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裕是必须要死的,因为他没有给予统治者充分的尊重。要一个人死,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这是能够穿越时空的治世宝典,作为一个王者,必须学会用这一宝典。
  曹、孙、刘三家中最想称王的魏王曹操,更精通这一宝典。
  五 权力的冲刺
  人生的最后几年,也许是听到了死神的催促,曹操开始了权力追逐的冲刺。
  212年,曹操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朝”的特权,见皇帝时可以不被传呼名字,不用小步快走,不用脱鞋解剑。大家都遵守的君臣礼仪在曹操身上不灵了。
  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
  214年,曹操杀掉伏皇后及其所生二子、宗族百余人。十几年前董承“衣带诏”,事件泄露时,伏皇后给父亲伏完写了一封信,说了几句对曹操不满的话,209年伏完死了,现在这封信却神奇地到了曹操手上,于是,这封信引发了一场惊天惨案。
  215年,献帝立曹操女儿曹节为皇后。
  216年,五月二十五日,曹操自封为魏王,汉朝数百年没有异姓王的历史被改写。
  217年,夏四月,天子命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十月,天子命魏王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设天子旌旗,就是打天子的旗帜;称警跸就是如天子一样,出入经过的地方戒严,断绝行人;冕有十二旒,“旒”是帽子前后的玉串,子、男的冠冕有五旒,侯、伯七旒,上公九旒,天子十二旒,曹操的帽子现在也是天子才有资格戴的那种有十二条玉串的帽子,至于“金根车”“六马”“五时副车”也都是天子之仪,曹操都坦然享有了。
  侵犯别人而得到的东西最害怕失去,曹操呵护着自己的权力羽毛,不容别人有一点冒犯。可是,高处不胜寒,难免有人挑战他的权威,毕竟,权力不能让所有人屈服。对不服的人,曹操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也很有效:杀。
  曹操戴上王的冠冕后,朝野上下,各种庆贺的奏章雪花一样地飞到曹操面前。有一个叫杨训的小人物也准备随大流上一道这样的表。他很少有资格上表,所以很谨慎,写好表后提前找人看看。人家一看,感觉他用的褒义词太多,就讥笑他肉麻。
  “把那道表拿来我看看!”崔琰说。崔琰现在是魏国的尚书,负责人事工作,杨训就是他推荐的,要是这人的奏表有问题,会给他丢脸的。
  崔琰看了奏表,感觉问题没那么夸张,就给杨训写了一封信,信里有这么一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当时可能忙着工作,信写得很简略,在他和杨训的具体语境里,这话的意思很单纯,“省表”是说“看了你的奏表”,“事佳耳”是说“这也算是好事”,“时乎时乎”是说“时势啊时势啊”,“会当有变时”,是说“应当有变化的时候”,崔琰是说杨训的奏表符合主旋律,个别人不理解,那是因为对时势的变化没有看透。
  杨训一看自己没问题,把心放回肚子里去,很快忘记了这事儿,崔琰的信被扔到了墙角。过了几天,杨训夜里去串门,找灯笼出门时,发现纸糊的灯笼破了,就从墙角随手捡起一张纸,糊在灯笼上,这本来是很家居的事情,但是这张纸恰恰是崔琰的来信,而且崔琰的题名露在了外面。而崔琰是魏国负责人事的尚书,得罪的人不少,于是事件就升级为官场风波。
  杨训大摇大摆地打着灯笼上路,发现有人和他打招呼时格外亲热了一些,而且还站住聊了几句。他不知道,这人正是崔琰得罪的人,看到灯笼上有崔琰的名字,有意停下来,看看那些字是什么。
  第二天,这人就找曹操汇报:崔琰这小子对魏国心怀不满。曹操要证据,那人就把“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搬了出来。
  曹操大怒:“事佳耳!事佳耳!谚语说‘生女耳’,看来‘耳’不是好耳!”“耳”在文言文里确实有不以为意的“罢了”的意思,对自我权威保护过度的曹操以为崔琰是在讥笑他。
  于是,崔琰被关进监狱,还被判处髡刑,剃光头发和胡须,在建筑工地做苦工。前面举报崔琰的那人又向曹操汇报,这时候崔琰走路还是直视前方,肯定是心怀不满。曹操烦了,那就让崔琰死吧。曹操派人到狱中向崔琰说:“你去死吧。”崔琰不相信曹操会让他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以为曹操是逗他玩,他还为此开心了好几天。这一天,崔琰正在偷着乐,曹操的特使又来了:“大王说了,你一定要让他亲自动刀子吗?”崔琰这时才醒悟过来,身体颤抖一下,然后说:“我真是不知趣,不知道曹公原来是这个意思。”说完,崔琰自杀了。
  崔琰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他的同事毛玠在办公室里为这件事发牢骚,很明显为此感到不满。曹操知道了,就也想让他死,让人去资料室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一封蒙满灰尘的举报信。这封针对毛玠的举报信,说毛玠外出时看见有被处以黥刑的人,他的老婆孩子也被罚为官奴,毛玠不满地说:“计天不下雨的就是这些事啊!”当时曹操懒得理这类无限上纲上线的举报信,而现在他需要这封举报信,于是毛玠被关了起来,单等走完程序就上刑场受死。幸亏大家积极营救他,毛玠才免了一死,但是公职是没了。毛玠想不通,不久就病死在家中。
  同样因为一句唠嗑的话就被曹操整死的人,还有曹操的老朋友、老部下娄圭。娄圭与一个叫习授的人同乘一车,看到曹操父子外出,习授艳羡地说:“父子如此,何其快意!”娄圭随口说:“人生在世,事情要自己做到,怎么能光看别人呢!”习授不再说话了,下了车就立即将娄圭的言语报告给曹操,野心家曹操认为娄圭这人太有野心,留着是祸害,就把他杀了。
  说句话就丢命,那就闭上嘴,悄悄地睁大眼睛看,行吗?当然行,但是也有可能犯罪。曹氏父子喜欢文学,平时爱搞些采风笔会文学沙龙,集合一帮人吟诗作赋,其乐融融。因为刘祯的诗歌写得好,再加上是同龄人,曹丕就喜欢与他在一起,经常请他喝酒。这一次,酒宴开始前,曹玉突然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把老婆甄氏请出来见见大家。领导的老婆岂是想看就看的,大家按照礼节都低下头,可是刘祯也许是觉得与曹丕是哥们,也许是被甄氏的美貌征服,瞪着她看起来没完。甄氏离开后,曹丕和一帮文友尽情地嘲笑刘祯:没见过女人吗?曹操知道了这事儿,就把刘祯下狱判刑,刑满释放后,给他安排了一个最底层的小吏差事。
  与孔融一样,崔琰和毛玠并没有什么罪行,只是他们有死的必要,因为杀了他们,曹操就能让天下人明确他的无上权威,而他也能体验主宰别人生死的快感。
  也许,杀人对曹操来说只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多年患病的曹操,在生命最后的几年,时刻感觉到死神给他的压力,似乎死神在身后时时刻刻催促他走快一些。
  “我无法战胜他了!”曹操时常这样感慨:“他”就是年轻的孙权。比他才六岁的刘备,比他小二十七几岁的孙权,都是他的敌人,但是曹操认为刘备不可怕,孙权才可怕,因为孙权年轻得多。
  无法战胜时光,留不住生命的脚步,这是曹操的悲剧。
  


第十三章 英雄谢幕
  ◎死后只能占用一座贫瘠土地的陵园,为何还要抢他人那么多地地盘?明明知道自己带不走这么大的江山,为何最后还要争夺汉中?跋涉太久,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曹操已经走不出他为之生也要为之死的霸局了。
  ◎把鱼复改名为永安,遗诏里不提军国大事,只说安身立命之本,教导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刘备托孤前的一系列行为,透露出一个信号:他不希望儿子的人生在霸业里沦陷。人往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能参透生命。
  ◎让我们变得强大的,是更加强大的敌人。没有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也渐渐地变得平庸,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精彩客串,但是天下大势确定之后,历史也没有了太多光彩。
  一 佛罗里达效应下的曹操
  其实,孙权身上最让曹操感到恐惧的倒不是年轻,而是结盟的手段。这个碧眼紫髯、上身长下身短的年轻人,总是能找到同盟者。赤壁之战,孙权要是不拉上刘备,也许曹操会在瘟疫和东南风到来之前就上岸了,此生最大的失败就会避免了;赤壁之战以后,孙权要是不对刘备又是送妹子又是送地盘,也许刘备就没有力量在襄樊一线阻挡曹军了。让曹操感到不适的是,天下大局似乎掌握在孙权手中,他时常感慨:“人们都说天下三分,可是孙周旋于曹、刘家两家之间,谁也离不开他。”一会儿用刘备打曹操,一会儿用曹操打刘备,孙权的确就是那个玩转三国的人。
  论打仗,孙权没有多大本事,三国历史上军事指挥者的最大耻辱就是他创下的。215年,曹操进攻汉中的时候,孙权以为机不可失,就率众十万包围了合肥,随征的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贺齐等江东名将,而当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和三位守将:张辽、李典、乐进。可是,孙权握着一大把好牌,就是打不出去,围城十余天,非但没有攻克,反而是张辽率领八百猛士冲击吴军阵营来去自如,当时孙权吓得跑到一座高坟上,一动也不敢动。孙权最后无奈撤退,路上还差点儿被张辽活捉。
  擅长军事的曹操,想用军事手段尽快解决江东问题。216年二月,曹操从汉中回到邺城,五月晋封为魏王,十月再次远征孙权,次年正月到达居巢,距离濡须口还有一二百里的路程,这时军中爆发瘟疫,为袁绍写檄文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死了,因为多看了几眼曹操儿媳妇就被关进监狱的刘祯也死了。有了赤壁之战的教训,曹操在居巢陷于纠结之中:前进还是撤退?孙权帮他回答了这个问题:撤吧。
  曹操居然听了孙权的,因为孙权派都尉徐详请降来了。曹操明白,孙权这个没有立场只有利益的小子,这次前来修好,是在为与刘备翻脸之后找后路了。曹操暗想:看来孙权和刘备在荆州要大战一场了!这时刘备已经进入益州,既侵犯了孙权的利益,也对曹操构成了威胁。赤壁之战之后你死我掐的曹、孙两家居然都把刘备看成了敌人,找到了利益共同点,达成了体战协议。这份协议管用了三四年,一直到曹操病逝,双方没有实质性的军事冲突。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是不死的竞争法则。
  与孙权结成了友好关系,曹操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刘备了。218年七月,64岁的曹操,顶着炎炎烈日,拖着病老之躯,远赴千里,再征汉中,增援夏侯渊。也许是感觉到死亡临近了,出发前他留下遗言,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他在遗言里首先为自己选好了死后的栖身之地,他效法古人,葬身之地选择贫瘠的土地,要求规划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作为陵园,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度作为墓基,墓穴上面不堆土,不种树。
  死后只能占用一座贫瘠土地的陵园,为何还要抢他人那么多地盘?明明知道自己带不走这么大的江山,为何最后还要争夺汉中?跋涉太久,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曹操已经走不出他为之生也要为之死的霸局了。
  这一刻,他最害怕的居然不是失去江山,而是寂寞。他在遗言里接着写道:“《周礼》上说了,冢人负责管理贵族的公墓,诸侯死后埋葬在左右两边的前面,卿大夫埋在后面。汉代制度称之为陪陵。凡公卿大夫和将领们有功劳的,死后应当在我的陵园陪葬,要加大陵园面积,以足以容纳陪葬者。”也许,曹操不是寂寞,而是恐惧,那么多因他而死的人:袁绍、袁术、吕布、张邈、马腾、毛玠、荀彧、孔融、崔琰、边让……他要人陪葬,是没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些人吧。
  因此,这次出征他一路上心事不定,走得特别慢。七月出征,九月才到长安,然后停兵不前,犹豫了半年之久,直至第二年正月定军山沦陷,夏侯渊阵亡,他才进军汉中。那滞兵不前的半年时间里,曹操在做什么?历史学家们说是曹操被其他事情牵扯了步伐:北方代郡乌桓反叛,宛城侯音造反。可是,这两起叛乱事件还不足以让曹操贻误汉中战机。从那道遗嘱来看,曹操开始安排后事,对死亡产生了敬畏之心,对自己拼杀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产生了怀疑。这,才是曹操迟迟不愿走到前线的原因。
  这里说一个心理学术语:佛罗里达效应。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气候温暖宜人,所以有很多老人会像候鸟一样,选择在严寒的冬季来这里生活,该州形成了很多“老人街区”,被称为“老年天堂”。心理学家John Bargh在纽约大学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从包含“佛罗里达”的一组单词中选择4个组成句子,有的学生选择“佛罗里达”“健忘”“秃顶”“灰白”“满脸皱纹”这类词语造句,造句任务完成后,学生又被叫到大厅另一头的办公室里去参加另外一个实验。其实,从大厅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才是这项实验的核心。研究者悄悄测量了他们所用的时间,正如John Bargh所料,那些以佛罗里达为主题造句的年轻人比其他人走得要慢很多。这个实验得出了“佛罗里达效应”:一些概念、事件、想法具有涟漪效应,能够启动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催生自觉行为。
  出征前曹操写好了遗嘱,里面有“死”“坟墓”“埋葬”这些意思的词语,他还会像以往那样锐意进取吗?他在长安滞留的那半年,也许正是受制于佛罗里达效应。
  二 鸡肋的味道
  一些东西是无法逃避的,曹操还是在三月走出了褒斜道,来到了汉中。可是,曹操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竞争兴趣。喜欢冒险的曹操,这次担心被刘备截击,先以先遣部队抢占要害之处,然后大军再试探着前进。
  “曹操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刘备豪气冲天地对将领们说。自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之后,他接触最多的词语,就是“定军山大捷”“胜利”“夺取”“进攻”之类,在佛罗里达效应下,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
  曹操与刘备相持一个多月,军士死了不少,逃了不少,却找不到任何破敌之计。曹操龟缩不战,刘备却憋了一身的劲没处使。与曹操打了大半辈子,总是处于下风,刘备想不到老了老了,却能压着曹操打,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
  曹阿瞒,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啊!刘备屯兵于山上,派养子刘封下来挑战。曹操一生挑战别人,何曾如此窝囊。他大怒,破口大骂:“一个卖草鞋的小儿,居然用养子抗拒你家主人。待我唤我家黄须儿来收拾你!”曹操曾经救过刘备,把他视为自己的臣属。“黄须儿”是曹操的儿子曹彰,他的胡须是黄色的,曹操称他为“黄须儿”。
  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曹丕和曹植爱好文学,他们的弟弟曹彰却臂力过人、武功非凡,自小就立志为将,曹操每次出征,他总是闹着随征,曹操不希望儿子像他一样打打杀杀,就责备他说:“你不喜欢读书,不学习圣道,而喜欢乘着汗马击剑,这是匹夫的本事,有什么了不起的!”他给曹彰布置作业,要求读多少页诗书,读不完不能吃饭睡觉。曹彰却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一定要做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率十万猛骑驰骋沙漠,驱杀戎狄,立功建号,又怎么能做一个读书人呢?”曹操召开家庭会议,问儿子们的爱好是什么,曹彰说:“我喜欢做大将。”曹操说:“怎么做大将?”曹彰回答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哈哈大笑。曹操是个开明的家长,没有逼着黄须儿像曹丕、曹植一样读书作诗,而是让他在战场上长大。就在去年,曹彰独自带兵平定了乌桓叛乱,威震天下。和刘备相比,曹操对儿子的培养更科学。刘备只有一个儿子刘禅,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更不敢让他去战场上去锻炼一下,现在刘禅十三岁了,还让一大群侍女侍奉着,过着安逸的二世祖生活。而早在197年,曹操征伐张绣,就带去了曹昂和曹丕,曹昂年龄不详,但据推算最多二十岁出头,而曹丕那一年才十一岁。曹昂虽然死在了战场上,但是经常上战场的曹丕和曹植成了文武全才。
  有本事的儿子太多也是麻烦事儿。到底是让曹丕还是曹植做太子,曹操摇摆了很长时间,曹丕和曹植各有拥趸,明争暗斗,曹彰甚至也想搅和进去。阴谋与排挤、打击与陷害抹杀了骨肉之情,曹操一度为之苦恼。就在去年十月份,感觉到死神来临的曹操终于下定了决心,远在长安的他给邺城发去一道命令:立曹丕为太子。现在,曹操打算替曹丕将来继位扫清障碍,除掉先前那些拥护曹植的人。这次出征的大军里,就有一人是铁杆曹植派,在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时出了不少力。这人就是前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一个很聪明的人。
  曹彰得到父亲的命令,从邺城出发,昼夜兼道,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汉中。可是,等他赶到长安的时候,却看到曹操正在等着他。回去吧,不打了,曹操说。
  虽然给曹彰发去了急援令,但是曹操还是犹豫了。欲进不能,欲还可惜,纠结之中,曹操决定放弃了,打算退兵。他刚拿定主意,还未下令,就有属官来问今夜军营的通行口令,曹操脱口而出:“鸡肋!”
  鸡肋?为啥不是鸡大腿鸡翅膀鸡爪子?属官对这个非主流军事口令困惑不解,但还是传达了下去。担任丞相主簿的杨修一听到“鸡肋”口令,急忙打点好行李,背起来就向外走,大家把他拉住:“夜游啊?”杨修说:“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肉,大王这是用鸡肋比喻汉中,大王这是想撤兵了。”
  大家虽然觉得杨修说得太对了,但是如山军令岂能用比喻句?很快有人去问曹操,曹操大怒,下令:“杨修扰乱军心,杀!”杀杨修,是在曹操口边等了很久的一个命令,只不过是现在顺口说了出来而已。
  三 又一个王者
  杨修死了,可是他的分析是完全符合曹操心理的。五月份,曹操下令全线撤退,完全放弃了汉中。
  抛开了孙权,打退了曹操,拥有了一块独立的地盘,草鞋摊主刘备可以尝尝称王的滋味了。
  “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
  马超、许靖、诸葛亮、关羽、张飞等120人上表要求封拜刘备为汉中王。值得注意的是,既已封王,为何还要拜大司马?这是因为王不能擅离国境,不能擅自对外用兵,但是大司马就可以想征伐谁就可以征伐谁。这封代表“民意”的奏表当然是给献帝的,但是献帝是不可能收到的,即使侥幸收到,也不会批准。对献帝来说,刘备为王和曹操为王都一样,反正他在谁手里都是傀儡。这封奏表把谎话说得理直气壮:“纠合同盟”,谁是同盟?“扫灭凶逆”,当然孙权和曹操是凶逆,可是他们二人为什么是“凶逆”?难道和刘备争夺天下就是“凶逆”?
  刘备也没打算让皇帝批准这道奏表,直接做起了汉中王。七月,刘备在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登上王位。既然得不到皇帝的祝福,那就把120人的奏表宣读一遍吧,这样刘备的王位就是合法的了。
  伟大的汉中王!
  汉中王万岁万万岁!
  拜王仪式结束后,刘备回到成都。巴蜀之地,从成都到白水关,新修建了标准化的馆舍和亭障,都是为奉迎新汉中王而建设的奉迎据点,足足有四百多个。刘备曾经颁布禁酒令,规定家里藏有酿酒器具就被判罪,说是为了节约粮食。而刘备为了品尝做王的滋味,又消耗了多少社会资源呢?这也很正常,刘备拼杀一生,不就是为了以天下供养一己吗?
  为了强调自己是为天下才称王,刘备给献帝写了一封信。
  “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刘备说自己一直是奉皇帝命令在外面扫除贼寇,可是,献帝什么时候给他的圣谕呢?“衣带诏”事件中,献帝倒是真的要他参与刺杀曹操的行动,但是他第一个吓跑了。
  “群僚见逼,迫臣以义。”刘备说自己做王,纯是部下们逼迫的。在天下人面前说假话,刘备丝毫不觉难堪。
  然后,刘备提出做王之后的工作任务是“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一个搅乱社稷的野心家,掀起一场又一场战争,荼毒万民,却说自己的使命是“以宁社稷”,这可真是弥天大谎。中国政治家们的最大品格缺陷,就是给卑劣的私心戴上公义的冠冕。
  刘备显然不满足于做汉中王,他把目光投向中原。他称王后,关羽立即率军进攻樊城。攻下樊城,就可以直逼南阳,就可以渗透进中原了。
  可是,刘备沉浸在称王的喜悦里,又担心关羽坐大难以驾驭,既考虑不到关羽面临的风险,又不给他增派援军,甚至连调动荆州所有兵力的权力都没给关羽。关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