战士,而是战俘。

大雨滂沱,平坦的原野上,满是滚得象泥猴一样的淮军士兵,再也看不到他们之前对苏北老百姓‘追亡逐北,嚣张不可一世’的面容了。现在的他们是一堆堆,一群群地瘫倒在泥泞中。大雨将每个人都浇得透湿,一个个都缩成一团。

武器军资,早在被俘的时候就跟破烂似的战场到处都是,不光人成了傻子,连思考的气力都没有了,就连被打散丢弃的骡马,也都呆呆的。

押解和运送伤病员的秦军士兵,一样冒着大雨,一队队的在这铺满大地的败兵当中穿过。这些胜利者同样很疲惫,甚至是精疲力竭,但他们的精神却个个高昂亢奋。跟神情呆滞的淮军战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从宝应则返回高邮州的路上,俘虏的队伍越滚越大,从眼前一直绵延到雨幕尽头,无穷无尽也似。泥水当中,一面面淮军营旗残破不堪,被一双双脚沉重的踩过去。

这副画面,就见证了一个老朽帝国的彻底崩塌!

……

要说这秦军当中唯一大不满意的就是刘暹派去射阳湖的那三个大队骑兵。他们根本没有同唐仁谦带领的三四千淮军马队碰上面。

后者在盐城停歇了半日,然后就等到了李鸿章的急信。

唐仁谦简直不敢相信,四万余淮军一日崩塌。但李鸿章的亲笔信是不可造假的。

所以在淮军马队即将跟秦军骑兵照面的时候,淮军跑了。

唐仁谦连淮安都不回了,直线北上,到了阜宁。

三个大队的秦军骑兵除了扫荡了盐城,就再没半点功劳了。

次日傍晚,这场吸引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目光的大战,终于结束了。李鸿章在登城头视察的时候,失足滚落台阶,昏迷不能理事。面对着秦军的通牒,淮军最后的抗争力度虽然很微弱很小很小,但潘鼎新没有投降!

被秦军关押在一家屋子里的潘鼎新、聂士成、张绍棠等人的身份,跟战场上万千被俘的淮军将士并无什么不同,都是战俘!

刘暹也正式接见了多国战地观察团,将手中的几个观察团成员都交回了去。这场战争里,英法德三国训练的华盛军的事情,以及华盛军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都瞒不过他。但这种事情没必要揭开。

而至于华盛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如何,英法德三国有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第四百七十七章李鸿章这个大滑蛋!

李鸿章是个大滑蛋。狗屁的失足跌落台阶,重伤昏迷,刘暹绝对是不信的。

这就是场戏。李鸿章不愿意背负着主动投降的‘黑名’,想要一层脸面,刘暹给他。

胜利带来的喜悦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自己终于拿下了淮军这根满清的擎天柱石,这时候的他并没有什么心力交瘁的感觉。

秦军压淮军,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他现下只是生气了一种一时间什么事情都不想去管了的懒散。

秦军大胜地消息传出去,可以想象整个大清该有多么巨大的震动。各种各样的势力,又有新一轮的谋划,对策,洗牌。很多事情,他现在就该着手,布置,准备,筹划,为下一步进军北地做最后的准备。可现在却偏偏有点懒懒的提不起精神来!

这时一种去掉了心病、执念,战胜了大敌之后的慵懒。原来李鸿章在自己心里也是这样的一个地位,刘暹还是头一次感觉到自己把李鸿章看的那么高大。虽然在战胜淮军的过程中,连一点涟漪都没波起。

当然,他现在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