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追忆似水年华-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物”时,必先写“彼物”对“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没有不是彼此联系着的事物。没有
绝对的“有我”,也没有绝对的“无我”。在这里,又可以指出《似水年华”的艺术手法与
《人间喜剧》不同之处。巴尔扎克着重写“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巴尔扎克把作为他叙述
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写得仔细周全,凡是小说人物的住屋、屋子里的木器家具、人物的财
产、现金帐目等等,巨细无遗,令人叹绝。可是巴尔扎克从来不写自然的背景,不写山水草
木;也不写活的背景,也就是说,不写小说主人翁周围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
头、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动。至于次要的人物,往往
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罢。其实巴尔扎克心中只有一个“钱”字。他写“物”也为了写
“钱”,通过对房屋家具的描写,说明这些东西大概值多少钱,因此可以估计出有关人物的
财产情况。普鲁斯特和巴尔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华》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这是
没有问题的,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
丝,一个农村出身的朴实妇女,头脑中充满农民的成见与迷信。这位老女仆在主人家已经服
务了多年,主仆之间建立了感情关系。女主人很信赖她,喜欢她,往往拿弗朗索瓦丝的农民
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普鲁斯特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
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
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反映小说中的“我”的艺术家性格,
诗人的敏感,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可能使我国读者联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写了大
观园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钗,也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丫环,同时也以诗人之笔描写了大观
园中的亭台楼阁,曲水回廊,琼林玉树,使人感到亲切浓郁的人间气息。《似水年华》第五
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费笔墨,详细描写巴黎闹市上的各种声音,这是《人间喜剧》的
作者无论如何想不到的。请问:到底是谁的“人间”味更浓厚呢?
①用面粉,鸡蛋和牛奶做成的糕饼。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
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
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特殊的回忆方式。比如他在儿童时期早晨喝一杯热茶,把一
块俗名“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里,一边喝茶,同时吃点心,他觉得其味无穷。等到
他写《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时,他重新提起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
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起来了,好象“昔”就是“今”,“今”
就是“昔”,“今”与“昔”结合,形成真正的生活。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延续。
“延续”一词是柏格森哲学的重要术语①,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②。如果没有记忆,
思想中就没有“昔”的概念。没有“昔”也就没有“今”,“今”“昔”两个概念是相对而
言的。没有“昔”与“今”的结合,就没有延续的概念,也就没有生命。所以有人说,普鲁
斯特生命的最后十五六年是关在斗室中度过的,他把窗帘都掩上,室中无光,白昼点灯,他
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的指针是向后退的。
他愈活愈年轻,复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断的生命。
《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
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
而是为了表现他对于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创造的新艺术手法。
①“延续”,法语Laduree。
②柏格森的一部重要论著;《物质与记忆》发表于1897年。
笔者浅学寡识,不敢说世界各国的小说自从产生以来,毫无例外,必然是以故事情节为
主体。但是在我国和法国文学史上,似乎可以肯定在二十世纪以前,并无不以情节为主体的
小说。所以没有主要情节的小说《似水年华》是大胆的艺术尝试。本世纪五十年代法国文坛
上出现了新小说派,引起国际间广泛注意。新小说派作品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没有主要情
节,只有支支节节的叙述。论者认为新小说派受了《似水年华》的启发。据笔者见到的材料
中,新小说派作家并没有自称受普鲁斯特的影响。他们公然宣称反对法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模
式,尤其是指名反对巴尔扎克的艺术路线,而这种反对的主要表现在于取消作为小说骨干的
主要情节。由此可见,新小说派为创新而创新,所以和《似水年华》没有主要情节不能混为
一谈。《似水年华》的创新是内容决定形式,由于作者心中酝酿新的内容,所以自然而然用
新的形式来表现。
事实说明意图,客观效果说明动机。事实是风靡于五六十年代法国文坛的新小说派始终
没有产生过一部有价值有分量的杰作。新小说派哗众取宠,喧闹一时,却没有创作过一部能
与《红与墨》,《包法利夫人》之类的十九世纪小说名著媲美的作品,也没有产生过一部具
有《似水年华》的艺术水平的作品。而七卷本的巨型小说《似水年华》在陆续出版过程中,
它的清新的艺术风格,已经赢得当时重要评论家的同声赞美。作家A·纪德(1869—1951)
在他的当代文学评论集《偶感集》①中写道:“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艺术的文
章。艺术一词如果出于龚古尔兄弟②之口,使我觉得可厌。但是我一想列普鲁斯特,对于艺
术一词就毫不反感了。”又说:“我在普鲁斯特的文章风格中寻找缺点而不可得。我寻找在
风格中占主导地位的优点,也没有找到。他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一切优点无不具
备并非先后轮流出现的优点,而是一齐出现的。他的风格灵活生动,令人诧异。任何另
一种风格,和普鲁斯特的风格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矫揉造作,缺乏生气。”按说纪德是
比较保守的资产阶级作家,以骄傲出名,他不屑读罗曼·罗兰的作品,曾经斥责罗曼·罗兰
“没有风格”。纪德平时轻易不恭维人,为什么他对普鲁斯特赞不绝口呢?这也是“令人诧
异”的。当然,纪德夸奖普鲁斯特的作品艺术性强,并不直接联系到有没有主要情节这个问
题。但是纪德的艺术观是保守的,而传统的法国小说向来以主要情节为骨干。《似水年华》
舍弃了主要情节的结构,没有引起纪德的反感,反而大受赞赏,可见小说去掉主要情节并没
有损失其艺术魅力。在这方面,《似水年华》的艺术创新是成功的。顺便指出,纪德自己于
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赝币犯》,也放弃一部小说中由一个主要情节贯彻始终的传统结
构,而同时用几个情节并驾齐驱。只听人们说《赝币犯》新奇,却从来没有人说过《赝币
犯》艺术美。这就从反面证明有没有主要情节与作品的艺术质量之高低优劣没有必然的联
系。所以有必要从别的方面寻找《似水年华》的艺术价值受人肯定的理由。
①《偶感集》于1924年由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
②兄弟二人。兄,埃德蒙·龚古尔(1822—1896),弟,儒尔·龚古尔(1830—
1870),两人共同署名,发表小说多种。
法国评伦家高度评价《似水年华》的艺术水平者不止纪德一人。本文不可能一一列举,
只能略述数例。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
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这五十年
中,除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
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
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
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
《似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
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
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似水
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1871—1945)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
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似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纪德和蒂博岱都
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
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
蒙(1675—1755)的影响。
本文笔者在读《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对,就觉得作者的文笔给人以似曾
相识的印象:不知在何处已经见识过这种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文章。愈往下读,这个印象
愈明确,于是就想起十七世纪法国著名书简作家塞维尼夫人(1626—1696)的《书简集》。
不料读到第四卷时,果然在小说中发现了塞维尼夫人的名字。原来普鲁斯特的外祖母酷爱塞
维尼夫人的书简。每逢外出旅行,总要把厚厚几册塞维尼夫人《书简集》随身带走,抽空阅
读。后来外祖母去世,普鲁斯特的母亲把塞维尼夫人《书简集》珍藏起来,视如传家之宝。
她对普鲁斯特说,外祖母在世之日,给她女儿(即她本人)写信时,常常引述几句塞维尼夫
人书简中的名句。可以想见,塞维尼夫人是普鲁斯特从小就比较熟悉的作家。
《似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上世纪末年和本世纪初年。一九○七年他
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一九○八年他开始动笔,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写完最
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普鲁斯特创作《似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
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与写作上,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
对法国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似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
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
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年,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①。在这时期,
法国社会出现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1900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览会”,
就表现出烜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
由此可见,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似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
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似
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①见列宁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同时,由于《似水年华》在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这部小说也预示着法国
文学上一个新的时代将要来到。这个新时代,由现代派文学成为主流的时代,是在本世纪二
十年代初期达达主义运动和超现实主义锣鼓喧天的呐喊声中开始的,也就是说,正在普鲁斯
特在他的病床上细读《似水年华》最后一卷的校样之时,虽然他那时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
息,可是还勉强工作。
不用说,普鲁斯特不可能受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可是现代派文学,不但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派,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五、六十年代的
现代派作家,不时地提到《似水年华》及其作者,好象他们不能不承认《似水年华》给予他
们艺术革新的启发。
天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杰作虽然不可能完全不受时代局限,但经得起时间考验
的天才作品,实质上总是超时代,超流派的。《似水年华》就给了我们具体的论证。
1988年2月 北京
普鲁斯特年谱
徐继曾 编译
1871年 7月10日 马塞尔·普鲁斯特生于巴黎位于布洛尼林园与塞纳河之间的奥德
伊市拉封丹街96号其外叔祖父路易·韦伊家。马塞尔为其父母的长子。其父阿德里安·普鲁
斯特通过学衔考试,任医学院教授,其母让娜·韦伊,较教授年轻十五岁。马塞尔的父母住
在巴黎罗瓦街8号。
1873年 5月24日 马塞尔的弟弟罗贝·普鲁斯特出生。
8月1日 普鲁斯特教授一家自鲁瓦街迁至马尔泽尔布路9号。
自1878年起 马塞尔每年随其父母前往厄尔-卢瓦尔省他父亲的出生地伊利耶度复
活节假。他们住在教授的姐姐儒勒·阿米纳夫人家。伊利耶为普鲁斯特作品中贡布雷的原
型,自1971年起改名为伊利耶—贡布雷。
约1881年 马塞尔首次患哮喘。
1882年 10月2日 马塞尔入丰塔纳中学五年级(中学最低年级),四个月后,该
校恢复孔多塞中学名称。由于健康关系,马塞尔缺课颇多。
约1887年 马塞尔在香榭丽舍大街与政治家,后于1895年任第三共和国总统的费利
克斯·富尔及玛丽·贝纳达基两夫妇的女儿们相识。
1887—1888年 在修辞班受业于马克西姆·戈谢。按当时法国中学生在读完五、
四、三、二、一年级后,按文理科分班,文科再读修辞班一年,哲学班一年。
1888—1889年 在哲学班受业于阿尔封期·达尔吕。得“法文作文”(哲学论述)
比赛第一名。
1889年 6月 通过中学毕业会考,获文学业士学位。马塞尔在孔多塞中学与雅
克·比才日后成为剧作家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罗贝·德·弗莱、后来成为史学家的达尼
埃尔·阿莱维结识,并为校内刊物(《绿色评论》、《丁香评论》)撰稿。他开始出入于马
德莱娜·勒梅尔、阿芒·德·加亚维夫人、斯特劳斯夫人的沙龙。加亚维夫人将他介绍给大
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斯特劳斯夫人娘家姓阿莱维,为著名作曲家乔治·比才的遗孀,马
塞尔在她家中结识花花公子夏尔·阿斯,后来成为其作品中夏尔·斯万的原型。
1889年 11月15日 普鲁斯特自愿在奥尔良步兵第76团入伍,与罗贝·德·利里结识。
1890年 11月15日 作为二等兵退伍。在法学院及政治科学自由学院注册入学。
1891年 9月 在芒什省冈市附近的卡堡度假。此处有海滨浴场,即普鲁斯特作品中
的巴尔贝克。
1892年 3月 《宴会》杂志创刊,普鲁斯特为之撰稿。该刊于1893年3月停刊。
1893年 为《白色评论》撰稿。开始与诗人、艺术评论家、审美家、花花公子罗
贝·德·蒙代斯吉乌交往。
1894年 准备文学士学位考试。在卡尔瓦多斯省特鲁维尔度暑假。
1895年 3月 取得文学士学位。
6月 经考试被马扎然图书馆录用为馆员。
7月 暂调国民教育部。12月获准长假,普鲁斯特从此不再担任公务员。
9月 与其友作曲家雷纳尔多·阿恩同游布列塔尼。
自1895年9月至1900年初 普鲁斯特撰写其第一部长篇小说,终未完成,直至
1952年始以《让·桑德伊》之名发表。
1896年 6月12日 普鲁斯特的第一部作为《欢乐与时日》在加尔曼—雷维出版社
出版,由法朗士作序,马德莱娜·勒梅尔作水彩插图,雷纳尔多·阿恩作与音乐有关的评
注。这部作品的许多片段在此之前已在《白色杂志》、《每周评论》及《高卢人报》上发表。
1894年 2月 与让·洛兰决斗。
1898年 在德雷福斯案件中,普鲁斯特力主重审。
1900年 1月20日 英国艺术评论家兼社会学家约翰·拉斯金逝世。普鲁斯特在
《艺术与珍品专栏》(1月27日)中撰文悼念。不久在《费加罗报》发表题为《拉斯金在
法国的巡礼》的文章,4月又在《法兰西信使》上发表论文《拉斯金在亚眠圣母院》(该论
文后来又重刊于拉斯金所著《亚眠的圣经》的法译本序中)。普鲁斯特在其母及雷纳尔多的
英籍表姐玛丽·诺林格的帮助下从事拉斯金作品的法译工作。
5月 与母同游意大利。在威尼斯与玛丽·诺林格相逢。
10月 普鲁斯特全家迁居古塞尔街45号。
1903年 11月26日 父亡。
1904年 在《法兰西信使》中刊载拉斯金所著《亚眠的圣经》的法译本。
1905年 9月26日 母亡。
12月 普鲁斯特神经深受刺激,不得不在塞纳河上的布洛尼住院六周。
1906年 在凡尔赛小住一段时间后,普鲁斯特迁居奥斯曼路102号。失眠日益严
重,为隔绝一切噪音,普鲁斯特于1910年请人将他卧室的墙壁全部加上软木贴面。——在
《法兰西信使》中发表拉斯金另一部著作《芝麻与百合》的法译本,并冠以1905年6月15
日已在《拉丁文艺复兴》杂志上发表过的一篇长序;此序日后稍加修改,在《什锦与杂记》
中以《读书日》之名重新发表。
1907年 在卡堡度暑假;普鲁斯特以后每年都来此间,直至1914年。同年,乘汽车
游览,由阿戈斯蒂耐里为其开车,参观了诺曼底诸教堂。
1908—1909年 在《费加罗报》发表一系列杂文,其题材为当时被揭露的冒险家勒
穆瓦纳的种种骗局。
1909年 6月 普鲁斯特草拟论文一篇,反对圣伯夫所用批评方法,他久已有意通过
这一途径来阐述他个人的美学原则。这篇论文终未完成,因为他多年间念念不忘重操小说旧
业,他写的那篇《让·桑德伊》不过是这部巨著的一个梗概。
1912年 阿戈斯蒂耐里当上他的秘书。
1913年 写毕《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三部,即《在斯万家那边》、《盖尔芒特家那
边》、《重现的时光》,但无出版商愿意接受。贝尔纳·格拉塞后来同意出版,但应由作者
出资;且不顾普鲁斯特的愿望,仅同意先出第一部,《盖尔芒特家那边》须在1914年,
《重现的时光》则须在1915年始能问世。
11月8日 《在斯万家那边》印毕出版。
1914年 5月30日 阿戈斯蒂耐里在此之前已与普鲁斯特分手,学习驾驶飞机,是
日驾一架单翼机在海滨阿尔卑斯省的昂蒂布海岸上空遇难身亡。
6月1日 《新法兰西评论》发表《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摘录,该卷即将在贝尔
纳·格拉塞出版社出版。这些摘录属于《在少女们身旁》。
7月1日 《新法兰西评论》再次发表《追忆似水年华》的摘录,系《盖尔芒特家那
边》的第一卷中的梗概。
8月 贝尔纳·格拉塞应征入伍,《追忆似水年华》的出版工作中断。自1915年
起,普鲁斯特改写小说的第二及第三部分,作了大量增补。1916年与格拉塞断绝交往,自
此其作品即由新法兰西评论社出版。
1918年 11月30日 《在少女们身旁》在新法兰西评论社印毕。
1919年 3月28日 《什锦与杂记》在新法兰西评论社印毕。
6月 因原住所由银行收买,被迫迁出奥斯曼路,在洛朗—毕夏街8号甲女演员莱雅
纳拥有的一所房子中
觅得一暂时栖息之所。
10月 迁入阿姆兰街44号,在此直住至逝世。
12月10日 《在少女们的身旁》以6∶4票通过获龚古尔奖。罗朗·多热莱斯的
《木十字架》落选。阿尔封斯·都德之子、新闻记者与作家莱翁·都德在票选中起了重大作
用。
1920年 8月7日 《盖尔芒特家那边》的第一卷在新法兰西评论印毕。
11月 在《巴黎评论》上发表《致友人(论风格)》。这是普鲁斯特为保尔·莫朗
的中篇小说《细弱的储备》所作的序。
1921年 1月 在《新法兰西评论》中发表《谈福楼拜的风格》。
4月30日 《盖尔芒特家那边》第二卷及《索多姆和戈摩尔》的第一卷在新法兰西
评论社印毕。
5月 在网球场博物馆参观荷兰画展时,普鲁斯特突感不适。
6月 在《新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