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误入桃花源-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儒家精神的本质是礼教,礼教束缚了人性的正常发展,成为人痛苦的根据。如果不打破这种违背人性的理性和道德,人的存在就变得没有了意义。快乐使人活性化,而痛苦却使人成为死水一样的人。活性化是生命的特征,它是流水,又是运动的火,充满了热情与活力。爱尔维修说:“快乐与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为的第一原则。”理性和道德成为了人性的枷锁,禁锢了人的感觉,使人变得迟钝,失去了活力与生机,使人“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又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它具有耀眼的光芒,个人在太阳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太阳的强大力量,个人在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太阳的火焰“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这“露水”就是生命具有的活性化物质,没有它,生命就成为死水。这专制的强大力量,使“我受这一天天缓刑”,成为了我快乐的对立物,我在这专制的力量面前失去了生命的尊严,我只能“冷泪盈眶”,痛苦不堪。专制审判了人的罪行,唯有服从才能维持生命,这“一天天缓刑”何时才能结束?个人在专制面前,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是痛苦的,专制“刺得我心痛”,专制使人异化,使化的存在没有了快乐。昆德拉说:“人曾经被笛卡尔提升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现在却已变成单纯的物,而为种种(技术的、政治的、历史的)力量所忽视、超越和占有。对这些力量来说,人的具体存在,他的‘生活世界’既没有价值也没有趣味:它从一开始就被遮蔽、遗忘了。”人的存在被遗忘了,这“存在的遗忘”使生命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它遮蔽了人的自然活力与生机,不能使人快乐地舒展生命的本性。专制遮蔽了人的灵性与活性,使人“憔悴”,使人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专制禁锢了生命,人的存在在专制面前没有意义,使人痛苦。如果专制使人痛苦,那么它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
人生的意义是快乐,如果精神是不快乐,一切都没有意义,如果理性和道德不能保证生命的快乐,这种理性和道德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我的家乡不在地上乃在天上“,”我的家乡“实际上就是理想的精神乐园,这是诗人的理想,我的家乡应该充满生命的快乐,可是这精神乐园竟然成了彼岸世界难以到达。这个精神乐园,这个”我的家乡“应该能使所有生命快乐,所有人感知到存在的意义,它是道德与快乐、专制与个个、理性与感性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在这样的精神乐园里,人生的意义才可以体现出来,人的活力与生机才不会被遮蔽起来,人的存在也就不会再被历史遗忘了。
第七章 《死水》一诗的意义:生命的快乐 第二十六节 什么是丑恶
生命如果是痛苦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如果丑恶能使生命快乐,丑恶也是合理的。《死水》这首诗是深刻的,它与哲学是相通的,简单的几句诗揭示了生命的快乐与丑恶的关系。伊壁鸠鲁认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恶与善不是绝对的,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并且二者也是可以转化的,也可以统一,赫拉克利特说“善与恶是一回事”,恩格斯也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的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善与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此时是善的,彼时可能是恶的,此时是恶的,彼时又可能变成善;善在此地是善的,可能在彼地就成为恶的了。并且善与恶也存在着复杂性,表面上善的东西可能是恶的,表面上是恶的东西也可能是善的。还不善与恶具有阶级性,不是超阶级的,恩格斯说:“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一个阶级认为是善的行为,另一个阶级可能认为是恶的,善恶总是为一定的人得利益服务的。但是善恶必须使生命的存在具有意义,使人生的意义充满快乐,而不是使人异化。为了使生命的快乐成为可能,“不如让给恶来开垦”。以往的儒家精神也成了丑恶的东西,它禁锢了生命,使人充满痛苦,但在儒家看来,自由与*是恶的东西,现在必须由这恶来开垦“我的家乡”。
自由与*意味着生命的觉醒,呼唤着人生的意义,使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这“存在的遗忘”已有几千年的时间了。自由使人从僵硬的道德和理性的躯壳里解放出来,从神和君主专制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自由使人回归自我,回归自然,使人感觉异常丰富,自由使人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自由能使人快乐地生活。希罗多德说过,作为奴隶,当你从未体验过自由的时候,你也行不知道自由的快乐;如果你尝试过自由的话,你就会劝我们不仅是用投枪,而且要用斧头为自由而战。自由使人回归本性,使人成为万物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不存在的尺度。”儒家的礼教,三纲五常,深深地束缚了人性的正常发展,扼杀了生命的自由发展,使人异化,使人性的发展扭曲和变态。可以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有生命的快乐,哪里就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反之,哪里没有自由,哪里就是死水: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闻一多先生用反讽的手法描写了死水的状态,死水会发酵,因此更死更臭,死水上的白沫看似珍珠实是腐朽的泡沫,笑声实际是哭声,死水只能吸引花蚊,这死水里没有让人看到鲜活的鱼儿与其它生命的影子,死水里没有生命,成了压制人自由天性的专制力量,如今儒家精神成了一具僵尸。正如茅盾在《子夜》中借范博文的口说:
老太爷在乡下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了。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老太爷是儒家精神,他是心如“死水”般的人物,在自由与*的暴风雨下他死了。在老太爷的眼里,自由与*就是恶,但这绽放出了生命的活力与生机,呈现出了生命的快乐。
自由是一种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就是尊重个体,尊重生命,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人道主义也就是自然主义。*说:“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自由是一种人道主义,它能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在原始社会,自然力量还是人的敌对力量,自然压迫着人,自然的强大力量使人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人思考为什么自然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人在自然中发明了上帝或神,是神在主宰着世界,是上帝在支配着人,人在自然面前只有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容不得反抗。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觉得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神或上帝是世界的第一推动力,神就成了自然的化身,人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人在观念中给人自己设定了界限。自从佛教传入中国,神统治人的现象就在中国越演越烈,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要求人们行善、禁欲,追求来世的幸福,佛教在精神上牢牢地控制了人的行为和思想,行恶会使人入地狱,行善会使人上天堂,要人们看破尘世,净化灵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神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实际上这种观念是生产力低下的反映,人们在自然面前诚惶诚恐,没有丝毫尊严,人的本性受到堵塞,生命充满痛苦。西欧的中世纪就是一个黑暗的神统治人即自然统治人的世纪。只有自由,人才能充分发展,人的力量才可以显现出来,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并不存在什么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世界万物和人。西欧的文艺复兴就是把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原来人一直在愚昧中生活着,神的统治限制了人的创造性,人在神的面前永远是软弱渺小的。正是自由冲破了神的统治,人开始高举起科学的旗帜认识自然,思想自由开始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自由将一定会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工业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自多确证的过程。人真正成了万物的尺度,人成了自然的主人。这是人类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观念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人是上帝创造的,现在人成了自然的主人,人不仅认识自然,而且一步步在改造自然,世界正在按人的目的来发展着,人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人借助科学技术实现了人的自由,自由因科学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说,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没有人的自由,这一切是无法想象的。人作为一种本质力量真正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中独立出来,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来改造自然了,人成为了人,这是自由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必然结果。君主制社会里,君主自称天之子,神的代言人,高高地统治着凡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非常显著。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人与人是一平等的,社会等级森严,普天之天,莫非王土,君主的话就是法律,君主可以一句话让人死,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人的尊严就这样丧失了,封建社会里人的奴性发展到顶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冷举而目张,儒家礼教正是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精神。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人的自由无从谈起,八股制度摧残人才,礼教束缚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无法解决。自由解放了人的奴性,使人认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私有抽是人与人不平等的根源。自由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每一个人都自由地发展,充分地全面地发展,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平等。总之,自由是一种人道主义,把人从神和君主的专制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人变成现实。自由能够实现生命的快乐,正如杜威所说:
没有自由,光明就会暗淡,黑暗就会笼照大地。没有自由,古老的真理,就会变成腐朽不堪,以致不再成其为真理,而成为外界权威的单纯命令。没有自由,新真理的寻求和人类得以更安全更舒适地阔步其中的新的大道的开辟就会停止。
*意味着专制必将成为历史,*意味着人与人平等的最终实现,*意味着生命的高贵,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快乐。在*制度下,生命是快乐的。德谟克利特说:“在*制度上贫穷也比在专制制度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象自由比受奴役好。”在*制度下,人生的意义才可以真正实现,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得到最在程度的发挥,生命的能量可以尽情地释放,生命的快乐可以成为现实。*制度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讲,意味着人真正从神和君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快乐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生命是痛苦的,那大概是存在着专制,那么不如让给“自由和*”这丑恶的东西去开垦,它将造出一个生命快乐的世界。生命之河将会哗哗地流动起来,那将是一个“美的所在”。
第七章 《死水》一诗的意义:生命的快乐 第二十七节 生命与存在
生命的存在如果是痛苦的,那么人生面对的就是虚无,在虚无的世界里,人生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人的价值没有了,人的本质也没有了。人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而且还是精神的存在,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人就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痛苦的让人绝望。人畏惧虚无,人害怕无聊,面对无意义的人生,人的存在就变成了虚无,存在即虚无。如果生命是痛苦的,那么存在就是虚无;如果生命是快乐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海德格尔说:“当我们只靠这本书或那本戏、那件事或这种消遣来无聊地混着时,真正的无聊就还离得很元,当‘我真正无聊’时,真正的无聊就来临了。这种深刻的无聊,在存在的深渊中如满天沉静的迷雾弥漫周遭,把万物与众生以及与它们一起的我自身都浑入一种麻木不仁的境界中。”当生命体验不到快乐时,人就感觉到一种虚无,深刻地体验到自身的麻木不仁,感觉迟钝,当发展到“绝望”时就变成了“死水”,没有“情热”与“智光”。生命在痛苦时,人是消沉的,人没有热情,人的智力也在下降,生命的痛苦可以把人“绝望”成傻瓜。在这种时候,人成了机器,人生的意义不存在了,生命的快乐消失了。
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思想所以我存在,但如果思想使人痛苦,那么这存在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并不是因为我思想我才存在,而是因为我感知到快乐,所以我才存在,否则存在就没意义了。海德格尔说:
由于康德承受了笛卡尔的本体论的地位,康德也跟着做了一件耽误重大事件的事:耽误了‘亲在’的本体论。这次的耽误,就笛卡尔自己有得最多的倾向来说,是一次关键性的耽误。笛卡尔发现了“我思我在”就认为已为哲学找到了一个新的可靠的基地。但是他在这个“激烈的”开端处就没有规定清楚的是这个思执的“在”的方式,说得更准确些,是“我在的”‘在’的意义。
人把什么来作为人自身存在的根据呢?换句话说,我为什么是存在着?我怎么来证明我存在着?财富、名誉、地位……都无法确证我的存在,只有我是快乐的,才能证明我是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快乐我存在,我乐故我在。笛卡尔的逻辑是我不思想我就不存在,所以我怀疑一切,一切都是可疑的。笔者认为我痛苦我就不存在,所经我怀疑使我痛苦的事物,使我痛苦的事物都是可疑的。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感知到我在快乐着,否则我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生命倘若全是痛苦,那肯定使人“绝望”,“绝望”使人成为“死水”一般的人。
对于存在的分析,我们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才有意义,人是感性动物,生命中有无数本能冲动,人是活生生的存在,快乐是人行为的动机,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
第七章 《死水》一诗的意义:生命的快乐 第二十八节 如何才能快乐
回过头来,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是不是自由就一定能保证生命的快乐,是不是道德和理性就一定使生命痛苦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仅要让一个人的生命是快乐的,而且要让所有人的生命是快乐的。所以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不是任性,也不是自私,自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的,快乐是又不妨碍别人的快乐为前提的,所以没有道德和理性也是不行的,也是无法想像的。道德和理性正是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和快乐。也就是说自由和道德、快乐和理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反对的是不合理的道德和理性,重建符合人性的道德和理性。正像人不能离开太阳一样,人也不能离开道德和理性,道德和理性就如太阳的光辉,使生命快乐地成长,保证所有人的生命是快乐的。
新的道德和理性是什么呢?可以重建吗?答案是肯定的。诗是揭示世界本质的一把钥匙,在闻一多的诗《太阳吟》中,诗人暗示了新的道德和理性: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这首诗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重“情”的文化传统,西方是一个重“智”的文化传统,我想这大概是对的。梁漱溟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重“情意“,西洋人的教育重知识,教知识是教给人生活的工具,教情意是教人生活的本身。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笔者认为,诗人在诗中暗示了新的理性和道德将是“球东半的情热”与“球西半的智光”的统一,也就是中西文化的统一,进一步说就是将中国的儒家仁义道德与西方的自由*理性融合起来,这才是世界未来的新理性和道德,只有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所有人的生命才会是快乐的,人生的意义才会实现,生命的快乐才能成为可能。
儒家仁义道德的最大弊病是中国人不重视物质,导致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中国人的个性没有得到解放和发展,没有知识、科学和哲学,所以中国一定要吸收西方人重知识重自由重科学的文化,将二者统一起来,形成新的道德与理性。西方自由与*理性的最大弊病是西方主精神沦丧。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去生发。他以为宇宙总是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儒家仁义道德就是为了缔造一个使所有人的生命是快乐的一个精神乐园,也是诗人一直想回去的“我的家乡”。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追求现世幸福,所以科学、哲学、美术和文艺很发达。中世纪中断了希腊文明。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希腊文化,重新走上科学与*之路,对“我”和“自己”的认识更加理智了。一切从“我”出发,对自然和他人都人持利用、征服的态度,于是自由和*就产生了。西方文化发展到波德莱尔时代,已经成一朵“恶之花”,精神极其沦丧,人的生命没有了意义,到处是恶的“喧哗与骚动”,没有真正意义的生命快乐。只有用儒家仁义道德去匡正西方的自由*,西方的文化才会有希望。
闻一多的诗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实质,中国文化重情,西方文化重智,新的道德与理性将是充满热和光的统一体,是情与智的统一体,是儒家仁义道德与西方自由*理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生命之火的太阳”!它不再使人痛苦,而是让生命快乐。闻一多发现了这个统一体,闻一多揭示了世界文化的走向及其人类的前途。
中西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各有利弊;并且是可以融合的;只有将儒家仁义道德和西方的自由*理性结合起来;才能使所有人的生命感受到快乐。我快乐,你也快乐。
第七章 《死水》一诗的意义:生命的快乐 第二十九节 什么是美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死水不是美的所在;那美是什么呢?美就是生命的快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由于人在观照事物时直觉到生命的快乐;也就美引起了*;而丑陋的事物确实令人不快或讨厌。死水不能引起人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因而它不是美的所在。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这就是死水的美丽;更衬托出它的丑陋;使人感到生命的痛苦。在这一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他的审美观;这就是闻一多表达了什么是美;美就是生命的快乐。当我们观照死水时,死水上的油腻、霉菌、白沫,使人看到的是死水的腐朽与衰败,正是与生命相反,看到死水,让人直觉到生命的灭绝,死气沉沉,引起人的强烈厌恶,臭气冲天只能吸引花蚊,死水让人联想到虚无,想到世界的末日,生命灭绝了,快乐也消失了,只剩下丑陋。死水的特征:(1)毫无生气和活力;(2)没有生命力;(3)僵化和腐朽。生命似水,生命如火,生命是“情热”和“智光”的冲动,是本能的冲动,是人的意识的流动。生命是永不停息的,时刻都在运动的情热和智光。尼采说:“世界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驻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一个奔腾泛滥的力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的回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净的、最硬的、最冷的涌向最烫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从丰盛回到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单一的愉悦,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自己是永远必定回来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实际上尼采描述了生命的特征,生命贵在运动,追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