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第一间中资背 景的中信泰富闯入香港十大财阀之列,10年8年之后这类公司成为十大财阀 者可能性大幅增加,只要按资本主义游戏方式加入竞争,加冕不难成功。”      荣智健自称他是香港新一代富豪,喜欢追求富豪生活。他的坦率颇得香 港记者的好感。      文希先生在文中说荣智健,“他不讳言喜欢开快车,住舒适的房子,拥 有加拿大和英国房产物业,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车和房车、高级音响,也 收集古董和字画,兴趣广泛;此外他也喜欢打高尔夫球、钓鱼、赛马,喜欢 过优裕生活,且从小就这样。”      荣智健那匹名叫天潢的马,是他1993年花100多万港元买来的,他由此 而成为皇家马会马主、马会会员。该年10月31日,福星高照,荣智健赌马, 赢得3700万港元彩金。      荣智健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豪宅,比赌王何鸿桑的还要气派。那是一幢英 式古典风格的新建筑,地盘面积90英亩,地价及屋价约合4600万港元。确 凿消息是荣智健自己透露的。豪宅尚未竣工,就常有记者去拍照,刊于加国 与香港的报刊。荣智健在英国的度假私邸,是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的乡间桦 树林别墅,该别墅占地700英亩,曾接待过法国戴高乐总统和美国肯尼迪总 统。      荣智健高兴时,会把他在英国、加国的私邸照片给人看。对来自某些方 面的批评,荣智健说:“我根本不在乎!由他们去讲吧。”他还说:“我本 来就是资本家后代,应该比一般的人会赚钱花钱。”      据海外传媒称,荣智健在数年前已脐身香港超级富豪之列,个人资产约 有50亿港元。至少荣智健算得上最敢言富露富的一个。      荣智健生意场外的交际圈,皆是香港本地的名流世家。      这是香港都市大榕树下的小景,这个街头小乐团的一大特色是乐器中西 合璧。 
… 页面 159…

                    第八十章 举世瞩目 心态各异迎九七      1997年香港将回归中国。英资凯瑟克家族先将怡和迁册百慕大,后又取 消在港的上市地位。怡和震荡,迁册成风,连香港第一财团汇丰也迁册伦敦。 华资中,何东家族、张玉良家族大淡出。有人预言,香港将会成为空港。情 况真那么严重吗?这必须从整体上看,才能得出结论,请看各家财团将如何 打算                                 香港历任总督      任别        姓名              任期                     备注      1。 钵甸乍               1843—1844年              又译璞鼎查      2。  戴维斯              1844—1848年      3。  文含               1848—1854年              又译般舍      4。  保陵               1854—1859年      5。  罗便臣              1859—1866年              全名是夏乔士·罗便臣      6。  麦当奴              1866—1872年      7。  坚尼地              1872—1877年      8。  轩尼诗              1877—1883年      9。  宝云               1883—1887年              又译宝灵      1O。德辅                1887—1891年      11。 罗便臣              1891—1898年              全名是威廉·罗便臣      12。 卜力               1898—1904年      13。 弥孜               1904—1907年      14。 卢押               1907—1912年      15。 梅轩利              1912—1919年              又译梅含理      16。 史塔士              1919—1925年      17。 金文泰              1925—1930年      18。 贝璐               1930—1935年      19。 郝德杰               1935—1937年      20。 罗富国              1937—1941年      21。 杨慕对              1941—1947年      22。 葛量洪              1947—1958年      23。 柏立基              1958—1964年      24。 戴麟趾              1964—1971年      25。 麦理浩              1971—1982年      26。 尤德               1982—1986年      27。 卫奕信              1986—1992年      28。 彭定康              1992—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 民统治将成为历史。中国政府将实行“一国两治”的方针,九七后的香港, 将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自从1982年起,信心危机波动了10多年,当时有人预言,香港经济将 会一泻千里。      1982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1857。28亿港元,人均3。53万港元;1991 
… 页面 160…

年,本地生产总值6411。36亿港元,人均11。14万港元——10年间增长3倍 多。香港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到1994年,对外贸易额达3100多亿美元,仅 在美国、欧共体、日本、加拿大之后,排名为世界第五。      香港的外汇储备,1994年底为4080亿港元,较1993年上升了17。2%, 香港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七位,人均次于新加坡,占世界第二位。      香港是东方明珠。九七后的香港,还能保持过去的繁荣吗?      香港回归中国,不是突如其来,而有着长达10多年的过渡时期。纵观整 个香港商界在过渡时期的态度及行动,就不难作出较准确的预测。                                     英贸淡出      香港的英资集团,70年代主要有汇丰、怡和、太古、和记黄埔、会德丰、 嘉道理等六大综合性企业,资产占各国在港资产的首位,一向在某些经济领 域占据垄断地位。      80年代起,华资崛起,英资信心不足,投资失误,和记黄埔、港灯、九 龙仓、会德丰等大型英资集团落入华资手中,英资的整体实力大大削弱。90 年代初,英资持有的证券,只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30%,目前仍在外资中居 首位。      1984年3月28日,怡和突然宣布迁册百慕大,注册一间新的怡和控股 有限公司,这使得一间最老的香港公司变成一间彻头彻尾的外资公司。      怡和的迁册第二步,是1991年,把第一上市地位迁至伦敦,在香港只保 留第二上市地位。      怡和大淡出的第三招是从1994年12月31日起,终止上市公司旗舰恰和 控股与怡和策略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暂保留置地、文华、牛奶在香港挂 牌,若全部除牌,香港的股市总市值丧失6%。      怡和真的会彻底淡出香港吗?财经人士分析,怡和只是买政治保险,将 自己置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怡和董事鲍威尔说,怡和在过去5年只出 售74亿资产,而总资产仍在1500亿港元以上,怡和在1992年有62%盈利 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在内地有50家联营公司。怡和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呆了 160多年,怎么舍得放弃这块好赚钱的“风水宝地”?      怡和大班李舒说:“怡和只是分散投资,减轻风险,并未真正走资。”      怡和刮起的迁册风,对香港企业影响不小。据1990年12月18日《明报》, 香港的上市公司,至这年11月份,已有77间迁册(分别迁往开曼群岛、英 国、百慕大)。它们分别是:      银行金融类:怡策、第一太平、第一太特、瑞福、道亨集团、F。P。BANC、 泰盛、汇丰、亚洲金融。      地产类:保华、置地、香港兴业、大宝、中娱、华置、爪哇、世纪、国 泰城市、百利保、富利国际、汤臣、大昌、惠泰、新昌国际、鹰君控股、远 展、广生行、海裕实业。      工业类:通用电子、卜蜂、德昌电机、实力国际、怡南、ASM太平洋、 品质、爱美高、乐声电子、依利安达、南洋纱厂、罗氏国际、伟易达、嘉华 国际、冠亚、讯科、建生实业、开达、远生、升冈、新创见、瑞菱、彩星、 台兴、玫瑰、王氏工业、万威、隆辉、Crusader、Uniworld。      综合企业类:名力、怡和控股、长江国际、其士、其士商业、华基泰、 
… 页面 161…

万邦航运、宝威、香港地毯、王氏港建、仁孚、华光船务、海嘉实业。     酒店类:文华东方、富豪酒店、百乐酒店。     销售、传播类:牛奶国际、星岛、连卡佛。     该报称:“目前香港1/3上市公司都在海外注册。”     汇丰集团是香港最大集团公司,一直行使准中央银行的权利。      1990年,汇丰透过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而“巧妙”把总部从香港迁往伦 敦,名正言顺成了英资公司,新注册的公司叫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汇丰银行 成为它的全资附属机构。     汇丰收购米特兰后,总资产达2。1万亿港元,在全球68个国家拥有3300 间分行,脐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汇丰变相迁册,港人担心汇丰将是个国际 银行,而不是以香港为主的国际性银行。     汇丰大班浦伟士反复强调:“重组绝无减低本集团对香港的承诺,而本 人相信在1997年前后,香港将继续有出色的经济表现。”      目前还看不出汇丰淡出香港的其他迹象,汇丰只是为自己筑了一道“太 平门”。至于香港第二大英资银行渣打,原就是在英国注册的银行。     貌视汹涌的迁册风,并非把所有的大英资集团卷去。老嘉道理生前多次 表示:“我们就是香港人,从小在香港,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嘉道理家族, 两次割肉捍卫大酒店,可见其立足香港的决心。     香港的四大洋行,和记黄埔、会德丰落人华人之手,怡和迁册,“四行” 历史结束,唯剩太古一家在港撑门面的大英资洋何。     太古的控股公司在伦敦,但注册地点仍在香港。太古系上市公司市值, 在香港英资中排第二,1994年为1070亿港元。     太古大股东施怀雅家族表示,他们不会效仿怡和迁册除牌。太古将继续 以香港为基地,以内地和台湾为发展重点。     太古的业务分房地产、航空、贸易、实业四大部分。以航空业为例,国 泰在1991年已拥有波音747客机49架,预计到1997年,增加11架波音777 客机。     大古为了顺利过渡到九七以后,积极与中资合作。1987年,大古将国泰 的12。5%股权售予香港中信;1992年,又将10%股权售予中国航空公司和 中旅集团。                                   外资抢滩     据港府公布的资料,1986—1988年这3年间,香港新增大额投资总额达 2410。2亿港元,其中外资占742。5亿港元,而香港企业的海外投资为617。2 亿港元,资本输入超出资本输出125。2亿港元。      1989年北京风波使香港的信心危机达到顶点,传媒大肆渲染的“恐共 症”如瘟疫袭击整个业界。就这一年,香港的大额投资总额仍达到历史高点 1159。1亿港元,外资流入331。7亿港元,港资流出333。9亿港元,资本输 入输出大致接近。     数据是“信心危机”的最好诠释。     港府列出的“外资”项,包括除本地资本的一切境外资本。为叙述方便, 本章把外资分为多项,东南亚侨资,第77章曾作专门介绍;中资在本章下一 节述评;本节仅简介几项数额较大的外国资本。 
… 页面 162…

     到1994年底,外商直接投资香港金额累计已逾500亿美元,其中美商投 资占150亿美元。从整体来看,在港美资实力次于华资、英资和中资,但在 制造业、电力的投资居首要地位。其中,参与香港电力建设的投资达212亿 港元之巨。      美国在港公司有900多家,大型的多在金融业,其中纯美资银行有20 家。      香港美国商会会长马畋指出,香港主权九七移交中国并不构成美商在港 投资的忧虑,香港拥有联系亚洲南北的特殊位置,是中国开放的窗口,这是 亚太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      日资的实力,在港仅次于美资,从80年代至1994年底,累计投资130 亿美元。      日商投资主要在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百货零售业等。其中发展势 头最猛的是日本银行业,1988年,纯日资银行28家,其他金融机构有30多 家;1989年,日资金融机构总资产高达23840亿港元。      相对美资、日资,澳资规模较小,占香港各类资本的5%左右,但影响 不可低估。      澳商一般不做长线投资,多从事证券、房地产的收购炒卖,风生水起, 轰轰烈烈。典型的有庞雅伦的奔达集团,梅锋报业集团,还有华裔澳商李明 治的联合集团,等等。他们进港借壳上市,离港便售壳退市。这种狙击式的 经营手法,引起香港业界的广泛注意。      从整体看,外资投资香港,多着眼未来。目前,外商投资香港的最大障 碍,是地价房租太高,德国西门子总裁葛庭嘉考察香港后指出,若这种状况 不改善,将会使很多外商裹足不前。                                    中资猛进      至1995年中,在港的中资企业已达1723家之多,累计投资超过250亿 美元,成为仅次于英资的香港第二大外来资本。      国务院两次批准内地国企来港招股(H股),目前,在港中资和国企的 上市公司达61家,以1995年4月市值计,总市值达到934亿港元,占港股 总市值的4。3%。其中,中信泰富已成为市值400亿的大型蓝筹股,粤海集 团(直属广东省政府)旗下的粤海投资也以近百忆市值跻身成份股之列。      经10年发展,中银集团的资产由1007亿增至7000多亿港元,存款总额 4300多亿港元,在港分支机构达350多家,中银集团在香港银行集团中排第 二位。      据香港传媒报道,中资企业经营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的22%;中银 集团存款额占全港存款总额的23%,贷款占7,8%;保险费收入占22%; 运输承办货运量占25%;中国旅游的业务量占50%;政府建筑工程承造量占 12%。      虽然中资已成为香港第三大资本,但在各类资本中,效益普遍比较差。 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处长鲁建华解释道:中资企业来港初期均需要有一段 适应过程,因为香港政府既不干扰、也不保护企业的运作,企业只有独立发 展。      香港的一些财经报刊,批评中资只讲速度与规模,而忽视管理与效益, 
… 页面 163…

使得相当多的中资企业盈利欠佳。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总干事安继涛强调:这只是个别情况,大部分中资企 业均抱长远发展的目标,且经营运作良好,仅有极少数企业出现亏损,而长 期赔本的企业,最终难免倒闭。      香港某些报刊,指出一些中资机构有“坐大”的思想,认为香港马上要 为中国政府接管,而它们是政府的“官办”企业,就应该高人一等。这种状 况引起香港民间商人的不安,尤其是国外投资家,担心他们的企业会受到歧 视性监管。     持这种思想的中资机构,只是极个别的。对此,中国政府人士多次重申, 香港一贯奉行的对各国各地区的在港企业一视同仁政策不变。      1995年,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副主任兼秘 书长鲁平,在美国西雅图向美商界发表演说时特别强调。      “中资现在和将来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并且平等地与其他资本 竞争。中国政府充分意识到,如果破坏了香港的游戏规则,就将损害香港的 繁荣稳定。让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中资公司,到香港完全照资 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方式去竞争,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仍在学习 之中,但中央政府已对中资公司多次强调,如果他们在香港违反了当地的法 律,那么他们将与其他人一样受到法律的惩罚。”     在港的中资公司,能稔熟香港的游戏规则,并取得惊人业绩的首推中信 泰富。1995年8月3日,香港中区添马舰地皮开标,中泰及中信以33。51亿 港元一举中标,高出第二标王龚如心华懋集团标价8亿港元,全港轰动。      添马舰号称中区地王,临维多利亚港。中泰及中信将在此兴建写字楼大 厦,部分楼层作为集团总部,大部分出租,大厦预计1998年底竣工。       《信报》刊文称:“中信的举动反映中资公司看好香港前景,对整体大 市有正面影响。”     从本质说,台资也是中资,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习惯上把中国内地资 本称中资,台湾省资本称台资。     近10年来,台资涌向香港渐成潮流,日益受到香港商界的注意。仅 1988 年上半年,台湾投入香港的资本超过50亿港元,到1995年中,香港新增台 资累计约400多亿港元。      由于与香港经济机制大致接近,台商进港,通常部能很快地融入香港商 界。台商的投资方向,多是购买并兴建酒店、住宅、大厦,或从事零售、运 输、加工、金融等行业;少数从事炒卖证券、外汇、地皮物业。从整体看, 长线投资多于短期投资。     据香港台湾贸易协进会负责人称,台商来港发展,一方面是香港经济政 策宽松灵活,回报率高;另一方面是香港紧连内地,是投资内地的理想跳板。      台商大都对内地持一定的戒心,内地广阔的市场,巨大的经济活力,又 莫不令台商神往。香港台湾贸易协进会的大部分会员表示,九七年后香港回 归,不会影响他们投资香港。                                    华资趋稳      香港华资,在香港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与英资一道,是香港最重要的资 本。 
… 页面 164…

    70年代前,华资处于弱势,随着以地产商为中坚的华人资本崛起,到80 年代中开始撼动英资的霸主地位。      1986年初,香港《信报》编制香港10大家族财团徘行榜,李嘉诚居首 位,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屈居第二。这10大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占香港 上市公司总值的56。02%,其中,华资家族占7家,英资家族占3家,分别 占总市值的34。88%与21。14%。     这一惊人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和记黄埔、港灯、九龙仓、会德丰等大型 英资集团,分别落人华商巨头李嘉诚、包玉刚之手。     不过从华资英资在整个上市公司的实力对比看,华资所控上市公司市值 接近总市值的1/3,而英资略高于1/3。     这仲对峙长达10年而无大大变化。      1992年6月30日香港10大家族财团上市公司市值,占总市值的52。95 %,其中7家华资占31。74%,3家英资占20。85%。汇丰集团和香港电讯这 两家非家族公众公司在英资手中,它们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分别排第一、第二 位。因此,英资上市公司仍略处优势。     从1996年初起,英资怡和系的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取消在港的第二上市 地位 (置地、文华、牛奶暂时在港挂牌),这样,华资英资在上市公司中的 资本大致相等。     在非上市的中小企业中,华资占绝对优势。因此,在整个香港经济领域, 华人资本排首位。     香港的信心危机,英资受的冲击很大,华资受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80年代起,华资大举进军海外,有半数以上的华资富商在海外注册了公 司,或购置了物业。人们很难分辨是纯商业行为,还是出于政治因素。       《纽约邮报》1993年12月12日刊文道:“为数150家到200家来自香 港的家庭,每家以数百万美元的价钱,在高级的中央公园大道及第五大道一 带,购买上好公寓。”     该报称纽约高级豪宅成交4成以上是香港买主,在香港买主眼里,全美 房价最高的纽约高尚住宅区的豪宅,比香港同等的豪宅便宜了3—4倍。因 此,“近年来香港华人来美置业,也不纯然是出于担心香港前途的政治考虑, 多半倒是出于以商业为出发点的投资判断。”     百亿超级富豪中,公认的大淡出有何东家族、张玉良家族。      1984年,何世礼将家族经营了54年的《工商日报》关闭。对于家族物 业,一是大量出售套现,如工商日报大厦、东兴大厦等;二是将物业转由在 海外注册的外资信托基金管理,使物业成为外资在港的不动产。     据香港传媒报道,越迫近九七,何家的行动越急迫,1994年卖掉旺角的 东平大厦、东安大厦;1995年开春不久,又将深水湾道35号的古堡式豪宅 卖掉,售价2。7亿港元。买家是个未透露姓名的秘密富豪,记者几经周折“刺 探”,方知是嘉里集团主席郭鹤年。     何东家族物业管理人何世礼,是台湾国民党退役上将,他对共产党持有 戒心,可以理解。      张玉良家族大淡出,大概与家族财产纠纷有关。      1985年除夕日,他突然宣布将他手中的40%会德丰股权售予包玉刚,为 包氏收购会德丰扫消了最大障碍。      1989年,张玉良一气售出22幢商场住宅。据悉,张玉良已在澳洲注册 
… 页面 165…

了公司,购置了豪宅,在港未动的财产,均注入澳洲的家族公司。      何世礼、张玉良都不承认大淡出。      无独有偶,其他迁册或另到海外注册子公司的华商,也都不承认走资。      真正下决心走资的只是极少数,华商中的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脚踩两 条船,可进亦可退。香港是华商扎根成长的地方,有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