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门神-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乡里鼓儿乡里打,当坊土地当坊灵。”
土地神虽然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如《集说诠真》中所说:“今之土地祠,几遍城乡镇市,其中塑像,或如鹤发鸡皮之老叟。或如苍髯赤面之武夫……但俱称土地公公。或祈年丰,或祷时雨,供香炷,焚楮帛,纷纷膜拜,必敬必诚。”所以,小小的土地庙往往香火很旺。因为民间相信“县官不如现管”,“土地不松口,毛狗不敢咬鸡,”“土产无多,生一物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
旧时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着酒到土地庙“报户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庙“报丧”,因为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府。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记载江苏高邮地区“凡人始死之时,家人必以芦席稻草,圈于土地祠旁,为魂灵栖留之所,谓之铺堂。铺堂之后,家人则按中晚两餐,备具饭一盂、菜两盘,送至祠旁所设之鬼寓,多则三天,少迹两天,谓之送饭。”其意显然是指人刚死,鬼魂暂留土地祠,尚需家人送饭菜。土地还管人间的婚姻大事,《天仙配》中的土地就促成了董永与七仙女的姻缘,有些地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贴压在土地庙的香案下,以此判断两人的命是否相和。至于村中发生瘟疫之灾、虎狼之患,祈求土地消灾除患;发生盗窃之事、斗讼之争,祈求土地指点迷津、主持公道,在旧时的农村也是经常举行的事。
四、土地神百态
明代以后,土地神朝世俗化方向发展,不但给他配了位土地婆,而且赋予他人世间保长、甲长一方面贪婪、作威作福。另一方面又是受上司欺压而愤愤不平的心态,赋予他人世间的同情心。故在民间传说中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
第一山神
  古人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礼记&;#8226;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曾巡祭泰山、衡山、华山和恒山。历代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祭山时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悬”的祭法,即将祭品鸡、羊、猪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
在中国,有关山神的传说源远流长。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就已记载了有关山神的种种传说。《太平广记》里也收录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庐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经》里还对诸山神的状貌作了详尽的描述。
【祭祀山神】
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还保留着祭祀山神的风俗,如在川北阿坝州汶川,不少藏族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仪规;在川西甘孜州的石棉,每年腊月十三开始的唤山节即为祭祀山神的节日,整个祭山活动要持续三天。当我从康定坐长途汽车去色达的路上,沿途经过几座高山之顶时,车内不少藏民都将头伸出车窗大声叫唤,并将撕碎的白纸、白布条等物扔出窗外。在山顶上,往往已积蓄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白纸、白布条,随风一吹,盘旋升腾,直冲云霄。藏民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山神的敬畏和礼拜。
【藏族的山神信仰】
在藏族地区,不论是苯教信徒,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巅盘踞。所以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长者健康长寿、小伙子更帅、姑娘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人寿年丰。
藏北牧区的一位老牧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牲畜兴旺,它也能降灾降难,危害我们。山神像天、地一样不好不坏,亦好也坏。我们敬重它、恳求它、拜服于它。山神比任何一种神灵都更容易被触怒。凡是经过高山雪岭,悬岩绝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须处处小心,最好不要高声喧哗,大吵大闹,否则触怒了山神,立刻就会召来狂风怒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泛滥成灾;若是冬天,就会风雪弥漫,铺天盖地,因此,山神被尊为灵验的神。同时山神经常以骑马的猎人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对面地碰到他们,一旦触犯,轻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这些神祗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的特定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岭几乎比比皆是,那些险峻的山峦,都被视为有神祗和精灵存在。我们知道,自然崇拜的对象,是以直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对山神特别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后来,当佛教传入藏地,全藏区政教合一的时期,山神在藏区的民间,仍是人们主要信仰的神灵。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权力的,它主宰着风雨雷电、狩猎、采集的丰歉。不过这种权力的赋予,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原始宗教形成时期,由于高原气候多变,多有雪雹之灾,藏族先民便认为,这是山神在云层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猎和采集的丰歉,都是山神的惩罚和赐予。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与山神的喜怒有一定关系。例如人们路经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时,是不能大喊大叫,高声喧哗的。到了吐蕃王朝止贡赞普(公元前200年)时代,由象雄传来已初具教义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为自己的神祗,所不同的是苯教赋予了这类神祗更大的权力,名称也与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按苯教徒的解释是:“山神之所以成为念神,是因为山是念神附着之地”、“念神的根基虽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但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在高山峡谷之中。到这时的念神,已不仅止于山神时代的主宰风雪冰雹和狩猎、采集的丰歉,它还主宰着天时地利的顺逆,生物的兴衰繁减,人们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传播和消除也划归到它的职权范围。
根据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即念青唐古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这四座神山是藏区神山的代表,是佛教传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组成山神体系的核心,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即阿尼玛卿山)、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西乌卡日。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还有自己特定的山神。例如,藏族果洛部崇拜的大山神年保玉载匝日,西藏西部的山神冈底斯,定日地区的长寿五姊妹女山神等等。
【阿尼玛卿山神话】
关于山神的神话颇丰,现就以阿尼玛卿山神话为例记述于下:
从前有一个叫俄德巩甲的老人,为了使藏区百姓解除灾难,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便派他的八个儿子去帮助他们,七个儿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临别时,老人对老四说:“儿呵,这次出远门,任重道远,一定要多多保重。千万记住对头上有辫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对背上有装饰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对与你同龄的年轻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备这三样,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帮助,你的事业才会成功。”并相约在藏历马年父子在安多相会。拜别父亲后,小伙子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大草滩,风尘朴朴,来到了安多。安多地区由于妖魔作怪,连年受灾。夏日里洪水泛滥,山中猛兽出没无常,坏人伺机残害百姓。妖魔所到之处,鬼哭神嚎,秃鹰低旋,尸骨遍地,惨不忍睹。小伙子牢记阿爸临行嘱托,尊老爱幼,团结民众,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灭了妖魔,降服了猛兽,惩办了坏人,使安多地区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后来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举为安多首领。由于他的业绩感动了天神,还被天神封为护法神,授权由他掌管安多地区的山河沉浮和沧桑之变。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了藏历马年,父子相会的时间。
这一天,风和日暖,万里无云,当由一千五百名骑着降伏的各种猛兽,手持大刀、长矛的人身兽头的骑士组成的队伍,迎接沃德巩甲来到黄河源头时。安多各地百姓早已汇聚在宫殿四周迎候。见过大礼。沃德巩甲举目望去,一座九层白玉琼楼屹立在面前,水晶的墙壁,金银的屋顶,玉石的台阶,珊瑚的房脊,玛瑙的房梁,雕梁画栋,豪华无比。下得楼来,沃德巩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来到殿外与百姓相见,众百姓拿出新鲜的糌粑,刚打出来的酥油茶,刚出锅的羊肉、血肠、热气腾腾的煮蕨麻,香喷喷的青稞酒献给沃德巩甲父子。这时鼓声大作,歌声四起,小伙子和姑娘们跳起“玛多果卓”,歌手们唱起赞美的颂歌。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巩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间,雷声大作,云雾四起,白玉琼楼宝殿在云雾中冉冉上升,转眼间,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为了纪念英雄,当地百姓把这座雪山叫“阿尼玛卿”,藏语,即大玛氏先祖老翁神山。每逢藏历马年,人们都会怀着无限虔诚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由沃德巩甲父子化身组成的“斯巴其合县拉沟”(藏语,即开天辟地大神山)的聚会。
阿尼玛卿山的其他传说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是当地人的称谓,一般称作玛卿伯姆热山神,又称伯姆卿姆热,位于青海湖南岸。据说,阿尼玛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个兄弟神相伴,简称三百六十个“玛”,阿尼玛卿山山神,被描绘成穿着装满宝石的供器护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缀满了各色宝石,右手挥舞缚有旗帜的长矛,左手腕搭了一个用鹰皮做成的口袋,骑一匹白马,一说他骑的是一头绿松石鬃毛的狮子。
【雅拉香波山神】
雅拉香波山神,又叫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简称大神香波。
雅拉香波山神的传说
雅拉香波山神的居住地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它是雅隆河谷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领,后为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的护法神。传说它常以一个大白牦牛的身形显身,从嘴里不断喷出雪暴,是一个躯体白如海螺,穿白衣服并化身兽形的神灵。它在“世界形成之九山神”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沃德巩甲山神。敦煌古藏文手写卷本中多次提到雅拉香波,说“雅拉香波乃最高山神”。
谢继胜的看法
谢继胜先生认为:事实上雅拉香波并不是藏区较大的山脉,而主要是由雅拉香波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雅拉香波雪山所在的雅隆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是农耕区。根据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人总是首先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事物。他们奉为神灵的自然物,最初是以自己活动范围以及视力所及的范围开始的。河谷地带的自然环境与古代雅隆部落先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位于这一地区的山峰是该部落率先神化的对象。同时,由于雅拉香波雪山滋润着雅隆的良田和牧场,人们直接从雪山获得利益,从功利目的出发,雅隆部落奉雅拉香波为最大山神。此后,随着雅隆部落与其他部落的交往联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壮大起来,最后终于取得整个吐蕃的政权。因而他们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众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而成为最高神灵。
山神的法力
山神有无比的法力,可以摧毁岩石,引发洪水,甚至可以化身为白人与人交合生子。作为最高神灵,山神统领雅隆所有地方的保护神和土地神。雅拉香波山神有妻子儿女。山神的妻子叫朗勉托吉普玉,是天界女神的首领,一身淡红色,右手持闪电,左手握冰雹,骑着闪电飞行。
【青唐古拉山神】
念青唐古拉山神,又叫唐拉雅秀、唐拉耶秀或雅秀念之神,它是大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统治神。这些山脉绵延几百公里,穿过罕无人迹的藏北地区。念青唐古拉山神只是“十八掌雹神”的成员之一,不是十八雹神的头领。念青唐古拉山神有三种身相,第一种是身穿白衣,头戴白巾的白人,右手持马鞭,左手持一短剑,坐骑是一匹白马;第二种是身穿精玉做成的铠甲,缠上黑熊皮,头戴精玉做成有白沃图案的头盔,佩带寒光闪闪的铁剑,面色威严深沉;第三种是穿着水晶盔甲,挥舞一支白水晶长矛。
青唐古拉山神的祭祀和传说
念青唐古拉山神是藏北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统治神,这位山神最初是作为雹神被人们认识的,是掌管冰雹的十八雹神之一。行人经过唐古拉山时,都要进行焚香祭祀,并向山神敬奉各种供物。在神话中,念青唐古拉山神还被认为是财宝的保护神。有一份藏文山神祈愿颂文中说,念青唐古拉山神是沃德巩甲山神与一只玉鸟所生之子。是“念”神首领。山神所住的地方叫达姆秀那姆,如同绿玉一般的鹰在上空飞翔,那儿充满了光明。就是冬天也如同春天一样翠绿。念青唐古拉南缘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叫纳木错,藏北的牧民认为纳木湖里的神女就是山神的妻子。
相关记载
藏学家格勒博士在其著作《藏北牧民》一书中撰文称:西藏藏北民间信仰的崇拜中以神山最为突出。神山在牧民的思想意识中有着非常重要、神圣的位置。它是牧民们现世护佑之神。俗称“域拉”,意为土地神。
【对神山的称呼】
藏北安多地区的牧民对神山有以下几种称呼:“赞日”、“拉日”、或“习搭”等。冈仁波齐在藏北牧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过去,安多多玛部落的牧民常举家成群结队地前往冈仁波齐朝山,一去就是数月甚至几年,一些人还在冈仁波齐一带长期定居。这种集体的朝拜神山的活动甚至影响到噶厦政府在牧区的税收,以至于黑河宗本曾专门责令玛本去追捕朝山的牧民。朝拜比较著名的神山,在时间上有一定规矩。牧民一般在藏历马年转冈仁波齐,猴年转“杂日”。
【转神山的日子】
每年藏历七八月间,是安多多玛牧民转神山的日子,当地话称之为“日苏”,意为“祭山”。按照习惯,只有男子可以去转神山,女人不能去。牧民一般在举行赛马会的日子里转神山。转山前要请僧人念经,然后依顺时针方向或骑马、或步行转神山。转神山时要在山上煨桑,放置刻好的玛尼石,并向神山献哈达,还要向山上撒放酥油、奶渣、牛毛绳、藏刀甚至银元、绿松石、珊瑚、玛瑙等物品来敬神,据说十几年前还可以在拉日神山上拾到银元、藏刀等物品。
安多多玛部落的牧民一般不在神山上打猎。虽然并没有不允许在神山打猎的禁令,但是牧民们不愿打,也不敢打。神山上的植物和矿物可以采集来做藏药,据说制成的藏药疗效特别好。但上神山采药前必须祈祷、煨桑。由于神山的山顶一般相当陡峻,还有积雪,所以一般也没有人去攀登。据说有的牧民每天晚上要磕头朝拜神山。
藏区的神话不是遥远的过去,今天依然活在人们的心里。你的足迹所到之处,随处可见祭祀山神的神殿,随风飞舞的经幡和芬芳四溢的桑烟。
在甘、青一带藏区,每逢良辰吉日或喜庆之时,各家要派一人赶赴高山密林间,进行供奉、祈祷山神,这种祭祀山神的活动都是在丰收的秋季举行。这一天,按照古老的游牧民族的传统,人们从各家收取粮油等食物,到野牧地上聚餐,用食品和牺牲供奉山神,祈求草木旺盛,牲畜兴旺,最后就把供品象征性地分给各家各户。不仅如此,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境内有一座大山叫“夏吾岗”,当地人奉这座山为神山,不仅举行祭山活动,而且当地人的名字亦多取山神“夏吾”之名,如夏吾才让,夏吾扎西,夏吾吉等,表示对山神的敬仰。
第一城隍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冈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城隍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城隍的起源与形成】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自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又从好的变成坏的,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从为民众欢迎、爱戴的到被民众所嘲弄和唾骂的过程。
【城隍庙的历史】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杨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塑像与配神】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