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原会战-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南进,大量消耗了日军兵力,战略上起了分散日军、各个击破的作用,符合〃持久〃、〃消耗〃作战的战略总方针。守军官兵的作战英勇,高级干部身先士卒,军长郝梦龄亲上前线指挥,被敌炮弹击中殉职,官兵战死者不下万人,负伤的也有2万余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之内在正面3里宽的地段上,竟牺牲10个团的兵力,即每小时牺牲1团人。经20余日激烈战斗,杀伤日军3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战况激烈的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军人视死如归,表现了中华民族士可杀不可侮的爱国精神,对抗日军民起了激励作用。毛泽东在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总理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土大会的演说词》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对光荣牺牲者真诚悼念。他说:
〃8个月来,陆空两面都作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的?〃
在日军飞机、大炮、化学武器、坦克、装甲车等装备的绝对优势条件下,守军能完成忻口作战任务,除依赖士气高涨、作战英勇外,主要原因是基本上采用了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和做到了正规战与游击战的相互配合,坚守阵地,打击和消耗日军兵力。早1937年8月4日,毛泽东就在《对国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要采用〃攻势防御〃的方针,并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忻口作战中,中央军和右翼军第18集团军密切配合,卫立煌军坚守正面阵地,第18集团军在敌后扰袭日军,破坏日军飞机场、炮兵阵地,大大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正面各部队则攻、防并用。郝梦龄军转移攻势,虽牺牲重大,但日军损失也不小,且打击了日军进攻的锐气,歼灭突入的日军。何应钦在总结忻口战役中说:〃阵线稳固,且迭次出击,歼敌三四万人,造成华北战斗中最有利的战局我朱德部在敌后方袭击,迭次予敌重创。〃
蒋介石于1937年10月17日致电朱德、彭德怀:
〃贵部林师及张旅,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
英国著名记者贝特兰在同毛择东长谈以后,亲自到烽火连天的山西抗日前线作实地考察后,这样记述忻口战役:
〃这次大战所以值得人注意,不但因为两军都遭受重大的损失,同时因为华北日军第一次在阵地战中受到致命的挫折。这是最猛烈的一次大战。
〃1937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内,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已在平型关初次遭受了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在10月间,中国军队高级司令由于蒋介石将军的特别命令和阎锡山将军、卫立煌将军的实际协助,决定在华北实践持久抗战的策略。
〃忻口战役是华北抗战高潮的标志,是指示抗战前途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吉兆。如果1938年4月间台儿庄大战是中国抗战第一次大胜仗,则忻口大战确是它的最不马虎的试验品。〃
取得战略主动权
纵观整个太原会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谁若对山西的战略地位在思想上认识的清楚、行动上做得坚决,谁就能够取得战略主动权,获得不俗的战果。反之,将受到战争无情的惩罚。
1.日军大本营缺乏战略远见。就战略上而言,日军攻占山西,是有着控制华北平原战略侧翼的作用,但原先日军之所以进攻山西高原,则是为了挽回担任侧翼掩护的第5师团作战失利的面子,同时为了追击中国军队转向山西高原集结的部队,华北方面军将作战部队主力,转向山西调动,没有沿铁路快速的南侵。最后日军虽然攻占山西,不但没有歼灭到中国军队主力,反而是困守在山西各个战略重镇之中,必须用大量的兵力来维持日军的补给线。
日本从开始就一直低估中国的抵抗意志,多数的日本军方人士都普遍的认为,日本只要动用局部与有限武力,给中国几次致命的打击,中国就会屈膝投降,但是当中国总是败而不降,反而不断地凝聚再生战斗力,迫使日本一再增兵,最后日本在华的总兵力,已经提高到百万以上,仍然无法击败中国,这就是日本缺乏战略远见,与其历史眼光错误的结果。原本日军预期极高的华北之战,由于中国军队主力东调上海而落空,日军对此状况的整个应变不但迟缓,而且对于中国军队所发动的攻击,也一直没有发挥优势包围歼灭对方主力的效果。日军更没有沿着平汉铁路疾进,越过黄淮平原兼程南下,而对华中的重镇武汉造成战略威胁,反而误打误撞的先仰攻山西高原,而将作战兵力量分散,使得日军在华北平原最后只落得一个防御的态势,根本就不符合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原则了。
//
…
平型关大捷意义深远(3)
…
2.蒋介石固守山西的决心不坚决。山西自雁门以南、井陉娘子关以西系高原多山,在保卫华北支持华北战局有极重大的意义,敌人要完成其军事上占领华北,非攻占山西不可,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中国军队手中,则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由太行山脉伸出平汉北段和平绥东段,威胁敌在华北之平津军事重地,使敌向平汉南进及向绥远的进攻感受困难,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依托山西宽阔而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便利于防阻和迟缓敌之前进,且利于中国军队部分地消灭敌人。因为敌人的攻击要依靠其重兵器坦克、大炮、飞机发挥其性能,这在山西的地理条件上,大大的减少了作用,甚至失去作用,而极便利我们进行运动战来打击或部分的消灭其有生力量。在全国范围来说,上海、津浦和平汉三方都是平原,交通便利,利于武装齐备之日军进攻,山西方面地形交通限制了敌人的长处,恰又补足中国军队的短处,便利于中国军队的防守,持久斗争与打击敌人。
从蒋介石努力争取阎锡山,并派遣不少部队于山西方向来看,不能说蒋没有认识到山西在整个华北地区具有的战略地位,但从行动上看,蒋的这种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和紧迫。前面章节我们已经分析到,单从蒋在忻口会战期间派到山西的两员大将的背景(黄绍竑有权无兵,卫立煌有兵无权)即可看出蒋对山西方向的重视程度。
对此,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分析国民党山西抗战战略指导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觉得,在整个抗战布置,至少是华北抗战布置中,没有清楚认识到保卫山西的重要战略意义,而未能以更多的精锐部队首先使用于山西的保卫,这是造成后来山西失利致使整个华北局势处于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雁门关长城各口不致那样快就被突破,是可能在比现在有利的局势下支持更长久的斗争,并且可给敌以更多的打击,华北局势也必比今天不同。〃
3.毛泽东的先见之明命令八路军取道山西北上抗日。早在1937年8月中旬毛泽东即已确定,八路军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为什么先开入山西?毛泽东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山西是八路军开赴前线最便捷的地方,又是居高临下地俯瞰河北平原的地方,可以有力地牵制华北日军的行进。凭借山西宽阔、险峻而复杂的地形,不仅有利于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前进,而且有利于八路军开展山地游击战,消灭敌人。第二,山西是地方实力派首领阎锡山的统治地区。他同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日本侵略军攻陷平津后向山西大举进攻,严重威胁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军队开入山西,又使他深恐自己的地盘将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他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想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做他的暂时同盟者。
1936年底,中共党员薄一波等经北方局同意同阎锡山建立了联系。〃七。七事变〃后,阎锡山又答应毛泽东向他提出的建立公开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要求,并且同意八路军经山西开赴前线。第三,当时国民党企图将八路军〃分割〃使用,规定八路军以两个师由渭南上车经风陵渡、同蒲路到代县附近下车,开往蔚县一带集中。另外一个师沿陇海铁路转平汉铁路到河北徐水下车,开往冀东玉田、遵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敏锐地察觉:这样做,是〃分路出动,使不集中〃。他提出〃红军为安全计,为荫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把八路军3个师都放在山西,以便于统一领导,相互策应,避免因力量分散而遭遇不测。
八路军遵循毛泽东的游击战战略思想,在日军控制战线的后方,发展游击战,威胁日军战线的补给线,使得日军在深入华北之后,派在维持后方补给线的兵力,还要多于前线作战的部队。这种作战方式,已经使得日军陷入大量消耗战略资源的困境之中,主要的兵力不能用在连续的战略攻击,反而用在维持补给线上。
毛泽东派遣八路军于山西方向,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对山西战略地位的深刻洞察,实践证明,这一战略举措是完全正确的。八路军在山西抗战期间,不仅有力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而且增强了实力,扩大的共产党、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力。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战争是最好的课堂,敌人是最好的老师。太原会战之后,无论是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还是在忻口会战中有不俗表现的国民党军,都认真地总结了与日军作战的经验教训。
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专门撰文总结山西抗战的经验教训。他指出
抗战的军队要有坚强的统一的指挥,并且严格军队的作战纪律,军队间应有坚强的互信心,以求作战中切实协同与配合。抗战军队应在忠诚于民族国家前提下去执行自己的战斗任务,一方面保障每一个命令的完成,同时又须要能够见机而动,不失每一个能够打击敌人的机会。高级指挥机关应给前线指挥员以机动的可能,对其机动处置所得的胜利,加以表扬,稍有过失则不应责之过甚。
山西抗战经验又告诉了我们,不仅在敌人深入远后方是可以发展人民的游击斗争,而且能够收复广大领土,成为持久抗战斗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力量。敌人以正规战争从正面击退中国军队比较容易,而肃清后方游击战争则成为不可能。在今后抗战过程中,要以更大的注意和努力开展群众运动,特别是派出许多小的游击队,配带大批民运和军事工作干部,下定与人民土地共生死存亡的决心,深入敌之远近后方,领导组织民众游击战争,是一个急迫的战斗任务。
//
…
平型关大捷意义深远(4)
…
八路军115师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不少亲历过平型关之战的老战士认为,这一仗对敌人估计不足。这股敌人并不是很强的主力,而是后勤辎重部队,居然都这么难打,碰上真正的强敌怎么办?林彪也在反思。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遗有尸体1000多具,而115师各团报上来的自己的伤亡数字有600多也许还不止这些,朱德亲自来第115师师部祝捷并总结战斗经验时,问起伤亡数字,聂荣臻直率地说:〃我看不下千人。〃林彪一心想创一个惊世之举,其实到头来只与板垣打了个平手。而且越想越感到后怕:要不是预先占据有利地形,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以优势兵力迅猛攻击,那后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曾针对林彪说过一段话:〃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起过去的味道,还要在目前照样再做。〃的确是情况大大不同了。1937年10月,林彪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经验》一文,从12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论述中国军队成功经验时,他认为山地作战和夜袭战以及日军的疏忽轻敌、日军后方补给线过长、物资运送困难等方面因素是此次战斗获胜的重要因素;战地群众对中国军队的欢迎与援助是战斗胜利的关键。在谈到教训时,林彪指出友军在战斗中配合太差,日军顽强的战斗力及长期的武士道精神使得他们死也不肯缴枪,都使中国军队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中国军队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和班、排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他还指出:八路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退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看来,通过平型关这一仗,林彪的思想才真正转过弯儿来,好在为时不晚。
周恩来也在思索。他感到,在八路军指战员中较为普遍的〃速胜论〃想法,在他身上也有反映为什么把正面作战看得那么重,而对敌后游击战看得那么轻?为什么在八路军出征时总是为能否获得声誉所困惑,却不为民族革命战争最后取得胜利而忧虑?
此时朱德、彭德怀刚刚发出一个〃以太原为堡垒〃的华北军分会《指示》,这个指示中也并未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他们的思想上也有疙瘩。
平型关之战是个契机时过不久,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们才真正接受了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思想,使入晋抗战的八路军3个师的兵力部署发生大变,各师分兵若干支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以及后来的长期对日作战中,八路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使日军遭到了远比平型关更为惨重的打击。
//
*连载已结束;谢谢关注。
zhytxt (专业txt电子书小说下载网)
免费 电子书请关注:( zhytxt)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