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利刃-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 
  P…42正式公开是在1986年后半年(有资料说应该是在10月27日)。11月15 日,试飞员普加推重比达2,屡破世界记录的P…42乔夫驾驶它创造了爬升记录:从地面爬升到3 000 米用了25。4 秒,之后又创造了爬升到6 000 、9 000 和12 000米的记录。这些记录分别比10 年前美国飞行员用F…15创造的记录快了2 秒。创造这些记录的P…42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T…10…15 。当时,T…10…15 已经快完成了它的测试项目,面对着这架对苏…27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飞机,没人愿惫拆掉它,这时,主设计师西蒙诺夫说话了:“这架飞机对我们的意义如同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接着完成它的使命。从现在起,它的设计编号就是P…42 。”就这样,T…10…15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创造飞行记录。包括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在内的火控系统被拆下,尾锥也缩短了,垂尾面积也减小了,减速伞和腹鳍被取消,机鼻罩被更轻的金属罩取代,另外还采取了大量措施来进一步减少飞机的起飞重量。同时还将机内载油量减少到最低,再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2x13600千克),这就使飞机的起飞推重比达到了2 。就这样,P…42 诞生了,1993 年P…42 还创造了携带外挂的爬升记录。
  在80年代后期,另一架飞机也被改装成“记录突破者”,这就是T…10…20 。这架飞机在完成了苏…27K 的飞行项目之后,也拆除了火控系统和军械,然后也对机体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但保留了尾锥。同时增加机内燃油携带量,达到12900千克,这使它的起飞重量达到26 600 千克。T…10…20主要用于创造航程方面的世界纪录。在完成了它的创记录飞行之后,T…10…20 被送到莫斯科的航空博物馆保存。
  后记
  由于苏…27飞机具有良好的设计和较大的改进余地,目前该机已经向一机多用方向发展。在苏…27飞机的基础上,俄罗斯先后推出了苏…27PU(苏…30),苏…27K(苏…33),苏…27IB和苏…27KU(苏…34)以及苏…35等多种型号,发展成苏…27系列飞机。

Su…27系列机型
  
  Su…27(设计局号T…10S) 共青城厂为空军制造的基本空优型 
  Su…27IB(设计局号T…10V) Su…34的原型机,由新西伯利亚厂制造 Su…27K(设计局号T…10K) Su…34的电子战派生型 
  Su…27KM 配备Su…35武器系统的Su…33,由共青城厂制造 
  Su…27KPP Su…33的电子战型 
  Su…27KRTS Su…33的侦察型 
  Su…27KU 并列式座舱教练机 
  Su…27KUB(设计局号T…10KUB) 由共青城厂制造的并列式座舰载机 Su…27M(设计局号T…10M) Su…35的原型机 
  Su…27P 共青城厂为防空军制造的基本生产型 (就是常说的Su…27S) 
  Su…27PD 加装空中加油装置的Su…27P 
  Su…27PU(设计局号T…10PU) Su…30的原型机 
  Su…27R Su…34的侦察型 
  Su…27SK(设计局号T…10SK) 共青城厂制造的Su…27出口型 
  Su…27SMK 由Su…27SK改良的多功能出口型 
  Su…27UB(设计局号T…10U)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27双座纵列教练机 
  Su…27UBK(设计局号T…10UB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27UB出口型 Su…30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双座纵列空优战机 
  Su…30I…1 Su…30MKI的首架原型机 
  Su…30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30出口型 
  Su…30K2(暂时型号) 共青城厂制造的双座并列型战机 
  Su…30KI 共青城厂制造出口印尼的Su…27SK 
  Su…30KN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换装先进雷达的改良型 
  Su…30MK(设计局号T…10PMK) 双座纵列多功能战机的通用型号 
  Su…30MKI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印度Su…30MK,装有前翼、矢量推力和先进火控系统 
  Su…30MKK 共青城厂制造的中国Su…30MK,采用Su…30的标准机体 Su…30MKR 发展中俄国Su…30MK,采用Su…30MKI的机体装备俄制航电系统 
  Su…32FN 供出口用的Su…34陆基海上攻击机 
  Su…32MF 供出口用的Su…34多功能型 
  Su…33 共青城厂制造的舰载空优战机 
  Su…33UB Su…27KUB的军用型号 
  Su…34(设计局号T…10VS) 新西伯利亚厂制造的双座并列攻击机 
  Su…35 共青城厂制造的先进多功能战机 
  Su…35K 在1995年出现在多功能海军型编号 
  Su…35UB(设计局号T…10UBM) 共青城厂制造的Su…35教练型 
  Su…37MR Su…35的最终派生型,并装有新型的航电系统和矢量推力,原型机编号T10M…11。
  Su…47 改进为前掠翼
 

 苏…30战斗机 '本章字数:1916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05 11:00:00。0'
 
 苏…30战斗机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14。70米 
  机长(空速管除外):21。94米 
  机高:6。84米 
  机翼面积:62。04平方米 
  空重:17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4000千克(苏…30MKN256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500千克(苏…30MKN34000千克) 
  机内油箱载油:9400千克
  最大载弹量:800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时
  海平面最大速度:138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230米/秒 
  实际升限:17500米 
  航程:4000千米(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空中加油)、6900千米(二次空中加油)
  起飞滑跑距离:550米 
  着陆滑行距离:670米 
  最大过载:8。5G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苏…30MKK使得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拥有了比空军更为先进的对地攻击手段。据称该机装有SUV…VE空空火力控制系统,计算能力更为出色,具备了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宝石”和“俱乐部”反舰导弹。此外还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导弹。 
  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主动雷达制导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执行反舰任务时苏…30可携带反舰导弹。传闻近期我军试射了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0M(MK)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的能力。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了CIIC…161主动雷达干扰系统。该机还装备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X…59战术导弹,由机身下部APK…9制导吊舱控制。 
  这些火控系统和武器使得苏…30M(MK)在对地作战时威力大增。其战斗机编队指挥通信系统改为更先进的BRJIH011M。机载信息综合系统还包括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抗干扰攻击导航控制系统。 
  在动力装置方面,苏…30MK第一批批生产型使用AF…31F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该发动机由乌法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此后生产的批生产型换装AF…31FII矢量推力发动机。AF…31FII在性能上与AF…31F发动机差不多,但喷口可向外转动30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变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术使得苏…30MK的机动性有很大提高。 
  苏…30MK引起了各国空军的重视,因为F…15E已经在海湾战争中充分证明了双重任务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购买40架苏…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购买12架苏…30K。 
  中国在1990年首次向俄国订购26架苏…27SK,1995年增购26架,并取得更先进的苏…27SMK生产许可证。1995年初两国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彻底改善中国空军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计划于1996年启动。计划的核心就是购买苏…30。 
  经多番谈判后,中俄双方确认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军售合同,于李鹏总理访俄期间签署。合同包括苏…30MK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至此中国以22亿美元购买了60架苏…30MKK。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7试飞成功,俄方推销团前往中印两国推销以矢量推力发动机改进苏…30MKK的计划,但由于中方都担心矢量推力技术不成熟而告吹。 
  中国引进的苏…30基本采用原装俄罗斯航空电子设备。而“苏…30”的国产化将与苏…27的国产化融合为一个项目,即使歼…11的进一步发展型号。而近年解放军也不断增加进口苏…30订货,其中海航于2002年底首次获得苏…30。 
  近期解放军的苏…30使用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Kh…29电视制导导弹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电视制导炸弹终于曝光。 
 

 苏联苏…32鸭嘴兽战斗机 '本章字数:588 最新更新时间:2009…09…05 09:00:00。0'
 
 苏?32战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专为海军研制的新一代(西方称为第三代半)超音速远程岸基海上攻击机。2003年8月25日,俄罗斯宣布,俄空军计划将在2005年开始装备部队。
  苏?32是一种独特的并排双座位打击型战斗/轰炸机,机体与苏?30相比稍大,配备两台装有矢量喷嘴和加力燃烧AL?31FP或AL?35涡扇发动机,航程更远、续航时间更长。
  苏?32重要特征是采用前置鸭翼,巨大的扁平机头前部采用边缘设计,能减少雷达横截面,类似美国的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装备新型“甲虫MFSE”多模式无源相控阵雷达,可发现和同时跟踪24个空中目标,并同时引导空空导弹攻击其中的8个,具有导航/攻击、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模式,发现驱逐舰类目标的距离为135千米,发现歼击机类目标的距离为120千米。
  苏?32飞行速度与苏?27相比降低很多,海平面高度航速达到1300公里/小时,高空航速达到1900公里/小时。但航程更远,最大航程4000公里,经空中加油后可达7000公里。
  苏?32有12个外挂点,能够携带包括R?73、KH?59M、KAB?1500等各种先进导弹、激光制导炸弹,以及各种火箭和集束炸弹等。由此可见,苏?32的攻击能力非常强大。
  俄罗斯空军认为,苏?32首先用于实施对地和海上目标打击,其次是用于空中格斗,因而同时具备了苏?27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和图?26战略轰炸机的对地攻击能力。 

 苏联苏…33海侧卫战斗机 '本章字数:6549 最新更新时间:2009…09…02 09:00:00。0'
 
 苏…33战斗机 
  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1975开始研制,原型机编号T…10K。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号(即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着舰试验,不久改名为苏…33,北约起绰号为“海侧卫”。1993年4月装备俄罗斯海军,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相对于苏…27,该机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这些改装使其性能较苏…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机上保留了1门30毫米机炮,有12个外部挂架,可携带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KH…31反舰导弹,以及各种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6500公斤。 
  该机的由来
  苏…33是俄罗斯海军航空母舰装备的主力舰载作战飞机,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退役 后,苏…33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的惟一的一种重型舰载战斗机。作为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苏…33竭力维护着实力已经严重萎缩的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最后的尊严。 
  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苏联海军在国家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需求下,开始装备“基辅”级中型航空母舰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又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舰的计划。新发展的航空母舰计划装备采用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舰载作战飞机,并为此对“米格” …23战斗机进行了舰载化的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海军舰载作战飞机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苏霍伊设计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制中的T…10(苏…27)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计划。
  由于后来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弹射器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术困难,短期内无法制造出可以实际应用的弹射器。在弹射器的研制进度严重落后于航空母舰舰体的建造进度的情况下,苏联海军被迫在第1批生产的使用常规舰载机的航空母舰上取消了弹射器设计。苏霍伊设计局根据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始研究苏…27采用滑跃甲板起飞的可行性。在苏…27生产型1981年4月首飞1年后的1982年,随即开始用T…10…3原型机进行地面滑跃甲板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试验。
  为了进行舰载机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的新费得罗夫卡机场建设了被称为“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银针”系统完全模拟航空母舰的甲板制造,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2拦阻系统和“电阻”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苏…27上舰前的地面试验工作都是通过“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来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K首飞成功,T…10…3在8月27号也从牵引系统上起飞成功,并于8月28号完成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首飞的滑跑距离不超过230米,起飞时速达到了232千米,起飞重量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舰上甲板风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离内完成起飞。这时期的T…10…3与普通的苏…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当新生产的T…10…25号原型机在1984年开始投入试验工作后,苏…27舰载型的型号名称也正式被确定为苏…27K。 
  苏…33是俄罗斯海军航空母舰装备的主力舰载作战飞机,在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退役 后,苏…33将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的惟一的一种重型舰载战斗机。作为俄罗斯海军最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苏…33竭力维护着实力已经严重萎缩的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最后的尊严。 
  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苏联海军在国家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需求下,开始装备“基辅”级中型航空母舰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同时又提出了研制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舰的计划。新发展的航空母舰计划装备采用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舰载作战飞机,并为此对“米格” …23战斗机进行了舰载化的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海军舰载作战飞机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苏霍伊设计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制中的T…10(苏…27)的基础上设计更为先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计划。
  由于后来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弹射器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术困难,短期内无法制造出可以实际应用的弹射器。在弹射器的研制进度严重落后于航空母舰舰体的建造进度的情况下,苏联海军被迫在第1批生产的使用常规舰载机的航空母舰上取消了弹射器设计。苏霍伊设计局根据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始研究苏…27采用滑跃甲板起飞的可行性。在苏…27生产型1981年4月首飞1年后的1982年,随即开始用T…10…3原型机进行地面滑跃甲板起飞和拦阻着陆的试验。
  为了进行舰载机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苏联在黑海克里木半岛的新费得罗夫卡机场建设了被称为“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银针”系统完全模拟航空母舰的甲板制造,由起飞滑跃甲板、“斯维特兰娜”2拦阻系统和“电阻”无线电着舰引导系统组成。苏…27上舰前的地面试验工作都是通过“银针”的地面模拟甲板试验系统来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K首飞成功,T…10…3在8月27号也从牵引系统上起飞成功,并于8月28号完成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首飞的滑跑距离不超过230米,起飞时速达到了232千米,起飞重量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舰上甲板风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离内完成起飞。这时期的T…10…3与普通的苏…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当新生产的T…10…25号原型机在1984年开始投入试验工作后,苏…27舰载型的型号名称也正式被确定为苏…27K。
  1983年,“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开始建造,T…10舰载机的试验工作进一步加快。1986年开始正式使用带前翼的 T…10…24和双座型T…10…Y2进行工厂试验。
  T…10…24除了进行从滑跃甲板起飞的试验外,还初步进行了弹射器的试验,为后续采用弹射起飞方式进行了前期准备。在1989年9月“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开始试航前,苏…27K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并对飞机起飞、着舰、空中加油和机翼折叠等技术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试验。1989年11月,苏…27K首次在航空母舰上着舰,被命名为苏…33型舰载战斗机。1993年开始交付的首批苏…33舰载战斗机,组建了俄罗斯海军第一支先进舰载机作战部队,使俄罗斯海军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国海军舰载机在质量和战斗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战力量。
  从预研到产品定型交付部队,苏俄用了20年的时间,十年后的今天,以苏…33为基础的舰载机改进仍在继续,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苏/俄强大的国防工业科研和制造体系。

结构特点和重量
  苏…33的结构和苏…27S基本相同,为了改善飞机的升力特性,提高短距离起飞性能,对苏…33专门进行了改进设计。
  该机的机身结构与苏…27基本相同,都由前机身、中央翼和后机身组成。为了满足舰载机采用拦阻方式着舰时所需要承受的5g纵向过载,对苏…33机身主要承力结构进行了加强。前起落架支柱直接与机身主承力结构联接,加强了前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并且改用了双前轮。主起落架直接联接在机身侧面的尾梁上,通过加强的结构和液压减振系统,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舰上拦阻着陆时6~7米/秒的下沉率。尾钩组件安装在强化的中央桁梁上,为保证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在舰上起、降的安全性,缩短了尾锥的长度,用电子设备代替了苏…27尾锥中的减速伞,尾钩连杆设置在尾锥的下方。
  机翼部分改动比较大,苏…33增加了主翼的面积,并且把苏…27后缘半翼展的整体式襟副翼改为机翼内侧的2块双开缝增升襟翼,在机翼靠近翼尖部分设置有副翼。通过增加的双开缝增升襟翼,提高了苏…33的机翼升力。在外翼内侧的2块双开缝增升襟翼之间的位置上安装有机翼折叠机构,通过折叠机构把外翼分为固定翼段和可折叠机翼2部分,通过布置在机翼折叠机构开缝处后段的液压做动筒控制机翼的打开和折叠。
  当初试验时,采用与苏…27相同气动外形的T…10…3虽然可以在航空母舰上降落,但是由于加强飞机的结构和改进了防腐蚀措施,使飞机的结构重量比苏…27增加了11%左右。这样造成虽然T…10…3在航空母舰上的最大起飞重量有H吨,但除了飞机本身的重量外,燃料和弹药的装载重量只有4吨,这样是根本无法进行作战的。如果要提高有效负荷就必须增加滑跑距离。为了在航空母舰起飞甲板距离有限的情况下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提高苏…27舰载型的整体升力。
  苏…33从后期的原型机开始就增加了可动的前翼结构,苏…33新增加的前翼设计十分出色,前翼的偏转角度为+7°~…70°,只能同向偏转而不能差动,前翼与主翼安装在相同平面上。通过加装的前翼和使用数字化电传操纵系统,使苏…33的纵向安定度放宽到15%平均气动弦长,比苏…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的前翼与边条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个可控涡系,提高飞机的俯仰操纵性能。通过增加的前翼形成的可控涡流的作用,把苏…33的升力系数在苏…275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近0。2(意味着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高)。
  与瑞典“萨伯”…39以及类似的采用鸭式布局的战机相比,苏…33的前翼设计并不具备鸭式布局飞机的气动特点,只能同向偏转的前翼所起到的是可控边条的作用。苏…33的边条翼面积较大,并且提高了翼身融合度。为了充分利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