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功人士-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逐渐有所改变。

    周末她喜欢到都灵在母亲身边度过,她和亲爱的母亲〃无话不谈〃。

    1965年1月的一个晚上,丽塔到都灵的一家医院最后一次探望了年迈的老师基乌赛普·列维。她详细地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在她告辞之后,身患癌症的列维知道,这可能是〃最后的告别〃了。两周以后,当他昔日的学生重新回到圣路易斯时,这位92岁的老人溘然长逝。

    1969年,丽塔·莱维一蒙塔尔奇尼担任了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在罗马建立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在她的实验室里大约有一半科研人员是女『性』1977年,作为大学教授退休之后,她便彻底返回了意大利。1979年,她辞去了所长职务,但仍然作为客座研究员在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这位科学家在她的传记中写道,这种在她第一次到美国进行研究时候已注定的〃我和神经系统之间的一辈子也分不开的联系从来没有破裂过,我对这种关系也从来不曾后悔过。〃至今为止她仍然觉得神经系统和人的大脑是那样的神奇,它们仍然有那么多难解之谜。

    丽塔·莱维一蒙塔尔奇尼在她的个人生活中,特别是在她的工作中获得了成就和满足。但她的聪慧,她在工作中的细致和精心,还不足以说明她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她强调说〃是全身心地投人和藐视困难的勇气。它会引导你向那些其他爱求全责备、头脑灵活的人尽可能绕开的难题猛攻。〃她不认为一个人必须在〃生活的完美〃和〃工作的完美〃一被爱尔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在他的《选择》一诗中看做无法调和的对应物的两种生活目标之间进行抉择。丽塔虽然把叶芝的《选择》这首诗置于其传记的卷首,但她却从自己80年的生涯中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不完美『性』,以及在完成一项自选的或者分配给你的任务时的不完美,更加符合人的本『性』。〃所以,她给自己1988年作为一本书出版的人生总结所起的名字就是《一个对不完美结果的褒奖人与以前那个严肃的女大学生相比,今天被人们称为伟大的科学夫人的她简直成了一位社交明星。今天碰到丽塔·莱维一蒙塔尔奇尼的人都把她形容成一位〃娇小的、热情奔放的女人〃,'〃具有火山般迸发的力量〃。她在故乡说起话来可说是〃口无遮拦〃;她公开批评意大利科研系统中的弊端,斥责〃一伙平庸之辈在那里掌权〃。

    她高兴地看到,在科学界『妇』女们已经有了比她青年时代更多的机会;但是除了需要有法律上的保证以外,还必须突破遗留下来的旧有观念。不过,这些小小的进步已经让丽塔·莱维一蒙塔尔奇尼感到乐观:〃我们知道,遗传曾决定远古社会的命运,从这一点来说,两条x染『色』体就是『妇』女的命运,它跨越了无尽的世代,不问是贤是愚,更不管个人的爱好和感情。但是现在,通向自由的大门已经敞开。而我,那个在青年时代曾站在关闭的大门前面求索的我,满怀深情地看着我那千千万万年轻的姐妹已经踏上了那条曾经对我们封闭的道路。

    

成功人士 第2章 物理学奖(1)

    玛丽·居里出生日期1967年11月7日获奖年度1903年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在此只讲述其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1902年,巴黎一个寒冷的夜,居里夫人给5岁的女儿伊伦洗了澡,哄她睡着了,她亲了亲女儿的脸,然后蹑手蹑脚地下了楼。她拿起针线,想把已经缝了一半的女儿的围裙缝完,但又突然把它放下了,站起来准备去穿衣。丈夫比埃尔·居里看到妻子的举动,马上心领神会,他也起身穿上了衣服。夫『妇』俩一起步入漆黑的夜中,寒冷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两人一起来到了那间破旧的棚屋。比埃尔打开门,习惯『性』地伸手去开灯,但居里夫人突然急切地说:〃别开灯,瞧!〃黑暗中,他们用了成吨的矿渣、经过几万次的提炼才取得的十分之一克纯镭正发出柔和的蓝光,太美了!夫『妇』俩『摸』索着走到凳子前坐下来,他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谁也不说话,此刻,时问仿佛凝固了。他们深情地久久地凝视着这美丽的蓝光,这是他们奋斗了近1400个日日夜夜换来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啊!如今,一切的辛劳、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他们从来没觉得生命像此刻这么充实过。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原子时代就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夜晚来临了,这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一个夜晚。

    初『露』锋芒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教师家庭,原名叫玛丽·斯可多罗夫斯卡。那时的波兰处于俄国沙皇的殖民统治之下,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工作一般都属于俄国人,但由于父亲毕业于俄国彼得堡大学,因此沙皇『政府』允许这个他们〃教育〃出来的人在华沙一所公立大学预科学校担任数学和物理教师。母亲则担任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但在玛丽刚1岁时就因疾病及要照顾5个孩子母亲辞去了工作。由于父母那是教师,这使玛丽和她的哥哥姐姐能比一般的波兰人更便利地接受教育。

    玛丽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并且记忆力超人。在她刚刚4岁时,她就爱凑在念书的哥哥姐姐旁边好奇地观看。7岁的二姐布罗妮雅觉得妹妹很好玩,就用纸板剪的字母拼成字教妹妹读写,没想到,小玛丽学得还真快,她不仅学会了字母和拼读,而且很快就能阅读姐姐的课本了。一大,父母让布罗妮雅念念刚学过的课文,还没读熟的布罗妮雅念得结结巴巴的,这时,站在一旁的小玛丽突然将姐姐手里的书拿了过来,熟练地将整篇课文念了下来。这让父母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还没被教过、年仅4岁的小玛丽已经如此精进了。父母意识到了小女儿的不同一般,从此对她格外关注。

    不久,父亲就注意到小玛丽的一个特殊兴趣:她总爱踮起稚嫩的脚尖。伸长脖子往他书房中的架子上看(那上面有父亲教课用的一些瓶瓶罐罐和仪器),但看完后却并不向父亲提问什么。父亲猜想玛丽的小脑袋瓜一定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这些瓶瓶罐罐为什么要摆在书架上而不象别的瓶瓶罐罐那样摆到厨房去?那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又是什么?但这些东西显然有点超出了她的想象能力。有一大,玛丽终于憋不住好奇地问父亲:〃爸爸,那是什么东西呀?〃父亲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小脑袋瓜,告诉她那是物理仪器。〃物理仪器?〃小玛丽头一次听说这个〃新〃名词,〃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呀?〃父亲说:〃做实验。〃当时的父亲和玛丽本人都绝不会想到以后她将一辈子与物理仪器和实验为伍。

    在殖民统治下求生存

    玛丽6岁那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父亲由于不肯顺从地做沙皇的臣民,被解除了教职、减薪,并收回了住房,这使玛丽一家的生活陡然陷入了困境。为了与贫穷作战,父亲在家收了几个寄宿生,从此家无宁日。不过,这倒使玛丽练就了一身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致志看书的过硬本领。玛丽的姐姐和几个寄宿生曾就玛丽的专心问题做过一次〃试验〃,她们在正埋头看书的玛丽身旁又唱又跳又叫,但玛丽却像聋了似的没反应,仍旧看她的书,于是姐姐等又在她身旁架起了一堆凳子,只要玛丽稍微一动,凳子就会倒塌,但专心看书的玛丽全然没有发现她们的〃阴谋〃;当她终于看累了从座位上站起来想走走的时候,周围的凳于轰然倒塌,有一张还砸到了她的胳膊上。大家以为她一定会很生气,没想到玛丽『揉』了『揉』被砸疼的胳膊,说了句〃没劲!〃就换个地方看书去了。看来,玛丽惊人的记忆力和智力实际上是和她学习时的绝对专心是分不开的,而她日后的成功也是和她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专心致志密不可分的。

    另一件事是玛丽的入学,这使她成为她们班上年龄最小个子最矮但成绩却是最好的一个,但这种优势却给她带来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由于她的突出,老师很以她为荣,因此每逢有人前来参观,小玛丽总会被叫到讲台前朗诵课本,天生胆小的玛丽常常为此困窘。玛丽从小就不喜欢抛头『露』面,成年之后也是如此,她是属于那种心甘情愿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奉献的人。但所有的困窘都比不上一次痛苦的经历。

    沙皇俄国对波兰实行的是残酷的〃三光〃政策:语言光、历史光、波兰光。他们不准老师用波兰语讲课,不准讲授波兰的历史和文化,企图计波十忘掉过去,永远地从属于自己。在小玛丽所属的学校中,一位老师出于爱国热忱,经常偷偷地用波兰语给学生讲课。如果突然响起了两长两短的警铃声,这是事先和看门人约好的信号,也就是说,沙皇的督学马上就要来检查了。学生们赶紧将波兰语的书本藏起来,在桌上摆上针线,装做在上手工课。有一次,沙皇的督学突然来检查,老师和学牛们刚刚准备完毕,督学就走进了教室。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扫来扫去,又掀开桌盖看了看,竞然没有找到破绽。但督学并不想就此罢休,就让老师叫一名学生到讲台前背诵一下祈祷文。听到这一命令,玛丽的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自己很难幸免。果然,老师点了她的名,她无可奈何地走上讲台,用流利的俄文熟练地背诵了那篇祈祷文,这对她并不难。

    〃按顺序说出自撒林二世以来,统治神圣的俄罗斯的沙皇!〃督学紧『逼』道。

    玛丽答得准确无误……最后,督学问道:〃谁统治我们?〃

    听到这个问题,台上台下的空气骤然紧张,老师和同学都紧张地盯着玛丽。人人心里都很明白:如果玛丽答得稍有差错的话,那么一场灭顶之灾很快就会来临,不仅是玛丽自己,就连老师、同学,还有家人都得一起遭灾。这一招真是太狠毒了,玛丽别无选择,她只能回答:〃亚历山大二世陛下,所有俄国人的沙皇。〃

    督学终于走了,老师感激地吻了一下玛丽的额头。玛丽的眼泪夺眶而出,再也没有比这更屈辱的事了!

    这件事对玛丽幼小的心灵是一个不小的伤害,但她把痛苦埋在了心底,开始拼命地学习。因为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也才能让她暂时忘却屈辱。在学习过程中,她开始模糊地意识到:也许知识能让她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干点什么。

    除了殖民统治的压抑之外,玛丽还接连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第一个离开她的是一直代替多病的母亲照顾她的大姐,那一年她9岁,大姐14岁。两年后,长期患肺病的母亲也离她而去。没有了妈妈,没有了像妈妈一样的姐姐,玛丽度过了她人生中第一段最抑郁最痛苦的时期(后来丈夫因车祸突然去世使她步人人生中的第二段最痛苦的时期)但从此以后,玛丽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了独立自主,也学会了坚强。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1883年6月12日,玛丽以极其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了,她获得了金质奖章。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玛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殖民统治下的波兰,女子中学毕业后就无法再接受高等教育,前面她已经没有路可走了,所有大学的校门对她们都是关着的。当然,如果有钱的话,可以到国外去深造,但对于贫穷的玛丽一家来说,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前途的堵塞,使一直渴望上大学的玛丽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看着女儿沮丧的神情,父亲的心里非常不好受,他知道女儿的志向,但他微薄的薪水无论如何也支付不起这笔出国学习的费用。为了让女儿重新振作起来,他拿出了本就不多的一笔钱,把女儿送到了乡下亲戚家。临别前,父亲对她说:〃好好休息,尽情享受生活,然后蹦蹦跳跳地回来。〃

    在远离市区的乡下,没有了沙皇的监视,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没有了嘈杂的一切。生活是自由的,空气是新鲜的,呼吸是畅快的,玛丽的心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是她有生以来度过的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也是她一生中度过的最轻松的一年。后来,每当有什么个顺心或工作太累时,她都会重返大自然,在大自然广袤静谧的怀抱中彻底地放松自己,并从中获取新的力量,然后重新回到研究中。可以说,大自然既是她的休息间,也是她的加油站。

    1884年9月,在乡下享受了一年多幸福时光的玛丽回到了华沙,开始靠当家庭教师赚钱。但求知的愿望却始终没有消除,不能上大学,她就和其他一些同样渴望求知的中学毕业女生一起组成了一所〃流动大学〃:她们定期聚会,在私人家中用波兰语互相传授知识,传阅书籍,并走出家门,把她们的知识带给贫穷的人们。玛丽在1924年写的一封书信中曾说:〃在'流动大学'时,大家在交往和学术上都保持着同志般的情谊,对当时的和谐气氛我记忆犹新。那些处事的方式也许并不成熟,得到的结果也不太合乎情理。但我仍坚信,只有那些观念才能指导我们去促进社会进步。如果不把个人素质提高的话,我们怎能指望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呢?从这方面进一步讲,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此同时承担对整个人类应负的责任一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是去帮助那些能从我们这儿受益最大的人们。〃

    〃流动大学〃的活动是紧张而刺激的,每次聚会,她们都要保持高度紧张,以防计划败『露』,这种事被沙皇发现是要杀头的。但每一次聚会都让人激动万分,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玛丽的心中涌动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她对同样渴望上大学的二姐说:〃我们联合起来,彼此支持,这样我们先后部有机会成功,如果各自奋斗,恐怕谁也无法实现理想。〃

    此后,姐妹俩开始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赚的钱已经够一个人上大学了,玛丽把这机会计给了姐姐,却把漫长的等待留给了自己。为了多赚点钱,她只身到乡下当了家庭教师,她把赚来的钱大部分寄给在巴黎的姐姐,留了一小部分供自己用。多少个夜晚,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打开书本开始缓慢艰难的自学时,她都会感到一种绝望,不知道这种漫长的等待何日才是个尽头;又有多少个清晨,当夜幕散去朝霞来临时,她的心中又充满了新的希冀。

    在失望与希望的交替中,她渐渐被父亲从事的学科一物理和化学『迷』住了。当她结束了在乡下的三年合同返回华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她:她的表哥约瑟·柏古斯基担任了〃工农业博物馆〃的负责人,这个名字其实掩盖着波兰的一所秘密学校,在这所秘密学校里,有一个小型的科学实验室,里面拥有玛丽所需的一切设备。这使玛丽激动万分,她把能利用的每个周末和每个空闲的夜晚都花在了这个实验室,这些早期的科学尝试巩固了她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对物理的热情,也使她初步拥有了实验基础。

    1890年春,临近毕业的姐姐向仍在大学门外徘徊的妹妹发出了邀请,现在该轮到她回过头来帮助玛丽了。但经费仍不够的玛丽又在家乡逗留了一年多,1891年9月,中学毕业8年、当家庭教师也已6年的玛丽终于登上通往巴黎的火车,去实现她多年的梦想了。她靠自己不懈的追求与顽强的意志把本没有希望的事变成了现实,为自己创造了争取成功的机会。

    只是她没有想到,这次去巴黎竞会使她永远地离开了她一直想为之做贡献的祖国,因为她在巴黎遇到了比埃尔。一方是自由的国度,她能在这儿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事业,而且这儿还有她深爱的比埃尔;另一方则是多灾多难仍在沙皇占领和蹂躏之中的祖国,在那儿她肯定不能很好地从事她希望的研究事业,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这种艰难的抉择整整折磨了她一年,她终于还是选择了事业和家庭,留在了一个自由的国度,但她内心对祖国的深爱从来没有因此减弱过。1898年,她把自己最先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补〃,以示对祖国波兰的纪念。

    居里夫人是欧洲第一个荣获博士学位的女『性』,是巴黎大学讲台上的第一位女教授;她既是全世界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她一生的奋斗事迹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她的名字已经成为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精神的象征,激励了近一个世纪的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轻人像她那样去拼搏、去奋斗。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1934年7月14日,居里夫人因长期受放『射』『性』物质伤害死于恶『性』白血病,结束了伟大的一生。

    尼尔斯·玻尔

    出生日期

    1885年

    获奖年度1922年

    波尔的生活环境

    玻尔于1885年诞生于丹麦首府哥本哈根,1911年5月获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接着于同年12月到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e。rutherford)实验室工作,正是在这儿他作出了使他于1922年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发现。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卢瑟福通过用粒子『射』击金属靶发现了原子的太阳一行星模型,即带正电的原子核占原子很小很小的体积,如太阳系中的太阳一样,而核外广大的空间有数目不等的电子像行星绕太阳旋转一样,绕着核旋转。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根据实验而不是仅仅由思辨构造的一个原子模型。但这个模型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定律,凡作加速运动的带电物体,必然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根据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的公式可以算出,绕核旋转的电子将在10叫秒的时间内,〃坠落〃到核上,于是原子也就〃坍塌〃(collapse)了!于是我们的宇宙也将不复存在。但事实上我们的宇宙并没有发生坍塌,因此这一致命的弱点使许多物理学家不能相信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居住在丹麦的犹太人所受到的待遇明显地好于西欧、东欧,即便在纳粹占领了丹麦的时期,由于玻尔的呼吁和具体帮助,有7200名犹太人逃避到瑞典而获救,只有60名犹太人死于纳粹之手。据徐新先生在《反犹主义解析》一书的〃犹太人遭驱逐大事年表〃中,从公元19年到1948年发生在世界各国大的驱逐犹太人活动有85次,丹麦一次也没参与。在这种宽容的环境里,玻尔一生似乎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犹太身份受到任何歧视,更没有像爱因斯坦在德国那样受到侮辱和迫害。

    玻尔的父亲克里斯蒂安是德国移民的后代,他的母亲爱伦·阿德勒的父亲大卫·巴鲁赫·阿德勒是一位犹太银行家兼金融家,是哥本哈根银行的创办人,日德兰州信贷会的发起人。大卫对政治颇有兴趣,是丹麦国家自由党的一名议员。

    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教授,是哥本哈根知识界中的活跃人物,社交活动极其广泛。爱伦成了克里斯蒂安的贤内助以后,这种知识界的交往不断扩大,善良贤德而美丽好客的爱伦,也成了备受大家爱戴的中心人物。哥本哈根大学外科教授契维兹(olechievitz)曾经写道:

    〃爱伦·玻尔的可爱的个『性』使她将温暖的光辉投向一切人,这是她的本『性』的精华所在。我想,初次见到她的人,也许会以为她的温暖有些虚假,但和她接触了几次以后,人们就会发现她的温暖就像她所具备其他品格一样,真诚而强烈,毫无自私之心。这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对她儿子或其他亲人的一种献身的爱,不是的,只要什么是需要的,她就立即可以奉献自己的温暖,而不去理会需要这种奉献的人是不是她圈子里的人。在关键时刻,她可以当机立断,拿出主意,行动有力。〃

    玻尔到卢瑟福身边的时候,卢瑟福正为此事颇感烦恼和不安。玻尔非常相信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认为这个由实验推断出的模型不会错,至于电子在绕核旋转时放出能量的问题,玻尔则直感地认为也许电子在绕核旋转时根本不释放能量。但这种猜测未免过分大胆而且没有根据,会让众多科学大师耸耸肩膀然后嗤之以鼻、弃之如敝履。不过玻尔却也非等闲之辈,他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宏观的运动律也许根本就不适用,而这并非没有先例,普朗克(m。planck)在研究黑体辐『射』时,爱因斯坦在研究固体比热时,都发现宏观已有的运动规律并不适用他们研究的对象,更关键的是玻尔还根据自己设想的〃氢原子〃模型胆卢瑟福的太阳一行星系模型加上他的设想:在某些他称之为〃定态的轨道〃上电子绕核转动不发出电磁波,因而也不向原子外辐『射』能量人推导出了困扰物理学家几十年的氢光谱公式,还为谜一样的〃里德伯常数〃找到了物理解释。这真是太了不起了!

    当时,爱因斯坦知道了这一事实后,立即表态说:〃非常值得注意!玻尔的理论后面一定大有文章。我不相信他纯靠运气推导出了里德伯常数的绝对值。〃后来爱因斯坦还非常钦佩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