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诸葛亮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诸葛亮传》作者:李元悌
内容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诸葛亮的幼年时期,正是东汉王朝极度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并且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诸葛亮九岁时,西凉豪强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控制了东汉政权。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大乱时期。
诸葛亮13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诸葛亮的家乡面临毁灭之灾。为了躲避战乱,诸葛玄带领诸葛亮、诸葛均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辗转半个中国,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到襄阳后开始住在城内,在城南的学业堂里读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了,他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定居下来。
少年的诸葛亮离乡背井,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经受了混乱时代的灾难,渴望安定,渴望统一,决心为消灭豪强、重建统一的国家而奋斗。为此,他在隆中生活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国家的局势;他自比管仲、乐毅,立志为重建强大的国家做出贡献。
当时,襄阳是荆州的首府。荆州管辖南阳、南郡、江夏等七个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的南部和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因而襄阳几乎成了当时南部半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士民富庶,文化教育也很发达。同时,襄阳还是联络南北的重要驿道,勾通东西的汉水也在这里汇集交叉,襄阳成了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因而也就成了信息的中心,容易了解到天下大事。
由于中原处处战火,一片焦土,那里的缙绅、士人纷纷逃到襄阳避难,一时,襄阳文人荟萃,集中了各地的俊杰。僻静的隆中山庄与襄阳近在咫尺、息息相通,这些有利条件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故交,他们一家来到襄阳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很快和当地的名门建立起密切关系。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襄阳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号称凤雏的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的另一个姐姐嫁给了蒯祺,蒯祺是襄阳大豪族蒯氏的一员;诸葛亮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妻子是亲姐妹;当时统管荆州军马的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亲舅父;颖川司马徽、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和诸葛亮都是最要好的朋友。诸葛亮的这些社会关系,无疑对他各种知识的获得起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诸葛亮的幼年时期,正是东汉王朝极度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并且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诸葛亮九岁时,西凉豪强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控制了东汉政权。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大乱时期。
诸葛亮13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诸葛亮的家乡面临毁灭之灾。为了躲避战乱,诸葛玄带领诸葛亮、诸葛均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辗转半个中国,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到襄阳后开始住在城内,在城南的学业堂里读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了,他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定居下来。
少年的诸葛亮离乡背井,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经受了混乱时代的灾难,渴望安定,渴望统一,决心为消灭豪强、重建统一的国家而奋斗。为此,他在隆中生活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国家的局势;他自比管仲、乐毅,立志为重建强大的国家做出贡献。
当时,襄阳是荆州的首府。荆州管辖南阳、南郡、江夏等七个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的南部和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因而襄阳几乎成了当时南部半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士民富庶,文化教育也很发达。同时,襄阳还是联络南北的重要驿道,勾通东西的汉水也在这里汇集交叉,襄阳成了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因而也就成了信息的中心,容易了解到天下大事。
由于中原处处战火,一片焦土,那里的缙绅、士人纷纷逃到襄阳避难,一时,襄阳文人荟萃,集中了各地的俊杰。僻静的隆中山庄与襄阳近在咫尺、息息相通,这些有利条件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故交,他们一家来到襄阳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很快和当地的名门建立起密切关系。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襄阳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号称凤雏的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的另一个姐姐嫁给了蒯祺,蒯祺是襄阳大豪族蒯氏的一员;诸葛亮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妻子是亲姐妹;当时统管荆州军马的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亲舅父;颖川司马徽、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和诸葛亮都是最要好的朋友。诸葛亮的这些社会关系,无疑对他各种知识的获得起了重要作用。
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孕育了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诸葛亮,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具备了将相之才,被人们誉为“卧龙”。公元207年,身处厄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三次到隆中来拜请诸葛亮,向他请教统一天下的计策,邀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占据长江下游的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已经统一北方、力量雄厚的曹操;内修政理,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到时从荆州和汉中两面夹击中原,以实现统一国家、重振汉室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此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策略。
诸葛亮自从公元207年接受刘备的邀请,登上政治舞台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隆中故居。公元208年, 曹操率兵攻打荆州, 诸葛亮随刘备败走夏口今汉口), 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诸葛亮挺身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占领了荆州四郡。公元221年,蜀汉帝国建成,诸葛亮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总统国事,他厉行法治,结好孙权,南征北战,直至公元234年病死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享年54岁。
诸葛亮虽然没能实现统一国家的夙愿,但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聪明才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 少年才子
诸葛亮踏进了设在襄阳城南二里、岘山脚下的学业堂。他望着这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学堂,认定是个十分适宜读书的好地方,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学堂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
寒窗苦读的生活开始了。每天清晨,雄鸡报晓后,诸葛亮便叫醒弟弟诸葛均,一同到岘山上去学习。这很快被细心的老师黄承彦知道了,他感到这是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方法,便号召学生们向诸葛亮兄弟俩学习,并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从此,学风为之一新,人们每天老远就能听到从岘山顶上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
不久,黄承彦又发现诸葛亮是个天资很高的学生。
他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如要吟诗作赋,命题一出,诸葛亮便能即席而起,信口而出,并且文简意明,高雅隽永,字字句句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
更使黄承彦惊异的是,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著作。
黄承彦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不同凡响的学生。
年考就要来临。诸葛亮突然向黄承彦提出要参加最高年级考试的要求,黄承彦居然答应了他。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学业堂。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说他狂妄,有人挖苦他想出风头,有人指责他目中无人,他们都等着要看诸葛亮的笑话。
诸葛亮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年考那天,他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接过考卷便一挥而就。他那旁若无人的神情、稳操胜券的气度,表明他早已成竹在胸。
考试揭晓,诸葛亮竟以最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这事很快传到了刘表那里。他派人来到学业堂,给诸葛亮和黄承彦下了一道大红请柬。原来,刘表要聚会荆州名流, 专门为他们师生摆下了“才子宴”。
诸葛亮感到受宠若惊。
第二天,他高高兴兴地去邀黄承彦老师一同前往赴宴, 走到窗下, 见老师正在与他非常崇敬的伯父庞德公边说话边下棋, 诸葛亮便伫立在外等候。只听庞德公说:“我看刘表这个人真是越来越华而不实诸葛亮吓了一大跳。又听黄承彦老师说:“庞公之言是也。眼下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天下已被弄得四分五裂,比战国时期还要乱,可刘表如今拥兵数十万,有地数千里, 却不思进取, 一统华夏,还要摆什么‘才子宴’, 让人为他歌功颂德!由此看来,他是个沽名钩誉、好大喜功、昏暗庸俗的小人。长此以往,只怕荆州不久便属他人所有了!”
诸葛亮一向崇敬刘表,闻这一席话惊讶不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迅速地离开老师窗下,匆匆赴宴去了。
果然,刘表并未把这个才子放在眼里,在座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也都没把诸葛亮当成一回事,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刘表歌功颂德。那些俗不可耐的吹捧和丑态百出的阿谀谗媚,使诸葛亮如坐针毡。
高高在上的刘表得意洋洋,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为自己充当钓饵的布衣小子诸葛亮,便举起酒杯高声道:“今日之宴,应为才子诸葛……”
人们这时发现,才子的坐席是空的,诸葛亮不知何时,已罢宴而去。
刘表非常生气,认为诸葛亮寄他篱下,竟在大庭广众之中不顾他的面子,准备要惩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浑小子。
刘表的儿子刘琦也在学业堂里读书,他的生母死后,继母蔡氏为了能让自己的亲儿子刘琮代兄继承父业,便总是当着刘表的面跟刘琦过不去。刘表知刘琦冤枉,却又怕得罪了大权在握的小舅子蔡瑁,便听了诸葛玄的建议,送刘琦进了学业堂。刘琦和诸葛亮是好朋友,非常崇拜他。听说父亲要惩办诸葛亮,立即想方设法为朋友开脱,还请出自己的亲姑母、黄承彦老先生的夫人为诸葛亮说情,这件事最后才不了了之了。诸葛亮心里很感激刘琦。十年以后,他救了刘琦一条命。
学业堂里有许多优秀青年,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荆州求学的有志之士。其中最杰出的有博古通今、为人忠厚的博陵人崔州平,文韬武略兼备、性情豪爽的颖川人徐元直,学识渊博、胆大心细的又一个颖川人石广元,字斟句酌、幽默风趣的汝南人孟公威。
他们和诸葛亮一样,都是黄承彦的得意门生,自然也都成了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平时他们除了在一起研究学问外,还经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国家大事。
第二章 隐居隆中
自从刘表的形象在诸葛亮心目中动摇之后,他更加崇拜德高望重的伯父庞德公。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刘表三番五次地拜请庞德公,伯父却始终不愿出来辅佐刘表的道理。他决心拜伯父为师,做一个有志气的男子汉。
庞德公听了诸葛亮的心愿,没有说行或不行,只是把儿子叫到跟前:“民儿,带你内弟到南山打柴去吧!”说罢,便转身入室。
庞山民拿着扁担、斧头,站在诸葛亮面前也不说话, 只是用眼睛盯住他, 好像在说:“你看怎么办呢?小兄弟。”
诸葛亮高高兴兴地跟着姐夫到南山上砍柴去了。
这一天,可把诸葛亮整苦了,累、渴、饿,他咬着牙顶过来,而且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痛得他几夜都不得安宁,但他却始终没哼一声。不久,诸葛亮第二次来向庞德公表白求师的心愿。庞德公叫来侄儿庞统,指着门前的一块地对他和诸葛亮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你兄弟二人今天代老夫把这块地犁出来吧!”
说罢,搬把椅子坐到门外晒太阳去了。
庞统和诸葛亮谁都不会套牛,更别说扶犁了。怎么办呢?两人一合计干脆用镢头刨吧!于是,本来一会儿就能犁完的地,他俩却整整刨了一天,累得不行。
这次,诸葛亮从劳动中悟出了为什么满腹经伦的伯父总是躬耕陇亩、注重农桑的道理。
诸葛亮再一次拜见庞德公时,发现他和衣躺在床上,鞋都没脱。他怕惊动了他,先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后来想到上了岁数的人这样睡觉容易着凉,于是上前轻轻地给庞德公盖上被子,又单腿跪在床边慢慢为他脱掉鞋子。这回庞德公醒来了,看到诸葛亮不由心头一热,满意地微微点了点头,不等诸葛亮开口就带他来到平时从不让人进的后院。庞德公在一个周围堆满了秦砖的巨大磨石前停下来,然后拿起一块砖,认真地在磨石上磨了起来。
诸葛亮开始感到莫名其妙,过了一阵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非常大的案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已经磨好的秦砖。他走过去一看,每块砖上都编了号。当他拿起“壹”号砖观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上面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汉隶大字“诗经”。诸葛亮的心被震撼了,一下跪在庞德公面前说道:“师傅请教我!”
庞德公这才语重心长地点头道:“要做我的学生,就得先学会做人, 做人和做学问一样, 是磨炼出来的。”
在庞德公如数家珍的教诲下,诸葛亮开始潜心研究历史,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兴衰,探索改朝换代的根源、定国安邦的重大问题。
就在诸葛亮刻苦攻读、学业大进的时候,他那一心为刘表在豫章开辟领地的叔父诸葛玄,向刘表飞报来一封封告急文书:“豫章被围, 速派救兵!”“粮断兵变!”如此火急的呼救,刘表却作出了“宁丢豫章, 不乱荆州”的决定。诸葛玄被俘,却硬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被朱皓杀害了。
悲痛万分的诸葛亮彻底看透了刘表。他从中领悟到一个铭心刻骨的道理:贤才必须投靠明主。
诸葛玄死后,刘表在岘山下为他立了衣冠冢,一面安抚诸葛亮一家,一面表示愿意把诸葛亮留在身边做事。诸葛亮当即回绝了他,使刘表大为恼火。
不寄刘表篱下,学业堂自然也就上不成了。大姐劝他投奔在江东为官的诸葛瑾,二姐愿意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但诸葛亮都没有同意。
到什么地方去呢?诸葛亮来请庞德公指路。庞德公认为刘表虽然不可依,但荆州这块地方尚可保持十年之内的安宁,倒是求学炼志者的一个难得的地方。
他指着襄阳城西二十来里处有一山隆然而起,说可在那里结草为庐,耕而学之,学而炼志。
诸葛亮于是在好友们的资助下,带领全家来到了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作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歇会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边道:“小弟,你我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 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刹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
第三章 拜师游学
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著作《孙子兵法》, 诸葛亮已经潜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它言简意赅,汇集了一切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自从好友徐庶徐元直给他送来曹操新注的《孙子兵法》后,诸葛亮认识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夜深了,诸葛亮手上拿着兵书苦思冥想。案上摆着几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盘棋,这是一个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将死的残局,他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分析。兵书迷住了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之后他又开始推演阵法。
一天早晨,当他醒来时,九岁的小书童诸葛子青告诉他,黄老先生来过,翻看了他的手记,匆匆写了几个字就走了。诸葛亮忙到书案上一瞧:“欲求战阵通,速拜庞德公。”他连忙上了路,赶往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山。
他将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和绘制的阵图呈给庞德公看。
庞德公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对于兵法,一个人学精了就可以教成十个人;十个人学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这样的军队就一定比那百万之师的乌合之众强得多。盖天下古今之战,莫过如步战、骑战、车战、舟战、夜战、昼战、威战、骄战、赏战、罚战、实战、虚战、山战、地战、雨战、雪战、进战、退战、火战、水战、分战、合战、远战、近战、缓战、速战……不可胜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