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商情-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法子,一向好帮人而不求人的他不得不第一次冲破个性的束缚,打发玉枝回娘家向当了十几年赤脚医生的二哥耀龙借贷。赤脚医生的收入本来就高过一般人,加之耀龙两口过日子特仔细,所以如今正好存下600多元。如今耀龙欲拿这些钱办诊所,却见小妹来了。耀龙是村里出名的小气鬼,从不帮人,也不求人。但如今小妹第一次来求他,他不得不做出个哥哥的样子来,因此一下子拿出200元。谁知玉枝说:“不行。那四百也足以把我们逼死。拿不上六百,我不敢回去见‘阎王’。”耀龙毕竟是玉枝的亲二哥,血脉相连。再者,他以为“阎王”一毛躁就会打骂玉枝。因此他每当想起玉枝是为自己成家才嫁给“阎王”的,便悲从中来,眼泪在眶内直打转,“好,二哥都借给你。半年能还吗?”玉枝:“不消三个月。”说罢高兴得连饭都没吃,拿了钱直奔家里来。村里人都断定陈禄筹不到这600元。给价稍低的那家也从众亲戚家筹足钱,等着10天后接收陈禄吐出来的一头奶牛。所以当陈禄于第二天把牛款交齐,村里人都大为咂舌,都感叹陈禄有个好亲戚:“真是有三个富亲戚不算穷,有三个穷亲戚不算富哇!”

这黑白花奶牛当初不知是哪位有眼光的人引进来的,清水沟只有第三生产队这么几头,全敕勒右旗(清水沟所在旗)也没多少头,因此牛奶一直供不应求。铜狮八岁那年出麻疹,陈禄正当饲养员,想每天打一斤牛奶给铜狮喝。结果队里看在陈禄当饲养员的份儿上,才勉为其难地每天供给半斤。如今陈禄的这两头纯正的黑白花青壮年奶牛,每头每日出奶量高产期达七十来斤,低产期(分娩前一个月)也有四十余斤,全年平均五十余斤。当时每斤牛奶售价已达两毛五,成本却不足五分。牛奶挤出来也无须出门儿去卖,每日早午晚来打牛奶的人排成了队。陈禄买下奶牛未出半个月,县城里的两个人即找上门来,要以每头1800元的价钱买他的牛。他未卖。过了一个月,那两个人又来,要以每头3000元的价钱买他的牛。玉枝不耐烦地说:“你们以后少打这儿的主意。你们就是给我座金山也不卖。走走走。”金狮当时正好在场,便不赞称地跟母亲说:“你这是什么态度?人有级别物有价,再好的东西也有个能卖的价。咋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不卖呢?显然不是生意人的思维。”玉枝:“不卖不卖不卖。”金狮:“真的给座金山也不卖?”玉枝连头都不抬:“不卖。”金狮:“那是奶牛,不是神仙。你养它为的是营利,不是供奉。再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嘛!”陈禄听到这儿说:“金儿,怎么这么跟你妈说话?”心里却想:“这孩子年纪轻轻,竟有这种心性。”金狮又说:“我不是主张卖牛,是怕你们对它着迷。凡事都有变,哪能着迷?”

八一年,陈禄为了专心经营奶牛,在全家共有的八亩地里只简单地种了七亩小麦和一亩山药。谁知亩产小麦700余斤,山药7000余斤,足够全家人吃上二年。看着积满仓塞满窖的小麦和山药,陈禄好不感慨:“往年为啥白面和山药总是不够吃呢?”清水沟依山傍水,每寸土地都旱涝保收。清水沟的原名叫杏花村,水果产量之大、质量之美远近闻名。但在土地下放之前却长期处于四多四缺的局面,即玉米多白面缺,谷米多黄米缺,瓜菜多山药缺,粮食多水果缺。人们每天吃饭,不是西葫芦就窝头加少许的馒头,就是谷米稀粥就咸菜加少许的烙饼。甭说白面不够吃,就连烩菜和稀粥里的山药也是刚够吊人胃口。每到夏秋之际,清水沟的田头地畔、房前屋后都结满了个大皮薄的杏李苹梨桃枣。孩子们望着流口水,却吃不上几顿。是何缘故?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就是上面搞统购统销。如今也就是一年的功夫,一切就都变了,叫人怎能不感慨?陈禄地里的收入护住生活,两头奶牛的七千元纯收入可就十有八九地存了起来。有了底垫,他的心思就更大了。秋天一到,他即率领老婆孩子四处割草,割回瓷瓷实实的八百方才罢休。期间一些人问:“割这么多草干吗?”陈禄:“冬天喂羊。”对方:“你们家总共才十来只羊,用得了这么多吗?”陈禄:“用得了。”谁知割完草,他才领着玉枝和金狮四处买羊。结果不到几天功夫,花掉四千多元,即买回八十多只青壮年母山羊来。

八二年春,吃怕了粗粮而今好不容易获得耕种自由的人们普遍种植了细粮,陈禄却全部种植了高粱。五月份,日子过得稍稍好了一点的人们终于忍受不了低矮狭小的旧居,开始纷纷申请地皮盖房。陈禄宅院的西面有几亩空地,原是邻近几家的自留地。如今队里决定将这片地皮批出去,供六户人家盖房。见此,陈禄为了将来儿子们住在自己跟前,便将紧挨自家的那块儿地申请下来,斥资5000多元,又盖起了七间红砖大瓦房,连四周两米高的院墙都是用砖砌的。盖起来没装修,因为也没人住,于是先做了放草的圐圙。这天陈禄两口还在盖房,就听见大队的喇叭响了:“社员们注意了,晚上八点半,请每家家长来大队开会,商谈果园的问题。”听罢广播,陈禄跟玉枝说:“大队的果园要出包了。”玉枝:“那咱们包不包?”陈禄:“看怎么个包法。”清水沟占地2500亩,三分之一是林地,其中大队占有果园300亩。土地下放后,各处的树木都分给了农户,只有大队的果园和各小队的防护林未分,留作集体收入来源。一般情况下,果园的收入高于空地,否则人们也不会费那么大的劲,用数年的时间等它挂果。去年,大队的果园损失很大。因为每当用人之际,社员们都忙自己的去了,园内有了虫子无人打,有了杂草无人除,果子熟了无人收。如今眼瞅着杏子又要熟了,大队领导们想来想去,决定还是把果园包出去。具体承包办法:一是为了体现公平,采取公开竞包的形式;二是为了便于管理,以十亩为一个发包单位;三是为了防止短期行为,一包三年;四是为了保证集体收入,承包费每年一付,提前付清。晚上,大队礼堂挤满了男女老少,来的不止家长。会上,大队支书宣布完承包办法,即开始逐段发包。果园的不同地段土质和树种都大不相同。陈禄盯住50亩最好的地段,在玉枝的鼓励下,一味加价,最后以每亩50元的天价震退所有对手,包了下来。散会出来,有人问陈禄:“我知道你一下子能扛得出那么多承包费,但你有那么多人手吗?”陈禄:“雇人嘛!”对方:“雇人不是剥削吗?”陈禄:“我雇谁,谁还感激我,你管我剥削不剥削。”

秋天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是肃杀之季;而对于庄户人来说,却是丰收之时。今年秋天,清水沟又获得大丰收,各类作物单产再创新高。一时之间,全村老少忙得不可开交,连学校都放了农忙假。村里村外,田间路上,从早到晚,人流不息。老少男女们或驾车,或牵骡,或肩扛,不停地往家里运送劳动果实,忙得辛苦,也忙得开心。而这里最忙最开心的要数陈禄一家子。随着全国农村经济的迅速改观,广大人民的消费对象开始从粮食、棉花等少数几个种类向肉、蛋、奶、皮、毛、瓜、果、梨、桃、枣、烟、酒、酱、醋、茶等各色物品扩展。为此陈禄的羊绒、羊毛、羊皮、羊肉一天天在涨价,一年为他增收5000元;他的杏、李、苹、梨、桃赶上了好行情,为他赢利8000元;他的高粱亩产将近小麦的二倍,却被酒厂以仅低于小麦两成的价钱一次收走,也为他添银2000元;至于他的奶牛,自然不会忘记给他天天生金20多元。而这年全公社的人均纯收入不过150元,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不超200元。这天,陈禄和玉枝正在新房院内整拾高粱杆,就见大队书记领着公社一名副书记和一位挂着照相机的男青年及一位手拿笔记本儿的女青年来到院门口。此时路上行人不少,见此情景,围了上来。有的还嘀咕:“是不是又要定地主了?”陈禄两口停住手,看看门口的来人,再听听那几位的嘀咕,不由头皮紧了一下,心想:“不至于吧?”此时大队书记将陈禄招到近前,说明来意。原来不是定地主,是采访万元户。听说要抬举自己,陈禄再三谦让不过,只得先介绍了一下挣钱的基本经过,然后说:“我有今日,一是归于党的政策好。二是归于个人勤劳。三是归于自己敢想敢干。”之后不久,陈禄的事迹上了市报纸和电台。对此他自然很高兴,谁不爱荣誉呢?

干什么钻什么是陈禄的本性。经营果园半年,他经过翻书和琢磨,就觉得这50亩果树的行距太大,只要肥水跟得上,在中间种几垄低杆作物不妨事。这一发现,为他新增了15亩耕地。八三年春,陈禄正在考虑这23亩耕地(连自家8亩)该种些什么,就见乡里推销一种小麦种子,数量不多,价钱每斤五块,高出当地小麦的16倍。尽管乡里再三解释,这种小麦是从美国引进的,穗子和颗粒都比当地的大一倍。可绝大多数村民一是嫌它太贵,二是听说这种麦子吃起来像玉米,没有买。陈禄却一下子买了400斤,可种23亩。见此有人问:“你不怕它不好吃?”陈禄:“不好吃喂牛,反正它产量大。”对方:“如果产量也不大呢?”陈禄:“你看它那个头?母壮儿肥,产量能小吗?”对方:“你敢肯定它的穗子有那么长?”陈禄:“世上哪有那么多肯定的事?凡事都能肯定,还有穷富之分?”清水沟的小麦种得早,熟得也饱。7月中旬,陈禄收完麦子一合计,亩产1500斤,将近本地品种的二倍。未等小麦全部归仓,陈禄即磨了一麻袋来吃,吃后觉得这种小麦根本没有什么玉米的味道,做馒头比旧品种还好,只是做面条稍感精气不足,但也能做。随后村里来了一位收购该种小麦的,收价每斤五角,将近当地品种的二倍,显然是要按种子转售的。见此情景,别的几户都不肯卖,陈禄却一下子全卖了。卖前玉枝反对:“既是做种子,当初咱们五块买的,现在不能卖一块五,咋就卖五毛?”陈禄:“你笨蛋,头发长见识短。春撒一斗子,秋收万斤粮。这种子种上一年,还有那么缺?这个人按五毛收,肯定赔。趁他没赔不卖,你想自个儿磨着吃,还是真的想喂牛?”一听此话,玉枝恍然大悟,直骂自己头发长见识短。不出陈禄所料,未出一个月,那个收购该种麦子的人就赔了。该种麦价一跌再跌,最后跌至跟旧品种没什么两样。最终没舍得卖的人只有留着自己慢慢吃。收罢麦子,陈禄马上种了萝卜蔓菁之类,以备秋天收了喂牛。

秋收结束,大地封冻,陈禄的活少了许多,便开始和玉枝合计:“来年种什么?”玉枝:“种烟叶子吧,太费手脚,咱们根本忙不过来,雇人又没利。种党参,哎!咱们以前种党参不是发过财吗?如今已有好几年没种了,是不是该涨价了?”陈禄:“先打听打听再说吧。”经打听得知,现在党参价格一般,但比种粮食要好得多。他一时再找不出更好的种植项目,只得决定种党参,于是上后山购买党参秧子。像党参一类作物,山前因土地值钱,历来主要产成品,很少产秧子,更不打籽,闲话不提。再说这日,陈禄来到后山住下,和东家喝酒。东家问他:“你们只种党参,不栽黄芪?要栽我们有秧子。”陈禄反问:“你们栽么?”东家:“栽呀!不过不多栽。”陈禄:“收入怎么样?”东家:“难说,有时比粮食好,有时不如粮食。所以谁家也不敢多栽。”陈禄:“你们这儿一亩能起多少斤?”东家:“我们这儿栽这个用的都是赖地,一亩只能起五百多斤。”(这一产量是山前的一半)陈禄:“咋卖呢?”东家:“那要看长得咋样。长好了一斤能卖五毛,长不好只能卖两毛五,再不好就没人要了。”陈禄:“这个行情稳定不稳定?”东家:“因为谁家也不多栽,所以这个行情已经维持了两三年了。”陈禄想:“山前的黄芪产量(每亩)都在1000斤开外,而且(每斤)都能卖五毛,岂不是比党参强得多?”想至此又考察了数日,证明东家所言不虚,便将本来打算买党参秧子的钱买了黄芪秧子。

第五回 千金在手不值提 儿女不济气出病

八四年春,一些人见陈禄栽黄芪,也想栽,但没秧子。陈禄便引他们上后山买。见此玉枝不解地问:“你帮他们栽黄芪,就不怕栽多了落价?”陈禄:“不怕,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你就是全旗都栽黄芪也不算多。再说,你不帮他们买,他们早晚也能买回来,只是费点劲。”后山的条件怎能跟清水沟相比?秋天下来,清水沟的黄芪亩产1300斤。黄芪这东西产量大的个头就大,而个头大的就是好货,就能卖五角钱。因此秋收结束,很多人想找陈禄聊聊,却不见了陈禄的踪影。原来陈禄已携巨款上了后山。半个月后,他带了三汽车黄芪秧子回来。见他回来,人们问:“明年种什么?”陈禄:“种黄芪。”人们:“这么多的人种黄芪,你就不怕落价?”陈禄还是那套说法:“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甭说你全乡,就是全旗都种黄芪也不算多。何况不会全乡都种黄芪,有些人见树叶子掉下来还怕砸了脑袋呢!”有人就说:“那咱们赶快上后山买秧子吧!”陈禄:“不用去了,我已经买回来了。”那人:“你不种了?”陈禄:“我能种了那么多么?我带回的这些秧子够种1000亩。”人们问:“你咋卖呢?”陈禄:“我就挣你们个盘缠,每根2分钱。你们花这个钱上后山未必能买上好的,因为那儿的好秧子差不多都让我买完了。”有的人相信种黄芪仍能挣钱,也买了陈禄的秧子;有的人虽然也相信种黄芪仍能挣钱,但不愿买陈禄的秧子,[txtsk…wWw。QiSuu。cOm]亲自上了后山,结果花了双份的盘缠也没买回好的来。为什么呢?因为后山人这几年产秧子主要是供自己栽的,没什么富余,有点儿富余也被陈禄把大部分好的收走了。因此待别人来买,货源已经不集中了。贷源不集中就得多跑几个地方,多费些盘缠。

八五年春,陈禄又栽了二十多亩黄芪,其余秧子被抢购一空,仅卖秧子一项净赚2万余元。秋天,黄芪的行情未降反升,栽黄芪的人又大赚一把。因此秋收刚了,人们来找陈禄聊天,却又未找着。人们知道他又上了后山,一些胆大的便也带了一些钱上后山收黄芪秧子。结果一个月后,陈禄不仅带回四汽车黄芪秧子,还带回一汽车黄芪籽。其他人却只或多或少地带了些黄芪秧子回来。这年冬天,陈禄承包果园到期,果园被大队收回。

八六年春,凡是上后山收秧子的都或多或少地赚了钱。见秧子起了行情,很多人便想撒籽产秧。其中一些人亲自上后山买种子,结果花了双份儿盘缠未买回多少来。因为后山人见秧子起了行情,便把本来就没多少富余的种子全留归己用了。你若非买不可,就得花成倍的钱,这样还不如就地买陈禄的。因此陈禄的黄芪籽被抢购一空,仅此一项让他赚了5万元。期间玉枝问陈禄:“咱们是撒籽,还是栽秧?”陈禄:“我看是撒也别撒,栽也别栽。”玉枝:“为什么?”陈禄:“这一汽车的种子是多少颗,将长出多少秧子?而这秧子是就近使用的,不是全国!”玉枝:“不栽又是为啥?”陈禄:“这黄芪行情连好了二年,栽的人怕是远不止你内蒙了。”玉枝:“这撒籽儿、栽秧子既没把握赚钱,咱们卖了那么多籽儿和秧,就不怕人们骂?”陈禄:“不是没把握赚钱,而是没把握赚大钱,再差也不至于比种粮食还差吧。再说,我这次又没向谁保证撒籽儿、栽秧子就能挣大钱,是人们自己急着要撒要栽的嘛。另外,人们要买,咱们不卖,别人也会卖,撒和栽的面积不会因为咱们不卖就减少。”玉枝:“那咱们该种些啥呢?”陈禄:“种地梨。”玉枝:“地梨是啥?”此时很多人还真没见过地梨。陈禄:“是地下长的一种菜,比洋蔓菁小,但比洋蔓菁脆,腌下挺好吃。”玉枝:“你在哪儿见过?”陈禄:“上次我上萨临庆(旗政府所在地)卖羊皮;见街上有人卖一种小菜。我没见过,就尝了一下。觉得挺好吃,就问这是什么东西。人家说是地梨。我问这是哪产的,人家说是自个儿种的。我问多少钱一斤。他说腌下一块,生的五毛。我问一亩起多少。他说长好了能起三千斤。我想咱们也甭卖五毛,就是卖两毛五也尽钱了。所以我又四处调查了一下,知道那个人没有说假。”玉枝:“现在种这个的有多少?”陈禄:“去年只有城周围的个别农民种了些。我想今年也多不到哪去。我还听说南方人拿这个做酱菜,用量挺大。”玉枝:“那咱们种吧。就是一斤卖一毛,还比种麦子强哩。”陈禄:“唉!现在的问题不是种什么与不种什么,而是拿什么种。咱们只有八亩地。”玉枝:“前几天我听说黑牛想往出包地,也不知包出去了没。”这黑牛寡居多年,膝下有两儿两女。两女都已出嫁,长子常年在外以偷盗为生,二子尚幼,因而有地无人种。陈禄:“那你打听一下,看她包出去了没有,再看谁还想往出包。”玉枝领命去打听,得知不仅黑牛没包出去,还有两家要出包。一家是好吃懒做,没吃的就搬他老子的,却又怕他老子白种他的地;另一家是儿子在外做官,不愁吃不愁穿。三家所要租金都是每亩60元。陈禄:“什么,一亩60块!比包果园还贵!当年我爹买下地租给别人种,人家说我们不劳而获。如今他们分地没花一分钱,还要这么多地租,是不是不劳而获?”玉枝:“你现在就甭管人家劳不劳获不获了。若不是人家不种,你还租不上呢。”说归说,陈禄岂会在乎这小小的60元,因此从这三家租来十五亩地,连同自家的那八亩,都种了地梨。

且不说这二十多亩地梨结果如何,因为那只不过是在柴禾堆上多添少添一块木头的问题。现在要说的是,在一斤白面不值四角、一身好衣服不值百元、七间红砖大瓦房不值五千元、千里火车票不消二十元的现在,拥有二百只良种山羊、八头高产奶牛、三十多万元存款的陈禄是不是踌躇满志?不,因为他现在还有一块心病未除。若要踌躇满志,还得等到八月。那么,他究竟有何心病,这个心病又如何到八月就没了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人是在相互比较中生活的,人的优越感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当别人天天吃窝头的时候,你只要天天吃白面就有优越感;而当别人天天吃白面的时候,你只有天天吃肉才会有优越感。这种比较心理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催人奋进,坏处是能给人以心灵上的创伤。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是多方面的,不但要比钱,还要比人。陈禄在钱的较量中一路顺风,在人的较量中却不无坎坷。

当年清水沟学校是所戴帽子小学,不但有小学五个年级,还有初一、初二。孩子们在本村念完初二,才离村去乡中学念初三和高中。当时由于孩子多,乡中学容量有限,因此孩子们只能在初二以前随意升级,等到上初三和高中就需要硬考了。考初三往往要退下一半儿来。退下来的要么回校复读,要么回家种田。从初三考高中又要退下一半儿来。退下来的如没有门路留级,就只能回家种田。还有,不论考初三还是高中,城、乡一张卷儿,都考外语。而当时村里的初一、初二根本不开设外语课程。这样,农村的孩子须在缺一门儿课程的情况下与城里的孩子竞考初三。此外,乡高中是二年制,城高中却是三年制。这样,农村的孩子又须在少念一年的情况下与城里的孩子竞考大、中专。

土地下放后,金狮三兄弟就总有干不完的活——放牛、喂羊、拉水、锄地、下果子、送牛奶等等,每天下午放学至人静时分及整个休息日,都忙个不停。金凤则因为是姑娘家,又是父母唯一的女儿,倒是几乎不干活的,包括家务。八一、八二年秋,金凤和金狮相继考入乡中学,开始住校生活。住校后,金狮星期天还得回家突击干活,但平日就算解脱了。他解脱了,家里就更忙了,往往是顾了东顾不了西。陈禄无奈,就责令最忠厚老实又最不爱学习的铜狮停学半年,专门放牛割草。对此玉枝反对:“你打算让他捅一辈子牛屁眼儿呀?”陈禄即说:“你懂个什么?从前有个农家子弟不好好念书,叫他老子一气之下拉回去种了一年地,结果第二年就考上了。不让他受几天罪,他还以为这庄户人可好当呢。”玉枝哪能拗得过陈禄?铜狮又不懂得上学的意义,于是停了半年学,直到第二年春家里雇下长工才复学。复学后跟不上,第二年留了一级。

在乡中学,金凤的学习成绩仍然一路领先,可说是在师生们的赞誉声中度过的。金狮却经历了大起大落,几乎没享受过什么夸奖。初三第一学期,刚刚脱离父母管教的金狮感到好不自在,上课胡思,下课贪耍,转眼半年过去,没学下半点东西,考试全凭抄袭过关。第二学期开学,他又玩儿了半个月。此时其二舅耀龙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