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功人士-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后的维也纳,物质供应极为紧缺,儿童医院的男女大夫们也避免不了挨饿。格蒂患了维生素a缺乏症,眼睛干涩,火烧火燎,一到黄昏看东酉就模模糊糊。她只好回到布拉格父母家里去,〃特殊补养〃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恢复正常。
科里夫『妇』决定不惜任何代价离开欧洲并制订了一项冒险的计划:到爪哇岛去待5年,在土著人中间行医看病。他们向荷兰『政府』提出了申请,但荷兰人却没有聘用他们。
虽然这项计划落空,但对临床工作越来越没兴趣的卡尔却意外地获得了一项极其诱人的邀请:1921年初夏,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的国家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盖依罗德博士找到卡尔,邀他到自己的研究中心工作。于是卡尔来到了美国。
走上生物学之路
卡尔的道路决定了格蒂的命运。几个月之后,格蒂追随他到了美国。做他的助手直到1946年,拿着微薄的薪金。
卡尔·科里倒是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拥有自主确定课题的特权*果他检测了来自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的血样或者『尿』样,任何人都不会去管他检测这些东西干什么。而格蒂则与之相反:作为一名〃研究助理〃,她处于严格的监督控制之下。
她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试样,检查它们是良『性』转化还是恶『性』转化。除此之外,她还要为一个同样是新进入研究所的男科学家打下手。工作任务是对癌症患者进行粪便试样的染『色』,然后在显微镜底下仔细地搜寻这类极其微小的原生动物。
今天大家都知道,癌的发生和寄生虫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癌症病人体内的寄生虫并不比健康人更多。格蒂进行实验时是何等细心,后来她一再引以为自豪的是,那时她已料到,她上司的结论完全是出于一种错觉。她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喜欢对过快得出的结论提出正常的质疑。她提出,她实际上无法认定粪便试样中变形虫的多和少,所以不能再继续这种实验。
1923年,格蒂·科里发表了一篇关于甲状腺提取物和甲状腺素时草履虫繁殖之影响的文章,她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她的科研活动必须隐蔽地进行。
格蒂积极争取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她想和丈夫一起研究糖类在生物体内的转化问题。这个想法是卡尔提出来的,但当时这一课题,还停留在肌肉的动力来自蛋白质的分解这一层面上。
一同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格蒂终于摆脱了限制在显微检验室里的困境,研究所领导允许她作为助手和丈夫在一起工作。卡尔后来说,他们曾为此〃大闹了一场〃。这对夫妻在工作上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经常在一起共同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但有时也分别研究不同的课题。
格蒂和卡尔首先共同研究了体内的信使物质荷尔蒙对能源物质转换的作用。今天,人们把肌肉组织与肝脏之间的这种糖和『乳』酸的相互转换称为〃科里循环〃,因为是他们两个人首先对此作了正确的描述。
糖类转换课题是他们自主选择的一个〃最重要的有趣的领域〃,但格蒂和科里在布法罗进行这项研究只能算是〃副业〃。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时间要放在癌症研究上,虽然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规定过他们应当研究什么题目,但他们自己觉得在一个癌症研究中心里研究肿瘤以外的东西终归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科里夫『妇』在布法罗一共生活和工作了9年。夫妻二人在工作之余仍去登山。
1928年,这两个勤奋向上的科学家成为美国公民。他们完全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不再怀念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欧洲故乡。此时,卡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格蒂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认可。
当周围一所大学附带着三个条件向卡尔提供一个优越的职位时,遭到卡尔的拒绝,因为校方不让他同格蒂合作。
实际上,一直到60年代,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有反对裙带关系的〃法律〃。这类规定几乎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不愿意让丈夫一个人从事科研工作的已婚女科学家的,大部分起的是〃前途制动器〃的作用。很多和同事结婚的女科学家虽然不能和丈夫在同一个系里共事,但允许她们和丈夫在同一所大学里工作,当然只能担任薪水很低的〃研究助理〃。还有一些人则根本没有薪水,但有了这个头衔就可以从事她所热爱的科学研究。
格蒂·科里就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整整工作13年!
多年以后,在格蒂·科里和她的丈夫共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后不久,格蒂说了一句:〃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这座楼里开始的。〃
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的负责人雨果·西奥列尔教授在授予科里夫『妇』诺贝尔奖的仪式上致授奖辞时谈到,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引导从事研究的自然科学家走向成功。〃这短短的几行,所列举的只是多年科学工作的一些最重要的成果,从中谁也看不到他们为此耗费了多少个大都没有结果的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和耐『性』是一个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但仅凭这一点却很少或者永远不可能作出开创『性』的发现。直觉则是辉耀的北斗,指引你走出错综复杂的『迷』宫……奔向新的目标。〃
在困难中前进
1935年,科里夫『妇』在研究中曾一度陷人困境:在实验之前,如果他们清洗过青蛙的肌肉,在试管中便不会发生糖原的分解;如果采用未经清洗的肌肉(全世界研究糖的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人则无法精确测量反应过程。而他们恰恰需要进行最精确的测量!格蒂和卡尔进行不下去了,多少次准备就此罢手。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不懈,才最终发现了一种物质,能够让糖原在他们选定的试验条件下发生分解。
在这一认识的指引,科里夫『妇』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取得了科学上的突破。至于这一想法是出自于格蒂还是卡尔,两个人后来的说法就不尽一致了。
接下来的两年,格蒂和科里全力以赴探索这种后来被称为〃科里酯〃的新物质的结构。特别是1936年那个酷暑难当的夏天,格蒂正在怀孕,40岁的她天天挺着大肚子站在实验室的工作台前,那时还没有空调,实验室里的气温高达37c,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近乎狂热的工作。很快便弄清了,糖原在转化为肌肉能量时最初的中间产物为〃葡萄糖…1…磷酸〃,磷酸残余连接的不是葡萄糖的第六个,而是它的第一个碳原子。这是对全面、准确地描述〃生命〃是如何形成的所作的第一批重大贡献之一。格蒂在1936年8月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临近分娩才直接从工作岗位进了『妇』产医院,并在那里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托马斯。
在家庭生活中,科里夫『妇』基本遵循着传统的角『色』分工,家务事从来都由格蒂掌管,不过她雇了一个女佣,就像他们家的一位朋友小埃瓦茨·格雷厄姆医生所说的,她只是〃进行遥控〃。谈到这个话题时格蒂会说:〃有些事总还是需要商量的。〃
只有一件事格蒂一定要亲自安排:那就是为了同访问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科学家交往偶尔举行的大型聚会。
1950年加入卡尔和格蒂的研究小组、现在担任圣路易斯生物化学教授的芭芭拉·伊林沃斯·布朗回忆说,格蒂对她自己的工作质量要求非常高。不管是对她自己还是对其他所有的科研人员,她都制定了很高的标准。不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从来不会影响她对你的评价,也根本不会影响她对你取得科学成就的期望。很可能这是由她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
〃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记者和同事们都这样形容她。
终生的课题
发现了科里酯以后,卡尔和格蒂继续进行他们〃终生的课题〃糖类转化的研究。他们分析糖原的分解。葡萄糖在肌肉里的〃燃烧〃以及荷尔蒙对体内糖的转化所起的作用……围绕着一个大题目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系统而又小心地探究各种答案。格蒂的工作极其严谨。同事们一致认为,凡是经她手出来的测量结果,人们完全可以放心。
在长达35年的合作过程中,无论任何时候,格蒂和卡尔在别人眼里都已经融为了一个统一体……科里。两个人在工作中配合得天衣无缝,不了解内情的人根本无法看出,他的工作是在哪里停止的,她的工作是从哪里接续的。整个时间的活动他们都能够协调一致,遇有问题立刻交换意见,并共同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他们家的一个朋友用下面这段话描述了格蒂和卡尔之间那种智慧的交流:〃如果两人之中有一个产生了某种想法,另外一个便会吸收过去,经过细化和扩展,最后再还给第一个人,让他得以作进一步的补充。如果一个来访者碰巧听到他们在讲解什么,那么他回家时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两个声音在表达一个脑袋的思想。〃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被印在了一种带有格蒂和卡尔肖像的淡黄『色』卡片上,到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参观访问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张。
1947年夏天,科里夫『妇』按照他们的习惯,决定放下实验室的工作休一个月的假。准备到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中去爬山,但格蒂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发软,而且头晕目眩。这种患了重病的初期症状使这个夏天的休假变得有些沉重。
此后不久,格蒂和卡尔便登上了他们在科学事业上的最高峰。1947年夫妻双双获得诺贝尔奖,而他们平静如常。
格蒂打电话告诉了11岁的儿子汤姆,儿子马上提出要从这笔总数为24460美元的奖金中分给他一份:几个月以来他一直想买一套蒸汽机车玩具,现在终于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望了。格蒂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然后和卡尔手拉着手来到记者们面前,向众人解释他们的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天他们提前下班回到家中,他们不希望闹得『乱』哄哄的,但作为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又不可能完全避开这类事情。
1947年12月,当科里夫『妇』在乐曲的伴奏下并排走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面前领取诺贝尔奖章和证书时,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中的两千多位外交家、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全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授奖仪式之后,这对羞怯的科学家伉俪需要用英语作一场报告介绍他们的研究工作。
获奖后的日子
科里夫『妇』从欧洲回到美国之后,格蒂立刻一一回复在此期间积存的、堆得像山一样的贺卡和贺信。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寄发统一打印的东西还不如干脆不回信。〃她处理完这些事情后立即回到了实验室: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日子就应该在那里度过。
荣获诺贝尔奖以后,格蒂·科里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使很多人深受感动,人们常说她〃简直就是超人〃。她在爬山时呼吸困难的原因已经查明:格蒂·科里患有骨髓纤维增生,一种罕见的、无法治愈的骨髓病。这种不治之症一点一点地耗尽了她的体力,但格蒂却没有在它面前屈服。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只要不是为了输血去住医院,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在生物化学研究所肯定可以见到她。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她又额外承担了一项任务:为自己和研究小组收集和跟踪最新、最重要的科技信息。不知疲倦的大量阅读并满怀激情地拼命工作。她那种在大学时代就让卡尔深为倾倒的青春活力变成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一个同事这样评价她:〃疾病只起了一个作用,就是让格蒂·科里进一步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最后几年把格蒂的人生轨迹画成了一个圆:这位从事基础研究的女科学家又重新回到了儿科医生的起点。并且彻底弄清了在各种类型的糖原累积病中都是什么地方代谢出了问题。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成就:在医学史上,由一位女科学家首次查明,一种遗传病的根源在于一种遗传『性』的酶缺乏症。
但遗憾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尚未找到治翕此病的途径。
面对记者们提出的这类问题,格蒂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迅速作出回答:她希望其他科学家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早一天揭开这方面的秘密。
格蒂·科里在61岁那一年终于告别了她心爱的研究工作:1957年10月26日,她因骨髓病导致肾衰竭而去世。在葬礼上,来宾们从广播录音中又一次听到了她的声音:
〃在一个研究者的生活中,最难忘的是那些很少有的、经过常年累月的辛勤工作才会到来的时刻:笼罩着大自然奥秘的云雾像是正在飘散而去,那些曾经模糊而又繁『乱』的东西,在阳光下显得那么清晰,排列得是那么美丽。〃
卢里亚
出生日期
1912年8月13日
获奖年度1969年
喜讯
1969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通知卢里亚,他〃因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与德尔布吕克和赫尔希(alfreddayhershey)共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由于他们3人的成就,使得微生物遗传学发生了迅猛的发展,人类也终于在他们奠定的基础上,进入了直接进行遗传控制的新时代。
一位记者问:〃您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的。〃
卢里亚回答说:〃那是1937年,当我从都灵乘火车到达罗马的那个晚上。〃
成功绝大部分取决与手头上已掌握的资料。而自以为能力不够只会成为知难而退的借口。对我来说,全神贯注于现时的各项任务,是出自于一种责任的表达。由此获得的成功确实给我带来了自信心,它帮助我战胜了孩提时潜在的令人沉闷的消极影响和以后的忧郁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70年来,它成为我生命中的强有力的支柱。
卢里亚
卢里亚的成长
萨尔瓦多·爱德华·卢里亚在1912年8月13日诞生于意大利西北部彼得蒙特(piedmont)的首府都灵市(turin)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据卢里亚在他的自传《老虎机与破试管}(a slotmachine,a brokentesttube,an autobiography)中所说,卢里亚家族是意大利的一个有名的望族,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有名气的人物。但萨尔瓦多·卢里亚的父亲戴维(david)只是一个会计师,担任一家小型印刷商行的经理,属中下阶层。虽然不愁吃穿,能够让儿子读上名牌中学,但卢里亚的父母终生都在尽力改善已有的经济地位,希望家里的经济能更加宽裕。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有一种过分敏感的怀疑,不断地疑神疑鬼,忧心忡忡,结果使得卢里亚从小也对健康过分地担心,而且由此厌恶运动。这与他矮小的身材当然也有关系。
卢里亚从里切·达泽格里奥中学毕业是在1935年,这所中学是意大利传统名牌中学之一。从卢里亚自传中可以看出,意大利的反犹活动很少因为他就是一句犹太人,至少在他的自传中没有提到过让他不愉快的反犹事件,而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些科学大师,在他们的自传或传记中,往往记载着童年时一些辛酸的回忆。即使当墨索里尼执政和投靠希特勒以后,虽然在1938年7月17日公开宣布了臭名昭著的《种族宣言初开始迫害犹太人,而且卢里亚本人也逃离了意大利,但这个曾经掀起过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度的人民,似乎对『政府』的宣言全然不感兴趣,没有像德国人那样从上到下几乎是全民反犹。卢里亚是这样描写的:
〃意大利值得称颂的是:在官方敦促之外,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几乎仍普遍保留着彼此的信任。实际上,即使在德军占领的最糟糕的时期,意大利人民,包括警察和土兵都曾试图并常常成功地挽救犹太人免于被驱逐出境。〃
〃我的家庭当然也受到伤害,我哥哥失去了工业界的工作,父亲则失去了大部分的生意。他们没有打算也没有能力移民。后来在德军占领期间,他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东躲西藏。一些富于可贵献身精神的非犹太朋友拯救了他们,这些人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保护他们。无论是我父亲还是在罗马款待过我的亲戚们,在战后都活了许多年。〃
1935年,卢里亚从都灵大学毕业,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犹太人在历史上对医学贡献颇多,一般犹太人家庭也愿意自己的后代从事医生职业,因为这项职业不仅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高,而且有很高的收人。但他却〃觉得自己完全不适合当医生,而且一点也不想参加实习〃,他〃希望成为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正好这时一位物理系毕业的好友伐洛的谈话启发了他。伐洛向卢里亚介绍了1929…1930年物理学中激动人心的年代,量子力学,玻尔、海森伯,还有罗马的费米(当时他已经是意大利物理学界传奇式的年轻明星,振兴意大利科学事业的挂帅人物)……这可激动坏了他,他回忆说:
〃我开始把物理学想像成为一个罗曼蒂克的领域,我对物理学的一窍不通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此时他已到了服兵役的年龄,提卢里亚服完兵役后,在1937年秋天的一个日子,他乘火车来到罗马,想投奔费米,决心先对物理学有更多的了解之后,再研究生物学,并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研究事业。
科学家之路
于是他真的开始在罗马学习了一年物理,并很快就清楚他缺乏驾驭物理学的能力,尤其是数学,的确不是他的〃天赋语言〃。但一年的学习,使他学会了物理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他觉得物理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比生物学家的思考方式更具有分析『性』〃。正是这种深刻的体验,使卢里亚在以后的生物学研究中大受益处。更不能忘怀的是,与物理学家相处的一年使他走向了放『射』『性』生物学研究。有一天,教他光谱学课的拉赛蒂(前面在塞格雷那一节提到过他,他在费米小组中被称为〃红衣主教〃)向卢里亚推荐德尔布吕克(maxdelbruck)的一系列论文。德尔布吕克原是德国一名物理学家,后来因为受了玻尔的《光与生命》演讲的影响,改变研究方向,决心以生物物理学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领域。他提出了〃基因就是分子〃的概念,这使卢里亚大受启发,因为生物学家们一直把基因视为一种抽象的不可分的概念,它以某种还不知道的方式嵌在染『色』体上。所以,德尔布吕克的〃基因就是分子〃的观点,犹如黑夜中的闪电,指明了遗传学研究的方向。卢里亚在罗马还知道了缪勒用x『射』线诱使基因发生突变的研究,这就使卢里亚产生了一种创造『性』的思考:既然基因是分子,而x『射』线又可以是基因突变,那么应该可以通过某种生物的x『射』线诱发突变,来证明〃基因就是分子〃这一革命『性』的观点。
〃多么令人激动!〃有了这种了不起的创意,卢里亚兴奋得不能自已,并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做一名领取该圣杯的骑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但卢里亚真可谓福星高照,因为正好在他为如何夺取圣杯而蝉思极虑的时候,发生了他自称之为的〃电车奇遇〃。
原来是这样: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他乘电车时,电车又出了『毛』病,瘫在半路等待修检。卢里亚在百无聊赖中与刚刚认识的同座聊起来了。这邻座的是一位细菌学家,叫乔·瑞塔(georita),是罗马大学的病毒学教授。于是卢里亚向他谈起了细菌,基因,放『射』『性』等等。等电车再次可以行走时,卢里亚已经明白,他应该到瑞塔的实验室去看看,说不定在那儿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那时瑞塔正在从有名的台伯河取水样培养痢疾杆菌,用来检测噬菌体(virus)的存在。在此之前,卢里亚从没有听说过什么噬菌体,当然更不知道它是一种〃吞食〃细菌的病毒,能钻进细胞体内,并立即反客为主,掌管了细菌的dna,让dna为噬菌体合成它所需要的物质。这可真是一群小小的特洛伊木马呀!
在卢里亚后来的回忆中他说:〃我与噬菌体一见钟情。整个礼拜我都在摆弄试管和培养皿,设计培养和计算噬菌体的新方法,甚至运用了某些我在物理学中所学的简单的统计学方法,虽然犯了各种可能犯的错误,却是生平第一次感觉到研究的亢奋。〃
而在他研究中得知同行业也有人在研究噬菌体时,卢里亚更加兴奋,因为这意味他已经走上了正确的研究之路。写到这儿,我们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噬菌体,以及为什么卢里亚和德尔布吕克都看中了这个〃小不点〃。
当时,卢里亚正想寻找一种合适的生物体以便验证德尔布吕克的〃基因就是分子〃的观点。当他在瑞塔实验室知道噬菌体以后,立即认识到噬菌体正是他要寻求的东西。首先,噬菌体小得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实际上真的小得和基因差不多;其次,它可以在几小时内产生数十亿个复制品,并且易于精确记数,其灵敏度超过了任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