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1945年8 月以后,陆续被派往东北的就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20余名。他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书记彭真、陈云;政治局委员高岗、张闻天;中央委员林彪、罗荣桓、李富春、李立三、蔡畅(女)、林枫;候补中央委员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王稼祥、萧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陈郁。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动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进入东北,加强了东北的力量,为开辟东北总根据地,迎击国民党即将发动的全面内战准备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15.八路军、新四军海陆并进
中共中央为使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尽早进入东北是不遗余力的,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为战略方针,指示文电一个接一个下达到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诸”山头“,布置各部日夜兼程向大东北挺进。
9 月17日,中共中央指示萧华立即率干部数十人穿便衣经大连到沈阳与东北局接洽,并不得迟误。
同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原准备去湖南及新四军第5 师工作的文年生。张启龙部速去东北工作,部队愈快出发愈好。
9 月18日,彭真和陈云就关于海路情况的报告致中共中央并转万毅、罗荣桓、黎玉、许世友、林浩。电文指出:“胶东北庄河途中,在威海方向发现美潜艇以探照灯向海面照射,并闻确有美舰13艘进入渤海,如万一遇美舰武装部队可坚称为冀热辽与乐亭山海关部队,便(一半以上)可坚称难民,回东北求生。”
为掩护闯关东的各解放区干部和部队,阻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国民党军北上部队。9 月下旬,中共中央即调山东6 万兵力到冀东和进入东北发展;新四军主力从江南转移到江北;江北新四军主力撤到山东。
9 月20日,彭真在关于迅速派干部及部队来东北致中央。聂、程、罗、梁、许、林、万电中指出:“此间发展条件甚好,已接收两座省政府,有三个省政府正派人去接收锦州及沈阳两市的政府,望迅速派干部及部队兼程前来。”
同日,中共中央指示彭真、陈云。电文如下:彭真、陈云:中央19日电部署谅达,你们应依靠山东力量,在两个半月之内在东北组织20万至30万能作战的军队才能完成任务。
中央1945年9 月20日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和大批干部向东北进发。
山东是中共中央这次调兵的重点。这是由于山东地理位置靠近东北,可以从海道北上,有利于争取时间;此外,还由于东北人口中由山东迁移过去的比例大,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容易同当地人民打一片。为此中央在8 月下旬曾命令山东军区万毅部渡海北上,后因为没有部队接防,拖延了一些日子。中共中央为此不满意,几次批评山东方面行动迟缓。
9 月19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山东要准备承担进军东北的主要任务。随后的9 月20日,刘少奇致电山东分局,指示:“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开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并要求罗荣桓及萧华能很快到东北。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中央的要求,迅速调兵遣将。主力部队第l 、第2 、第3 、第6 、第7 师及第5 师一部,警备第3 旅,另两个支队,共6 万余人分批开往东北。
为执行中共中央9 月20日电指示精神,罗荣桓、黎工作出快调东北的部队及干部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林、萧并报中央转彭真:(一)山东决定调赴东北及冀东之部队肢东6 个团,万毅两个团,由胶东经海上赴东北,万毅吴克华已于22日起程,萧即可于数日内赶到海岸。
(二)渤海3 个团刘其人率领已由渤海经海上进到冀东滨海主力两个师走此路线准备参加冀东作战
(三)其余抽调之14个团的干部将不断运胶东出口
罗、黎1945年9 月24日此时主持山东大局的罗荣桓无法立即动身,因为接替他工作的陈毅还在途中(罗系11月5 日出发赴东北的)。为执行中央命令,罗荣桓忍着巨大痛苦,带病指挥,令萧华所部渡海先行,其他部分部队过黄河由陆路北上,将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留在山东坚持斗争以便下一步接陈毅指挥。直到10月上旬,陈毅进入山东后,罗荣桓才松了口气。
就在9 月25日这一天,毛泽东向陈毅、罗荣桓等下达了严厉的渡海命令,指出:渡海与野战并重,而渡海最急请罗、李精密组织渡海,务使每日不断,源源北运。山东应出万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至急,愈快愈好。其实,罗荣桓等一点也未敢怠慢,而且抓得相当紧。
9 月28日,中共中央再一次电告罗荣桓:向东北和冀东进兵及运送干部是目前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中国人民今后的斗争,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目前是时间决定一切,迟延一天即有一天的损失。
9 月29日,中共中央第三次下达严厉的命令,指出:必须在20天里至一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否则绝不能完成你们的战略任务必须全力迅速组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
中共中央对山东的要求越来越紧。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又电华中局及罗荣桓、陈毅、黎玉等并告东北局,指出:山东除留武装两个师作基干不调动外,第二批去东北部队(华中叶飞纵队不在内)竭力争取出足5 万(包括已动身地方武装部队及武工队在内,这些部队到东北能起大作用)和分别海运、陆行,争取于11月全部到达东北,愈快愈好。
11月10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黎玉指示:“请令罗舜初所部二石万人火速北进渡海,不得片刻迟误,沿途鼓励士气,力争时间,其他北上各部亦然,各部情形速告。”并询问叶飞部北进情况。
这次调兵,对于山东军区而言,可谓是一次大搬家,规模是从未有过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东北战略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此步棋走得好坏,关系到整个东北的最终命运。据史料统计,山东军区先后到达东北的部队有: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万毅率领的东北挺进纵队(由滨海支队改称)3500人,分别从山东蓬莱县的滦家口和黄县的龙口渡海,先后在辽东半岛的子窝、庄河、小孤山一带登陆,10月中旬到达磐石、海龙、西丰一带;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率领山东军区司、政、后机关部分干部和部队1000余人,从蓬莱县滦家口出发,渡海到大连登陆。月底,萧华到东北局报到。部队于10月初全部到达安东地区;胶东军区第5 师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率领第5 师2 个团,第6 师3 个团,共6000人,从海路跨上了辽东半岛,于10月24日全部抵达营口地区。
渤海军区第7 师1。2 万人,由第7 师师长杨国夫和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各率3 个团,分批陆行,于10月先后到达山海关。古北口地区;第二师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刘兴元率所部7500人,从海路进入东北,10月30日登陆庄河,于11月上旬到达沈阳以西地区;山东军区支队长田松率领的支队1000人从海路登辽东半岛,于11月中旬到达牡丹江地区;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人,渡海到东北,于11月上旬到达安东、沈阳地区。
此外,第1 师师长梁兴初、政治委员梁必业率所部7500人,先渡海到冀东,又从陆路进军,于11月21日进入锦州以西地区;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率领的第3 师和警备第3 旅共30000 人,至12月初到达辽阳、鞍山地区;罗荣桓率山东军区机关直属部队约4000人,从海路到辽东,于11月到达沈阳地区。
上述山东八路军部队,总计兵力约6 万人,在1945年的东北大进军的10万部队中约占60%。由此可见,山东军区是挺进东北的主要力量,由其构成了东北中共军队的基础。此外,新四军3 师3 万余众,在进军东北部队中也占有30%左右的比重,其实力不可等闲视之。
新四军第3 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于9 月23日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该师主力开赴东北的电报,即刻部署部队北进。先头部队第10旅由第3 师副师长刘震率领先行出发。随后,黄克诚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率第7 、第8 旅、独立旅和3 个团,总共3。5 万人,9 月28日从苏北淮阴出发,经山东、河北承德,出冷口,部队有3。2万人于*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地区。
必须指出的是,进军东北是中共全党全军的整体行动,一切为了东北,一切部署、调动、作战也是为了东北,因此派往东北的部队来自全国各大战略区及其延安总部。其中,陕甘晋绥边防军教导第2 旅旅长黄永胜率领该旅第1 团和教导第1 旅第1 团共3350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000人和由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朱瑞和政委邱创成率领的炮校1069人,也奉命于9 月初分批奔赴东北,经晋北、察热地区,于11月12日到达辽宁的阜新、沈阳地区。一些原执行“向南发展‘”任务兼程南下的八路军部队也掉头向北进发了。如著名的第359 旅自1944年王震率部分人马组成南下支队深入湘赣边界地区后,其余部3300余人于1944年6 月在刘转连、晏福生率领下,组成南下第二支队,另有原陕甘、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旅长文年生率领的警一旅,两部合计6300余人也风尘仆仆向南疾进,计划与王震会合。9 月中旬,当刘、晏、文所部行进至河南林县时,突然收到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要他们掉头北上去东北。并指示放下重武器,轻装北进。9 月中旬,刘、晏部3300人从河南林县出发,向东北挺进,10月底到达本溪、抚顺地区。10月下旬,文年生部3000人到达锦州地区。
晋察冀军区派往东北的部队有11个团和两个支队,共1。04万人。除冀热辽军区的第11、第12、第13、第16、第18、第46团和2 个支队先期出关进入东北地区外,沙克率领的冀中第31团,周仁杰率领的冀中第62团、第71团,也于10月到达东北地区。李运昌到达沈阳后,又调冀东第15团到沈阳,担任东北局警卫任务。
派往东北的部队,还有吕正操率领的晋绥军区第32团600 人,早在10月中旬到达沈阳;邓克明率领晋冀鲁豫军区之第24团1500人,经冀中北进,于10月下旬到达沈阳以西地区;周桓率领的太岳支队600 人,也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于10月到达东北地区。
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主力部队,都克服了时间紧迫,路途遥远,时近寒冬,衣单被薄,水土不服,医药匮乏,供给不足等种种艰难困苦,胜利到达东北指定地区,总计达10。8万人。
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原决定派遣陈赓和叶飞纵队以及中央党校、延安大学去东北,最后定于12月2 日才改变计划不去东北的。
各部队出发前,部队普遍进行北上动员,抓紧时间进行了形势和任务教育。克服了部队中程度不同地产生“革命到头”要过太平日子的思想。有些则对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有的还存在地域观念,不愿离开老区,不愿远离家乡。这些观念是部队北上执行战略任务的严重思想障碍。对此,各部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育。山东军区所部、新四军3 师在闯关东中边组织干部学习动员,边紧急收拢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将部队收拢归建,从而确保了北上行动。
晋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北上东进部队,在指战员们的思想感情上,对远征也一时转不过弯来。通过教育,部队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延安炮校师生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东北,他们是消除了东北冬天“一擦鼻涕鼻子就掉了,一搓耳朵耳朵就掉了,甚至连小便还要用小棍往下敲”等顾虑后上路的。
新四军3 师在远征中,不畏严寒、饥饿和极度疲惫,在部队严重减员、气候水土不服的条件下赶赴指定位置。山东、苏北等地方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对主力部队战略转移给予了大力支持。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新四军3 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等领导,在率部北进前,对当地党政军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充实加强了地方的各级组织领导,调整了部分领导骨干,扩充部队,留下一批武器,加强了坚持原地斗争部队的战斗力。
在主力北进的同时,中共中央还派遣大批干部随军队进入东北,开辟这一总根据地。
冀热辽军区部队向东北进军时,从地方抽调地委书记、行署主任以下的25个团架子的1000多名干部随军进入东北。9 月二日,由张秀山率干部800 余人,从延安出发,后到晋西与林枫干部团汇合,组成1500人的干部团,在武装部队护送下,于10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9 月17日,中共中央又决定抽调4p多名干部分批开往东北指定地区。随南下二支队行动的延安五干队、九干队2000多名干部,也在中途奉中共中央之命,随军进入东北。山东军区组成30个团架子的6000名干部,分批从海路和陆路随部队进入东北。按照中央军委1945年10月8 日指示,原拟回山东的华中干部3000人,作为20个团架子的干部配备从华中地区转赴东北。晋冀鲁豫军区组织25个团架子1000名干部,按中共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装部队掩护,分期到达东北。
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统一领导下,从各解放区调来的军事、政治、技术和地方干部共2 万多人按照中共中央实行分散的方针分赴北满、南满。东满、西满广大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地方武装。
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对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中共中央党政机关进行如此规模的大调动,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的。十余万军队和干部,由南向北在数千里战线上移动着。这种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南防御”是公开进行的,从浙东、苏南、皖南和皖中解放区向苏北及皖东后撤;而原在苏北和皖东的主力则迅速向山东开进。二是“向北发展”也就是向山东和东北运动的中共武装力量则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迅速向东北进军的。这二者在当时为的是什么呢?都是为了保卫抗战成果,建立一定的能与蒋介石集团相抗衡的实力,以争取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实现国内和平,使战后的中国不再为战争所困扰,能够走上一条和平发展的民主之路。
第五章 极不和谐的和谈画面
16.偷鸡不成蚀把米
重庆最高级别的谈判,没有驱散神州大地上空的内战阴云。而这一战争的主因是蒋介石一面与毛泽东握手言和,一面却向他的部下发出抢占由中共同日本人浴血苦战并从日本人手中夺回的那一部分国土及其战略要地。
1945年9 月20日,正当国共两党在重庆的和谈陷于僵局之时,蒋介石向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发出了一份绝密电报。电文曰: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的这份电报,再清楚不过地表答了其对待和平谈判的真实意图。对于蒋介石来说,与毛泽东在重庆言和,只是一种手法,以此稳住和拖住中共,以争取时间调兵受降,抢占全国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取得军事上有利地位,以武力压垮或打垮中共,迫使中共在和谈桌上屈服。
然而,蒋介石要取得军事上有利地位,并非一招一势就能解决的。尽管蒋介石日夜不停地向华中、华北调运军队,但毕竟千里迢迢,困难重重。幸亏有美国的全力支援,调动了巨大的海空军现代化运输工具和美国海空军部队为其运兵,否则在重庆谈判桌上将进一步失去“分量”,更加难以压服中共。
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从8 月中旬起,他的百万大军便由海陆空三条交通线,杀气腾腾地涌向华北、华中地区在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下,其下辖7 个军,以主力进占同蒲铁路沿线,一部进入中共领导的以长治为中心的晋东南解放区,即上党地区。
由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指挥的6 个军,在夺取归绥(今呼和浩特),集宁等城市后,遂沿平绥铁路东进,兵锋直指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
胡宗南这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抗战八年中没有什么建树,下山摘桃子动作却很快。其一下出动了8 个军,以主力东出潼关,沿陇海铁路东进,一部北渡黄河,沿同蒲路进至临汾以北地区,拟通过石太线,东出娘子关,进占石家庄等地。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也在蒋介石驱使下,指挥3 个军,沿平汉铁路北上,计划与胡宗南部共同占领平津等地区。
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则调3 个军进占商丘、徐州,准备继续北上,打通津浦铁路徐州至济南段。
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出动两个军,企图占领浦口,蚌埠,并计划与徐州的蒋军打通联系。
此外,第五、第七、第九战区的刘峙、余汉谋、薛岳等头目,也奉命分别进攻位于中原和湘粤边境的新四军第5 师和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
在美国的援助下,国民党军下山摘桃子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快。
美国空军从9 月5 日至10月15日,运送国民党3 个军到达京、沪、平、津。即:新六军由湖南芷江运至南京;第94军由广西柳州运至上海,复运天津;第92军由汉口运至北平。
美国海军自10月中旬起开始为蒋军海运部队,先后进入各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蒋介石全面进军的公开理由是受降和收复被日本侵占多年的失地。然而,实际上华北、华中的日伪军及日伪占领区的城市和交通线早就处在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的包围和控制之中。如果蒋介石下一道命令,同意日伪军就地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那么人民抗日武装可以极为迅速地完成大部分地区的受降任务。但是,蒋介石却没有民主意识,国民党政权也缺乏开放民主的自我启动能力,蒋介石绝对不会让任何成熟了的“桃子”落人为抗战浴血了八年的中共手中,他不但要束缚住人民军队的手脚,而且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要乘受降之机,侵占更多的解放区,摘取更多的人民抗战“桃子”,最终将中共挤垮、压垮或者不惜得罪了世人,将中共打垮。
但是,已经同蒋介石较量了18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并非是蒋介石的囊中之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共领袖不但对其和平攻势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其武力进攻也有相当的警惕。
还在8 月11日,中共中央便作出了(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苏联参战后,日本已宣布投降。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失地”,夺取抗战胜利果实。这一争夺战,将是猛烈的。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逐一消灭之,猛烈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夺取武器与资源,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不应稍有犹豫。将来阶段,国民党可能向我大举进攻,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其数量与规模,依情况决定。
8 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演说中指出:“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毛泽东这个讲话为中共领导人民军队反抗蒋介石抢夺人民胜利成果、坚决保卫人民抗战果实指明了方向。
在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收复失地”中,阎锡山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他试图重做山西土皇帝的美梦,而山西大部分地区已成为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成为人民抗战的果实,为此他调兵遣将企图摘取山西这颗“桃子”。
阎锡山于8 月中旬开始命令其部下19军军长史泽波乘八路军主力一时未能顾及之际,先后抢占了襄垣、潞城。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控制了上党地区。
上党地区,古称上党郡,位于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之间,抗战时期,它成了八路军第129 师创建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整个地区没有国民党一兵一卒。现在史泽波军控制了上党地区,尤如在解放区的心腹中插进了一把尖刀。从8 月底开始,中共中央军委便多次电示晋冀鲁豫军区领导人要拔掉这个深人解放区的钉子,收复上党地区。
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