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桃李满园春-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去一趟再回到自家清新的小竹楼,宁博容简直神清气爽!
  因崔氏已经知道宁博容不大喜欢吃胡食,天气又热,便取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以冰水镇之,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搅拌,放入井中冷藏,要食用的时候用佐料香油胡椒粉搅拌,吃起来格外美味,连宁博容这般现代的吃货第一次尝到的时候,都有些啧啧称奇的感觉。
  说实话,这才现代都从未吃过,而且因为材料纯天然新鲜无污染,入口清新,和现代的冷面颇有一种不同的独特滋味。
  “阿娘,明日还吃这个好吗?”
  崔氏摸摸她的发,“好。”
  “再加上一些山笋鲜菇,恐怕更加好吃一点……”宁博容琢磨着什么时候带着阿青阿郑出去摘点蘑菇回来,很久以前她做过蘑菇酱想想都让人觉得馋。
  不过,有了这凉面,浇上些许炒笋片炒石刁柏,用佐料搅拌就已经是很不错的夏日美味。
  因南方暑热,山中反倒是舒适很多,但临近科举,不少应试的学子都开始进入最后的闭关学习阶段。
  宁博容已经开始悄悄写计划书,不论是崔家的小看,还是宁府的态度,都说明了万里书院虽然在普通人心目中已然算得上圣地,但却并不是最佳。
  这是父亲的书院。
  宁博容憋着一口气,所以最近总是打开窗观察下方的书院,幸得天气炎热,阿青也便不大管她。
  这天宁盛在书院中仍未归来,虽然宁博容因练武的关系,即便天气炎热亦不大出汗,但每日仍然习惯在午后洗一次澡,洗完阿青给宁博容换上鹅黄的齐胸襦裙,外套一件极薄的素白褙子,又替她擦拭着一头乌黑的发,“小娘子,我替你问过啦,郎君要到日入才回来呢!”
  这年头,日入便是五到七点,夏天日长,这个点通常还没天黑。
  “噢,阿青,你随我去厨房吧。”
  “是。”
  尽管宁博容还未满七岁,但因从小沉稳,随着宁盛已读完了《论语》,阿青待她也是相当服气的,并不会因她年幼而缺了尊重之意。
  宁家并非如同崔家那般上下等级森严的世家,更非宁府那阖家的暴发户气派,是以宁博容身为小主人,亲自去厨房并没有什么叫人意外,便是崔氏,偶尔也会亲自下一回厨。
  在这个年代,女子尚且没有被程朱理学束缚,唐时开放,甚至有武则天这位女皇,大梁的风气亦不严苛,就是宁府那些小娘子,都有专门的先生教授她们课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玩意儿绝对不会在大梁出现,稍有些家底的人家,也是不愿嫁出的女儿被人说做毫无才德的。
  所以,在云州甚至有两家名气不弱的女学,只是宁博容的父亲宁盛乃是当世大儒,是以无需入女学罢了。
  但身为女子,女红厨艺,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加分项。
  当然,这年代的厨艺,原也没有那么复杂,大家出身的小娘子们学得一两项点心便尽够了。
  例如崔氏,擅长一种相当别致的梅花状枣泥馅儿的点心,入口即化,十分好吃。
  宁博容却更喜欢弄一些这年代几乎没有出现过,极简单却美味的食物。
  例如毛豆,说实话,这年代根本就没有吃毛豆的,都是等到毛豆老熟,成为黄豆之后,酿造酱油用。
  夏季正是毛豆成熟的季节,宁博容令家仆问农家买了一些青毛豆来,却初时让下仆颇有些诧异。
  阿郑早已经按照宁博容的吩咐,将青毛豆都摘下洗好,并用剪子减掉两头,放在了篮子中。
  宁博容见厨娘也在,吩咐她道:“倒些清水在锅里,放一些八角花椒,哎,少放一些,再丢几个胡椒,不用切开,就这样吧——”
  似乎她老爹不是很能吃辣。
  “小娘子,这是要煮这青豆?”
  “是呢。”
  厨娘有些诧异,她尚且第一次看到这黄豆尚未“成熟”便弄来煮着吃的,而且并未剥出豆子,这壳子毛毛的,怎可就这般煮?
  不过,既然小主人有吩咐,就当是陪她胡闹一场,厨娘也就听她指派。
  “好啦,水烧开了便将这倒下去吧,嗯,放些盐,火小一些煮。”
  不过三五分钟的时间,宁博容就让烧火丫头灭了炉灶中的火头。
  “再焖一会儿。”
  在焖的时间里,宁博容让阿郑搬来了午时崔氏切与她吃的西瓜特地留下的瓜皮,让厨娘削皮切成了细丝,锅内倒入清水,水开后,放入略焯一下,焯过后用凉开水过一下,拌以少许的盐,香油,撒上一些黑芝麻,瞧着便翠绿爽口。
  又叫厨娘做了凉拌胡瓜,没错,这会儿的黄瓜还叫胡瓜呢。
  令又加了萝卜丝炒了一些石刁柏,即翠绿的芦笋丝和素白的萝卜丝,单单这摆盘就十分悦目。
  这时毛豆也出锅,带汤盛入大碗中,放入井中冰镇。
  四素凉菜在炎炎夏日看来都是极清爽的,等到宁盛快回来之时,宁博容亲自将这四道菜放入白瓷盘中,特别将盐水毛豆从汤水中捞出,又有芝麻脆瓜、凉拌胡瓜、萝卜芦笋,单单视觉上就让人极有胃口。
  将这四道菜放入食盒中,并一小壶崔氏去年秋酿的菊花酒,宁博容自己是颇为满意的。
  “阿青,将这四素凉菜也送一份去给阿娘。”
  “是,小娘子。”阿青颇有些惊异,想不到短短时间,小娘子当真弄出了至少看上去还不错的食物,虽然吃起来不知如何,但她只看着都觉胃口大开。
  以宁博容的年岁,在现代不过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但在古代,看过宁府那些个同她一般年岁的女孩子之后,她就觉得自己表现的早慧实在是不算什么,她们多的是比她成熟的心性。
  所以,她觉得,她需要和宁盛谈一谈。
  当然,这四素凉菜并菊花酒,算是——呃,贿赂?
  虽然说……从小到大,宁盛就从未驳回过她的任何要求。
  “阿郑,我们走,去阿爹的书房。”
  她家阿爹应该快要下班回家了哎!


☆、变革之始

  宁盛外有大儒名声,又是书院一山之长,即便崔氏这种世家大族颇有些轻慢的意思,对于世人来说,却绝对已然是值得尊敬的对象。
  身为山长,他亦在书院之中讲学,而且因他本身状元出身,对科举应试颇有几分独到理解,又因请的夫子大多乃是他的好友,颇有几分才学,才使得万里书院名声渐盛。
  但在宁博容面前,他只是一个宠爱幼女的父亲罢了。
  “阿爹!”
  尽管宁盛时常在前山用晡食,依照旧唐留下的习惯,现在人大多还是一天吃两顿饭的,这对于习惯三顿的宁博容而言无疑比较痛苦,于是在晚上她还会再加一顿,时间久了,连崔氏也会随她少用一些,幸得她平素就吃得少,才未因为这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发胖。
  但宁盛还是遵循的旧例,只偶尔吃次夜宵还是无妨的。
  “我家妙妙真是心灵手巧!”哪怕知道这些并不是宁博容做的,毕竟她还未满七岁,但是身为父亲,他毫不吝啬对小女儿的称赞,更何况,他是真的有些惊叹的。
  这样的四素凉菜,他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既雅致又清爽。
  而只尝了一口,他就立刻喜欢上了这种滋味,在炎热的夏夜,就要吃些这个并一壶清酒,方是一种无上享受,他已经在琢磨着叫上几个好友一块儿赏月了。
  反正,他们也就住在前山书院里而已。
  尤其是这叫盐水毛豆的,佐酒格外好。
  “阿爹,书院可是要招收新学子了?”
  “嗯,待科举过后吧。”
  大梁朝的科举是在每年的八月,实则以前乃是在初冬时节,因科举的考试地极其阴冷,有一年京城大雪,硬是活生生冻死了几个学子,这才挪到了八月。
  这年头的八月是阴历,相当于现代的九月,正是初秋,刚好天气不那么热,也不会有多少凉意,自是比当初好上许多。
  宁博容爬上椅子陪着自家老爹坐,“阿爹,咱们万里书院听闻所收贫寒学子比较多?”
  这话,还是听宁家那群金枝欲孽的小姑娘说的。
  宁盛点点头,“不错,国子监是不收贫寒子弟的,余者麓山亦是难入,天下四大书院之中,唯有我们万里书院花费最低,时常有贫寒学子为了节省,千里迢迢来我万里书院读书。”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宁盛是圣父,这就和个人性格有关了,宁盛他从来就对钱没什么概念,为人疏朗不说,对金钱权势都没什么执念,否则也不会年纪不大就致仕了。全部的经济大权都掌握在崔氏手里,反正他从没感到缺钱过,所以,万里书院有这般收入他觉得已经很好。
  便是一些小教书先生,也是要收束脩的,万里书院在这翠华山上,崔氏的嫁妆丰厚,又擅经营,昔日陪嫁来的外管家崔章端的的是经商的一把好手,这些个年里,早已经将崔氏的嫁妆和宁盛原本微薄的家资翻了数倍不止,仅仅是这书院的收入,宁盛一家皆不好奢侈,以现在的收费,就宁盛看来早已绰绰有余。
  如今万里书院中的夫子大多是宁盛至交好友,于金钱方面便也并不如何看重,文人也是要吃饭的,也有风流成性惯于享受的文人,但显然在万里书院这是没有的。
  而且,哪怕万里书院是最便宜的,以宁博容看,其实也不便宜……
  这年头,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昂贵的投资。
  “阿爹,那我们家的书院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
  宁盛一怔,“有什么不一样?”
  宁博容眨着眼睛,“是啊,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宁盛放下筷子,却是若有所思起来。
  他原就不是思想拘泥之人,宁博容这么一说,倒还真是……其他不管是国子监还是麓山书院,甚至是他们这并称的四大书院,在方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宁博容早就打听过,大梁的书院并不似是明朝那样到处是书院林立,言语自由,甚至有什么“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句子,这年代的书院,还相当初级,学子们除了读书也就是读书了。
  例如万里书院,夫子加上宁盛这个山长,一共才六个人,其中宁盛是当世大儒,另有他的至交好友卢成山、张敏之,皆是声名在外之人,颇有才名,卢成山少年成才,中年官场得意,如今六十有六,喜欢这翠华山的气候风景,算是半养老半教书,张敏之与他相反,明明才学过人,可惜时运不济,沉沉浮浮三十余年,却依旧清贫失意,只得来教书,剩下的三名夫子皆是曾科举及第的士子,在地方上同样有些名气。
  但是吧,就宁博容了解,这考试内容和老师人数完全不成比例啊!这又不是明朝时候考试只考八股文!
  这时候的科举和后世熟知的科举并不同,如果都要学的话,科目之多简直比现代的学生还苦逼。
  此时科举沿袭唐时旧历,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没错,五、十、多、种!
  不过,这时候的科举应试者以明经、进士二科最多,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可不是单单做一份卷子就结束的。
  进士科在唐时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只是以诗取士比较为人诟病,大梁已是弱化了诗赋这项,大多是考政论。这个比明经更难,是以唐时有句话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那都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却仍然可以说年轻。
  到了大梁,基本上科举还是以明经为主,例如宁盛,便是明经科及第,如今宁博裕去京城考试,考的也是这个。
  事实上几大书院教授的,基本上也是明经科,本身老师也没几个,要开那么多科目是根本不现实的。
  “阿爹,听闻你们讲学,一课便要一个时辰?”
  宁盛点点头,“不错。”
  “那讲学时可累?”
  宁盛摸了摸宁博容的脑袋,“却也没什么,自有毡席可坐。”
  “可是平日阿爹给我讲学,最多不过三刻,我便听不进去啦!”
  宁盛失笑,“那是你心性不够稳重。”
  “那阿爹小时候呢?难道能够精神集中一个时辰吗?”
  宁盛这才顿住。
  倒还真没有。
  宁博容笑了笑,这个,她倒还真的知道得很清楚,任何人精神集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哪怕是再刻苦想要学习的学生都是一样,一个人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为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所以现代的孩子一堂课的时间被定为四十五分钟,这还是很科学的,人进入精神集中需要一点时间,而差不过课堂开始十分钟之后,学生才会进入精神集中的时候。
  “阿爹,待到秋日新学子来,不若我们试一试改变一下……”
  宁盛在这种方面可不会随意听宁博容的乱指派,沉下脸道:“胡闹!这每一个学子皆是为了前程而来,我们怎可随意处置!”
  “不若这样吧阿爹,云州城中尚有许多读不起我们书院的贫寒学子,听闻卢夫子讲学时,他们愿在院门外只为听一刻——阿爹,阿娘一直想做些善事,咱们书院不是尚有几间屋子空着?不若放出消息去,只说万里书院可免费供他们读书,只是为预备科,同正当学子不尽相同,虽也有夫子授课,却要遵循书院的规矩,帮书院做些杂事……”
  这年头的读书人,还没像后世那样清高,不少出身贫寒人家的学子边读书边“打工”是常有的事,所以这个建议宁盛并没有一口回绝。
  “阿容,你想做什么呢?”
  对于这个女儿,宁盛固然宠爱,且她读书又通透,性格早慧稳重,是以,这时有此惊人之语,他倒也没有太引以为异。
  “阿爹,我在崔家,听那崔琮和李睿修对我万里书院颇有轻慢之言。”
  宁盛先是哑然,然后笑了起来,“那又如何?我们是比不上国子监,亦不如麓山书院。”
  “可是阿爹,我想让万里书院变成最好的书院!”
  面对一本正经的小丫头,宁盛不知道作出什么表情才好,要再过两个月,面前的小丫头才满七岁,可是,见她这副模样,却是颇有雄心壮志,心气之高简直令他有些——不大好的联想。
  总觉得,阿容和宁博闻那个不孝子,有那么点儿相似的地方,皆是能出惊人之言的。
  ……不,才不会,阿容是他可爱的小女儿,宁博闻那臭小子才比不上她的一根头发丝!
  “阿爹,我自己读书有些体会,要怎样才能背书背的牢,要怎样才可理解理得透,读书亦是有方法的,我知道我学的还不够,那不是还有阿爹看着吗?”她少见得撒娇道,然后又笑道:“我不想随意处置别人的前程,但我想试一试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这年头读不起书的贫家子其实还挺多的,有一些本身资质不赖,就是万里书院也常有那些清晨要去采药种田谋生计,稍有闲时跑来围墙外面听课的学子,宁博容曾见过一个少年一旁放着挑好的羊草,一边聚精会神地侧耳仔细听墙内所讲,用劣笔糙纸记下,手指都皴裂了却也顾不得。
  看着都有点儿心酸的感觉。
  面对只到自己腰间的小女儿此时的豪言壮语,宁盛微微一笑,“好吧,却也不能太过,限定二十个吧,恰好我有位故人之子前来投靠,我正愁安排他教授何科为好,不若先让他给这些孩子上上课,以他的豁达,想必是不介意的。”
  宁博容:“……”
  总觉得,这位故人应当得罪宁盛得罪得挺狠的,明显宁盛的口吻就是“丢他来陪你胡闹”的意思啊!
  宁博容却并不介意,她从没指望宁盛会一下子接受她的建议。
  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于是她一下子抱住宁盛,“阿爹真好!”
  哪怕他初时认为自己是在胡闹,那也是无妨的。
  她总要给他看——有些事,不是胡闹,而是真正的变革。    
                

☆、10·初次合作

  和宁盛“谈妥”之后,宁博容才去找崔氏,崔氏对于这一点倒不反对,许多贫寒学子读不起书的事她也是知道的。
  “既然寒川要来,这选学子之事便交给他,只是你可不准太过胡闹,这些学子也是要来读书的,却不是陪你玩耍。”
  宁博容笑道:“我才不要他们陪我玩耍呢,本就是要他们读书学习呢。”
  崔氏口中的寒川,便是宁盛说的故人之子,此人姓陆名质,字寒川,荥阳大户出身,幼年父母早逝,寄住在叔叔家长大,科举及第后本是要做官的,却不知得罪了何人,选官时明明表现上佳却也落选,他原是才学不错之人,科举中明经科乃是上上第,落选后不肯就此回归故里,只说游学,跑来投奔宁盛。
  宁博容知道这最初的二十人必须要争气才行,否则,再好的学习方法碰上鲁钝的学生,那也是要打折扣的。
  不过,贫寒学子有一个好处,他们的努力程度绝对不是现代那些学生可比的,只要给她们一个机会,他们可以拼了命去学习。
  宁博容倒是想亲自去挑,但是宁盛肯定不会同意。
  半月后,陆质便到了云州,宁盛将事与他一说,这位非但没有挑剔这个工作,反倒出乎意料地对此充满热忱。
  消息一放出去,不仅是云州的贫家子纷纷前来,便是临近州县,都有不少学子不顾辛苦赶来翠华山,虽万里书院的消息放得明明白白,不收学费,却也与正式学子不尽相同,要听书院的安排,尚要做些杂事,他们却并不介意。
  若是能一天听上几耳朵的课,到书院干活儿也是好的。
  读书,对他们来说原本就太奢侈,而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谁都不想放弃。
  于是,由陆质挑选,再由宁盛把关,二十名学子立刻额满,多的是在翠华山下长跪不肯离去的半大少年,大多衣衫褴褛,面容坚定,甚至有千里迢迢从别处赶来的,一双鞋都早已磨破。
  宁博容真的不知道,这些学子究竟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
  这年代消息闭塞,她同宁盛聊过之后,宁盛只说散些消息在云州城里,且告诉了他几个好友罢了,谁知,这一传甚至传到了千里之外。
  “怕是李兄说道出去的。”宁盛叹了口气,“我只是在上次书信之中与他提了一提罢了,却是苦了这些远道赶来的孩子。”
  书院,在这个时代是属于相当奢侈的学习地,小户人家大多只是送到教书先生那里,给些束脩读上几天书,这些教书先生很多自己水平都有限,是以教出来的孩子莫说是考科举了,便是乡贡试也是考不过的,一些大户人家的家学倒是能出几个贡生,家学的夫子顶多是自家出身的士子,却到底比不上正统书院有当世大儒授课。
  其实,宁博容也觉得大梁的发展有点古怪,听宁盛说,唐时根本就不重视书院,甚至是抑制着书院的发展的,反正她印象中从很久前看到的电视剧中分析,宋朝时候兴盛的似乎也只有官学,到明朝时候书院才开始林立,偏偏到了这个历史拐了个弯的大梁,紧接在唐之后,没了五代十国,没了大宋,走上另一条历史轨迹之后,书院倒是发展得很不错。
  因为这些远道来的学子似乎有在山门前长跪不起的节奏,到最后计划收的二十名“特训班”学生,收了二十四个。
  没错,宁博容称呼其为特训班。
  “那阿容想要怎么办?”陆质兴致勃勃的问。
  宁博容觉得自己很幸运,陆质并不是那些读书读得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反而很有意思,哪怕在科举后遭受了不公众待遇,这货也半点儿没有受打击的样子,宁博容可以肯定,他压根儿没将这事儿放在心上。
  宁盛见到陆质的那一天,就示意自己有点儿牙疼,宁博容觉得,害他牙疼的对象,正是这位陆质陆寒川,从她爹嘀咕的“和他爹一个德性”看来,恐怕他爹当年,差不多也是这副样子?
  ……用宁盛的话来说,就是半点儿不上进。
  其实宁博容上辈子也见过这样的人,说穿了就是顽童性格,爱玩爱闹,定不下心,才华也是有的,兴头上来了可以一两个月不好好吃不好好睡就为了弄出一整套程序,但东西做出来了,又可能没兴趣了,为人随性,绝不是那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向上的乖孩子。
  但作为这时候宁博容看来临时的搭档,这样子不会恃才傲物,更不会因为宁博容年纪小就看轻她的陆质,简直是再好没有了!
  而且两个人凑在一起,颇有些忘年交的意思。
  弄得崔氏都频频关注他们,虽然知道宁博容年纪尚小,甚至还不到避讳的时候,但她就是忍不住觉得这俩也太投缘了吧?
  此时宁博容刚满七岁,陆质却已经是二十有一了,只是他比较特殊,从小寄养在叔叔家,婶婶貌似看他不那么顺眼——其实也是,这年头不会有人喜欢寄养在自家的侄子结果把自己的儿子对比得一无是处这种事吧?
  于是,十八岁的时候倒是给他定过亲,却只是一小户人家的女儿,还身体不好,陆质倒是没有反对,谁知还没熬到成亲,这位就病死了,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