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李世民-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又该从哪里去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呢?”承乾急急地问。
李元昌早已是胸有成竹:“殿下大可放心,我早就物色好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深夜,在东宫承乾的书房里,秘密地聚集了几个人。李元昌为承乾一一作了介绍:
“殿下,这位是扬州刺史,开化公爵赵节。他跟各州刺史之间关系很好,我们成事之后,他可以呼应地方。”
“属下赵节,愿为殿下效忠不二,共图大事。”赵节上前施礼。
李元昌介绍道:“这位是驸马杜荷,已故丞相杜如晦的公子。他深富谋略,擅长文案,颇具乃父之风,殿下可倚为左右。”
“属下杜荷,愿为殿下倾尽心力,完成大事!”杜荷上前施礼。
“这位是左屯卫军中郎将李安俨。他负责皇城安全,皇上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属下李安俨,愿为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安俨也向承乾施礼。
望着这三位干将,承乾欣喜不已。他兴奋地说:“有了各位鼎力相助,我当如虎添翼,不愁大事不成!”
杜荷道:“称心事件之后,很多人认为殿下居于劣势。其实不然,殿下大可利用这种假象作为掩护,暗中积极准备。”
承乾听了,疑惑地说:“驸马说我们并没有居于劣势,可否请你再说明白些?”
杜荷解释道:“最大的关键在于魏征的立场。魏征每每进谏,总是极力反对皇上对魏王的过度宠爱。退一万步讲,即使皇上已经萌生了废除太子的念头,但只要魏征在,这个想法就不可能实现。”
这番话说得承乾连连点头,很佩服杜荷的见地。密商进行得很晚,约四更时分,书房里的人才散去。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26 回复此发言
309 回复:【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第五十一章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汗国真珠汗薛夷勇,征调同罗、仆骨、回鹘、漠河等部落二十万人,渡过瀚海沙漠,驻扎白道川,占领善阳岭。十一月十六日,李世民任命李世绩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军进驻朔州的边防。十二月十七日,李世绩在诺真水击败薛延陀军。薛延陀之残兵败将逃到沙漠以北。不巧正逢天降大雪,士卒牲畜冻死十之八九。薛延陀汗国元气大伤,终告衰亡。自此唐朝边境趋于安定。
这一日,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在政事堂议论天下形势。在谈到目前的情况时,李世民说:“朕现有二喜一怕,你们可知是什么吗?”
房玄龄摇摇头说:“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微笑着说:“连年丰收,如今长安一斗米才三、四钱,这是一喜;北方蛮夷长久以来臣服大唐,边疆平安,用不着担忧,这是二喜。”
“那么陛下所说的一怕又指什么呢?”魏征询问。
李世民脸上的微笑消失了,他严肃地说:“国家富足、边疆安定固然是好事,但却容易滋生骄奢淫逸的风气。而一旦如此,危险和灭亡就会很快降临。这岂不叫朕恐惧害怕吗?”
魏征一听此话,感到非常欣然:“陛下如果能将这份深谋远虑持之以恒,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太好了!”
一会儿,李世民又想到了什么。他问魏征:“近来朝中大臣为什么不再批评国事了?”
魏征趁机进谏道:“陛下如果能虚心采纳批评,就一定会有人批评。朝中大臣,愿意为国牺牲的少,爱护自己生命的多。他们畏惧陛下惩罚,所以就不再批评了。”
李世民赞同地点点头:“你说得对。大臣们说话有所冒犯,动不动就被诛杀。这样,向君王进言规劝,跟战士在疆场上赴汤蹈火,用肉身和利刃相搏,有什么差异啊?”
魏征还要说什么,李青来报:“启禀陛下,兵部尚书李世绩求见!”
“快宣!”
李世绩来到堂上,见过皇上。他脸色苍白,看上去很虚弱。他缓缓说道:“臣因疾病缠身,征伐薛延陀汗国班师回朝后,拖延至今才来晋见陛下,务请陛下见谅!”
李世民关切地问道:“你患了什么疾病?要不了要紧?朕立即派御医为你诊治。”
李世勋深受感动,连忙拜谢:“多谢陛下恩典。臣的病纯系水土不服所致,已经好了大半,只是不能断除病根。”
“如何才能断除病根呢?”李世民非常关心。
李世勋苦笑道:“大夫说,要在药中掺入胡须,并加以煎熬,始能奏效。”
“这个容易!”李世民放心地笑了。他取下佩刀,立即将自己的胡须割下,交给了李世绩:“你就用朕的胡须煎药好了。”
李世勋大吃一惊,急忙跪下道:“陛下的隆恩大德,臣实在担当不起!”
李世民走上前,扶起李世勋:“将军何出此言?你为朕出生入死,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朕的这点心意,又算得了什么?”
一旁的房玄龄与魏征都为君臣的这种深情厚谊而感动不已。
夜晚,李世民坐在书案前批阅奏章。大理寺又一次上奏要诛杀党仁弘。看罢这份奏章,李世民心烦意乱。他扔下奏章,在房间里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正在这时,党仁弘求见。他面带愧色、惶恐不安地走了进来,跪伏在地上,向皇上请罪。
李世民痛心疾首地说:“你怎么这样糊涂?”
党仁弘伏地拼命地叩头道:“臣罪该万死!恳请陛下念及旧情,饶臣不死……”
李世民打断了他的话,既激动又痛切地说:“你有才干,有谋略,所到之处都有很好地声望和政绩,朕对你也非常器重。不想你性情如此贪婪,贪污银两竟高达一百余万!如今被人控告,依律法应治死罪,你知道不知道?”
白发苍苍的党仁弘愈加磕头如捣蒜,乞求道:“臣的确罪该万死!但……先帝当年起义,臣率两千余人前往投效,随同先帝攻克京师……陛下大军攻击郑帝王世充时,臣负责粮秣薪俸,从未出过差池。后来历任南宁、戎州、广州都督,也能克尽职守,以报望恩……恳请陛下看在这些份上,赦免臣的死罪……”
李世民犹豫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李世民与群臣商议此事,说道:“大理寺已经是第五次上奏要诛杀党仁弘了。朕可怜他白发苍苍竟被斩首,想救他一命,只好破一回例了。诸位说如何?”
堂上一片静寂。
“国法是君王接受天命制定的,不可因为私情失去信誉!而今……朕偏袒党仁弘,打算赦免他,这是破坏国法,辜负了上苍。所以朕准备到城南郊野,睡在草席上,每天只吃一餐蔬菜,一连三天,请求上苍宽恕!”
房玄龄一听,急忙劝阻道:“生杀大权,是君王独自拥有的,君王可以随意使用之。陛下有仁爱之心,是以感动上苍,又何苦要自责到这种程度?”
长孙无忌也劝道:“党仁弘过去对大唐建有大功,陛下网开一面,饶他不死,也不是什么大错啊!”
二臣虽然如此说,李世民却并没因此而感到宽慰,他更加自责道:“朕有三罪:一是对人的认识不深刻。二是因私情而破坏国法。三是欣赏善行,却没有赏赐;憎恨恶行,却不能诛杀……”他痛苦得说不下去了。群臣为他的这种深刻反省和自责所感动,纷纷劝阻他,希望他能放弃自我惩罚的做法。李世民这才不再坚持。他下令罢免党仁弘的官爵,贬做平民,流放钦州。
这日,房玄龄进宫面圣。见了李世民,遂叩拜道:“陛下,高阳公主与犬子之婚事已操办完毕,臣谢主隆恩。”
李世民大喜,捻着胡须说道:“阳儿自小被朕娇惯,任性乖张,到你府上,只怕公子要受些委屈了。”
房玄龄忙道:“陛下,公主乃金校玉叶,千金之躯,肯屈尊下嫁犬子,已是旷世难修的鸿德。犬子无德无能,将公主许配与他,真真委屈了龙凤之体啊!”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30 回复此发言
310 回复 :【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玄龄不可这样说。阳儿不谙世事,你务必要严加管教,可不能让她搅乱门风哪。”
房玄龄点头称是。
魏征在一旁笑道:“公主与遗爱喜结连理,玄龄,老夫在此也道喜了。”
房玄龄忙拱手道:“谢魏右丞相贺之礼。”
这时,褚遂良进殿奏事道:“陛下,史馆内新增了几名起居注史官,由此费用增加诸多,是否让户部适当拨些银两?”
李世民准奏。
褚遂良谢过恩,刚要走,又被李世民叫住。李世民道:“遂良,你兼知起居事,又与玄龄负责史馆撰修国史之事,朕想与你二人商量一下,可否将国史与起居注让朕过目?”
褚遂良、房玄龄万没想到皇上会提出这个问题,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魏征想了想,说:“陛下,此事恐怕不妥。君王阅看当朝国史与起居注,不独本朝,恐怕前朝也闻所未闻。”
李世民于是不解地问:“朕时常观看前代史书,那上面表扬好的,斥责坏的,足以成为对后世的规劝和告诫。可是让朕搞不懂的是,当代的国史为何不让君王亲自过目?”
这时,房玄龄才说:“国史既然必须如实记载,是希望君主不要做非法的事。只是因为怕有些记载与君王的意见相抵,所以不能让当代的帝王看。”
李世民说:“朕的想法与古人迥然不同。朕想亲自看看国史,好的且不必说;如有对朕过错的记载,不妨作为鉴戒,使自己予以改正罢了。所谓为美者、贤者讳,朕都不以为然。古来帝王不观国史,君主不能从国史中获益,殊为可惜!”
说罢,他又看看褚遂良,问道:“遂良,朕有不好的地方,你也如实记下了么?”
褚遂良答道:“臣身为史官,不敢不记。”
魏征在旁说道:“假如遂良不去记,那么其他的人也会记下来的。”
李世民听到这里,深以为然。
褚遂良、房玄龄不敢有违圣令,更不敢触怒皇上,在十分为难的情况下,他们删简了国史,按年代顺序编写成高祖、本朝实录各二十卷,呈送给李世民。
当李世民看到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后,见那上面许多处口气含混,文字且隐约不明,便问房玄龄道:
“玄龄,你与遂良在写玄武门之事时,是否想隐去什么?”
房玄龄慌忙答道:“臣不敢,均是如实写来。”说此话时,脊背上已渗出一层冷汗来。
李世民似乎已看出他的心思,缓缓地说:“从前周公扫平了管叔、蔡叔的叛乱,故而使周朝得以安定;春秋鲁庄公时,他的儿子季友毒死了叔牙,因而使鲁国得到了安宁。朕平息建成、元吉的谋乱,和上述的事情意义是一样的,也是为了安定国家、有利百姓的缘故。既如此,你们对这些又何须劳烦去隐瞒什么呢?应当直截了当把事情写出来才是。”
房玄龄一听,连连称是,自去史馆与褚遂良商议修改之事。此后不久,李世民为鼓励修史,对房玄龄、褚遂良赐缎一千匹,并诏降玺书称扬。
这一日,魏王李泰带着韦挺、杜楚客前来求见李世民,二人手上捧着大叠的文稿。李泰说道:“承蒙父皇垂爱,特准儿臣在王府设立文学馆。儿臣不敢辜负父皇美意,发动馆内成员,编撰《括地志》共五百五十卷。如今业已全部完成,儿臣呈献父皇,还望父皇不吝指正。”李泰说完,杜楚客与韦挺分别将文稿呈上。
李泰又道:“《括地志》又名《坤元录》,乃我大唐帝国各州的地理志,谨先献上第一、二卷,恭请父皇御览。”
李世民接过了文稿翻阅了一下,非常满意,赞道:“泰儿辛苦了!文学馆创立不久,就有如此辉煌的成绩,实在可喜可贺。如今帝国一切已上正轨,正需要《括地志》这样的著作,这对于今后施政将有莫大参考价值!”
李泰掩不住满脸的得意,趁机请求道:“儿臣想扩大文学馆规模,以便向各方聘请知名学士,不知父皇能否多拨下一些银两?”
李世民马上慷慨允诺:“这不成问题!朕一定会大大增加你的薪俸津贴。”
李泰心中大喜,试探地问道:“如果儿臣的薪俸津贴超过了太子,是否妥当呢?”
李世民不加思索地说:“你做的事比承乾多,多出一些又有何关系?”
李泰看了看父皇的脸色,小心地说:“不知大哥近来可好?自从称心事件之后,儿臣就不敢去东宫向大哥问安了。”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30 回复此发言
311 回复 :【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李世民一听承乾那件事,神采飞扬的脸倾刻阴沉下来,他厌烦地说:“别再提承乾了!提到他朕就生气。朕处决称心,是为了他好。他不但不有所省悟,反而萎靡不振,宛若行尸走肉。
为了承乾的事,吉儿近来心情一直很烦躁。这天,她独自一个呆在书房里,想通过读书来使自己纷乱的心绪平静下来。但是,翻了没有几页,她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她合上书,默默地思索着。她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了一封信,这是长孙无垢临死前留给她的。
……我深切明白,将承乾托付给你,将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扰。但是,我也明白,一旦我离开了人世,承乾失去依靠,极可能又会重蹈败坏的覆辙。到时候,除了你,还能有谁能救他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呢?因此,我在这儿恳求你,勉为其难,代我好好照顾承乾……
吉儿看着看着,眼泪流了下来。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要彻底解开承乾的心结,李泰无疑是个关键。长久以来,承乾都生活在李泰的压力之下。如果能够让李泰去除处处想胜过承乾的心理,或许就能釜底抽薪,让承乾得以无所畏惧地面对自己,从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这段话给了吉儿一个很大的启示,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她忍住泪水,鼓起勇气,虽然她知道这是不可为的事,但还是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吉儿来到李世民的寝宫中,和他谈起承乾的事。李世民皱紧眉头说:“难道你认为这样做错了么?”
吉儿恳切地说:“自古以来的体制,都是嫡子尊贵,庶子卑微。嫡子所用的东西没有限制,而庶子虽然受到宠爱,一切仍不可超过嫡子。这样做为的是阻止夺嫡的念头,铲除祸乱的根源。如今魏王泰的薪俸津贴超过了太子,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见吉儿提到魏王俸禄的事,便解释道:“这是因为泰儿最近呈献了《括地志》。魏王府的文学馆需要扩充,朕才准这样做的。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啊!”
吉儿思忖了片刻,叹了口气说:“臣妾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当初陛下准许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恐怕就不尽妥当。”
李世民不悦道:“泰儿喜爱文学,朕让他有所发挥,又有什么不妥当?”
吉儿神色严峻地说:“当初秦王府也曾设立过文学馆,太子又将做何感想呢?”
李世民见吉儿用当年他的事做比照,脸色倏地变得很难看:“这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承乾如果能做到自立自强,就不该胡思乱想;如果他以此为自己的自暴自弃行径找到借口,那就未免太可笑了!”
吉儿还想说什么,李世民已不想再听了。他不耐烦地问道:“吉儿,你最近是怎么了?你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朕想改立你为皇后,你一再坚决推辞;但是,你却一再干涉承乾与泰儿之间的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吉儿没料到李世民会说出这样的话,竟愣住了。
正在这时,秋菊进来道:“武才人命奴婢问陛下今晚得不得空?”
李世民看了吉儿一眼,不觉有些尴尬,没有马上回答。吉儿此刻心情十分难过,她不知如何向李世民表明自己的这番苦心,只好默默地退下。
明月当空,李世民与武才人对坐在花园的凉亭中。武才人怀抱琵琶,捻动纤指,弹奏着一首轻快欢畅的乐曲。李世民一边慢慢品酒,一边欣赏着优美动人的乐曲。乐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有一种梦境般的旷远。李世民抑郁的心情慢慢地开始放松,他的情绪随着乐曲轻快的节奏,也逐渐变得欢畅了。他注视着娇媚可爱的武才人,眼前慢慢幻化出了年轻时的那燕和吉儿,那感情经历的一幕又一幕……
武才人见皇上眼光迷离的神色,便停止了弹奏,关切地看着他。
乐曲一停,李世民一下子清醒过来:“唔,怎么不弹了?”
“看陛下的模样,似乎嫌臣妾弹的不好听?”
李世民连忙说:“好听,好听!朕只是一时之间听得太入神了,以至有点恍惚。”
武才人莞尔一笑道:“陛下这么说,真叫臣妾不能会意。”
“你千万不要误会。朕唯有和你在一起时,才能抛开烦恼,浑然忘我。”
“真的?”
武才人暗自欣喜。
“当然是真的,你就继续弹奏下去吧!”
于是武才人正了正身子,拨动了琴弦。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30 回复此发言
312 回复 :【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五十一……2)
东宫的谋反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正在承乾为他的谋反发愁找不到一个握有兵权的人时,李元昌向他保荐了吏部尚书侯君集。侯君集曾担任过兵部尚书,先后率军灭了吐谷浑王国和高昌王国。后来因为私自盗取高昌王国的奇珍异宝,一度被李世民定罪投入监牢。释放出狱后,被调任闲差。所以他心中一直忿忿不满,对李世民有所怨恨。因他长期掌握兵权,在军队内尚有一定的影响,可重用之。承乾大喜,委托李元昌去侯君集府上请探口气,表明意图,看他如何反应。
李元昌向侯君集说明来意后,侯君集表情怪异,冷冷地笑道:“李承乾岂是能成大事之人?”
李元昌不由一愣。他试探道:“尚书大人的意思是……?”
侯君集说:“李承乾想扳倒魏王李泰,进而取皇上而代之,以我看来,这无异于以卵击石、缘木求鱼,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聪明如汉王的你,竟然也趟进这片浑水,我实在难以置信!”
李元昌一听,冷笑地说道:“如果说李承乾只是一个跳板呢?”
这回该轮到侯君集吃惊了:“汉王的意思是……?”
李元昌冷冷地说道:“倘若单凭尚书大人或本王的一己之力,想取李世民而代之,恐怕更是一桩以卵击石、缘术求鱼的梦想!但是如果先帮李承乾取得天下,然后再对他下手,岂不就容易多了吗?”
李元昌的话一语道破天机,侯君集反而无话可说了。
李元昌乘机道:“机不可失!就请尚书大人随同本王一起前去东宫面见太子。”
侯君集早有谋逆之意,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如今见时机已到,哪肯放过?便随李元昌前去见太子承乾。
于是承乾手下很快就纠结了李元昌、杜荷、李安俨、赵节与侯君集等人。他们歃血为盟:同生同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过了不久,李元昌向承乾密告了崔英的事。承乾怒不可遏,当即要处死崔英,被李元昌劝住。
“处死崔英,岂不是向李泰授之以柄?倒不如将计就计,让他雾里看花去!”李元昌道。
当晚,李元昌找到崔英,揭穿了他背叛太子、吃里扒外的丑行,吓得崔英几乎尿了一裤子,魂差点出了窍,把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元昌从怀里取出一枚黑色药丸,在他眼前一晃说:“你瞧清楚这是什么了吗?”不等崔英反应过来,李元昌便上去扒开他的嘴,强迫他吞下了那枚药丸。然后道:“告诉你也无妨,你服下了这枚药丸,六个时辰之内,必定七窍流血,痛苦不堪地暴毙而死……”
李元昌的话还没说完,崔英便开始痛苦地在地下打开了滚。
李元昌又从怀里取出一枚白色药丸:“这是解药,你要不要?”
崔英在地下翻滚着,痛苦地说:“要……大王救命……我要……”
李元昌冷笑道:“既然要,就要为太子殿下做件事才成!”
“我做!我做!”别无选择的崔英慌忙答应。
李元昌又取出一把匕首说:“这把匕首沾了剧毒,见血封喉。你立刻去魏王府,说是有十万火急的悄报,要亲自禀告李泰。然后乘机挨近他,用这把匕首将他杀了!事成之后,我自然会给你服下解药!”
崔英一听,吓得浑身直抖:“小的……小的做不到……做不到啊!”
李元昌一听沉下脸来,狠狠地说:“做不到,你就等死去吧!”
毒性又一阵发作,崔英痛苦不堪地在地下翻滚起来。承乾与李元昌只是无动于衷地看着他,脸上现着冷笑。
崔英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眼睛都快瞪出来了。他再也无法忍受痛苦,爬到李元昌跟前哀求道:“大王……小的……小的去魏王府就是了!”
李元昌伸手一把把他从地上拉了起来,将匕首塞到他的手中:“那就早去早回。六个时辰,足够你办完事了!”
崔英手捂肚子,踉踉跄跄地走了出去。
承乾这才完全明白李元昌的办法,他不由地称赞道:“这个办法真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除掉李泰……”忽然,他问李元昌:“崔英回来之后,你会不会给他解药?”
李元昌阴冷地一笑,反问道:“你说呢?”
他将那枚白色药丸在手中把玩了片刻,便扔在地上,用脚将它碾得粉碎。
深夜,魏王府一片寂静,李泰亦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吵醒。李泰不耐烦地坐起来,嘟囔着:“半夜三更的,干什么?”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30 回复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