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犹川谷之於江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注释】道常无名:道是永恒的自然法则,故为常; 道没有什么名称可以概括,故曰无名。朴:朴实、浑厚、自然,道的表现形式。
道是永恒的,难以名称概括。淳朴虽似鄙小,但天下谁也难以将其臣服。王弼说:〃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可以武使也;巧,可以事役也;力,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注释】守:持守。宾:宾服、宾从。
侯王若能保持淳朴,民众将会自然宾从。王弼说:〃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修其意;欲修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执政者若能守朴至诚,行无为之治,则万物自将宾服,从于德化。唐太宗曾说过,〃若安定天下,必先正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漫谈】公务机关乃是公众信任之地,其道德如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超党派的重要问题。好政府和坏政府都是由当权者的道德品质所决定,而不是被宪法的形式所决定。制度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因为它没有创造幸福的超自然力量。而且,制度这种形式,更应该俯首作内容………也就是群体禀性和习惯………的仆人,而不应该作内容的上帝,让群体的禀性和习惯去攀附于它。
人们似乎是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那坏主子。所以,要建立一个好政府,必须有道德品质良好的优秀人才不可。因此,廉洁和正直不应是对公务人员奢侈的品德要求,而应是必要的条件。不论政治体制似乎有多好,德薄才疏的领导人仍会给人民带来伤害,公务员一旦腐化,这个制度则将无法名副其实地运作。而且,一个国家如果出现腐败泛滥迹象,它所吸引的,就不是能帮助国家昌盛发展的人才,而是那些卑鄙无耻、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
相反地,有好些社会,尽管形式上缺乏良好、健全的政治体制,却因为有了品学兼优的领袖当政,管理得反而很妥善。例如唐朝盛世、康乾盛世,你能说那时不是封建独裁制度?故而,贤良方正、识时达务之领导人不可或缺,否则,就算宪法制度提供再多保障,国家终究要衰败。
而且,执法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形象、以及通过塑造善良习惯的立法来使公民们为善,并可引导他们在善行里发见快乐。但显然地,执法者的形象和其立法也同样可以使青年人的品行变得恶劣。
【漫谈】现在报刊、广播等媒体在谈到一些不正之风的问题时,常常号召人民〃从我作起〃,也许其言论者之衷心令人钦佩,但在一定意义上讲,他无异于始作俑者之同谋。因为他这种说法,混淆了害人者与受害者的界限,掩盖了〃官风乃民风之源〃的事情实质,客观上他无疑是在为应承担其罪责者开脱。 
【漫谈】邓小平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要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漫谈】法国作家托克维尔说:“ 在一切方面都实行选举原则的国家,严格说来没有终身公职。人们就任公职,多半出于偶然,任何人也无法永久保住职位。当每年进行一次选举时,情况尤譬如此。在民主国家,每年都有曾被委托行政者的权力被收回,所以他们决不害怕那些人滥用职权。” 
【漫谈】官僚机构腐败,政府官员贪污,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被视为难以根除的恶性肿瘤,而新加坡在独立后几十年里,经过艰苦的努力,毅然决然地铲除了这一危及国家政权生存的瘤疾。这是新加坡创造的奇迹。新加坡何以能出污泥而不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举法律之剑,执政党领导者率先垂范。他们结合国情,制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使治理腐败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刑可上大夫”,促使政府官员廉洁自律,建立了一个诚实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
李光耀强调指出:国家兴旺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政府官员保持廉洁和献身精神,是政府牢固的基础。李光耀把廉政建设纳入国家法制轨道。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反贪污法》的最大特点是严密、详细、明确,有相当强的操作性,这一方面可以使执法人员能迅速公正地断案,另一方面又使犯罪分子无空可钻。另一大特点是对“贪污” 定义范围宽,惩罚严厉。“贪污” 包括任何以金钱和非金钱形式表现的利益、好处;法律规定,控方一旦证明被告生活阔气,超过他的收入所能承受的程度,或是拥有同收入不相称的财产,法庭就可以以此作为被告已经受贿的佐证。被指控者如果澄清不了“多余” 的财富从何而来,这部分“多余”的财富就可以当作贪污的证据而受到指控。贪污者除被罚款外,还可被判刑;违法犯罪人职位越高,处罚越重。 
公务员必须遵守财产申报制度。每年7月1 日,公务员必须向所属部门呈报自己和配偶的全部财产和收入情况。在审查中,如果发现其财产来源不明,贪污调查局就要进行调查。一旦查到证据,即送法院处理。财产申报以后,如果有增长,必须说明增长的原因。如果说明不了,即视为贪污。隐瞒财产不报的也要判刑。
对于公职人员接受礼品的问题,政府规定更严格。通常情况下,政府官员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有商品价值的馈赠,如果情况特殊,无法拒绝,当事人必须将所接受的礼品立即交给负责处理礼品的主管官员。主管官员定期拍卖这些礼品,接受礼品的人可以优先购买,拍卖所得上缴国库。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完整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所有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员,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职员、一般工人等,都必须参加公积金制度。主要内容是:职工按每个月工资的20%扣交公积金,政府和企业也按该职工月薪的20%比例提供公积金,每个职工可享有相当于月薪40%的公积金。工作时间越久,积蓄越多、据统计,高级公务员到55岁退休时,公积金总额大约有80…90万新元,相当于人民币400…500万元。如果在职廉洁奉公,没有贪污腐败和违法行为,退休后,全家生活富裕,安居乐业。但按照新加坡法律规定,凡有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者,一律全部撤销其公积金。在如此严厉法律面前,有几个敢冒此风险因贪小便宜去吃大亏的。
新加坡严密的惩治腐败制度,对公务员发挥了三个方面的震慑作用:一是恐惧名誉和地位的丧失;二是恐惧个人人身自由的丧失;三是恐惧个人既得利益的丧失。从而形成“不敢贪” 的巨大压力和心理约束,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 
新加坡反腐败成效显著,被赋予广泛特别权力的贪污行为调查局功不可没。贪污行为调查局是一个独立行使职权的治贪机构。它直属总理办公室,由总统任命,向总理负责,既是行政机构,又是执法机关。它的特别权力包括:
贪污行为调查局局长和特别调查员,可以不用办理逮捕证便可逮捕涉嫌贪污受贿者、以及被指控并掌握可靠证据和被怀疑已触犯《反贪污法》条款有关者;调查局局长和特别调查员无需公诉人的命令,便可行使刑事诉讼法所赋予的权力和警方侦察调查的有关特别权力来调查贪污受贿罪;
有权入室搜查,没收被认为是赃物或其他罪证的任何银行存款、股票或银行保管箱等;
有权进入各部门、机构,要求其官员、雇员及其他任何人提供任何内部资料、材料;
要求涉嫌贪污受贿者对其合法收入以外的财产说明来源,不能作合理解释的,有权将其提交法院判罪。
贪污行为调查局还有一项特殊的权力,那就是行为跟踪。对于所有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新进的工作人员,贪污行为调查局有权暗中派人跟踪,调查他们的日常行动。行为跟踪制度能够及时地清除不法分子,从而有效地维护国家工作人员清正廉洁的形象。虽然有人对此特权提出异议,但新加坡领导人认为,防止国家被少数败类所腐蚀则是首要问题。
以上新加坡的这些严密、详细、明确、有相当强操作性的反腐败方法,我们为什么不能施行?这种样板,我们为什么不借鉴?人民能够谅解失误,但绝不会同情腐败!政权如非要体现自己胸怀的博大,给腐败者退职金将其辞退,总算是仁至义尽了吧?为什么非要养恶遗患,让其继续祸害百姓? 
我们国家的有些官员,为什么敢于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因为他知道,只要不是倒大霉正巧撞在了有点铁面无私上司的枪口上,人民是拿他没办法的。他手中权力的变化,只是主座偏座的曲别,掌这权或是掌那权的曲别,最不走运,也就是不到年岭便让提前内部退休罢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注释】莫之令:无须号令,任其自然之意。自均:自然均匀。
天地相互作用,降下雨露,民众无须号令就自然共同沾受润泽。圣人治天下,也应则天行化,用宏观调控来营建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乐,任意自便,休养生息。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注释】始制有名:谓淳朴之风散失后,开始各立官长为之管理。止:止境、限度。不殆:没有危险。
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仁义礼法乃是救济的无奈之举,故为治政者,应知止勿进,以返泰初之淳朴。知止之道为何?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而为法治者,应止于公正严明。不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
【漫谈】现在有些干部违法犯罪,无法无天,群众却拿他没办法,往往需要上级出面干预才能解决;行政机关的禁令、司法机关的终审判决、立法机关颁布的法规,也常常不被许多个人和企业认真对待,甚至连下级政府也不能认真对待上级政府的权威;上面三令五申,下面我行我素,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法制之名与法制之实间的巨大失衡,将使法制建设陷入严重的危殆之中。

譬道之在天,犹川谷之於江海。
【注释】这就如同道存在于天下事物之中,就象河川溪流汇聚于大海。王弼说:〃川谷之求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比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


意译

 永恒的道,难以名称概括。淳朴虽似鄙小,但天下谁也难以将其臣服。
 侯王若能保持淳朴,民众将会自然宾从。
 天地相互作用,降下雨露,民众无须号令就自然共同沾受润泽。
 创设了体制,人物便各自有了名称。名称有了,便应遵从与名称相附的行止,遵从与名称相符的行止便无危殆。这就譬如道存在于天下事物之中,就象似河川溪流汇聚于大海。





 原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注释】无为: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无主观任意之为。
至道不损,至德不益,天道无心而随物化。《吕氏春秋》说:〃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无私为,故似无为。虚静恬淡,顺物自然,则无不为。
司马迁作《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注释】自化:自生自长,自我进化。
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明堂之治,王中无为,以守至正。上承天之所为,下以正其所为,未有不以德为本者。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正己以正万民,本中和以处万事。政皆本于德,有为如同无为。
范应元说:〃王侯若能守道而虚静恬淡,则无为矣。万物将自化其虚静恬淡,则是无不为矣。〃严复说:〃老子言作用,辄称侯王,故知'道德经'是言治之书。民主乃用道德,君主则言礼,专制则用刑。〃
【漫谈】老子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超越感性知识直接深入到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共性………“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老子这种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注释】欲作:贪欲萌发。镇之:压制、镇服。
服民应以道德,渐民应以教化。有人认为,道家是企图调和现实矛盾而进入无为之域,达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其实这是对老子的误解。〃无为〃并非是不为,而是指不主观妄为。若是不为,此〃镇〃字又从何说起?镇之以无名之朴,乃是五十二章中所说,〃用其光,复归其明〃之意。用其光,便是指启发本人的天性良心,良心是人所固有的,它具有〃公理〃性质,可直接告诉你是非对错。用其光复归其明,人皆可以为尧舜。
范应元说:〃人之心易塞而难虚,易动而难静,易迁而难守,易变而难常。虽已相化,而或有复为外物所动,欲起妄作者,则必将镇之以道,使不敢妄为也。〃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刑之大本,是为治乱。而行政者,首选应是禁奸于未萌。故圣人隐恶扬善,存心至诚,使天下人物,共包涵于化育之中。以善济善,天下之善扬,以善化恶,天下之恶亦隐。故至治之世,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贤不肖各返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人人憨厚淳朴。庄子所谓:〃同乎无欲,是谓素朴。〃上下同无欲于恬淡虚静,天下将自然安定。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此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范应元说:〃君天下者,至于欲朴之心亦无,则纯于道也,安有妄动哉?无思无为,不动而化,不言而信,垂衣拱手,天下不待教令而自平正也。〃
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做违背自然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的弱点。〃
【漫谈】人们能够享有多少公民自由,这要看他们对自己的欲望在道德上能有多少约束,要看他们对正义的热爱比他们的贪婪高出多少,要看他们的明智与清醒的理解比他们的虚荣和傲慢超出多少。
 【漫谈】哲学家洛克说,自由是依靠公民们认识到追求真幸福的必要以及能制驭其炽情。这个意见是他从自己的以下学说推出来的:公私利益固然在短时期内未必一致,长远下去是合一的。假若有一个社会,一律是由既虔诚又有远虑的公民组成的,那么给他们以自由,他们就会按促进公益的方式行动。那样,就不必要有约束他们的人间法律,因为神律已经够了。一个历来善良而现在动邪念的人,会对自己说:〃我也许逃得过人间法官,但是我在天曹法官的手里难逃惩罚。〃因此他会放弃邪念,去过善良的生活。所以,在远虑和虔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法的自由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其它场合,缺少不了刑法加给人的约束。
老子的治国方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之“见素抱朴”,让人保持其淳朴的天性,以致贪欲妄为的“炽情”无有滋生的土壤,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孔子的治国方略是:在人的淳朴天性已溃败的情况下,用仁义礼智逐步来“制驭其炽情”,并用其作为洛克所谓的“神律”来达到国泰民安。
所以,孔子治理国家,提倡仁义礼智,此乃是在社会已遭腐败之后的无奈之举,是用其为跳板以致于道。故而孔子说:“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意译

 道从不超越规律任意施为,万物却能顺应自然各得其所。
 王侯若能格守虚静恬淡,不贪为妄施,人民将自我进化。
 人民自我进化时如有人贪欲萌动,我就用淳朴之道来镇服。
 用淳朴之道镇服后,上下即同乎无所贪欲。
 上下同无贪欲,共处于恬淡虚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原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是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释】上德:最好的品德。此指遵循道而行的统治者。不德:不固执于主观意愿,无施恩于物的想法。下德:次一等的品德。此指具有次一等品德没有体悟道的统治者。不失德:固执己见,不能抛开自我主观意识。
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上德之人,惟道是用。而至道不损,至德不益。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之德可谓至大,然而天不以为德,物亦不知其德。古圣王所以成德布施,皆不外是则天而行之。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从不凭感情、意气用事。故此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者不能体悟大道,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欲立善以治物,务施德以治民,但他的这些意识、思想、观念,却来源于现象世界,常常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而又欲使民歌功颂德,此乃是利用之术,交易之道,并非真德。其殊类分析,刑名执之。虽似有益处,但却损害了人性自然之朴,以至流弊层出。所以说下德不失德,可谓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注释】无为:无所为。 无以为:无有主观任意之为。为之:贪施尚为。有以为: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作为。
治世应以大德,不以小惠。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而正万民,本中和以处万事。所谓恭己正南面而已,乃是自己以身作则,则百工各尽其职,庶务尽修,上如同无所作为然,故大德者,乃是不言之化、自然之治、以无为为之者。故称之为无为而治。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王弼说:〃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注释】上仁是慈善爱人,为之是无企图而为。上义是忿枉佑直,为之是有意识而为。庄子说:〃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王弼说:〃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直而求义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范应元说:〃仁者,爱之理也;义者,事之宜也。爱出乎理,谓之上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者,非以要誉也,无所为而为之也。事得其宜,谓之上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者,将以处事也。苟无私意以为之,则得其宜。而有私意以为之,则失其宜,起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