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际知觉指导人的行动,根据人际知觉做出的反应称为人际反应。作为管理者应该重视人际反应问题,千万不要忘记,了解人际知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人际反应,否则便如成语所说:是本末倒置了。

  从不同角度出发,人际反应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冲突型等等。但有时我们也可能会误解,认为在集体内部平静最利于团结、矛盾必定产生分离、而冲突简直是十分可怕;事实上冲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唐代最著名的谏臣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一位大臣,然而他们之间却时常发生冲突,因为魏征总是直言不讳地指责太宗的过失,惹得太宗怒不可遏,屡次扬言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但是冷静思考之后,发现魏征的谏辞是非常正确的,故尔对他愈加信任。当魏征病死后,唐太宗曾伤心地说:“朕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当然冲突也不一定都能产生积极的意义。希特勒和隆美尔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说明。隆美尔精明善战,指挥坦克部队驰骋北非,素有沙漠之狐的美称。然而由于隆美尔被卷入暗杀希特勒计划,希特勒盛怒之下将隆美尔赐死。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没有得到丝毫有积极意义的转化,而是以彻底决裂告终。关于人际反应,有一点是应该加以强调的,即所谓稳定性问题。习惯的认为是,稳定的人际关系易于引起积极的人际反应。其实这只是想当然而已。经常性的人事变动会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集体内某人的外调而传播、发扬光大;新加入组织者会很快适应集体中早已成为传统的良好作风,或者带来其他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新因素。当然也要防止不利因素传入。这关键在管理者,排除不利因素、引进有益成份,这是他们的天职。如果你想成为管理专家的话,你会这样做吗?

  正常的人际知觉产生于相互交往,这就涉及到人际沟通即交流思想与感情。人际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上级和下级机关的纵向沟通,也有同事及各平行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有仅由一方加以表达、另一方单纯接收的单项沟通,也有互通信息的双向沟通。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无须加以过多的解释。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那些特殊的问题,如纵向沟通中的越级沟通即下级超越作为沟通中间环节之一的直接领导而向决策机关进言。越级沟通会打乱正常的沟通秩序,损害被超越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然而成功的管理者,或者希望成功的管理者,当然他是明智的。也就是说无疑会允许甚至鼓励(当然是在感情上而不是政策上,因为一个能够存在于今天的任何机构,都必然有允许越级进言的政策)下属越级沟通。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上级的见解会高于下属。一个人之所以占有较高的位置,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由资历决定(不要以为国外不重视资历),或者是全面能力较高而不是每一个领域都高于下属,也许就在这个领域内你的下级要越级沟通了。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的才华是人所共知的,他在担任较低职务时就以常常越级进言而著名,以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克莱门斯(法国总理)、苏埃德·乔治(英国首相)和邱吉尔去世后,相继来到珍珠门外,圣彼得走出来要求克莱门斯说明自己的身份、以便查阅他的履历,给他作出永恒的奖赏,克莱门斯照办了,苏埃德·乔治同样如此。当邱吉尔赶到,圣彼得向他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邱吉尔却说:“你究竟是什么人?把上帝叫来!”

  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任何轻视人际沟通的念头都是非常错误的。许多人际误会、矛盾乃至冲突都源于人际沟通障碍。1863年1月,恩格斯的妻子玛丽逝世,引起恩格斯极大的痛苦。他写信给马克思,希望得到他的安慰。其时马克思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在回信中,他只用了一句话对玛丽的死表示不幸,接着就倾诉自己的困境。恩格斯看后十分气愤,再次写信斥责马克思并暗示要与这位共处二十年的老朋友绝交。马克思看完信后非常不安,他写信承认自己的过错,其坦率与真诚的态度感动了恩格斯,二人终于言归于好。这次误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生于人际沟通的障碍,当马克思耐心解释恢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后,误会消失了。事实上这种解释机会并不是很多的,有时某些误会造成的裂痕是永远不可能弥补的。每一个人,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致力于建立正常的人际沟通,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更不允许寄希望于事后的解释而不去避免已经意识到的、可以避免的沟通障碍。要知道,解释问题,不论是用语言或是用行动去解释,都是靠不住的。有一句成语切不可忘记,即,防患于未燃。

  人际关系的理论是非常复杂繁琐的,我们力图与实践紧密联系,即指导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方法,对此加以扼要的解释(当然会打破传统的理论体系)。解释简而扼要,是因为理论是枯燥的、又是重要的。

  我们应该重视实践,掌握了理论而不付诸实践,与根本无理论毫无区别,甚至比无理论还要糟糕,因为这样的理论还会束缚实践的发展。

  在一个集体内部,除了正式的组织机构,往往存在着长期共同协作中所产生的另一套习惯性的人际关系。比如,一个技术优异、德高望众的老工人尽管不但任职务但却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班长、主任、乃至厂长也要经常主动去争求他的意见和建议,以他为中心会形成一个人际关系的系统;又比如,在军队中一个明智的班长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招惹那些军龄比自己长得多的老兵的;一个有名望的教授的助手的言论,有时会比大学校长的命令起作用;派性往往使上级的指示落空,而正式组织又经常与派性存在矛盾甚至冲突。总之由于各种不同的思想、趣味,人们会逐渐形成一套超越组织的非正式组织,我们称此为“非正式组合”。

  行为科学学派非常重视“非正式组合”,认为对“非正式组合”的了解与管理是协调群体行为的最重要的内容。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一 选才须度势任时不拘一格



一 选才须度势任时不拘一格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不大懂人事工作而管理人事的人,正在被一批高水平的人才管理专家所取代。

  实践表明,在现代企业中,资金、设备、厂房并不能表示企业的真正兴旺,而人员的水平和整个组织的效能,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人事运用过程,已经和企业的近、中、长期计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已不单纯是领导和被使用的关系,更不是雇佣关系。为了使企业振兴和发展,领导者必须对职工负起终身教育和提高的责任,并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关心职工。

  人事管理专家的责任,不仅仅是选拔、组织职工从事生产,还要努力使职工个个都成为企业决策的因素之一,鼓励全体职工参加企业的决策及管理,使他们在生产上、经济上、社会上都有显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如今,人事管理与企业组织的成败已息息相关,人事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的人,必须是人才管理专家。人才规划、人才预测、人才情报等知识,已经构成了人事管理专家的一门新型专业。可以说,得才者昌,失才者亡,已成为现代领导成功的秘诀。人才的正确选拔与科学考核,已经成为鉴别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严加掌握。只有选拔出了真正的人才,才能从中选出优秀的干部。

  我国在以往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许多考核干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交给艰巨任务,在斗争中考核,在实践中选拔;广泛地走群众路线,征求群众意见;或是通过传、帮、带,进行实际考察等等。当然,过去在选拔干部中也有缺陷,如长期凭直觉和印象,或由领导班子直接提拔,缺乏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领导水平越高、鉴才能力越强的人,可能选拔得好一些。如果领导班子本身能力不够,甚至妒才嫉贤,那么,选拔的干部也必然差,甚至产生恶性循环,给事业造成损失。

  现代研究表明,对干部必须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有定性的考核,也有定量的考核;有笔试考核,也有口试考核。此外,还必须注意对领导人才的环境分析,如婚姻状况等。

  下面,我的就简略地谈一谈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方法之一:笔试考核。

  过去,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专业人才,都有十分严格的笔试,唯独对领导人才的选拔,长期缺乏笔试考核,这是一种缺陷。笔试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被选拔者真才实学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笔试考核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论文笔试。这种考核是让被试者以长篇文章表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这种考核的优点是编制的试题容易,从论文中可以鉴别被试者的知识、才能、观点、文学表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以及对各种各样的材料的归纳分析能力,总结整理能力。不过,这种考核也有它的缺点,评分缺乏客观标准。

  另一种是试题笔试。考核试题一般有选择法、填充法、对比法等方式,来考察被试者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是评分公正,取材较广,可以测出被试者的记忆力、思考力。缺点是不能测出被试者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且试题难定,被试者在“是”“否”题中,可以猜度、碰运气。

  对重要领导人才的选拔,不能偏于一方面,如果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就能达到全面的考核要求。

  怎样才能使笔试考核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在考试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应注意的是有效性。考核是否有效,主要敢决于考核的内容是否与被考核者将要担任的工作职务相吻合。只要考核的试题与被考核者将要担任的工作相关,而且成绩又好,他大体是能胜任这一工作的,否则,考核将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过去在对干部的考核、选拔时,不注意内容与其他职务的一致性,教训甚多。有的是用几门单一的课程,或用一些经典著作,作为多种领域里的干部的共同教材,使他感到学后对工作的推动不大。另一种情况是把一些劳动模范、优秀的科学家、有贡献的工程师提拔到领导和管理的岗位。深知他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才能,与他们提拔后的职务和从事的工作常常是另一回事。当他们走上领导和管理岗位之后,需要用的,恰恰是他们的短处,而他们原来的长处,又因职务的变动而发挥不出来。这种选拔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其次应该注意客观性。笔试的客观性,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评分应不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观因素包括个性、成见、偏好、感情等。如果笔试选拔的是企业内部的成员,最好找外单位的行家来监考评分。其二是考试成绩不会因被试者的身分、种族、宗教、党派、性别、籍贯、年龄甚至容貌等因素而受影响。

  最后还应注意广博性。这是指考试内容必须广泛到他将担任工作所需要的每一种能力。现代优秀的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应是专家中的杂家,专才中的通才。博才取胜是当今时代的特点,知识广博的人,作为领导者,可以避免许多失误。

  方法之二:口头考核。人才管理专家们认为,口头考核是发现真正奇才的重要方法。

  口头考核可以随机应变、灵活掌握。欲考察其学识,可提问各种知识;欲考察其能力,可问之以各种富有机敏性的问题;欲考察其社会经验、成熟程度和性格、风格,则可施以各种压迫性口试。根据考核不同的需要,口试的方式又有多种。模化式口试。主试者在口试之前,先调查被试者的背景、资料,审察其笔试考核的情况,对于已经清楚的问题就不必再口试了,对于了解不透或不太清楚的问题,或者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拟定出一份详细的谈话提纲,口试时逐一加以询问。

  非指导性口试。这种口试方法比较自由、轻松,主试者首先可以海阔天空地与被试者交谈,以打消被试者的紧张心理,然后从中抓住线索,并不知不觉地把话题引到正题上来,达到主试者所要考核的目的。

  问题式口试。主试者事先拟好一套问题,提出来要被试者回答,或者加以解决和完成。这些问题可以是被试者将要负责的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企业内现存的棘手的问题,这样更能考察被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决断才能。如果被试者对企业内棘手的问题有多种对策或较系统的解决办法,这就表明他将是一位十分可喜的人才了。

  压迫式口试。在口试中,压迫式考核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主试者有意对被试者施加各种压力,使之处于尴尬境地,以考察其在特殊情况下的应付能力。

  另外,主试者应掌握一些有效的口试方法。

  口试考核和笔试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考核是否成功、有效,很大程度上与主试者的素质和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口试中,主试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自己谈得多。口试考核中最忌主试者谈得太多,如果主试者自己谈的无关紧要的事太多,那么听的机会必然减少,被试者没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主试者甚至不知不觉地忘掉了自己打算要考核的项目。这种本未倒置口试是难以奏效的。

  不给被试者提问的机会。一般说来,选拔人才总得两厢情愿。即使工作岗位最好,最有吸引力,优秀的被试者依然会提出一大堆问题来。如果他的问题提得越深,表明他的能力越强,如果他提得很幼稚,就可以断定他能力有限,不能被录用。因此,不给被试者发问的机会,是不全面的口试,会严重地影响到口试的成功率。

  不注意用语。主试者的用语,有两种倾向会影响被试者。一是当被试者的自传、简历、笔试考核成绩都很好时,主试者谈话时,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挽留之情,或竭力宣传这份工作的重要。须知,履历和笔试并不一定能确认他就是真正的英才,“看看档案,人才难得,拿来使用,哭笑不得”,这是人事部门的经验之谈。再是谈话中,滥用咄咄逼人的问话,造成优秀被试者反而觉得此人难以相处,打消了在此工作的念头。

  如果在口试中确实需要出难题时,也要使被试者对主试者有一种才高望重的敬佩之感。在口试中,主试者切忌对被试者耍花招,故意捉弄人,这样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要想对被试者有真正的了解,只有使被试者顺畅自然、无所顾忌,才能使才华显露,主试者也才能从中体察入微,对被试者的德、才、学、识全览无余。

  不注意谈话时外界的干扰。如果在口试中突然闯进他入插话,或中途接电话等,就会中断口试,往往造成口试的遗漏和误事。

  其他。注意不要单纯以学历取人,口试时最好有上级在另一房间监听其效果,或者录音后重播。

  不管是哪一种口试方法,主试者在口试之前,都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他至少应从书面考核中已经能确认被试者是不是一位合格的人才。在正式口试时,主试者欲了解的最重要方面,已经不再是他的技术方面,而主要是考察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诸如:他能不能按组织原则办事,会不会与上级的整体目标合作无间?他会不会暗中伤人?他会不会瓦解领导层之间的团结?他是不是一位搞不正之风、热衷于关系学的掮客?他是不是一位专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的庸俗之辈?……主试者在口试中,必须从他过去的经历、行为表现中加以探索,从他谈吐中的蛛丝马迹中加以鉴别。一般说来,被试者在谈话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的这些表现,这时的主试者只要留心、有意,并加以诱导,就能了解到所需要的一切。方法之三:环境分析与婚姻状况。

  对干部的选拔、考核,除了口试、笔试之外,对干部所处的环境分析,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近来,管理学者们特别把婚姻状况作为对干部的选拔、考核标准,也是有其道理的。

  统计研究表明,已成家的人,较尚未成家的人工作更有责任感;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能孝敬老人,教育子女,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人,那么,他在事业上也必然勇于负责。一个家庭生活和谐幸福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和干劲一定较大,反之,充满矛盾的家庭,也不会有什么工作斗志。一个疲劳一天的领导者,一走进幸福的家庭,便能很快地恢复疲劳,重新振作起来。反之,在冷漠家庭中带着一肚子情绪的人,一踏进企业的大门,便会感到精神颓唐。高层领导者,往往需要为工作做出很大的牺牲,妻子经常不得不在家中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妻子是否能谅解丈夫,是否猜度、怀疑,甚至发展到家庭破裂,这些都是需要考察的。

  访求人才不能操之过急,除了耐心培养、细心观察外,其余就只有靠命运的安排了。

  每一种行业、每一家公司的负责人,都希望能网罗到一流的人才,来帮助自己拓展业务。但除了一小部分比较幸运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招聘到好部属之外,大多数都很难如愿。所以,大家都感叹人才难求,并且把失败的责任,归咎到没有很好的人才上。然而,这个理由到底对不对呢?

  大家都了解,织田信长是一个不识字的武夫,他能够掌握到当时日本的政治大权,完全是丰臣秀吉在幕后策划的功劳。坦白地说,织田信长如果没有深谋远虑的秀吉的帮助,只凭他的勇武,争取天下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通过上帝巧妙地安排,使他们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有力量,一个有智慧,结合在一起,而终于创造了伟大的事业。

  可是,丰臣秀吉在没被织田信长提拔成策士以前,只是一个替人搬运草鞋的劳工,你认为信长真有那种超凡的识人之明,能意识到秀吉有过人的智慧,而予以器重、厚爱吗?在以后的日子里,丰臣秀吉对信长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筹谋策划,终于把信长推上霸主的宝座,难道也是秀吉预知信长最后必然成为天下领袖,而甘心诚服效命吗?其实,这些事情都不是凡人所能先见的。也可能是命运的暗中主宰吧,而命运的操纵力,显然超出了信长和秀吉的个人意志,所以才能有这样巧妙地结合,使他们共同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松下利用这个例子来比喻商业的经营。固然每个经营者都渴望得到人才,但是人才的寻求,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决不是以经营者强烈爱才、求才的心意就可以办到的。除了积极寻求人才的努力之外,还需要靠点“运气”吧。

  松下认为,经营者只有把持着这种顺天知命的态度,才能心气平和地去面对那些复杂问题,否则,都将招致无谓的苦恼。古人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罢。得到和自己心意相投的人相助,当然是件值得欣慰的事;相反的,如遇见观念作风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人,却也无需懊恼。一般说来,在十个部属中,总有两三个和我们非常投缘的;六七个见风转舵,顺从大势的;当然也难免有一两个抱着反对态度的。也许有人认为部属中有持反对意见的,会影响到业务的发展。在多数现实的实践中表明,这是多虑的。如果能适度地容纳不同的观点,反而能促进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照理说,若十个部属中有六七个能和自己心意相投,共同努力,当然是求知不得的事,工作也都能顺利推动。而实际上这往往是很难达成的愿望。不过话又说回来,除非是自己的经营方式和处事态度太不得体,否则,十个部属中有六七个人反对自己的情形应该很少,如果碰到这种情形,就要深切反省自己了。在正常的情形下,能有两三个人配合工作,业务就能够得到推动。

  在好多用人的经验中可以得知,既然用人,就必须充分地信任,然后才能获得对方全心全意地效忠。人才固然不可强求,获得人才也得靠运气,可是,惟有经营者以最诚恳的态度去不断努力访求,细心去“爱才”、“用才”,运气才会到来。但是光靠运气还是不行的,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一些好方法还是可行的。吸引求职的手段很多,高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所树立的经营形象。

  目前所有中、小企业的烦恼,在于不易吸收人才。甚至于大企业也有同样的隐忧。就以现在的日本来说,大都缺乏劳动人口。这是政治作风或社会各种问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