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清冷渊消铄。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上肩循臂 。会肩 天 。交出足少阳之后。过秉风肩井。下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会交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络绕于心包络。乃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附右肾而生。其支行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经翳风脉颅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睛明。屈曲耳颊至 。会颧 之分。
其又支者。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 。却出至目锐 。合瞳子 。循丝竹空。
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相火之有余于上也。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阳加于阴。则汗出也。目锐 痛。颊肿。
耳后肩 肘臂小指次指。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人迎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二经脉第十
三焦诸穴歌
属性: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通连。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铄 会。肩 相联。天 处天牖之下。翳风让 脉居先。颅囟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和 接焉。耳门已毕。经穴已全。
卷二经脉第十
三焦诸穴歌
属性:无名之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阳池腕上之陷中。外关腕后方二寸。
腕后三寸支沟
容。腕后三寸内会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着。天井肘外大骨后。
骨罅中间一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渊。消铄对腋臂外落。 会肩前三寸量。肩 上陷中央。天 缺盆陷处上。天牖天容之外旁。(天牖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翳风耳后尖角陷。(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 脉耳后青脉现。(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颅囟亦在青络脉。角孙耳廓中间上。耳门耳前起肉中。(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和 耳前动脉张。欲知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量。(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
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
胁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腋下为胁。胁又名 。曲骨之外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为气冲。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
胁骨之下为季胁。(属肝经穴名章门) 骨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足大趾本节后为歧骨。大指爪甲后为三毛。足少阳
胆经。起于目锐 之瞳子 。由听会过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悬厘上循耳。
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至颈。过天牖。行手少阳之脉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交出手少阳之后。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其支者。从耳后颞 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复自听宫至目锐 瞳子 之分。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 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当颧 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于胆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
至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穴。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过季胁。
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 。入上 中 长强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又自阳陵泉下于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五会侠溪。乃上入小趾次趾之间至窍阴而终。其支别者。自足跗面临泣别行。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少阳之气不升也。少阳主初阳之生气。故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平脉篇云。阳气长则其色鲜。
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少阳之动气为病。则厥逆而不升。故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少阳相火主气。足下反热者。火逆于下也。是为阳气厥逆之所致也。少阳属肾。故主骨所生病者。为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血脉留滞。则为马刀侠瘿。阳加于阴。则为汗出。阳逆于下。则为振寒。少阳主骨。故诸节皆痛也。
卷二经脉第十
胆经诸穴歌
属性:足少阳兮四十三。瞳子 近听会间。客主人在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前。率谷天冲见浮白。窍阴完骨本神连。阳白临泣目窗近。正荣承灵脑空焉。风池肩井兮渊液。辄筋日月京门联。带脉五枢而下。维道居 相沿。环跳风市抵中渎。阳关之下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穴。阳辅悬钟穴可瞻。
丘墟临泣地五会。侠溪窍阴胆经全。
卷二经脉第十
胆经诸穴歌
属性:足少阳兮四十三。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风池。积数陈之次序说。瞳子 近 五分。耳前陷中听会穴。客主人名上关同。耳前起骨开口空。颔厌悬颅之二穴。脑空上廉曲角下。(脑空即颞颔厌悬颅二穴在曲颊之下脑空之上)悬厘之穴异于兹。脑空下廉曲角上。曲鬓耳上发际隅。
(耳上发际曲隅陷中)率谷耳上寸半安。天冲耳后入发二。(耳后入发际二寸)浮白入发一寸间。
窍阴即是枕骨穴。完骨之上有空连。(在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须用记。本神神庭旁二寸。入发一寸耳上系。阳白眉上方一寸。发上五分临泣是。(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发上一寸当阳穴。发上寸半目窗至。正营发上二寸半。承灵发上四寸谛。脑空发上五寸半。
风池耳后发陷寄。(在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至此计二十穴分作三折、向外而行、始自瞳子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阳白会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临泣风池是一折、缘其穴曲折多、难以分别、故此作至二十次第言之、歌曰、一瞳子 二听会、三主人兮颔厌四、五悬颅兮六悬厘、第七数兮曲鬓随、八率谷兮九天冲、十浮白兮之穴从、十一窍阴来相继、十二完骨一折终、又自十三本神始、十四阳白二折随、十五临泣目下穴、十六目窗之穴宜、十七正荣十八灵、十九脑户廿风池、根据次细心量取之、胆经头上穴吾知、)肩井肩上陷中求。大骨之前一寸半。(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陷中)渊液腋下方三寸。辄筋期下五分判。期门却是肝经穴。相去巨阙四寸半。日月期门下五分。京骨监骨下腰绊。(监骨下腰下季胁本挟脊肾之募)带脉章门下寸八。五枢章下寸八贯。(五枢去带脉三寸季胁下四寸八分)维道章下五寸三。居 章下八寸三。章门缘是肝经穴。下脘之旁九寸含。环跳髀枢宛宛中。(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屈上伸下取穴同。风市垂手中指尽。膝上五寸中渎逢。
阳关阳陵上三寸。阳陵膝下一寸从。阳交外踝上七寸。外丘踝上六寸容。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阳辅通。踝上三寸悬钟在。丘墟踝前之陷中。此去侠溪四寸五。却是胆经原穴功。临泣侠溪后寸半。五会去溪一寸穷。侠溪在趾歧骨内。窍阴四五二趾中。(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内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为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反小于人迎也。
三毛后横纹为丛毛。髀内为股。脐下为小腹。目内深处为系。颃颡。 上窍也。足厥阴起于足大趾丛毛之大敦。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前一寸之中封。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至膝关曲泉。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府舍之分。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曲骨中极关元。复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于胆也。
又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云门渊液之间。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
上出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
其支行者。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里交环于唇口之内。其又支者。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行食窦之外。本经之里。上注肺。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是在厥阴之动气。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甚则嗌干。面尘脱色。盖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厥阴之化气病也。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厥阴之本气病也。是主肝所生之病者。胸满。呕逆。盖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行气于经。肝所生病。则肝气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满呕逆也。肝主疏泄。肝气虚。则飧泄遗溺。实则闭癃。狐疝。随经脉昼夜出入之疝也。为此是动所生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反小于人迎也。以上论荣气生于中焦。从肺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外内上下相交。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周而复始。环转之无端也。
卷二经脉第十
肝经诸穴歌
属性:足厥阴。一十三穴终。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宫。袭阴包于五里。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期门可攻。
卷二经脉第十
肝经诸穴歌
属性:足大趾端名大敦。(内侧为隐白外侧为大敦)行间大趾缝中存。太冲本节后二寸。跟前一寸号中封。
(足内踝骨一寸筋里宛宛中)蠡沟踝上五寸是。(内踝骨前上五寸)中都踝后七寸中。(内踝上七寸骨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阴包膝上方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侧必有槽中)气冲三寸下五里。(气冲上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阴廉冲下有二寸。羊矢冲下一寸许。
气冲却是胃经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横骨端尽处。相去中行四寸止。章门下脘旁九寸。肘尖尽处侧卧取。期门又在巨阙旁。四寸五分无差矣。
卷二经脉第十
附督脉歌
属性:(经脉之循于身以前身以后者凭任督二脉以分上下左右)
督脉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始长强。舞腰俞兮歌阳关。入命门兮悬枢当。脊中束筋造至阳。
灵台神道身柱详。陶道大椎至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分。后项百会兮前项。囟会上星兮神庭。素 水沟。至于鼻下。兑端交龈。交于内唇。
卷二经脉第十
附督脉歌
属性:督脉龈交唇内乡。兑端正在唇端央。水沟鼻下沟中索。素 宜向鼻端详。头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发际量。分为一尺又二寸。发上五分神庭当。发上一寸上星位。发上二寸囟会良。前项发上三寸半。百会发上五寸央。(在顶中央旋毛中两耳尖上、可容爪甲性理北溪陈氏曰、略近些北、犹天之极星居北、夫言一尺有二而其数只一尺一寸者何也、盖前后发际无穴而必以前后发际量起、则有一寸在也、)会后寸半即后顶。会后三寸强间明。会后脑户四寸半。后发入寸风府行。(项后发际入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止、即百会后五寸半也、)发上五分哑门在。(后发际上五分项中央宛宛中、仰头取之、入系舌本)神庭至此十穴真。自此项骨下脊 。分为二十有四椎。
大椎上有项骨在。约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长强亦不算。中间廿一可排推。大椎大骨为第一。二椎节后陶道知。第三椎间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须疑。第六灵台至阳七。第九身内筋缩思。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悬枢之穴奇。十四命门肾俞并。十六阳关自可知。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骨端长强随。(共二十七穴)
卷二经脉第十
附任脉歌
属性:任脉二十四。穴行腹与胸。会阴始兮曲骨从。中极关元石门通。气海阴交会。神关水分逢。下脘建里兮。中脘上脘。巨阙鸠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宫华盖。璇玑上天突之宫。饮彼廉泉。
承浆味融。
卷二经脉第十
附任脉歌
属性: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石门穴。
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号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中脘脐上四寸许。脐上五寸上脘在。巨阙脐上六寸五。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华盖四八举。(四寸八分)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约四寸。廉泉颔下骨尖已。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中央行腹里。(行腹中央共二十七穴)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此论三阴三阳之气终也。皮脉肉筋骨。脏腑之外应也。脏腑者。雌雄之内合也。阴阳六气。本于脏腑之五行所生。气先死于外。而后脏腑绝于内也。手太阴之气。主于皮毛。是以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手太阴主气。气主熏肤泽毛。故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是以气不荣则皮毛焦。津液者。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淖泽于骨节。润泽于皮肤。气不荣。则津液去皮节矣。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矣。毛先死者。手太阴之气。先绝于外也。丙笃丁死。肺藏之气。死于内也。尚御公曰。按上古天元册文。丹 苍素元之天气。经于五方分野。合化地之五行。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五营运论曰。神在天为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人之立形定气。本于五行所生。故曰其生五。其数三。谓生于五行。而终于三阴三阳之数。是以所生病者。脏腑五行之病生于内也。是动者。六气之运动于外而为病也。然是动所生之病。皆终于三阴三阳之气者。脏腑五行之气。本于天之所化。故天气先绝。而后脏腑之气终也。朱济公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本经论人秉天地之气所生。配合天地阴阳。五运六气。能明乎造化死生之道。一点灵明。与太虚同体。万劫常存。本未尝有生。未尝有死也。张玉师曰。形谓之器。故曰无形无患。盖既成形器。未有不损坏者也。然此一灵真性。虽千磨百炼。愈究愈精。故佛老以真空见性。
灵素二经。谓空中有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主血脉。故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随气行者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随脉气流行者也。
夫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髦者。血气之所生也。故血脉不流。则髦色不泽。面如漆柴。少阴气绝。
则血先死。壬笃癸死。心脏之火气灭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
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太阴之气生于脾。脾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于肌肉矣。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脉不荣则肉萎唇反。太阴之生气绝于外也。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少阴之气主骨。故气绝则骨枯。冬脉者。谓五脏之脉气。合四时而外濡于皮肉筋骨者也。夫溪骨属骨。肉本于骨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于骨。而骨肉不相亲矣。骨肉不相亲。则骨气外脱而齿长矣。夫肾主藏精而化血。发者。血之余也。发无泽者。肾脏之精气绝而骨先死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者肝脉。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气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
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一日半死矣。
此总结五脏五行之气。本于先天之水火也。心系上系于目系。目系转者。心气将绝也。火之精为神。水之精为志。神生于精。火生于水。故志死而神先绝。所谓生则俱生。急则俱死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于天地始生之数也。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此言六腑三阳之气终也。阴阳离合论曰。未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三阳之气。根于阴而出于阳。是以六阳将绝。则阴与阳相离矣。离则阳气外脱。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而阳气终也。三阳者。应天之气。是以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终天运之一周。尚御公曰。此章与本经终始篇。素问诊要经终篇。大义相同。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荣气乃满。而经络大盛。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此申明十二经脉之血气。与脉外皮肤之气血。皆生于胃腑水谷之精。而各走其道。经脉十二者。六脏六腑手足三阴三阳之脉。乃荣血之荣行。伏行于分肉之内。深而不见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盖胃腑所生之血气。精专者独行于经隧。荣行于十二经脉之中。
其出于孙络皮肤者。别走于经别。经别者。脏腑之大络也。盖从大络而出于络脉皮肤。下行者。从足太阴之络。而出于足 之街。故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上行者。从手阳明少阳之络。注于尺肤以上鱼。而散于五指。故曰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谓行于皮肤之气血。从手阳明少阳之大络。散于五指间。复从五指之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