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恰恰在被阿拉伯帝国占领之地有着不少的宗教,其中的摩尼教更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信徒,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这些摩尼教徒为了信仰,揭竿而起,与阿拉伯帝国对着干,这是阿拉伯帝国虽然征服了波斯故地数十年,却是始终无法平定的原因所在。
    曾经一度,阿拉伯帝国想要放弃波斯之地了,要不是优素福以血腥残暴的手段平定了这里的叛乱的话。
    在吸收了足够的教训之后,阿拉伯帝国这才改弦易辙,要这些被征服的百姓用交税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宗教信奉,反抗才算是减弱了许多。
    当然,这一措施现在还没有被推行。
    “呵呵。”对阿拉伯帝国的情况,众人都有所了解,听了李隆基的话,众人齐声畅笑。
    “还有,大食征服之后,就会把那里的百姓变为奴隶,供他们驱使。而大唐不会要奴隶,这又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李隆基接着道。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征服哪里那里的百姓就会成为奴隶。而唐朝是封建制度,不会蓄奴,这是唐朝的天然优势。
    只要把这点运用得好,就会成为犀利无匹的利器。
    “呵呵。”众人又是一阵畅笑。
    “陛下,臣要说的就这么多。”张说最后道。
    说完之后,挑衅的冲姚崇挑了挑眉头,那意思是在说你能说十事,我也能说六策,不比你差。
    姚崇咧了咧嘴角,一副不屑的样儿。
    当然,这两人的小动作很快,一闪即隐,别人没有发觉,李隆基却是看见了,却是没有理睬。
    这两货命里犯冲,要调解也调解不了,只要他们不危害到公事,可以不去管他们。
    历史上,李隆基就曾亲自出面,为这两人调解,结果是没用,两货当面答应不斗了。背后是该怎么斗还是怎么斗,直到死也在斗。
    “张说六策说得不错,可圈可点。你们谁还有话说?”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以为,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张柬之接过话头,道:“那就是选拔人才。革除积弊需要人才,击破大食后的治理,同样需要人才。这事儿,我们得做在头里。”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张柬之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只是他有点妇人之仁,不然的话,就会更加完美了。
    贮备人才这事儿,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要。
    李隆基要开创开元盛世,要革除积弊,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征服之地,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知道,阿拉伯帝国有着万里疆域,比起唐朝并不逊色多少,这需要的人才之多可想而知了。
    若是唐朝不从眼下开始贮备人才的话,到时就来不及了。
    “容国策军略铺开之后,就开科取士,招揽人才。”李隆基当即拍板。
    “陛下英明。”对这点,没人有异议,无不是赞同。
    “还有问题么?”李隆基问道。
    “姚崇、张说和张柬之,把紧要的事儿都说了,臣没甚好说的了。”狄仁杰摇头。
    姚崇十事,张说六策,再加上张柬之的招揽人才一策,把当下最重要的事儿都包括进去了,就是以狄仁杰的才智,也想不到还有什么需要说的。
    “没错。”王孝杰他们大为赞成这话。
    “你们都没话说了,是吧?那好,我就说一件事,非常紧要的事儿。”武则天扫视群臣一眼,缓缓开口道。
    武则天精明过人,有雄视天下之才,她既然有话说,那必然是非常了得的大事,众人的目光齐刷刷集中在她身上。
    就是李隆基也不得不重视,眼睛瞪大,看着武则天道:“还请祖母说话。”
    “姚崇十事,张说六策,张柬之选拔人才一事,都非常重要,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然,要做的话,却是费时费力,需要年富力强之人来做。”武则天把狄仁杰和王孝杰瞧瞧,道:“可眼下朝中的大臣,年岁可不小了,难以担此重任。陛下若是要开创新的纪元,实现宏伟抱负,就需要提拔一批年轻且有才华的人才。”
    “圣后英明。”群臣心悦诚服,齐声颂扬。
    朝中的大臣,文臣以狄仁杰为首,武将以王孝杰为首。这两人虽然才干非凡,却是年岁不小,六七十岁的人了,身体大不如以前,精力或有不济了。
    而要击破大食,需要处理的事儿太多了,必须要一批年富力强,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完成不可。
    武则天的提醒非常及时,非常有道理。(未完待续。。)

第六十三章 一文一武
    “国老,你才干昭着,理政数十载,深得我的信任,就是老八还有陛下,对你也是信任有加。”武则天看着狄仁杰,道:“可你毕竟年岁大了,精力难济了,不如激流勇退,把重担交给年轻人来扛。”
    这话颇有些苦口婆心了,也只有狄仁杰这个很得她赏识的人,她才会有用如此语气说话。
    “谢圣后提谢。”狄仁杰站起身,向武则天施礼道谢。
    “陛下,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恐难胜任,还请陛下恩准,允臣让贤。”狄仁杰向李隆基见礼,正式请辞。
    “嗯。”李隆基很是赞赏。
    选拔一批新人,取代狄仁杰这些老人,这是必然之事。即使武则天不说,李隆基也会这么做。武则天提起,劝狄仁杰让贤,倒是省了李隆基一番手脚。
    “国老为国操劳数十载,劳苦功高,少有人能及。在这击破大食之际,本应与国老携手共图大事,然国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朕不得不忍心准你让贤。”李隆基对狄仁杰很是欣赏,道:“国老虽然退下来了,还可以发挥余热,做一幕僚,为大唐出力。”
    “谢陛下。”狄仁杰长吁一口气,大有卸下担子,一身轻松的架势。
    这也难怪,狄仁杰为国操劳数十载,就没有松懈的时候。如今,他终于卸下重担,可以松口气了,感到身心轻松。
    “陛下,臣王孝杰年事已高,身子骨大不如从前。难以胜任繁重的军务。还请陛下准臣辞去兵部尚书之职。”王孝杰不等武则天劝导。噌的一下站起身来,向李隆基请辞。
    王孝杰的年岁也不小了,再加上长年征战,身上的伤不少,身体比起狄仁杰还有所不如,是该退下来了。
    “嗯。”武则天打量狄仁杰,脸上泛着笑容,赞赏。道:“王孝杰知机识趣,不错!”
    声调转高,赞道:“王孝杰,你戎马数十载,征战一生,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先有镇守吐蕃的大功,后有击破突厥之奇功,就是比起卫国公也不遑多让,你能在功成之际身退。可以说是人生乐事也!此生无憾了!”
    “呵呵!”武则天这番话是对他王孝杰一生征战的莫大肯定,他是倍儿欢喜。
    最让王孝杰欢喜的是。武则天竟然把他与李靖相提并论。要知道,李靖是唐朝的战神,是盖世名将,千古流芳。
    李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征战一生,先是为唐朝的创建立下大功,平定江南岭南都是出自他之手。在当时,唐军分为两路出击,一路由唐太宗率领,另一路有李孝恭率领。
    李孝恭出身宗室,其本身虽然有才能,却是远远不如李靖。这一支大军的实际指挥权握在李靖手里,是李靖一手策划和指挥了平定江南和岭南的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唐朝建立之后,李靖多次征战,立下赫赫军功,最有名的要数灭东突厥,其次要数击败吐谷浑那一仗。
    竟然把王孝杰与李靖相提并论,别提王孝杰有多痛快了。
    “圣后谬赞了,臣不敢当,不敢当。”王孝杰一脸的崇敬之色,道:“卫国公是我大唐将领的楷模,王孝杰能及他之万一就当快慰平生了。”
    李靖不仅军事才华绝世,更有有口皆碑的良好品德,的确是唐朝将领的楷模。
    “王孝杰,你征战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更有击破突厥,屠尽突厥百万之众的奇功,比起李靖也并不逊色。”李隆基赞道。
    “真的?陛下,你真的如此以为?”王孝杰的眼睛猛的瞪大了,有些难以置信。
    与李靖比,他还没想过呢。李隆基也如此赞誉,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了。
    “不仅是陛下如此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李旦笑着开口道:“突厥横行,北方告急,王孝杰你是临危受命。而且,率兵出战,还遭人中伤,不容易呀。”
    默啜本想把北方化为一片废墟,让唐朝短时间在北方无法集结大量的军队,他就可以挥师北上,平定漠北,恢复东突厥。武则天把平定突厥的重任交给王孝杰,王孝杰的确是临危受命,挑起了重担。
    而且,他还遭到武三思的中伤,诬告他要谋反。他能取得如此大胜,着实不易。
    “不敢当!不敢当!”王孝杰双手乱摇,道:“这都是圣后英明,信任臣。”
    不得不说,武三思中伤王孝杰,告他谋反,的确是一个狠辣招数,然而,武则天英明,并没有怪罪王孝杰。不仅没有怪罪王孝杰,还训斥了武三思,赐给王孝杰尚方宝剑,这才有后来的屠尽百万之众的大胜仗。
    “王孝杰,你的请求,朕准了。”李隆基点点头,道:“你年事已高,再加上身上多有旧伤,若是再操劳军务的话,对你不利,卸下担子,好好歇息,养养身子也是应该的。但你仍是可以为大唐出谋划策。”
    说到这里,李隆基的声调略高,道:“接下来,大唐要大练兵马,至少还要训练五十万大军,以你丰富的战阵经验,可以监督训练一事嘛。”
    要想征服阿拉伯帝国,以唐朝现有的兵力,那是不可能完成的。大量训练兵马,也就成了必然之事。以王孝杰丰富的战阵经验,让他来监管练兵一事的话,绝对是个不错的主意。
    兵部尚书是总揽全局,需要处理的军务特别繁重,王孝杰的身体难以承受。但练兵只是军务的一个方面,他的身体能够承受。而且,他的丰富战阵经验也会起到作用,他训练出来的兵马一定能适应战阵需要。
    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儿。
    “陛下英明。”张说他们对李隆基这一说法大为赞成。
    “呵呵。”王孝杰大是欢喜,笑得特别开心,道:“我还能为大唐做事儿。好!”
    “狄仁杰辞去丞相一职。王孝杰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你们都说说,由谁接任为宜?”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扫视群臣。
    丞相是文臣之首,兵部尚书是武将之首,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在一天之内换人,这在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
    若是正常情况下的话。用不着这么快就换掉,可眼下是时间不等人,不得不从快处置掉。
    与阿拉伯帝国一战越早准备完成,越早开启,对唐朝越是有利。
    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连他登基的庆贺都省掉了。
    刷!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姚崇身上。
    刷!
    然后,又齐刷刷落在张说身上。
    一将一相,就在这两人之间产生。
    姚崇的政才没得说,众人都服气。而且,他还有过人的品德。没人能在品德上挑得出毛病,由他接任丞相非常合适。
    不过。张说也有宰相之才,虽然他眼下主要是从事的军务,随李隆基征战数年,积累了丰富的战阵经验。并不是他的政才不怎么样,相反,张说的政才很了得,众人心服。
    张说在朝中为官的时间比起姚崇还要长,他当丞相的话,谁也没有话说。
    “先说丞相吧,谁担任合适?”李隆基问道。
    群臣把姚崇和张说瞧瞧,没人说话。这两人中选一个丞相,还真是有些难为人。
    “祖母,姚崇和张说都是你发现并提拔的,你以为谁做丞相合适?”李隆基笑着问道。
    姚崇、张说,还有宋璟,虽是开元名臣,却是武则天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她对这两人是非常熟悉。
    “嗯。”武则天沉吟着道:“你们都以为姚崇政才了得,却不知道他也精通兵道,只是他没有张说这样的机会,能追随陛下征战,积累战阵经验。一句话,姚崇文武全才,能文能武,文武皆宜。”
    姚崇虽是以政才着称于世,然而,他本人也有不错的军事才干,他曾在边关时,多立战功,这点在史书有所记载。
    其实,唐朝的丞相大多既有不错的政才,又以军功起家。这是唐朝武功极盛的一个印证。
    “张说嘛,眼下虽是追随陛下数载征战,对军务很熟悉,然,他具有非凡的政才,处理政务也不错。”武则天抚着额头,道:“还真是有些难以决断。这要看陛下如何抉择了。”
    武则天以识人发现人才着称,就连她都觉得有些头疼了,别人就更加难以决断了。
    实在是,这两人一般优秀,都是文武全才,要做出抉择,还真是让人难断。
    “既如此,朕就乾纲独断了。”李隆基点点头,道:“姚崇,你就当丞相吧。”
    “陛下,要臣当丞相也可以,但得宋璟相辅。”姚崇并没有一口答应,反而提条件了。
    丞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要是换个人,一定会欢喜的一口答应,他倒好,竟然要讲条件了。
    “姚崇。”李旦轻喝一声,道:“休要胡说。要你当你就当。”
    他这是在保全姚崇,怕李隆基不高兴。
    “陛下,有人自认为刚直不如宋璟,而眼下要革除积弊,所要处理的事儿多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人想方设法,想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处置这些棘手事儿,非宋璟莫属。”张说却是开口了,看上去是在贬损姚崇,其实是在说姚崇的想法。
    “哦。”众人恍然。
    在整个朝中,要论刚直无私,还没人比得过宋璟,就是姚崇和张说也比不了。而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的这种性格正是派上大用场的时候。
    革除积弊的过程,就是要把那些拿钱不办事,或得官不正,不愿意放弃官位的人拿掉,他们肯定不甘心,会想方设法保住官位,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会用到。
    这就需要一个刚直无私的人来处置,舍宋璟其谁欤?(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一将一相
    宋璟刚直无私,认法不认人,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也会按律处置。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将是一把快刀。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在当初张说被武三思威胁,要张说作伪证诬告李旦父子之时,宋璟就提醒过张说,要张说坚持正义,他愿与张说一道担责。
    在当时,武氏横行,武三思气焰滔天,宋璟敢与武三思对着干,这种正气非常人所能及。
    “嗯。”众人赞赏的打量着姚崇。
    此人不仅看事儿很透彻,就是看人也是透彻,不简单啊。
    同时,众人对张说也是欣赏有加,他也看到了这点,同样不简单。
    “姚崇,你看得通透,这很好。可眼下的宋璟在天竺,难以调回呀。”李隆基的眉头拧在一起,道:“与大食大战一开,天竺将是大唐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光靠王毛仲可不够,必须要一个才能昭著的能臣坐镇。”
    天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会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地,有了天竺的支持,唐朝就不用从内地调运粮草,会减轻很多负担。
    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主张征服天竺。
    是以,把天竺治理好,为将来的大战筹措粮草,就成了重中之中。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能臣来完成,宋璟是很好的人选。
    “是呀。”众人赞成李隆基的话。
    “陛下,臣倒是有一策,可解此难题。”张柬之接过话头道。
    “哦。说来听听。”李隆基大感兴趣。
    若是能把宋璟调回来。又能治理好天竺。这是一箭双雕。无上美事。
    不仅李隆基感兴趣,群臣都感兴趣,无不上睁大眼睛,打理着张柬之。
    “陛下,臣愿去天竺替回宋璟。”张柬之道。
    群臣一愣,随即点头,大为赞成这事。
    张柬之的才干没得说的,要不是他的性格有妇人之仁。放过了武三思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被害之事。
    他去天竺换下宋璟,还是让人放心的,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你要去天竺,换回宋璟,倒是一个好办法。”李隆基沉吟着道:“只是你的年岁大了,能适应异域万里之外的情形么?”
    张柬之的身体虽然不错,然年纪比起狄仁杰还要大上几岁,派他去天竺,这还真是让人担忧。
    “若陛下担忧臣的身子。臣还有一个两全之策。”张柬之道:“陛下可以找一些有才干,而又年富力强的人。随臣一道前去。若是臣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以接着挑起重任。”
    “好办法!”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个好办法。
    “你是否有人选?”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是有几个人选,还请陛下恩准。”张柬之点头,道:“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可与臣一道前往。”
    “这不是五王么?”李隆基有些惊讶。
    历史上,张柬之就是与这四人联手,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当皇帝。李显封他们五人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人的才干没得说,着实了得。只是有一样,那就是存有妇人之仁,忽略了武三思,最后被武三思害死了。
    “他们虽是有妇人之仁,可去天竺不是内斗,他们不会手软,让他们去不会有问题。”李隆基在心里暗道,很快就有了决断。
    “既如此,那就这样吧。”李隆基点头道。
    “谢陛下。”张柬之大是欢喜,道:“臣能在有生之年,为大唐做事,即使身死异域,也无憾了!”
    击破大食,这是千古盛事,能为此事出力,是莫大的荣幸事儿。即使是身死,那也值了。
    “没错!”群臣齐声赞同,人人一脸的艳慕,恨不得与张柬之换换。
    唐朝之所以武功极盛,在于唐人有这种献身精神,敢于身入异域,哪怕是死,也不后悔。
    “陛下,张大人前去天竺之事,可以先行。”张说提议道:“容诸事铺开后,朝廷要招揽人才,陛下再挑选一批人才,随后派去。这些人到了天竺,既可以历练,又可以辅助张大人。”
    “好主意。”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唐朝打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自然是要去治理的。招揽的人才,他们不去治理,还要谁去?
    他们去了天竺,既可以历练,还可以帮着张柬之做事,对于天竺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
    “姚崇,你可愿任丞相?”李隆基冲姚崇问道。
    “臣愿担此重任,尽心尽力,把政务打理好。”姚崇这次没话说了。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姚崇和宋璟是一对好搭挡,史称“姚宋”,这一对组合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为开元盛世的成功立下大功。
    后人在评价这一组合时,认为唐朝的所有宰相中最有才干最有成就的,也就是两对组合,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
    姚崇深远的目光,所提的十事为开元盛世定下基调,再有宋璟的刚直为之相辅,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恢复了唐太宗时的疆域,还大有开拓,尤其是在西域的进取,一路向西,打到阿拉伯帝国的腹心去了。
    这一段历史,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那异常沉重。现代的西方历史学家在提到这一段历史,就会感慨阿拉伯帝国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打退了中国的进攻”。
    千多年过去了,虽然有康雍乾三世号称“盖世之选”的鼎盛。然而在文治还是武功上都与开元盛世有不小的差距。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开元盛世相比的。也只有汉武帝开创的“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巅峰时期,让人目眩。
    一提起汉武帝,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赫赫武功,硬生生击破匈奴,对他的文治。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功非常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文景之治,两代皇帝历时数十年取得的成就,汉武帝只用了几年就超越了。
    在汉武帝取得的文治中,提几件大家熟悉的就知道他的文治方面有多大的成功。打击地方豪强,实行“推恩令”削弱诸候,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汉武帝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文治同样了得。
    李隆基要开创的盛世。比起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还要了得,有了姚宋这一对组合,再有他推动,相信一定能成功。
    “在宋璟未回来之前,还要请国老多加担待,辅助姚崇理政。”李隆基冲狄仁杰道。
    狄仁杰的年纪虽然大了,难以长时间操持国政,但短时没有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辅佐姚大人理政。”狄仁杰忙道。
    狄仁杰有着优良的品德,相信他会尽心尽力,不会因为姚崇是后辈,他就拿捏,李隆基大为欣慰。
    “张说,你就当兵部尚书吧。”李隆基冲张说道。
    “臣领旨。”张说倒没有多说,欣然领旨。
    “与大食一战,必是倾尽国力之战,需要准备的事儿特别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