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我新降,不好说。”格桑力措想要避嫌。
    “你有甚想法,直接说就是了。大唐之所以强盛,就在于能让人畅所欲言,能择善而纳之。”李隆基鼓励格桑力措,道:“你是吐蕃最贫穷之人之一,能当上将军。所经历的非常人所能及,你的想法见解定有独到之处。”
    “太子如此厚爱。末将就说了。”格桑力措也是一个爽快人,见李隆基是真心诚意要他说话,也不推辞,道:“末将以为,要想治理吐蕃,只需做好两件事就成:一是奴隶,二是世袭。”
    吐蕃是奴隶社会,那些贵族就是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们作威作福,不把奴隶当人。
    吐蕃的奴隶制延续到了现代,直到共和国成立这才废掉。
    若是唐朝能废掉奴隶制的话,就能得到吐蕃奴隶的支持,有了他们的支持,唐朝得到吐蕃就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了。
    吐蕃实行的是世袭制,官位可以世袭,大论、小论、整事相这些重臣,都是因为祖辈的福荫而成为高官,而不是他们有过人的才华。
    这些人把持了官位,除了作威作福外,没甚成就。
    这就使得那些有才华,而又地位低下的人不能上进,比如格桑力措就是这类人中的一个。
    “好!说得好!”格桑力措这两点建议打在吐蕃的要害上了,要是唐朝做到的话,吐蕃会风平浪静,李隆基、张说齐声赞好。
    “光这样还不够,还得废掉分封,推行郡县制。”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凡胆敢阻挠郡县推行者,杀无赦。”
    吐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问题,分封制也是其中一个的重要原因。吐蕃的那些大臣,都拥有自己的土地,拥有私军,拥有很多奴隶。
    要想吐蕃稳定,就得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只要此事一成功,那些贵族奴隶主就无法拥有力量,就不能兴风作浪。
    “太子英明。”张说非常赞成这点。
    “还要在吐蕃办学,大建学馆,选聪慧童子入学,学有所成,可以做官。”李隆基又道。
    要想吐蕃稳定,光废除奴隶、世袭、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还不够,还得办学,输出汉文明,让吐蕃人接受汉文明,学习汉文明,把他们同化掉。
    这一点,可是华夏的拿手好戏。
    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惊呼:中国一向善于同化征服者。
    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最后被同化了;两宋时期,契丹、女真、蒙古,还有后来的满清,都曾盛极一时,却最终被同化了。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
    那就是因为汉文明高度发达,远非这些少数民族所能比。
    只要在吐蕃推行汉文明,让吐蕃人成为汉文明的一份子,吐蕃之地就是稳如泰山。
    对于此点,文成公主进藏时就在做了,唐太宗不愧是牛闪闪的皇帝,趁着这一难得的良机,派出大量人手,带来汉文明,一举扭转了吐蕃深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局面。
    有了这良好的开端,要做这事儿,就容易多了。
    大方向确定了,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畅所欲言,最终敲定。然后决定,此事由张说牵头推行。
    张说文武全才,这等治理之事必然是落到他头上。(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灭天竺好处多
    治理吐蕃这事议定了,是该商议灭天竺这事的时候了。
    “治理吐蕃之事,我们初步议定,若还有问题,在治理之际再来处置。”李隆基扫视众将一眼,道:“我们再来说说灭天竺之事。”
    “灭天竺?”众将眼中精光闪闪,打量着李隆基。
    天竺和唐朝隔得很远,两国基本上没有多少交集,按理说,没必要灭天竺,然而,李隆基却是坚持要灭天竺,众将不由得有些好奇,为何要如此做呢?
    “张说,你说说我为何要灭天竺?”李隆基冲张说道。
    “灭天竺之事对于大唐至关重要,大唐若是能灭掉天竺,在与大食决战之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张说不愧是盘盘大才,他已经洞悉了李隆基所谋。
    “哦。何出此言?”众将齐声问道。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早晚必有一战,只是时间问题,可这与天竺有甚关系?
    “灭掉天竺的好处很多,主要有四个。”张说伸出四根手指。
    “四个好处?不少呀。”众将更加急切了,催促道:“快说。”
    李隆基赞赏的打量张说,张说不愧是策论天下第一,看得透彻。
    “第一个好处当然是开疆拓土,让大唐拥有更加辽阔的土地,更多的口众,更加富饶的物产,更多的赋税。”张说开始剖析。
    这点显而易见。
    天竺和唐朝虽然相隔遥远,两国很少有交集,可是。天竺很富饶。不比唐朝差。这点众将是知道的。只要得到天竺,唐朝的国力就会急剧提升,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别的不说,就说天竺的糖,就是好东西。只要灭掉天竺,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糖。”张说举出一个实例。
    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很普通,只要你想。随时可以吃到。但是,对于唐人来说,糖是奢侈品,非常珍稀。唐朝的糖,主要就是从印度阿三那里进口的。
    为了解决糖的产量问题,唐太宗两次派人去印度学习,还带回了甘蔗,自此以后,制糖技术才传入中国。
    到了宋朝,糖就比较普通。甜食正式普及。
    “糖?那可是好东西呀。”众将对糖的好处都清楚,一提起糖就眼睛放光。
    “在这之外。还有黄金、象牙,更是不少。”李隆基补充一句。
    印度有很多大象,象牙更是不缺,要多少有多少。而中国对于象牙的需求很大,却是产量很少。若是灭掉印度的话,就可以有大量的象牙,这也是一个大好处。
    “听你们这样一说,好处还真不少。”众将眼睛放光。
    “第二个好处就是以后驻守吐蕃的军队,不用再为粮草发愁了,完全可以从天竺那里得到解决。”张说接着道。
    “真有这事?”众将有些难以置信,齐声问道。
    唐朝灭了吐蕃,接下来就要治理吐蕃了。治理吐蕃,就需要驻军,维护吐蕃的稳定。要驻军,就需要粮草,而吐蕃很穷,很难解决粮草问题。
    吐蕃有多穷,现代人都明白的,驻上几万大军,这粮草就成了天大的难题。从唐朝内地运输,不失为一法,只是困难重重。因为积石山太过险要了,要想把粮草运到逻些来,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是非常大。
    要是能有办法解决驻军粮草,那是天大的好事儿。
    “我查了很多典籍,据我所知,从天竺到逻些比起从长安到逻些方便得很多,若是灭掉天竺,从天竺运粮草前来逻些就方便多了。”张说的声调并不高,却是非常笃定。
    张说这话是事实,从天竺到藏省的道路比起从内地到藏省好走得太多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建成,这才有所改善。当然,最大的改善,就是铁路修上去,这才真正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举个例子,清朝的特使要去拉萨的话,不会走青藏这条路,而是坐船到印度,再从印度去拉萨。这事充分说明了,从印度去藏省的便利。
    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明明打胜了,却是很快就撤退了,这令很多人不满。之所以如此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道路不便,难以补给,不能持久,我们可以速战速决,却不能和印度阿三耗下去。
    若是和印度阿三耗下去的话,印度阿三完全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把我们拖垮。
    要知道,那一战,我们的运输是通过肩挑人扛完成的。其中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背了八斤重的罐头,被他的父亲拉着走了几十里的山路。
    这事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的补给是何等的困难,要是打持久战,肯定会被拖垮。
    是以,不如狠狠教训一下印度阿三,然后快速脱离,要印度阿三想报仇都没有机会。
    当然,若是现在再有这样一场战争,我们打下来不必走了,要耗就耗下去,因为我们的后勤已经大为改善了。
    征服印度阿三,从印度阿三那里筹集驻守吐蕃大军的粮草,这绝对是非常高明的策略。
    “那就好,那就好。仅此一点,我们就该灭了天竺。”众将大为赞成。
    “第三个好处,就是天竺不仅可以为驻守吐蕃的大军筹集粮草,还可以为驻守西域的大军筹集粮草。”张说又抛出一个好处。
    “当真?”众将有些难以置信。
    西域辽阔,却是人口稀少,属于不毛之地,要想在西域筹集粮草,跟在吐蕃筹集粮草一般困难,几乎是不可能。西域驻军的粮草,几乎都是从内地运过去的,这既让唐朝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又让唐朝在西域无法派驻大量的军队。
    放弃西域,那更不可能,因为西域是很好的前进基地。
    中国的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中国在东南北三个方向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因为东方和南面是海,北方是苦寒的大漠,都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余地。
    而西方就不同了,西方有着广阔的土地,还有不少富饶之地,比如撒马尔罕、中东地区,向西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
    要想向西发展,就需要西域这个战略通道。
    这就是我们祖先明知道西域苦寒,却是苦心经营西域的重要原因。
    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差一点打进中东了。
    限制历朝历代在西域的发展,就是粮草问题。
    从内地运粮去西域,要经过荒漠、戈壁这些无人区,困难太大。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尸骨之路”,是用人、马、骆驼的尸骨开拓出来的,由此可见,要从内地运粮去西域会是多么的困难。
    高仙芝在恒罗斯战败,就在于他的兵力不足。他手中真正的精锐,只有两万左右的唐军。虽然唐军占了上风,压着阿拉伯帝国军队打了五天五夜,却是因为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最终给了阿拉伯帝国策反葛逻禄部的机会。
    若是高仙芝手中的兵力足够,完全可以一举击溃阿拉伯帝国,攻入中东。
    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上,高仙芝竟然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原因就在于西域的粮草难以筹集,唐朝不可能派出大量的军队过去。
    若是从天竺那里解决了粮草问题,唐朝完全可以派出大量的军队进入西域,西域的实力就会暴涨,就可以大打出手,那么,在西域取得的成就就更大了。
    “三藏法师天竺取佛经,不从吐蕃进入天竺,而是从西域进入天竺,就在于那里的道路非常好走。”张说举出了实例。
    唐三藏去天竺取佛经,那是唐太宗年间的事儿,那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事儿流传甚广,唐人都知道的事儿。
    “对!对!对!”众将恍然。
    “照这样说,我们可以在西域派驻大量的军队,不用再象过去那般缩手缩脚了?”紧接着,众将又是大喜。
    “没错。”李隆基肯定一句。
    “太好了。”因为粮草难以解决,唐朝在西域的兵力有限,总是缩手缩脚,不能大打。若是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可以大干一场了,谁能不喜欢?
    “只要粮草问题解决了,大唐在西域就能派驻大量的军队,与大食的大战,我们就能占尽上风。”李隆基再道。
    “呵呵。”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必有一战,只是早晚的差别而已。能有大量的军队出动,唐朝就能占到上风,众将齐声畅笑。
    “第四个好处,就是灭掉天竺后,我们从天竺出发,向西推进,就离大食更近了。”张说说出第四个好处。
    征服一地,不仅仅在于经济价值,还在于战略价值。征服印度,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唐朝完全可以把印度打造成战略基地,从此出发,可以进入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
    如此一来,唐朝就多了一个前进基地,离阿拉伯帝国更近一步了。
    若是唐朝占领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不仅可以得到前进基地,还可以逼退阿拉伯帝国,使阿拉伯帝国无法得到前进基地,远离西域。
    “这好处还真是不少。”
    “每一桩好处,都是天大呀,天竺一定要灭了。”
    “对!一定要灭掉天竺。”
    众将完全赞成出兵灭掉天竺。
    “这事,你们好好准备,容吐蕃稳定下来后,我们就出动天竺。”李隆基最后道。(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吐蕃大治
    李隆基埋头公干,眼睛通红,很是干涩,整个人很是疲惫。
    自从决定要好好治理吐蕃以后,事儿就来了,可以说多如牛毛,李隆基一天忙到晚,就没有时间喘口气。
    不仅李隆基很忙,就是张说、王毛仲这两人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要说清闲,也许只有张小飞、李宽、苏凡这些武将了,他们不善文事,此时不闲也得闲。当然,也不是完全的清闲,他们还要带领唐军维护秩序,协助张说他们推行新政。
    “太子,这是新递上来的公务。”高力士抱着厚厚一撂文本上来,放在李隆基面前的短案上,有些怜惜的道。
    “又这么多?”李隆基一瞧,眼睛一下子就直了。
    他面前的短案上的公务还没有处理完,又来这么多,他感到有些无力。
    “嘿嘿。”高力士发出一阵奸笑,道:“太子,这还是我给张说、王毛仲他们硬塞了一些呢,要不然的话,会更高。太子,你就体谅体谅吧。”
    “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吧?”李隆基揉揉发红的眼睛。
    “不是不好过,是很不好过。”高力士感慨一句,道:“灭掉吐蕃是何等的令人欣喜之事,然而,治理吐蕃又是何等的令人痛苦之事!唯有参与治理者才能明白呀。”
    “没错,没错。”李隆基大为赞成这话。
    自从治理事务铺开以来,李隆基真的感到很痛苦,比起打仗要痛苦得多。以李隆基的想法。他宁愿多打几个硬仗。也不想参与治理一事。
    可是。眼下没有人手,不参与治理也得参与。
    “太子,要不向陛下上奏,要陛下派遣一批官吏过来帮忙。”高力士出主意。
    “远水不解近渴。”李隆基摇头,道:“我们派出人到达长安,父皇准允后,再召集挑选官吏,这需要时间。挑选好后。赶到逻些来,这又要不短的时间。”
    说到这里,摇摇头,颇有些惋惜的道:“等他们到达,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他们到来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灭吐蕃这事,在出兵之前,李隆基就没有想过,直到都松芒布结亲征,李隆基这才决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良机灭掉吐蕃。是以没有官吏方面的准备。
    “不过,你提醒得对。”紧接着。李隆基点点头,道:“灭吐蕃一事,我们没有准备,是我临时决定的,这才有如此困境。灭天竺,却是有所准备,我应该向父皇上奏,要朝廷派一批官员前来,我们打下天竺后,就不会再有这种困境了。”
    灭吐蕃因为道路难行,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想法,直到都松芒布结亲征,李隆基这才临时决定要灭掉吐蕃。灭天竺不同,因为从吐蕃进入天竺很有利,一是道路好走,二是居高临下,三是天竺四分五裂,唐朝要灭天竺是十拿九稳的事儿,治理天竺的官员可以从容准备。
    “太子,宋璟求见。”张小飞快步进来禀报。
    “谁?宋璟?”李隆基有些不信,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
    “是呀,是宋璟宋大人。”张小飞肯定一句。
    “他怎会来了?”李隆基明明没有向朝廷要官员,宋璟竟然来了,李隆基还真是有些想不明白。
    “他来得好,我正愁没人手呢,呵呵,这下好了。”紧接着,李隆基又是欢喜。
    宋璟是一员能臣,善于文治,有他到来,治理吐蕃这事儿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叫他进来。”李隆基吩咐道。
    张小飞应一声,忙去带人。
    “终于可以轻松点了。”李隆基眼珠子一转,冲高力士支招,道:“高力士,你把那些繁剧,难以处置的公务找出来,塞给宋璟去办。”
    “噗哧。”高力士再也忍不住了,这个李隆基也有奸猾的时候。
    “你甚眼神?我这不是挺累嘛,让他分担分担有何不可?”李隆基翻了翻白眼。
    高力士忙一脸严肃,开始挑选起来。
    “见过太子。”不仅宋璟进来了,就是张说、王毛仲也跟着进来。
    此时的张说和王毛仲,红着一双兔儿眼,满脸的疲惫,脸色发白,人也瘦了一圈。
    “宋璟,你怎会来?”李隆基问道。
    “太子有所不知,这是圣后的意思”宋璟把武则天的意思说了。
    “祖母?”李隆基好一阵惊讶。
    李隆基就是想破脑袋也是想不到,竟然是武则天提点的结果,眼珠子差点掉出来了。
    “武则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果是了得!”紧接着,李隆基就是钦佩之心油然而生。
    从赞普被擒,就能判断出李隆基基灭了吐蕃,还能判断出李隆基要灭天竺,武则天这份才情非常了得,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圣后了得,了得!佩服!佩服!”张说和王毛仲心悦诚服。
    “宋璟,你带来一批官吏吧?”李隆基盯着宋璟问道。
    张说和王毛红通通的眼睛死盯着宋璟,很是急切。
    治理吐蕃一事,太过繁剧,二人肩负重任,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他们急盼有人帮着分担一些。
    “太子英明。”宋璟点头,道:“圣后提醒过此事,陛下要臣挑选了一批官吏带来逻些。这只是第一批,后面还有。”
    灭吐蕃很突然,要想从从容容的挑选官吏,那是不可能的。先挑选出一批,让宋璟带来,然后再挑选,这是很好的应对之策。
    “太好了!太好了!”张说、王毛仲齐声欢呼。
    不是二人想要偷懒,而是他们实在是太累了,终于有人分担了。不得不欢呼。
    “宋璟。你先带人处理公务。我。张说,王毛仲要歇息一阵子。”李隆基更加干脆,直接把担子扔给宋璟。
    宋璟把李隆基一瞧,只见李隆基眼睛通红,都赶得上兔儿眼了,而且,李隆基满脸疲惫,脸色有些苍白。的确是该好好歇息。
    “太子但请宽心,臣一定办好。”宋璟忙道。
    “张说,王毛仲,走,好好睡一觉。”李隆基冲二人一招手,三人快步而去。
    高力士这个人精,忙着照顾李隆基歇息。
    这一觉,李隆基整整睡了两天两夜,这才起来。等他起来后,发现事务已经给宋璟处理得差不多了。
    宋璟不愧是能臣。处理这些事务特别在行。而且,他带来不少人手。要不快都不成。
    又用了半个月时间,这才把事务处理得差不多。
    “我们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治理吐蕃的紧急事务处理完了,其效用如何,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还是去巡视一番,看看为宜。”李隆基把张说、宋璟、王毛仲他们召集起来道。
    “太子英明。臣也是这意思。”张说第一个赞成。
    新政的效果如何,还是亲眼去看看为宜。
    对于这事,没人有异议,就这么决定了。李隆基他们各带一队人,分头行动。
    李隆基带了一队人马,一路巡视下去。
    来到离逻些近百里,一处牧民营地。
    一来到这里,只见这里的牧民载歌载舞,欢天喜地,仿佛大过年似的。
    “去瞧瞧。”李隆基一挥手,带着人过去。
    “唐军来了!唐军来了!”
    “哈哈!可亲可爱的唐军来了!”
    “唐军是我们的恩人,迎接唐军去。”
    牧民发现李隆基他们,大声欢呼,呼啦啦拥了上来,个个喜笑颜开,比起大过年还要欢喜,打量着李隆基他们如同见到老祖宗似的。
    “老人家,你们为何如此欢喜?”李隆基脸上泛着笑容,冲一个老人问道。
    “唐军,你有所不知,我们这是在欢庆我们翻身做主人了。”这个老人满脸红光,笑得嘴都合不拢了,一颗雪白的头颅不住晃动,道:“我们这些人都是奴隶,是被贵族欺压的奴隶。贵族可以为所欲为,不把我们当人。”
    说到这里,老眼中涌出泪水,激动得发抖,道:“我以为我这辈子都是当奴隶的命,却是没有想到,唐军打来了,废除奴隶,我终于翻身做主人了。”
    “唐军不仅让我们做主人,还分给我们帐幕,牛羊骏马,我们第一次拥有财物了。”又一个牧民激动得呜呜直哭:“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能拥有财物。”
    “以往,我们听信贵族的谣言,以为唐军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却是没有想到唐军是如此的可亲可爱,他们就是我们的贵人。”
    “要是没有唐军,就没有我们的美好日子,我们一定要牢记唐军的恩德。”
    “唐军不仅让我们做人,不仅分给我们财物,还让我们的后人可以读书。读书有成,还可以做官呢。读书这事儿,我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呢。更别说做官了,这是八辈子积的德。”
    牧民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唐军的好处,听他们那语气,好象唐军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