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道-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题,很容易出现整体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个方向上越滑越远,最终导致崩溃。

  /* 50 */


  《人道》 第四部分
  附:成事成人的品质(3)



  这对于固执的个人也是一样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只看见与自己愿望相同的东西,不能看见其他东西,也就失去了其他机会,终究会陷入被动的、失败的境地。固执,是胸襟不开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钟说:曾老说的第二种情况在物理学中有个理论可以解释,那就是熵增原理。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意思是说,在孤立的、封闭的系统中,熵的值是一直增加的,这样一来,整个系统虽然还是会达成一种平衡状态,但是,那是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最后只有系统的崩溃。这就像一张牛皮一样,越来越膨胀,到最后,胀无可胀,只有破裂了。
  ;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
  孤立系统是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
  熵:虽然有种种说法,最形象和最容易理解的说法,是指系统中分子运动的混乱程度,也就是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熵有正熵、零熵和负熵之分。正熵是说系统变得更加混乱;零熵是说系统的混乱程度不变,没有和外界发生熵的流动;负熵是说系统变得更加有序。
  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孤立系统的熵只能增加,不可能减少。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孤立系统来说,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混乱,并最终达到一种平衡,那就是热寂状态,整个系统随之消亡毁灭。
  谦虚
  曾曰:这是上一品质的自然延续。“满招损,谦受益。”不谦虚,则往往坠入傲慢一路。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入,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神色稍有英发之姿,面色稍有蛮恨之象,最易凌人。凡人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矣。
  谦虚则慎,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做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官长;老年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属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过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
  人一谦虚,便见得心中虚空,可以切实体察,得涵泳之味。得涵泳之味,也就是说得中庸之味。谦虚并不是说你要一直低眉顺眼,一味压制自我,那样就是虚假了,与体任自然的要求相违背了。
  ;涵泳工夫
  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之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涵泳两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曾国藩家书》)
  一入于傲,则心自满,目自高。心满则不能容人,目高则不能视物。将别人视得一无是处,将自己看得无所不能,眼高于顶,不知斯世何世。日无寸进,久而久之,则不进反退,终无所得。
  一入于虚,则心自空,目自下。心空则能容物,目下则能见人。见人之所长,知己之所短,庶可以日有所进而不觉,久而久之,则与前时迥然不同矣。
  仁恕
  仁者无敌,儒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仁了。行仁、为仁、宅心仁厚……在儒家的经典中,关于仁的讨论非常之多,在《论语》中,孔子说仁,孔门弟子问仁,也是最多的。
  什么是为仁呢?为仁就是为人。从字面上来看,仁,是由“人”与“二”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与人交往。仁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
  仁分大仁与小仁。大仁者,大仁大义也。小仁者,妇人之仁也。两种仁都是必需的,但不可因小仁而害大仁,取小仁而弃大仁。大仁者,胸中有大局面,眼中有大视野,不为具体的小事所局限,有所取舍。小仁者,眼见悲哀痛苦之事则有不忍,闻听凄凉伤心之事则有不禁,但当时过境迁,非自己双眼之所见,则往往不能体会,不能感受别人的疾苦。大仁与小仁的差别,最显著的就是项羽与刘邦了。

  /* 51 */


  《人道》 第四部分
  附:成事成人的品质(4)



  项羽之仁与刘邦之仁
  项羽在垓下的虞姬之歌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而他对江东战士的那种吸痈哺饭的仁让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于此处可见其爱人。但看他坑秦兵二十余万,攻下齐后的烧杀抢掠,闹得齐人相聚而叛之,又哪里见到他的仁呢?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却每每听信于一无谋之项伯,多次放走刘邦。在灭秦后,更是不知道大政由何而出,闹得个天下分崩离析。项羽总是打胜仗,但奇怪的是,地盘却越打越小,最后弄得乌江自刎。
  反观刘邦,从小是个流氓,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从来没有什么规矩的观念,在到别人家吃饭的时候,不拔一毛,竟然说“贺钱万”,大摇大摆地坐在上座,而且狎侮其他宾客,被萧何说成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为了逃命,将自己的子女推下车,甚至让女子扮成军队引开项羽的攻击,但是,从他到咸阳,货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来看,却是有大仁的。贤人猛将归之如水之向东,那个战无不胜的韩信,就是从项羽那边跑过来的。并最终掩有天下,开西汉二百年的霸业。
  司马迁在《史记》的《高祖本纪第八》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藩将无所隐讳,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要做到仁,则必须要修养恕字工夫。一个人只有在恕字上下手,才能修得仁。一个人能恕,则不会计较小的事情,心胸自然开阔。恕就是理解,就是宽容,宽则得众,只有具有开放的胸襟和谦和的心态才能做到。仁即是恕,恕乃临时应事之道,是修炼仁的途径。大抵接人处事,于见得他人不是处,于极怒之际,能设身易地以处,则自然可以理解别人。恕一念生,则一善念生,于是处处见得风平浪静,处处见得和风细雨,此时,是最易润人心田者。
  要做到恕,先要心中有一仁的根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你所有行为的核心,它也是你为仁的目的所在,不能见利忘义,也不能够见事忘人。记住,为仁就是与人交往,就是和人打交道。这个人,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你心中的自己。以人为本,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他人为本,这样你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去做、去修为。如果认为以人为本,自己也是人,从而以自己为本,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了,远离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失去了为仁的原旨。
  以他人为本
  我们常说做事要以人为本,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以他人为本。如果认为,自己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与喜好,从而也可以从自己出发来考虑问题,那是远离以人为本的原旨的。从自己出发,可以提供一些以他人为本的参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但是,终归还是要以他人为本,而不是以自己为本。
  以他人为本,从他人的需求出发,了解他人的利益和兴趣所在,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在事情中时时考虑他人,这样你才能赢得更多的追随者,也才可能获得更大的产出。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其他人的需求,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产品将无人问津,你自己也将无人问津,你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坚忍
  做事贵有恒,不能做到有恒,则往往容易半途而废,毫无所成。要做到有恒,是非常难的,没有坚忍的素质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要你一松懈,只要你一冲动,则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切于是重新开始,由零起步,这样一来,谈何成功?坚忍,就是在困难的时候能够挺得住,不被困难吓倒;在顺利的时候能够守得住,不为诱惑吸引。
  我的老师教导我——“好汉打脱牙和血吞。”面对困境,咬牙坚持,则不久之后,或可进入一番新的境界。凡事皆用困知勉行的工夫,不可求名太骤,亦不可求效太捷。比如练字,刚开始之时,兴趣高帜,进步日见,字愈美,趣亦大。然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此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此时最怕坚守不住,心中气泄,则前功尽弃矣。

  /* 52 */


  《人道》 第四部分
  附:成事成人的品质(5)



  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凡事不能坚持到底,却总是找借口,终究只能为一常人,而此身为天下笑矣。
  钟说:曾公刚才举了一个个人修养的过程中要求坚忍的事情。我是这样想的,成事成人都是不轻松的,那些轻松的事情,那些一蹴而就的事情,想想看,自己有什么资格说这事我来做?那是只有捷足者才能先登的,像一般的人,只有用笨鸟先飞的工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其中要经历“困”是肯定的了,此时,没有坚忍,如何渡过“困”境?这或许说明了为什么成事成人需要坚忍。
  那么,为什么坚忍容易成事成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面对“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坚持的,或者说能坚持,但是坚持得不够,于是,终于没有等到成功的一天,只能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
  ;原来与你一同起步竞争的,现在纷纷改换门庭,转做他事,只这一坚持,就使你从大部分人中脱颖而出。于是,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机会和眷顾都加在你一个人的身上,自然容易取得成功。这时,成功的机会往往更多。
  ;事情往往会在看似无路可走的时候柳暗花明,当此“困”之时,也就是事情将出现转机的时候,坚持,再坚持,你就可能遇上转机的出现,并抓住这转机。
  ;当“困”之时,你的坚持,使得你的个人品质如众星捧月般凸显而出,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也会给你赢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而这,是有助于你成事成人的。
  曾曰:正是如此。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至弱当袁绍之至强,双方僵持日久,至兵衰粮绝,天下诸侯无不举目关注。当此之时,曹操若无坚忍之念,许昌必为袁绍所有。荀彧在书信中说:“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因官渡一战而定霸业;袁绍也因官渡一战而至消亡。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个掘井求水的漫画,由于不能坚持,漫画中的那个人总是在水即将出现的时候“适可而止”,终于没能寻求到水,让我们看的人扼腕叹息。
  专一
  除了极少数的天纵之才,大部分人都只是中人之资,因此,时间、精力和能力都只允许同一时间做好一两件事情。在年轻的时候,人都往往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认为自己才大如海、无所不能,没有什么是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这里也是机会,那里也有可能,从东到西,由此及彼,总是在一种动荡之中,不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最终一事无成。许多的光阴也就在这换来换去、跳来跳去中被消磨掉。
  作为年轻人来讲,这种不稳定状态或许是一种搜寻自己真正归属的成本,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如果这种搜寻一直维持到中年还没有结果,则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没有自己的事业支柱,蹉跎终老。
  专一,就是要求你在跳来跳去的过程中,要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然后坚守这个归属,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成就。世间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专一,想全面地发展自己,想什么都得到,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不能专一纯粹,最终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我们都知道那只下山的猴子,一路行来,一路收获,同时又一路抛弃,一路奢求,最终只能得到小小的芝麻。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与那只猴子一样,在开始的时候,对于别人的成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山峰要比那种高度高得多,那不过是山腰甚至是山脚罢了。可是,等到时间过去,别人的那种高度好像是越来越高,曾经的豪言壮语成了大话,曾经的梦想成了泡影。其实,我们犯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能专一,好高骛远,不能设法在一个方向上加强和发展自己,不能正向积累自己的资源,弄得自己成了半吊子、三脚猫。
  专一,再加上坚忍,在自己才智的帮助下,你就能做到专业,你也能成为专家。这个世界,不缺少夸夸其谈的人,对于这种人,我们乡下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半桶水,却总是晃荡。但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专家,只要你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专业、成为专家,你离成事成人也就不远了。

  /* 53 */


  《人道》 第四部分
  附:成事成人的品质(6)



  要做到专一,必须耐得住寂寞。你选择了一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更多的选择。此一时刻,要求你眼睛只盯住自己的选择,不见其余。比如说学诗,你想研究李白,就要做到在一段时间内,非李白的诗不看,非李白的诗不读,非李白的诗不诵,世间只有李白,不知其他。这样,时时刻刻、处处所所都是李白,李白就会深入你的骨髓,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会有一定的太白遗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得去”与“出得来”
  一个人想做到专业,一定要经历“进得去”与“出得来”两个阶段,才能从学习模仿的层次化出来,真正成为自己。
  进得去:是指完全地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尽可能地熟悉专业中的一切事情,你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专业,不知其他,而且不只如此,你还要没有“我”,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比如说研究李白,你要了解他的生平、喜好,熟读他的文章,把握他的思想,甚至是模仿李白行为处事的方式,遣词造句的语气,让自己的头脑完全为李白占据。那时候,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本来的你已经不见了。
  这是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否则,你总是只能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的,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精髓。
  出得来:要求你进去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能够出得来,找回你自己。也就是能够脱身,不能为物所束缚,化出自己。只是进得去,自己的头脑往往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为别人所控制,失去了你自己独立的存在。
  出得来,让你找到你自己,成就独特的你,让你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这时候的你,从表面上看,与进去之前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内在的你已经发生了变化。
  出得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不成这一步,你就永远只能陷于别人的控制。但是,如果害怕这种控制而不进去,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得道。
  出得来,就有如凤凰涅。
  勤勉
  勤勉的意思,与勤奋是有很大不同的,它超越了那种早睡早起的机械的勤快概念。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对事情的态度,一种有事时立刻处理、无事时早做筹谋的做法,一种为了自己的事业随时准备接受贤哲的愿望。更加强调的是,对才智的勤于接纳,对下属的勤于帮助和对上级的勤于交往。强调的是对事情的勤。
  自古以来有没有不勤勉而成事成人的呢?我们不妨看看历史。我们且不去说周公那样的君子,他在勤于接纳贤者方面是非常出名的,“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说的就是周公因为有贤者来拜访,一顿饭时时被打断,洗个头也时时要中途停下来。我们来说两个不那么完美的成事的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曹操。根据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知道,两个人在年少时都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流氓”。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但是,当他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后,面对着秦宫廷的珍宝美人,竟然能够听从张良等的劝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老百姓约法三章,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民意。而曹操,则不仅自己放荡,而且还设计陷害不喜欢自己的叔父。《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曹操的父亲),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但是,自起事后,曹操就摆脱了自己的“流氓”形象,成了一个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勤勉的人。很多原来的对手也是在曹操的勤勉之下投向他的。对于他的勤勉的形象,《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些经典的描写,我们可以来看看关系到曹操成就霸业的官渡之战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很形象很清楚地看出曹操的勤勉模样,由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读完之后,曹操的形象会非常生动地浮现眼前。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大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忙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这也与周公的“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有点相近了。

  /* 54 */


  《人道》 第四部分
  附:成事成人的品质(7)



  勤勉不一定要拘泥于那种早起、习于劳作等形式,但是,养成早起、习于劳作、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一个好的习惯有助于维持住你的那种勤勉的感觉,否则,就很容易为临时的、突发的事情所冲击,而不能取得长久之效。并且当一种感觉被冲击之后,要重新找回也是要耗散一定的努力的,这不仅容易见不到功效,还有可能使自己滑入惰怠一路,失去成事成人的机会。
  孝忠信
  孝、忠、信三个字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与亲人、与上司、与朋友。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做好,则即使不能成事成人,也不会相差很远了。三个字中关键的是“孝”字,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其父母,不能敬爱其兄长,也就很难指望他会忠于自己的事业,会对朋友诚信。
  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又说:“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一个不孝不忠的人,他的心中就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敬畏的东西了,又怎么会有诚信呢?而这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总是让亲者痛仇者快,也就会失去亲人的爱护,会失去上司的关注,会失去朋友的帮助,要想成事成人简直比登天还难。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兄弟都不能容的人,又怎么会容得下其他人;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会维护上司;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去真心真意帮助朋友呢?三国中的袁绍、袁术兄弟以及随后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兄弟的相争,最终都使得自己身败城亡,成为别人的垫脚石,成为千古的笑谈与感慨。
  孝:是来自于人的天性,是血缘关系的一种自然表现。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生养大,虽然不是基于回报,但是,为人子女者,岂可不报?古代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有深意存焉。
  忠:不是说像古代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现在的忠,更多的是指在对待自己工作的时候,要敬业,要投入自己的努力,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在工作的过程中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损公肥私,不利用公司的平台偷梁换柱,暗渡陈仓。
  信:是建立和打造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