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字里藏医-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谔熘行兄梗魏斡潜雷购酰俊逼淙嗽唬骸疤旃赵滦撬蓿坏弊剐埃俊毕咴唬骸叭赵滦撬蓿嗷兄泄庖撸皇棺梗嗖荒苡兴猩恕!逼淙嗽唬骸澳蔚鼗岛危俊毕咴唬骸暗鼗槎淙男椋龃ν隹椤H舫节澋福杖赵诘厣闲兄梗魏斡瞧浠担俊逼淙松崛淮笙玻咭嗌崛淮笙病

还是邓公说得好,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呢。

内忧是因病生忧,由于生理功能的衰弱,导致病态心理的产生。中医认为脾主忧思,消化吸收功能弱的人,容易借故生忧,习惯性地使自己陷于忧思之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说:“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当人有不安全的感觉的时候,出于动物的本能,一则奔跑逃避,二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可是,一个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人,即便拼命进食也无法储存能量,反而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不安全感,这就是忧的根源。

中国人的胃肠被中国菜惯坏了,一旦离乡、出国,就水土不服,闹肚子。很多人就会害起乡思病,或相思病,英语叫homesickness。这也是一种忧的感觉。一旦吃上可口顺心的饭,消化吸收好了,也就乐不思蜀了。

现代社会因忧生病、因病生忧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外部环境相对安静和平了,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衣食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人的欲望提高了。妄想和实际的距离,正是忧存在的空间。

“愁”也是会意字,上“秋”下“心”。因为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落木萧萧的秋天,人最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愁不仅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心态,还是一种较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放弃,不会变通,团团打转,钻牛角尖。

从中医角度分析,忧愁是脾胃气机的郁结,加上较劲,也就是心火的煎熬。处于这种状态的人都挂相,所谓愁容满面,也就是面部肌肉扭曲不舒展,腹内胃肠痉挛扭结,不思饮食。心火独亢,销铄肺金,反侮肾水,人就会皮夭毛脆,精干黑瘦,双目灼灼,卧寐不宁,须发皆白。正如李白《秋浦歌》所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忧 愁(2) 



看看京剧《文昭关》里伍子胥的唱词,体会一下这种心情,也就能明白他一夜白头的缘由:“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指望奔吴国借兵回转,又谁知昭关又有阻拦。幸遇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一连七天我眉不展,夜夜何曾又得安眠?”

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嘛!喝酒能鼓舞肝气,通畅血脉气机,克消脾胃郁滞,甚至能够散结除患。古人常常饮酒浇心中块垒,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酒力彪悍,不能持久,而忧患长存,此消彼长,这就使人沉溺于杯中物,伤害自身以及子孙。古代名医还有激怒患者,鼓舞肝气,以胜忧思的案例。

对于愁来讲,喝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害。因为酒生肝火,肝木生心火,会加重人急切较劲的心理,正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喝多了,急火攻心,使人中风、猝死。

古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萱草就是人们常吃的黄花菜,也就是金针菜。使用中药调理可以解忧,不仅仅限于单味药或者特效药,凡是能够条达肝气、疏解脾胃郁滞、清心降火的药物,都有助于缓解忧愁。

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那些“贵生命,轻货财;重自得,藐荣辱;能取舍,知进退;沉心气,不浮躁”的人,自然是无忧无愁、逍遥自在的人。


 怨 恨(1) 



人因思而远慕,形成欲望、心愿,这种急切期待、盼望将来的过程被称之为“虑”。害怕、担心将来发生的事情叫做“忧”。忧、虑都是将来时,而当最终的结果出现以后,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转变:也许喜出望外,也许心满意足,也许事与愿违,也许大失所望。怨恨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情绪和情感。

“怨”的意思就是在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以后出现的失望、不满的情绪。把这种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就是责怪、谴责、抱怨、埋怨。有这种情绪的人被称为怨妇、怨偶。长期不满的积累被称为积怨。“怨”的反义词是“恩”,也就是别人做了充分满足自己心愿的事。

“怨”与“愿”同音同源,愿说白了是人的妄想,而妄想能否变成实际,又取决于很多条件。从佛学理论来讲,心愿是因,客观条件具备是缘,因缘和合才会有果。可惜很多人都在真诚地发心许愿,却不去顺应自然规律与积极创造条件(结缘),而客观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会发生。等不如意的结果出现了,有怨天尤人的,也有自怨自艾的。

《素问·征四失论篇》说:“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意思是说,有的医生诊疗技术不精,态度不端正,给人看病,不全面诊查,搞不清病因,治不好病,只能先怪自己,后怨老师。

人生天地间,被父母抚养成人以后就当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能从精神、物质上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别人的帮助应该本着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的态度,这样期待值降下来,失望就少一些,怨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黄帝内经》推崇的境界就是“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恬淡就是心平气和,不是欲火焚身。自得就是能自我满足。这样对别人的压迫、强求也会少一些,亲人、朋友、同事与你相处也就轻松舒服一些。

但是,老子所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生活毕竟是不现实的。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注定要与别人发生关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所付出,就有所期待,有需求,也就会有不满。如果善于调节这种关系,就能化解怨恨,走向圆满。

从基本层面上来讲,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应当首先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理想和追求。饮食自不必说,饥就是胃中无食,是不饱不满,就是怨。男女之事是性欲、情欲相互满足,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免不了男旷女怨。

中国古代诗词有一类被称为闺怨诗,都是抒发居家妇女的性欲、情欲得不到满足的感情和情绪,代表作就是王昌龄所作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说得也很明白,为了让丈夫外出博取功名,导致自己在春日中落寞孤单。

另外一个典型的怨妇是乐羊子的老婆,只不过她不在乎性欲、情欲,在乎的是功名。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多了,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这个悍妇妻子的话吓呆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去继续自己的学业。

都是怨妇,一个是巴不得老公回来,一个是轰老公走。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功名、情欲二者不可得兼。舍得之间,全在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嫁娶之前了解、考虑好了,也就少些埋怨。

从中医诊断来讲,怨和哀一样都是虚症,应当用补法。急则治标的话,化解怨的方法就是去尽量满足人的欲望,虚则补之。但是有的怨源于心火、欲火过于亢进,与现实反差过大,从缓则治本的角度考虑,还是让我们降格以求,不要过于攀比、贪婪为好。


怨 恨(2) 



恨是遭受别人侵犯、伤害以后出现的想报复、反击的心理情绪。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被伤害、侵犯以后生恨,有的人会忍气吞声,有的人就恨不起来。也不是所有有恨的情绪的人都会付诸行动去反击、报复,有的人只能怀恨在心、隐忍不发。这与人的性情、气力以及外部环境都有密切关系。

“恨”的反义词是“爱”,都是付出,只是付出的内容不同。有趣的是爱恨情仇看似对立,却可以相互转化,交织难分。比如性交,可以是做爱,也可是强奸,一个是示爱,一个是泄愤,对立统一到了极点。

怨是不满,而恨是反弹。一虚一实,二者截然不同。恨是双刃剑,不发出去伤敌,就会留积伤害自己。化解恨的方法只能用泄法,也就是让恨释放出来,这样因怀恨在心而产生的恶毒的心境才会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反击、报复伤害侵犯自己的人。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的话,中医通过调理气血也能达到解恨的效果,比如中药合欢可以蠲愤,化解仇恨心态。宗教的说教也能达到类似的目的,比如耶稣教导信徒去爱自己的敌人,佛家教导众生消除嗔恚之心,等等。

用模拟的场景,使用假想敌,调整自己的情绪,运用想象融入发泄仇恨的情景氛围之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古代人们观看角斗士血腥厮杀,现代人观看拳击、斗牛、足球、橄榄球比赛,等等,都是疏泄仇恨的有效方法。日本的一些公司还建立了情绪发泄室,人们在屋子里摔盘砸碗,棒击仇人画像,等等,有效地缓解了员工的压力。

总的来讲,最高境界是不生恨,看开世事,不以被人伤害、侵犯为意。其次就是顺其自然,不与之较劲,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不应把自己的一生甚至子孙家族的一生陷在仇恨之中,而忘记了美好的生活。再次的选择就是怀恨在心,苦心经营,卧薪尝胆,一朝复仇泄恨。最坏的情况就是心怀恨意,终生不快,遗恨终生。

疼 痛(1) 



字典里把“疼痛”解释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这种解释首先不精确,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不见得都是疼痛,可能会是酸麻胀痒,憋闷坠灼,没准儿还是欣快呢!其次这种解释不准确。疼痛是主观感觉,是内心的感受,它与客观实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疾病、刺激或创伤不一定会产生难受的感觉,或者说人感到疼痛,并不一定是因为疾病、刺激或创伤。

比如杀得性起的战士,也许浑身是伤,甚至肠子都流出来了,但是丝毫不觉疼痛,依然在冲锋陷阵。等到胜利以后,精神一放松,才感到疼痛,甚至疼得昏死过去。明白了这个例子,就不难理解被外国人视为不可思议的针刺麻醉的原理。当医生用针刺激一些原穴(元气汇聚之处,一般都有动脉搏动,比如合谷、神门等等)的时候,可以高度凝聚心神于此,这样心神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可以任由医生剖腹开膛,切割刮削。

身体没有创伤,在医院里做了各种检查,查不出问题,但是疼痛不已的人大有人在。现代医学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痛,名为“幻肢痛”,就是一些做了截肢手术的人,经常会感到被截去的肢体的某个部位疼痛。西医觉得奇怪,难以解释。中医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疼痛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是心神的问题。它与肉体不见得等同对应。心肌缺血、梗死的病人,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胃痛,或者是肩背、手臂的放射性疼痛。患急性阑尾炎的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转移、游走性的腹痛,焦虑、抑郁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头痛、目痛。

目前,国内外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癌症晚期病人不堪忍受疼痛的折磨,唯求一死,这陷医生和病人家属于两难境地。窃以为疼痛是自我的保护反应,是心神活跃、尽职工作的表现。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我疼故我在”。有疼痛,就说明心神尚在,生机尚存。《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针刺、中药止痛效果很好,包括那些藏于民间,甚至被称为封建糟粕的药物疗法,其原理精髓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掌握运用,如果拘泥于现代医学的不治、死刑判决,去给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话,医学进步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上工治未病”,作为中医大夫更应该发挥中医查病于无形的优势,给病人做早期诊断治疗,使麻木者有知觉、痛楚,使疼痛者安定。

不管疼痛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它总比麻木不仁要好。我临床治疗胃病多年,发现胃癌患者往往是近几年丝毫不觉胃痛的人,而那些整天感觉、叫嚷胃疼的人,往往只是一些患有浅表、糜烂、溃疡等不很严重胃病的人。正所谓“歪脖树不倒,药罐子长寿”。

有了疼痛的感觉,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就是“疼痛”的发音,写出来就是“疼痛”的字形。我们可以通过发音和字形去了解疼和痛的区别。汉语发音有音调的升降,古人总结为平、上、去、入四声。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音调也是一样,平声为阳,不平为阴,也就是说凡是降调的都是阴性,对应现代四声分类,一声、二声为阳,三声、四声为阴。言为心声,发音的阴阳与内心感觉的阴阳是一致的。“疼”是二声,升调属阳。“痛”是四声,降调属阴。

就疼痛而言,阳性的疼痛感觉,人们一般用平声来表达,这就是疼。所谓阳性的疼痛就是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短的、浅表的、有灼烧感的、开放发散的、尖锐刺激的疼痛。

相反,阴性的疼痛感觉,人们一般用仄声表达,也就是痛。所谓阴性的疼痛一般指慢性的、长久持续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胀的、钝挫的疼痛。

我接触过世界各国的病人,尽管他们的语言不同,描述疼痛的语言不一样,但是从发音的音调上来看,其阴阳属性与疼痛属性是完全一致的。其实从人类通用的疼痛表达字“啊”的不同发音,就能大概体会疼痛的不同感觉。


疼 痛(2)



“痛”为会意字,“甬”为道路。人体经络行气,脉管行血,如同甬道,一旦壅厄堵塞,心神就会产生痛的感觉,喻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疼”为形声字,发音尾韵同“冬”,含义略微相近,喻冬日寒冷,收引凝滞气血,容易导致疼痛。

很多人有过牙痛或牙疼的经历,很少有人去探讨牙痛与牙疼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就看是闭合的还是开放的。当牙齿出现感染,炎症分泌物充斥在牙髓内,刺激压迫神经的时候,这种闭合的疼痛应当叫做牙痛,治疗的方法就是“减压引流”——在牙齿正中开一个洞,让炎症分泌物流出,减轻牙髓腔内的压力。而当牙神经裸露,冷风、饮食都会刺激它,此时的症状就是疼了。这是开放性的,只能用麻醉,或切断杀死神经了事。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损伤,一般是开放性的,体液、血液渗出,出现血肿,呈现阳性疼的症状,快速止疼的办法就是冰敷、喷雾。等过了急性期,再用热敷、按摩的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回流,以缓解痛。

在临床上,患者对疼痛感觉的表达、描述并不是很确切,普通人用词也是含混不清,不会把疼与痛分得很清楚。但是对医生来说,就必须分清疼痛的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断明确了,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素问·举痛论篇》阐述了痛的病因病机,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同时还列举了痛的不同类型和相关症状。

比如有寒气在脉外,使毛细血管拘急凝滞,导致“卒然而痛”,得温热则痛立止。寒气进入血脉之中,寒热相薄,痛而不可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如果时间长了,血液凝滞,无法回流到血脉,日久就形成了积。寒气客于侠脊之脉,也就是介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肌肉,会导致腰背颈项痛,并拒按。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由于寒气阻滞气机,会出现痛感并伴有脐下、脐旁悸动。寒气客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之脉,会导致背俞部位与内部相应脏腑同时相引而痛,经过温热按压可以缓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会导致胁肋与少腹相引痛,严重的可以出现阴缩。寒气客于大腿内侧,上及少腹,可以导致腹痛牵引大腿内侧疼痛。

饮食生冷,会让寒气留在胃中,会出现痛而呕的症状。等寒气移到了小肠,小肠阳气受伤,无法泌别清浊,会出现泄泻、腹痛。如果饮食过于辛辣,会使热气留于小肠,出现肠中痛,瘅热焦渴,大便坚干不得出,痛而闭不通。寒气深入到了五藏,会导致阴气竭,阳气未入,人会无故突然痛得昏死过去,直到阳气来复,才会恢复知觉。

在论及疼痛的诊断时,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另外,触诊也是重要手段。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我个人体会,自觉疼痛为阳,经点按触压以后方觉疼痛为阴;疼痛拒按为实,喜温喜按为虚;疼痛得热减轻为阴,得寒凉减轻为阳;游走流窜为阳,固定不移为阴;疼痛夜间发作或加重为阴,白天发作或加重为阳。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所以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看到的只是有形的神经以及有形的物质对神经的压迫,治疗手段不外乎麻痹神经或切断神经。

中医也用类似目前西医的方法止痛,当年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就是为了做手术时候麻醉用的。华佗敢提出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根治其头痛,也是因为艺高胆大。而中医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无形的能量流动(寒气、热气)与疼痛的关系,还认识到了心神对疼痛的感知具有主观独立性。基于能量流动、聚集形成的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成为针刺、艾灸的基础。针灸也成为中医治疗疼痛的有力武器,这使得针灸疗法在国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疼 痛(3)



我发现很多瑞典人,简单、机械地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而从不考虑自己的年龄、体质以及适宜的运动、运动量。貌似健身,其实都在自虐,爱立信的中国老总就死在健身房,很多人出现了运动性损伤,主要症状就是疼痛,而发达的瑞典医学治疗疼痛的办法就是切断神经,然后鼓励病人去继续运动。

当年,我用针刺合谷、委中、天枢解除了一个美国人的急性腰痛以后,他惊奇地看着拔出来的银针说:“大夫,您用的针是实心的,里面没有药,怎么就能止痛?”外国人习惯了外求医药,不大相信自己的本能和自愈能力,而我们中医就是擅长唤醒人们的天性。

中医针刺疗法中有一种非常独特有效的方法,叫做缪刺,简单地说就是上痛刺下,左痛刺右。比如幻肢痛的病人,已经失去了左臂,但是病人感觉左手小指外侧疼痛(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对于这种情况,就要用针刺其右脚小趾外侧的相应穴位(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

道理也很简单,这两个不同的部位,其实是受大脑(心)同一部位控制。就算是病人的四肢全失去了,我们还能在残余的躯体上找到大脑相应的反射区、对应点,通过针刺、艾灸来缓解疼痛。

癫 狂(1


人们常说癫狂、疯狂、疯疯癫癫、癫痫,落实到具体文字的确切含义则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模模糊糊地知道都是说人的精神不正常,或者是神经不正常。我接触、了解、治疗躁狂-抑郁症二十年了,前十年还在对症治疗,失眠的用化痰的温胆汤,早醒的用补血酸枣仁汤,昏睡不醒的用礞石滚痰丸,不高兴的就舒肝理气用逍遥丸,服用抗抑郁药导致大便干燥就用承气汤。治来治去,隔靴搔痒,根本无济于事。直到1997年6月,得周稔丰先生点拨,我才突然明白,所谓的躁狂-抑郁症,就是古人说的癫狂,是心病,是神明之乱。从此以后,我在周先生的指导下安神定志,炼形蓄气,悉心体会周先生传授的摸排病气方法。两年后,我正式出山,为患者治疗躁狂-抑郁症,迄今八年,活人有数,同时也没有一例在我治疗期间和之后自杀的。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问我:中医能治躁狂-抑郁症吗?中国古代有躁狂-抑郁症吗?话不必多说,认认“癫狂”两个字,问题就会明了。

“癫”是形声兼会意字,病字头的原意是病床。“颠”一是指头颅颠顶,指病入头脑,二是指患者行为、语言、思想颠倒、错乱。现代人说起癫,大概想象成跑跑颠颠的样子,有的字典甚至把它完全等同于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