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魂-第7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谈仁皓确实很是疑惑,斯普鲁恩斯通过自我牺牲达到了引开敌人主力的目的,第三舰队与第一舰队都能够在天亮前回到掩护百慕大群岛的海域。也就是说,担任袭击登陆场这个头号任务的第21特混舰队就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如果第21特混舰队不杀过来的话,那么斯普鲁恩斯的牺牲就没有任何意义。不管是谁在指挥第21特混舰队作战,如果没有杀过来的话,那都肯定会被美国总统给枪毙掉。也就是说,第21特混舰队必然要在夜间杀来,只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呢?
“让第一舰队加紧组织夜间搜索与侦察……”
“可以让第三舰队的侦察机转移到第一舰队的航母上去。”
“对,就这么做,让第三舰队转移一半的侦察机到第一舰队去,加强第一舰队的侦察搜索能力,严密监视百慕大群岛周围120海里范围内的所有海域,必须要找到第21特混舰队。”谈仁皓一拳头砸在了海图桌上,“只要第21特混舰队不全是潜艇,那么,就不可能从我们的侦察网中间溜过去!”
命令迅速的传达了下去,七点不到,郝东觉就安排了两个中队的“侦察鹰”前往第一舰队,这是两个满员地中队,也就是说,第三舰队有超过一半的侦察机将去支援第一舰队搜索美军第21特混舰队。朱荣哲在收到了谈仁皓的电报后,也立即调整了当天晚上的侦察计划。将所有的侦察机都在七点半之前派了出去,然后由第三舰队派来地侦察机执行第二轮侦察行动。当时,朱荣哲也知道,第21特混舰队肯定在迅速逼近百慕大群岛,只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能够被发现而已。
从当时的情况也可以看得出来,就算“侦察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侦察机,其搜索能力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种侦察机。可是比起茫茫大海来说,舰载侦察机的能力仍然太弱了。限制舰载侦察机能力的因素很多,而当时“侦察鹰”最大的问题就是雷达的故障率很高,平均每4个小时就要出一次故障,而一次完整的侦察任务地持续时间在5到6个小时之间。也就是说,几乎每次侦察飞行都会出点问题。在此情况下,很多飞行员就会选择在离开舰队后的一个小时,以及返回舰队前的一个小时关闭雷达,以保证在到达敌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海域时,侦察机上的雷达能够正常工作。可这仍然无法避免在侦察行动中雷达出故障的麻烦。
真正解决舰队侦察能力的不是多先进的侦察机。即使到了数十年之后。在舰载预警机出现之后,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只有当卫星,侦察机。预警机,乃至其他各部队做到了协同一致的时候,舰队的侦察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地舰队,而这也至少要到半个世纪之后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有再先进的侦察机,也不可能完全保证发现逼近地敌舰队,只是说,先进的侦察机会使发现敌舰队的概率提高很多而已。
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立即解决的,只能通过加强侦察搜索来提高发现敌舰队的概率。这一点,所有的舰队司令官心里都清楚。如果运气好。那么就可以很快发现第21特混舰队,如果运气不好,那么在敌人打出炮弹的时候,恐怕都还没有一点警觉呢。
天色暗下来后,谈仁皓就贤德更烦躁不安了。他所在的“合肥”号战列舰编队没有在第三特混舰队的战斗编制之内,这是常荐新故意安排地,目的也很简单,保护谈仁皓以及联合舰队司令部的安全,而且常荐新的态度很坚决。谈仁皓好几次想让常荐新把“合肥”号编入战斗序列。也让他感受一下战列舰炮战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可是他都没有直接提出来,毕竟常荐新的安排也是为他好。只是现在,他只能通过电台与别的人联系,就连第三特混舰队有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他都无法完全确定呢。
“也许我们很快就有收获了。”
谈仁皓抬头看了眼挂在墙上的航海钟。“已经十点半了,按理说,现在第21特混舰队已经进入了百慕大群岛海域,给常荐新发电报,询问他们是否……”
谈仁皓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名参谋军官就跑了过来。“将军,有发现了。”
两人都是一惊,谈仁皓随即接过了电文,迅速扫了一眼之后就给了与他同样焦急地严宇龙。
电报是从第一舰队发来的,一架在返回舰队途中的侦察机发现了第21特混舰队,而且第21特混舰队就在百慕大群岛东部大概80海里处,距离第三特混舰队不会超过65海里,就算第三特混舰队不迎上去,双方在两个小时之内就将遭遇。另外,电报中还提到了第21特混舰队的航向,如果第21特混舰队没有在中途转向的话,那么就是在最近的时候,与第一舰队只相距大概200海里。
“立即联系常荐新,让他做好迎战准备。”
“电报是同时拍发给第三特混舰队的。”
谈仁皓点了点头,让通信参谋自己忙去了。
“怎么第一舰队的侦察机之前没有发现第21特混舰队?”严宇龙此时更是疑惑不解了,双方最近的时候只有不到20海里,那么第一舰队的侦察机应该在下午的时候就从第21特混舰队附近经过了。
“这个我也不清楚,也许是飞行员没有注意到吧。”谈仁皓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从第21特混舰队杀来的时间来看,也许美军舰队没有想到要逃走呢。”
严宇龙一愣,没有立即反应过来。
“如果第三特混舰队不主动出击,第21特混舰队最快也只能在凌晨左右杀到登陆场附近,炮击至少需要好几个小时,就算第21特混舰队不炮击登陆场,立即转身返航,就算现在立即转身返航,能够在天亮前离开我们轰炸机的打击范围吗?”
严宇龙思考了一下。“你是说,美军要拼死攻击,用第21特混舰队交换我们的登陆舰队?”
“完全有这个可能,那么第三特混舰队的行动就极为关键了。”
“应该不会有问题吧,怎么说,第三特混舰队有六艘战列舰,而且这次常荐新不会冒险与美军打近战的,而在远距离交战中,‘蒙大拿’级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且主要拼的是雷达的性能,到时候鹿死谁手,现在还无法肯定呢。”
谈仁皓笑着点了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仍然有点担心,毕竟那两艘巨无霸战斗力可以让任何一个对手畏惧,真的打起来了,就算第三特混舰队占有上风,恐怕这也是一场硬仗,一场苦仗吧。
两人都沉默了下来,现在敌人已经到达了,之前的担心也不存在了。可是,在战斗结束之前,谁也无法肯定第三特混舰队将要损失多少战舰与官兵。而谈仁皓与严宇龙所在的“合肥”号距离战场还有上百海里,舰长也不会听他们两人的指挥,也就只能在安全的后方等待常荐新发来胜利的消息了。
此时,在“南宁”号上的常荐新已经下达了战斗命令,一直处于待命状态的第三特混舰队开始加速转向,朝着第21特混舰队迎了上去。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十四节 舞台绝唱
更新时间:2008…11…24 23:54:01 本章字数:4198
常荐新在收到了朱荣哲发来的电报后,他立即意识到战斗即将开始了。而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是战列舰在海战战场上的最后一次表演,也将是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后一次用400毫米的巨炮去打击别的战舰。也正因为如此,这次被命名为“百慕大海战”的战斗将被永远的载入海上战争的史册。
自从在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军鏖战之后,常荐新就一直在搜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信息,他甚至通过雷少卿向情报部门施加压力,要求情报部门尽快弄到“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数据,甚至是设计图纸。随后陆战队占领了圣地亚哥,常荐新还专门赶了过去,向韩绍锋要了一个工程营,负责打捞沉没在港口外的那几艘战舰。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要想立即打捞起沉没的美军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陆战队的工程兵只能设法从“俄亥俄”号上搞了一些零部件下来,算是向常荐新交差吧。
在十一月份,也就是在常荐新最没有事可做的那个月里,他组织起了几十名第三特混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全面分析“圣地亚哥海战”,并且利用打捞起来的那些零部件来大概判断“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为此,还有几名江南造船厂的工程专程赶过来参加第三特混舰队的研究工作呢。当时,帝国的舰船工程师也很想弄清楚这种排水量超过了7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到底有多厉害,这样才能够建造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帝国海军后来就再也没有建造过战列舰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情报部门陆续提供的一些线索,常荐新也逐渐了解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性能,而当他最终意识到这是一种战斗力比“新省会”级强悍得多的战舰时,他就不敢再有半点轻敌的想法了。可以说“圣地亚哥海战”完全是因为第三特混舰队占了先机,利用美舰队没有展开的机会对其进行了毁灭性地打击的话,恐怕第三特混舰队在炮战中占不到任何便宜。
后来。常荐新还专门组织参谋军官进行了一次兵棋推演,在假定双方官兵素质相当,都能够将战舰的战斗力发挥到极限的情况下,如果美军舰队顺利的冲出了圣地亚哥港,在外围展开队形,与第三特混舰队打一场对等的炮战的话,第三特混舰队取胜的希望只有一半,而且就算是获得了胜利。也至少有三艘战列舰会被击沉,另外地战列舰会被严重毁伤,也就是说,第三特混舰队将彻底失去战斗力。
同样的兵棋推演进行了好几次,每次得出的结论都相差不大,就算第三特混舰队能打赢,那也是损失相当惨重的惨胜而已。而且,还有不小的可能是美军获胜,第三特混舰队惨败,最后靠航空兵来收拾掉美舰队。
在进行兵棋推演的时候。常荐新也没有忘记寻找“蒙大拿”级的缺陷。然后总结对付这种巨无霸的战术。而当时从“俄亥俄”号上捞起来的几样设备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其中,就有“俄亥俄”号地雷达。虽然已经严重损坏,但是电子技术工程师很快就借此推断出了美军雷达地大概性能。
依靠雷达的外形,比如天线的形状,还有所使用地辐射单元的基本结构,完全可以判断出雷达的基本性能。当时唐帝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电子人才,在电磁学方面的研究也最为深入,当常荐新派人把打捞起来的雷达送回帝国后,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制,这可是在战场上获得的美军最先进的雷达实体。在得出了研究结果之后,南京电子研究所没有忘记把相关的结果送还给常荐新。
从根本上讲。第一批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备地雷达比唐帝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足足落后了两代,不管是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还是适应天气,可靠性等方面都要落后许多。比如,当时为了提高精度,帝国海军战舰上都采用了两部雷达,一部用来探测远处目标,一部用来引导火炮。而美军则仍然采用一部雷达来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而在相控阵技术出现之前,还没有任何一部雷达能够同时在两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呢。
通过这一点,常荐新就首先确定,击败“蒙大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远距离交战,利用“新省会”在远距离交战中的精度优势来抵消掉“蒙大拿”的火力优势。后来,潜水员又在“俄亥俄”号的残骸上发现了大量未爆炸的穿甲弹,而且这些穿甲弹都是在小角度命中后因为引信没有正常工作而成为哑弹的,而在之前地远距离交战中,很少出现这一情况。这就更加坚定了常荐新的想法,绝不与“蒙大拿”近距离格斗。
实际上,从两种战列舰火力与防护能力的对比上也能看出远战对“新省会”更为有利。当时,两种战列舰上的主炮的最大射速都是一分钟两发,而“蒙大拿”有12门主炮,“新省会”只有9门,也就是说,比蒙大拿少了四分之一。而在10000码的距离内,“蒙大拿”打出的轻型高速穿甲弹几乎能百分之百的洞穿“新省会”的主装甲,而且哑弹率不会高于两成。同样的情况下,“新省会”所使用的26式穿甲弹对“蒙大拿”主装甲的洞穿率不到五成,而且哑弹率竟然超过了五成。也就是说,就算常荐新有三倍于对手的战舰数量优势,也不一定能够在近战中占到便宜。
相反,远战中,拼的就不再是主炮的发射速度,以及直射时对对手垂直主装甲带的洞穿率了。只要交战距离在20000码,也就是大概10海里以上,拼的就是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对水平装甲的洞穿率了。
准确率自然不用多说,“新省会”已经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其雷达炮瞄系统的高效率,而且采用50倍径身管的400毫米主炮的射程甚至比“蒙大拿”级所使用的45倍径16英寸主炮还要远一点。最重要的是,26式穿甲弹本来就是重型穿甲弹,其主要地使用场合就是远距离交战。
在战列舰的炮战中,关于轻弹与重弹到底谁更好一点。这被争论了好几十年,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流派。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海军主要使用的就是轻弹,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欧洲海域的天气比较恶劣,而且以往的远距离探测与瞄准方式相当有限,远距离交战时的精度问题无法解决,炮战多半在10000码以内展开。轻弹因为质量小,在使用同样的发射药地情况下。炮口初速就要高得多,而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速度直接决定了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因此,在近距离的炮战中,轻弹的穿透能力明显要比更重,但速度慢得多的重弹强得多。
首先发展重弹的就是美国海军,而且主要就是针对太平洋舰队而设计的,主要是太平洋的天气要好得多,在理想环境下,战舰的炮战将从10海里之外开始。而随着大量高速战列舰服役。美国海军首先就考虑到了在远距离作战中摧毁敌人,不给敌人近身的机会。随即,美国海军就发现。轻弹在远距离作战中存在着严重地缺陷,即其存速能力很差,炮弹在飞行时的速度衰减得相当快。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地办法就是将炮弹做得更重一点,让炮弹在飞行使受到的空气阻力更弱一点,从而使炮弹的存速能力更好一点。因此,在远距离交战中,初速更慢的重弹在射程超过了10000之后,其飞行速度反而比轻弹快。
唐帝国海军最初并不重视发展重弹,战争爆发时。唐帝国海军使用的几乎都是轻弹,而且还是装药量上百公斤的“高爆穿甲弹”。在海战中吃了苦头之后,唐帝国海军开始重视穿甲弹的穿透能力。随即雷达被安装到了战列舰上,而且很快就有人提出由雷达引导炮击的想法,可以使海战摆脱天气的影响,并且在远距离上收拾敌人,不给敌人近身的机会。从此开始,唐帝国海军就加强了对重弹地研制投入,而且很快就为战列舰全部换装了重弹。
26式穿甲弹是帝国海军研制的第三种穿甲弹。其重量达到了1420公斤,装药量仅仅只有15公斤。当时26式穿甲弹上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与新的设计。比如其弹体出了披帽之外,都是由高密度,高强度的合金钢制造的,增加了钨的比重,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穿甲弹的硬度,增强了穿甲能力。另外,弹体的设计也全面针对远距离作战,在优化弹道方面,更重视远射时地弹道稳定性,而不是近距离直射时的弹道稳定性。这些,都赋予了26式穿甲弹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远距离穿甲能力。在帝国海军的测试中,26式穿甲弹曾经在25000码的距离上击穿过180毫米的装甲钢板,而这大概等同于240毫米的美军装甲钢板。当然,这只是偶然的,而在实战中,能够达到这个穿透率的比例不会太高。可是同期其他各国海军所装备的15英寸与16英寸穿甲弹在25000码的距离上,能够打穿120毫米的装甲钢板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蒙大拿”级有两层水平装甲,而且其总厚度超过了240毫米。这一点常荐新是很清楚的。可同样的,水平装甲只能保护舰体,而不可能保护其他的关键部位。比如炮塔顶部,以及舰桥的顶部装甲就只有一层,而不是两层。另外,副炮群,烟囱,水上飞机机库等暴露在外的部分也没有得到保护。更重要的,两层水平装甲到底有多好的防御效果,这个没有任何人可以证实,特别是在上面一层被打穿,穿甲弹在两层甲板之间爆炸之后,舰体能否承受住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就更没有人知道了。
其实,当时很多第三特混舰队的参谋军官也认为,“蒙大拿”级的两层水平装甲甲板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因为这会导致任何一层装甲甲板都无法承受住穿甲弹的打击,还不如采用一层更厚的装甲甲板可靠呢。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大家都知道,在近战中要击败“蒙大拿”是很费力的,而且当时第三特混舰队还没有办法改进26式穿甲弹在近战中的高哑弹率问题,海军也没有办法为舰队提供专门用于近战的轻弹,因为帝国海军库存的轻弹都卖给了波斯帝国海军。因此,通过远战来击败敌人是唯一的选择。
在离开金斯敦,杀向百慕大群岛的时候,常荐新就明确了这个战术要点,那就是千万别让敌人靠近,更不能与敌人近距离格斗。他还专门召集几艘战列舰的舰长,把这个交战方针明确的下达给了这些年轻人。而在炮击百慕大群岛的时候,为了确保战列舰的主炮炮管处于最佳状态,常荐新甚至严格的控制了战列舰的炮击行动,而是让巡洋舰担当了炮击的主角。
可以说,当时常荐新早就意识到会与美军打一场炮战,所以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可是,当他收到消息,知道第21特混舰队已经杀来的时候,他却有点犹豫了,要不要把时间拖到天亮,让轰炸机来解决掉第21特混舰队呢?
如果要让常荐新选择的话,他肯定不想与美军打一场血淋淋的炮战,可是当他发现舰队里的所有官兵都在盼望着这场战斗的时候,常荐新就不再犹豫了。毫无疑问,战争结束后,战列舰就将退出海战这个大舞台,至少不会再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而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将各奔东西。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所有人都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也许舰队官兵现在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值得他们骄傲一生的美好与辉煌的回忆吧!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十五节 不成熟的战舰
更新时间:2008…11…24 23:54:17 本章字数:4192
最后建成服役的两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分别是:BB…71“路易斯安那”号,BB…72“罗德岛”号。这也是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后两艘战列舰,而同期建造的还有BB…73“康涅狄格”号,以及BB…74“堪萨斯”号。后面两艘战列舰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在前两艘服役的时候,其建造工作只完成了大概45%,建造周期被延长了一年以上,都没有能够赶在战争结束之前完工。相对而言,“康涅狄格”号与“堪萨斯”号的命运反而要好得多。
战争结束之后,“康涅狄格”号被唐帝国海军接管,当时该舰已经完工了大概70%。在要不要继续建造完这艘战列舰的问题上,唐帝国海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很多人主张将其造完,这样唐帝国海军就将拥有一艘强大的战列舰。可是随着战后帝国需要集中力量恢复经济,让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哪有钱来造完这艘战列舰。更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已经决定让剩下的“新省会”陆续退役了,要战列舰干嘛?还有,帝国海军作为世界头号海军,需要用别人的战列舰吗?最终,帝国海军没有恢复“康涅狄格”号的建造工作,而是将其拖回了帝国的港口,在进行了一番全面的研究之后,这艘战列舰被拖到了那霸,也就是第一舰队的母港,被改造成了一座战争博物馆。现在,这艘战舰还停靠在那霸港的码头旁,每年接待来自全世界的数十万游客呢!
“堪萨斯”号在战后被当作美国的战争赔款交付给了德国海军。当时,这艘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船台施工,总建造进度达到了75%,只差装上火炮,雷达,以及锅炉等设备了。与帝国海军不一样,在帝国拒绝了向德国出售三艘“新省会”之后。德国海军如获至宝,立即将这艘战列舰拖到了基尔港,然后装上了德国海军的382毫米火炮,雷达,锅炉等。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三年就加入了德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被重新命名为“大德意志”号,是当时德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战舰,也是德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可是“大德意志”号的命运却不怎么样。因为水土不服,而且战后德国经济严重衰退,不得不大规模裁军,而这艘战列舰本身就是个拼装起来地次等货,在服役了不到五年后就被打入了冷宫,在基尔港停靠了二十多年之后,德国海军才想起将其修复,可是当时战列舰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加上修复工作极为困难,耗费又非常巨大。最终。德国人不得不放弃了修复的努力,几年后,“大德意志”号就被拆成废钢铁给卖掉了。
比起最后两艘姊妹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