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
【漫谈】〃智慧出,有大伪〃。然而〃大伪〃在未被剥掉画皮前,岂不都是在被当作圣贤吗?魏忠贤在世时就被全国各地立生祠;希特勒未覆灭前,其万千狂热崇拜者如痴如迷;成吉思汉侵略的铁蹄践踏欧亚大陆,却被称作一代天骄。他们哪个不是被当作圣人供奉?可人民得到的是福焉?祸焉?既便是真心为民之圣,一旦有了神圣之名,便有〃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者。十年浩劫,万千人民涂炭,谁负其疚?范应元说:〃圣智本欲以利民,而其未必至害民;盖圣智之迹彰,则失无为之化也。上失无为,则下多妄作,故绝弃世俗之所谓圣智之事,则民百倍其利矣。〃
唐代诗人黄松非战诗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近代诗人易实甫,也有首含蓄深沉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有神圣之名者其所作所为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深地感触;诗曰:〃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作帝王〃。这些诗句真可谓是抒发了可怜百姓血泪的呼号。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
仁义礼智这些医药,只有在身心失调时方能稍显效用,而且〃是药三分毒〃,药的副作用能为害身心。更严重的是,所谓圣知之医,有乖僻邪谬、欺世惑众、擅权独裁者;有不明药理、急功近利、乱下针砭者:有假仁假义、借公济私、唯利是图者;如此社会将会愈加混乱不堪。范应元说:〃仁义本欲以治民,而其未必至乱民。盖仁义之名显,则寝失自然之本也。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漫谈】基因医疗专家方福德说:“我们现在的基因治疗,不是〃采用一种〃优先原则,而是一种〃优后原则〃,因为我们现在对基因治疗不能做到完全有把握,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那些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用各种方法都治不好的疾病,比如癌症晚期。反之,如果对一个健康的人进行基因预防或是基因增强,则要更慎重地考虑,稍有一点潜在的危险,副作用的症状就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对此类基因治疗要加以限制的原因。
我们用宣扬“仁义礼智”的方法来治理社会,就类似用基因疗法对人类群体采用一种〃优先原则,这种作法,可能不是上帝的福音降临,而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漫谈】圣智仁义这些形名的东西,类似万包囊,无论什么货色的东西,都可以装入其中。例如,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奚适其无道也!夫意而中藏者,圣也;入先者,勇也;出后者,义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之。〃 由此观之,盗贼也可托形名之饰而行。
综观古今中外,所有大奸大伪,无一不是托圣智仁义之名而行其害。因为不假借此难以掩人耳目,不借此难以敝人天性。许多追求真理并追随那象征真理并为其忠心耿耿尽心效力之人最后发现,他们追求的真理却含有邪理,有时甚至于全是邪理;追随的圣并非那么贤,甚至于却是〃大伪〃。更可悲的是,追随这些“圣”参预类似群体犯罪行为的个人有许多却是至死不悟者,然而他们的初衷却是那样的美好和高尚。契诃夫说:〃动物是没有信仰的〃。然而,是否就是因为其没有能蒙敝住天性的错误信仰,所以才没有它们之间的世界大战?
【漫谈】日本作家池田大佐说:与我同时代的少年都是在军国主义教育中成长的。当时的日本教育,考虑的是怎样在孩子们的心中培植歪曲的人生观和思想,然后,又如何将更多的少年驱赶上战场去卖命。没有比错误的教育更可怕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漫谈】人们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教育能够使人变好;但是常人的这种观念同心理学和经验的结论有着深刻的差异。包括赫伯特·斯宾塞在内的许多杰出哲学家,已经毫不费力地证明,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天生的性情,而且有时……无意识的误导………害处却远大于好处。统计学家已经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他们告诉我们,犯罪随着教育,至少是某种错误教育的普及而增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很大灾害者,往往是在学校获奖者名单上有案可查的人。一位杰出的官员,阿道夫·吉约先生在最近一本著作里指出,目前受过教育的罪犯和文盲罪犯,数量是 3 :1。
这是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教育往往把一些很难确定对错的观念认识,放在了十分肯定的位置上了。教育把这些主观概念建立在一组公式上………如同数学结论式的不可更改………由于这种不可更改的性质,即便是无机物,如果它能够演算这一组公式的话,也会不得不表示同意。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个人主动性思维判断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这实在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它建立了一种迷信,即默认教师和课本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惟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僵化观念、塑造机械思维。
所以,我们应当随时警惕从那种〃致命的自负〃中产生的理性主义至上的观念。其观念武断地认为,我们的理性是处在一个最高的检验者的位置上,只有那些得到理性认可的道德规则才是正确的,只有那些得到理性赞同的行为才是应该的,只有那些经理性推演的社会制度者才是合理的。然而,我们人类的理性实际上却是有限的、狭隘的、可错的,就象人的遗传基因一样,它应是差别性生存进化的产物。按自然这个大法官的判别,它也应归属于“盲目”之列。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而否定现代的一切教育,其中有些虽不会提升道德水平,但却有益于专业技能的发展。
【漫谈】现代社会生物学家指出:〃人的天性问题还可以用其他更直接的心理学方法加以探索。非理智的和普遍存在的天性行为也应该比理智的、个人的行为更能抵抗文化褫夺的扭曲性后果,而较少受到作为长期偏见理性思维的搅扰,而保持良好的本能性功能。”
这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如不被各种人为的形名观念所扭曲,就能保持其天性的淳朴。巴特勒也提出,如果人类本身可以祛除一切有意识的思想,完全根据本能去生活的话,人类将会更加幸福。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扰民,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孟子见梁惠王时,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淮南子》曰:〃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而非通治之至也。夫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 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 。由此观之,则仁义不用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释】见:现,呈现。 素:朴素、纯洁。 朴:淳朴、朴实、自然。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 
【漫谈】现在有些人主张的文艺〃娱乐原则〃似乎不妥。因为,我们不可本末倒置,将娱乐原则凌驾于文艺的根本价值之上。这根本价值应该是引导人民趋向淳朴良善,最低也应以不搅扰人民淳朴的心性为前提。
所以,文学艺术不能只是社会现实的复制、个人感情的抒发,它面对社会、面对人群,必须首先考虑其社会影响。它应该是能够熏陶人们的性情,诱导人们趋向和善、友爱、谦让、奋发、自强,使人群和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如果与体裁难以兼容,最低限度也不能反向误导,致使人们趋向虚伪、奸诈、蛮横、残暴、下流、无耻,以致造成社会混乱、堕落。既便你的主观愿望是暴露鞭挞这些东西,但过多的让这些东西在舞台上招摇,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在我们的有些电视、电影、书刊中,脏话泛滥、污言秽语满天飞,蛮横粗野、残暴无耻的情状活灵活现,错把这些东西当成鲜活的时代气息,加以吸收、渲染,以致我们的许多文艺作品越来越庸俗,越来越下流,越来越俗不可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社会上各类犯罪增多,许多人道德观念沦丧,老百姓愤愤言道:现在的坏事,全是跟电视上学的!这种愤慨之言,虽似偏激,但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所以,社会效果应是文学艺术的首先参考值和通行证。不能让低级下流、丑陋卑鄙的言行充斥其上,不能让阿飞无赖、土棍青皮在其舞台上招摇撞骗、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即便是用于讽刺也是不正常的,应把它们赶下台去,让它们闭上其臭嘴,莫让其再污染民众的耳目心灵。
现在我们所谓的舆论监督,乃可谓是下下之策。虽然能对点名者起些威慑作用,但你又能监督多少?大多数仍然在我行我素。为什么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为什么贪污动辄就百万千万?这些腐败产生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法治管理实质上是对于腐败份子的姑息养奸!大犯起源于小犯,对小犯姑息从而养成大犯。如此姑息,既便是对大犯统统枪毙,小犯仍会照养不误。如果执法犯法的腐败现象一旦发现,便令其如同现在工人那么一样容易的下岗,谁还敢犯?大犯还从何而来?警告、纪过、罚款、降级、通报,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蒙敝人民的遮羞布,也可谓是故息养奸之阶。为什么不将其从能管制人民的衙门调离?为什么不敲掉其能向人民滥施淫威所赖以的爪牙?却假惺惺地对羊说:狼再胡作非为,你就揪着它的脖子,送我这里来!
对残暴者的温柔,就是对温柔者的残暴!我们现在的实际状况,却是类同于俄罗斯寓言中所为:狐狸法官大义凛然,斩定截铁地对狼喝道:〃既然你把羊的皮已经扒掉,也就算了,但除此之外,你胆敢再动其一根毫毛,必将严惩不怠!〃对丑恶现象的屡禁不止,是否还如同另一则寓言所为:小河水肆虐,将农夫家产漂荡一空。农夫们去找能管治小河的大河告状,但是历经艰辛到达时却发现,自己半数的家产正在大河中沉浮,农夫们见此,只能是无奈地深深叹息。(我们现在各地实行的罚款上交,上给下罚款者正式罚款票据,并返还其所交罚款数额相应比例的资金。这是否与小河大河的关系相似?执法者的直接利益与执法相联,必将产生腐败!)
所以,我们的舆论监督,充其量只不过权作民众的出气筒而已。但是,这样作的代价实在过高。因为,行政方面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鱼肉百姓、猫鼠同眠、尸位素餐等等腐化堕落现象实在太众,社会生活方面的暴力色情、坑蒙拐骗、掺杂使假、杀人越货、为非作歹之事也实在太多,如果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将如此众多的黑灰现象充斥于民众耳目,人善者朴实无心,民恶者学诈有意,不论传播者的主观愿望多么良好,客观现实是民众淳朴的天性受到了严重骚扰。政府不能治本以断诈伪之源,而媒体却又绘声绘色暄染丑恶于后,这将会导致世俗每况愈下。如此这般,而想达到弊绝风清,岂不是南辕北辙!(当然,若无其他措施,又无舆论监督,更无异于掩耳盗铃,雪上加霜。但是应该考虑斟酌另一渠道,既能进行有效治理,又不搅扰人民淳朴之心性。)

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无舍本取末之忧。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谓绝学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于伪。君子应学以致道,而后世徒学于外,不求诸内,以至以文灭质,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忧之,故谓绝饰伪之学。


意译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
 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
 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
 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




 原二十八章 知其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注释】雄:比喻雄健刚强。雌:比喻柔和谦卑。溪:沟溪,指地处卑下。常德:顺应〃道〃而养成的天性。
知道如何作才可谓是雄强刚上,但却安守雌柔谦下,以至为天下人物所归往。天下人物所归往,道之常德仍持守不离,复归婴儿一般的淳朴。庄子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集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范应元说:〃夫刚动则躁进,柔静则谦下。故知其刚动,则守其柔顺。为天下溪者,以谦自处,如溪之善下也。谦下则常人之德不离于身,是以反归于婴儿之时,神全而气和矣。〃王弼说:〃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注释】白:昭明。黑:浑厚,浑沌。式:法则,法式,模式。忒:差错,差失,偏差。无极:无穷。
知其昭明,守其浑厚,为天下人所式法。为天下人所式法,天赋的常德不会出什么偏差,复归于元始时的纯真朴实。孔子说:〃彼修浑沌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漫谈】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至糊涂难上加难。”这话与老子之意也类同,这意思是说,人能达到聪明机智难得,而天生本性的淳朴不受沾染的所谓糊涂者也难得。如果能聪明机智地通晓世俗权利之术,却不动一点机心施为;或者知晓世事往往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故而仍能保持糊涂者之淳朴,这实在更是难上加难之事了。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注释】荣:荣达,高贵。辱:低贱,卑下。谷:山谷、川谷,指处其卑下之处,象征宽容谦卑。
知何由可能荣达,但却持守其卑弱无为,澹泊寡欲,虚怀若谷。庄子说:〃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从,非其心不为。虽天下誉之,得其所谓,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为,傥然不受。天下之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注释】常德:恒常之德,即天赋的本性。朴:自然、真诚、淳朴,乃天性的本然。
这若似天下谷的品质,却只需人天赋的本性常德便可足够,复归于浑厚淳朴。庄子说: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
恬淡矣。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漫谈】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威尔逊也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社会学家都关心的深层次的问题:“进化论能否提供一个世界观,该世界观坚实的足以作为新伦理学的基础。”后来,他发展了一种论点,即自然界的产物必然是好的,而且应该体现在我们社会的目标中。如果社会生物学使我们不再相信上帝,那么进化论本身就必须告诉我们生活的目的和行为的方式。
其实老子的世界观,老子的的社会伦理学,也早就回答了这问题。人天性中的〃朴〃,天下人天性中的〃朴〃,实际上正在告诉我们生活的目的和行为的方式。人类进化本来就是在适应自然中遗传变异的结果。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也意味是稳定者生存,因为自然选择的最初形式不过是选择稳定的形式并抛弃不稳定的形式罢了。人,说到底就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而已。人在自己的生物学天性之外,没有任何目的。对以上问题烦恼和焦虑是徒劳无益的〃杞人忧天〃 ,而对其钦定方向,反而更会将社会引向歧途,如果我们将其全部置诸脑后,人们的境遇将会更好些。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器:器物,器具。官长:官为管理,长为领导。
人们朴实的本性散失,便如同成了各具长短的器物,圣人只好选贤任能,因势利导,使民心复归于淳朴。天下大治时,民心浑厚质朴,首领顺应自然,无须割治。
【漫谈】有人认为老子是〃玩世〃,主张〃肚子吃得饱饱的,什么都不去管它〃,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妄度曲解。如果是那样,〃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应做何解?〃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应做何解?〃挫其锐,解其纷〃应做何解?实际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老子思想的真正动机,是经世致用。
魏源说:〃后世解释老子者,多只就《老子》的字面意思去玩弄,如看到《老子》书中有〃绝仁弃义〃的字眼,便说老子之道不关心社会,于是便加以引申、演绎开去以至歧义,或者走上庄子那种〃徜徉玩世,薄势利遂诃帝王,厌礼法则盗圣人〃的道路,或者产生魏晋名士那种〃意糠秕一切,拱手不事事〃的偏激,卒之王纲解纽,而万事瓦裂。刑名者流,因欲督责行之,万物一付诸法,而己得清静而治。于是不禁己欲而禁人之欲,不勇于不敢而勇于敢,不忍于不忍而忍于忍,煦煦孑孑之仁义退,而凉薄之道德进,岂尽老子道乎?岂尽老子非道乎?〃


意译

 知如何做可谓是雄强刚上,但却安守其雌柔谦下,以至为天下人物所归往。 
 天下人物所归往,道之常德仍持守不离,复归于婴儿般的淳朴。
 知其昭明,守其浑厚,为天下人所式法。
为天下人所式法,天赋的常德不会出现差失,复归于元始时的纯真朴实。
知何由可能荣达,但却持守卑弱无为,其澹泊寡欲,虚心宽容,若似天下之谷。
这若似天下谷的品质,却只需人的天赋本性常德便可足够,复归于浑厚淳朴。
 人们朴实的本性散失,便如同成了各具长短的器物,圣人只好选贤任能,因势利导,使民心复归于淳朴。天下大治时,民心浑厚质朴,首领顺其自然,无须割治。




 原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