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亮那时不知怎么走火入魔了,非用马谡不可,他阐明了用马谡的几条理由:马谡少时素有才名;马谡深谙兵法,经常与诸葛亮谈论军计,自昼达夜,滔滔万言;马谡也有战功,南征孟获,曾献攻心计。还有一条,诸葛亮不好当众说出,那就是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是哥们儿,马良在临死前曾把弟弟马谡托付给诸葛亮。
街亭易守难攻,只要在街亭谷口摆上弓弩阵,张郃军队就难以逾越天险。大功一件,让马谡去纯属于是让他捡功的。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很简单:守住街亭,占道扎营,阻断由关入陇的道路。
马谡来到了街亭,临风而望,山川道路一览无余。街亭的形象如同一柄折扇,清水河两条支流汇入谷口形成一个小小的冲积扇平原,街亭镇(现属秦安县陇城乡)就坐落在冲积扇的西端,整个折扇的扇柄则在南山。南山的地势很有特点,当地又称百亩塬,顶部是一个香蕉形的平台,实际面积远大于百亩,北、东、西三面甚是陡峭。
望着险峻的南山,饱读兵书的马谡突然想:要是上山在百亩塬安营,可以伺机出击歼敌,即使魏军发起进攻,那也只能是从下面向上仰攻,这就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一弩十矢的孔明弩下。呵呵,你张郃来吧,来一个射一个,来两个射一双。
突然撞进眼帘的南山把马谡撞晕了,幸福得晕了。马谡不顾王平的苦劝,带领大军上了南山,在百亩塬上安营扎寨。马谡站在山巅上,向东看着,望眼欲穿,他盼望着张郃早一点出现。
张郃来了!与马谡一到街亭就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的不同的是,张郃首先看到了自己面临的危险。愚蠢的人,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聪明的人却能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驻马不前,张郃凝视着南山上的百亩塬,上面,“汉”字大旗和“马”字大旗在风中耀武扬威地招摇。身边的人建议攻上去,把街亭拿下来,给敌人一个下马威。张郃摇摇头,他第一眼就看出来了,要想攻山,就必须在狭窄险峻的山路上攀登,能冲在最前面发起进攻的,最多只有50人,而这50人,面对的是三国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孔明弩。张郃眼前浮现出瓦口隘张飞军队居高临下的围猎,那一战,自己弃马而逃,差点儿把性命留在了那里。那一次,他知道了地利的重要性。失败的经历,有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马谡军队都上了山,空出了山下的大道,正好不费一兵一卒,越过街亭,进入陇西。张郃摇摇头,凭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他断定陇西肯定还有伏兵,要是自己贸然穿过街亭,那时马谡从山顶下来切断归路,前面伏兵再杀出来,就会腹背受敌。定军山夏侯渊之死,已经让张郃领教了冒险的代价。街亭战后纷纷冒出的王平、黄袭、李胜、张休等蜀汉大将率领的伏兵,见证着张郃的谨慎。
既不能攻,又不能进,莫非退回长安?众人面面相觑,实在摸不准张老将军到底该怎么做。张郃望着地形复杂的街亭,在紧张地思索着。
《三国演义》里把马谡写成是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想来这也是“尊蜀贬曹”的需要,罗贯中这样写给人们一个印象,是马谡犯了低级错误才被曹魏所趁,并不是曹魏有多伟大。应该说,马谡上南山安营,正是一个绝妙的选择,曹军绝对不敢不顾山上守军而进入陇西,那就只有攻山,只要曹军攻山,马谡的孔明弩就发挥威力了。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就连后来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要求“下寨必当要道处”,对这一点,早就有人实地考察街亭地形,发现街亭要道地势宽阔平坦,如同折扇的扇面,这样蜀汉军队就直接与张郃军队硬碰硬了,蜀汉军队远征已久,而曹军却是新锐之师,即使诸葛亮亲来,也难保必胜。相反,马谡的上山安营之策,充分利用地利,倒像是一条妙计。看来马谡也不是完全的庸才,
一开始,张郃是真的找不出马谡的破绽,他听着山下清水河的奔流声,陷入了沉思。亲兵递过来一碗水:“将军,喝点水吧。”水?水!张郃眼前一亮,他看着清水河,微微地笑了。
马谡到底是怎么死的———
马谡山上安营,按照兵法本是妙计。现实首先是由一些看似最不起眼的事情决定的,其次妙计才起作用。马谡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吃水。要怪就要怪孙膑、孙武等人写兵法时没有特别注明人首先要吃水才能打仗,所以马谡也就不知道人是离不开水的;似乎也要怪诸葛亮,与马谡通宵达旦地谈论兵法时,没有告诉他人吃水才能活下去的道理。
马谡的妙计看起来很完美,几乎找不到突破口,偏偏张郃从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方找到了突破口:水!两军对峙,排兵布阵,攻战杀伐,才是一个将军要考虑的,张郃从“吃喝拉撒”的“喝”来考虑问题,真是大巧似拙。也许,极致就是返璞归真。
山上,马谡俯瞰下面的曹军,摩拳擦掌,等着他们前来送死,他也知道张郃的威名,不敢懈怠,构思了不下一万种打法。没曾想,张郃不但根本就不想上山和他打,反而是在山下折扇状开阔地带的“扇面”外沿安营,全军布成一道优美的外弧线。一副你下来就和你打,你不下来我就在这里看风景。
张郃坐在清澈的清水河边,品着河水沏的龙井,翻开一本某个儒士送给他的书,读了起来。有人来报:已经切断马谡汲水之道。北方秦岭,山上是没有水的。湖北人马谡,从来不知道生活中还有“缺水”二字,正如一个从来不缺钱的人,点菜时从来不问价钱,马谡的一万种打法,没有一种把“水”考虑进去。
张郃只考虑了一种打法:绝其汲水之道。高手出招,化繁为简,一招制敌。没有人进行过不喝水多少天会死的试验,但是医学家说脱水后三天就会死亡。山下,清水河淙淙而流;山上,马谡军士渴得嘴里烧火。终于,马谡忍不住了,被迫下山与张郃决战,决战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能喝上一口水。一个只为吃喝而战的人,不会成功的。马谡跑到山上,架好孔明弩,本想诱张郃攻山,没想到孔明弩无用武之地,自己反被张郃逼下山找人家决战。高手出招,举重若轻,轻轻一点,便中对方命门。
《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司马懿,让张郃被司马懿派去抵挡王平,然后让司马懿派别人断山上汲水道路,把街亭之战写成了司马懿的杰作。罗贯中这样写,是为了写司马懿的聪明,更是为了下文的空城计张本,从而突出司马懿是小聪明,诸葛亮是大聪明。其实,历史上,司马懿当时正在千里之外的荆州,指挥街亭之战的,是雅歌将军张郃。
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山下张郃断水,山上马谡完全可以全力出击,下山与张郃决一死战,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或者说,他这样做为什么失败了呢?诸葛亮事后上自贬三级表,说马谡“举动失宜”,马谡怎么举动“失宜”了?难道仅仅是考虑不周失了水道吗?《三国志·王平传》有“谡舍水上山,举错烦扰”一语,那马谡“举”了啥“错”呢?
看一个人犯了什么错,那就看别人是如何处理他的。也许,我们能从历史上马谡是怎么死的,能看出马谡犯了怎样的错误。现在人们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京剧《失街亭》就是讲的这一段。人们有这种印象,其实主要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一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首先根据《三国志·向朗传》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其次,《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综合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后被捉拿归案,最后病死狱中。
可是,同样一部《三国志》,在诸葛亮的本传里却有另外的说法,“戮谡以谢众”。在这里,马谡就是被诸葛亮斩的,至于挥泪与否,那就只能是推测了。
在另外的史书里,对马谡之死也有交代:“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被坐髡”(《晋书·陈寿传》),“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胜”(《资治通鉴·魏纪》);在《晋书》和《资治通鉴》里,马谡又成“被诛”也就是被斩了。
马谡是如何死的,已经成了历史谜案,但是有一点确定无疑:马谡因错判罪。
马谡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一般都认为马谡的错误是上山安营导致失败,可是上山安营是马谡一人的事情,诸葛亮还要处罚其他人干什么呢?《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被判髡刑,我们可以说其是马谡参军负有参谋责任,但是与马谡分兵在山下扎营的黄袭被剥夺了兵权,李胜和张休被处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此,这中间肯定还发生了除断水之外的事情。
张郃的“吸星大法”———
通过诸葛亮战后写的自贬三级表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诸葛亮在其中说马谡“不能训明章法,临事而惧”,很明显,马谡是没按照“章法”行事,到关键时刻吓尿了裤子。所谓“章法”,可以指兵法,也可以指军法,结合“临事而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谡临战畏惧,违背军法。再回到街亭,复原一下当时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山上,蜀汉士兵都嘴唇干燥,渴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蠕动着。马谡说下令:把山上所有的鸟兽捉来,喝它们的血,饮它们的尿。一个士卒说:“一只兔子能有几滴尿呢?”另一个士卒说:“渴都渴死了,哪有力气跑得过兔子?”想来也是,刘翔吃好喝好也不见得能跑得过兔子,何况当时水都喝不上的士兵呢!
马谡看看山下“张”字大旗,一咬牙,放弃了自己费尽心思想出来的一万种打法,下令:下山突破,与敌死战!山下有清水河,到了山下就可以喝上水了。蜀汉士兵闻令,如获重生,像兔子一样向山下冲去。很快,士兵们退了回来,因为他们发现要是硬往下冲,在到达清水河之前,就早死在曹军刀下了。
张郃最让敌人害怕的,就是他总是能知道敌人会怎么做。张郃早已命人在南山下折扇状开阔地带的“扇面”外布好兵马,严阵以待,单等马谡军队冲下来立足未稳之时,给以迎头痛击。南山险峻,张郃部队难以攀登,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难,马谡部队要是下山进攻,要付出比张郃部队登山还要多的代价。
看着纷纷退回来的士兵,马谡郁闷死了。给张郃布下的天罗地网,张郃却用来把马谡网住了。马谡抽出宝剑,一下子刺死一个后退的士兵,恶狠狠地喊道:“谁再退后,就地正法!冲下去,向两侧的山上跑!”
士兵们依然一动不动,反而都仇恨地看着马谡。懊恼、焦虑、悔恨、恐惧,把第一次领兵的马谡击垮了,从没有独立领兵经验的他也不懂得如何整肃军心。这让我们想起定军山之战,主帅夏侯渊战死,军士纷扰,张郃被推举为主帅,他很快就勒兵肃纪,在汉水北岸整好队伍,刘备望而止步。士兵们不敢往下冲,是因为冲下去之后,要面临两侧山上曹军的射杀。马谡看中的地利,张郃也看中了。马谡要是不识地利,可能就不上山了,张郃也就不那么容易找到机会。
愚蠢不可怕,愚蠢却偶有聪明的想法才是可怕的。
武侠小说中有“吸星大法”,可以吸敌内力以制敌,煞是恐怖。张郃就像掌握了“吸星大法”的武林高手,充分利用了马谡的小聪明,堵住了马谡军队下山的路。马谡先前引以为凭借的百亩塬,一转眼间成了令人恐怖的坟墓。在山上,渴死;往下冲,战死。马谡可不想死,还有那么多兵书笔记还没整理呢!也许是求生的欲望使然,也许是在张郃面前分寸尽失,马谡选择了逃生。
这时,张郃又显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他放过马谡,马谡算是什么东西呢?魏国的敌人不是马谡,而是马谡身后的蜀汉大军。马谡带头跑了,张郃把后边的蜀军包围,蜀军士兵一看,元帅跑都不带我们一起跑,我们还不投降干什么?
诸葛亮治马谡的罪恐怕不是单纯战术失误这么简单,临阵脱逃恐怕是马谡的主要罪责。一向“好论军计”的马谡“临事而惧”了,一惧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顾军法,这正应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言。
马谡之失,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情商。张郃牢牢地掌握着战场的每一个环节,令马谡方寸大乱的。现在人们品“失街亭”,往往看到只看到马谡的“低级错误”,而想不到张郃“吸星大法”一般的巧妙布阵。
有人总会问:街亭之战,马谡孤军奋战,怎么没有驰援的队伍呢?诸葛亮干什么去了?前面说过,诸葛亮忙着攻打陇西各郡,但是为了策应马谡,马谡还是安排了王平、黄袭、李胜、张休等人埋伏在街亭四周,伺机围歼曹军。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可惜,他这次遇到的是张郃。通过后来这几个人也一一被军法处置来看,他们在张郃面前,也是大乱方寸。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张郃一出手,所有蜀将都绝望,崩溃之下,他们撒腿就跑,后来被军法从事也是必然的。不要怪他们太无能,而是张郃太“有才”了。
此役之后,曹魏大部队纷纷入陇。诸葛亮费尽心思所造成的大好形势顿时全部丧失,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以张郃的完胜而收场。而张郃随后又拔军讨平了叛魏应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
广石之役,刘备败于张郃;街亭之战,诸葛亮败于张郃。张郃成了克蜀专家。
张郃力挽狂澜,确保陇西安全,魏明帝很是满意,下诏为张郃增加了封邑一千户,合并以前的封赏共计四千三百户。街亭之战后,张郃协助曹真统领关中诸军,诸葛亮不敢起再出祁山之念。
关中儒士不多,张郃再也不能与儒士谈经论道了。幸亏,以前在汉中和荆州时一些儒士赠给他一些书,戎马倥偬,一直没有时间读,现在关中无战事,正好可以读读这些书了。
年底,诸葛亮写年终总结,发现业绩不够,就想着干点什么补充一下内容。从关中传来消息:张郃调到荆州去了!克蜀专家终于走了。诸葛亮闻之一振,说:“快,张郃不在,快出祁山!”诸葛亮再次伐魏,出散关围陈仓。
“说退”诸葛亮———
大家都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出祁山,居然是被张郃“说退”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记得郭嘉“说死”孙策,郭嘉说孙策“轻而无备”,必定死于刺客之手。郭嘉这样说,虽然不是预测彩票号码,但是也是预测股市,虽然有理有据,但多多少少还需要一些运气。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郃也曾“说退”过诸葛亮。
陈仓被围,魏明帝不急不躁,因为他有克蜀专家。克蜀专家这时正在克吴。魏明帝时期,军事上有三驾马车:曹真对蜀,司马懿对吴,张郃统领机动部队,担任灭火队员,哪里有危险就向哪里去。司马懿在荆州训练水军,欲从沔江顺流进入长江伐吴,张郃奉命率关中诸军去荆州接受调度。到达荆州后,正值冬天水浅,大船无法通行,于是又回军屯驻方城。现在,陈仓有急,魏明帝急调张郃进京。
魏明帝把三万士兵交给他指挥,并派遣武卫、虎贲等侍卫保护张郃。作为外姓将领,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这在曹魏建国以来绝对是未有之事。魏明帝亲至河南城,置酒相送。魏明帝亲自给张郃敬酒,问:“陈仓还来得及救吗?”张郃接过酒来,一饮而尽,轻轻地说:“不用救了!”左右大惊,魏明帝的手一震,杯子差点儿从手中失落。张郃不紧不慢地给自己斟上一杯酒,一边品着酒一边说:“没等我到陈仓,诸葛亮就会撤兵的。屈指算来,诸葛亮的军粮支撑不到十天了。”张郃率军连夜赶到南郑,诸葛亮果然退军。张郃“说退”诸葛亮,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料敌千里之外吧。
街亭之战,张郃从水上做文章,陈仓被围,张郃又从粮食上算胜负。一个是喝水,一个是吃饭,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环节里,高手中的高手,往往能从里面发现玄机。
罗贯中似乎与张郃有仇———张郃的街亭之功,他把其归到司马懿的功劳簿上,“说退”诸葛亮,他干脆就一字不提。想来也是,要是连张郃都能如此了,那诸葛亮咋写?
史上只有张郃做过的官———
司马懿的势力越来越大,必须有一个强者来牵制他。魏明帝想起了张郃,就把他调回京城,要给他提提官,以便让他与司马懿抗衡。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他这次要被封为四征将军了吧?”“差不多,四征再往上就是三公了,张郃一个外姓武将,与皇帝家非亲非故,不会做到三公的位子上的。”“有道理!不过四征中封他哪一个呢?”“关中,江汉,张郃东征西战,还真不好说封四征中的哪一个呢,我看皇帝拜他为车骑将军也是可能的。”“当然是征西了,别忘了街亭之战可是他的功劳啊!”……不少人习惯于为别人的事情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他们集体闭嘴,不,应该是集体张大了嘴———张郃被任命为征西车骑将军。
又四征,又车骑,征西车骑将军这个官名大家闻所未闻,也就是说,皇帝为张郃一人设了一个官。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为最高。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已经主政,更多时间在朝堂,由军人变成了政客。车骑将军则大都在战场上,四征将军则全都在战场上了。如此说来,车骑将军和四征将军便是最高层次的军号,单处车骑、征西二者之一,已足见其重,在三国曹魏乃至后世,却有一个“征西车骑将军”鹤立鸡群,担任此位的,只有一人,雅歌将军张郃。
大将军司马懿带领着大家向征西车骑将军张郃表示热烈的祝贺,张郃小心地看着司马懿,谨慎地说着“感谢大家”之类的客套话。
司马懿和张郃都是料事如神的主儿,魏明帝的心思,司马懿和张郃都心知肚明。当时,曹氏代表曹真担任大司马,掌握绝对权力,但是他手大捂不过天来,总得分一些权力给别人。大将军司马懿就是这些剩余权力的绝对拥有者。在司马懿的苦心经营下,司马氏家族日渐壮大,逐渐渗透进曹魏朝堂。
魏明帝很“明”,他决定要用元老派来削弱一下司马懿。司马懿已坐稳了大将军的位子,单单一个四征或车骑难以与司马懿抗衡,魏明帝就采用“1小+1小≥1大”的思路拼凑出一个征西车骑将军,魏明帝心里,“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大将军”。
一边是魏明帝满是热望的目光,一边是司马懿被曹操称为“狼顾鹰视”的目光,雅歌将军张郃再也没心思读《诗经》了。这是一场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比赛,他却被安排上场。
四 星陨木门
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一次PK———
曹真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白痴。既不会打仗,为人又小气,最后给司马懿气病,诸葛亮再写封信给他,把他气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230年病逝于洛阳,与诸葛亮作战时也从没处于下风,除了生儿子外,他各方面都很优秀。他的儿子曹爽在争权中惨败给司马懿,导致“三马争槽”的噩梦不幸成为现实。曹真尸骨未寒,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
司马懿接替了曹真的职位,负责西线防务。此时张郃受司马懿节制。司马懿是政要,张郃是元老,两人品级本是相差不远,又皆是多谋善断,于是一些摩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开始部署兵力时,两人就较上了劲。
双方观点:司马懿:只留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做前军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其余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张郃:分出一部分军队前往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为后镇,与前军呼应,以防诸葛亮来袭。司马懿的行动:不听张郃意见,执意率主力进攻隃麋(今陕西千阳)。
结果:诸葛亮大破上邽守军,司马懿率军回援,诸葛亮把当地的麦子割光后扬长而去。主力部队来回奔波,瞎忙一场,丢人又失麦。
军中意见:张郃胜过司马懿。
后人分析:司马懿率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但是实际上没有抓住蜀军的主力,反而要匆匆忙忙跑回来增援上圭。如果按照张郃的建议,分为前后军,后军迅速增援上圭守军,那么费曜的四千人也就不会被诸葛亮击败。可见,张郃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