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娱乐初唐-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氐娜嗽辈拍艹鋈氲模匠H说刃柙独搿>土卵г旱难那资籼角滓膊荒芙胄G荒茉谝槐叩男菹⑶却睢U馓趼芬彩蔷卵г旱难欠偶俚氖焙虺鋈ゾ每⑶蛐┤沼闷返穆罚氤ぐ渤堑哪翘踝肥峭桓鋈肟诮G摹
  李二带着大路人马浩浩荡荡的通过专用道来到了皇家军事学院的门口,李好已经站在门口等候多时了。放眼看去入口的大门边立着两根石柱,,石柱下面是两只石狮子,上面的横匾上是李二亲自题的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的名称。门口还有专门的人员站岗的,负责出入人员的登记的。
  不过那是针对学院和一般进出学校的人,至于李二的队伍就不在此列了,他们是直接进去的。穿过大门,一个挥剑骑着战马的石雕人象跃然而来,后面还有一个扶着犁的大唐百姓石雕,旁边是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的校训:“用大唐的剑为大唐犁取土地”。相比新国子监门口的那个古朴的巨石上面雕刻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有气势多了。
  李二在石雕人像旁停留了片刻,才满意的微笑离开。这是李好同他汇报过的,依他的身型雕刻出来的。看着这副跃马扬剑的骑士李二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征战岁月里去了,这雕刻很让他满意,旁边的校训也很有气势。
  穿过学校的门口两边就有专门的仪仗队欢迎李二他们,仪仗队用的是李好发明的打击乐器和军号等乐器。这个仪仗队搞的这一出吸引了不少目光,就连李二看了这个仪仗队都陷入了短暂的失神状态,估计他是在琢磨着是否把这个引进到朝廷欢迎外宾去,让那些番夷见识下天朝上国的气势。
  出了仪仗队后有专门的人带领他们往校阅台去,这里李二将带领所有过来的人祭拜天地,敬完三清然后主持大唐军事学院的开学仪式,顺便检阅一下军事学院的学员组成的仪仗方队,骑兵方队,步兵方队的。这些都是李好整出来的新鲜玩意,不仅给李二他们带来惊奇还带来一些深思,好象这些东西在大唐朝廷也可以举行的,看来得找个时间和那位高人好好探讨下这个事情了。
  李二在军事学院享受了一顿学院餐后才满意的带着他的群臣回长安去了,顺道还参观了正在兴建第二期的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一期的规模和兴建速度,还有现在的繁荣程度又给了大唐朝廷的精英们一番震惊后,他们才感慨破深的回长安城去了,者位高人果然不简单啊。
  剩下的事情就全是李好的事情了,皇家军事学院同样有一个月的军事训练,不过内容除了内务整理,纪律,以及医护是一样的,其他的强度都加了一倍有多,这几乎与后世的特种兵的训练强度差不多了。与新国子监的新生不同的是,这里的学员没有一个叫苦的,都是咬牙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有相对轻松的完成任务的,如王玄策,席君买还有薛仁贵,还有几个其他的学员。
  皇家军事学院暂时只有骑兵,步兵,侦察兵以及投弹兵和土木作业和军事指挥学等几个兵种科目,这跟时代的条件限制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只要把架子搭起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军事学院一直办下去以后这里的科目就会越来越多,学员也会越来越多的,这个是不容否定的。
  同样皇家军事学院的教师们的档次也不是新国子监能比的,如常驻特级教师李靖,李绩,秦琼等,还有客任教师。这些都是大唐经过百战的将军们,他们过来做教师,这让那些从部队里面推荐过来的刺头和那些世家弟子个个成为了乖宝宝,心甘情愿的在各种折磨般的新生训练中度过了这一个月。
  两个学院的休息制度都采取道教的新纪元休息法,每个月有几个星期,每个星期的礼拜天群体在道教主教的带领下礼拜后休息一天。其他时间在大唐规定的假日里依然有休息,而且传统的中秋,清明,重阳端午都有假日。与传统的学院不一样的是每年还有暑假和寒假,取消了之前的那种放假法。
  ;

  ☆、第八十四章 战争的阴影1(文)

就在两个学院和经济开发区都走向了正规的时候,一封加急的口谕从长安城传给了李好。吐蕃入侵吐谷浑,并和大唐发生了军事冲突,因为之前李好在李靖他们面前的预言,所以李二急招李好入朝商讨这个事情。
  李好从记忆中翻出这段历史中的吐蕃和大唐西边的情况出来:唐贞观三年(629年),当那个乡下干部,错了,松赞干布届满13岁的时候,统一的吐蕃王朝遭到沉重的打击,父王朗日松赞被人毒死。与此同时,他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一起举兵叛变,工布、达波、娘波等地尽为叛乱者所据。
  不仅如此,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雅鲁藏布江北的苏毗旧贵族也图谋“复国”,这些势力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乡下干部继承父位,成为吐蕃第33代赞普的重任。其依靠新兴势力,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了一支精锐的队伍。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部叛乱,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
  贞观六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由泽当迁到逻些(今拉萨)。从而摆脱了吐蕃贵族的羁绊和对生命的威胁;同时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归一,便于军队的指挥和控制,对发展专制王权和巩固奴隶制度有重大意义。
  吐蕃迁都以后,松赞干布制定丁一系列兼并周边诸羌的战略方针,旨在统一高原。他首先把进攻目标放在苏毗、羊同两个王国。苏毗,本西羌族,户2万,地处吐蕃北部,散居在青海玉树等处,区域辽阔,农牧兼营,盛产良马。
  羊同,又称羌塘,位吐蕃西部,“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且盛产与吐蕃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故松赞干布亲领兵丁反复征讨,终于灭其部众。松赞干布灭掉这两个王国后,不仅消除了来自西、北部方向的威胁,而且有利于吐蕃兵员、军粮和马匹的补充,使之得到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为吐蕃王国的发展强大提供了物质保障
  完成西藏的统一之后,松赞干布开始致力于政权建设,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
  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这里有一个渊源就能看出,这吐蕃根本就是化外之民,连文字都是学的番夷的。典型的养不熟的白眼狼,所以应该彻底灭绝为好。
  松州战役之前,吐蕃先出兵击败了吐谷浑、党项和白兰诸羌;吐蕃与吐谷浑的基本情况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新旧唐书吐蕃传和西域传对它们有详细的记载。党项与白兰的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党项在吐谷浑以南,由很多部落组成,其中拓拔部最强。贞观三年,党项细封部归降大唐,唐朝在其地设置羁糜州轨州,拜其首领为刺史。此后,除拓跋部之外的党项诸部纷纷归顺唐朝,唐朝又相继设立崌、奉、严、远等羁糜州,对其加以控制。
  贞观九年唐军击败吐谷浑后,拓跋部在唐朝的招抚下,也前来归降,唐朝在其地设立了懿、嵯、麟、可等三十二个羁糜州。以上羁糜州大多隶属于松州都督府。白兰与党项临近,“武德六年,使者入朝”,“胜兵万人,勇战斗,善作兵,俗与党项同。”
  关于出兵的原因,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成是吐蕃请婚遭拒、使者恶意挑拨,如《资治通鉴》就记载道,“初,上遣使者冯德遐抚慰吐蕃,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
  实际上,当时的吐蕃,正处于扩张时期,唐旄、苏毗和羊同等与吐蕃相邻的部落都遭到了吐蕃的进攻,征服吐谷浑也是吐蕃对外扩张行动的一部分。请婚遭拒及使者挑拨,只是借口和导火索而已。
  唐朝当时为什么不答应吐蕃的请婚要求呢?李好认为,太宗时期,唐朝在消灭**后,国势日盛,威震四海,因此,唐朝一般是在周边势力向其表示臣服之时,为加强关系才对其赐婚,将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浑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吐蕃当时并未明确向唐朝表示臣服,此时赐婚,对唐朝没有实际意义。打垮吐谷浑后,吐蕃又乘胜折向东南,击破了党项及白兰诸羌,“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这是吹牛的,当时的吐蕃应该没有这么多兵力的,根据乡下干部的说辞是“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以此来看,当时吐蕃的主力部队大约也就是四五万人。
  不过你看乡下干部那口气,我带人来提亲,你给不给?不给我就杀过去抢你国家杀了你再夺你女儿。说实话李好不知道历史上李二有没看到这句话,如果看到了还把文成送过去,李好就有点怀疑大唐朝廷那些精英是不是都脑袋进水了?
  唐朝这边的兵力和作战准备都有详细记载的: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从这里看出,唐军不必多说,史书明确记载为步骑5万。
  双方交战的过程感觉有点儿戏,松州之战初,因为大唐准备不足,先败,原本附属的不少小族全部背叛投了吐蕃。这里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些胡人不是安抚的了的,那吐浑谷李二还许配了一个宗室公主过去,后来还不是一样叛乱?所以李好之前提的那些意见估计这次上朝的时候又得和李二辩论辩论一下了。
  吐蕃围困松州十余日不下,这时唐朝的大部队来了,牛进达作为唐军的先锋,率军首先与吐蕃军交战。“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然后吐蕃就软了,乡下干部连忙派使者请和,并退出大唐疆土,随后再派使者入唐请婚,李二同意了,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他。
  ;

  ☆、第八十五章 战争的阴影2(文)

吐蕃那么快就服软李好认为有那么几点原因,首先,松赞干布此次进攻松州,原本就不是要抢占唐朝的多少土地,而是强迫唐朝赐婚,唐朝不但不赐婚,反而发重兵前来应战,首战告捷。如果松赞干布不撤军,双方继续厮杀,他的目的就更加无法实现,而且可能损失惨重。
  第二,吐蕃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多年征战,连兵不息,新征服的各部落也需要时间去逐渐安抚,松赞干布的大臣也因此劝他退兵,“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在后方不稳的情况下,以吐蕃主力与唐军决战,过于冒险。
  第三,在这次交锋中,唐军展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让吐蕃吃到了苦头。当时唐军主力部队还未到位,但仅仅是牛进达的先锋部队就以奇袭的方式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胜利,显示了强悍的战斗力,从气势上压倒了吐蕃。
  而唐朝在获胜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呢?李好认为,主要原因也有那么几点:
  首先,吐蕃快速退兵并遣使谢罪,使得唐军不必继续追击。唐朝对其周边势力,并不是都要赶尽杀绝,只要使其臣服于唐朝,就算达到目的,吐谷浑就是明证。说实话,李好对大唐的这个战略非常郁闷,就因为这个政策,唐朝后来更是连年卷入胡人叛乱的战争之中,这些人咋就记吃不记打呢?
  第二,当时的李二对吐蕃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吐蕃是新兴势力,此前与唐朝也没有什么交往,此次接战后又快速撤军,对当时的唐朝威胁也不大,因此,李二当时对它并未特别关注。当时,李二较为关注的,还是北方的薛延陀、西北的西突厥和东北的高句丽。
  松州之战后,吐蕃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提高了自己在周边势力中的威望,同时,文成公主入藏,将先进的汉文化带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也为后代的称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这是眼前和长远都得到了实惠。
  而唐朝获得的利益却是眼前的,主要有两方面:吐蕃从吐谷浑和党项撤军,唐朝恢复对上述诸部的控制。然后贞观十二年的时候,唐朝虽然消灭了**,打垮了吐谷浑,但是,边境仍有安全隐患。继**之后,薛延陀称雄漠北,胜兵二十万,对唐朝的北方边境重新构成威胁。此外,西突厥势力虽然有所衰弱,但仍称雄西域。唐朝与吐蕃的二十年和平,使得唐朝得以集中精力,对北方和西北用兵,并取得重大胜利,而不必过于担心吐蕃在西线的掣肘。
  这些都是一时的利益,从长远来看:李二和他的朝廷却是给大唐埋下了一个大大的隐患,他们还间接帮助了这个隐患发展壮大,为后来的吐蕃入长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叫住什么,叫自掘坟墓吧,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李好来了。如果他还不能改变这个历史,那么就只能说是天亡大唐了。
  李好跟着小黄门上了朝,前面的位置都坐满人了,他也不挑找了最后面的位置坐下随便听听这大唐的朝廷讲些什么内容,顺便观察下这朝廷的人对吐蕃那边的战事什么感受。
  大唐朝廷的官员们在干吗呢?他们脸上看不出什么因为吐蕃的战事问题而出现紧张的情绪,正好整以暇地和李二讨论今年长安附近的粮食收成情况,因为红薯和土豆在这片地区的普遍推广,所以效果看的见,丰收也是在望了。李二听了心情大好,和群臣们再次讨论一些问题后就把话题转向了吐蕃的战事上去了。
  不过当那份战报被念给所有的大臣听的时候,除了上次在老房家里和李好一起吹过的人似乎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其他大臣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只是听听就完了,竟然没有半点表示。
  在原历史上,没有李好的书房讲话,估计满朝的大臣都没人关注过这件事,所以导致后来的吐蕃入侵的时候,基本是长驱直入。一直到了松州府,才被这座城池挡住了入侵的脚步,被唐朝出兵的部队赶上,然后遭遇了一次大败才退兵。
  书房讲话的那几个人还在深思,这时有大臣把吐蕃出兵吐谷浑的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朝廷说了出来,当即就有官员表示既然是因为求婚的原因,那就不如许配一个公主过去就好了,这样省了双方兵戈相见,但是认同的人不多,李二也不置可否。李好站在后边听了想骂人,后来想想自己现在都站最后了就不出这个风头了。
  原历史是吐蕃和大唐打过一场后吐蕃跑来大唐求亲,李二才把文成公主许配过去的。现在李二还没把眼光放在吐蕃身上的,他的眼光被突厥和高丽吸引住了。如果不是李好送的世界地图告诉他吐蕃的版图有多大,估计他直接把吐蕃当成那个疙瘩里冒出的小股胡人部落了,那松赞干布在他眼中和乡下干部还真没多少分别。
  这时李靖开始发话了,说有新国子监祭酒李太白对此有不同看法,而且对吐蕃了解颇深,不妨大家听听他的意见,李二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就把李好叫到了前面给大唐的官员讲讲吐蕃的事情。李好觉得李二此刻好虚伪,明明快马把自己叫了过来的意思不就是让自己给大唐的官员讲讲这个事情的,还非得来一下意思下才把自己叫了出来,极度鄙视他。
  李好可不知道什么叫客气,而且他对吐蕃这个民族也十分不爽,这个时候不趁它还没真正雄起得时候就把它消灭掉,到了以后等它稳定下来那就不好办了。这个民族可是一直坚挺到李好穿越的时候还不时跑出来闹下事呢,这个时候趁它弱小得时候把它灭掉多省心啊,还为子孙后代一份安全保障。
  所以李好直接跑到前面,指着他献给李二得那份扩大版的世界地图,那上面有吐蕃的版图。他把吐蕃的版图和这个时候的大唐对比一下,然后开始介绍吐蕃的情况,来的时候他已经自己在脑子里面过了一遍,所以现在介绍起来头头是道。
  连吐蕃的起源,吐蕃现在的状况和军事实力,以及以后发展的状况和对大唐的危害全部介绍了出来。当说到假以时日,吐蕃就会成为下一个突厥匈奴的时候,大唐的群臣再也没有开始的轻松感了,开始把眼光全部集中到那份地图上的吐蕃版图上。
  ;

  ☆、第八十六章 和亲是懦夫的表现(文)

见识了吐蕃此刻的强盛后这时又有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议题出来,之前李好躲在最后面的时候自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有吭声。其实他对这个和亲这个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爷们的安危全靠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这算什么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还没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来提这个话题,他立刻就大声说了一句:“荒谬”。然后开始给大唐的群臣们上一课和亲就是懦夫的表现的课,而且还是严重资敌的行为,必须坚决废弃。将士守边疆,不纳岁,不和亲,四方来朝这才是泱泱大国的表现。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但这次“和亲”事件,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婚姻联盟,不是两国之间为了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而不得不采取的不情愿的政治交易,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和亲是一场政治联盟算不上真正的和亲。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却是刘邦开了头,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饺子,差点就回不来了,后来就把公主许配过去给人家玩*弄,所以汉家天子都以和亲为耻,所以才有了汉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
  对我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
  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过李好却不这样认为,你看见山姆大叔的做法没?他跟谁和过亲?他需要和亲吗?我们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来帮助各族人民走向幸福和平的道路嘛,扶持一些亲唐的政权,分化和打击对大唐不友好的势力,别让他们发展壮大就好了。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能行吗?而且似乎每次和亲反而让异族更加强盛了,给后代留下无穷的隐患。
  因为和亲的对象一般都是公主宗室女子,当她们出嫁时,最首要是有大量的嫁妆,有大量的陪嫁人员,有的还带去一些工匠技师和书籍。这些去往异国的人们把中原精美的物品、高超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汉家诗赋以及汉族人的血缘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带到了边疆各族。
  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欣赏到中原的先进文明后大多都心怀仰慕,加强与中原汉王朝和外交关系,加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学汉语、说汉话、写汉诗。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携带了大量的文人工匠技师和种子。他们帮助吐蕃人整理文献,教授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教授农牧民种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教他们种桑养蚕,教他们采用中原历法,文成公主还改进了吐蕃人部分不合理的生活习俗。
  松赞干布也为此脱下毡裘,穿上丝织的衣服,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而唐朝也派出大量的工匠到吐医治传授技术、贸易往来。所以历史上说文成公主的入藏开始了西藏与内地密切友好往来的开端,她的入藏在很多人看来对于西藏的发展不亚于青藏铁路开通,正是由于文成与金城两位公主的和亲使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