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

 2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

    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

    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

    ——马克思

    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

    ——恩格斯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

 3

    目  录

    前 记〔1〕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1〕“略通国学”与评说孔子〔24〕思想主流与精神方向〔47〕新民学会〔94〕毛泽东怎样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19〕

    关于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一些看法〔135〕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开拓新的领域〔192〕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实践〔201〕庐山会议的由来〔209〕庐山会议的教训〔220〕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235〕

    〔附录〕向新民学会的先辈学习〔265〕

 4

    前 记

    收入本书的十二篇文章,短者几千言,长者几万言,除两三篇为旧作的改写外,都是近年新作。

    80年代初,我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早年的思想初恋,似乎在晚年又燃起了某种“怀旧”之情。这就是说,毛晚年的“左”的错误思想及其实践,同早年思想性格也是很有关系的。这种明显或不明显的渊源,细心的读者自会感到。

    当代中国和每一个大陆的中国人,同毛泽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胜利与失败,正确与错误,前进与后退,欢乐与痛苦,乃至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等,都是同毛泽东分不开的,真是荣辱相关、生死与共。毛去世已十六年了,他的光辉——毛泽东思想仍照耀着我们,可是他的阴影——晚年“左”的错误思想也还笼罩着我们。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说,我们主要还是防“左”

    ,“左”是根深蒂固的。过去从反右到“文革”二十年的“左”

    ,同毛泽东直接相关,是他发动和领导的。因此,中国要前进,要现代化,要搞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同根深蒂固的“左”一刀两断,永远告别,否则就难以顺利前进,甚至可能倒退。毫无疑问,这就需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同时,彻底弄清楚毛

 5

    2前 记

    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及其根源,从这个笼罩着我们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这就是我写这些文章并集结出版的原因。

    就我个人来说,50年代初,曾利用自己工作中的方便和业余时间,写过一本《毛泽东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在国内有过很大影响,国外也有影响;1980年此书出过增订再版;今年又出增订三版(改名《早年毛泽东》)

    ,与此同时还出了一本“姊妹篇”——《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所以可以说,我对毛的早年是有研究的。至于晚年,一种“百载难逢”的机遇,使我在“大跃进”时期一直生活在大风大浪的漩涡之中,有许多切身体会,1959年庐山会议后又尝“左”害二十年(我写有《庐山会议实录》一书,于1989年出版)。所以可以说,对毛的晚年,我比一般人多一些亲身感受。我们都生活在20世纪,生逢其辰,何等幸运,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可以说,本世纪的前五十年是战争与革命,后五十年是冷战与发展,世界如此,中国亦如此。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们自己的种种亲历,包括所见所闻,总应当不再如入五里雾中,而应当心明如镜才好,否则,岂不糊里糊涂过一辈子或半辈子!

    何况也只有这样,才能鉴往知来,有所趋避,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我是怀着这样一种想法和心情,来了解毛泽东的晚年,并对其“左”的错误思想作些探讨的。在《关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实践》(系《晚年毛泽东》一书序言)中,我说过,“在毛泽东的研究中,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而且是过去研究得最少的,是他晚年思想与活动(主要是晚年”左“的错误思想)的研究。因为这位曾经凝聚着中国人

 6

    前 记3

    民的危难、希望和力量的伟大人物,在他晚年长时期中,确实犯了很大的错误,给他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也为他自己造成历史的悲剧。关于毛泽东尤其是他的晚年,国外有许多学者正在进行研究,而且起步比国内还要早一些。

    对比之下,我们确有某种惭愧之感;对于这位巨人的研究,难道我们反而落在外国人的后面吗?“

    也算以身作则吧,于是有了《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这篇长文。

    它的产生过程简单说几句。

    1988年尾,一批中青年党史研究者邀我座谈晚年毛泽东,后来将录音记录给了我。

    直到去年,我才断断续续整理成文,先后五稿,越整越长。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励,加了个帽子,最后定稿。生平为文谨慎,这篇长文当然更是慎之又慎。定稿曾请几十位友好、学者专家和我敬仰的前辈审阅,有十多位同志除随手修正文字外,还另写了意见与我,有的长达三四千字,使我十分感激。大家的一致意见是,应尽快发表出来,这就使我决心将此文编入集中。

    李 锐一九九二年七月于北京医院

 7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A

    本书的任务是从尽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来叙述毛泽东早年的读书生活,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在湖南的早期革命活动。

    时间的跨度是从17岁以前在韶山的岁月开始,直到1923年春前往上海党中央工作为止,也即是30岁以前特别是20岁到30岁这关键的十年时间。因此,这本书也可名为“30岁以前的毛泽东”。一个人在30岁以前可说是青年时期,即从人的整个一生来说,一般还未进入成熟时期。可是青年毛泽东是比较早熟的,这同时代和环境有关,更同他本人的好学储能和刻苦锻炼有关。毛泽东伟大的一生,是从他不同凡响的青年时期开始的。现在我们就此再作一个简要的回顾:这个历史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的伟大成功和晚年错误也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即17岁以前,是在他的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农村中度过的。

    他家祖辈务农,父亲是一个识字不多、精明能干、亦农亦商的富农,只希望长子稍识文墨继承家业。

    因此,毛泽东自幼的身份是小学生兼小长工或小长工兼小学生。作田与读书,他更好读书,前后六年私塾,四书、《左

    此文为《早年毛泽东》一书的“结束语”。

    A

 8

    2毛泽东早年的道路

    传》等能背诵如流。虽说这些经书枯燥难懂,其实自幼熟读就近似电脑的软件储存,成年后自便于应用;何况经过六年师范,老师指点和自己钻研,对之作了进一步的消化。

    这些孔夫子的书,显然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

    (这从五卷《毛选》中可以证实)。经书难懂,他最爱读的是《三国》、《水浒》、《西游》这些民间流传的小说,熟记其中的人物故事,倾心于造反的下层英雄。同时《纲鉴易知录》这类简明历史读本,则逐渐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历史嗜好。读书认真,“小长工”的劳动也是认真的,犁、耙、栽、割,样样都在行,而且跟人争胜,抢干重活,13岁就在田地里当一个整劳力使唤。这样,自幼养成山区农家子弟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畏艰难,就靠双手。母亲的慈祥和乐于助人,更影响儿子同情贫弱,兼爱众生。同农民的这种天然关系,促使他一生了解农民,尊重农民,不失农民本色。好读书不仅培养了记忆力,也提高了领悟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幼善于思考。养成一种自解疑难的习惯。如在《三国》、《水浒》中,怎么没有农民当主人公呢?纳闷了两年才想通:原来文官武将不必作田,是农民养活了统治他们的统治者。

    《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以及“中体西用”的改良主张,于是开始忧虑国家的现状和前途。以至三十年后,还能向斯诺讲述这本书的大要。辛亥前夕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遭到官府镇压,这个事件也使他难于忘怀,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站在受苦受难人民的一边。

    父亲的专制和刻薄,塾师的体罚和不讲理,使得这个从

 9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3

    不愿受约束的少年养成特别倔犟而好自行其是的性格,在家中有过“忤逆不孝”的抗争,在学塾有过“不服管教”的行为。由于以强抗顽,据理辩驳,他总得到胜利。看来,从劳动到说理,他都是从不服输且好胜到底的。生活中的最大胜利,是拒绝了父亲为他选择的媳妇;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胜利,是拒绝了父亲为他选择的职业——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

    经过亲友的帮助(他们看重这个可造之才)

    ,他终于离家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这可说是毛泽东一生的第一个转折:1910年秋,17岁时,离开了束缚身心的家庭和闭塞的山村,来到当年的一个新式学堂。在这个学堂虽然只读了半年,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由此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尤其喜读《新民丛报》,深受梁《新民说》的影响:“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这种必先“变化民质”的思想,同五四时期的“改造国民性”是一脉相通的。

    他还师法急切锐利、常带感情的梁氏新文体,写得一手好文章,获得老师“气宇非凡”的赞赏。但这个学堂仍不能满足求知渴望,他急于想到省会长沙这个新天地去。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不满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由此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和道路。

    同不能忘记广东一样,中国近代史不能忘记湖南这个地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都出在广东,林则徐、洪秀全也同广东有关。谭嗣同、唐才常、黄兴和陈天华都出在湖南,从王船山到谭嗣同,“趋时而更新”

    ,“因时而变法”

    ,经世致用,弃旧创新,形成所谓“湘学”实学学风,影响至大。湖南还出了个曾国藩,“保卫名教,收拾洪杨”

    ,传教与事功集

 10

    4毛泽东早年的道路

    于一身,所谓“中兴名臣,一代儒宗。”他也师承王船山,并刊刻传播《船山遗书》。不论其人如何满手鲜血,如何“忠诚的虚伪”

    ,列在他名下的“湘学”

    ,标榜“禹墨为本,周孔为用”

    ,“贵诚蔑浮”

    ,崇尚艰辛勤俭,影响也极大。两种政治方向截然相反的“湘学”传统,错综复杂结为一体。当年不仅一般青年学子,即志士仁人也方向不辨、主次不分。从梁启超、杨昌济到陈独秀、毛泽东都佩服过曾国藩。这种历史现象也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甚为复杂;反面中有正面,正面中有反面;非中有是,是中有非,其主次、轻重就看如何历史地辩证地对待。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就是这样一个新旧斗争特别剧烈而复杂的地方。谭嗣同、梁启超等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时,湖南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个省。唐才常自立军失败,时务学堂学生被杀害的达200多人。清末留日学生和同盟会会员也数湖南人最多。黄兴被称为革命的实行家,他领导了黄花岗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义是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

    为依托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种当年被世人称道的“湖南人精神”

    ,有其深远影响。

    正是在黄花岗起义时节,毛泽东到了长沙。这个有志于学的乡下青年,立即投入学生的火热斗争之中,在学校发表政见,剪辫明志。武昌起义时,他就马上投笔从戎,正式参军当兵,过了半年军营生活。这件事说明,革命形势到来时,革命与求学两事相较,前者对他是第一位的。他虽然还看不清辛亥革命实际失败了的原因(到办《湘江评论》时就清楚了)

    ,却觉得自己在军营中已无事可做,于是转而继续求学。

 11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5

    他是一个我行我素不受束缚的人,虽然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是旧社会头等进身之阶)

    ,很被学校当局欣赏,他还是从那呆板的课堂生活中退出来,跑到图书馆狼吞虎咽了半年,读自己爱读之书。读书是他一生最大嗜好。这时,严复译名著特别是《天演论》,以及其他西方书籍包括世界地图,使他进一步打开了眼界,不仅思考中国的问题,也思考世界的问题。

    从这些书籍中他受到近代启蒙教育,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认为必须以斗争、进化、自强、自立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和对待万事万物,包括个人;认为中国要救亡图存,只有“早日变计”

    ,“力今以胜古”。他自己回忆,“这是我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

    1913年春,已经快20岁了,由于经济不能独立,毛泽东只能违背心愿进了供膳宿的湖南第一师范,在这个学校勉强自己读了五年半,于1918年毕业。从1915到1918年,正是世界和中国大动乱的年代,湖南长期成为南北军阀拉锯的战场,课堂也是不平静的。他利用这个学校,专心于自己喜好的社会科学(不好自然科学)

    ,从国学(经典古籍)

    、诗文、历史、地理到哲学、伦理学,尤好哲学,中外古今或涉猎或专攻或全书抄录。还天天读报(这也是一生习惯)

    ,关注时事。

    总之,一心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改造社会的道路。他以此为己任,努力将自己塑造好;从学识、思想、能力到身体,力求向上,时有变易;不动笔不看书,每天写日记;生活极有规律,读书问难,锻炼身体,都按计划行事。他的思想随着时代前进,处在新旧交替的急剧变化之中。他自己对这段生活作了这样的评价: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我

 12

    6毛泽东早年的道路

    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毛泽东幸运的是,在这个并不称心的地方,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很好的同学。老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并重;同学勤学苦练,思想前进,以国家栋梁自许。他们都忧国忧民,怀有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志向。影响最大的伦理学教师杨昌济,国外留学十年,博通古今,学贯中西,批判分析,自成体系,而且以身作则,尽力教导学生立志复兴国家、改造社会,做一个光明磊落的有用人才。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有如朋友和家人。蔡和森这样,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好学深思,交换心得,不分彼此。他还不以周围几个知交为满足,敢作超凡脱俗、标新立异之举,刊登启事,广结校外同志。

    为砥砺品行,研究学术,集体互助,努力向上,在毕业之际,他们这一群时代精英,终于结成新民学会这样的进步团体;成立时的21人中,除罗章龙外,都是受教于杨昌济的一师学生。

    在这个学校,毛泽东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学识和才具,抱负和胆略。例如,他的异乎寻常的写作才能为老师赞赏,同学传诵,还在《新青年》上发表极有思想见地的大块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时,他做了有效的宣传鼓动;他主持学友会,锻炼同学的自治能力,活跃课外生活;他创办工人夜校,为失学的工人尽心服务;在南北军阀混战,一次长沙城短暂真空时,他领导“学生志愿军”巡逻护校,利用溃军不知虚实,竟缴了一支北军的枪械;为了解社会实情,他与好友以游学方式,在暑假中不花一文钱,周游洞庭湖滨五个县;他的“野蛮其体魄”的身体锻炼,冷浴、冬泳、露宿

 13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7

    等,多是常人所不敢为。这个为老师看重、同学敬佩的特殊学生,在一次全校学生“人物互选”中,德智体三个方面综合票数最多,为全校第一。这件事最能说明青年毛泽东是一个何等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说,他的社会科学尤其文史知识水平,当年就在大学毕业生中也是佼佼者。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过说明学校教育和学生本人的成绩。现在要说明的问题是,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今后的征途同苦难的中国前途,竟如此密不可分,结成一体。

    了解他的学生时代生活之后,使人深深感到,这同他离开校门时两个方面打下的基础有关:一是,他自己的学识才具和思想水平,已经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身体力行、知行结合的重现实精神,为他今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从事艰难复杂的革命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他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斗,而是结合了一班志同道合的亲密朋友,组织成一个战斗的团体,集体行动,共同作战。

    终于在湖南这个地方(也在法国勤工俭学运动中)为建立中国共产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确是现代中国历史的幸运。

    毛泽东在学校时还没有机会接触唯物主义,只能从古今中外各种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哲学中,加以分析批判和选择,同时在《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和个性解放的思潮影响下,树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

    他强调一个人要确立信仰和志向,首先要研究哲学和伦理学,这样才能抓住宇宙和人生的大本大源。他的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志向,是同改造哲学和伦理学的思想联结在一起的。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实现自我”

    ;极力主张“身心并完”

    ,

 14

    8毛泽东早年的道路

    “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

    ;十分强调个人主观意志的能动作用,即“个人精神主义”

    ;追求“独立所有”的道德完美境界,用自己的理想,唤醒国人,来改造这个旧世界。总之,具有救国救民“舍我其谁”这样一种英雄气概。

    他这种探究大本大源思想的另一特征,就是认为运动、抗争为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他从体育之研究,人皆乐“动”

    ,而得出“天地盖惟有动而已”这一理论观点,认为“动”是天地身心的本性。他对一切差异、对立、冲突、动乱,不仅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且持赞赏喜爱的态度;认为宇宙间水力、风力因遇地势之抵阻,而益增其奔猛、怒号;战国、刘项、汉武匈奴、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他的结论是:“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生所喜也。”在日记中写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也并非单纯从身体锻炼得来的偶感,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本源思想,并且是一贯身体力行,也为后来历史证明的他的人格个性特点。

    “以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实现自我为人生快乐,是青年毛泽东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特征。”

    “运动、斗争成了他的身心存在的第一需要。”

    ①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离开了这所学校,踏上人生的征途,荆天棘地、狂风暴雨在等待着他们。

    毕业之后,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民学会会员,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去向问题,一致意见是向外发展。

    必须走出湖南,到

    ①李泽厚:《青年毛泽东》,《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126页、128页。

 15

    毛泽东早年的道路9

    通都大邑,出洋留学,自由研究,获得世界知识,以求救国救民之道。恰遇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为此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久已向往的北京。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会员终于分几批到法国勤工俭学,向海外发展成为事实。

    毛本人决心留在国内,为学会打好基础。在北京停留的半年,更使他眼界大开。他结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接触了许多他钦佩的思想激进人物,还同一些左翼青年成为朋友,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粗浅知识,参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脑中装满了许多社会实际问题。

    他自己回忆这半年生活:“政治的兴趣继续增加,思想越来越激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