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发明-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人,下官倒是有个彻底解决的办法,”王运认真的看着叶枫,却不再继续往下说。
叶枫目光一凝:“王大人有何办法,不妨直说,不过有些事情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时机。”
“大人以为什么时机合适?”王运道。
两个人说话好像是在打哑谜,其实在场的都知道王运要说的是什么,这位自诩精通帝王之术的谋士,已经多次劝说叶枫彻底抛开清廷,甚至是直接宣布称帝,不过叶枫都拒绝了。
叶枫知道,这个时候宣布称帝的话,固然可以廓清下面的官吏,让他们选择站队伍,因为在这个时候留在华夏阵营的话,等同于造反,以后就难有转圜的机会,不像现在可以让他们和赵烈文眉来眼去的。
但同时也宣告和湘军甚至太平天国之间再无转圜的余地,特别是对于湘军来说,也一定要表态,要么像华夏一样抛弃清廷,要么是断绝和华夏的关系,再不能像现在这样达成和平的协议和合作。
至于太平天国那边,即便是宣布称帝,也不过是和洪秀全平起平坐,想来以天京现在的情况,他也不能发疯来找叶枫的麻烦,反倒是有可能挑起李秀成、石达开等人的野心,也来个称帝,那以后处理起来又不方便。
不过叶枫心中比较合适的机会,就是清王朝的统治失去合法性的时候,如果一切还按照历史发展的话,那应该也不用等太久了。
“或许快了,”叶枫笑了笑说道。
“现在还是回到华夏券这件事情上来,宣传是一定要做的,谣言止于智者,所以不仅报纸要刊登,要解释,要辩论,广播也要反复讲,不停地讲,还有就是动员学堂那些学生组成宣传队,下到基层去解释,即便是弄得满城风雨也要做,反正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国防军都将留在驻地进行整编,警察部队、警备军、民兵都要进行训练,我想这个让问题暴露出来,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解决。”
“另外,央行和国民银行为首的银行团尽快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数字和计划,华夏券的首次发行规模可以适当控制,主要认购对象可以是银行、大商人。”
“当然,发行华夏券还需要一个理由,也就是通过华夏券筹集的钱要干什么,虽然说华夏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很多,但是作为一次重要的发行,还是需要用一个具备足够说服力的理由,激发大家的购买热情,诸位觉得哪个方面会比较好?铁路?教育?海军?或者是国防军?”
“从产业部的角度来说,或许交通会比较好?”沈葆桢看了看其他人:“铁路暂时倒是不用,制约铁路发展最大的因素还是人才,沪杭线开通后运营情况很不错,想要投资铁路的人也越来越多,奈何造路的人才太少,倒是大人计划修建大量平整马路的计划无法进行商业运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
“马路计划确实需要钱,商人对这样的交通网或许也会很感兴趣,”商务大臣唐廷枢也赞同沈葆桢的看法。
“首次发行的规模并不太大,大人的意思这个理由更多是喊给老百姓看的,到底怎么花还要财政部统筹,我看老百姓对平常用不到的马路未必感兴趣,”文教大臣冯桂芬却有不同的意见。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14 政变
更新时间:2009…2…23 14:18:51 本章字数:3265
“修好马路则人货流通更加便捷,对老百姓也有好处,”沈葆桢说道,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说法恐怕很难让老百信信服。
“其实要提高老百姓心气的话,莫如前方取得的胜利,”冯桂芬想了想说道:“年初在江西、安徽和湘军作战,包括现在江北的军事行动,民间议论都很多,前番胜利传来,特别是海军打败了俄国人,凡我华夏子民,无不兴奋,若是以此为理由,前方再以不断的胜利配合,则民心可用。”
叶枫点了点头,冯桂芬的说法确实有道理,在后世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利用战争转嫁国内的矛盾,面对大家对国债的可能质疑,以军队建设和军事需要作为理由确实不错,关键就是国防军要不断以胜利的消息坚定大家的信心。
“冯大人的建议或许可行,问题是俄国人已经被打败,那么我们在宣传的时候,可用何种理由解释扩军这件事?造反?”王运突然冷冷地笑道。
在场的人又将目光集中到叶枫的身上,因为在江北作战,那就无论如何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叶枫感到非常矛盾,却看到情报局一名情报员将一份电报递给了陆石武,陆石武看了一眼,将那份电报放到叶枫面前。
叶枫看了一眼,忍不住摇了摇头,正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他笑了笑:“好吧,那就通电天下,华夏要组建新的国家。”
能够参加这次会议的包括内阁首相王韬、内阁六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黄胜。三法司地首脑:立法院院长容闳、按察使王有龄、大理寺丞谭钟麟,以及情报局局长陆石武、中央银行行长陈东、华夏国民银行行长胡雪岩等中枢首脑官员,对于华夏和朝廷分裂的现状和趋势都是知道得很清楚,但是叶枫的这句话还是让大家很吃惊。
“你们看一看这份电报,”叶枫将手上的电报纸递给了距离自己最近的王韬,王韬瞄了一眼,脸上藏不住露出惊讶的神色。
“清廷降旨解除肃顺等辅政大臣职务,恭亲王奕奉旨逮捕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并看管。”
叶枫对北京的情况其实并不是非常关注。由于英法联军并没有进攻北京,所以也就没有历史上咸丰仓惶出逃热河的事情发生,但是历史依然顽固地向前,咸丰还是死掉了,慈禧这个女人还是跳出来了。
叶枫要等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机会,历史上的辛酉政变很成功,慈禧和奕䜣这两个人地合作天衣无缝,他们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英法议和,另外放权给曾国藩。终于扑灭了太平天国,同时也让湘淮系的汉族官员坐大,慈禧开始玩弄她作为女人与生俱来的权术天分,搞平衡搞得中国越来越弱。
现在慈禧和奕䜣和历史上一样干掉了政敌,虽然不知道后面的情况。估计局势还会像历史上发展的那样,毕竟有着咸丰留下的两枚印章的慈禧和慈安,加上名义上的小皇帝,和贤名在外地恭亲王奕䜣,确实是个强大的组合。
不过电报上写的很简单,可能也是刚刚得到消息,还没法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到电报的官员们震惊之余却还在猜测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奕䜣篡位?”这是沈葆桢等人看到电报后地第一想法。
“如果是篡位的话。不应该只是对付八大辅政啊!”王运皱了皱眉头。他曾经做过肃顺的幕僚,在满清贵族中,肃顺对汉人的态度相对比较开明,肃顺的境遇也让这位精通帝王之术的谋士感到棘手。
“不是奕䜣要篡位,”叶枫看了看自己的阁臣,可能他们一下子还没想到北京这场政变的真相。
“不是奕䜣,难道是后宫?”王运讶然看向叶枫。
“不错。虽然进一步地消息还没有。但北京发生地事情,应该是咸丰皇帝的两个老婆和被排挤的奕䜣。可能还有其他力量联合了起来,扑杀了被咸丰确立的辅政大臣。”
“据说咸丰死的时候给他的两个老婆留了两枚印章,说是圣旨要有这两枚印章才有效,同时又指定了八大辅政大臣,看上去有这么多人辅助那个几岁的孩子做皇帝,应该也算保险了。却没想过他两个老婆是不是有治国地能力,若只是因为是他地老婆就让她们来管理国家,岂不是也太简单了些?”
“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人对权力地欲望总是无限的,他的两个老婆手上拿着印章,自然不想只做个摆设,那写辅政大臣又哪里容得下两个女人指手画脚?于是双方就产生了冲突,这两个女人在治国的政策上肯定争不过大臣,不过玩阴的却很擅长,后宫嘛,谁不会一点儿?于是就勾结小叔子把这几个外人给干掉了,呵呵,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各位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叶枫的说得有鼻子有眼,王运马上就推断出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基本能确定北京发生了后宫乱政的宫廷政变。
“这是我们的机会,”王运马上表态:“如果说之前北京的朝廷作为延续了两百年的清王朝的正统,那么这次宫廷政变就表明这个正统在崩坏,是时候取代这个腐朽的朝廷了,而放眼国内,能承担起这个重担的,非华夏莫属,非总督大人莫属。”
黄胜、容闳、颜永京、陈东等具有出洋背景的对所谓的王朝正统根本没有感觉,他们只知道华夏取代清廷,这是先进取代腐朽,是必然的,虽然的王运的说法不太赞同,但对他的态度还是支持的,那就是利用清廷内部混乱的机会,彻底决裂,正式亮出华夏的旗号。
王韬、冯桂芬、徐荣村这些人较早参加了叶枫的团体,也较深刻地和叶枫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他们同样缺乏对清廷的认同,而且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也持支持态度。
只有沈葆桢、王有龄、谭钟麟等做过大清朝的官吏,不管如何心中对那个朝廷还是有些天然的认同和畏惧,不过就像叶枫说的那样,这完全可以说是清廷“自做孽,不可活”,就天下的读书人来说,很少会有人接受两个女人来治理天下的,这成何体统?虽然事实上垂帘听政、后宫干政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而身为华夏官僚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部的他们,身上早就烙下了华夏系统的标记,可以说不管华夏做什么,他们都只有全力去支持,因为只要这个集团能取得成功,他们也就能功成名就,如果失败,也将会永不翻身。
比较特殊的是唐廷枢和胡雪岩这两个商人出身的官员,选择立场就好像赌博,也像是在做生意,他们在华夏身上下足了本钱,也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成为核心人员,在座的基本上是能认同华夏的理念的,只不过在具体的问题上才会有些差矣,面对与清廷彻底决裂这件大是大非,其实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而眼下确实是最好的机会。
一致通过彻底决裂的提案,整个总督府就需要为这件事做准备,情报局是通过秘密电台传回的消息,也就在座的人能知道,等北京的消息传出来还要一段时间,正好留给华夏方面做准备。
太平军那边不会有太大影响,最多是想趁乱打劫,有没有那个决心和实力还比较难说,清军那里估计会受些不利的影响,至少军心会有些乱,作战反应也会更慢些,这就留给了国防军整军北上的机会。
湘军、淮军那里比较难说,看曾国藩、李鸿章的样子,也不至于想给两个女人卖命,不过他们是不是会抛弃清廷,这也说不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和华夏作对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比较麻烦的还是慈禧这个人,这个女人能统治中国几十年,虽然说不上像武则天那样风华绝代,却也是个厉害人物,曾国藩、李鸿章都算是极其逆天的人物,还是被这个女人搞得很狼狈,一个生前黯然退隐,一个身后骂名无数,说到底,不过是清廷的两只走狗而已。
叶枫可以想像,当华夏彻底决裂,危机面前,慈禧很可能像历史上那样,给予曾国藩、李鸿章高官显爵,乃至地方上的实权,让其进攻华夏,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又会如何选择呢?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15 舆论
更新时间:2009…2…23 14:18:51 本章字数:3365
从北京陆续传回的消息不断证实叶枫的猜想,在掌控北京政局以后,宫内发旨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辛酉政变,一如历史所发生的那样。
在消息还没有广泛传开的十一月十二日,华夏总督府正式通电全国,对于发生在北京的政变强烈谴责,通电指出,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北京的当政者不思齐心协力治理国家,外却强敌,内理民生,反而发动政变,扰乱朝纲。
通电认为,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以天子为万民,而非以万民为天子,朝廷纲纪,自有法度,不应为某些人的私心贪欲而损毁。
通电指出,皇帝和朝臣组成这个国家的中枢核心,是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朝臣不是皇帝的奴才,更不是皇室的奴才,无论是东、西太后也好,恭亲王也好,还有那个几岁的同治皇帝也好,绝不能无缘无故斩杀大臣,如此,则百官何以安?则百姓何以安?
至于谕旨所谓的罪状,通电则认为荒谬,其一是俄国人黄海海战失利刻意刁难清廷,谕旨以为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通电认为这是要做洋人的奴才、走狗,是华夏人皆不能认同。
其二为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通电则认为治国乃天下大事,经济、民生、军务、外交、教化等诸事千头万绪。非常人难以理断,岂是两个嫔妃说听政就听政的?
通电认为,辛酉政变是满清皇室中某些野心家发动的反动政变,它颠覆了清廷地统治秩序,同时也表明满清的统治不在合法,是一种落后的、以天下为一家一姓一族私产的反动统治。
通电表示,天下始终应该是天下人之天下,应该由天下人来治理,农人理田,商人治商。术业有专攻,其中的杰出份子如士大夫掌行政,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传教化于万民,而在具体的方式上,则提出由民选士,由士取官,由官取相,总统天下的格局。
通电上提出的。其实就是和天下士人共治天下的共和政体,不过是结合了华夏的实际,提出了由民选士,由士取官,由官取相地三级民主体系。叶枫希望用这样的态度,来争取天下士人和百姓的支持。
虽然电报还没有在中国普及,但是通电的内容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开来,已经架设了无线电的苏州、天京、南昌、昆明、桂林等地方是最快知道的,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北京发生了什么,多少还有些将信将疑。
但是对华夏提出的共和,各方的反应都不太一样,洪秀全大笑三声。又嘿嘿冷笑:“天父保佑天国。清妖自取灭亡,天王当为天下之主,哈哈!”
洪仁对通电提出地共和倒是很感兴趣,他也知道这更符合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相比较起来,天朝和清朝在家天下方面倒是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要说取笑清廷。就在几年前。太平天国自己就发生了一次影响更大的政变。
作为军事首领,陈玉成在一个多月以前就感到和州的压力要比之前更小。现在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那么就是考虑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在战场上取得好处了。
陈玉成地想法,是联络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一起对扬州、和州、安庆、武昌发起全面进攻,务必趁清廷内讧,士气低下的机会,在江北攻取更多地盘,稳定江北局势。
虽然说太平天国已经有些各自为政,占地为王的趋势,但名义上还要遵天王为首领,况且大家在出兵这件事上都很认同,居然再一次达成了联合作战的计划。
而在他们的对面,清军听到太平军传过去的消息开始还不相信,直到北京那边的消息零星传到军营,大家最后才终于相信,在北京城,两个女人伙同小叔子造反了。
士兵们无法从正规的渠道得到权威和完整地消息,所以私底下流传地小道消息是什么都有,传得最多的说法,莫过于慈禧和奕䜣有奸情,甚至连同治是谁的儿子都说不清,所以这两个人才联合起来,罢了咸丰皇帝留下来的顾命大臣,让奕䜣当了摄政王,说不定还要当皇帝。
不过怎么样的说法,士兵的心态都在发生变化,军营的士气也很消极,本来就不知道为什么打仗,这下子更没头绪了,如果发生战争地话,情况可想而知。
华夏其实也有这样地打算,不仅第七师两个旅、第一师一个旅按计划进入江北,计划中整编的三个师,也基本是国防部拿出方案,参谋部制定计划,人先到江北,装备同时往那边运,到了江北武装起来马上就走,一边行军一边磨合、整训。
不过华夏最凌厉地攻势还不是军事上的,而是舆论宣传,叶枫亲自主抓,冯桂芬当冲锋兵,《华夏时报》、《时务报》、《强国报》等所有的报纸和刊物都重点报道北京政变,长篇累牍地宣扬家天下的不是,宣扬天下人的天下。
和通电的含蓄不同,这些报纸和刊物就说得非常赤裸裸地,对于意图篡位的东、西太后,说是像两个争家产的小媳妇,她们争的家产就是这个天下,谁听了能舒服?
不仅如此,叶枫甚至让杜撰关于两个太后的文章,比如说慈安太后是个老好人,可惜耳根子软,比如一块鹅卵石被人说说居然当作和田玉买了下来,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国家?再比如慈禧就是个泼妇,而且喜欢虐待人,又特别阴险,还杜撰了一些皇宫里的阴私,这种东西在后世的宫廷戏里泛滥不止,叶枫随便说了一些,被这些文人加以发挥,添油加醋,极大地满足了很多人的窥视欲,为人所津津乐道,信以为真。
“两个小妇人,如何能治理国家?”这是借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所问出的话,却也是很多人想问的话。
诚如通电所说,治理国家不是小事,哪里能随便一个人就能治理好的,如果说天子是龙种的话,那么嫔妃又算什么?她们出身的家庭也许就很普通,凭什么就能跑去治理一个国家?
治国涉及到天下万民的生计,怎么能这样随便呢?总之,借着这个由头,华夏的报纸和印刷物开始大肆声讨谴责家天下的种种弊端。
在很多人看来,家天下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一时间要改过来自然不容易,好在叶枫也没有要一下子将皇权打翻在地,他提出了一个立宪的想法,也就是说国家的首脑还是要有,甚至可以是皇帝,但治理国家的权力在内阁,内阁是由贤人组成的,这样就可以确保国家的政策是理性的。
关于政体的争论,报纸上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皇帝的权力要限制,如果不是要废除的话。
“叶兴华的动作可真不小啊!”曾国藩手上拿着一叠报纸,轻轻拍了拍桌面:“少荃那边也有这些报刊吧?”
“无孔不入,淮军也没有余力去查禁,”李鸿章两天前悄然来到长沙,本来是要和曾国藩商量反攻云南的作战计划,却没想到遇上这件意外。
曾国藩端起青花茶盏抿了一口,又轻轻放到桌面上:“少荃怎么看?”
李鸿章沉吟了片刻,他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长期独当一面的经历让他迅速成熟起来:“学生当年曾有宏愿,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其实那时是幼稚了,我朝似乎没有几个汉人得以封侯。”
“文宗曾经说过,谁先入天京,即可封王,”曾国藩轻轻抬眼看了李鸿章一眼。
“那本该是老师的伟绩,”李鸿章恭谨地应道。
“学生原也以为这是一次机会,故而才离开翰林,回皖中练兵,然而今日观之,这时代,许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
曾国藩按着茶盏,似乎有些突兀地问道:“少荃,你那些火枪兵练得差不多了吧?”
“已经有五个营头,不过比起华夏军来说,还是差距颇大,据英国人说,华夏军的有些装备,他们的远东军也没有,据说华夏兴办了好几座武器工厂,可以生产世界上最好的火枪、火炮、火药,甚至是铁甲火轮船,这种船以蒸汽为动力,不用风帆,船上覆盖铁甲,枪炮不侵,前番俄国人的舰队,就是遇上了这种船,才全军覆没的。”李鸿章道。
曾国藩缓缓闭上了眼睛:“少荃,那你可是想与叶兴华化敌为友?”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16 选择
更新时间:2009…2…23 14:18:53 本章字数:3318
“敌与友,或许并不取决于我们,”李鸿章目光一闪,悠悠地说道。
曾国藩默默地盯着桌上那些华夏来的宣传材料,许久都没有说话,厅堂里的氛围变得十分压抑。
“华夏军在赣州、南安有两个师,一个国防师,一个警备师,近两万人,在广东有两个警备师,一个国防旅,两万余人,”曾国藩没有接着刚才的话题,而是说起华夏在湖南周边的部署,显然这些军队的主要力量都是放在湘军这一边,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多,只有四万人,但却是湘军最不愿意遇到的对手。
“在休宁,华夏军是用了一个旅?”李鸿章微微皱了皱眉头,江西、皖南会战是华夏国防军第一次向外界全面展现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在上海李鸿章曾经近距离感受到华夏军森严的军阵带来的压力,但是毕竟没有看到最后的战斗场面,直到这次会战,还是被华夏军的战斗力给震住了。
“从华夏透露出来的消息,以及其它战场的情况,当时应该是两个营守阵地,一个营偷袭祁门,最后多了一个旅包抄,华夏军制,一个营五百人,”曾国藩平静地说道,这不是本次会战中湘军唯一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