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1862-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英谈判的‘胜利’为新秦四年末尾的中国,增添了一份无可抹去的光辉喜悦。这一刻会铭记在中国的历史史书上。
而英国人会如此‘窝囊’,自然是因为阿富汗局势的大变。英国人为了将中国彻底绑在自己的战船上,甚至还对中南半岛的利益做出了让步。
中英在关乎中国方面的谈判之余,也签订了一份根本没有通知暹罗的秘密协约——维持暹罗的独立,不允许任何第三国在暹罗挑起事端。
刘暹从暹罗身上拿到了不少好处,虽然还没通知主人。但他原本打算将暹罗收为禁脔的算盘也破产了。法国人在中南半岛消失了,中国填补了法国的位置,不想让暹罗又从新回到了自己的原来轨迹。
中英还对缅甸达成了一定协定,中国可以得到缅甸北部,也就是萨尔温江与伊洛瓦底江流域,英国人以此来换取中国对缅甸结局的默认。
刘暹同意了。萨尔温江与伊洛瓦底江流域是缅甸翡翠的主要产区。拿到这里,其他的地儿占时放弃也是能接受的。毕竟现下中国的实力还达不到更进一步的程度。
谈判当中。两边都很有默契的不言滇西南的太平军。似乎石达开等根本不存在一样。
同时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一个框架。对于刘暹提出的贸易自由港,英国原则上同意。两边将在明年下半年就具体事物进行新一轮的谈判。中国方面的负责人已经定了下来。就是曾纪泽。
短短一年的时间,英国人就退让了这么多。刘暹得到协约电文后也忍不住唏嘘。这外交事物上,一步走错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来弥补和挽回。
去年时候的白厅肯定想不到今年是这么个结果。他们在阿富汗的局势太糟糕了!
今年盛夏,七月里,抗英阿富汗义军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英殖民军一个旅遭遇,打响了震动世界的迈万德会战。阿富汗义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均占优势,战斗刚开始,就首先以炮火压制英殖民军两翼的炮兵和骑兵,掩护步兵前进。尔后步、骑兵紧密配合。乘势发起猛攻,打得英殖民军溃不成军,只是援军赶到才免遭全歼。随后阿富汗义军乘胜向坎大哈进军,喀布尔的英**队也被10万起义军包围,英殖民当局从印度调集了大量增援部队才把大规模的阿富汗义军镇压下去。但阿富汗人依旧反抗,英殖民军到处挨打,四处碰壁。如果不是顾惜自己世界第一强国的面子,刘暹认为英国人都可能已经全面撤出阿富汗这个顽强的国度了。
俄国人用自己仅剩的力气,挑动阿富汗。给英国人了一次重击!
现在的英国,为了稳定近东、中亚和远东局势,为了继续能钉死俄国这个巨人,他们需要中国的帮助。在亚洲。也只有中国有实力帮助他们。
同样是这一年,四川部队又调集了两千人入藏,刘暹直接将五千入藏部队变为一个旅。由刘盛藻任少将旅长。
刘铭传继续坐镇四川,刘长佑、张树声等声名远播的湘淮干将。在军校高级班的培训学习结束以后,被分别安排到了东北和西北。包括刘松山等,大批的前清名将集结边疆。现在的秦军已经形成了二十二个步兵整编师,六个骑兵整编师,两个炮兵师,一个中央警卫师,一个海军陆战师,外加十四个独立旅,二十五个地方守备营团,为建制的,总数超过六十万人的庞大部队。
魏明已经横扫了内外蒙古。俄国人虽然卖给了外蒙古部旗不少军火,但有了内蒙的前车之鉴,真正敢起兵反抗秦军的蒙古王公并不多。
爵位土地是很重要,但没有脖子上的脑袋总要。而且刘暹给与的待遇也不低,至少能舒舒服服的过完后半生。所以外蒙的局势较之内蒙反而更平静一些。虽然草原上依旧有些蒙匪在滋生事端,可没有蒙古平民的支撑,没有诸多蒙古王公做后盾,他们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好活!可比不得原时空中的同辈!
然后就是移民和国内建设。
后者涉及到东北和内蒙,进入算是都达到归化标准线了,但完成的都十分吃力。
山西的植树、河道工程开始启动,同时已经延伸到河南境内的铁路,也正式的将山西排到了工作进程之上。
大十字计划推行的比较顺利,比之刘暹想像的要顺利。在他旧有的印象中,国人对于铁路和火车,最初时候是很排斥的。其中缘故众多,破坏风水,搅闹祖先地下之灵不得安宁,是最常被用到的借口。不过刘暹是低估了大秦官员的‘见风使舵’能力了。
什么破坏风水,搅闹祖先地下之灵不得安宁,这些条件有多少是老百姓自个真正想出来得?还不是大批因征地利益受损的乡绅,数不胜数的保守派官员从中作梗,才让铁路的修筑变得那般困难。
而现在呢?大秦官场政治保守、守旧的官员绝对不算小数,但敢在暗中做手脚,推波助澜的人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什么呢?一是刘暹自身政治倾向明白;二是军情处旧有的声威和震慑力。
现在民间都把国家安全部和军事情报局传成了锦衣卫和东厂。一般人谈之色变。当官的对这两个部分了解太浅,也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为自己身边就有坐探。没几个活腻歪了自己找死的。
地方士绅面对没落要完蛋的晚清王朝敢推阻遮拦,因为他们就是权力构成中的一部分,地方官员们跟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对一个刚刚武力夺取了天下,生机勃发,旭日东升一样的大秦,却不敢有太多小动作,唯恐朝廷杀鸡骇猴,抄家灭门。这就是新朝,新生力量的威慑力。
建设兵团已经扩大到了十一个。数百万劳动力的劳动成果是丰厚的,虽然这用去了海量的钱财。
国家建设铁路,休整河道,那官道就有地方官府来负责操纵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建立和施展作用,在这一点上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国朝最新颁布的《交通法》规定,个人投资修筑的三级以上规格道路,有相应的收费权。可以与国家相关部门组成联合的运营公司,在规定年份里,收取国家规定下的过路费用。
这个法规直接掀起了今年中国的筑路狂潮。
然后就是国内工商的发展。到统计日起,除掉国营大型工矿业以外,工商部登记的,全国注册的成本在十万华元以上的新型企业,一共达一万三千八百三十五家,其中今年增加了六千二百家。这其中注册金达一百万华元的占了三分之二,五百万华元的有近三成,一千万华元资本的超过七百家。这要换算成银元的话,就是十万块银元了。
注册资本高达一亿华元以上的有五十九家。多是股份制的联合企业。
刘暹已经将股票交易所的建立提上日程了!
日本的经济混乱了。财政部和华夏银行在日本的行动大获成功,但因为英法美,尤其是美国的插手,日本政府依旧维持住了局面。这个情况令刘暹的脸色很难看。
不是因为没能竟全功,而是美国人态度的转变。他们显然在加大对日本的扶持力度,而原因是什么?不是日本在夏威夷的退缩,而是美国想用日本将中国堵在东亚。
中国已经崛起,已经成为太平洋这个棋盘上的棋手。白宫要看不到中国的潜在威胁,那他们的水准就太次了。
华盛顿不想让太平洋再多出一个主人来。英国人的存在他们还能接受,但中国,就免了吧。
山姆大叔的胃口如今并不大。美国依旧在‘苦练内功’阶段。所以他们不想直面中国的压力。对于日本,中国是个绝对的大国,中国的海军正在一步步变强,美国一点也不愿意中国海军的矛头指向北太平洋。
所以,日本在山姆大叔的眼中,地位陡然提升了一截。他们成为了美国应对中国潜在威胁的一张王牌。只要日本东京政府还存在,中国就不可能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太平洋来。他们的海军也就不存在进入夏威夷的可能了。
就像德国人的近海防御海军一样,美国人最想看到的就是中国的海军也是这副样子。近海海军,以防御为主要目的。那样辽阔的太平洋就是美国人的游泳池了。
还好的就是第二批回日的挺身队,在福冈给了日本东京政府军狠狠地一击。一战打灭了福冈政府军的全部算盘,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歼灭了超过三千人的政府军!
令刘暹心情大畅!
第五百四十四章借款vs国债
年末的北京城,天气冷的刺骨。融化的积雪将湿漉漉的地面弄得更加斑驳不堪。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马是越来越多了,北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着帝都的元气,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那已经变成了‘大海洪流’一样的自行车大军!
特别是冬天,每当下了雪,早晨和下午上下班的时候,看别人骑自行车摔跤就成了不少人的一大乐趣。
在积雪刚刚融化的大街上,一辆挂着赤色小旗的四轮马车辚辚驶了过来,拐过街口,驶上了西长安街,跟随马车护卫的还有几名骑兵。这是大秦一直以来的规矩之一。因为刘暹实在怕有刺客。
现在朝中的大臣,哪一个位置都似乎不可替代。
阎敬铭靠着车厢内软软的座椅上,闭目歇息着。他现在是去宫里面见刘暹,向皇帝汇报当前的财政工作。
不过说实话,阎敬铭现在是真的不想进皇宫。
财政部的篓子越来越大了,阎敬铭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他现在满脑门的都是那巨大无比的财政赤字,秦军的‘战利品’越来越少了,再过两年,所有的‘战利品’发卖完毕后,那赤字还怎么去弥补啊?
阎敬铭可不认为三五年内,中国的财政岁入可以翻两翻!
秦军的陆军规模在不断扩大,刘暹的目标是保证全国一百万兵力,东北、内蒙乃至西北、兰芳的移民工作,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庞大的教育开支、铁路、公路、水路建设,黄淮、长江工程的治理。以及诸多的国资建设……
明年、后年的财政赤字只会越来越大,而不会随着农税的恢复而变得减少。与庞大的开支相比。农税的基本盘才多少?而且农民士绅交农税不仅可用华元,还可以自己交纳实物,自由随心。对于高额的赤字来将,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阎敬铭这一阵只是闷着心思琢磨财政问题,对于其它的事情毫不关心。财政部的具体事物由他手下的官员负责,递到他面前的只有最终的结果。
中枢财政的节流是谈不上。阎敬铭感觉现在得大秦政府,就是标准的‘坐吃山空’,而他也是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有太多的大事要事需要财政的支撑了。作为财政部部长,内阁排名靠前的大佬。阎敬铭没有办法不愁。
对于这个局面,阎敬铭是束手无策,他能够想出来的唯二应对手段,一就是借款,向外国财团、银行进行国际借款。这是满清常用的招式;二就是发行国债。
国债,欧洲很流行的一个词汇。欧美国家,尤其是列强,极少有没发行国债的怪胎。但阎敬铭对于‘国债’是很陌生的。满清时代,‘国债’这个字眼完全不存在朝臣们的心中。那天下都是人家爱新觉罗氏的。还‘债’什么‘债’?
而且说句大实话,那个时候清廷的信誉早就破产了。拿银子投进水里也能听个响的,而拿去买清廷的国债,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回!连个响声都听不到。
所以。此次前往皇宫,财政部的工作汇报,今年的财政增长和预算、赤字等都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国际借款’vs‘国债’。
中国现在跟德国关系最好,跟英国、法国还可以。法国是高利贷帝国,纵然跟中国跟大秦的隔阂不会真的就掀过去。只要有利益,法国也是不会因小失大的。
对于‘高利贷们’来说,因为国家的问题而损失了自己的利益,那就是标准的‘因小失大’。
再有就是美国。现在山姆大叔正在憋内功,找他们借贷,不会太容易。这个时候的美利坚可不是一战之后的世界经济霸主。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借款的话向德国借款是最明智的选择。还能加强现在两国中枢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笔国际借款也更可能让国民接受,自己也就不大可能遭到政敌和新闻界的攻击。
《新闻法》,大秦是已经颁布了,可里面可没有不准攻击政府官员这条规定。阎敬铭是很看重自己清誉的。
阎敬铭感情上是比较倾向国债,但心里又没谱,不知道国债究竟还不好卖。中国的商人和传统士绅已经开始了实业投资,他们肯不肯将手里的资金拿出来购买公债,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而借款的话事情就相对简单多了。
“风雨飘摇,国事多艰啊!”
之前拉下的太多。现在中国实力的增进简直是突飞猛进一样的速度,却让人感觉内心很没谱一样。太快了,没个映照目标,很不踏实。
皇宫门口,阎敬铭看到了李鸿章的马车,向守卫一打听,李鸿章比自己早到半个小时,现在还没出来得。
阎敬铭进得皇宫,立刻就有人迎上,将他待到淑清院。
淑清院,位于南海东北角,为乾隆时修建的小型园林,风格类似于北海静心斋。园内有流水音亭、葆光室、蓬瀛在望殿、云绘楼、清音阁、日知阁、万字廊、双环万寿亭等建筑。
今儿刘暹在这里见得李鸿章。
“阎大人。”阎敬铭等候了半个小时,李鸿章施施然的从里面走出来。两人对眼,自然是要打个招呼的。
阎敬铭不跟李鸿章争什么。一是没这个心,二是李鸿章今年夏天时候巡视蒙古,处事得力而稳妥,刘暹对他很满意,倚重每日剧增。阎敬铭也不敢来压李鸿章一头。三是李鸿章什么资格?阎敬铭本身地位就比李鸿章低多了,现在按官面儿排名,他是不低于李鸿章分毫,可一争执起来,阎敬铭免不得就要受人非议了。
“看李大人满面红光。是又有喜事了啊。”
“哈哈,就是盐政整顿的事情。现在川盐已经整顿完毕。盐政公司的眼睛投向了青海的盐湖,需要与当地的蒙藏部族、头人妥商解决。搞了小半年终是出结果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盐业托拉斯’就要出现在中国了。盐湖也被盐政公司给拿下了,那整个中国所有出盐的地儿方,就全归盐政公司了。
阎敬铭知道这件事儿的。而且刘暹让李鸿章主持这件事情。能在年末之际报个喜讯,自然是大好事。
“这可是大好事。明年老夫一定会牢牢盯紧了盐业公司。中枢财政还要靠盐政公司这样的赢利大户来支撑。”
“李大人,这盐款可一定要放在华夏银行啊。”
“哈哈哈……”
两人略作攀交,李鸿章匆匆走出去,阎敬铭见到了一身便服的刘暹。
对于借款还是发行国债,刘暹都没接过阎敬铭准备的资料。这两样儿完全可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么。
早欧美各国借款。但看谁给的条件最优惠。刘暹对借款没有抵触,虽然原时空的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每一次出名儿的大规模借款都是伴随着大把大把的国家利益和主权流失。但这是当政者要负的责任,跟‘借款’本身没搭!
而发行国债对刘暹来说也完全可以消化。现代国家,那个国度没有‘国债’啊?要是能欠债欠到老美那个地步,就牛叉了!
而明年在上海即将建起中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也给国债的发行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国债发行数额不妨搞大一些,分出来一部分作为长期国债。”刘暹觉得中国民间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别看这两年新增了那么多现代企业,真正跟中国蕴藏的民间财富相比。那也只是九牛一毛!
刘暹希望可以用‘国债’继续吸纳民间的真金白银。中国像来都是‘家天下’,普天之下的财富都是帝王一人的。从来没有‘国债’一说。
刘暹明年要推出《宪法》,个人合法之财富神圣不可侵犯,肯定能刺激国债发行的。
“今年的财政赤字统计出来了吗?比去年多多少?”
对借款和发行国债谈了一个多小时。刘暹让阎敬铭回去好好准备。然后问起了财政赤字来。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政赤字就达到了200亿华元,他不知道年底了会不会达到250亿华元。
而且对于‘战利品’的具体剩余多少,刘暹有些不清楚。那数字太大,太零碎。他也需要向阎敬铭了解一下。不知道明年的财政赤字是否可以撑的过去。
“皇上,财政统计还未结束。最终赤字预计会在260亿左右。至于地方不动产和田产……”
这两年随着国家大一统的到来,各地的不动产、店铺和田产被地方上的富豪购买去的很快。华夏银行收入了大批的金银,虽然分出了一部分给发展银行、建设银行,但主体还存在华夏银行的金库中。只可惜华元对照的不是储备金银,不然刘暹完全可以通过增发钞票来抹平赤字。
对现代金融知之甚少的刘暹不敢轻易地去这么做。
始终让华夏银行保持着收入多少金银增发多少华元,保持着1:1的比率来维系着社会的财富总额。他很怕触动华元的存在体系,对华元‘价值’造成冲击。
日本人的前车之鉴,是中国的后事之师。
再有个就是,现在的中国财政还能支撑,靠着‘战利品’发卖的获利,到现在为止,财政部账面上还有二十多亿的剩余资金的。
刘暹在这件事上的参照物是各地的粮价,中国的生产在迅速恢复中,如果社会流动货币减少,而粮食等一切物资在增加,对应的价格必然会降低。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数据,刘暹才会决定是否增发纸币!
第五百四十五章朝鲜高宗中国见闻录(一)
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寒冬里的蒙古草原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视线都无法看清百米外的情形。
新秦四年年末的蒙古大草原,遭受了五年来最大的一场风雪。积雪厚度普遍超过了一尺,一些地方甚至接近两尺!
内外蒙古的驻军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就把消息报到了北京!
“做好赈灾布置。各县的储备粮仓,地方官员在必要时候可以开仓赈灾。然后告诉魏明,趁这个机会,把蒙匪彻底清理了。”
刘暹并不为蒙古的暴风雪感到担忧。即便真的有不少人受灾了,又能损失多大?内外蒙古总共才三百来万人。而且今年开始他已经在全国推行青贮技术,蒙古地区的推行虽然没有西北、宁夏一代来的得力,但总可以减缓一定量的草料供需的。并且政府还在蒙古大力推行了苜蓿种植,再加上今年一年来羊毛、皮革的贸易,让蒙古的平民阶层收入暴增,这些对暴风雪灾后的影响都有着非常得力的缓解作用。
也是在今年秋季,秦军全面换装,国内毛纺织业的发展让国防部和总后勤部有了为全军上下更换军装的底气。
不然的话,做毛料军服就要向外国进口布料,就也太逊了!
新式军装完全向着原时空中国的71式军服系列看起,减去了这个时代不需要有的种类后,有礼服、常服、作训服,三式组成。
陆军是草绿色。领章和军帽国徽下面的帽墙为红色;海军是白色,领章和军帽国徽下面的帽墙为蓝色。
气势非常醒目。带着军人的威严和士气的蓬勃。
在九月一日的《华夏日报》这份大秦政府喉舌,全国发行量比之《大公报》还要高出十几倍的中国第一大报。外号‘邸报’的报纸第一版上,登出了新式军装的照片。正式开启了全军的大换装。
其所有耗用毛料,全都是国内自产布匹。来源自然就是蒙古、青海、新疆的羊毛了。给以上三个畜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羊毛还能赚钱?
三个畜牧区的牧民第一次感觉到了钱是那样的好赚。往日里他们可只有卖牲畜和皮革的份儿,现在羊毛都可以卖,激增的收益不要把人高兴傻了。
不少在内蒙和西北以开荒耕耘为生的汉族农民,都转而打起养羊的注意了。
这些人对于朝廷的服从是渗入骨子里的,而且对北京有种现下蒙古人所没有的亲近,蒙古地区和新疆、青海的苜蓿种植多是由他们起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的。而且汉族是定居的农耕民族,就算是开始发展畜牧。那也是以打羊圈的圈养为主,跟游牧牧民完全是两码事。而这样的生活模式是十分符合刘暹对蒙古、西北的下一步规划的。所以用这些汉人的发展做一个‘公示’,必定能让许多的牧民认识到定居的好处的。
“皇上,李熙已经随朝鲜使团到了天津,但他并没下船,而是直接乘船去了上海。”
勤政殿里,刘暹正在看着安全部的报告。就在两天前,驻朝大使突然发来密报,说李熙很可能已经不再宫中。而是随着来京朝贺的朝鲜使团到了中国。
刘暹立刻就让安全部密切监视即将到天津的朝鲜轮船。是的,很大的一次改变,朝鲜在东北陆路贯通的情况下,使团第一次主动的乘船来华。就是去年时候到华的朝鲜使团还是走东北陆路呢。
然后不出意料,扮成港口海关人员的谍报员在船上见到了李熙的贴身近侍。这样一来似乎也就可以断定李熙是否在船上了。
刘暹现在很不明白,李熙这是打算要干什么?堂堂一国之君。突然抛下国内的摊子,跑到宗主国来。且依旧秘而不宣。连跟中国政府打声招呼都没有。他究竟想干什么呢?
“密切监视。保证李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