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唐-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借着明媚的光线,整个桃花源图就象在流动一样,里面青山碧水在动,百姓在动。因为瓷胎薄,加上透明度好,就象它不是瓷瓶上的画,而是一个个很淡你版的真山真水真人,在桌台上流动。
一个工人老泪纵横,喃喃道:“这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瓷啊。”
以后不好说,但现在它的工艺,它的美观,它的成本,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天下第一瓷。
王画说道:“派人送其中一件,到长安。”
这不是一件奢侈的工艺品,因为在雕刻时,瓶颈上还有一行大字:何时天下皆桃源乎?
一句问话,八个字,立即将它的价值升华。
但有一句话,王画没有说。为什么送到长安,朱仝在灵州时,王画说过,什么时候这对瓷瓶能够团圆,什么时候就是天下大治的时候。
且不说它有多少象征意义,但这两件瓷瓶的意外制成,为鼎器制作带来了一个好兆头。
这时候沐孜李找到了王画。
现在王画手中只剩下三州之地。
这是为了自保才这样做的,别看现在李旦父子与太平公主对自己万般拉拢。如果自己手中真一点力量也没有了,再试试看,他们还有没有这个好态度。
不过鼎器一成,这三州还是要交接的。因此也试着对朝廷任命的官员放权。再加上沐孜李,还有留下的几十名人员帮助,王画认为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沐孜李递过来一些卷宗,她也不想分王画的心,然而解决不了,看到王画烧出来了瓷器,心事又少了一件,不得己,还是找王画求助。
王画看了一下,是几桩未悬的案子,第一件是一个杀夫案。
灵州城西几十里路刘敬约他的好朋友周四到灵州城做生意,周四老婆不同意,夫妻俩吵了很多天。到了约好的那一天,周四不顾老婆意见,一大早就起身离开家,到约好的船上等刘敬。这是周四娘子的原来供词。
但刘敬的供词不是这样的,他也来到船上,却没有等到周四,他等得有些心急,可因为这件事,周四娘子对他很反感,于是让船夫赵佝子却替他喊周四过来。赵佝子来到周四家中,喊了几声周四娘子。周四娘子将门打开,赵佝子找周四。周四娘子很奇怪地说道,周四一大早就离开家,到他船上了。刘敬一听不对劲,于是与赵佝子到处找周四,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
刘敬害怕周四出事,于是到灵州城状告周四娘子,说是她害死了丈夫。在刑讯之下,周四娘子也承认是她害死的,于是衙役询问她将周四的尸体埋藏在何处。可无论再用刑,周四娘子说的地方都不对。
因此,沐孜李看到这个案件时,认为周四娘子很有可能是冤枉了。但那天周四起得很早,也没有人看到,不知道在哪里出的事,因此不知案情从何入手。
第二件案子就发生在灵州城内,李崇与朱察到米泰店中投宿。但在第二天,米泰被店中伙计发现在家中被人害死了,立即报官。衙役过来将全店封锁,客人关押,开始搜查,结果在朱察佩带的横刀上看到血迹。
于是将朱察与李崇关押。朱察不承认,说不知道这把横刀上的血迹从何而来的,因为它搜刀鞘里,自己也没有将它拿出来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染上血迹。于是刑讯拷供,最后朱察没有承认,李崇却承认是他们谋财害命的。然而供词也多有不对的地方。因此沐孜李也怀疑这是一件冤案。
其他的案件也与此类似,有人命案,有财产偷窍案,零零总总的,都是沐孜李感觉判决不对,于是将它提了出来,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于是找到王画。
王画看完了,心中有数。
只好抽出几天时间,将这些事务整理。首先命人将赵佝、刘敬与周四娘子带过来,命令赵佝子跪下,从实将如何谋害周四的经过招来。
这一下子峰回路转,让人感到惊诧,赵佝子不承认。
王画说了一句:“叩门就叫四娘子,预知他家无丈夫。”
就是一句话,赵佝子脸上发白,其他人恍然大悟,还没有用刑,就招供了。原来是周四因为心情郁闷,做事不小心,将随身带的钱财露了白,使赵佝子动了贪恋,在背后用绳子套住周四的颈子,一下子将他活活勒死,然后绑上石头,沉入河中。
衙役根据他所说的地点,派人打捞,一会儿果然将周四的尸体打捞上来。
众人皆服。
王画也没有得色,这些只是小人物犯下的案子,与滑州汴州两件大案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又审米泰被杀案,将店中当时的客人与店里面的人全部喊来,一一询问。最后将一个起早打扫卫生的老婢留了下来,但只让她坐在后屋喝茶,王画却在处理其他公务。沐孜李不明所以。
到了晚上了,王画才将这个老婢放了出来,却对一个衙役说道,让他换了普通的衣服,跟在这个老婢后面,看有谁询问这个老婢,而且询问时神情有不正常的地方。到第二天再次将老婢喊到后屋,让她喝茶,连请了三天,结果让衙役看到一个中年男子,一连三天都询问过这个老婢。王画让衙役再跟踪这个中年男子,然后得知他叫奉进,而且与米泰老婆有染的消息。立即派人将米泰老婆与奉进传来,用刑拷打,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奉进与米泰老婆有染了好几年时间,但米泰其貌不扬,在米姓中却十分有地位,两人无奈。
那一天看到李崇与朱察二人,朱察佩带横刀与其他人不同,他纯是为了装饰,从进来到吃饭,到安顿,几乎都没有拨过横刀。于是想了一条主意,让米泰老婆回去娘家,洗衣脱嫌疑,将朱察看二人的房间钥匙交给奉进。奉进趁早朱察他们离开房屋后,将朱察的横刀拿了出来,杀死了米泰,然后将横刀插入刀鞘,放回朱察的房间。
还有其他的几件案子,也让王画迅速查清楚。这让所有衙役与官员心悦诚服。
但王画心中却有了一些忧色。
这些案子,虽然有人命案,可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案,全国皆有,就看当职的官员脑袋够不够聪明。
可是这段时间三州发生的各种案件数量太密集了。
不是马上交给了朝廷了,民心就散了。与民心无关,就是朝廷其他各州县,也没有这么密集的案情发生。
造成这原因主要还是交接的问题。
王画留下的人手很少了,忙不过来,也有意放权,因此不是所有事务都一一过问的,但朝廷也有官员,可他们害怕王画,却不敢接手。所以有些刁民看到这个情况,认为有机可趁,所以才造成这段时间案情密集的。
他处理完这些案子后,心里说道:是要到放手的时候。
二月来临,太平公主写了一封信给他,说了一些浓情蜜意,然后很委婉地询问王画,与李隆基有什么关系?
李隆基再三替王画说好话,让她担心起来。
王画正好回了一封信,开头直接说,我与他与你什么也没有,你们如何争斗与我无半点关系。但我要问你一句。现在如果你要富,各地进献谄媚的财物,从岭南到江浙再到河北剑南,各个道路上充塞着送到你府上的礼物。你当初说宗楚客的府邸修得豪华奢侈,如今你府邸比他的府邸还要奢侈十倍。
说权势,天下间除了太上皇外,连皇帝都没有你的权利大,宰相六部尚书大多出自你的门下,可以说这个天下,你只手遮天。
说名声,现在唐朝上到八十岁的老翁,下到三岁婴儿,有谁不知道你太平公主的名字?
但我不明白了,你究竟要做什么?难道现在你还不满足吗?就是你百般声讨厌恶的韦庶人,也不及现在的你吧?
难道你真想做皇帝?
太平公主是不想做皇帝的,甚至她连杀害李隆基的心思,到现在都没有动过,但过份留恋权位。所以越来越过份。
王画又写到,想做皇帝,恕我帮不上忙,不想做皇帝,请听我说一句,收敛吧,不然你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写完后,封上蜡,让太平公主的人带走。
不过王画也很快要进京了。
到了三月初六,王画象征式的将最后一块镶龙图案金箔打在长幅丝缂上,九州之鼎终于完工
无数的鞭炮燃放起来,可是听到这个消息,灵州城中的百姓却黯然流泪。
因为他们都知道,鼎成之日,便是王画离开之时。
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百问
第一百四十九章一百问
但不是马上就离开灵州的。还有许多事要做,三州之地交接。就是九州之鼎,也不能这样运回长安,且不说没有本事,就是有本事,鼎基镶嵌着许多宝石,路上磕一下碰一下,会掉下来。
当时设计是就料制器,少了一块相关的宝石,很难用其他的宝石填充上去,能填充上去,也不能保持原来图型的美观。
所以组合以后,看有没有失误或者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后,还得重新拆下来,到长安后再次组拼。
同时还剩下许多材料,这一次花费前后共计达到了一千三百多万缗钱,还剩下许多材料,这些材料十分昂贵。王画将它处理,减少一些损失。另外还有各位工匠,有的工匠要遣送离开。还有的工匠必须留下来,到长安城后重新组装鼎器。
他离开了灵州,但各个作坊留下了大量的股份,因此卖给一些大家族,还留下一些暗股分红。
这也是王画真正不满意的地方。唐朝一个缺点,就是各大家族把持着太多的资源,可是王画非但没有将这个问题解决,反而在他手中,使各大家族继续壮大。唯一让他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们利用这种优势,开始祸害海外的土著人。
王画借着这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印刷了若干份,然后送到国子监以及长安各大闹市口张贴。
文章开篇就说道:吾自幼喜猎书,无有大慧,唯记忆尚好也。幼时不知,然年长后,观圣人诸子之言,多有自相矛盾之处,吾不解也。今张贴此文,实乃余心中疑窦之处,望天下诸儒大贤,教吾乎。
我不明白了,所以向天下的各大能本事的人请教一下。很谦虚的语气。
然后将他的疑问一一罗列。
第一个问题就是《诗经。大雅》里面说道,既明然哲,以保其身。《易经》里面也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可是《论语》里面却说道,士见危授命。君子以杀身求仁,无求生以害仁。
诗易可不是小经,乃是正规的经义,科考必修科目,所以不能否认它的话。《论语》更是读书人当作了宝典。诗易里面说保全爱惜生命是大德。但孔子却说道,舍身取仁是对的,不能因为贪图生命危害仁义。
当时王画写这篇文章时,李持盈就站在身边,第一个问题就让她产生糊涂了。究竟是那一个是对的呢?
于是第二个问题出来了,管子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吕氏春秋》里面却说道,夫子以食死者,欲禁天下食,悖矣。有以乘舟者死,欲禁天下舟,悖矣。有以固兵丧其国者,欲偃不在天下之兵,悖矣。
管子对吕氏春秋,半斤八两。但管子说,现实使人疑惑,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想以预知未来,多看看历史。以史为鉴嘛。可是吕氏春秋里面却说道,不能因为有人吃东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人吃饭,不能因为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天下人乘船,不能因为作战失败亡国,就取消天下军队。
第三个问题是孔子说的,恶讦恶以为直。但三国著名大臣曹羲却说道,夫世人所谓掩恶扬善,君子之大义;保明同奸者,朋友雷同,败必从焉。
孔子说敢谒发别人缺点是对的。但曹羲却说掩人之短,扬人之长是君子应当做的事。虽然曹羲不如孔子,可是他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曾经主修过《论语集解》。为什么不注意到孔夫子说的这一句话。
《赵绝书》说,卖弄姿色的女子不贞洁,夸耀自我的士子不守信。《汉书》说,成大事者不拘于小节,行大礼的人无须谦让。
《赵绝书》不及《汉书》,可在现在的文人中间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张良的师父黄石公说,务地广必荒,务德广必强,保护好自己的东西,能使人安份守己,贪人者残。这一句话让司马光很是赞同,也就是守成保守。
但著名军事家司马错却说道,欲富国必广其地,欲富兵务富其人,欲王者必务其德。除了道德两个观点一致外,其他观点皆对立。
《左传》说心苟无暇,何恤乎无家?《论语》说礼义不僭,何恤乎人言?也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可是有一句著名的古语又说,积毁销金,积谗磨骨,众羽溺舟,群轻拆轴。况且还有一个三人成虎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你没有做亏心事,小人反复的攻击诬陷,还得要倒霉。
看到王画写到这里,沐孜李与李持盈皆是无语。
孔子说君子不器,圣人智周万物。对这句话王画很不赞同的,不相信让孔子制器,他不如工匠,让他务农,他不如农民,让他作战,他甚至不如刘统。但王画没有反驳,通篇文章他皆没有评议,只是将这些圣人大贤的言论摘出来,让他们以子之矛对子之盾。
所以下面又说到,列子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载形,圣职教化。
虽然列子多是子虚乌有之事,可对这句话王画却十分赞同的。可他也没有说对,而是让这句话与孔夫子的圣人智周万物相针相对。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他又说,晋重耳之霸心也,生于曹卫;越句践之有霸心也,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覆身而尝逸者,则志不广。既然坦荡荡了,又何必要有野心,“思远志广”?
唐且说专诸怀里藏着刀子刺杀吴王僚,天下人皆称赞他勇敢。西施穿着粗布衣裙,天下人依然称赞西施的美丽。可是慎子又说道:“毛嫱西施,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但让她们穿上兽皮衣服,人们都会被她们吓走。可让她们穿上好看的细麻衣服,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欣赏。由此可见,美丽要由好衣服来衬托的,美女不穿漂亮的衣服也会姿色大减。”
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可都夸大了一点。
可是将这两句对立,又很让人无语。
项梁说,先起者制服于人,后起者受制于人。兵书上也说,先人有夺志之心。也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秧。
但周朝史官却说,无始祸,始祸者死,不为祸始,不为福先。不要做带头闯祸与享福的人。孔子也说做人要中庸。
慎子说有德才的人屈从无德才的人,是因为权利太小,后者地位尊贵。所以唐尧是平民百姓时,连他的邻居都指挥不动,可是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行禁止。可见贤德不服人,权势却能使人屈服。
但贾谊却说,自古至今,与民结仇者,必然灭亡,而最后胜利者却是百姓。所以夏桀自称天父,商纣自称天王,老百姓依然责骂。可见权势不一定是最尊贵的,名号也不是最光荣的。
辕固与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执,黄生说,成汤与武王是通过杀害怕夏桀与商纣继位的。辕固说不对,桀纣荒yin无道,才使民心归顺汤武。这是不得己称王,是天命称王。但黄生却说道,再破旧的帽子也是戴在头上的,再新的鞋子不可能取代帽子的位置,穿在头上,而是在脚底下的。桀纣虽然无道,可始终是国君,以臣谋君,不是谋杀是什么呢?
姜子牙说,惩罚严明,人会畏惧,畏惧就会害怕。奖赏分明,就会诱发人的贪心,贪心不足就会怨恨。所以君王治理天下,不能让臣民看到他的喜好。不能说不对,无论那一国开国立朝,诸位功臣都争过功劳。
文子却说,明罚则人震慑,赏无度才是不领恩的真正原因。因此,诸葛亮也说,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蜀国于是大治。
文子说,人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行也。故人君好勇国家多难,人君好色,国家昏乱。然而秦王却说道,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以远思虚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前者要求百姓不要跟着人君跑,后者则是要求人君主动做出表率。
孔子说,不患无为,患己无立。等到他困于蔡陈之时,学生子路见他说道:“以前总是听先生说,积善者天报以福。今天先生积义怀仁久矣,为什么落到这个田地?”
于是孔子又说道:“子路,我来告诉你,你以为善人必有善报吗?那么伯夷与叔齐就不会饿死首阳山。你以为智慧的人一定会被人相信吗?那么比干都不会被人挖出心来剖心验证。你认为忠臣一定有好下场吗?那么夏桀的忠臣龙逢就不会被斩首示众。你以为忠告一定会有人听吗?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夫差杀害了。学识渊博又有深谋远虑的君子,因没有机遇被终生埋没的人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
零零总总的一百个问题,达到七千多言。
全部用圣人之言或者贤者之言,针锋相对,甚至用他们自己的话对自己的话。
一个个刁钻之极。
王画不是宋宗元,与赵蕤,现在他声震天下,可以说天下间也只有李旦父子、太平公主与他,这四个人最为显目。
这篇文章到达长安,立即被传颂。
但这也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比如用孔子贬低列子,维护孔子,可不能用孔子贬低孔子本人,于是一些大儒想办法替这些自相矛盾的问题释疑,但这些矛盾太对立了,无论他们怎么释疑,都无法使人相信。大多数读书人则是一脸的茫然。
王画这样做,都不是贬低各位诸家百子,而是有意将这些矛盾放大起来,让大家看到,即使是诸贤也有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
连诸贤的话都未必是真理,他写在丝缂上的话,也能怀疑,但就不好用诸贤的话来怦击王画。
三月底,王画终于离开灵州。
来的时候困难,去的时候容易。
说到底还是汉白玉太庞大了。
虽然现在汉白玉一个个雕刻成型,更不能有半点闪失,可没有任何山道了。沿着黄河而下,再从渭水进入长安,到壶口的地方,重新跑旱船。也就是从河水上上岸,到下游水势平坦的地区再下河。
这个更好办,还是由木筏子,不然巨大的重量,有可能在渭水与黄河上游,就开始搁浅。
宽大的木筏子下面安着一个个轮子,直接从作坊里面将鼎基装上木筏子,也就是各个大木料组成了浮船上。然后拓宽道路,黄沙铺道,用马拉、人推的方式,在河口将坡度放得很平缓,直接将木筏子推到河中。
遇到陡峭的河流后,也是用这种方法上岸,然后再下水。
再加上顺流而下,因此速度很快,在四月十八,这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到了长安。
李旦带领文武群臣出城迎接。
无论王画与朝廷有什么过节,或者他藐视朝廷,但现在王画将西北全部交了出来。虽然移走了许多百姓,但留下的是一个富裕的西北,一个欣欣向荣的西北,再加上他在诛杀诸韦的功绩,对王画也没有什么恨意。
而且九州之鼎的象征意义格外隆重。
因此,李旦父子、太平公主,以及诸位宰相,文武大臣,凡是长安城中入品的臣子,全部来到渭水前。除了他们,更远处,有许多百姓,在远远围观。
但让他们十分失望,巨大的木筏上皆蒙着黄色绸布,看不到任何一件东西。
王画与各位寒喧了几句,语气很冷淡,包括对李旦在内。倒是李持盈十分地欢喜,与她父亲以及李隆基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王画挥了一下手,船队继续前进,这是顺着永安渠,直接入城的。在去年秋后水势低落时,王画授意,让李旦将永安渠拓宽,因此顺风顺水地进入了城中。到了敦义坊,再次拉上岸来。
围观的人很多,可是依然还是没有一个人见到鼎器的真面目。
敦义坊接近城南的安化门,地广人稀,因为占地,所以王画选择这里,不会扰民。但让李旦改成了九鼎坊。
虽然王画其他的没有说,李旦很慎重,将一坊百姓腾了出来,中间修了一个高大的建筑,门口是一个花岗岩铺就的广场,两边有许多半人半马巨大的石雕,再住旁边,还有许多寺塔庙宇。气氛很庄重。
放九州之鼎的大门很宽,不宽也拉不进去。但在周围有许多士兵看守着,看到这个旱船来了,开始放鞭炮。
拉了进去,里面有许多雄伟的建筑,但在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周围又有士兵看守,广场中间一个巨大的凉亭,里面就是安放鼎器的。
工人小心地将鼎基推了进去,将它们镶拼在一起。接下来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将鼎身放在鼎基上。
这九个宝鼎很大的,王画有意称量了一下,达到了两万斤出头,也就是近九千斤。
看着鼎放了下来,李旦他们有眼福第一批观众有些发愁。
现在鼎基除了木头部分放在汉白玉下面,其他没有拼装上去,能看到的也只是木雕与立体地图,就是这样,也让人觉得气势辉煌。可是那些精致的地图,碰都不能碰一下,人如何抬上去?
但这对于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